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常考名词解释
马哲常考名词解释(2)
马哲常考名词解释(2)马哲常考名词解释3. 唯物辩证法P47-49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释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
同样的道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4. 矛盾分析法P49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矛盾分析法包涵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方法-论意义,都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5. 旧唯物主义P66旧唯物主义同“新唯物主义”相对,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
它既包括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也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的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等。
狭义上的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机械唯物主义。
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
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6. 阶级分析法P11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本质。
8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8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哲83个重要名词解释
8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马哲常考名词解释
马哲常考名词解释马哲常考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4、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7、经济基础:由于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
8、商品: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9、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持有的社会属性。
10、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2、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阶级: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5、三个代表: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6、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指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8.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 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名词解释(1)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名词解释(1)
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
4、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或:意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6、唯心主义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思维)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201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作为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三个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4)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
系统的特征如下:①整体性。
②结构性。
③层次性。
④开放性。
2.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则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旧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要素、新的结构和新的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或历史条件。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阶级、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1)矛盾及其根本属性: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它们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双方的本质属性,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成其为矛盾。
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另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政治名词解释(成人高考)
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
4.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5.意识: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运动: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7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又称客观规律。
客观性是其根本特点。
8.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同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中而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9.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0.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1.量变和质变含义及区分标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
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的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12.肯定和否定: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名词解释五
1、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指⼈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法。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指社会⽣活的物质⽅⾯,是社会物质活动和物质⽣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因素,物质资料的⽣产⽅式,其中物质资料⽣产⽅式起着主要的决定作⽤。
4、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指社会⽣活的精神⽅⾯,是社会精神活动和精神⽣活的总和,是⼈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5、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凡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就属于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
6、唯⼼史观或历史唯⼼主义——凡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就属于唯⼼史观或历史唯⼼主义。
7、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包括全部社会⽣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它指⼈类以⽣产⽅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其中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缘关系、伦理关系等等,它们构成有机联系的社会关系,使社会成为具有内在统⼀性的整体。
8、经济——所谓经济是指与⼀定社会⽣产⼒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或适应于⼀定社会⽣产⼒发展的经济制度。
或:经济是社会经济⽣活的总称,主要指以社会物质资料⽣产和再⽣产为主要内容,以满⾜⼈的物质需要为直接⽬的社会活动领域,包括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等等⽅⾯ 9、⽣产⼒——⽣产⼒是指⼈们改造⾃然以获得物质⽣活资料的实际能⼒,体现着物质资料⽣产只与⾃然的关系。
10、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改造或加⼯的⼀切对象。
11、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中⽤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段。
12、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产经验和技能产实际从事物质⽣产的⼈。
13、劳动能⼒——劳动者的劳动能⼒是⼈的体⼒和智⼒的总和。
14、物质技术构成——物质技术构成指劳动者使⽤什么样的⼯具进⾏⽣产。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哲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9)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10)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
(1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
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2014年专升本政治简答题精要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简答题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
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
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
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
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
政治马哲常考名词解释
1、联系: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2、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联系的,对其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3、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
4、新事物: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5、发展:发展它不是指一般的运动、变化,而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包含着明显的方向意义。
注: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注:发展不是事物的简单重复,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的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6、旧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7、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
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对立统一。
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10、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外部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1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13、内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14、外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15、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共性。
16、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也叫个性。
17、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1. 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17.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1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1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21. 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22.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23.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24.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25.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名词解释二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或:物质是指不依赖于⼈的意识,并能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运动是标志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式。
3、静⽌——所谓静⽌是指物质运动的⼀种特殊形态,主要是指以下两种情形:⼀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空间位置移动,⼆是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尚未发⽣根本性质的变化。
4、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性是⼀维性、不可逆性,它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单⼀⽅向流逝。
5、空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延性。
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度、宽度和⾼度三个维度,都有⼀定的体积和形状。
6、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即意识是⼈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意识的能动作⽤——意识的能动作⽤即意识的反作⽤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觉地指导⼈们的实践活动,反作⽤于客观事物。
8、客观规律性——是指规律是物质运动本⾝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
9、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和作⽤,即⾃觉的能动性。
10、⼈⼯智能——⼈⼯智能是研究⽤机器模拟和扩展⼈的智能的科学。
注:⼈⼯智能的本质是对⼈是思维的模拟,⼈类通过电⼦计算机(电脑)来模拟⼈脑的某些思维过程,为揭⽰意识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
11、思想路线——所谓思想路线,就是某⼀阶段,社会集团或政党的指导思想并⽤主⽀配其⾏动的认识路线。
12、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8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8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8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8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
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
社会意识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并受政治结构的制约。
个体意识: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指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对它们的共同社会地位、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生活条件等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
社会心理: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构成上层建筑成分的那些社会意识成分,主要指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知识系统。
实践:人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它包括自然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章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章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章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
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
考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考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主阶段哲学。
考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主阶段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作概念的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常考名词解释
1、联系: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2、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联系的,对其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3、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
4、新事物: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5、发展:发展它不是指一般的运动、变化,而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包含着明显的方向意义。
注: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注:发展不是事物的简单重复,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的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6、旧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7、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
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对立统一。
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10、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外部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1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13、内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14、外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15、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共性。
16、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也叫个性。
17、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18、非基本矛盾:非基本矛盾是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事物过程始终的矛盾。
19、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0、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也叫次要矛盾。
2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2、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为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也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23、两点论:“两点论”就是在抓主要矛盾时,也不忽视次要矛盾;在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也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反对顾此失彼的形而上学“一点论”。
)
24、重点论:“重点论”就是在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和处理某一矛盾时,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反对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量齐观的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
25、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6、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27、量变: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的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28、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显著的突变或飞跃。
29、度: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
30、关节点:关节点是度的端点或临界点。
31、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量变达到关节点超出了度,就出现质变,新质产生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限演进的过程,这就是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
32、否定之否定规律:由于内部矛盾的推动,事物由自我肯定状态到达自我否定状态,进而再由这种否定状态进到新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状态,从而开辟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道路,这就是事物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33、肯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34、否定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35、扬弃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36、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或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37、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38、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39、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40、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41、错觉:错觉是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
注:假象不同于错觉。
42、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43、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44、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45、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
46、因果联系:事物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47、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48、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49、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备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综合。
50、可能性:是指事物依据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