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划分

合集下载

地震的级别划分标准

地震的级别划分标准

地震的级别划分标准
地震的级别划分标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另一种是面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1.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矩的大小来计算地震能量的一种方法。

里氏震级的计算公式为M_L=log(A/T)+b,其中A是地震波振幅的最大值,T是地震波的周期,b是一个常数。

里氏震级的标准是:M_L<3.5为微震,3.5≤M_L<5.5为小震,5.5≤M_L<6.0为中震,6.0≤M_L<7.0为强震,7.0≤M_L<8.0为大震,M_L≥8.0为特大震。

2. 面波震级:是根据地震矩的大小和破裂面积来计算地震能量的一种方法。

面波震级的计算公式为M_W=log(M_0)-9.1,其中M_0是地震矩的大小。

面波震级的标准是:M_W<5.5为微震,5.5≤M_W<6.0为小震,6.0≤M_W<6.5为中震,6.5≤M_W<7.0为强震,7.0≤M_W<7.5为大震,M_W≥7.5为特大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震级标准可能会导致不同的震级结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震级标准。

同时,地震的震级只是对地震能量的一种估计,地震的危害程度还受到地震发生的地点、深度、震源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地震震级分类标准

我国地震震级分类标准

我国地震震级分类标准
另外,地震震级也可以用地震矩震级来进行分类。

地震矩震级
是根据地震矩的大小来划分地震的强弱,通常采用的是矩震级标准。

地震矩震级是根据地震矩的大小来划分地震的强弱,通常采用的是
矩震级标准。

地震矩是描述地震释放能量的物理量,与地震烈度不同,它是根据地震破裂面积、破裂滑动量和岩石弹性模量等参数计
算得出的,因此更能准确地反映地震的强弱。

地震矩震级一般分为
7级,从小到大依次为,Mw4.0-4.9、Mw5.0-5.9、Mw6.0-6.9、
Mw7.0-7.9、Mw8.0-8.9、Mw9.0-9.9、Mw10.0及以上。

除此之外,地震震级还可以按照地震能量来进行分类。

地震能
量通常用地震矩来表示,因此地震矩震级也可以代表地震能量的大小。

地震能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地震能量也是评价地震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地震震级的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地震烈度、地
震矩震级和地震能量来进行分类的,这些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
全面地了解地震的强弱和破坏程度,为地震灾害防治和救灾工作提
供重要依据。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破坏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一种标准。

它用于描述地震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监测和防灾减灾工
作的基础标准之一。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标准分为12度,从背景震动开始,分别为Ⅰ度(未觉察)、Ⅱ度(几乎不觉察)、Ⅲ度(弱震)、Ⅳ度(轻微破坏)、Ⅴ度(中等破坏)、Ⅵ度(较重破坏)、Ⅶ度(严重破坏)、Ⅷ度(破坏严重,部分倒塌)、Ⅸ度(倒塌严重,一些建筑物
完全倒塌)、Ⅹ度(地表出现裂缝,部分地区地貌变化)、XI度(大范围人为变化,地表对水道和河流的控制产生很大影响)、XII度(大规模人为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

它基于对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损坏程度,将地震烈度分成了不同的等级,并且该标
准已经广泛应用于地震灾害的研究、预测和防灾减灾等方面。

地震烈度分级的意义在于,通过不同等级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破坏程
度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更好地评估受灾区的灾情和灾后恢复工作的需要。

在灾害发生时,
相关机构可根据烈度等级来判断受灾地区的设施、物资和人力需求,采取相应的抗灾应对
措施,以缓解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例如,一场Ⅷ度地震发生时,我们可以大致估计地震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可能
会导致部分倒塌;受灾区居民可能会存在生命危险,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需
要迅速采取避险等措施。

因此,地震烈度分级成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的重要标准。

总之,地震烈度分级是一个准确描述地震影响的标准,能够更好地帮助防灾机构进行
预判,并鼓励公众参与防灾减灾工作,进而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
和财产安全。

地震烈度等级划分标准(一)

地震烈度等级划分标准(一)

地震烈度等级划分标准(一)地震烈度等级划分标准定义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通常用于描述震区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物的破坏程度。

划分标准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地震烈度等级划分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破坏程度法–I度:无感或微震,建筑物破坏、地面无变化;–II度:明显摇晃,屋顶、烟囱等部分有轻微破坏;–III度:人感强烈,室内物品被抛撒出来,破坏较严重;–IV度:建筑物轻微受损或破坏,烟囱、壁炉等物体倒塌;–V度:建筑物受损严重,部分坍塌;–VI度:建筑物严重破坏,部分倒塌,大部分倒塌;–VII度:建筑物损毁严重,大部分倒塌。

•動員法–一级(轻微震感):只有一些震感,无破坏,部分贵重陈设的震动了;–二级(柔和摇晃):震感较强,普遍有震动,砖头墙上会出现细小的裂缝;–三级(轻微损坏):房屋有震动,有石灰、水泥等薄层的墙体小开裂;–四级(一般损坏):小部分房屋因震动而有大的破坏,大梁亦可能出现开裂;–五级(较严重损坏):多数房屋有大的破坏,有些威胁整座建筑物的安全;–六级(严重损坏):多数房屋受到破坏,大概有十分之一的房屋已倒塌;–七级(非常严重损坏):几乎所有房屋受到破坏,有一部分已倒塌。

•损失法–I度:无人员伤亡,无破坏;–II度:有人员轻伤,一些简易建筑物受到破坏;–III度:有人员重伤及死亡,大多数建筑物受到轻度损坏;–IV度:有人员严重伤亡或死亡,大多数房屋受到重度损坏;–V度:有大量人员严重伤亡或死亡,大多数建筑物毁坏或倒塌;–VI度:大面积区域受到严重破坏;–VII度:几乎所有建筑物倒塌,人员损失严重。

结语地震烈度等级划分标准的存在,为我们科学评估和预警地震灾害提供了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加强地震知识普及,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中国烈度标准–中国目前采用的是烈度十度标准,等级为1-10度;–I度:对正常人不可察觉;–II度:对正常人能觉察,文具、钟表会出现微小晃动;–III度:对正常人能醒目感觉,室内的器具有轻微晃动;–IV度:室内能倒立放的物品会倒,室外能站立的人受到影响;–V度:跳物皆会跳跃,建筑物处于震感状态;–VI度:建筑物产生轻微破坏,普通房子中器皿碎裂;–VII度:部分建筑物倒塌,容易受损的房屋有进一步的破坏;–VIII度:现代化建筑物有局部的破坏,老房子普遍有严重的破坏;–IX度:大量建筑物倒塌,现代化房屋与土房均有相当的破坏;–X度:相当一部分建筑物受到极严重的破坏,几乎所有房屋受损。

1到10级地震分别有什么感觉-

1到10级地震分别有什么感觉-

1到10级地震分别有什么感觉?1到10级地震分别是什么感觉1、Ⅰ度,微震;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Ⅱ度,小震;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Ⅲ度,小震;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Ⅳ度,小震;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Ⅴ度,中小地震;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Ⅵ度,中地震;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Ⅶ度,中地震;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Ⅷ度,中地震;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Ⅸ度,大地震;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Ⅹ度,大地震;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地震逃生的自救方法如果在室内,尽量躲在牢固的桌子、床下或承重墙墙角,身体尽量蜷曲缩小,并用手或其他物件护住头部。

在晃动停止后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

如果在公共场所,如影剧院、体育馆等,应趴在座椅旁或舞台脚下。

如果在教室内,应迅速躲在课桌下,震后迅速撤离教室。

如果在车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到开阔地靠边停车,留在车内。

如果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尽可能跑到空地上。

在逃生过程中,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乱跑乱窜,以免发生踩踏事件。

地震几级以上有危险地震从4.5级开始就会有伤害性了,会造成一定的破坏情况。

根据地震等级的划分,4.5级地震室内普遍、室外多数人有感觉,多数人梦中惊醒;门窗、屋顶、屋架颤动作响,灰土掉落,抹灰出现微细裂缝;有檐瓦掉落,个别屋顶烟囱掉砖;不稳定器物摇动或翻倒,此时就会有危险。

中国地震震级划分

中国地震震级划分

中国地震震级划分
中国地震震级划分是为了方便人们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估和应对。

根据地震震级的大小,可以对地震的危害程度进行初步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救援措施。

中国地震局根据地震波的振幅和波形,将地震震级分为了多个等级。

常见的地震震级划分方法有三种:一是按照地震波振幅的对数值进行划分,也就是常说的里氏震级;二是按照地震波能量的对数值进行划分,也就是矩震级;三是按照地震波瞬时位移的对数值进行划分,也就是体波震级。

在中国,常用的地震震级划分方法是里氏震级,它是以地震波振幅的对数值为基础进行划分的。

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氏于1935年提出的,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地震震级划分方法。

里氏震级的计算公式是log(A/A0)=1.5log(E/E0)+0.24M,其中A是地震波的振幅,E是地震波的能量,M是地震的震级。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规定,中国地震震级划分为10个等级,分别是1级到10级。

1级地震是最小的地震,震级在2.0以下,一般人难以感知;10级地震是最大的地震,震级在8.0以上,能够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除了地震震级划分,中国地震局还将地震分为四个程度:特大地震、大地震、中地震和小地震。

特大地震是指震级在8.0以上的地震,
大地震是指震级在7.0至7.9之间的地震,中地震是指震级在6.0至6.9之间的地震,小地震是指震级在5.0至5.9之间的地震。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地震震级划分的准确与否对于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

中国地震局始终致力于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以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地震破坏等级又称为烈度,是用来评估地震对地表造成破坏程度的一种标准。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烈度标准是日本的日本气象厅标准和中国的中国地震局标准。

日本气象厅标准将烈度划分为10度,分别是0度、1度、2度、3度、4度、5度、6度、7度、8度和9度。

其中0度表示无感地震,9度则表示最大烈度,造成极大破坏。

例如,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烈度达到了7度。

中国地震局标准将烈度划分为12度,分别是I度、Ⅱ度、Ⅲ度、Ⅳ度、Ⅴ度、Ⅵ度、Ⅶ度、Ⅷ度、Ⅸ度、Ⅹ度、XI度和XII度。

其中I度和Ⅱ度表示不易察觉的微震,XII度则表示极度破坏,整个区域变为废墟。

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烈度达到了XI度。

这些划分标准,对于地震研究和预防措施的制定都至关重要,也方便人们对地震破坏程度进行评估和比较。

地震级别 划分标准

地震级别 划分标准

地震级别划分标准
地震级别划分标准如下:
1. 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2.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3. 中强震:震级大于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4.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地震级别划分标准相关书籍或咨询地震专家。

地震划分等级标准

地震划分等级标准

地震划分等级标准
地震通常使用几种不同的等级标准来描述其大小和强度。

两种常见的地震等级标准是“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和“面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

1.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里氏震级是一种最早使用的地震测量方法之一,衡量地震的大小。

它是由Charles F. Richter于1935年提出的。

这个等级通常在1到10的连续标度上表示地震的强度,其中每增加一个单位,地震的能量释放增加约30倍。

然而,里氏震级在测量大地震时存在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超过6或7级的大地震情况下,可能不够准确。

2.面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面波震级是一种更现代、更精确的地震测量方法。

它是根据地震破裂的面积、岩石的弹性模量和震源的位移来计算地震的能量释放。

这个等级通常也在1到10的连续标度上表示地震的强度,但相比于里氏震级,面波震级更适用于测量较大的地震,并提供了更准确的评估。

这些震级是用来描述地震的大小和能量释放程度。

通常,当地震级数增加时,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也会相应增加。

然而,要注意,地震的破坏程度还受到地震震源的深度、震中距离、地形和建筑物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震级只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一种方式,而不一定完全反映地震对人类和环境的实际影响。

地震应急预案级别划分标准

地震应急预案级别划分标准

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并对地震灾害进行了分级响应。

以下是地震应急预案级别划分标准的具体内容:一、地震灾害分级根据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将地震灾害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

2. 重大地震灾害: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3. 较大地震灾害: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4. 一般地震灾害: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轻微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二、应急响应级别根据地震灾害分级,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1. 一级响应:适用于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立即启动国家地震应急一级响应,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启动国家级救灾应急响应,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一级响应。

2. 二级响应:适用于重大地震灾害。

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二级响应,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二级响应。

3. 三级响应:适用于较大地震灾害。

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三级响应,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三级响应。

4. 四级响应:适用于一般地震灾害。

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四级响应。

三、应急响应措施1. 一级响应: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立即启动国家地震应急一级响应,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物资调拨、灾情评估等工作。

2. 二级响应: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二级响应,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物资调拨、灾情评估等工作。

3. 三级响应: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三级响应,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物资调拨、灾情评估等工作。

4. 四级响应: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四级响应,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物资调拨、灾情评估等工作。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世界各国使用的烈度表不同,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ⅩⅡ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

日本把烈度称震度,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1至7度,共8个等级。

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一、地震等级地震等级(地震震级):是指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1、超微震: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2、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3、有感地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4、中强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5、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6、大地震:大于、等于7级7、巨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1、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2、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4、四至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5、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6、六至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7、九至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8、十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地震烈度这一术语来自于英文单词Intensity,最初用它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逐步扩展到反映地震中某一地区人的感觉、结构物的损坏、器物的反应和自然现象的变化等宏观标志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地震烈度的直接含义就是地震引起后果严重程度的一种衡量尺度。

地震烈度的第二种解释,是地震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也反映了地震破坏作用的大小。

所以,地震烈度也可以理解为地震破坏作用大小的一种量度。

虽然第二种解释是地震烈度最初含义的衍生,但长久以来,研究人员多在这一含义上使用它。

地震烈度概念在地震工程学的所有重要应用中都被理解为地震动强弱程度的度量尺度。

里氏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里氏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里氏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地震是地球活动的一部分,其强度常常由里氏地震等级来表示。

该等级是由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于20世纪30年代引入的。

通过测定地震引起的地震波,可以确定其等级。

这些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很快,并能被记录下来。

里氏地震等级通常用于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大小,其划分标准如下:
1.0级以下:这是微震,只有非常敏感的仪器才能侦测到,通常对人造成几乎没有影响。

1.0到1.9级:这是轻微的地震,通常只在地震中心附近能感觉到,不会引起人们的恐慌和破坏。

2.0到2.9级:这是弱震,能够在一些情况下被人们感觉到,但通常不会造成任何破坏,只有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会造成轻微的损坏。

3.0到3.9级:这是中等震,能够在相当远的地方感受到,但通常不会造成破坏。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轻微的损坏,例如撼动建筑物或将物品掉落。

4.0到4.9级:这是有感地震,人们通常能够感受到震动,建筑物和其他物品也可能会受到轻微的破坏。

5.0到5.9级:这是中等强度震,人们通常能够感觉到剧烈的震动,建筑物和其他物品也可能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威胁生命安全。

6.0到6.9级:这是强震,通常会引起恐慌和可能造成大面积破坏。

建筑物和其他物品可能会严重受损,生命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胁。

7.0到7.9级:这是剧烈震,能够造成严重破坏,包括地面上的断裂和崩塌,以及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的倒塌。

生命安全也可能面临巨大的威胁。

8.0级以上:这是巨大的震级,通常只发生在罕见的情况下。

能够引起极大的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和大面积的灾难性破坏。

地震设防等级划分标准

地震设防等级划分标准

地震设防等级划分标准地震设防等级的划分标准如下:1. 特殊设防类(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重大建筑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后果,需特殊设防。

2. 重点设防类(乙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后果,需提高设防标准。

3. 标准设防类(丙类):指大量除其他类以外按标准进行设防建筑。

4. 适度设防类(丁类):指人员稀少且震损不导致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我国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根据地震震级和地震发生地所在地理位置等因素分为6度、7度、8度和9度。

其中,6度区的建筑一般不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但特殊建筑和重要建筑除外;7度区的建筑一般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但某些建筑和场地除外;8度区的建筑一般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但某些建筑和场地除外;9度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防。

此外,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定,不同类型的建筑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功能、发生地震可能性大小和抗震设防要求进行分类。

具体分为以下四类:1. 甲类:重点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重大建。

2. 乙类: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后果需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3. 丙类: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上述甲、乙两类以外按标准进行设防的建筑。

4. 丁类: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的建筑,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可适度降低要求(相对丁类)。

总之,不同等级的地震设防要求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确定。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地震设防等级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和结构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

地震分级标准

地震分级标准

一、地震的分级地震的分级法有很多种,世界通用的是“里氏分级表”。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4类:A.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B.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C.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D.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二、《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年)《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使用说用(1)烈度>VI度,判定地震烈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X 度应结合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程度,并根据地表现象来确定;XI、XII度的评定,需要专门研究。

(2)“一般房屋”在《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中指土构架和土、石砖墙构造的旧式房屋和单层或多层未经抗震设计的新式砖房。

由于我国城市目前一般都已设防,有的乡村也开始设防,烈度表中的“一般房屋”一般已不普遍,调查中应区别设防与不设防的房屋破坏程度对烈度的反映,给出合理的烈度值。

对于质量特别差或特别好的房屋,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表列各烈度的震害程度和震害指数予以提高或降低。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基本烈度划分

地震基本烈度划分

地震基本烈度划分
地震基本烈度划分是指对地震烈度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它通常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烈度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以人类感受到的地震影响为主要依据,而不是地震的强度。

烈度划分通常采用12级标准,从Ⅰ级到Ⅻ级,其中Ⅰ级表示人类难以感知,Ⅻ级则表示地面上的建筑物和结构被完全摧毁。

每个级别都有描述该级别下可能出现的地震影响的详细描述。

例如,Ⅲ级表示能够感受到地面的震动,但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很小,而Ⅸ级则表示建筑物可能部分或完全倒塌。

地震烈度划分对于应对地震灾害和规划城市建设非常重要。

它有助于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以及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同时,烈度划分也是了解地震破坏情况和评估地震损失的重要依据。

- 1 -。

地震灾害程度等级划分

地震灾害程度等级划分

灾害程度等级划分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
,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中国地震烈度简表
烈 度 现 象
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
地震的划分
地震的划分通常是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通常划分标准如下:
微 震 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
有 感 地 震 3-5级称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震源深度h/km 5 10 15 20 25
震 2 3.5 2.5 2 1.5 1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是烈度。
7 11 10 9.5 9 8.5
级 8 12 11.5 11 10 10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3 5 4 3.5 3 2.5
4 6.5 5.5 5 4.5 4
5 8 7 6.5 6 5.5
6 9.5 8.5 8 7.5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