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 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震级换算方法
地震震级换算方法地震震级的换算方法是将地震波的振幅或能量与参考震级进行比较,以确定地震事件的震级。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重要参数。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震震级换算方法。
1. 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里氏震级最早由美国地震学家Charles F. Richter于1935年提出,是最常见的地震震级。
它是基于对地震波振幅的测量,使用对数尺度将地震波振幅与参考震级1.0的地震事件进行比较。
里氏震级的计算公式如下:M = log(A) - log(A0)其中,M为地震震级,A为地震波的最大振幅,A0为参考震级1.0的对应振幅。
2. 能量震级(Energy Magnitude)能量震级是基于地震释放的总能量来衡量地震强度的。
由于地震的释放能量与震级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能量震级比里氏震级更准确。
能量震级的计算公式如下:Mw = log(E) - 4.8其中,Mw为能量震级,E为地震释放的总能量。
3. 体波震级(Body Wave Magnitude)体波震级是基于地震的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振动特征来评估地震强度的。
体波震级主要使用台站记录的P波和S波到时差的测量结果进行换算。
体波震级的计算公式如下:Mb = log(T) + (1.66 * log(R)) - 3.3其中,Mb为体波震级,T为P波和S波到时差,R为震中距。
4. 表面波震级(Surface Wave Magnitude)表面波震级是基于地震的表面波振动特征来评估地震强度的。
表面波震级通常使用Love波和Rayleigh波的振幅比例来计算。
表面波震级的计算公式如下:Ms = log(A) + 0.83 * log(T) - 2.0其中,Ms为表面波震级,A为Love波和Rayleigh波的振幅比例,T 为地震波的周期。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震震级换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地震。
里氏震级适用于浅源地震,能量震级适用于大地震,体波震级适用于中小型地震,表面波震级适用于近源地震。
地震的震级
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度。
目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矩震级M W,近震震级(M L)、体波震级(M b和M B)和面波震级(M S)。
中国地震局系统过去一直采用面波震级Ms(国家标准GB17740-1999),这样做既不太科学、也不太客观,更不与国际接轨,报出的震级在民众中常造成疑惑。
那么,地震局系统为什么要一直或还要继续使用面波震级呢?1. 矩震级(M w)最具科学性的震级标度是矩震级Mw,它的适用范围从>3.5级到无限制,无震级饱和问题。
,震级>3.5。
矩震级是反映地震断层错动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它等于断层面的面积S、断层面的平均位错量和断层岩石剪切模量μ的乘积。
地震的矩震级,既可由地震波记录反演计算获得,也可从野外测量断层的平均位错、破裂长度、实验室内测量的岩石剪切模量以及从等震线的衰减或余震推断的震源深度计算出来。
1960年智利大地震是Mw9.5级,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大地震是Mw9.2级,1957年阿拉斯加安德列诺夫岛大地震是Mw9.1级,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以西海发生的、引发海啸冲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索马里、马来西亚、缅甸、坦桑尼亚、塞舌尔、肯尼亚等印度洋及其沿岸十几个国家,死亡人数超过28万的大地震是Mw9.0级。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是Mw7.9级,1976年唐山地震是Mw7.5级。
2. 近震震级(M L)地震仪离震中应不大于400 km,ML 的应用范围界于2-6级,最多不能到6.8级,否则就饱和了。
在美国南加州地区,近震震级可由Wood-Anderson Torsion仪器测定的周期1 s近震S波的振幅(以微米计)和震中与地震仪之间的角距计算出来。
对于小于6.3级的地震,近震震级总是大于矩震级(图1)。
图 1. 不同震级之间的差别(与Mw相比)。
黄区内,M<Mw;绿区内M>Mw.改自Utsu(2002)3. 体波震级(M b或M B)由P波振幅计算出来的震级为体波震级。
地震级别 划分标准
地震级别划分标准
地震级别划分标准如下:
1. 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2.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3. 中强震:震级大于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4.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地震级别划分标准相关书籍或咨询地震专家。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
请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采用不同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具体标准需要根据当地的地震学研究和监测机构确定。
3.0-3.9
轻微地震,大多数人能感觉到,但不会造成重大损害。
4.0-4.9
中等地震,可能会造成轻微的破坏。
5.0-5.9
强烈地震,有可能造成一些损害。
6.0-6.9
很强烈地震,有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7.0-7.9
极强烈地震,可能会导致毁灭性的破坏。
8.0-8.9
重大地震,有可能引起极其严重的破坏。
9.0及以上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
地震等级通常是根据地震烈度或震级等参数来划分的。以下是一般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注意这只是一个常见的标准,具体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可能因地区而异,而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划分也可能使用不同的标尺。
地震烈度划分标准表:
烈度等级
描述
I
不可感知,仅仪器能检测到。
II
可感知,但不会造成伤害。
III
会在地震发生地区的一些建筑物内感觉,大多数人感觉不到。
IV
大多数人能感觉到,室内部分人可能感觉不适。
V
许多人在室内感觉不适,室外可能有些建筑物受损。
VI
室内外大多数人感觉到,室内可能有轻微的破损。
VII
大多数人在室外都会感觉到,室内可能有中等破损。
VIII
大多数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室内可能有严重破损。
IX
大多数建筑物受到严重损坏,大多数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
X
几乎所有建筑物受损,许多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
XI
几乎所有建II
地面可能发生严重破坏,很难找到安全的地方。
震级划分标准表: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水平向地面运动 峰值加速 度m/s2 峰值速度 m/s
Ⅱ
Ⅲ
Ⅳ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 动,器皿作响
Ⅴ
室内普遍、室Biblioteka 外多数人有感 觉,多数人梦 中惊醒
门窗、屋顶、 屋架颤动作 响,灰土掉 落,抹灰出 现微细烈缝, 有檐瓦掉落, 个别屋顶烟 囱掉砖
不稳定器物摇 动或翻倒
0.31 (0.22— 0.44)
0.03 (0.02— 0.04)
5.00 (3.54— 7.07)
0.50 (0.36— 0.71)
骑自行车的人会 Ⅹ 摔倒,处不稳状 大多数倒塌 态的人会摔离原 地,有抛起感
山崩和地震断 裂出现;基岩 0.71—0.90 上拱桥破坏; 大多数独立砖 烟囱从根部破 坏或倒毁
10.00 (7.08— 4.14)
1.00 (0.72— 1.41)
地震烈度还与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地震波传 递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动力特性、施工质 量等诸多因素有关。 在某一烈度区里,有时会因局部场地的地形、 地质条件等的影响,出现局部烈度较高或较低 的“烈度异常区”。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震级和烈度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两者的关系,可用炸弹来比喻;震级好 比炸弹的装药量,烈度则是炸弹爆炸对周围不 同地点造成的破坏程度。
3 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国家地震局颁布了现行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 图(1990)》,该图给出了全国各地的基本烈度 的分布; 2001 年 2 月 2 日又颁布了《中国地震 动参数区划图》,包括《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 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 划图》;供全国建筑规划和中小型工程设计应 用。
2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 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 起的后果的一种度量。 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 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震中区 地震影响最大,震中烈度最高;距震中越远, 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 烈度就越高。
地震震级名词解释
地震震级名词解释地震震级名词解释:A、地震震级;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根据其能量大小分为12级。
地震震级是以地震波在地面上的最大垂直位移来度量的。
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不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震级。
人们往往把震级与烈度相互联系起来,认为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一次地震中,首先感到振动的是那些浅源地震,其次才是中源和深源地震,而且后两者要比前者强烈得多。
这是因为浅源地震发生的地方多半处于人口稠密、开阔的城市或乡村附近;浅源地震对建筑物破坏最大;浅源地震释放出的能量, 80%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的。
1、ML≥6.5。
6级地震(相当于4.7~5.9吨TNT)2、ML≥7.0。
7级地震(相当于5.0~6.4吨TNT)3、ML≥7.5。
8级地震(相当于6.4~7.9吨TNT)4、ML≥8.5。
9级地震(相当于7.9~8.9吨TNT)5、ML≥9.5。
10级地震(相当于8.9~9.9吨TNT)6、ML≥10。
11级地震(相当于9.9~10.0吨TNT)2、ML≥8。
6级以及8级以上地震(相当于10.0~11.0吨TNT) C、ML≥12。
0级地震(相当于11.0~12.5吨TNT)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的大小,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水平加速度来确定的[gPARAGRAPH3]。
地震震级为什么不是地震本身的大小,而是根据地震仪器测定的呢?原来,地震仪器测定地震是利用了地球介质的变化规律,因此,我们将测定出来的地震仪的记录中的最大水平加速度值称之为“标准地震加速度”。
6、ML≥10。
0级以上地震,一般也被称作是里氏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
地震震级是指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的大小,而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取决于震源释放能量的多少。
释放能量多的称为巨大地震,释放能量少的则称为微小地震。
地震震级是按照地震释放的能量由小到大划分的。
从公布的情况看,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达到7。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
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像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好像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震中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震中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
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像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好像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震中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震中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地震震级与震源深度
地震震级与震源深度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在地球表面会引发震动和地壳变动。
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是评估地震强度和危害程度的两个重要参数。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震震级与震源深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对地震危害的影响。
一、地震震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地震震级是用于描述地震强度大小的参数,通常用里氏震级(简称“震级”)来衡量。
震级是根据地震的振幅、波形和震源距离等数据计算得出的。
里氏震级以10为底的对数尺度,每增加一个单位震级,地震的能量释放强度增加10倍,震级的数值越大,地震的破坏力越强。
二、震级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地震的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地下深度。
震源深度与震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般来说,浅源地震的破坏力较强,而深源地震相对较弱。
这是由于震源深度不同,地震能量传播路径和幅度变化不同所致。
浅源地震常常发生在地壳的浅部,震源深度一般在0-70公里之间。
这种地震能量释放在短距离内迅速传播,地震波传播路径较短,表现为地面的瞬时剪切破坏和振动强烈。
同时,浅源地震容易引发地表破裂、地面液化等现象,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相比之下,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在70公里以下,有些深源地震的震源甚至超过了700公里。
深源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在传播过程中经过深层地球结构的吸收和衰减,波动传播路径相对较长,震感在地表表现为弱震,破坏力较弱。
由于震源深度较大,地震在传播过程中地幔的吸收作用会减弱地震波的强度。
因此,深源地震对于地表的破坏程度相对较小。
三、震级与震源深度的影响因素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不仅与地震本身的特点有关,还受到其他地质因素的影响。
1. 断层性质:地震震级与断层性质之间存在关联。
断层性质包括断层类型、断层倾角等。
不同类型的断层在发生地震时释放的能量不同,因此震级也会有所差异。
2. 岩性和地质构造:不同岩性和地质构造条件下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也会有所变化。
例如,岩石的强度和密度不同,它们在地震能量传播过程中的响应也会有所差异,从而影响震级和震源深度。
地震中的重要参数震级震中和震源深度
地震中的重要参数震级震中和震源深度地震中的重要参数——震级、震中和震源深度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地震的危害程度,科学家们研究和分析地震的各种参数,其中最重要的包括震级、震中和震源深度。
一、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和能量释放大小的一个重要参数。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地震破坏力越强,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也越大。
目前常用的震级标准包括里氏震级(也称为矩震级)和体波震级。
里氏震级以地震破坏能量的对数值为准,体现了地震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M表示。
体波震级则是基于地震产生的体波波幅,用于衡量地震破坏力的大小,通常用Mb表示。
震级系统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有助于科学家们对地震进行准确评估,进而提供预警和防御的依据。
二、震中震中是指地震发生地点的地理位置,通常以经度和纬度表示。
震中的准确测定对于评估地震的分布、决定烈度区域和划定地震带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通过观测和收集地震数据,利用三角测量等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确定地震的震中位置。
震中的确定有助于了解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地震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三、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位置,也是地震参数之一。
地震震源的深度不同,对地表破坏和震感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震感较强,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70千米)震感相对较弱,但地表破坏可能更加严重。
对于防御地震灾害和评估灾害程度来说,准确确定震源深度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家们通过地震波传播和深度观测数据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地震的震源深度。
综上所述,震级、震中和震源深度是地震中的三个重要参数,对于评估地震危害、预测地震趋势以及制定防灾减灾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和监测,提高了对这些参数的准确度,为人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地震信息。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对于地震参数的研究还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
地震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地壳运动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地震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提高对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范能力。
在地震的描述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两个概念,即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不同的评估指标,用来描述地震对地表和结构物的影响程度和地震的能量释放情况。
本文将详细解释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的区别和应用。
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对地表产生的直接影响程度的量化指标。
它反映了地震在特定区域内产生的震感强弱,通常以罗马数字表示,如I度、II度等。
地震烈度的评估主要依据于人们的感受和观察,包括建筑物的震感、摇晃程度以及地面的裂缝、滑坡等现象。
地震烈度描述的是地震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概念。
根据地震烈度的确定方法,可以将其分为多个震度等级。
一般来说,I度是人们几乎感觉不到的微震,而X度则代表了极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和大范围破坏。
不同震度等级对应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也不同。
地震烈度评估常用的方法包括人员追踪调查、建筑物倒塌程度、地面破裂情况等综合考虑。
二、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评估指标。
它是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算出地震释放的总能量。
地震震级采用数值表示,通常以里氏震级(M)作为代表。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波的振幅、振动周期等参数推算出的能量释放量,是一个地质时间和物理学概念上的量。
地震震级是地震学家根据地震波形数据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的,它的计算方法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里氏震级的计算过程需要利用多个地震观测站的数据,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地震观测点的地震波形,得出地震的一个标准震级。
不同地震震级对应的总能量指数差异很大,每一级震级增加约为10倍。
三、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地震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以下几个区别:1. 定义不同: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对地表、建筑物和人类的影响程度,是一个感知和观测的概念;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是一个物理学和地质学的概念。
地震划分等级标准
地震划分等级标准
地震通常使用几种不同的等级标准来描述其大小和强度。
两种常见的地震等级标准是“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和“面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
1.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里氏震级是一种最早使用的地震测量方法之一,衡量地震的大小。
它是由Charles F. Richter于1935年提出的。
这个等级通常在1到10的连续标度上表示地震的强度,其中每增加一个单位,地震的能量释放增加约30倍。
然而,里氏震级在测量大地震时存在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超过6或7级的大地震情况下,可能不够准确。
2.面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面波震级是一种更现代、更精确的地震测量方法。
它是根据地震破裂的面积、岩石的弹性模量和震源的位移来计算地震的能量释放。
这个等级通常也在1到10的连续标度上表示地震的强度,但相比于里氏震级,面波震级更适用于测量较大的地震,并提供了更准确的评估。
这些震级是用来描述地震的大小和能量释放程度。
通常,当地震级数增加时,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也会相应增加。
然而,要注意,地震的破坏程度还受到地震震源的深度、震中距离、地形和建筑物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震级只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一种方式,而不一定完全反映地震对人类和环境的实际影响。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纵波和横波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水波。
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
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
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
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
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
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
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天然地震的几种类型根据发生原因的不同,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地震震级是用于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一个指标,是根据地震波在地表上的振幅和周期来确定的。
常用的地震震级有里氏震级、黄冈震级等。
里氏震级是最常用的地震震级,以地震波在地震震中地点产生的最大振幅为基准进行测定,其数值与地震能量释放量呈正相关关系。
一般情况下,0-3级地震属于微震,4-4.9级地震是轻微震,5-5.9级地震是中等震,6-6.9级地震是强震,7级以上地震则是大震。
烈度则是用于描述地震对人类和人造环境的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它反映了地震在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
常用的烈度标准有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的烈度标准和中国地震局的烈度标准。
烈度一般以罗马数字表示,常见的烈度等级为Ⅰ-Ⅻ级。
Ⅰ-Ⅲ级地震一般被认为是人们难以察觉的微震,Ⅳ-Ⅴ级地震属于轻微震,Ⅵ-Ⅶ级地震是中等烈度震,Ⅷ-Ⅸ级地震是强烈震,Ⅹ-Ⅻ级地震则是极强烈震。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震级和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且震级和烈度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中可能存在差异。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世界各国使用的烈度表不同,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ⅩⅡ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
日本把烈度称震度,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1至7度,共8个等级。
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一、地震等级地震等级(地震震级):是指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1、超微震: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2、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3、有感地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4、中强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5、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6、大地震:大于、等于7级7、巨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1、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2、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4、四至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5、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6、六至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7、九至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8、十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地震烈度这一术语来自于英文单词Intensity,最初用它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逐步扩展到反映地震中某一地区人的感觉、结构物的损坏、器物的反应和自然现象的变化等宏观标志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地震烈度的直接含义就是地震引起后果严重程度的一种衡量尺度。
地震烈度的第二种解释,是地震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也反映了地震破坏作用的大小。
所以,地震烈度也可以理解为地震破坏作用大小的一种量度。
虽然第二种解释是地震烈度最初含义的衍生,但长久以来,研究人员多在这一含义上使用它。
地震烈度概念在地震工程学的所有重要应用中都被理解为地震动强弱程度的度量尺度。
地震分级标准
一、地震的分级地震的分级法有很多种,世界通用的是“里氏分级表”。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4类:A.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B.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C.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D.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二、《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年)《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使用说用(1)烈度>VI度,判定地震烈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X 度应结合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程度,并根据地表现象来确定;XI、XII度的评定,需要专门研究。
(2)“一般房屋”在《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中指土构架和土、石砖墙构造的旧式房屋和单层或多层未经抗震设计的新式砖房。
由于我国城市目前一般都已设防,有的乡村也开始设防,烈度表中的“一般房屋”一般已不普遍,调查中应区别设防与不设防的房屋破坏程度对烈度的反映,给出合理的烈度值。
对于质量特别差或特别好的房屋,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表列各烈度的震害程度和震害指数予以提高或降低。
1.2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1.2.2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 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 起的后果的一种度量。 起的后果的一种度量。 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 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 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 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震中区 地震影响最大,震中烈度最高;距震中越远, 地震影响最大,震中烈度最高;距震中越远, 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 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 烈度就越高。 烈度就越高。
实际中,当距震中不是100km和采用非标准地震仪 实际中,当距震中不是100km和采用非标准地震仪 需按修正后的相应震级计算公式确定震级。 时,需按修正后的相应震级计算公式确定震级 。根 据我国现用仪器, 按下式计算: 据我国现用仪器,M 按下式计算:
一般地说, 小于2 级的地震, 人们感觉不到, 一般地说 , 小于 2 级的地震 , 人们感觉不到 , 只有 仪器才能记录下来,叫做微震; 级地震, 仪器才能记录下来,叫做微震;2~4级地震,人就 感觉到了, 叫有感地震; 感觉到了 , 叫有感地震 ; 5 级以上地震就要引起不 同程度的破坏, 统称为破坏性地震; 同程度的破坏 , 统称为破坏性地震 ; 7 级以上的地 则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级以上的地震, 震 , 则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 8 级以上的地震 , 称为特大地震。 称为特大地震。
地震烈度还与地震震级、 震源深度、 地震烈度还与地震震级 、 震源深度 、 地震波传 递介质、 表土性质、 建筑物动力特性、 递介质 、 表土性质 、 建筑物动力特性 、 施工质 量等诸多因素有关。 量等诸多因素有关。 在某一烈度区里, 有时会因局部场地的地形、 在某一烈度区里 , 有时会因局部场地的地形 、 地质条件等的影响, 地质条件等的影响 , 出现局部烈度较高或较低 烈度异常区” 的“烈度异常区”。 值得注意的是, 值得注意的是 , 地震震级和烈度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 两者的关系, 可用炸弹来比喻; 概念 , 两者的关系 , 可用炸弹来比喻 ; 震级好 比炸弹的装药量, 比炸弹的装药量 , 烈度则是炸弹爆炸对周围不 同地点造成的破坏程度。 同地点造成的破坏程度。
3.8级地震什么概念
3.8级地震什么概念
3.8级地震不算大,没有什么破坏力,不过如果是坐下会感觉到轻微摆动。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1、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5、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
扩展资料: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一般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即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
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而且还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特征等有关。
一般而言,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较小,但震中区破坏程度较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区烈度则较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的,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标准。
震级(M)是据震中100KM处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衰减常数约等于1,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对数来表示的。
基本概念
释义:1.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
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简称震级。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计算方法
地震震级的计算见以下规定.
中国地震烈度表中的值应是指瞬时值.
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
范围
本标准是地震震级M 测定方法和使用的规定,适用于地震测定、地震预报、防震减灾、新闻报道等社会应用。
本标准不约束科学研究分析使用其他类型的震级。
“地震震级M ”是本标准规定的震级,其他类型地震震级必须冠以限制词与添置注释符号。
如:体波震级,近震震级,矩震级等。
地震震级用地震面波测定。
深震(震
源深度大于70 km )与小震不能用地震面波测定时,可用《地震台站观测规》(1990)规定的测定。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地震震级earthquake magnitude
对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
2.2地震面波surface wave
地震激发的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震波。
2.3质点运动particle motion
在地震波通过时,地球上任意点的运动。
2.4地动位移displacement of ground motion
地面质点运动时,相对于原静止点的距离。
2.5质点运动速度velocity of particle motion
质点运动时,其地动位移对时间的微商。
2.6震中距epicentral distance
地震震中至某一指定点的地面距离。
2.7量规函数calibration function
在不同震中距观测点上用质点运动速度最大幅值测定震级时,因地震波随距离衰减所须加的校正值,其数值相当于在该距离上测得质点运动速度为1μm/s 时相应地震的震级值。
震级测定
地震震级M ,用地震面波质点运动最大值(A/T)max 测定。
度
计算公式为:
M=lg(A/T)max+ σ ( Δ )
式中:A ---- 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取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和,μ m ;
T ----相应周期,S ;
Δ----震中距,( 度) 。
测量最大地动位移的两水平分量时,要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内的震动。
若两分量周期不一致时,则取加权和:
T=(T N ×A N +T E× A E )/(A N +A E )
式中: A N ------ 南北分量地动位移,μ m;
A E ------ 东西分量地动位移,μ m;
T N -------A N 的相应周期,S ;
T E -------A E 的相应周期,S ;
量规函数σ ( Δ ) 为:
σ ( Δ )=1.66lg Δ +3.5
不能使用与表一中给出的值相差很大的周期来测定地震震级M 。
地震震级M 应根据多台的平均值确定。
中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由于其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多用矩震级来表示。
震级分等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
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
,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
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