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德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某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为例,分析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介绍某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该地区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该地区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比例超过30%。
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1. 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密度较低,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指导不足,导致孩子性格孤僻、自我保护意识差。
2.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
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
3. 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4.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留守儿童教育,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案例中,留守儿童小华的父母在外打工,长期无法陪伴孩子。
小华在学校表现不佳,学习成绩落后,性格孤僻。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2)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3)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教育素养。
2.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案例中,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2)改善教学设施。
争取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学校教学设施。
(3)开展特色教育。
根据留守儿童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3. 社会关爱不足案例中,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典型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典型案例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的一类特殊群体。
他们长期处于亲情缺失的环境中,面临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巨大挑战。
本文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案例描述小明,一个13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在外地务工,只有放假才会回家与他团聚。
小明平时由他的奶奶照顾,由于奶奶年老体弱,无法给予他充分的关爱和教育。
小明的家庭环境贫困,缺乏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供给。
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以下思想道德教育问题:1. 价值观混乱缺乏正面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形成混乱的价值观。
例如,他们可能误认为物质追求是唯一的成功标准,忽视了道德、诚信等重要价值观的培养。
2. 自尊心低下农村留守儿童常常因被其他孩子排挤、歧视而受到伤害,导致他们的自尊心低下。
自尊心的缺失会影响留守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和发展。
3. 缺乏社会责任感父母外出务工带来的长期分离感,使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他们往往缺乏对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容易出现自私、孤立的行为。
4. 学习压力和动力不足留守儿童在学业方面面临着独立自主学习的挑战。
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激励,留守儿童的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往往不足,容易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解决方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1. 家庭教育辅助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推广家庭教育知识,向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提供教育辅助。
鼓励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同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2. 志愿者服务社会各界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团队,定期到农村地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通过游戏、讲座等形式,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责任感。
3. 心理疏导和支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内心问题。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的儿童。
他们在
农村成长,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亲情疏离、心理健康问题等困扰。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找到改善他们教
育状况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描述:
小明(化名)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
在
学校表现较差,学习成绩低于同龄人,缺乏自信心,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
和孤立,心理状况较差。
二、问题分析:
1.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指导: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家庭
关怀和教育指导,难以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2.学习资源匮乏: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师和教材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小明的学习需求,导致学习成绩差。
3.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亲情疏离和孤独感容易导致小明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自信心、抑郁等表现明显。
三、解决方案:
2.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引进志愿者组织、社会资源等,为小
明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鼓励小明参加各类兴趣班,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心理健康关注: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
导与培训,帮助小明排解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效果评估:
2.学习成绩提高:定期考核小明的学习成绩,比较其与其他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差异,评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措施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改善: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小明自述情况的记录,评估心理辅导和培训的有效性,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1学生的情况:姓名:任东海性别:男年龄:十一岁五年级(1)班学生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
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
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
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
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
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
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
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
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关于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一、留守儿童案例郑某某同学在班上是一名学生讨厌,老师也烦心的留守儿童,他上课时不是和周围的同学大声讲话,就是去拉一下同学,扯一下同学,老师发现了马上回座位,老师刚转身他又闹起来,不然就是趴在桌上打磕睡。
别人都能认真完成,他就是拿空作业本交。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亲情的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
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到他们对外界的认识,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加重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原父母的监护责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转移外,还呈现出监护责任向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是一种隔代监护。
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大部分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所以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
另外,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老年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监护人的过度溺爱或放纵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三)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相当不够,使得留守儿童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据有关人员调查中的三个镇政府竟然没有一个有外出务工家庭的任何专门资料,没有一个对有多少农民工离家有多少留守儿童做过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
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留守儿童任何实际的问题。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报告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等。
本文通过对多个留守儿童案例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案例介绍(一)案例一:小明,男,10 岁,父母均在外地打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小明性格内向,在学校很少与同学交流,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老师反映他经常在课堂上发呆,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差。
(二)案例二:小花,女,12 岁,父母外出打工多年,由姥姥照顾。
小花曾多次逃学,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还染上了抽烟的恶习。
(三)案例三:小刚,男,8 岁,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寄住在叔叔家。
小刚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晚上经常做噩梦,身体也比较瘦弱。
三、案例分析(一)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小明性格内向、在课堂上发呆,很可能是因为内心的孤独和缺乏自信。
小花逃学、与不良青年交往,可能是为了寻求关注和归属感。
小刚经常做噩梦、感到孤独无助,说明他在情感上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安慰。
(二)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较为突出。
由于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文化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孩子有效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佳。
此外,留守儿童在学校可能会受到同学的歧视和欺负,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保护,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和不法侵害。
比如,小花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就增加了她受到伤害的风险。
(四)家庭环境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护人可能过于溺爱或疏于管理,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四、解决对策(一)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尽可能增加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即使远在他乡,也要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亲情关爱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抑郁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
本文将以一个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案例为例,探讨如何开展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
二、案例介绍(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0岁,来自我国一个偏远的农村。
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小明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较差,经常逃课、打架。
在学校,他总是被同学们孤立,成了班级的“问题学生”。
(二)案例经过1. 家庭走访为了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教师和家长进行了多次走访。
通过走访,教师了解到小明父母在外地打工,每月寄回家一部分生活费,但很少关心小明的学习和生活。
奶奶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无力照顾小明。
2. 学校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小明内向、自卑的性格特点,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学会与人沟通。
(2)组织班级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让小明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集体荣誉感。
(3)开展“一对一”帮扶。
学校为小明安排了一位学习优异的同学作为“一对一”帮扶对象,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3. 社会关爱(1)联系当地政府部门,为小明争取政策优惠,如减免学杂费、提供助学金等。
(2)联系爱心企业,为小明提供生活用品和课外读物。
(3)邀请志愿者定期到小明家中进行家访,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
三、案例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取得了显著的变化:1. 性格变得开朗,学会了与人沟通,不再自卑。
2. 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不再逃课、打架。
3. 家庭关系得到改善,小明和奶奶感情加深。
4. 学校和社区对他的关爱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增强了他的归属感。
四、案例总结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4篇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1篇一、案例.我曾经接手过一个四年级,班里二十多个学生中,有十几个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个学生叫小颜,“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和不良行为习惯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小颜的父母在小颜两岁时就出外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小颜交给他奶奶看管.奶奶要干农活,平时都不怎么管他.而且本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不高,觉得上学了,一切交给老师就行了,对他的学习都放任不管.因此,小颜养成了散漫的生活态度.而且学习习惯也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编一些谎话骗老师.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他也因此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经常跟同学打架.他的父母要是一听说他学习成绩差,就打电话把他痛骂一顿.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还要经常遭到责骂,再加上遭到同伴的排斥,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让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他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很多老师也认为只要他上课时乖乖坐着不吵闹就好了.二、措施.每每看到他“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他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他重拾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首先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聊天,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他奶奶知道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也有责任,要求她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跟他父母取得联系,告诉他们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还要求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我也经常给他父母打电话或者聊qq,把小颜在学校的表现跟他们汇报,并跟他们商量对策,告诉他们对小颜要多鼓励,少批评.有一次,小颜在作文中写到:“我多么希望我的妈妈也能像别人的妈妈那样呆在我身边.”我知道他想念妈妈了,我特意带他到家里跟他父母视频聊天,看着他们激动地脸庞,听着他们亲切的话语,连我都感动了.2.倾自己之所爱,搭起信任的桥梁.真挚情感是在心灵的沟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达到这种默契.面对这个孤单的背影,面对这张落寞的脸庞,又怎忍心对他横眉立目严加呵斥,即使出现令你不愉快的一幕,又能狠下心来去惩罚他么?我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说,“你是他的老师,如同他的母亲,你应该帮助他.”于是,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有一次他发烧了,我亲自把他送到卫生院,陪他做检查,打针,倒开水给他吃药.他的生日,我给他送一件他喜欢的小礼物,还请全班同学和他一起过生日.这一天,他流着泪说:“这是我第一次过生日,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到别人吃蛋糕,今天我也能吃到蛋糕了.谢谢老师和同学们!谢谢!谢谢你们!”听了这句话,我知道我的努力没白费.我还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使他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上课时,他静静地坐好,我冲他赞许地一笑;当他犹豫地慢慢举起了手时,我对他投以鼓励的目光;当他工整地完成作业时,全班的掌声带给他成功的喜悦;当他犯了错误时,等待他的是老师宽容的面孔.从而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童在集体中自然受到教育.我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针对他的情况,我还特意举行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想对你说……”,我还“偷偷做了手脚”,私底下跟几个同学说好在班会时对他说一些喜欢、他鼓励他的话.从这以后,他跟这些同学特别亲近,在下课或者活动时,常听到他们叫:“小颜,快来呀!”经过家长和我以及同学的努力,小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上课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经常给他们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爱的阳光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2篇我们班里的一个男同学才上七年级就开始吸烟,所以我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好。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当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逐渐变大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演变成一个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公共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供大家分享。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
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学生王某,男,13岁,父母在温州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
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王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1、长辈关心不当。
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王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王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王某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留守儿童个案分析兴义市猪场坪乡中学:赵天国一、个案表现姓名:张XX,年龄:13岁,性别:女。
1、思维反常,自卑,有什么事总是闷在心里,心理负担沉重,导致行为扭曲,有自暴自弃的念头。
2、性格孤僻,很少和同龄人交往,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甚至与自己的老乡同学发生打架冲突而引起班里其他同学的不满,卫生状况极差。
3、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早退、有旷课现象,不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遇到事情不与班主任联系。
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作业基本上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甚至不交作业。
二、问题分析1、家庭因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该生由爷爷奶奶托管在家,爷爷奶奶均60多岁、文盲,对孩子的学习无法监管,教育无方法。
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上的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滋生了“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等错误思想。
2、环境及自身因素:内向,不善与同伴交流,不愿与同龄人交往。
平时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合群。
和同龄的孩子接触少,性格也变得比较孤僻。
三、对策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
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比如,父母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询问生活学习等情况,孩子给远方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等,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最新]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案例及评析(摘)
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案例及评析【案例】安徽太湖一12岁少年祠堂边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自缢前深情吻别陪伴自己的爷爷。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太湖县晋熙镇天台联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出门打工的第十天。
然而,就在这一天,章杨宇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在人迹罕至的村祠堂后面一间小屋,他自缢在一根横梁上,裤子口袋里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
遗书中,他留下了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们(指父母)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事发:少年亲吻爷爷后自缢2008年2月25日,天台联合小学校园里非常热闹,同学们都领到了崭新的课本。
当天下午三点多钟,12岁男孩章杨宇跟其他同学都一起放学回家。
不过章杨宇却显得有点异样,他回家时书包空空的,所有新书都放在教室座位的抽屉中。
“爷爷,我可以亲你一下么?”放学后的章杨宇回到家里,看见爷爷正围坐在桌前打麻将,就上前对爷爷轻声说道。
爷爷听到这句话心里还直乐,可他不知道这竟是自己与孙子见的最后一面。
当天晚上,姑父曾与章杨宇约好了要孩子到他家里去住。
可等了好久没等到章杨宇,姑父赶紧给他家里打了个电话,得知也不在家里。
又去电学校询问,被告知学校已经放学了,章杨宇也不在学校里。
大家顿时慌了。
家人发动邻居在屋前屋后展开了大搜索,最后在人迹罕至的祠堂后面发现了他。
被发现时,他吊在祠堂后一间小屋子伸出来的横梁上,已经没了气息。
记者调查:自缢少年口袋留下遗书当天下午,记者赶到太湖县章杨宇的家中。
章杨宇自缢的那间屋子在一座祠堂后面。
这座祠堂傍山而建,后面是很陡的山体。
据当晚发现尸体的一位邻居介绍,章杨宇被发现时吊在绳子上,绳子就系在祠堂后面这间房子伸出来的一根横梁上。
记者看到祠堂后这间房子其实是间土砌房,已经很破烂了,伸出来的横梁也朽坏了很多。
据村民介绍,这座祠堂是祭祀祖宗的场所,平时很少有人到这里来。
章杨宇的尸体被发现后,人们在他裤子右边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封遗书,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遗书写在当天发下来的《社会实践活动材料》封皮的背面。
德育教育辅导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但在学校里经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打架斗殴。
家长和老师都十分担忧小明的成长,希望他能改正不良行为,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案例分析1. 小明的不良行为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明父母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很少有时间陪伴小明,导致小明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孤僻。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小明所在班级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德育方法,导致小明在德育方面存在很大缺陷。
(3)社会环境影响。
小明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导致他模仿不良行为。
2.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环节。
针对小明的情况,德育教育具有以下重要性:(1)帮助小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德育教育,使小明认识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2)改善小明的人际关系。
德育教育有助于小明学会尊重他人,与同学和睦相处,减少矛盾。
(3)促进小明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有助于小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三、德育教育辅导方案1. 家庭教育指导(1)家长要抽出时间陪伴小明,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增进亲子关系。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为小明树立良好的榜样。
(3)家长要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他的心理问题。
2. 学校德育教育(1)加强班级德育教育。
教师要在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通过组织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加强家校沟通。
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3. 社会环境引导(1)加强社会道德宣传。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传播正能量,引导小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加强社区教育。
社区可以开展亲子活动、道德讲座等,为小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案例分析与反思一、前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我国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工作,这导致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务工,长期无人照顾,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
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不仅是社会道德的问题,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治理问题。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并对其进行反思。
二、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乡村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在某乡村,有一家幼儿园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关爱行动。
幼儿园对留守儿童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和需要。
接下来,幼儿园组织志愿者和社工人员,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情感疏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幼儿园还通过文艺表演、手工制作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增加他们的社交和学习经验。
幼儿园还积极协调当地社区资源,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饮食和安全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2.案例二:城市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关爱措施在城市,某幼儿园也开展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
该幼儿园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专属的课程体系,针对他们的特殊需求进行教育和教学。
幼儿园还邀请专业心理医生和社工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沟通和辅导,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还举办亲子活动,让留守儿童的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鼓励他们多参与子女的成长,加强亲子关系。
三、反思与总结在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幼儿园通过多种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丰富课余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幼儿园也注重家长参与,从源头上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系。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可持续性需要加强,需要更多的政府、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幼儿园要继续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力度。
四、观点与理解在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我认为应该注重的是多方合作,包括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和政府等各方的齐心协力。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优秀篇)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案例分析背景:李静、李涛姐弟俩是典型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去了福建打工,每年只在过年回家一、二十天。
李静在八个月大时开始在外婆家生活,李涛则在一岁时便由爷爷抚养。
这对姐弟俩身上呈现出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共同特征。
案例一:夏天到了,外婆家每天都会买上一个大西瓜,然后总是切下最好的部分专给李静吃。
暑假时李静回到农村的爷爷家,爷爷问她外婆平时有没有给她买什么好吃的,她说:什么都不买,连西瓜都不买一个。
过了几天,舅妈带她出去玩时,给她买了一支当时颇受欢迎的悄悄豆雪糕,并细心地帮她剥好了包装袋,谁知她回去后竟对大人说,舅妈自己吃雪糕,吃到一半吃不下了才给她吃。
李静像这样爱背后讲人坏话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对待她最亲密的抚养人外婆,也是如此。
案例二:李涛上一年级时,有一次上课因贪玩被教师批评,第二天便无论如何不肯上学,直到大人答应为他换一个班,他才肯去,可没多久他又要换班,同年龄的几个班都换过一遍后,他又要换学校,闹了很长时间直到大人给他换了学校,并宣布最后通牒后,才逐渐平息下来,只是偶尔还会因不做家庭作业逃学一、两天,到外面玩够了再回家。
分析:由于从婴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李静姐弟俩不仅与父母感情淡漠,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
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儿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
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
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
他们认为人在生命头两年都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那两年解决好,否则儿童将会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成人相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随着改革开放及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所产生的,这一问题也曾一度引起社会及有关专业人士的关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学校:高坝中心小学姓名:宴冰性别:男年龄:十二岁班级:五年级一班学生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
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有依赖和惰性心理,有时爱拿家中的钱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文化水平低,仅上二年级,对儿子疏于管教。
三、调查访谈结果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在家里是独生子,父亲常年外出打工。
其母亲是一个文化素质较低,只上了小学二年级,对儿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其母亲也感觉对儿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
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臵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
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
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针对张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
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
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开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1.根据宴冰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优秀范文五篇]
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余海波当今社会,家长都希望孩子“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入手。
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关乎其未来的人生旅程,也关乎做家长的责任。
我班众多家长自身经济受条件限制,虽然在外经商、务工,但是大多的父母无法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为了更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学习,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安心工作。
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整年,甚至几年不能见上一面,在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畸形成长现象令人瞩目。
至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 等五大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影响颇深。
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着自己,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于代理家长这个神圣的职责。
作为一线的老师,我想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把更多的关注投向留守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就这样,我们班的谢世何很快纳入我的视线,因为这是个特别内向、敏感、的学生。
五年级上期才从碑垭完校转来,父母因外出打工,只的奶奶在羊角街上照顾他读书,他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
从这一天起,我就开始观察他。
一、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场景一:谢世何总是沉默寡言,集体活动时,总喜欢一个人在坐在位置上发呆,一次我组织学生到教室外活动,所有学生都出来了,就只有谢世何还在门口站着,我微笑地向他招手示意,让他知道快出来了。
可是他明明看见了,却故意把目光转向一边,我生气了,大步走过去,训斥道:“同学们都在等你了,你还在这里愣着干嘛?”谢世何什么也没说,只是一个劲的哭,从他眼里,我看到了,委屈,愤怒,憎恨。
训练拍球的时候,学生们拿着皮球来到了操场上,便开心地散开,寻找自己的小天地开心地练拍球,谢世何站在那一动不动,于是我对他说:“谢世何,你怎么不拍球啊?要认真练习的呀。
关爱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材料(5篇材料)
关爱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材料(5篇材料)第一篇:关爱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材料关爱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材料个案基本情况:向朝辉同学,男,2003年7月出生,父母离婚且都无固定职业,家境困难,居住条件差,现随奶奶生活,问题行为概述:(1)行为方面:①学习成绩不佳,经常拖拉作业。
②喜欢说谎,为人不诚实。
③自制力不强,容易影响班级荣誉。
(2)学习方面:对学生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经常拖拉作业。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3)性格方面:性格暴躁,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散漫任性;有时情绪好起来会帮助别人;爱发脾气;有缺点或错误难以承认,坚决不改,并千方百计找茬,说别人的不是,把所有的错误和责任都强加在别人身上。
个案分析:首先我试图了解他“双差”原因:1.找向朝辉同学谈话。
我找向朝辉同学进行了多次的、推心置腹的谈话。
教育他要团结同学,热爱劳动,遵守校纪班规;鼓励他要好好学习。
每次说服教育之后,他在各方面会好上那么一二周,不过之后又恢复原来状况。
2.和家长交流。
为了能摸清向朝辉同学不良的原因,我请其家长共商教育之法。
奶奶说:“他父母离婚,无人照管,我年纪大了,也没有能力和经验教育……他已经这么大了,该…骂也骂了‟,该…打也打了‟可他还是那样……唉!”3.找同学谈话。
同学对他褒贬不一,有的认为他对自己还不错,私人友谊很深,有的说他不好。
4.找科任教师谈话。
认真听取各科任教师对向朝辉同学的看法。
他们普遍认为向朝辉表现太差了,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他身上,等于做了无用功,因为他自己太不在意了。
最后我们达成一致意见:还是应该努力求其成才,求其“成人”。
所以我初步诊断为:1.缺乏坚强的意志: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老是“反复”,是向朝辉同学意志品质薄弱的表现。
也正是由于他意志薄弱,所以常常是错误刚刚改正又出现“反复”,不能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
2.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考试去作弊等,正是他怕苦怕累无恒心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之后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幼儿园教育案例解析 幼儿园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时间在家由亲属照顾的儿童。
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教育发展需要得到特别关注。
适当的幼儿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幼儿园教育案例,探讨留守儿童的幼儿园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案例背景某地农村的幼儿园开展了一项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项目。
在这所幼儿园中,有一批留守儿童,他们在家长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
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资源,面临着心理和教育问题。
二、案例分析1.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和教育指导,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在幼儿园中,这些问题可能会表现为不合群、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等情况。
2.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留守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可能相对欠缺。
他们在幼儿园中可能与其他同龄儿童存在差距,面临学习和适应园所生活的挑战。
三、解决方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重视心理辅导幼儿园应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和辅导。
通过开展心理活动、心理咨询等,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增强社交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2. 个性化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幼儿园应开展个性化教育,重点关注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采用小班制教学、个别辅导等,帮助留守儿童逐步融入园所生活,提高学习效果。
3. 家校合作幼儿园应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和合作,鼓励家长参与教育过程,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正确的教育方案,促进家庭与学校的有效互动。
四、案例效果通过幼儿园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项目,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他们在幼儿园中逐渐学会了与同龄儿童相处,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安全感。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学习的未成年人。
这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情感缺失、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留守儿童的案例,探讨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小华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他的父母都在城市打工,而他则留在农村的祖父母家中。
小华今年10岁,正在上小学四年级。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华在情感上感到孤独和被忽视,这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学校,小华的成绩中等,但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他的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提升缓慢。
在情感支持方面,小华的祖父母虽然给予了他基本的生活照顾,但因为代沟和教育观念的差异,他们无法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和教育引导。
小华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也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教育资源方面,小华所在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
这使得小华在学习上得不到充分的指导和帮助,难以跟上课程进度,也缺乏拓展知识和兴趣的机会。
心理健康方面,由于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学习压力,小华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倾向。
他经常感到孤独,不愿意与同学交流,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这种情绪状态对他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针对小华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他的生活质量和学习环境:1. 增强家庭联系: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定期与小华沟通,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给予情感支持和鼓励。
2. 提供教育资源:政府和社会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素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3.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留守儿童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4. 社区支持: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和生活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
5. 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父母就近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德育案例分析
教师:李莎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极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异常表现。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或在外经商,因此出现了大量“留守学生”。
结果表明:有很多的“留守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纪律表现普遍较差,“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问题,现就我对一名单亲留守女生的教育谈谈我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通常孩子的心理行为等问题会表现在各个方面,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各个幼儿每天的表现,重视收集记录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寻找解决方案,帮助幼儿走出心理误区。
学生行为表现:
学生陶某,男,8岁,父母在深圳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
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
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
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陶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我制定了一系列改进措施:1父母重视与孩子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伴随孩子的一生,对孩子的教育负有最终责任。
因此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亲子关系和童年经历对儿童教育和人生发展的作用。
主动与孩子沟通联系,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注重亲子沟通质量。
2抚养人慎重选择,,
抚养人不要随意更换,这样会滋生孩子的不安全感,由此而变得沉默寡言,难以容入集体活动,应当让有文化,有责任,有耐心的年轻人抚养孩子。
3教师多一点关爱,补偿依恋需要
观察幼儿的发展变化,即时了解幼儿,通过沟通疏导幼儿心理,用爱来引导幼儿交往,提高交往乐趣。
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幼儿,可采用单独谈话,师生游戏等让他学会开口,学会动手。
活动时,多关心她,尊重幼儿的个性思维,适当的鼓励夸奖他。
4同伴相助,满足交往需求。
可适当安排几个活泼开朗的幼儿与他一起交往,学习,游戏,让他在快乐中寻找自信心,学会控制情绪,最后融入集体。
5家园合作,共同努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味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陶某变得活泼了,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
她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
对于她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她在父母的身边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