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不同的地震震级

合集下载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及破坏力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及破坏力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及破坏力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来进行分类的。

震级是指地震的能量大小,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的影响程度,通常使用烈度表来表示。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地震等级的划分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1.中国地震局地震烈度表:将地震分为1-12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烈度等级。

2.美国地震学会地震烈度标准:将地震分为1-10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烈度等级。

3.里氏地震等级:使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的能量大小,震级越大,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的破坏力与地震等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地震等级越高,破坏力也越大。

地震破坏力的大小取决于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形地貌、建筑物结构等因素。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影响破坏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力。

地震等级划分表

地震等级划分表

地震等级划分表地震等级划分表是指根据地震的震级大小,将地震分为不同等级的分类表格。

常见的地震等级划分表有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地震等级划分表和中国特有的中国地震烈度等级划分表。

里氏地震等级划分表是由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它是通过对地震波振幅进行测量,计算出来的一个数字指标,称为“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根据这个指标,将地震分为以下5个等级:1. 震级小于3.5:微弱或无感知,只能被仪器探测到;2. 震级在3.5到5.4之间:能够被人感知,但一般不会造成重大损失;3. 震级在5.5到6之间:可能会引起轻微破坏;4. 震级在6到6.9之间:可能会引起中度破坏;5. 震级大于7:可能会引起严重破坏,并对周边区域产生影响。

中国地震烈度等级划分表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分类方法。

它是通过对地震后人类和建筑物的损失情况进行调查,将地震分为以下12个等级:1. 无感:无人感知;2. 微震:有些人能够感知,但不会造成损失;3. 轻微烈度:可能会引起轻微损失;4. 微烈度:可能会引起轻微破坏;5. 弱烈度: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失;6. 中等烈度:可能会引起中等程度的损失;7. 较强烈度:可能会引起较严重的损失;8. 强烈烈度: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损失,并对周边区域产生影响;9. 极强烈度:可能会引起灾难性的损失,并对广大区域产生影响;10. 特大灾害性质级别1-3(简称特大一、特大二、特大三):可以造成极其严重的灾害,对整个区域甚至国家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地震等级划分表是根据不同指标将地震分为不同等级的分类表格。

里氏地震等级划分表和中国地震烈度等级划分表是两种常见的地震等级划分表,它们的划分标准和等级数量都不同。

了解地震等级划分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影响和危害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抗震等级一二三四如何划分

抗震等级一二三四如何划分

抗震等级一二三四如何划分
抗震等级是指建筑物所具有的抵抗地震破坏的能力,通常用等级来表示。

抗震
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建筑物的地震破坏程度、地震波的性质以及地震烈度等因素。

按照中国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抗震等级一二三四的划分如下:
抗震等级一
抗震等级一是指要求建筑物在少数出现地震时,能保持基本完好且无危险性的
抗震等级。

在抗震等级一下,不考虑地震导致的结构破坏,主要考虑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人员逃生安全。

抗震等级一适用于人员密集的建筑物,如学校、医院等。

抗震等级二
抗震等级二是指要求建筑物在设计地震烈度下,能保持主要承重结构完好且基
本无损失的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二是普遍适用的抗震等级,适用于一般建筑物,如住宅、办公楼等。

抗震等级三
抗震等级三是指要求建筑物在设计地震烈度下,能保持主要承重结构部分破坏、但整体的不倒塌的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三适用于生产型或特定功能建筑物,如工厂厂房、仓库等。

抗震等级四
抗震等级四是指要求建筑物在设计地震烈度下,能保持主要承重结构整体不倒塌,避免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四适用于重要的生产和经济型建筑物,如核电站、重要水利工程等。

综上所述,抗震等级的划分主要根据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来确定,不同
等级的抗震要求也有所不同,建筑师和工程师在设计建筑物时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震等级,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减少破坏和保障人员安全。

地震烈度表等级划分最新

地震烈度表等级划分最新

地震烈度表等级划分最新地震烈度表等级划分最新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

那么关于地震的等级划分你们了解多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地震烈度表等级划分最新,欢迎参阅。

地震烈度表等级划分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2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

地震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按震级大小可分为超微震、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大地震和巨大地震七类。

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
极端地震,可能引起地球上某些地区的严重破坏。
请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采用不同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具体标准需要根据当地的地震学研究和监测机构确定。
3.0-3.9
轻微地震,大多数人能感觉到,但不会造成重大损害。
4.0-4.9
中等地震,可能会造成轻微的破坏。
5.0-5.9
强烈地震,有可能造成一些损害。
6.0-6.9
很强烈地震,有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7.0-7.9
极强烈地震,可能会导致毁灭性的破坏。
8.0-8.9
重大地震,有可能引起极其严重的破坏。
9.0及以上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
地震等级通常是根据地震烈度或震级等参数来划分的。以下是一般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注意这只是一个常见的标准,具体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可能因地区而异,而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划分也可能使用不同的标尺。
地震烈度划分标准表:
烈度等级
描述
I
不可感知,仅仪器能检测到。
II
可感知,但不会造成伤害。
III
会在地震发生地区的一些建筑物内感觉,大多数人感觉不到。
IV
大多数人能感觉到,室内部分人可能感觉不适。
V
许多人在室内感觉不适,室外可能有些建筑物受损。
VI
室内外大多数人感觉到,室内可能有轻微的破损。
VII
大多数人在室外都会感觉到,室内可能有中等破损。
VIII
大多数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室内可能有严重破损。
IX
大多数建筑物受到严重损坏,大多数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
X
几乎所有建筑物受损,许多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
XI
几乎所有建II
地面可能发生严重破坏,很难找到安全的地方。
震级划分标准表:

地震震级的划分

地震震级的划分

地震震级的划分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一种度量,通常使用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来表示。

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希特(Charles Richter)在 1935 年提出的,它是根据地震波在地震仪上记录到的振幅来计算的。

里氏震级的计算公式为:M = log(A),其中 M 表示震级,A 表示地震波的振幅。

里氏震级的单位是级,每增加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增加约 32 倍。

里氏震级的划分如下:
- 小于 2.0 级:人感觉不到地震,只有用仪器才能记录到。

- 2.0-2.9 级:人能感觉到地震,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 3.0-3.9 级:可能会造成轻微的破坏,如物品掉落、墙壁出现裂缝等。

- 4.0-4.9 级:可能会造成中等程度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损坏等。

- 5.0-5.9 级: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如大规模建筑物倒塌、地面裂缝等。

- 6.0-6.9 级:可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如大规模建筑物倒塌、地面裂缝、山体滑坡等。

- 7.0-7.9 级: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如城市毁灭、大规模人员伤亡等。

- 8.0 级以上:极其罕见,可能会造成全球性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里氏震级并不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唯一标准,地震的破坏程度还与地震的深度、震源位置、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来评估地震的影响。

地震划分等级标准

地震划分等级标准

地震划分等级标准
地震通常使用几种不同的等级标准来描述其大小和强度。

两种常见的地震等级标准是“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和“面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

1.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里氏震级是一种最早使用的地震测量方法之一,衡量地震的大小。

它是由Charles F. Richter于1935年提出的。

这个等级通常在1到10的连续标度上表示地震的强度,其中每增加一个单位,地震的能量释放增加约30倍。

然而,里氏震级在测量大地震时存在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超过6或7级的大地震情况下,可能不够准确。

2.面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面波震级是一种更现代、更精确的地震测量方法。

它是根据地震破裂的面积、岩石的弹性模量和震源的位移来计算地震的能量释放。

这个等级通常也在1到10的连续标度上表示地震的强度,但相比于里氏震级,面波震级更适用于测量较大的地震,并提供了更准确的评估。

这些震级是用来描述地震的大小和能量释放程度。

通常,当地震级数增加时,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也会相应增加。

然而,要注意,地震的破坏程度还受到地震震源的深度、震中距离、地形和建筑物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震级只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一种方式,而不一定完全反映地震对人类和环境的实际影响。

地震烈度描述

地震烈度描述

地震烈度描述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强度的一种指标,它反映了地震对地表的破坏程度。

地震烈度通常使用罗马数字表示,范围从I度到XII度。

下面将对地震烈度的各个等级进行详细描述。

I度:地震烈度I度通常被称为微震,人们很难察觉到地震的发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感觉到地面微微晃动。

这种地震烈度对人类生活和建筑物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II度:地震烈度II度被称为轻微震,大多数人能够感觉到地面的轻微晃动,但没有其他明显的破坏迹象。

这种地震烈度对人类和建筑物也没有任何危害。

III度:地震烈度III度被称为轻震,人们能够感觉到地面的明显晃动,室内的物品会发出声音,但一般不会引起人员伤亡。

这种地震烈度下,部分建筑物可能会出现轻微的损坏。

IV度:地震烈度IV度被称为中震,人们能够感觉到地面的明显晃动,室内的物品会晃动并发出响声。

这种地震烈度下,建筑物可能会出现轻度的破坏,例如墙壁上的裂缝。

V度:地震烈度V度被称为较强震,人们能够感觉到地面的剧烈晃动,室内的物品会被抛出或倾倒。

这种地震烈度下,建筑物可能会出现中度的破坏,例如墙壁的倒塌。

VI度:地震烈度VI度被称为强震,地面会出现明显的裂缝,人们很难站稳,室内的物品会被抛出或倾倒。

这种地震烈度下,建筑物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破坏,例如房屋的坍塌。

VII度:地震烈度VII度被称为猛烈震,地面会出现大量的裂缝,人们很难保持站立,室内的物品会被抛出或倾倒。

这种地震烈度下,建筑物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破坏,例如桥梁的倒塌。

VIII度:地震烈度VIII度被称为毁灭性震,地面会出现大量的破裂,人们很难站立,室内的物品会被抛出或倾倒。

这种地震烈度下,建筑物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破坏,例如大型建筑物的倒塌。

IX度:地震烈度IX度被称为崩塌震,地面会发生剧烈的破裂和坍塌,人们很难站立。

这种地震烈度下,建筑物几乎都会出现严重的破坏,例如高楼建筑的倒塌。

X度:地震烈度X度被称为破坏性震,地面会出现大范围的破裂和坍塌,人们很难站立。

地震分级标准及等级划分

地震分级标准及等级划分

地震分级标准及等级划分
地震分级标准主要依据震级大小进行划分。

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震级在1级至3级之间的地震,称为弱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而震级在3级至5级之间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震级在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5级至6级之间的地震属于中强震,6级至7级之间的地震属于强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的地震书籍或咨询地震专家。

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中国建筑的抗震设防,是以抗震设防烈度作为标准的,简言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北京地区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

通常用字母M表示,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不易觉察;中震(有感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级,但小于等于4.5级,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但小于6级,可造成破坏,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大于等于6级;巨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8级。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为8.9级。

而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破坏程度。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等,都可以影响地震的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会在不同地方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中国把地震的烈度划分为12度——小于3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4到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6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到8度:房屋受到破坏,烟囱损坏,地面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9到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0到12度:可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建设部于1999年1月1日批准了全国统一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并于2002年1月1日实施。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要求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50年一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便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475年一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1641-2475年一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和标准,房屋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
【答案】
1、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
3、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
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如汶川地震。

【拓展】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中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地震一共分多少个等级-

地震一共分多少个等级-

地震一共分多少个等级?地震一共分多少个等级?地震震级一共分为9个等级。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地震逃生的自救方法如果在室内,尽量躲在牢固的桌子、床下或承重墙墙角,身体尽量蜷曲缩小,并用手或其他物件护住头部。

在晃动停止后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

如果在公共场所,如影剧院、体育馆等,应趴在座椅旁或舞台脚下。

如果在教室内,应迅速躲在课桌下,震后迅速撤离教室。

如果在车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到开阔地靠边停车,留在车内。

如果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尽可能跑到空地上。

在逃生过程中,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乱跑乱窜,以免发生踩踏事件。

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地壳板块运动,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造成了地震。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地震等级怎么划分标准

地震等级怎么划分标准

地震等级怎么划分标准
地震可以分为九个等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简称震级。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

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供您参考,更多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实用资料查看。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大致划分如下: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震级可以分为几级(最新)

地震震级可以分为几级(最新)

地震震级可以分为几级(最新)地震震级可以分为几级(最新)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对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地震震级可以分为几级(最新),欢迎参阅。

地震震级可以分为几级1.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2. 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 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 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 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 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

7.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12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Ⅰ度(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2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3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4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5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6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7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8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Ⅸ度(9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Ⅹ度(10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Ⅺ度(11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Ⅻ度(12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8度,北京市烈度为6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4~5度了。

地震一共分多少个等级大全

地震一共分多少个等级大全

地震一共分多少个等级大全地震一共分多少个等级大全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下面小编带来的地震一共分多少个等级,希望大家喜欢!地震一共分多少个等级?地震震级一共分为9个等级。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地震逃生的自救方法如果在室内,尽量躲在牢固的桌子、床下或承重墙墙角,身体尽量蜷曲缩小,并用手或其他物件护住头部。

在晃动停止后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

如果在公共场所,如影剧院、体育馆等,应趴在座椅旁或舞台脚下。

如果在教室内,应迅速躲在课桌下,震后迅速撤离教室。

如果在车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到开阔地靠边停车,留在车内。

如果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尽可能跑到空地上。

在逃生过程中,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乱跑乱窜,以免发生踩踏事件。

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地壳板块运动,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造成了地震。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震级划分标准

震级划分标准

震级划分标准
一、地震大小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

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其数值越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

根据震级的不同,地震可以分为小地震、有感地震和大地震等不同等级。

二、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是指地震能量释放的地方距离地面的深度。

一般来说,震源深度越深,地震对地面的影响越小,对人类和建筑物的破坏也越小。

反之,震源深度越浅,地震对地面的影响越大,对人类和建筑物的破坏也越大。

三、烈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程度。

烈度不仅与震级和震源深度有关,还与地表地质、地下水位等因素有关。

烈度越高,表示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越大,破坏程度也越大。

四、地震序列
地震序列是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地震事件。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通常包括主震和余震。

主震是序列中能量最大的地震,而余震是在主震之后发生的一系列较小的地震。

根据序列中地震的分布和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性质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力学里,矩的概念是用来讨论物体转动问题的。例如,用双手放在桌子的两边,在水平方向上一只手向前推,另一只手向后拉,桌子就可能转动。桌子是否转得动以及转动量的大小不仅与这对力的大小,而且与这对力的距离有关。这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叫做力偶。衡量这对力偶对于转动作用大小的是力偶矩,其量值等于其中一个力的值与它们之间的距离之乘积。这个概念被引伸到断层位错问题,可用断层面积S、断层面的平均位错量和剪切模量μ的乘积定义地震矩。显然,这是对断层错动引起的地震强度的直接测量。为从地震矩出发,又能和以往的震级可比拟。
为测定地震矩及矩震级,可用宏观的方法,直接从野外测量断层的平均位错和破裂长度,从等震线的衰减或余震推断震源深度,从而估计断层面积。也可用微观的方法,由地震波记录反演计算这些量。
以往的科普材料里,在说明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区别时,常常强调,地震烈度是从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及引起的影响反映地震的大小,而震级反映了地震波能量的大小。现在要将由里氏震级发展起来的几种震级标度与矩震级做比较,就不能不更进一步说清楚,只有矩震级才真正反映了地震错动的大小。那几种震级只是抓住某一种地震波的最大振幅来标征地震的大小,它们与地震波能量大小的关系只是一种统计关系。而地震波能量也只是地震释放总能量的一部分。又由于最常用的面波震级达8.6以后又有饱和问题,比较特大地震当然得用矩震级了。
附文:什么是矩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以西海域Ms8.7级地震,引发海啸,冲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索马里、马来西亚、缅甸、坦桑尼亚、塞舌尔、肯尼亚等印度洋及其沿岸十几个国家,死亡人数超过28万。
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各著名地震研究机构纷纷发表评论,其中很引人注目的一条消息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按照矩震级Mw排序,这次特大地震为20世纪以来,名列1960年智利9.5级,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9.2级,1957年阿拉斯加安德列诺夫岛9.1级地震之
后,与1952年勘察加9.0级地震并列第四。
当时就有许多读者向地震部门询问,什么是矩震级?为什么特大地震要按矩震级Mw排序?
以前的地震科普材料里已经比较多地介绍过,什么是里氏震级?怎样从近震震级ML,逐步推广到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在那些材料里一般都会告诉大家,对于震源浅且距离远的强震通常测定面波震级Ms。
MW:震级>3.5,无上限限制。
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之间有换算的经验公式:ML=(1.17MB+0.67)/1.13 ML=(MS+1.08)/1.13
但以上三种震级标度与矩震级MW不能直接进行换算和对比。
对于浅源大地震,我国习惯使用面波震级,而美国往往较多地使用体波震级或矩震级,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往往不加区别地将它们笼统称之为“震级”或“里氏震级”,这就容易造成混乱。
四种不同的地震震级(ML、MS、MB、MW)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当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
前3种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来衡量地震的相对大小的一个量。
由于“地震强度频谱的比例定律”(The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Spectra)的限制,在8.3-8.5左右会产生饱和效应,使得一些强度明显不同的地震在用传统方法计算后得出里氏震级数值却一样。
到了21世纪初,地震学者普遍认为这些传统的震级表示方法已经过时,转而采用一种物理含义更为丰富,更能直接反应地震过程物理实质的表示方法即矩震级 (Moment magnitude scale,MW)。
矩震级MW是由基本的物理参数所计算的震级,描述了地震破裂面上滑动量的大小,一般通过波形反演的方法计算。
我国规定对公众发布一律使用面波震级MS。
四种震级适用范围区别:
ML:测量范围400km内,震级2-6级。
Mb: 深度16-100,震级4-7级。
Ms:深度20-180,震级5-8级。
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科学家在研究全球地震年频度与面波震级Ms的关系时发现,缺失Ms超过8.6的地震。他们认为,当Ms超过8.6以后,尽管地表出现更长的破裂,显示出地震有更大的规模,但测定的面波震级Ms值却很难增上去了,出现所谓震级饱和问题。于是,从反映地震断层错动的一个力学量:地震矩M0出发,又提出一种新的震级标度:矩震级Mw。
地方性震级ML是用1秒左右的S波(或Lg)的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体波震级Mb是用1 秒左右的地震体波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体波震级MB是用5 秒左右的地震体波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面波震级MS是用浅源地震的20 秒左右的面波振幅量度地震的大小。
由于当初设计里氏震级时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的限制,近震规模 ML 若大于约6.8或观测点距离震中超过约600千米便不适用。后来研究人员提议了一些改进,其中面波震级(MS)和体波震级(Mb)最为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