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的形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器的形制
我国玉文化历史悠久,玉器的形制经历了数千年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复杂的门类。台湾著名古玉器专家那志良先生在其所著《玉器通释》一书中,上册论形制就分“礼器、符节器、服饰器、镶嵌器、丧葬器、兵器、乐器、印玺及简册、其他”共9个部分;以后在其所著《中国古玉图释》一书中,又更细分为“礼器、符节器、简册、玺印、乐器、兵器、服饰器、丧葬器、镶嵌器、肖生器、陈设器、文房用具、玩赏及馈赠器、一般用器”共14种。而民间收藏中,就不必如此分类。
其实,分得过细未免有琐碎之弊。如果对上述分类进行同类项归并,完全可以归为礼、丧、饰三大门类。即:礼器(包括符节器、简册、玺印等)、丧葬器(专指那些为保存尸体而特制的随葬玉器)和装饰器(服饰器、镶嵌器、肖生器、陈设器都是装饰器,文房用具、兵器、乐器和一般用器大多也是非实用的装饰器)。
下面我们就此逐一加以介绍,限于篇幅,我们只能择其要者简介之。
一、主要的礼仪玉器
礼仪玉器在民间收藏中,属于贵重的门类。
所谓礼仪玉器,顾名思义,是指古人在祭祀、朝会、交聘等礼仪场合使用的玉器,常简称为“礼器”或“礼玉”,据《周礼》记载,主要指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
(一)“六器”与“六瑞”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是为“六器”。此外又有“六瑞”之名,与“六器”含义并不一致。也是上引《周礼》一书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是为“六瑞”,其实只涉及圭、璧两种礼玉。
作为主要的礼玉,璧、琮、圭、璋、琥、璜各自的颜色其实并非只是一种,就形制而言,它们也还有其他的用途。下面我们就一一介绍之。
(二)壁
一种有孔的圆形板状玉器,也有不是正圆形而呈扁圆形的。与璧同一类型的还有“瑗”与“环”,三者形状相同,区别仅在中间孔的大小,孔大的叫“瑗”,孔小的是“璧”,孔介于两者之间的为“环”。这里的所谓大小在《尔雅·释器》里有一个简单的标准:“肉(玉的部分)倍好(孔的部分)谓之璧,好(孔的部分)倍肉(玉的部分)谓之瑗,肉(玉的部分)好(孔的部分)若一(大致相等)谓之环。”实际出土的玉璧,其“肉”和“好”的比例未必都像《尔雅》说的那么规则,所以也有专家建议“把三者总称为璧环类,或简称为璧”。
新石器时
代的玉璧,多素璧,少数有弦纹,器形比较粗糙简单。商周时代的玉璧,形制也不规则,内外大都不够圆,也多是素璧无纹饰。春秋战国时的玉璧,则相当规整,且有谷纹、蒲纹、兽纹等纹饰。汉代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更趋精细,大量出现谷纹、乳丁纹、蒲纹、云纹、兽纹等各色纹饰。汉以后至宋元时代,玉璧不多见。明清两代重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
作为礼器的玉,在《周礼》中只列有苍璧、谷壁与蒲璧。苍璧为青色的素璧。谷璧即为谷纹璧,蒲璧则为蒲纹璧。谷纹形如“の”,到战国时期发展为“,”,其形状更像发芽的种子,所以它应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蒲纹即蒲席的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形成近乎六角形的纹样。蒲纹从古人“席地而坐”的蒲席而来,也是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除了《周礼》中列有的谷纹璧和蒲纹璧外,存世玉璧的纹饰种类还有很多,如:乳丁纹、云纹、兽面纹、龙纹、螭纹、鸟纹等,这些纹饰大多在佩饰器和丧葬器中见到。其中乳丁纹和谷纹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突出的圆点),取名“乳丁”,
正含有感怀生命起源的涵义。其他纹饰大都随形取名,或抽象,或具象,各个时代又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璧虽是古代的主要礼器之一,但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能作装饰之用,或佩饰在身,或悬挂在墙。在古代,因为璧是圆的,有和平的含义,所以它还是一种和平的象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里,沛公刘邦逃走,张良以璧送之,就是报平安的意思。近年来,在开掘的古代墓葬中也发现很多玉璧,这些玉璧放在死者的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还有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之用。
(三)琮
这是一种外方内圆中空的柱状玉器,有的器形高大,有的比较矮小
42玉琮-新石器时代(图39)
。《周礼》注云:“琮之言宗也,八寸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其来源考古界说法不一,有说是从车钍头而来,有说从烟筒而来,也有说源于手镯,或用作仪仗。
新石器时代的玉琮,以良渚文化而言,兽面纹的为多。一般纹饰都是琢在方柱体的外面,以四边棱为中线,琢两个对称的小圆圈以为兽眼,凸起的短横档以为兽口,每节共四组,两节就八组,依次类推。兽面纹又可分“象征兽面纹”和“象形兽面纹”,前者图案简单,后者较繁缛。还有的良渚玉琮,中间直槽内雕有一种“人与兽面复合像”,,其中上部神人的脸面作倒梯形,眼作重圈形,宽鼻,阔嘴,头上所戴为宽大的冠。上肢作耸肩曲撑状,下肢作
蹲踞状。在神人的胸腹部,绘兽面纹。这种人兽复合像,被认为是良渚人崇拜的神徽。
琮除了作为礼地的礼器,还有象征地母女阴的涵义。从《周礼》中可知,璧、圭等礼器为王、公、伯、侯、子、男所有,他们都为男性,而琮则为宗后、诸侯夫人等女性的瑞玉。同时,璧礼天,天属阳;琮礼地,地属阴;可知凡是男性、阳性的,用璧、圭,女性、阴 性的,用琮。据此可以推断琮是象征女阴性器的一种器形。琮在新石器时代非常流行,到了殷代也常出现。但至汉代已很少见,汉以后更不多见。明清两代时有仿古制品。现今市面上甚多仿良渚玉琮的赝晶,极易上当受骗,必须加倍小心。
(四)圭
这是一种下端平直,上端尖锐或平整的长方形玉片,上端是平头的,与石斧之形相近,称“平首圭”;上端尖锐呈三角形的,与戈的顶端相似,叫“尖首圭”。
平首圭形状源于石斧,这是显而易见的;尖首圭源于戈,也是从兵器演变来的。它们作为礼器,一方面是天子和大臣身分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朝会典礼时的必带之物。《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载:“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似为五寸之误),谓之躬圭,伯守之。”由此可见天子和大臣所执之圭的尺寸不同,而且它们分别有着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专称。这种所执之圭尺寸的不同,正反映了执圭主人身分等级的不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据《续文献通考》载:“明皇帝服衮冕用圭长一尺二寸,皮弁同。东宫服衮冕用圭长九寸五分,皮弁同。亲王服衮冕用圭长九寸二分五厘,皮弁同。世子服衮冕用圭长九寸,皮弁同。郡王圭同世子。郡王以下俱不得用圭。”这里的圭虽已作为一种服饰器,但等级的差别还是很森严的。
圭的纹饰,主要有人面纹、兽面纹、鸟纹等,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人面纹圭”,两面都是人面纹饰,只不过一面构图复杂些,一面只用简单的线条组成。又故宫博物院所藏“鸟纹圭”,一面是琢一只鹰,另一面是琢一只鸱鸦,都颇凶恶。除此还有其他几何纹饰的,如图37,就分别琢有不同的几在实际掌握上,平首圭和斧,尖首圭和刃形武器极易搞混,包括像吴大徵这样的古玉器专家,他所收藏著录的古圭很可能都是玉斧和玉制锋刃武器,算不上是真正的圭。因此对圭的断定要非常谨慎小心。
(五)璋
把圭的上端斜着削去一道斜边,剩下的便是璋的形状,所以《说文解字》称:“半圭为璋”,郑玄说:“半圭曰璋”)。
璋的种类,《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
璋、边璋、牙璋五种。赤璋是礼南方的玉器,由器名看应是红色的玉璋。大璋、中璋、边璋应是以尺寸的大小为别,《周礼·考工记·玉人》己它们的尺寸是:“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天子以巡守。”又云: “牙璋、中璋七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所记尺寸颇为混乱。那志良先生在《中国古玉图释》中根据镇圭长一尺二寸的记载,推断大璋的尺寸应同镇圭,《周礼》中遗漏了“尺二寸”三字。但两处所记中璋的尺寸也不一,不知何故。根据《周礼》所记,璋的用途有以下几种:一、祭祀南方之神(赤璋);二、天子巡守,祭祀山川(大璋、九寸中璋、边璋);三、诸侯聘女(大璋);四、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牙璋、七寸中璋);也许中璋的形制本就有二:九寸的“天子以巡守”,七寸的“以起军旅”。也许璋的形制本就不那么严格,因为根据《周礼》记载,“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大璋起码应是九寸,九寸大璋用以诸侯聘女,七寸谷圭用以天子聘女,可知九寸大璋还不如七寸谷圭等级高。
璋也极易和刀形端刃器相混,究竟怎样的形制才算真正的璋,哪些情况不过是刀形端刃器,还有待考古学家和古玉器专家的进一步研究。
(六)琥
一种刻有虎纹或雕成伏虎形的玉器。中国古代视虎为百兽之王,对它的印象最深,因而用玉石雕琢成虎形,或在器物上雕琢虎纹,是极常见的现象。但究竟怎样的才算玉琥?也有不同的意见。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就认为:“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为玉虎”。这就把虎纹器和有孔的虎形器都排斥在琥之外。这也许过严了。
琥除祭西方之神外,还有发兵之用。《说文解字》:“琥,发兵瑞玉,为虎文。”那志良先生认为“这是不对的,‘琥’不能做发兵之用,发兵之用的是‘虎符”’。其实“虎符”的使用到汉代才开始普遍,而它正是从“琥”演进而来的:“琥”只是单个的,“虎符”则一分为二,需验证是否相合无间,才能有效,后者显然更周密合理。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在“虎符”之前“琥”作为发兵瑞玉的作用。白虎在古代作为西方七宿之总称,本就有“主兵”之说。《后汉书·郎颐传》:“罚者曰白虎,其宿主兵。”李贤注:“《天官书》曰:‘参为白虎……下有三星,曰罚,为斩艾之事。’故主兵。”因而琥作为礼西方之神白虎的礼玉,具有“发兵”之用完全是可能的。
与六器中的其他五种礼玉相比,“琥”是最写实的,其他玉器则都
是抽象化的几何图形,唯独“琥”,即使图案化了仍看得出虎的造型。估计“琥”是最后加入“六器”之列,因而它的风格与前五器不怎么统一。也许所谓“六器”本就是战国到汉初的礼学家理想化的主观臆断,他们为了凑满礼天、地、四方的六种玉器,硬是把“琥”拉了进来。
至于琥的表面的纹饰,多以云纹为主,由云纹变化而成各种屈曲的形式;也有条状纹、节状纹、鳞纹、谷纹、乳丁纹等。
(七)璜
一种弧形的玉器。一般都认为“半璧曰璜”,其实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
璜虽为弧形,也呈现多种风貌,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璜,就有扇形、半环形、半月形、拱桥形等)。
璜形的来源不是把一个璧一分为二,因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璜没有一件够得上“半璧”的。根据那志良先生的意见,“璜之形,是模仿‘虹’的。古人对于天上种种形象,感觉兴趣。……雨过天晴,彩虹又出来了,五光十色,更引起他们的兴趣,于是用玉或石,模仿彩虹之形,这便是‘璜’”(详见那氏著《中国古玉图释》)。那先生还引用了古籍中的“虹饮”之说,认为“常见的璜,两端多雕作龙首或兽首纹,也是与‘虹饮’之说有关的”。这种说法现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璜的用途,一是前引《周礼》中所说的,“以玄璜礼北方”,即用来祭祀北方之神玄武。玄武是一种龟蛇相缠之形的神,璜的形状似也是将其高度抽象化后的结果。璜的更广泛的用途是作佩饰之用,这从古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明,而这种用途的璜已从礼仪玉演变成装饰玉了。一般说来,大型璜作礼仪玉,中小型璜为佩饰玉。
璜的纹饰,一般两端各雕成兽头形,以龙头、虎头为多;也有一端为头、一端为尾的,有龙形、鱼形等。璜的表面则有雕成鳞纹、云纹、鸟纹、三角纹等。没有纹饰的璜也不少,从出土实物来看,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代的璜较多没有纹饰,但也不是绝对的。
璧、琮、圭、璋、琥、璜是古代六种主要的礼仪玉器,其他礼玉尚有瑁、笏以及簋、罍、觯、羽觞等,这在民间收藏中几乎未见有之,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