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的语言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
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
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
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于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深得沈先生的真传,他的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文笔,优美富有地方色彩,那方水土那号人,有点像《边城》,但不少地方有所创新。
读汪曾祺的散文,觉得他的语言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作为一个家学渊源的作家,他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有人说他的散文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这我并不完全同意。
我认为只能够说他的散文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散文的优秀传统,植根于我们民族精神土壤之中。
正如汪曾祺自己说的:“一个当代作家的思想总会跟传
统文化、传统思想有些血缘关系。
但是作家的思想是一个复合体,不会专宗哪一种传统思想。
”所以我认为把汪曾祺的散文称为真正的文人散文是有失偏颇的,因为
他的语言平淡、质朴、简炼,是一种提纯度很高的语言,绝无文人的“掉书袋”之嫌,相反倒是贴近生活的。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汪曾祺以情绪体验去追踪生活,组织画面,他特别注意以直觉、感觉的方式去把握审美对象。他的一些散文小品可以证明这一点,如《人间草木·槐花》一文,开头一句“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接着讲述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养蜂人的故事,最后以一段“玉渊潭的槐花落了”戛然收尾。一组简单的画面却包容了丰富而深刻的意蕴,给读者以某种情绪的感染,某种感觉的联想,某种生活的暗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我对异乡人的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三)
致力于散文文体的创新,建构自己的文体风格,打破散文题材和主题的单一、技巧和形式的单一、神韵和语言的单一,使散文以博大的“胸怀”,对各种文体的技巧并容兼包,寻求和创造不拘定格、富于弹性和主体感的文体形式,是汪曾祺散文的又一个重要特色。他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他的散文取材广泛,不拘一格,笔墨洒脱不羁,行文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矫揉,不造作,没有感情与语言的夸张,具有融合各种文体各种语气的高度适应能力和随手拈来、为我所用的机智,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广见博识和深刻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如《泰山片石》、《初识楠溪江》、《严子陵钓台》等游记散文,只要意有所至,笔势所趋,往往不惜打破文体技巧的藩蓠:借助于小说的叙述方式、诗歌的意象转换和韵律节奏、绘画的色彩、古典文学的旁征博引、民间的小考等等,从而使他的散文孕育出了新的具有更高价值的审美特征。首先,能体现汪曾祺文体创新精神的是叙述方式的新变。过去这类散文,由于它的“回忆”、“怀念”的性质,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种纵向的思维和叙述模式,文章的布局谋篇大多循照着一种物理时空顺序。这种线式因果叙述,往往会使它同那种单纯按横的物理时空结构的“导游词”式的游记散文一样,而流于“流水帐”式的“叙家谱”。汪曾祺的散文,如《觅我游踪五十年》、《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四方食事》、《老舍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汪曾祺是一位跨越现当代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在汪曾祺作品中,民情风俗包含着真实的性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和谐的风俗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鲜明,以独特的文学气质和淳厚的生活底蕴,热衷对故乡、对童年展开温馨的回忆,并擅长作风俗画式的描绘,而被称为“风俗画作家”。
汪曾祺说过:“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出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关于风俗画的描绘是有意为之的。
《受戒》和《大淖纪事》之所以吸引了众多读者,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它们那种别有风情的风俗描写。
如《受戒》的结尾处:“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其笔下那具有地域风情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纯朴、温馨、清雅和谐的美感,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面久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在《大淖记事》里,有随四时自然变化的沙洲美景、高阜上的鸡鸭炕房、负曝闲谈的人家、忙碌的浆房、田畴麦垅、闲置的候船室。
总之,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正是大淖人自然恬静天性的写照。
而小说中十一子和巧云追求爱情的方式同大淖风情和谐,使人很难分出哪些是写人物,哪些是写风俗。
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地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象和人格取向。
优美和谐的风俗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群体社会的融洽关系中,还表现在人与物之间的亲近上。
《受戒》中的小和尚海明和小姑娘英子爱听青蛙打鼓、寒蛇唱歌,看荧火虫飞动。
《天鹅之死》中的白蕤对美丽的天鹅情有独钟。
《昙花?鹤和鬼火》中的李小龙爱那雪白的昙花、美丽的野鹤和绿色的鬼火。
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 戏剧家、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一起来看一下吧。
内容摘要: 汪曾祺的散文似道实儒, 他对文气的推崇, 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 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 述: “此集诸篇, 记人事、 写风景、 谈文化、述掌故、 兼及草木虫鱼、 瓜果食物, 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 亦可喜。
娓娓而谈, 态度亲切, 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 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这段自评从他散文的 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评价, 有益于我们对他的散文的欣赏。
本文 针对其散文特点谈谈看法。
关键词: 汪曾祺 自我 幽默 语言 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 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
1943 年开始在昆明、上 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50 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 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 年调入北京 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文学评论集 《晚翠文谈》 以及 《汪曾祺自选集》 等。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对于性灵散文在 90 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劳是首当其冲,如孙郁所对他 的评价:“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 我的性灵世界。
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
”他的散 文似道实儒, 他对文气的推崇, 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 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诸 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韵味
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韵味作者:王莹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0期摘要:汪曾祺的散文多取材于生活琐事,文字浅显易懂,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画面感与色彩感相呼应;文字通俗易懂又清新脱俗,质朴的风格中有一种平淡冲和之美,文字的语言空白处意蕴无穷,令人回味。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平和冲淡;清新脱俗;独特韵味汪曾祺的作品“所关注的往往是小事,生活的一角落,一片段。
”[1]在《蒲桥集》中主要题材类别涉及:探访游历古迹(《国子监》、《杨慎在保山》等)、缅怀旧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等)、追忆旧事(《桥边散文》、《跑警报》等)、赏鉴自然景观(《翠湖心影》、《昆明的雨》等)、品味生活(《故乡的食物》、《泡茶馆》等)。
[2]这些题材在其他散文中也寻常可见,这说明汪曾祺的散文风格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散文的影响,而他散文中的独特之处则体现了其人生观和价值追求。
在散文集中主要描写对象有饮食、民俗、自然风物、历史古迹等。
文章通俗却不庸俗,反而透出一股清新脱俗的味道,文人雅士的士大夫之气荡漾在作品中,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魅力。
能够敏锐的捕捉到生活中的诗意和美感,抓住一瞬间的灵感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也许就是作家与常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文章《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
题目虽然是昆明的雨,文中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之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娓娓道来。
肥硕的仙人掌,种类繁多的菌子,黑红黑红的“火炭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与友人的雨中小酌都是记忆中的一部分。
文章信笔拈来,无拘无束,看似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怀念。
作者如此细致的记忆,若没有一份浓情蕴含其中又如何会回忆的如此清晰,分毫不差?虽然感情浓烈张扬,但文字中却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情味。
文中第一句提到“宁坤要我给他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3]熟悉汪曾祺作品的读者不难发现,宁坤是作者在西南联大时的同学。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欢迎大家的阅读。
散文的基本特点一、流转生动的语言美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读者和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没有它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无从谈起,汪曾祺尤其重视语言美,他对语言的见解也很精到,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要求语言要气韵生动。
他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语言像水,不能切割的。
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里,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同时他也强调文章语言中流动的韵味,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他的散文语言都有这样的韵味,在平和简约的语言里,或透出一种柔情,或低吟一分悲悯,或活泼着几许幽默机智,细细咀嚼,犹如“春初新韭”。
如在回忆金岳霖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
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
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
”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
”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这段文字不长,却行云流水般,气韵流转,寥寥数笔,一个“怪”教授,跃然纸上。
在这里,作者写出了金教授那“治学精深”的品质,同时也不无幽默地道出了金教授憨厚、朴实和有趣的性格,他是一个可敬又可爱的学者!湖南的评论家凌宇曾说过:“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韵味”这应该是对汪曾祺散文气韵生动的如水语言美的肯定。
另外,这里的“平常”,讲的是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平民化特征。
这种特征在汪曾祺谈吃食,谈花草虫鱼的文章中表现尤为突出。
汪曾祺是位活在人间烟火中的平凡享受者,他爱美食,爱忆旧,喜游历,所到之处,必开怀享受。
他吃遍大江南北,如他谈在内蒙古吃羊贝子:……羊贝子真是够嫩的,一刀切下去,会有血水滋出来.同去的编剧、导演,有的望而生畏,有的浅尝则止,鄙人则吃了个不亦乐乎。
汪曾祺散文阅读理解
汪曾祺散文阅读理解摘要:一、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概述二、汪曾祺散文的阅读技巧三、推荐阅读的汪曾祺散文作品及原因四、如何提高阅读汪曾祺散文的能力五、总结正文:一、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概述汪曾祺(1910-1997),原名汪曾琪,字子奇,江苏高邮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在文坛独树一帜。
他的散文作品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语言幽默,充满着生活气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二、汪曾祺散文的阅读技巧1.把握作品的主题:汪曾祺的散文主题多样,既有回忆性的叙事,也有描绘风土人情的篇章。
阅读时,要理解作品的主题,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欣赏语言风格:汪曾祺的散文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阅读时要细心品味,体会其语言的艺术魅力。
3.关注细节描绘:汪曾祺散文中的细节描绘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通过细节,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理解寓意:汪曾祺的散文往往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阅读时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寓意,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推荐阅读的汪曾祺散文作品及原因1.《胡同文化》:这篇文章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端午节,充满童真和乡愁。
3.《故乡的食物》:这篇文章描绘了作者故乡的特色食物,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四、如何提高阅读汪曾祺散文的能力1.多读:阅读量的积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多读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和特点。
2.对比阅读:将汪曾祺的散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有助于加深对汪曾祺散文的理解。
3.学习评论:阅读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评论文章,了解评论家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和解读,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4.勤于思考:阅读汪曾祺的散文时要善于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
五、总结汪曾祺的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瑰宝。
通过把握作品的主题、欣赏语言风格、关注细节描绘、理解寓意等阅读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汪曾祺的散文,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特征1.浓郁的抒情色彩2.原生状态下的民俗风情画卷3.工笔画般的表达方式。
4.清水出芙蓉的语言。
一、汪曾祺的文化小说汪曾祺的文化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
同时,老庄的那种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哲学意念又成为他笔下人物无力反抗黑暗现实,在痛苦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思想手段。
这成为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昧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
这种"入世"和"出世"的相反相成的审美态度,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这其中分明浸润着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更深刻的认识。
《受戒》和《大淖纪事》等作品看似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实则正是作者对于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是合乎人们传统美德的理想规范的。
二、汪曾祺的小说的特色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读者长期在一种传统单调的情节性的小说模式中进行惯性的阅读,而乍的将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展现在人们面前,铺开一幅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况且是运用平和恬静的散文、随笔的笔调,向读者娓娓地叙说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小说中的语言和氛围都充满着富有画意的描绘,都造成了一种诗的韵味。
它们与人物的诗意相契合,为形成整个小说的总体诗境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和铺陈。
从总体风格的角度考察,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亦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作者善用口语叙述.但连续起来阅读却韵味十足。
他擅长于用短句,往往两三字一句,既简洁又生动。
其人物对话的描写也往往采用短句,极富有诗的含蕴。
《汪曾祺散文》摘抄
《汪曾祺散文》摘抄(实用版)目录1.汪曾祺散文的特点2.汪曾祺对食物的描述3.汪曾祺的文学成就4.汪曾祺的人生态度正文汪曾祺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食物的赞美,以及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是质朴、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他的散文中没有华丽的修辞,没有夸张的表达,而是用平实的语言描绘真实的生活。
例如,在《汪曾祺散文摘抄》中,他描述了高邮咸蛋的特点,用质细、油多、蛋白柔嫩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高邮咸蛋的美味。
这种平实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食物的尊重。
汪曾祺对食物的描述是他散文中的一大亮点。
他以真实的感受,描绘了食物的美味,让读者仿佛能品尝到那些美食。
例如,他在《汪曾祺散文集摘抄》中写道:“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这一细致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展现了食物的美味,让人垂涎欲滴。
汪曾祺的文学成就卓越,他的散文作品被誉为中国散文的典范。
他的散文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文学的精神。
他以独特的文学风格,描绘了真实的生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例如,在《汪曾祺的散文摘抄》中,他写道:“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
汪曾祺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尽管他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
他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困难,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例如,在《汪曾祺散文集摘抄》中,他写道:“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他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困难,坚持追求真实的人生。
]汪曾祺的散文集《蒲桥集》的风格是清新、自然、灵动。
]汪曾祺的散文集《蒲桥集》的风格是清新、
自然、灵动。
汪曾祺是中国著名作家之一,他的散文集《蒲桥集》选录了他多
年来的散文作品。
这本书的风格清新、自然、灵动,让读者流连忘返。
《蒲桥集》的散文中充满了汪曾祺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感受,读起来让人感觉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心旷神怡。
他的散文大多关
注生活的点滴,写实而又不失艺术性,描绘了人们平凡而又真实的生活。
他既能写山水田园,也能写城市的喧嚣和压力,文字流畅有力,
打动人心。
汪曾祺的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他通过描写自然和人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让人们重
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美丽,而且富有哲理,一篇
篇文章都值得深入品味。
总之,《蒲桥集》是一本兼具文艺性和思想性的散文集,汪曾祺
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呈现出一个美好而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无论是喜欢文学的人,还是只是想放松心情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
找到满足。
汪曾祺散文特色
汪曾祺散文特色汪曾祺散文特色汪曾祺,1920年出生江苏高邮城镇旧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中学时代就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学,表现出强烈的爱好文学的倾向。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特色,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汪曾祺散文特色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
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
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
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
味极似虾”。
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
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
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
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
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
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
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浅析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浅析汪曾祺的散文特点中文一班蒋炳舟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
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
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
是一篇散文。
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
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
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
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文字。
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
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
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
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
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
一进门,我就停住了。
我看见一个火星。
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
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
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
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汪曾祺曾说,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浅谈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体” ( 《目看 两 不 厌 》 , 《 汪 曾祺 全 集》 卷5 , 4 O 6 页) , 他 不会把 自己淹
没 在 景 物 和 历 史 中 。如 凡 到 过 泰 山 的 文 人 在 写 泰 山 时 无 一 不 写 它
文求 雅洁 , 少雕 饰 , 如行 云流 水 。 春初新 韭 , 秋末 晚菘 , 滋味近似 。” ( 汪曾祺《 蒲桥 集 ・ 序》 作 家 出版社 2 0 0 0年7 月) 这段 自评从他 的散文 的题材 和行 文特点 两方面作 了印 象式 的评 价 ,有益 于我们对 他的 散文 的欣 赏 。他 的散文大致 有以
讲求 “ 真” 的散 文这 一文 体 中 , 他
更是 紧贴 着文 中的人 、 物、 景、 事
教员 和历史博 物馆职 员 。1 9 5 0 年
后在北 京文联 、中国 民间文学研
的 ,融 自我于其 中 。无论是 记人
类、 游记类 、 随 笔类 、 还 是 小 品 类 散文, 他都 是 通过 “ 我” 的 情 感 浸 润 的, 有 鲜 明 的个 人特 点 。他 说 过 “ 毕竟, 人 和 自然 的 关 系 , 人 是 主
下几个特点 :
的雄伟 浑厚 , 可汪 曾祺 在《 泰山 片 石 》中却 写到 : “ 我是写不 了泰 山 的, 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 山不能 认 同。我对一 切伟大 的东西总有
点格 格不 入 ” , 我“ 更 进 一 步 安 于
对于 性灵散文 在9 O 年 代 的 繁
盛, 汪 曾祺 的功劳是首 当其 冲 , 如 孙郁所 对他 的评价 : “ 他 的杰 出性 在于, 回复了传统 的艺术品格 , 将
行云流水。 春初 新韭, 秋末晚菘 , 滋味近似。 ” 这段 自评从他 散文的题材和行文特 点两方面作 了印象式的评价 , 有 益于我们对他 的散 文的欣赏。本文针 对其散文特点谈谈看法。 关键词 : 汪 曾祺 自我 幽默 语 言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汪曾祺⼩说的散⽂化特征汪曾祺的⼩说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
既不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加强⼩说的故事性,着意塑造“典型⼈物”,但也不想把风俗民情作为推动故事和⼈物性格的“有机”因素。
他要消除⼩说的“戏剧化”设计(包括对于情节和⼈物性格的刻意设计),使⼩说呈现如⽇常⽣活的⾃然形态.他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活的“本⾊”,写作“⾃⾃然然的”“散⽂化的⼩说”(或“随笔风的⼩说”)。
在“散⽂化”⼩说的展开中,让叙述者的情致,⾃然地融贯、浸润在⾊调平淡的描述中。
⽂字则简洁、质朴,但不缺乏幽默和典雅。
他在⼩说⽂体上的创造,影响了当代⼀些⼩说和散⽂作家的创作。
清⽔出芙蓉的语⾔。
“⼩说作者的语⾔是他的⼈格的⼀部分。
语⾔体现⼩说作者对⽣活的基本态度。
”(《作为抒情诗的散⽂化⼩说》)与汪曾祺的民间叙述风格相⼀致,其⼩说语⾔表现为少浮辞、不渲染,质朴、洁净的艺术特点。
在汪曾祺的⼩说中,我们⼏乎看不到夸张、反语、双关等修辞⼿法,连⽐喻也⽤得很少。
这就使他的语⾔去掉了⼀切枝蔓和芜杂,清⽔出芙蓉般单纯、明快,细细读来似乎只剩下了语⾔的原味。
汪曾祺在他的《晚翠⽂谈》中曾说“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在⼀个作品⾥必须具体化为对所写⼈物的态度、感情。
”因此他曾将⾃⼰的⽂学创作称为“抒情现实主义”。
他的优秀之作⽆不以情见长。
作为作家个⼈⽓质的折射,抒情在作品中表现的相当充分。
这⾸先表现在作家主观情感的流露,汪曾祺作品往往具有⼩说情节的淡化倾向。
⽆论是《受戒》、《⼤淖记事》等“⾼邮”系列⼩说,还是《安乐居》、《⼩芳》等现实题材⼩说,其故事情节都异常简单。
作家承认他不善于讲故事,⼩说的情节发展也因此显得松散⽽随意。
随着情节因素的渐次消失,诸多的⾮情节因素(如风⼟⼈情、社会背景)涌⼊⼩说,抒情功能便附着在这些⾮情节因素上发挥作⽤。
在《⼤淖记事》中,作家在前⾯的三节都在讲风俗,第四节才出现⼈物;在《故⾥三陈》中写陈四也同样。
对这样的情节设置有⼈认为有⽐例失重之感,⽽作家对此则解释为必须为⼈物安排⼀个合乎逻辑的⽣活环境(注:见《⼤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载《晚翠⽂谈》)。
汪曾祺作品特点
汪曾祺作品特点汪曾祺作品特点汪曾祺的文风很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少有世俗之气,散文如此,小说亦如此,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作品特点,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1、浅谈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
1943年开始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年调入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对于性灵散文在90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劳是首当其冲,如孙郁所对他的评价:“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我的性灵世界。
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
”他的散文似道实儒,他对文气的推崇,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汪曾祺《蒲桥集·序》作家出版社2000年7月)这段自评从他的散文的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评价,有益于我们对他的散文的欣赏。
他的散文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融自我于其中,蕴浓厚个人情趣就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教给他写小说要贴着人物来写一样,在讲求“真”的散文这一文体中,他更是紧贴着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
无论是记人类、游记类、随笔类、还是小品类散文,他都是通过“我”的情感浸润的,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他说过“毕竟,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主体”(《目看两不厌》,《汪曾祺全集》卷5,406页),他不会把自己淹没在景物和历史中。
多年父子成兄弟散文特点
多年父子成兄弟散文特点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一篇充满人情味和感悟的散文,通过描绘汪曾祺与其
父亲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家庭中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篇散文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真挚:汪曾祺在文中以平实、质朴的语言,真实地表达了自己与父
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他回忆了父亲对他的关爱、教育以及两人之间的互动,
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2. 感悟深刻:汪曾祺在文中不仅描述了父子之间的情感,还通过这些经历
深入思考了父子关系、家庭关系以及人生意义等深刻问题。
他从自身经历出发,提炼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使读者在感动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真谛。
3. 细节描写生动:汪曾祺在文中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
世界,尤其是对父亲的形象塑造更是栩栩如生。
他通过描绘父亲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父亲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父爱。
4. 语言优美流畅:汪曾祺的文字优美流畅,读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他运
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得语言既具表现力又富有节奏感。
同时,他善于运用民间语言和口语,使文章更贴近生活,更具亲和力。
5. 结构紧凑:这篇散文的结构紧凑有致,布局合理。
汪曾祺以父子关系为
主线,通过回忆往事、感悟人生等方式,将文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同时,他在文中巧妙地运用过渡句和段落,使得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总之,《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散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汪曾祺《戴车匠》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戴车匠》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而著称。
他的散文作品《戴车匠》展现了他独特的散文风格和文化特点。
首先,汪曾祺的散文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普通人的日常琐事,通过对细小事物的描述来展现出生活的真实与深刻。
在《戴车匠》中,他通过对戴车匠这个普通职业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兴衰和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其次,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生活的思考。
他善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思考,来反映现代社会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
在《戴车匠》中,他通过对戴车匠这一传统职业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手工艺术的尊重和对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思考。
此外,汪曾祺的散文作品还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抒发,来表达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戴车匠》中,他通过对戴车匠这一普通劳动
者的塑造,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以其平实的语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活的思考而闻名。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关怀的追求。
“闲人”品质的文化意蕴--汪曾祺散文的个性特色
“闲人”品质的文化意蕴--汪曾祺散文的个性特色-柏文猛赏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像在与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聊天,让人看到文学后面那位真实的长者。
他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作品中,形成了轻淡闲适的风格,对文坛和散文的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而独到之处便是他在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是简单镶嵌,而是有机统一地融进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
这种融入带有了属于汪曾祺个人的气质和审美理想,但它又并不完全是主观的。
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这种融入又是客观的,是可以被研究的。
我们认为汪曾祺的散文在总体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吸收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追求中国历代文人所向往的一种境界,那就是“闲人”品质。
他的散文与吃、喝、玩物、民俗等内容有关,所叙便是“闲”之物;他的话语不紧不慢,在平淡自然中流露出温柔敦厚,这便是“闲”之语;他在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中把握个体生命的永恒,使得他的散文重和谐、重平和,这就是“闲”之情。
本文从其取材、文风、审美理想三个方面来论述汪曾祺散文对传统文化“闲人”品质的继承及其鲜明的个性特色。
一、“闲”之物,见其雅汪曾祺在散文《泰山很大》中说道:“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
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
”的确如此,汪曾祺是不爱写雄奇阳刚之物,好写闲云野鹤、散淡悠闲之物,他认为这是他的气质使然。
显然,他的这一气质与传统文化的某种精神是不谋而合的。
而从另一方面说传统文化的,陶更加大了他形成这种气质的可能性,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中国文人一直将“闲人”作为一种最理想最令人神往的形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格调,无论是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是“呼鸡喂狗,守堡看田”的素朴生活,还是到文人雅客的“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又或是近代周作人梁实秋等人的闲适冲淡之散文,都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让他们身心舒畅的这一“闲人”形象。
究其原因,他们都拥有同一种精神,同一种取向,这便是传统文化从或俗或雅的生活中抽开出来的一次精神的升华,而入了“道”。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特点分析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特色分析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文学评论家一、生平代表作简介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生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之所以有这些赞誉,不仅是因为汪老文章写得极好,还因为先生身上有着文人雅士失落已久的、诗意的生活趣味。
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
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
后在北京做编辑工作;写过剧本,参与过《沙家浜》的修改和定稿;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人间草木》等。
其中《昆明的雨》、《端午的鸭蛋》、《胡同文化》选入初中语文教材。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二、散文写作风格介绍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作品集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三、散文《人间草木》简介《人间草木》是2009年5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
汪曾祺散文选材特点
汪曾祺散文选材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选材啊,那可真是接地气!他特别喜欢写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琐碎小事,就比如菜市场里的吆喝声、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有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
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儿,在他笔下都变得特别有趣,充满了生活的味道。
他觉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值得被记录,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汪曾祺散文选材富有地域特色
他还喜欢写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把家乡的美景、美食、民俗都写进散文里。
像江苏高邮的咸鸭蛋、水乡的风景,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
通过他的文字,我们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地方的独特韵味。
汪曾祺散文选材注重人物刻画
在选材方面,他也很关注各种各样的人物。
不管是街边的小贩、手艺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他都能捕捉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把他们的性格、言行写得生动鲜活。
这些人物不是什么大英雄,就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但在他笔下,却让人感觉特别亲切、温暖。
汪曾祺散文的选材就是这么贴近生活、充满地域特色、注重人物刻画,让人读起来感觉特别舒服,就像在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
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欢迎大家的阅读。
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流转生动的语言美
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读者和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没有它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无从谈起,汪曾祺尤其重视语言美,他对语言的见解也很精到,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要求语言要气韵生动。他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里,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同时他也强调文章语言中流动的韵味,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他的散文语言都有这样的韵味,在平和简约的语言里,或透出一种柔情,或低吟一分悲悯,或活泼着几许幽默机智,细细咀嚼,犹如“春初新韭”。如在回忆金岳霖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汪曾祺散文流转生动的语言,真挚关怀的语言,自然旷达的思想共同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似水空明淡泊,阔远生动的美好境界。
人物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山上的各色野菜,担山人的扁担等等,总之与他一贯追求的平淡柔和的境界相吻合。这种淡泊超然的人生态度如细流一样在他的散文中缓缓流淌,随处可见。
可是,说汪曾祺散文淡泊超然并不等于他的散文超然得无心世事,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对世人的关怀。他的散文总是流动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这种被内敛起来的情感使得他的散文别有一种温情脉脉的魅力。汪曾祺是关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在谈吃的文章中,不但谈吃文化还巧妙而中肯地向读者(特别是作家)提出要广泛地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又说“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表达对新生的文学
二、真情关怀的情感
汪曾祺散文中流露出的人生态度是淡泊、超然的。他在文中多次谈到这种态度:“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个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抢行情,争座位;才能真诚地写出自己所感受的那点生活,不耍花招,不欺骗读者。”又说“人要有一点自知。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抒情诗
人。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我写的一切,都是小品。”正如他所说的,他追求的就是一种平淡柔和人生理想。他“天分甚高,但天性散淡,懒于过问政治,一心只想作个潇洒文人”。即使是可以写出雄伟壮阔境界来的题材,在他的笔下,也呈现出小桥流水式的柔和的美。许多作家写泰山写草原,都会描出一片恢弘的辽阔的壮美气势,但在汪曾祺的笔下,则现出一种悠然宁静的美。他注目的是泰山的碧霞元君、金刚经
……羊贝子真是够嫩的,一刀切下去,会有血水滋出来.同去的编剧、导演,有的望而生畏,有的浅尝则止,鄙人则吃了个不亦乐乎。羊肉越嫩越好。蒙古人认为煮久了的羊肉不好消化,诚然诚然。我吃了一肚子半生的羊肉,太平无事……
在汪曾祺谈吃的散文里,我们看不到梁实秋
“雅舍谈吃”那种全然文人式的典雅气质,他追求的是一种人间普通百姓式的人生乐趣,但这种乐趣的表现并不粗俗,它体现出了一种简明而畅快的淋漓感,透出一个普通百姓人的真实朴素的性灵。而如水般透明简朴的语言成就了汪曾祺散文的这一特色。
应持辨证的观点,不能一刀切。他也呼吁保护自然环境的平衡,在畅谈自己对翠湖的昔日情怀时,建议在发展中注意还翠湖一个“明爽安静”的环境。汪曾祺也将这种爱心兼顾到了一枝一叶上。大自然的各种小生命如蝈蝈、蜻蜓、知了等等经常在他的笔下展现生机,对一株百年柳树,他写到:用手指搔搔它的树干,无反应。它已经那么老了,不再怕痒痒了。爱抚之情历历可见。汪曾祺是站在一个内敛不张扬的情感角度上表达他对世间事物的关注,对生命的热爱的,故显得淡然超脱,但真挚的情感又是那样流溢着丝丝入扣的温馨。
……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
和哲学》。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
》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这段文字不长,却行云流水般,气韵流转,寥寥数笔,一个“怪”教授,跃然纸上。在这里,作者写出了金教授那“治学精深”的品质,同时也不无幽默地道出了金教授憨厚、朴实和有趣的性格,他是一个可敬又可爱的学者!湖南的评论家凌宇曾说过:“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韵味”这应该是对汪曾祺散文气韵生动的如水语言美的肯定。另外,这里的“平常”,讲的是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平民化特征。这种特征在汪曾祺谈吃食,谈花草虫鱼的文章中表现尤为突出。汪曾祺是位活在人间烟火中的平凡享受者,他爱美食,爱忆旧,喜游历,所到之处,必开怀享受。他吃遍大江南北,如他谈在内蒙古吃羊贝子:
三、自然旷达的思想
汪曾祺的这种情感的体现与他所接受的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有直接的关系,他自称“受影响最深的还是儒家”他特别推颂曾点式的儒家思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圻,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这种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美的极致,汪曾祺如是咏叹。这反映在文学,就是对“适我性情”风格的推崇,对于简洁、潇洒的文风的追求,致力在文章中构建一个和谐的充满人性美的人文环境。他始终用一种充满温情的目光注视世界,以一种积极达观的态度去思考、去生活,他能在被定为右派之后心安理得地在农科所读《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在被人不小心撞的嘴里的牙乱七八糟后还能不在乎的替人圆话。这种“安贫乐道和闲适态度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美德”。在继承传统的文化的同时他对现代化也是积极面对的,对其负面影响是警惕的。在《胡同文化》中,他用老庄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现代文明的发展,但又在现代化将人异化的层面提出了质疑,从而呼吁人的发展应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但不能强求,以致误入歧途,消失了本性的美好。汪曾祺的这种蕴涵着和谐、温暖、奋发思想的散文为现代人缔造了一个似秋水容纳百川的浩淼的思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