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_结构的强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通用技术_学做结构设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第4节学做结构设计教学设计:1.温故知新,创设情境播放短片。
(把学生上节课画出的结构设计图及画图的场景制作成短片播放,回顾上节课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继续进行结构设计的热情,并积极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2.新课导入教师:按照设计的一般过程,我们已经完成了“制订设计方案”,下一步任务是什么?学生:制作原型或模型。
教师:再想想“优化设计方案”这一环节的使用。
(引导学生重新梳理设计的一般过程,突出“优化设计方案”环节的必要性,从而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设置。
)3.合作与交流:任务一:评一评,我们的结构设计图(1)参照“评价表一”的问题思考,分组讨论,对本组的结构设计图进一步优化。
(2)各小组组长上台展示本组结构设计图,介绍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3)小组之间互评,提出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并认真记录其他小组给出的建议。
教师总结: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把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作为标准来评价设计。
通过讨论,提出了很多合理的优化建议。
比如:(1)结构设计中要考虑自重和制作成本,结构中不承重的构件不要留。
(2)长杆件的中间处受到的弯曲力最大,要加立柱或斜撑,或者多选用短的构件。
(3)斜拉杆和立柱的夹角也要通过测试进行必要计算,夹角太小,受到的拉力太大,不易分担横梁对立柱的压力;夹角太大,占地面积就会变大。
教师:着重指出设计图中规范尺寸标注的重要性,包括每条构件的尺寸大小,所承受的压力,连接处的横截面积等。
通过构件的强度测试,精确的数据计算,做好设计图中结构尺寸的规范标注。
这是结构设计中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播放楼房倒塌,桥梁折断的事故短片(观看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严重事故的短片,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加强学生对结构设计安全性的重识。
)4.实践操作:针对各方评价建议,进一步优化本组结构设计,并规范设计图的尺寸标注。
任务二:做一做,制作我们的结构模型(1)制作内容:选取结构设计中的一部分承重结构制作其模型。
高中通用技术_结构的强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通用技术《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第一课时《结构的强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及特点:《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是2019地质版《技术与设计2》必修中的第一章《结构及其设计》中的第三节。
是本章的重点章节。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可用两个课时,分为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两部分,各用1个课时。
结构的强度这一部分可以说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因为前面几节是对结构进行了各种受力分析,启下则是因为结构的强度对结构的稳定性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说通过学习结构的强度及影响结构强度的几种因素,对结构的稳定性以及设计结构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有三点):A、理解应力与强度的概念,了解应力和强度的关系。
B、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C、了解结构的连接方式。
(2)技能目标(三点):A能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强度的技术试验,完成试验报告,并能对试验过程进行简单评价。
B、能运用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来判断分析结构的强度。
C、通过技术试验来感知力学结构对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物态变化。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程中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试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同时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影响结构强度的几个因素(2)难点:能运用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判断分析结构的强度二、教学用具多媒体、纸条、木板条、螺丝、筷子、木块、各种杯子等三、课时安排:1学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做连接动作及演示实物和图片,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强度。
【教师活动】(1)我们先来做这样两个动作:想象一下,如果是两块桥板要连接起来,怎么办?两手的各指头连接,先连接一点点再到全部勾住,试试哪个容易分开?哪个连接的更结实;再双手指交叉,从短到长,依次下压,感受用力大小?(2)展示牙签、一次性筷子、木棍的用力后变形情况。
高中通用技术_通用技术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 结构的强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质版必修2§1.3 结构的强度探析——结构的强度探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通用技术教育的主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理解技术、使用技术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技术素养。
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的认识理解,就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设计,因此结构的强度既是“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的重难点,也是模块1学习内容的深入。
在本章中它既是前面分析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后面结构设计和评价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这节课必须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开拓学生视野,在直接的经验认识基础上再上升到理论认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
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物理化学知识,并且经过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学习后,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
学生前面已经对结构和结构受力、壳体结构进行了学习,只要通过合适的引导和适当学习场景创设,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是能够主动有效进行探究,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
但学生对内力比较陌生(高中物理不讲),应力理解就比较困难,且我们现在只是定性分析,不做定量计算,所以删除了有关应力内容的部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结构强度的含义。
(2) 理解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材料、结构的形状、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
(3) 学习从结构强度方面评价产品。
【过程与方法】(1) 学生对试验观察、记录、分析,直接感受并总结出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2) 经过对板凳的评价和改进,体会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知识的力量。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重点: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实际案例。
五.教学准备(试验器材及工具):铁丝、竹签、木板、泡沫板、报纸、纸板、钩码、绳扣、支架、鸡蛋、重物、板凳等。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环节1(新课导入)【任务】试坐板凳,是否能承受一位同学的体重?学生试坐,给出回答。
高中通用技术_《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设计教师:补充典型案例,家里的落地电风扇或者宾馆里的落地灯,它们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底座,这是为了增大支撑面从而提高它们的稳定性。
二、师生互动探讨采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日常的一些用品,如照相机的支架、A字形梯及屋顶支架都采用什么形状呢?师生讨论教师总结:因为不同结构形状的框架,如三角形支架、四边形支架和五角形支架,其中三角形有较好的稳定性。
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之三——结构的不同形状。
三、小组自主探究试验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稳定性。
将学生分成组,提供每组学生必要的试验器材——积木块(可以用麻将代替)、啤酒瓶(每组两个);试验一:堆积木快堆的越高越容易倒掉——重心位置越低,结构越稳定。
试验二:学生利用啤酒瓶演示,啤酒瓶一个正立一个倒立放置在桌子上,轻轻摇晃桌子,体验地震多发地区,人们将酒瓶倒置在地上,利用这一不稳定的结构实现感知地震的功能——支撑面积越小,结构越不稳定。
四、本节小结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因素有:1、重心位置高低:重心位置,重心垂线。
2、结构与地面接触形成支撑面的大小。
3、结构的不同形状。
教学评价本节课我反复备课多次实验,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把探究性实验设计在实验室分组做,效果会更好。
学情分析前面两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结构的基本知识,对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并未形成对结构的深层理解,缺乏对结构的理性认识,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
而通用技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他们更愿意把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带领学生进行技术试验,培养对比归纳能力,真正的把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知识指导实践。
为后续的结构设计做好知识铺垫。
效果分析本节课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的设计,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直观、自然地感悟和理解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
《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导学案一、导入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是工程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观点,它们直接干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修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观点、原理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进行结构设计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观点和定义;2. 掌握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计算方法;3. 理解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结构设计。
三、进修内容1.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观点和定义;2.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计算方法;3.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4.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四、进修过程1.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观点和定义- 强度:结构在受力作用下不发生破坏的能力称为结构的强度。
强度与结构的材料、截面形状、受力状态等有关。
- 稳定性:结构在受力作用下不发生失稳的能力称为结构的稳定性。
稳定性与结构的几何形状、支持条件等有关。
2.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结构的强度计算方法:通常采用强度理论或有限元分析等方法进行计算,确定结构在承受荷载时是否会发生破坏。
- 结构的稳定性计算方法:通常采用欧拉稳定性理论或极限承载能力等方法进行计算,确定结构在承受荷载时是否会发生失稳。
3.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结构的材料:不同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
- 结构的截面形状:结构的截面形状对其强度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需要进行合理设计。
- 结构的支持条件:结构的支持条件会影响其稳定性,需要思量支持条件对结构的影响。
4.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结构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结构设计应思量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避免结构在应用过程中发生破坏或失稳。
- 结构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设计,确保结构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五、教室练习1. 请计算一个具体结构在承受一定荷载时的强度和稳定性。
2. 请分析一个具体结构的材料、截面形状和支持条件对其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高中通用技术_1.3结构的强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结构的强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内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和强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明确强度与材料、强度与物体的形状及连接方式的关系。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
3、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4、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5、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难点:应力的计算,强度与应力的关系,结构设计需要在容许应力范围之内。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授课类型:新授课五、教学准备:试验道具,弹簧测力计,砝码,纸张,粗细木板,PPT课件,学案等六、教学策略:本课采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
多举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师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C 外力与平衡状态改变D 外力与运动状态改变2.相同截面形状的铁门比木门更结实,强度更大,这说明结构的强度与下面那个因素有关()A 连接方式B 材料C 形状D 综合以上各因素3.一个构件在5m^2的横截面上,受外力作用,产生了20N内力,该构件的应力是()A 25 N/m^2B 15 N/m^2C 4 N/m^2D 100 N/m^2课堂小结小结:一、应力与强度σ=N / S二、影响结构强度的三因素:结构的形状、结构的材料与连接方式积极思考,回顾本节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探究作业用相同周长的纸制作不同形状(如图所示),记录承载钩码的质量,并分析那种形状强度大,以实验报告的方式呈现。
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利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为下节课“结构的稳定性”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不足:学生是普高学生,所以在教学内容上紧扣教材没有太多的延伸,内容设计上较浅显,缺少延伸。
高中通用技术_《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设计教师:补充典型案例,家里的落地电风扇或者宾馆里的落地灯,它们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底座,这是为了增大支撑面从而提高它们的稳定性。
二、师生互动探讨采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日常的一些用品,如照相机的支架、A字形梯及屋顶支架都采用什么形状呢?师生讨论教师总结:因为不同结构形状的框架,如三角形支架、四边形支架和五角形支架,其中三角形有较好的稳定性。
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之三——结构的不同形状。
三、小组自主探究试验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稳定性。
将学生分成组,提供每组学生必要的试验器材——积木块(可以用麻将代替)、啤酒瓶(每组两个);试验一:堆积木快堆的越高越容易倒掉——重心位置越低,结构越稳定。
试验二:学生利用啤酒瓶演示,啤酒瓶一个正立一个倒立放置在桌子上,轻轻摇晃桌子,体验地震多发地区,人们将酒瓶倒置在地上,利用这一不稳定的结构实现感知地震的功能——支撑面积越小,结构越不稳定。
四、本节小结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因素有:1、重心位置高低:重心位置,重心垂线。
2、结构与地面接触形成支撑面的大小。
3、结构的不同形状。
教学评价本节课我反复备课多次实验,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把探究性实验设计在实验室分组做,效果会更好。
学情分析前面两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结构的基本知识,对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并未形成对结构的深层理解,缺乏对结构的理性认识,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
而通用技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他们更愿意把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带领学生进行技术试验,培养对比归纳能力,真正的把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知识指导实践。
为后续的结构设计做好知识铺垫。
效果分析本节课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的设计,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直观、自然地感悟和理解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高中通用技术_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针对地质出版社《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的内容而设计。
强度与稳定性是结构的两个主要特性,是进行产品设计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二. 学情分析平时生活中学生对各种结构都有普遍的认识,对不同结构的特性有初步的了解,但是没有准确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结合案例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以致用。
三. 教学目标1、能说出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含义;2、能通过探究分析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3、通过探究活动提升研究思考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分析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难点:引导学生将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结合,学以致用。
五. 教学策略1.小组活动法: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们分小组协同完成探究活动。
2.案例分析法:结合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并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六.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导学案,矿泉水瓶等。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试一试:给笔、纸、书桌等身边的物品一个外力,观察在外力作用下,一个结构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新课:一、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1.结构的强度指物体结构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
2.结构的稳定性指物体结构在外力作用下阻碍移动和翻倒从而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特性。
思考: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考虑实现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设计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试一试”活动,总结出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并加以总结和引导,导入主题。
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触面:是物体与地面接触形成的面。
支撑面:是物体与地面接触形成支撑点的连线与地面构成的面。
结论: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知识拓展】比萨斜塔为什么倾斜而不倒?三、总结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有、、;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
【课后探究】骑行的自行车是如何保持稳定的?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对对本节主要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高中通用技术_结构的强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结构的强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强度的概念,了解应力与强度的关系。
2.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技术实验、操作交流,引导学生将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应用于结构设计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衡量结构强度的方法。
2.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结构强度将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合理应用到结构设计中。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为主体;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学习成果时,对重点知识进行点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合作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技术试验一试验目的:比较相同面积的筷子和纸筒承受力的大小。
引导学生做试验,得出影响结构强度的第一个因素——材料,并解析原因。
做试验,得出试验结果,总结试验结论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体验材料是如何影响强度的。
技术试验二试验要求:如何增加这张纸的强度?引导学生做试验,得出影响结构强度的第二个因素——形状做试验,得出试验结果,总结试验结论。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结构的形状是如何影响强度的。
技术试验三试验目的:固定这张纸两端,其强度如何?引导学生做试验,得出影响结构强度的第三个因做试验,得出试验结果,总结试验结论。
讨论交流常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结构的连接方式是如何影响强度的。
并梳理素——连接方式见的连接方式。
常见的连接方式,及时用实例巩固讨论成果。
学以致用纸牌搭建结构材料:纸牌、胶带、订书机、胶水剪刀、尺子要求:1.每个结构最多用5张纸牌 2.高度不能低于5cm(纸牌的宽度5.5cm)3.至少能承重500g引导学生展示作品,评价作品,教师再做总点评用纸牌搭建结构展示小组作品引导学生将影响结构的因素应用的设计中,能够设计出强度较大的作品。
高中通用技术_三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3节结构强度的探究友情提示:亲爱同学,请规范试验,安全操作,注重细节,用中性黑色笔、正楷字完成本学案,以此来展示你的书写水平吧!记录成长轨迹,提高技术文化素养。
_______学校______班级____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组长____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强度的概念,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2)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三个探究强度的试验,培养学生具有简单动手操作的能力;(3)能够运用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来判断结构的强度,并对如何增加结构的强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1)在实验、思考、讨论和合作实践中,培养技术实践、交流、表达的能力和协作意识。
(2)通过举例分析和讨论,学会影响结构强度因素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讨论、分析等方法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使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内部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难点:理解结构强度、应力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资源:多媒体、硬纸、橡皮筋、胶水、塑料棒、钉、智慧天下、积木、钩码等教学过程:前言5分钟一、怎样理解结实试验1-不同材料穿插试验。
(3分钟)试验内容:穿插试验试验器材:纸、木材、塑料、金属、别针。
试验步骤:分别用别针往以上材料摁压,把试验结论和小组讨论结果填写下表。
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2-简易弯曲试验(3分钟)试验内容:截面一样大弯曲试验试验器材:纸若干张,支撑架,钩码。
试验步骤:先把支架搭建好不变,把纸一分为若干,周长一样,跨度一样,截面一样大,做成(建议)瓦楞形状和其它形状进行试验。
分别进行如下表形状试验,(四边形、圆柱形边口用胶水或者胶带粘住)把试验结论和小组讨论结果填写下表。
结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验3-简易组态试验(8分钟)试验内容:组态试验试验器材:积木、橡皮筋、扑克牌等。
高中通用技术_通用技术认识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认识结构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使用的是广教版教材,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本节内容通过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明白“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要让学生知道结构与设计的重要性,知道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
人们将其成果应用到技术领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从认识常见的结构开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主要讲解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并通过受力情况讲解结构的分类。
虽然没有条件让学生进行压力试验,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也可以强化学生对不同类型结构特点的理解。
本节内容不要求学生作进一步的结构受力分析,也不要求画结构的受力图。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学过高中物理的一些力学课程,应该对本章结构问题的学习有一定力学基础。
高中学生对身边存在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不能准确把握结构的定义。
此外,学生不能准确地区分三类结构类型,特别是壳体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说出结构的含义;(2)学生知道组成结构的构件的五种基本受力形式;(3)学生会判断生活中物体的结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力学的角度上理解结构的涵义和一般分类,能对生活中的结构进行简单的分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养成注意观察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探索大自然及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形态各异的结构的兴趣。
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来认识有关事物结构的研究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结构与力;结构的类型难点: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涵义,理解不同结构类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策略(一)教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和课堂提问,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交流互动,多种教学形式交叉和渗透灵活运用,并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版高中技术与设计2(必修)教材第一章第三节教学设计
《结构的强度》
教师姓名:
【课题】结构的强度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三个内容:“怎样理解‘结实’”、“应力与强度”、“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通过三个技术试验,让学生理解结构的强度,分析影响它们的因素。
应力计算属于定量计算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技术与设计中数据要求的重要性,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物体的结构特点,还要让学生注重其技术数据。
结构的强度是第一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应在对结构的功能及本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试验,理解结构的强度,分析影响因素。
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这些因素,对于学生正确地选择结构和材料,增加结构的强度是很重要的。
在研究结构的强度时,要从结构的形状、材料及连接方式三方面分析。
二、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来源于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结构与设计,课标要求学生理解结构强度的基本概念,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由于技术与设计2的教学要面向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技术试验,理解技术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注重归纳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将它们迁移到日常中灵活运用,要使学生善于总结具有典型性的技术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结构是否结实”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本节课利用一系列试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进而进一步理解结构的强度。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应力和强度的概念,知道强度与应力之间的关系。
2、能通过简单的技术试验,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3、能够运用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分析结构的强度。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协作完成三个研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的试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2、小组协作完成纸绳拉伸试验,并整理记录,完成试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技术试验,初步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及主动参与意识。
五、教学重点:
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六、教学难点:
理解应力和强度的概念,知道强度与应力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准备:
1、试验器材:
分组试验1:答题卡纸1张,支撑木块2个,直尺1把,砝码若干;
分组试验2:弹簧秤1个,不同横截面积的竹杆两根,与粗竹杆横截面积大小一样的铁杆一根;
分组试验3:带笔帽的签字笔;
简易拉伸试验:餐巾纸若干、弹簧秤1个。
2、课件、教具:竹杆若干、纸条若干、弹簧秤1个。
八、教学策略:
1、活动过程中, 5~6人为一组,采用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让学生进行“技术试验”,通过尝试——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完成试验项目,得出试验结论。
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体验成就感!
九、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