四年级科学《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21年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套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21年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运动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敢于提问和探索。
2. 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尊重事实和证据。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 探究: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3. 总结: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运动和静止,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第二课时:物体的运动规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规律。
2. 探究: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3. 总结: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第三课时: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现象。
2. 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
3. 总结: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过程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小车、尺子、计时器等。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教案】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一切都在运动中》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运动单元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本课内容安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
第二部分: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第三部分: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教材的编排呈现引导学生逐渐深化理解概念的特点,很有层次感。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态,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要选择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论也不相同。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定性的描述物体的运动;会选择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热爱运动、辩证的看待静与动。
三、学情分析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系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物体位置变了就发生了运动。
通过本课希望学生能掌握准确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并了解运动的相对性,以及辩证的看待动与静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的快慢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能合理的选择参照物判断运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串有细线的小球、铁架台、车窗演示道具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好,这节课跟同学们上一节科学课。
同学们都很爱做游戏,下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游戏。
请后面的一名同学到前边来,大家注意观察他在走动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生回答:挪地方了,对。
也就是位置发生了移动。
板书(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与运动有关的知识。
板书(运动)(二)、探究新知1..理解“参照物”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你能举几个运动的例子吗?生回答:“我们每天上学下学走路都是运动。
老师在讲台上走来走去。
下课我们在操场上打球都是运动。
苏教版科学四下《一切都在运动中》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四下《一切都在运动中》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种类以及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的概念,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际案例的分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动经验,对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有所观察和了解。
但他们对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可能还比较模糊,对运动背后的科学原理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运动的概念,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运动的定义,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学会用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的定义,不同运动形式的识别。
2.难点:运动背后的科学原理,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汽车的行驶,引发学生对运动的思考,引入新课。
2.知识讲解:介绍运动的定义,讲解不同运动形式的特征和例子。
3.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5.实验环节: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投掷物体,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情况。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实录及点评
生: 船动 了 , 剑 没 跟着 动 , 所 以 捞 不 到。 师: 看 来 这 个 人 没 搞 清 楚 物 体 的运动 和静 止 的关 系。
生: 右边。 师: 很不错 , 要 是 没 有 地 上 的
对于 什么物 体 的位置 发生 了变化 ?
生: 汽 车 相 对 于 小 河 的 位 置 发
的照 片。
体 相对 于参 照 物 的位置 的 变化 ; 选 择 不 同的参 照 物 , 判 断物 体是 否 运
动 的结论 也不 相 同 。
师: 如果请你来做裁判 , 你 怎
样判 定拔河 比赛 的输 赢 呢?
生: 哪边 拔过 去 了 , 那 边就赢 。 师: ( 播 放“ 拔 河” 课件) 判 断一 下, 哪 一边赢 了? 评析: 学 生 注 意 到 地 上 没 有 “ 河” 的界 线 , 还 不 能判 断 双方 的输赢 ,
线。
师: 同学们 , 有 没有 听过 “ 刻 舟 求剑 ” 的故事 ?
币: 这两 条线 有什 么作用 ?
生: 看是 不是超 过 了它 。
上方, 第 二 幅 图中老 鹰还 在这 棵树 上 方 吗? ( 不在 ) 飞到 这棵 树 的左上
( 播 放“ 刻 舟求剑 ” 故 事 的课
件。 )
师: 哦 ?你判 断的依据是什 么? 生: 我把校车看成参 照物 , 是
向 日葵 在 移 动 。
岸走) 。你 怎样装作不懂 、 请 教 学 生是科 学 教 育 中常用 的手 法 , 能 有 效 激发 学 生的探 究欲 望 。 生: 第 一 句 是 说 小 船 在 水 里 航
幅图结合起 来看 , 哪 些 物 体 运 动 了?你 判断 的依据 是什 么 ?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位置》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位置》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5课《运动与位置》,主要介绍运动与位置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并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 掌握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 能够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但对于参照物的概念可能还存在困惑。
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个小汽车和一棵树。
- 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小汽车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如何判断的?- 学生思考片刻。
- 学生回答:小汽车是在运动,因为它离树越来越远。
- 教师:非常好!你们通过观察小汽车和树的位置关系,判断出小汽车是在运动的。
那如果小汽车离树的距离一直保持不变呢?2. 概念讲解-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解释参照物的概念。
- 教师: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我们需要找一个参照物,也就是一个固定的物体或位置作为参考。
通过观察物体和参照物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判断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 教师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 教师:假设你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站着的乘客,你能判断这位乘客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
- 学生回答:我们不能确定这位乘客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因为我们不能确定公交车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3. 观察实验- 教师将一本书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书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一切都在变》含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一切都在变》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探索与发现》中的第三节《一切都在变》。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如水蒸发的实验、水果腐烂的过程、植物生长的变化等,使幼儿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事物变化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品质,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事物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探索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如烧杯、酒精灯、水果、植物等)、PPT、黑板。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水蒸发实验),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变化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事物变化的基本概念,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让幼儿观察水果腐烂的过程、植物生长的变化等,并记录下来。
4. 课堂讨论(5分钟)邀请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引导幼儿分析和讨论变化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一切都在变2. 板书内容:变化的概念变化的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变化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某一物品,记录下它的变化过程,并尝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描述物品的变化过程,如颜色、形状、状态等。
分析变化的原因,如温度、湿度、时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观察和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变化现象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中继续观察和探索变化现象,分享观察结果,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同时,可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科学馆、植物园等,丰富幼儿的课外知识。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13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13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教学重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教学过程:一、引入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1、播放录像。
(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后总结: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四年级下册科学一课一练- 3.1一切都在运动中 苏教版(含解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3.1一切都在运动中一、填空1.风在________,水在________人在________,鱼在________……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2.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________有没有发生变化。
这另外一个物体我们称为________,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________的物体。
3.坐在汽车上,如果我们觉得路旁的树木、房屋往后退,这时选定的参照物是________。
如果我们以路旁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那么汽车在________,我们自己也自________,如果车上的乘客为参照物,我们自己是________的。
如果以汽车本身为参照物,乘客是________的。
4.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________或________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5.________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________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________也是不可缺少的。
二、判断题。
6.世间万物都在运动,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7.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主要是看他动不动。
()8.操场上跑步的人在运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是静止的。
()9.除了在地震时,楼房是绝对静止的。
()三、简答题10.并排行使、快慢相同的两辆汽车,是运动还是静止的?11.为什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先确定参照物?12.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你是怎么理解的?答案解析部分一、填空1.【答案】吹;流;走;游【解析】【解答】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
【分析】运动现象在我们的周围非常常见,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静止。
2.【答案】位置;参照物;不动或静止【解析】【解答】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分析】本题考查了运动的定义3.【答案】汽车;前进;前进;静止;静止【解析】【解答】物体的状态是运动还是静止,与选取的参照物有关。
2019年精选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苏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十九篇
【解析】:
自己坐在教室里,相对于课桌,自己处于______状态;相对于太空,自己处于______状态。
【答案】:
【解析】:
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事先确定______。
【答案】:
【解析】:
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______或______的物体。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答案】:
【解析】:
我们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看到路两旁的树向后退,判断汽车应在向______运动。
【答案】:
【解析】: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______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外一个物体我们称为______,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______的物体。
【答案】:
【解析】:
运动是______的,静止是______的。
【答案】:
【解析】:
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案】:
【解析】:
某某说他家屋前的梧桐树已经在那里生长了几十年了,是绝对静止的。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
【解析】:
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苏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十九篇
操场上跑步的人在运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是静止的。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世界上没有完全静止不动的物体。(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______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______也是不可缺少的。
【答案】:
【解析】: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前一句是以______作参照物,后一句是以______作参照物。
最新湘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运动与力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运动与力教学设计1、谁在运动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正确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实例能够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乐于用科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当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活动中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科学知识:知道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教学重难点:用参照物,运动,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观察法、对比法、实验研究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
(“从人在林荫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至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直至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在你的生活中经常可能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内,看待两旁的景物都在向后移动,再转头看看旁边的人,他却是一动不动,同样是从汽车上面观察的,为什么有的看上去在动?有的却看上去没有动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为什么?二、新课教学活动一:谁动过?请4位同学上讲台完成书P29的活动?请同学们先把眼睛闭上,然后老师会让讲台上的其中两位同学互换位置,然后请同学们来判断到底哪一位同学移动过?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可能回答:某某同学、老师画在黑板上的这颗树或者教师里面的其他一些东西。
通过同学们刚才自己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我们在判断哪一位同学动过的时候我们总是选定了一个参照物,如果物体得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改变我们就说物体在运动;(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是静止。
(引导学生说出静止的)活动二:运动还是静止判断P30的图:创设一个运动的场景,站在地面上的着了女同学看见刘明同学坐在游乐车缓缓向远处开去。
问:刘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以地面上的女同学为参照物,刘明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他在运动。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问题解答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问题解答第1课骨骼问题1:人体各部分骨骼的数量都是多少?答: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分为三部分:头骨29块(脑颅骨8块,面颅骨15块,听小骨6块),躯干骨51块(脊柱26块,胸骨1块,肋骨24块),四肢骨126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问题2:在x光照片上找出手的骨折处?答:小指的第二节处有骨折显示。
问题3:骨骼有哪些作用?答:(1)塑造体形(2)支撑躯体(3)运动(4)保护内脏器官(5)制造血细胞(6)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问题4: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有哪些?答:(1)颅骨保护脑髓和感觉器官(2)胸骨和肋骨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器官(3)骨盆保护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器官。
问题5:哪些骨头参与了以下运动?答:吃饭时,上肢骨、下颌骨、脊柱参与了运动。
跳绳时,上肢骨、下肢骨参与了运动。
第2课关节问题1:人体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哪些?答: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问题2:关节的作用是什么?答:运动作用、缓冲作用问题3:关节的运动方式有哪些?答:屈伸、旋转、既能屈伸又能旋转问题4:找出与人体相对应的活动关节答:(1)铰链关节(膝的弯曲伸直)(2)旋转关节(肘部的旋转)(3)球状关节(肩部的运动)第3课——肌肉问题1:人体肌肉最多的地方是哪里?肌肉最少的地方是哪里?答:肌肉最多的地方:脸部肌肉最少的地方:手和脚部的掌心问题2:肌肉是如何工作的?答:弯腰时,后背肌肉收缩,腹部、大腿前部肌肉放松曲臂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放松;伸臂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放松。
问题3: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答:负责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第4课——骨骼、肌肉的保健问题1:我们的骨骼和老师的骨骼有何不同?答:我们的骨骼较软,易变形,骨骼短、细。
问题2: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答:肉类、海鲜、豆奶类、牛奶问题3: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受伤?答:(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5)使用软垫1、我们来养蚕问题1: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答:如:(1)蚕爱吃桑叶;(2)蚕吐出的丝可以制作丝绸衣服;(3)蚕长大了会变成会飞的蚕蛾;(4)蚕室要经常消毒,门口应撒上鲜石灰粉。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评课稿看了崔欣老师的两次《一切都在运动中》课堂展示,感触很深,从中我也学习了很多,现就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两方面加以评析,同时反思我自己的饿教学,使自己在业务水平上更快的提高。
1.教学目标体现了全面、科学、灵活的原则全面:教学目标的设计与三维目标能比较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比较适切的反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本科的相关规定,同时也体现了《大连市科学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对本科内容的具体水平的要求,做到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片第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对崔欣老师的课进行了评析,认为崔老师定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授课中学生思维跨度较大,难以理解,提出了修改意见,这次,崔老师的目标定的就比较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符合学生的思维状况,学生掌握起来就很容易。
科学:教学目标定位较恰到好处,从崔老师的课堂:师生和谐的谈话中,学生的实验中,学生的发言中都可以看出目标确立的比较科学。
灵活:以生为本,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
除此以外,我认为通过看崔老师的课,我们可以体会到崔老师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体现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
即:1明确行为主体 2明确行为指向 3明确行为条件 4明确表现程度老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行为主体,其表现的程度达到了最好的境界,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学生的发言,老师深入浅出的问题设计都有明显的行为指向,效果非常好。
2.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科学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如:崔欣老师能够恰当地处理教材,适当的删减或补充易于学生接受的事例,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导入环节的学生耳濡能享的小故事刻舟求剑,一下子就把孩子们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的眼球抓住了,然后有利用了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的小实验,如:橡皮实验、画定义、学生正步走,老师走,眼镜走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是离我们很远,他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教案第一单元动物的运动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动物基本运动方式为研究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了解动物的基本运动方式。
了解动物运动时肌肉、骨骼的活动,激发学生研究生物和仿生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能够将观察结果以图和文字的形式在卡片上记录下来,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制作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动物运动会”、“生命在于运动”、“小吊车”三课。
一运动着的世界本册围绕“运动与变化”这一组统一概念统整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及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内容,设计了“动物的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交通运输”5个单元。
本课是全册书的起始课,为学生揭开“运动着的世界”序幕,激发学生探索物体运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提出3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 能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1-3条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能制成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2 对查阅有关运动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片产生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1 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物体运动的各种形式。
2 能说出制作资料卡片的基本方法。
材料准备:有关运动的各种卡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它们怎样运动?1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出示风在动、人在行、水在流、鱼在游、鸟在飞的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里。
2 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有关运动的例子,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这个深层的哲学问题。
3 讨论“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
4 引导学生把自己关于运动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
选择自己最想研究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研究的问题。
★搜集有关运动资料。
浅解世界上的事物都在运动中
浅解世界上的事物都在运动中浅解世界上的事物都在运动中:上回博⽂《浅解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的侧重于世界是物质的,指明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是意识。
整个世界(包括⾃然界和⼈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说的是唯物论思想。
今博⽂侧重解析,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切事物都处于⽆休⽌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处于不断的发⽣、成长和消亡之中,说的是辩证法思想。
具体浅解如下:第⼀,世界是事物过程的集合体。
恩格斯说过“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是过程的集合体”其含义表明了客观世界由客观事物构成,过程则是事物发展的历程,是动态的程序、阶段。
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从总体看,客观存在的宇宙万物,都是作为过程⽽存在的,都在对⽴统⼀、相互作⽤的运动过程中变化和发展,物质和运动关系不可分。
缘由是,⼀⽅⾯,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离不开物质。
因为物质是世界上⼀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科学证明,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机界到⽣命有机界直到⼈类社会,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
⽽抱有形⽽上学观点的⼈⼠认为,世界事物是孤⽴存在的,彼此没有任何联系。
世界的事物是静⽌的,仅仅由数量、场所的变化,没有根本性质的变化。
⼀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推动的结果。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学家,⼗七世纪最伟⼤的科学巨匠的⽜顿就是这⼀典型。
他认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只有外⼒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原因。
”由于持有形⽽上学不变论;夸⼤相对静⽌,否认绝对运动。
⽜顿在探讨天体运动的原因时不得不求助于“神的第⼀次推动”,最终陷⼊了宗教神学的泥潭。
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630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很容易让学生实验结论中总结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结全本课课文,汇总天文地理知识,知道世界万物一切都在运动中。
课外延伸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玩意儿在游动着,飞行员以为这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当他抓到手里仔细看时,却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一颗射向他的子弹。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飞机以一定的速度飞行,从背后射向来的与飞机飞行方向相同的子弹在空气中飞行一段距离之后,速度减小了。当子弹的速度和飞机的速度相近时,对飞行员来说,子弹几乎是静止的,顺手就可以抓住。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发挥课外连接的作用,了解更多的知识。
课堂练习
我知道:
观察图片,汇报观察结果,总结运动的特点——位置变化。总结判断运动的方法,认识参照物。
学生自主发言,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观察,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假定不动或静止的。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是不同的。
讨论合作,能够独立找出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通过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向,对问题更好地理解,。
12、用刚才的方法说说,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动了吗?
(出示轮船图片)
学生反馈: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以轮船上的任何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行驶中的轮船上乘客以两岸的树木和建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13、出示问题:怎么同一个人,我们一会说他是运动的,一会又说他是静止的,还都有道理,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因为我们两次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看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3.1.一切都在运动中》word教案 (5)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课程标准:1.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1.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1.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第一课。
教材从一幅充满运动物体的图片入手,在向学生描述运动的物体之后,重点说明“如何知道它运动了没有”,使逐渐建立“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的概念。
在该课中,参照物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材显现了多个活动的例子,帮助学生来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通过学生讨论、模拟、体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使学生形成物体的绝对运动概念。
让学生感受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为求更加形象地进行体验和解释。
[教学方法]在上课时我通过课件的设计、问题的递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更加明确利用参照物的价值。
然后,引导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运动判断,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4.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动物王国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四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给动物简单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
本单元包括五课,依次是《蚂蚁》、《鱼》、《鸟》、《哺乳动物》、《我国的珍稀动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分类。
让学生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是学生练习后边的教科书,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拓展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对生物进化的理解,以及对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问题的探究。
二、单元教学目标:整体上看,该单元是由对昆虫纲、鱼纲、鸟纲、哺乳纲及其他纲的动物的探究连接而成的,动物知识的整体性强。
《蚂蚁》一课,借助对蚂蚁特征的探究归纳昆虫类动物的共同特征;《鱼》一课,借助对鲫鱼、草鱼特征的探究归纳鱼类动物的共同特征;《鸟》一课,借助对常见鸟的观察,归纳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哺乳动物》一课,借助对猫的观察,归纳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我国的珍稀动物》一课,借助大熊猫、朱鹮、华南虎、白头叶猴等珍稀濒危动物的现状,培养孩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各课均是由同纲动物中的不同动物个体开始,由个别特征到一般特征构建的,结构清晰。
每课用情境、问题、观察研究等环节连接在一起,内含了探究目标了事的基本要素。
除此以外,教科书采用了前易后难、前放后约的呈现方式,内含了启发学生运用前一的理念进行迁移学习的提示。
三、单元重点难点:归纳昆虫、鱼、鸟、哺乳动物类的共同特征。
观察与操作·课后观察和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在观察的过程中不要去伤害动物。
四、课时计划:本单元每课用一个课时完成,整个单元用5课时完成。
活动与实践·让学生回家观察蚂蚁、鱼、鸡、猫、等常见动物·回家查阅动物的资料科学知识·了解蚂蚁的共同特征 ·了解蚂蚁的共同特征 ·了解鸟类的共同特征 ·了解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了解动物保护啊和环保意识人文与情感·培养学生的认真倾听的习惯 ·培养学生能够说完整的话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分工协作的能力单元思维导图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四年级科学
三单元物体的运动2. 一切都在运动1. 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这另外一个物体,我们称它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2.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坐船的人随着小小竹排在江中前进,而两旁原本不动的巍巍青山让你感觉在后退。
前一句是以巍巍青山作参照物,后一句是以小小竹排作参照物。
4. 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5.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6. 毛泽东写过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话的意思是:坐在地球上,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相对于地心(地轴),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
7. 我们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看到路两旁的树向后退,判断汽车应在向前运动。
8. 站在电梯上的人相对于电梯没有运动,相对于房屋在运动。
9. 房屋、树木相对于地面没有运动,相对于月球等在运动。
10. 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
11. 自己坐在教室里,相对于课桌,自己处于静止状态;相对于太空,自己处于运动状态。
12. 某某说他家屋前的梧桐树已经在那里生长了几十年了,是绝对静止的。
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不正确,因为物体是否在运动是需要有参照物来判断的,如梧桐树,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但相对于月球或地球等是运动的,它每天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在飞速的运动着。
3. 运动的快慢1. 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这就是运动速度,(也可以说,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如:刘翔参加的110米跨栏比赛中,最好的成绩是12秒882. 某某走一段路长50米,他用了1分钟,他的速度是50米/分。
3. 气象台发布台风预报的时候,需要强调的信息有哪些?(台风时间、风级、风速、和风向等)4.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分米/秒、厘米/秒、千米/小时等。
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课题
理解运动把握规律
授课日期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
(3)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水平目标
(1)使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水平。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有本质之间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2)使用运动、规律的观点驳斥一些错误观点。
(3)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理解规律的水平。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强化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意识,在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够按客观规律办事。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教学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课件展示:磁悬浮列车
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运动与位置教案及反思
5《运动与位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运动与位置》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使用方向、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本课带领学生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到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初步建立世间万物都在运动的意识。
本课是认识物体运动的第一课,主要是认识运动和位置之间的关系:一是可以用距离另一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来判断该物体是否处于运动当中,二是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教材呈现的四组图片,交流各种各样的运动,这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归纳,有生命的物体与无生命的物体都可以运动,自然物在运动,人造物也可以在运动。
第二个活动区别图片中哪些物体在运动,然后归纳出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给出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准。
第三个活动则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认识到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人们对于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状态的描述也就不一样,通过网约车的生活实践,认识到如何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最后一个活动是拓展活动,交流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初步建立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学情分析】通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对物体的位置这一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使用方向、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同时四年级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用位置的变化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但关注的比较多的是孤立情境下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同一物体相对于自身而言各部分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而很少将运动置于两个物体的相互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上进行判别,也不能很好的区分运动的形式,片面认识电梯上的人或是列车上的乘客是静止的,地球上的房屋与树木是静止的。
因此需要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讨论:①如果你坐在一列飞速行使的火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
②那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2、提问:为什么两个人会有不同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3、小结: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认识改变参照物就会改变对运动的判断。
1、讨论:观察P27下面的三幅图(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确定参照物。)
①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
②怎样判断拔河比赛的输赢?
③你能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话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从这些判断中你明白了什么?
4、小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5、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6、谈话:请大家再来看这幅图,你认为这幅图中运动的物体是相对于哪个物体的,它的参照物是谁?
7、学生讨论并交流
8、讨论:①坐在缓慢行使的汽车上,你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②怎样判断拔河比赛的输赢?
理解“参照物”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
图片
实践
活动
检查
思考:毛泽东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诗句,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板书
设计
3.1一切都在运动中
参照物: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1.3空气中有什么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我们怎样判断物体在运动呢?
二、认识到判断物体运动要借助参照物。
1、观察课文P26的图片,在这两幅图中可以看出有哪些物体在运动?
2、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
3、你是怎么知道它是运动的?(让学生意识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借助参照物)
4、学生讨论交流
五、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1、提问:①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②为什么我们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
2、讨论并交流
3、小结: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太阳、月亮、地球及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宇宙中不存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
观察图片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练习
观察图片
并讨论
讨论交流
讨论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3.1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学
目标
1、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重点
难点
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