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扁舟寄一情处百态人生得归宿
关于扁舟的诗句
关于扁舟的诗句1、九日自佳节,扁舟无一杯。
——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2、登堂期八拜,载酒问扁舟。
——郭之奇《赠陈尔新得假时余亦赋归》3、风吹扁舟到花下,花间啁啾亦欣喜。
——冯时行《和张仁甫李花韵》4、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陆游《枕上作》5、叶叶扁舟古渡头,目力所至海门止。
——白玉蟾《觉非居士东菴甚奇观玉蟾曾游其间醉吟一篇》6、後日扁舟更西去,江北江南两何处。
——贺铸《舟次金陵怀寄历阳王掾相》7、荻花枫叶秋江晚,底事扁舟不肯留。
——吴则礼《寄公卷》8、傥无身外事,甘老向扁舟。
——杜牧《晚泊》9、堂边三寿高千丈,依旧扁舟泛五湖。
——朱长文《元少保生日·体貌方隆避政枢》10、王家少年未省事,扁舟往来何所自。
——叶适《剡豀舟中》11、人踪鸟迹俱沉绝,独有扁舟兴尽归。
——张元干《跋赵唐卿所藏访戴图·万壑千岩一剡溪》12、从容自保君臣契,何必扁舟始是贤。
——徐铉《奉和宫傅相公怀旧见寄四十韵》13、粉壁通莲径,扁舟到不迷。
——朱庆馀《赠律师院》14、弊袍披槁叶,瘦马兀扁舟。
——秦观《次韵传道自适兼呈都司芸叟学士》15、缅怀琦龙门,扁舟下南浦。
——顾瑛《金华王子、充夜饮芝云台上以丹桂五枝芳分韵》16、老知山林等朝市,扁舟谁能问行止。
——张耒《次韵君复七兄见赠》17、烓爨扁舟露沙溆,磨轮新坊俯场圃。
——王逢《题赵善长为李原复所画山水》18、所赖山水客,扁舟柱长梢。
——柳宗元《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19、月夜扁舟讶何许,一天星汉近相趋。
——章谊《夜过鄱阳湖三首·其三》20、不奈扁舟去,其如决计何。
——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21、波平暂喜扁舟稳,天阔回瞻故垒空。
——释文珦《千里》22、忆昨寻此山,扁舟戛平浦。
——孔武仲《奉酬李时发岳麓见寄》23、晴空赤日飞丹霞,扁舟春热汗且呀。
——邵博《泊云安下大风骤雨作柏梁体一篇》24、流枿飞腾竟何在,扁舟睥睨久仍存。
——苏辙《溯潮二首》25、渔翁一鬓霜,扁舟依古树。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八声甘州)(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八声甘州)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②。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③,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④、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⑤,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①参廖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
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
②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这里说苏轼清除机心,即心中淡泊,任其自然。
③相得:相交、相知。
④谢公:指谢安。
《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
⑤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县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为下文表达词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感之情作铺垫,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
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
2.古人常以“进”“退”代指官职的升、降。
苏轼的这首词与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情感有所不同,分别反映的是“进”之忧和“退”之忧。
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春江花月夜朝代:唐代作者:张若虚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论唐诗诸家源流》)的张若虚,千百年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若隐若现的在唐诗的星河中闪烁着别具一格的光芒,他仅存的两首诗歌之一《春江花月夜》以真挚的离情、睿智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幽雅的韵律、神韵的境界使读者折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流传千古。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诗篇题目的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它们之间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有机地构成了一个魅力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
更何况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早已阐述:“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归消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
”由此可见,月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
月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
这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不言自明的。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了九韵。
庚韵--霰韵--真韵--纸韵--尤韵--灰韵--文韵--麻韵--遇韵。
古诗词名句典故详解: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古诗词名句典故详解: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名句的诞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1文章建安骨2,中间小谢3又清发4。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完全读懂名句1蓬莱:唐宋人称秘书省为蓬莱道山。
2建安骨:即建安体之风骨。
建安为东汉献帝年号,当时文人有曹氏父子及七子,皆以文章著,世称建安体。
3小谢:文学史上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
这里指叔云任职秘书省,又有谢朓之才。
4清发:清新发越。
离我而去的昨日时光,已经不可挽留;扰乱我心思的今日时光,使我十分烦忧。
我在这座谢脁楼上为你送别,看着长风万里伴送秋雁,此情此景真可痛快畅饮一番。
你在蓬莱道山担任校书,文章有建安体那样志气飞扬又笔力遒劲的风骨,尚且有像谢朓般清新发越的才思。
不论是谈诗论文,或下笔挥洒,都怀有奔逸的兴致和豪壮的思想,就好像要飞上青天去览取明月似的雄壮。
抽出刀子去砍断流水,怎奈水更流个不停;举起酒杯本想消除愁闷,怎奈愁闷愈益增多而难以消解。
人生在世,总是不能称心如意,倒不如明天披散着头发,驾着小舟,归隐江湖去吧。
名句的故事此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末年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一说为李华)所作。
诗中的谢朓楼为南齐宣城太守谢朓所建,又称谢公楼、谢朓北楼,于唐时改建,复更名为“迭嶂楼”。
此诗为李白名作之一,诗文句句脍炙人口,李白固有的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
在诗的后半段,诗人首先称赞李云的文章“蓬莱文章建安骨”;以“蓬莱”称文章,典故其实源出于东汉时期,当时学者以蓬莱为海外仙山,上居仙人,藏有大量的幽经秘录,故称政府的藏书机构“东观”为“道家蓬莱山”。
到了唐朝,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既然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便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李清照的《武陵春》赏析
李清照的《武陵春》赏析李清照的《武陵春》赏析《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的《武陵春》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武陵春》原文: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赏析1: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宋词《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宋词《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宋词《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宋朝: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舟过吴江》古诗简介《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
上片起句既交代了时序,又点出“春愁”的主旨,表现出词人连绵不断的愁思。
下片将自己羁旅在外的思归之情上升为对年华易逝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用“点”“染”结合的手法,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一剪梅·舟过吴江》翻译/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剪梅·舟过吴江》注释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阕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
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南。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一剪梅·舟过吴江》创作背景《一剪梅》这首词是作者于南宋消亡之初,元十三年(1276年)春元军破临安,在此之后词人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伤国的无奈而写下的。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师荡桨向临。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赏一】此诗第一句点出送客是在渡口。
它在一片婆娑的杨柳掩映之中,所以说“杨柳渡头”。
句尾的“行客稀”三字则写渡口的冷落。
这其中隐隐透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全句从静与动两个侧面清晰地描绘出江边送客时的情景。
第二句写客船已发,送行者即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站在岸头目,送友人,心逐江波。
情思悠远。
这时,惜别变为对朋友一路行程的关心。
这两句,既是环境的安排,也有气氛的烘托,为以下的感情抒发作了准备。
七绝的第三句多是全篇的关键。
这一承转句的作用在于开拓诗境。
格调的高下,笔法的工拙,要看这一句。
本诗的第三句以春色比友情,可以说是空出奇。
朋友的惜别相思之情,同季候上的春色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但诗人用这一比喻,却使人觉得诗格外生色。
不仅是因为这个比喻新奇。
而且它能化无形为有形,能将主观情感转变为客观事象。
于是“相思”成了目可以视,耳可以闻的东西。
似乎它的浓淡,深浅,也都可以体察入微。
一句话,“春色”即为“相思”的表征。
人们对春色的'所有美好感觉、印象,乃至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对春色的歌咏,此时也都成了“相思”一语的丰富内涵。
两个事物,不管它们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有某一点相近,即可构成比喻。
这一比喻之所以好.首先因为它是合于情理的。
仔细一想,人们的友爱,朋友的情谊,不正象那使万物滋荣,随着东风细雨染遍山川原野的春色么?春色不也如同友谊那样情意绵绵么?人们生活在友爱之中,心里会泛起无限春意。
朋友间的感情交流。
也恰如温和的春风。
从诗的上下文说,这一比喻是承接第一句的“杨柳”而来。
由“杨柳”.可以想象一派蓬勃烂漫的春景。
从第二句的“师荡桨”四字.也可以想见那一江浓绿如酒的春水。
这是就眼前景物取譬,现成而无生硬之感。
取以作譬的事物“春色”充溢天地之间,无处不在。
从行人一方着眼,便是朋友的深情厚爱无时无刻不在他身边,于是他感到自己的好友始终跟自己一道。
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
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第一篇:李清照《渔家傲》阅读答案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二篇:李清照渔家傲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宋代婉约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这首词一反她的清丽婉转风格,以豪放的笔触,奇伟的想象,对云涛星河之梦作浪漫的描绘,抒发了封建社会中女子渴望摆脱种种束缚的愿望。
此词又一题为“记梦”,而梦境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折射。
丈夫病卒,避金兵之难,流落江南,处于前途暗淡的环境里,词多为愁苦之音。
而此词则另辟蹊径,幻想出一条精神上可以寄托的道路,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气概。
整首词完整地叙述了一个梦境故事。
词一开头,便展现出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的图卷。
开头两句写拂晓时海上的景象,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其间又准确地嵌入了“接”“连”“转”“舞”这四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转”、“舞”两字,写出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飞梦天河,在星斗斑斓的银河中扬帆疾驶,意境壮阔,气势磅礴。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赏析引言:《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一剪梅·舟过吴江》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赏析1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
楼上帘招。
秋娘度与泰娘娇。
风又飘飘。
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
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一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
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
“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
“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
作者单用之。
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
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
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
“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
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
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
“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
“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高中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作文范文
高中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作文范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卷,一舟,一壶冷酒,一位高士。
这该是怎样一幅令人向往的画面?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扁舟一叶,乘兴而去,尽兴而归,何其洒脱!然而,这终究只是存在于诗中画里,现实的生活到底是波诡云谲,复杂多变。
我理想的生活是怎样一种情境呢?我愿将“生活的理想”归结为两点:一是拥有一份高尚的工作,二是过着一种恬淡的生活。
这两点其实并不矛盾。
这种生活可以用一个时髦的词语来概括,那就是“小资”。
小资,即“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
但此处的“小资”并非政治概念,而是指一种生活情调、生活品位。
小资的生活是舒适的、闲雅的,又是开放的、前卫的。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一书中就描述了他的小资生活。
品品茶,喝喝酒,听听曲。
写写字,画幅画,看看书。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都是提升生活品质的事情。
有人不屑于小资情调,认为它太“小我”,无助于国家的发展。
其实,小资生活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工作上,他们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生活中,他们充满诗意,热爱生活。
他们不仅是好公民,更是好生活家。
他们懂得欣赏大自然,感恩大自然。
一片云,在他们眼中,不只是一片云,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浪漫;一阵风,在他们心中,不止是一阵风,而是“等风来,不如追风去”的洒脱。
小资情调,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我向往的小资生活,并不是要追求奢侈,而是追求舒适。
不必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只需有一处安静的寓所,能容下一家人,便足矣。
房子周围要有树,有花香,有鸟鸣。
早上醒来,打开窗户,能呼吸到混杂着泥土和青草气息的空气。
这样的环境,足以让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我向往的小资生活,要有情趣,不必整天奔波忙碌,也不必去应付形形色色的人。
闲时,可以坐在窗前,沏一壶茶,捧一本书,细细品味书中的故事,或是约上三五好友,去郊外远足,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样的生活,既有诗意,又有远方。
当然,拥有小资情调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责任。
李白《渡荆门送别》文学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文学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文学赏析《渡荆门送别》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其文学赏析,欢迎阅读。
李白《渡荆门送别》文学赏析1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文学赏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诗人离开家乡四川,开始了仗剑远游的豪迈生活。
《渡荆门送别》这首颇有绘画意味的诗作,就是诗人刚刚离开蜀地和三峡后在荆门的长江舟中写成的。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对句是在乎视的镜头中分写山和水,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随”“尽”,“入”“流”四个动词不仅写得非常自然清新,而且贴切入微。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古诗词】渔家傲李清照翻译及原文
【古诗词】渔家傲李清照翻译及原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下面整理了《渔家傲》李清照的翻译及原文,供参考。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翻译: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
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赏析及注释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赏析及注释之公保含烟创作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似乎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释】渔家傲:词牌名. 云涛:云彩铺在天空里象起伏的海浪.星河:天河. 转:指黎明前天河西移.帝所:天帝住的宫殿. 天语:天帝的话语.殷勤:关心地. 报:答复.嗟:哀叹. 漫有:空有.鹏正举:年夜鹏正飞上天.语出庄子休住:不要停止.《逍遥游》,年夜鹏鸟乘风上天,一蓬舟:象飘蓬一样轻快的船.飞就是九万里. 吹取:吹向.三山:现代神话,西方年夜海里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莱、方丈、瀛州.【翻译】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象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似乎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计划到何处去?我通知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漫空年夜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去.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县人.父李格非,北宋知名文士、散文家.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子、金石家.她是中国现代出色女词人.著有《李易安集》十七卷,《漱玉词》一卷(别本五卷),不传.古人有《李清照集注》、《重辑李清照集》等.赏析:这首词气势澎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迈派作风.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端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飞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年夜海、搭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失掉的感受有关.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一扫尾,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年夜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现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静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波动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波动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微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似乎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飞行,一缕梦魂似乎升入天国,见慈爱的天帝.在梦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络严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时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即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阅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远程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进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梦想的形式,才华纵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脱颖而出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出色的文学家她一定也有相似的慨叹.“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举措是渡海搭船,四周现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微风的衬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在年夜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年夜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澎湃,一往无前,具年夜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搭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 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照应,构造缜密.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作风雄奇.充沛显示作者性情中豪迈不羁的一面.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肉体上受到很年夜的袭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独寂寞地渡过她那艰辛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特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同党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梦想出一条能使肉体有所寄予的路途,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就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词一扫尾就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活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风光.这里,“星河”,即银河.意思是说,天空衔接着那象海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胧朦.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象要使整条河翻转过去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年夜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在银河中起舞一样.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梦想的自然现象,但这一梦想无疑是她在人生路途上历尽困难险阻、流徙奔走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所以,在它外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它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 这境界象是个仙境,作者就是在这仙境中阅历着的.所以,也渐渐地使她的梦魂好象回到天帝寓居的宫殿去了.——“似乎梦魂归帝所”.“帝所”,指天帝寓居的宫殿.其实,这是人们在阅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本源的.现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梦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袭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明天帝这么照顾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论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居然失掉诉说的时机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说,我通知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傍晚,还没有抵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人生路途上日暮途远,茫然手足无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旁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脱颖而出之感;二是社会骚动,文章无用,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两者象是统一,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 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摆脱呢?“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年夜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分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暗示了作者有年夜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理想,但在现实社会中基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前途,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哀痛,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赏析二]见《漱玉词》.题为“记梦”.约作于徽宗年夜观二年(1108)赵明诚被罢官后偕清照避居青州(今山东益都)故土时所作.起首两句状夜空风光,意境壮阔优美.此词吸取《离骚》“上下求索”和李白“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肉体,凭借丰厚想象,体现作者的特殊理想和豪迈气概,是《漱玉词》中独具豪迈作风之杰作.清黄蓼园评:“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成年夜雅,无一豪钗粉气,自是北宋作风.”(《李清照集》引《蓼园词选》)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声声慢》、《醉花阴》等是年夜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作风是含蓄、委婉的.然则在她的词作中也有一首作风特殊的《渔家傲》,这是一首豪迈的词,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单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而能写出这样有气魄的作品,确实值得注意. 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扫尾两句写黎明时候海上的现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年夜海.“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黎明.“千帆舞”写微风,这不是江河中的现象.能够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拟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上片第三句“似乎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地方.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之“归”字意义相同.“归何处”句,着“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换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慨叹.《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李清照“路长日暮”句的出处.这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谩有”是“空有”的意思),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找不到她了解的境界.末了几句说,看年夜鹏已经高翔于九万里风之上;微风呵,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莱三岛去吧(“九万里风”句用《庄子·逍遥游》,说年夜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九是虚数)!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作家,何以能写出这样豪迈的作品呢?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象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作家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能够是借它表达她的烦闷的心情.她要求摆脱,要求有宽广的肉体境界.这首词中就充沛暗示她对自由的盼望,对黑暗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成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予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前途.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插的命运,年夜胆地提出突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是很少见的. 这首作风豪迈的词,意境阔年夜,想象丰厚,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造诣,无疑是决议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经典宋词:《望江南·闲梦远》
经典宋词:《望江南·闲梦远》▼经典宋词:《望江南·闲梦远》来自温暖读书会00:0013:40今天分享李煜的《望江南·闲梦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李煜后期的词满目青山皆有泪,百尺柔肠均寸断,失去国家、政权,再美的景色在他眼中都让他感伤。
因此亡国入宋以后,他很少再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江山之美。
因为江山让他高居人上,江山也让他痛苦难堪,所以李煜后期很少能有平静的书写江南山水的作品。
我们每次分享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分享一位词人的一首词,今天是个例外,我们要在一次分享中分享李煜的两首同题词。
除了这个小小的例外,今天我们分享的李煜的这两首词,也是李煜人生后期难得的情绪比较平静的作品,我们首先品读第一首: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说说大意,这两句非常简单,一帘幽梦中,看到了南国的春天,看看表达才知道李后主的词非常有魅力。
先说闲,李煜主政南唐时,尽管他整天沉迷于有风有雾有春光的生活,但是他并不轻松。
他接手的是一个进退失据、苟延残喘的国家,他的内心始终并不能真正的闲。
入宋,当了违命侯,他闲下来了,再说梦,亡国的李煜不可能再回江南,重返故国,只有梦中才能回到江南。
最后说远,身居大宋都城汴京,遥想南唐故都金陵,一切都那么遥远,这里不仅有空间的遥远,还有时间的遥远。
虽然李煜从金陵入住汴京,到被毒身亡,仅有三年时间。
但是在度日如年的作者心中,汴京城里违命侯的每一天都十分漫长。
闲梦远三个字,内容丰富,但字字是真情。
第二句“南国正芳春”。
南国是江南,李煜生于江南,亡国金陵,他太熟悉金陵的江南春光了。
“正芳春“,正是大好春光时,这句中的“芳”字值得品读,今天我们常常对女人说芳龄,但很少用芳春,其实芳春象像说芳龄一样是赞美春天的美丽。
这不是今天对所有女士称美女的客套话,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话。
开篇两句,其实就是三个字:江南美。
在阅读中体验人生百态-作文800字
在阅读中体验人生百态-作文800字标题:阅读中的百态人生在浩瀚的书籍海洋中,我如同一叶扁舟,时而沉醉于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时而感叹于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
在阅读的世界里,我体验了人生的百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是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中的一句诗句。
它让我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短暂,也让我明白了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道理。
每一个字眼都仿佛在我眼前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置身其中,感同身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的一句诗句。
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坚韧不屈,有着崇高理想的女性形象。
她的勇敢和决心,让我深受感动。
从她身上,我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句。
它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也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句诗句让我明白,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不同的人生。
我在李白的豪放洒脱中找到了自我,我在杜甫的忧国忧民中找到了责任,我在苏轼的乐观豁达中找到了勇气。
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词,都是一个人生故事,都在讲述着一段段或喜或悲的人生经历。
通过阅读,我不仅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我体验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暗淡。
我看到了人生的美丽,也看到了人生的丑陋;我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也看到了人生的绝望。
总的来说,阅读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人生的百态。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他人。
我会继续在阅读的道路上前行,去探索更多的人生百态,去体验更多的生活滋味。
因为我知道,只有通过阅读,我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全诗意思及赏析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全诗意思及赏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全诗赏析如下:这首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来,不仅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也为接下来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
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
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五、六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具有“建安风骨”。
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
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
“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
九、十两句紧承“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
但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
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
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阅读答案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阅读答案《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阅读答案“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人生就像一条漂泊的叶舟散文
人生就像漂泊的叶舟散文我是夏季里一枚湘黄的落叶,被一阵狂风卷入浩瀚的大海,成为一条漂泊的叶舟。
起初我也曾自由自在,漂游在海上。
没有忧愁,没有寂寞。
而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偶尔,一个可怕的、巨大的黑狼,把我无情地吞噬。
我曾为此而哭泣、悲伤。
不久,风平了,浪静了,我又重新挣扎着浮出水面。
这时,我很累很累,开始觉得很孤独,很寂寞。
因此,使我想起了深山中的生活。
那时,每天和兄弟姐妹们谈心论美,赏花观海,随风摇摆,悠然自得。
过早成熟的我,在炎热的夏季就随风飘落了。
告别了同族的兄弟,又结识了许多异族的朋友。
和他们一起相依为命,却也觉得潇洒、安逸。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月。
”我曾把痴情的话语和海誓山盟的承诺留在了大山,自己却漂泊在无尽的海湾。
我不知她现在是和我同样的遭遇,还是在到处把我寻觅。
我也曾哭泣,时常想起她对我的深情厚谊,和她的温柔秀气。
不知是何方的妖神,把我们无情地分开,使我永久的'孤寂。
让我独自追寻那海的浪漫,海的潮音,海的神秘……有时,正在我无聊的时候。
偶尔,也与另一个不幸者相遇,还未曾谈心,还未曾把各自的不幸、烦恼相互倾诉。
又一个可怕的黑浪,把她无情的吞去。
我也在这股巨浪中,不知向东游历了几个“世纪”,也不知又漂泊到了何地。
我又在拼命地寻找,寻找我的知己,她的足迹……本知这都是徒劳,却总是相信会有神仙安排的巧遇。
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我又一次暗自哭泣,化悲痛为力量,我还会继续努力。
于是,我幼稚的心开始耐心地等待。
只有等到秋天,我的伙伴随处可见,再向他们询问我的知己。
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呀!我拼命的寻找……曾几何时,我耐心的渴盼,渴盼知己而天下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我不再相信这宽慰人心的“谎言”,我要冲出这死一般的沉寂,去寻找我的同路人,我的知己……。
“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的意思_全诗赏析
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出自明代诗人陆娟的《代父送人之新安》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
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
赏析题中“代父”当指代父亲作,不是代父送客。
“新安”是歙州(今安徽歙县)的别称。
明万历年间于广东新设新安县,那已是陆娟之后的事情。
这首诗设色艳丽,如同画卷,颇有女性的特点。
全诗用二幅画面组成。
前二句一幅,为告别图,后一句一幅,为江上行舟图。
先说前二句。
所写为江边一亭(“津”,江河),亭旁杨柳数行,条条缕缕,飘拂风中,新叶晶莹如碧玉。
“碧”字透出光泽感,如画面上的亮色。
树下站立着行者与送者,正在作最后的告别,彼此酒已半酣。
著“东风”二字,关照上句的柳条,又由此似乎看到人物的衣带轻飏,衬托出酒后陶然之态。
作者省略前后内容,单取一个视觉形象,同上句可以配成完整画面。
另外,通常离别诗,多抒写悲苦之情,而作者对此显然不愿渲染,因为恐怕破坏她所描绘的美丽图景。
至第三句,已转入舟行江上。
描写落花,暗借上句“东风”二字,呈现飞舞之态。
“万点落花舟一叶”,映照得何等漂亮。
似乎是漫天春色,环绕行人。
这实在是一个画面的描摹。
本来,即使夸张,也不可能有那许多落花飞到江面上去。
但作为图画来看,因为是在一个平面上,“万点落花”便可与“一叶舟”相衬托。
结句借助联想,想象舟行江南,一路均是飞花,始终可以满载春色。
这句利用诗歌表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长处,将眼前景象,作无限延展,使诗中情味更浓。
同时亦有祈祷行人一路平安欢乐的意思。
此诗即为“代父”而作,当是在作者出嫁以前。
按古时习惯,其年龄不会超过十七、八岁。
所以在这首诗中,关于送别本身,着墨不多,离情别思,也虚淡若无。
作者呈现的,全是一个少女对美丽春光的无限欢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扁舟寄一情处百态人生得归宿浅析唐诗中的舟意象及其文化底蕴内容摘要:客帆远水、秋月钓船、孤蓬落日、野渡舟横等以舟为中心的审美意象在唐诗中屡见不鲜。
一叶扁舟承载了诗人们的五味人生,尽显其众生百态,舟中的无奈几乎就是世上风风雨雨的一个缩影。
舟是背井离乡的游子辞亲远别、离愁忧思的见证;舟是漂泊远方的行人穷途跋涉、追求探索的印迹;舟是人生失意的仕子遨游江湖、远离尘嚣的最终寄托。
本文主要通过对唐诗中舟意象的分析,从中折射出唐诗人的百态人生,及舟作为一种审美意象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唐诗舟意象愁绪漂泊隐逸所谓意象,是指人的主观情意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是物象本身特点和作者感情投射的共同结果。
即在固定的客观物象上,积淀了人类、民族、群体的生命意识和情感,人们只要见到这一客观物象,很容易引起一种类似的情感,而当人们的某一些心理情感出现时,又差不多必然会联想到这一固定物象。
一种诗歌意象的产生,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舟在进入文学之前,其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交通工具。
据世本所载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
淮南子亦言古人见款木浮而知为舟,以类取之也。
《周易》曰:“夸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而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是在先秦诗歌中初见端倪的。
譬如《诗经》曰:“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之,中心养养。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楚辞》曰:“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桂棹兮兰木世,石斤冰兮积雪。
”(《湘君》)“船容与而不进兮,演回水而凝滞。
”(《涉江》)舟在诗中,既作为一种泛游江中的载沉载浮的工具,又是一种托物起兴借物隐喻的抒情载体,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从功能性逐渐走向审美性。
而这个具有丰富人生意蕴和文化意蕴,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和民族文化意识的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在唐诗中屡见不鲜。
像李白杜甫柳宗元等唐代文学大家们,莫不将孤舟意象写入诗中,借此倾诉一种人生旅途的飘浮与落寞,寄托一种人生的理想和生命的追求。
悠悠孤舟,承载了唐诗人们复杂的心灵世界,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风韵和人生品质。
一舟的愁绪意象唐代的诗人们一生都在奔波,在马背上,更在舟船上。
为了功名利禄,为了衣锦还乡,为了告别聚会,更为了山山水水本身。
谁能统计出唐诗中有多少首是在渡口和舟船上写成的呢?我想,舟既然是一种交通工具,它送往迎来,自然与人的离别相聚息息相关。
谁曾想一方舟楫,又把水陆相连,承载着无数思念和挂牵。
因此,无论是辞亲远别的行人,还是居家守侯的送行者,往往一见舟船便离愁顿起,忧思难禁。
朋友的远别令他们无限牵挂,他们担忧着行人的旅程行宿。
日暮征帆何出泊?天涯一望新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诗人假托问舟,实则寄托着诗人对友人的无比担忧。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壁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看不见了,舟也看不见了,只有隐隐约约的一点孤帆。
正如评家所言:语近情遥,含吐不露。
诗中虽无一字谈离情别意,但诗人却早将那淡淡的离愁寄托在渐去的孤帆,悠悠的江水之中。
看君孤舟去,且欲歌垂纶王昌龄送韦十二兵曹一叶孤舟蕴涵着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担忧和不舍。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温庭筠送人东游晴山开殿响,秋水卷帘寒。
独恨孤舟去,千滩复万滩。
许浑晨别然上人拜省期将近,孤舟催去程朱庆馀送盛长史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楚江微风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微雨中为友人送行,帆船沉重,走得很慢,小鸟在雨中也飞得迟缓。
寥寥几笔,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此时被雨水浸湿的帆船已成为诗人笔下有灵性的东西,它不仅仅是送友人渡水的工具,更是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寄托。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花浅处不胜舟王之涣宴词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理它吧,要不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起载在舟上,舟就会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这时的舟,就如李清照笔下的只恐双溪作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样是诗人愁绪的载体。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种种离情,万船愁绪,一起涌上诗人的心头。
舟带走不舍的友人,留下的只有诗人的叹息,诗人的淡淡哀愁。
古树芳菲尽,扁舟离恨多温庭筠利舟南渡就在这一方方舟楫里承载了多少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送别的人看着亲友离去的小舟而流下了难舍的泪水,于是舟就成了送行人的情感寄托。
一方方孤舟寄托了万万千千的情感,这情感也更属于那些辞亲远别的行人和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孤舟,他们寄寓了无尽的忧思和淡淡的乡愁。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梦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早寒有怀早寒时节,引发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这种愁绪在旅途中快要流尽,只见天边飘流着一片孤帆。
这是诗人处境的真实写照,前途迷茫,江水迷漫。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深山猿声,沧江急流,月下孤舟引起了诗人的客愁,想起故乡旧友不禁热泪千行,哀怨悠悠。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韦应物初发杨子寄元大校书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白居易将之饶州,江浦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诗人面对月落乌啼,江枫渔火,愁绪满怀,难以成眠,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便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独卧孤舟,凄冷的钟声敲击着诗人满怀愁绪的心。
这时舟中的人是何感觉呢?客心如舟,舟在漂泊,更兼风吹雨打,声声重重点点滴滴的敲击,笼罩了天地也笼罩了人间的这些客人。
一叶扁舟是送行者归远别亲友无限挂牵的愁思,是行人思乡念友的愁绪,也是他们漂泊江湖,独卧孤舟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仗看牛斗,银汉遥应接风城。
杜甫夜本诗字里行间充满旅人孤怀怅惘心旌摇曳的愁绪。
秋江上的孤帆,新月下杵声迭起,卧病经年,再见清秋菊放,北雁南归。
可是北方故乡首都长安没有任何令人鼓舞的消息。
在凄冷的秋夜里,诗人独卧孤舟,去心系故园,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
这种愁绪之舟已超乎了个人世界,上升到了另一种高度,而成为爱国精神的寄托。
从此孤舟去,悠悠天海春。
刘禹锡送华阴慰张苕赴邕府使幕无论是承载着个人愁绪之舟,还是寄寓着爱国情怀之舟,在唐诗中,舟已然成为一种愁绪的载体。
二舟的漂泊意象舟船如浮萍一样,均是水上漂浮之物,在茫茫的水面上,舟无所依持行止无根的特性正如那漂泊天涯的诗人。
晋涑据船赋曾赞舟曰:且其行无辙迹,止无所根。
在唐诗中,无论是求仕还是漫游,他们都逃脱不了漂泊的命运。
而作为沟通水陆载人往返的舟船也成了他们漂泊天涯的见证。
因此诗人往往将自己人生情感以及在行舟中的感受融入舟中,并在舟船上用诗的语言记录了他们漂泊的足迹,于是舟便成了漂泊不定的象征了。
被誉为唐代诗歌神话的李白,自26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四海,与舟结下了不解之缘。
尽管他生性豪迈,也曾高呤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但浓浓的思乡之情,深深的漂泊之感是他多彩人生的主要色调。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李白秋浦歌其二秋风萧瑟的夜晚,猿声惊情,凄楚高唳,把黄山都叫得白了头,清溪不是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断肠人在天涯漂泊,不知何年何月是归期,陪伴自己的只是一叶孤独的扁舟。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潸然泪下呢?世说新语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腹中,肠皆寸寸断。
猿声凄凉,催人肠断;孤舟寂寞,飘荡无根,孤舟猿声表现漂泊之感最为动人。
李白也正是巧妙地借鉴了这组意象,将孤舟漂泊的境遇突显出来,一句雨泪下孤舟沉痛的漂泊之感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又如月色何悠悠,清猿声啾啾。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李白自巴东舟行,晚还题壁月如飞霜,清猿哀鸣,此时和诗人相伴的惟有与诗人同样孤独的小舟,伤感之情久久萦回于诗人心头。
诗人在舟中漂泊天涯,命运如不系之舟一样,孤独无所寄托。
因此,舟在李白的笔下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渡水工具,而是凝结了诗人漂泊天涯的辛酸的生命之舟了。
而对于唐代另一个诗歌神话——杜甫来说,在他一生的漂泊生涯中,舟对于他同样是悲凉的,堪与屈原同调了。
细雨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杜甫辞去严武幕府职务,同年严武卒,挚友的溘然长逝,使他顿失依傍,五月带领全家离开成都,乘舟南下,在旅途的一个夜晚,诗人作了此诗。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诗人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漂泊,身系一舟;北望关山,战事不休,凭栏远眺,涕泪横流。
在感叹自己身世孤独,漂泊无依,犹如茫茫水域上的一叶孤舟的同时,诗人亦将忧国忧民的心绪寄寓舟中。
况我飘转无定所,终日嘁嘁忍羁旅杜甫严氏溪放歌行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杜甫秋兴八首其七佳人拾翠春相间,仙侣同舟晚更移杜甫秋兴八首其八杜甫感时伤世,感叹陪伴自己的只是一叶孤舟,最后亦客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诗人通过孤舟及与舟相关联的意象间接地向读者传递、倾诉其在漂泊状态中的心灵遭际与生命感悟。
在唐诗中,舟作为一种漂泊无定的象征物不仅在李白、杜甫等这样的大家的诗作中反复出现,这个积淀了人类、民族、群体生命意识和情感的舟意象也是其他唐诗人反复吟咏、借物抒怀的对象。
父亲早逝的诗人白居易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漂泊天涯。
他曾在诗中写到:扁舟泊云岛,依棹念乡国。
站在舟上,望着故乡的方向,淡淡的忧伤与秋江的暮色浑为一体,诗人借舟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的怅惘和孤独。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声。
(卢纶晚次鄂州)这首诗是诗人饱经忧患、屡遭战争,因逃避战患,南下鄂州,又遭逢战火时的感慨万千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极度厌恶,更抒写了作者漂泊他乡的孤苦,而正是这一叶孤帆承载了他的万千感慨。
陶潜政事千杯酒,张翰生涯一叶舟。
韦庄江边吟霜月明明雪复残,孤舟夜泊使君滩刘言史冬日峡中游泊在唐末的诗人中,郑谷喜用孤舟意象。
如劳倦孤舟里,登临半日间。
舟次通泉精舍久客愁风起,孤舟夜浪翻远游故国新经岁,扁舟寄病身南游匹马愁冲晚村雪,孤舟闷阻春江风倦客这些诗传达了诗人应举求仕,遭逢战乱而流寓蜀中、湘中、荆州及江西等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