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选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作为教学内容,该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古代诗歌单元。

诗中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叹。

教学时,需详细解读诗文内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元宵节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引出本课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7.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青玉案·元夕》意象: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灯火辉煌情感: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叹艺术特色:描绘细腻、对比鲜明、寓意深刻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生活实际,描述你印象最深刻的元宵节场景。

2. 分析《青玉案·元夕》中诗人使用的主要意象,阐述其作用。

3. 请举例说明《青玉案·元夕》中的对比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任务,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十五章,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解读,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把握其词作风格,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感受古代诗人的豪放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风格的把握,对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词意的理解,实践情景的引入和例题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引导学生关注《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

3. 诗词解读:详细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词意,分析词作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元夕》风格相近的诗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生平简介2. 黑板右侧:《青玉案·元夕》词意解读3. 黑板中间:诗词鉴赏方法及例题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深入了解其词作风格,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豪放派诗人,如苏轼、陆游等,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风格的把握,对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重点:诗词解读、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一、辛弃疾词作风格的把握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属于豪放派,其特点如下:1. 意象丰富:辛弃疾的词作中,常运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其豪放的性格和激昂的情感。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五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领略诗中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感受古人对节日氛围的描绘。

2. 领悟作者辛弃疾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3. 掌握古诗朗读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节日氛围,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元夕节日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元夕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作者及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3.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

教师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领悟诗境,体会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对节日氛围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诗句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学习朗读技巧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朗读技巧。

8. 小结本课六、板书设计1. 课题:《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诗意:描绘元夕节日氛围,表达作者情感4. 朗读技巧:注意节奏、语气、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青玉案·元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现手法。

答案:略2. 拓展延伸:搜集其他关于元夕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了古诗的朗读技巧,感受到了古人对节日氛围的描绘。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中的《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牌介绍、辛弃疾生平简介及词的具体内容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词牌、作者生平及词的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宋词的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青玉案·元夕》的词牌、词的具体内容分析。

难点:词中意象的运用、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引发学生对宋词的的兴趣。

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辛弃疾生平,介绍《青玉案·元夕》词牌。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味。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解读词句。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宋代诗词,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青玉案·元夕》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生平2. 《青玉案·元夕》词牌3. 词的具体内容分析意象:东风、花市、灯火、明月情感:喜悦、哀愁、离愁、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词的具体内容,从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宋代文化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运用2. 情感的把握3. 作业设计中的感悟表达一、词中意象的运用1.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寓意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花市:描绘元宵节繁华的市井景象,体现了宋代都市的繁荣。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该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了解其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中意象、情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

难点: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时代背景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时代背景资料。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课文解析:(1)词的结构与韵律: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词的结构特点,了解其韵律美。

(2)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感受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3)情感解读: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词的仿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词中情感的体会。

2. 答案:意象分析:词中描绘了元夕繁华的景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

情感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仍有所欠缺。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朗读与赏析、重点词语解析、句子翻译及意境分析。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的第三章“宋词”,第一节“青玉案·元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

2. 学会朗读、赏析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深入领会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的意境分析和句子翻译。

教学重点:词的朗读、赏析以及重点词语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朗读:学生齐读词,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词的节奏、韵律。

3.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4. 赏析:分析词的结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词的美感。

5. 重点词语解析:讲解词中的重点词语,如“繁华”、“阑珊”等。

6. 句子翻译:分析并翻译词中的重点句子,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7.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一个印象深刻的节日场景。

8.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词的赏析题目,指导学生答题技巧。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首词的赏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词的作者、背景、词牌名。

2. 黑板右侧:词的全文、重点词语、句子翻译。

3. 中间区域:词的意境分析、赏析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对《青玉案·元夕》进行赏析,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词的意境更加生动形象。

其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元宵节烟花的美丽景象,令人陶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读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典故、意象的理解,表达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词作,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初步感知词的意境。

3. 诗词鉴赏:a. 分析词的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此词的动机。

b. 逐句解读词意,分析典故、意象,理解表达技巧。

c. 举例说明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其他宋词,分析其与《青玉案·元夕》的异同,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元宵节为主题的现代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a. 作者介绍b. 词的背景c. 典故、意象、表达技巧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分析两位词人的风格特点。

2. 答案提示:a. 辛弃疾:豪放、激昂,关注社会现实,善于用典故。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介绍、词的全文解读、生僻字词解析、词的意境赏析以及创作技巧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全文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生僻字词、修辞手法以及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全文解读、赏析以及朗读技巧的传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3. 诗词全文解读:逐句解析词句,解释生僻字词,分析修辞手法。

4.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欣赏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朗读技巧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重音、语调等朗读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朗读并解析诗句,检验学习效果。

7. 知识拓展:介绍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生僻字词、修辞手法、意境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赏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并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文字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使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解读、赏析方法,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青玉案·元夕》章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内容包括词的背景、作者介绍、词的全文解析、生僻字词解释、词的意境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特点;2. 学会识别并运用生僻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 领悟并欣赏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作意境的把握,生僻字词的识别与运用;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全文解析及意境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民间习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3.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词作,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词作的意境;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词作;6. 赏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青玉案·元夕》,提高审美能力;8.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背景介绍:元宵节、南宋、辛弃疾4. 重点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5. 意境赏析:欢乐、繁华、离别、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3)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另一首词作,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答案:(1)焰:火焰;翩:轻盈;麝:麝香;狸:狐狸;貂:貂皮;砧:捣衣石;(2)略;(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1《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张籍和其作品《青玉案·元夕》。

2.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情节和意象。

3.能够熟练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分析诗歌。

4.能够具体地描述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重点:1.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研究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难点:1.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情节。

2.掌握《青玉案·元夕》中的修辞手法。

3.深入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我们首先来看一首诗:《青玉案·元夕》,请同学们看这首诗的题目,你们是不是想到了“元宵节”?2.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很多地方都有庆祝元宵节的习俗。

3.古代的宫廷里,也有自己的元宵节传统,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第二步:学习1.张籍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就是《青玉案·元夕》。

2.诗歌描述了一对恋人在元夕之夜相遇的情景,诗歌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而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3.《青玉案·元夕》中出现了很多意象,如“香冷玉烛”,“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意象都能够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境遇。

4.除此之外,张籍还用到了一些修辞手法,比如借物喻人,比喻手法等,这些手法不仅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还能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5.从《青玉案·元夕》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诗歌的美,还能够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和传统。

第三步:探究1.元夕是古代宫廷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唐代时期,元夕有很多的庆祝活动,比如点灯、赏花、猜灯谜等,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还能增强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娱乐性。

3.张籍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古代宫廷里元夕之夜的情景,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文内容,教师进行提问和解答。

3. 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翻译与朗读: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讨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实践与创作: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创作一首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的古诗。

答案示例:《端午佳节》粽子香飘端午节,艾叶悬门驱疫邪。

江水悠悠赛龙舟,欢声笑语乐淘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体会其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的意境和主旨。

3、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包括意象分析、意境感悟、情感把握等。

4、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词的主旨。

(2)品味词的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词中含蓄表达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2)体会作者在繁华热闹的表象背后所蕴含的孤独和失落。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

2、讲授法:讲解词的背景、作者生平、意象典故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词的语言、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元宵节热闹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从而引出课题《青玉案·元夕》。

(2)简单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2、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加以指导。

3、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词的大意,教师巡视答疑。

(2)重点讲解词中的意象,如“东风”“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凤箫”“玉壶”“鱼龙舞”等,让学生体会这些意象所营造的热闹氛围。

(3)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如盛装出游的女子、孤高自赏的作者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情感。

4、深入探究(1)探讨词的主旨,思考作者在热闹的元宵之夜,为何会有孤独和失落之感。

(2)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典故,如“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章。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诗的全文解读,逐句解析诗句意境、用词特点及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体会辛弃疾的词风及艺术特色。

2. 分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掌握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中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重点: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解析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氛围,引发对《青玉案·元夕》的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全文,感受词的韵律美,初步了解词的内容。

3. 讲解:逐句解析诗句,分析意境、用词特点及作者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的典型例子,讲解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进行诗句解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诗句解析:标注关键字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修辞手法。

2. 情感分析:用表格形式列出作者情感变化,突出重点。

3. 词风特点:简要列出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一句诗句进行深入解读。

2. 答案要求:包括诗句的意思、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中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2. 关键字词解析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作业设计中的深入解读及答案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词背景、词牌、作者情感分析,以及具体诗句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宋词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辛弃疾词风独特性,诗句中意象和隐喻。

教学重点:诗句解读,作者情感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青玉案·元夕》全文、词牌介绍、作者简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夕民间习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青玉案·元夕》背景。

3. 诗句解读: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词意境。

4.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诗句理解。

6. 情感分析:讨论作者在词中表达情感,分享个人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2. 词牌:青玉案3. 诗句解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作者情感:对美好生活向往,对现实不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理解。

答案要求:包括对诗句解读,作者情感分析以及个人感悟。

2. 作业示例: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作者通过对元夕盛况描绘,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向往。

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流露出作者对爱情执着追求。

同时,诗中意象和隐喻也体现作者对现实不满。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优秀精品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优秀精品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诗歌”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牌介绍、辛弃疾生平简介、词的逐句解析以及词中意象、情感、修辞手法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体会辛弃疾豪放词风的特点,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情感、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体会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元宵节的印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背景知识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豪放词风的背景。

3. 词牌介绍:讲解《青玉案》词牌的起源、格律特点。

4. 逐句解析: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词的内容,讲解词中的意象、情感、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词牌介绍、辛弃疾生平简介、意象、情感、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作业答案:《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有:烟花、灯火、宝马、雕鞍等,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场面。

情感方面,词人表达了激昂、豪迈的情感。

修辞手法有:对仗、夸张、拟人等。

2. 拓展延伸:了解辛弃疾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其豪放词风。

八、课后反思1. 例题讲解时,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随堂练习要精选,确保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后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第一篇:《青玉案》(元夕)最终版《青玉案•元夕》教案青玉案•元夕【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是其中的杰作。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经典,品读经典。

二、了解相关知识,初步感知文意: 1.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是南宋著名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2.写作背景: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3.诗词注解: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唐代,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精选4篇)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精选4篇)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精选4篇)《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篇1在提倡实施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同学素养方面赐予更多的思索。

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当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同学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肯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同学的语文基础学问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

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老师、教材和同学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仔细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养教育。

我认为,首先,必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觉仍旧存在着很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意45分钟课堂学问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智力的开发。

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规律等等,每节课就不行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同学的学习力量,这样才能让同学获得实效。

从学校进入高中的同学,普遍存在语文基础学问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很多学校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学问训练”,迫使同学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学问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学问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同学的语力量。

造成有的同学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晰,这样,对同学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提高同学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力量,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育语感,使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同学喜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进展健康共性,形成健全人格。

最新-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

最新-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译文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烟火象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

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

玉壶的灯光流转着,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诵读并赏析《青玉案元夕》,体会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分析词中“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诵读诗词,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理解“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2、难点体会词人寄托在词中的复杂情感。

把握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播放一段元宵节热闹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元宵节的氛围。

提问学生:“提到元宵节,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出课题《青玉案元夕》。

2、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创作风格。

讲解本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环境。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请学生概括词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精读赏析,品味意境(15分钟)“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描写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那人”的形象有何特点?“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赏析上阕:赏析下阕:5、探究“那人”的象征意义(1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那人”的象征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理想、追求、高尚品质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82-02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新版《红楼梦》中有关元宵节场景的片段),走进古代元宵节。

2.教师介绍古代元宵节习俗。

二、解题
1.青玉案:词牌名,规定了词格式、字数、平仄。

2.元夕:元宵节的晚上。

三、诵读诗词
教师先播放名家范读的视频,让学生有了诵读的直观感受;再指导朗读:停顿、重读、节奏和情感,并对对学生朗读做点评;最后配乐朗读,读出宋词意境。

四、精讲点拨
(一)初读词作,还原“那人”之境
1.上阕写了元宵节的哪些场景?突出了元宵节什么样的特点?
焰火:花千树
车马:宝马雕车
音乐:凤箫声动
花灯:花千树、玉壶、鱼龙繁荣热闹
月亮:玉壶
节目:鱼龙
2.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写景?这些景有什么样特点?
视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玉壶光转;鱼龙舞――华丽,色彩绚丽
听觉:凤箫声动――音乐优美
嗅觉:香满路――奢华
3.哪些字词增加了词作的美感?请体会单个字的妙处。

例:东风夜放花千树
东风:春风之意。

它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极富情趣。

放:写出了灯火、烟火被点亮的动态,犹如百花盛开。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句词反复诵读,细细品味,然后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每小组推选出一人发言展示。

学生发言整理如下:
(1)花千树:把灯火、焰火比喻成百花争妍,元宵节的夜晚成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2)更吹落星如雨:
吹:上承东风,有“吹”才有落,有吹落,才能写出“星
如雨”,词人观察仔细,写作有顺序。

星:写出了焰火、灯火晶莹耀眼的感觉。

雨:写出了灯火、焰火之盛大,五彩缤纷,天空似乎下起了雨。

(3)宝马雕车香满路:
雕:车栏杆雕龙描凤,精美绝伦,课件奢靡华贵。

香:借代富家女,借体香代指那些花枝招展,争相看戏的女子,含蓄生动。

满:丰盈溢出,盛世繁华之景描绘出来了。

(4)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凤箫:一种理解为音乐声;另一种理解为烟火声。

小时候玩的一种烟花,点燃之后,一声长啸,火箭般直飞天上,声音由近及远,如同“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种理解为时间的流逝,月亮从西到东,经历了整整一夜;另一种理解为烟花转动。

烟花在地面转动,射出的火焰像一个水壶从出口倒出的水柱呈弯曲形状。

(5)一夜鱼龙舞:
一夜:通宵达旦,彻夜歌舞。

舞:写出了花灯、节目栩栩如生、喜气洋洋特点,极具动态之感。

教师总结:“玉壶”、“花千树”到底是什么?“凤箫”又是什么声音?辛弃疾为我们设置了一个个灯谜。

同学们,
请调动自己的想像,联系生活体验,咀嚼字词,说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也体会了词人的“用心良苦”。

五彩缤纷的色,悠扬悦耳的声,暗香浮动的味,在美丽的夜色下,杂烩交织,如梦如幻,让人恍若身临其境。

让我们闭上眼睛齐声背诵上阕,感受元宵夜的五光十色吧!
(二)再读词作,体会“那人”之情
1.观灯女子们怎么样?哪些词句描绘出她们的状态?
“蛾儿雪柳黄金缕”:对仕女盛装的描写。

“笑语盈盈”:对仕女情态的描写。

状态:热闹喧嚣,和这盛世元夕夜融为一体。

2.在这热闹的场景中,作者还描绘了一个特别的人,特别在哪里?
教师引导:对比仕女,感悟词人笔下“那人”不用流俗的形象。

3.“那人”是怎样的人?请大家发挥想像,透过诗词。

描写出自己心目中那人的形象。

老师配乐朗诵进行引导,学生续写:
元宵节的夜晚,南宋繁华的杭州城中,乐声喧闹,彩灯五彩缤纷,游人如织,然而一女子……
学生展示:
一女子白衣胜雪,窈窕伫立在灯火零落处,静静观灯,那样的孤高寂寞、超凡脱俗,如“清水出芙蓉“,如嫦娥仙
子,她淡淡的皱眉,若有所思,轻轻的低叹,若有所念,那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气度让人着迷,魂牵梦绕……
(学生续写基本上都抓住“那人”孤高脱俗、孤芳自赏的形象,描写语句非常优美,有的学生把“那人”描写成“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可谓传神。


4.作者对那人倾注了怎样的无限深情?
“千百度“寻找,如此艰难、痴情的寻找,千百年来让无数读者津津乐道,后演绎出了“百度”、“千百度”等品牌。

可见,“那人”才是词人的梦中情人,才是他真正要描写的对象。

5.作者之前为什么极力描写笑语盈盈的仕女和狂欢热闹的元宵夜?
(三)三读词作,理解“那人”之意
1.香草美人含义。

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有特殊的含义,如我们所熟知的悲秋旋律。

宋玉一句话“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后便有了悲秋情节。

屈原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西餐秋菊之落英”后,“香草美人”成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2.“那人”的特殊含义。

自我写照;对理想的追求。

3.知人论世,探寻理想。

学生谈辛弃疾:
老师投影展示写作背景:
南宋爱国之士立志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之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做些什么呢?这是写在南宋都城临安一家酒店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问:联系这样时代背景,辛弃疾所写元宵之景只是在展示歌舞升平的盛世繁华?借这首词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哀;“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登临意”的悲叹;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追求自己独立人格,正如梁启超所言:“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五、小结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面对辛弃疾这座永远不老的青山,在后人的每一次“蓦然回首”中仍能够看到这位已经走人历史深处的“词坛飞将”身上散发着的无尽人格魅力和风采。

六、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引领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辛弃疾,理解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2.对比阅读:本词与李清照《永遇乐》做对比,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巩固课堂所学诗词鉴赏的方法。

七、教学反思
紧紧围绕“那人”这一词眼,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还原“那人”之境,通过还原元宵节盛况,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的意境,掌握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形、声、色、味相融合的写景手法;二是体会“那人”之情,掌握反衬的艺术手法;三是理解“那人”之意,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作者简介:赵雯雯(1983-),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