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精准训练八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九
专题九精准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幽灵的对话[阿根廷]博尔赫斯他是在1877年一个冬天清晨,从英格兰南部到这里来的。
脸色红润,体格健壮,身材肥胖,戴的是一顶圆筒高帽,穿的是一件奇怪的羊毛披肩,中间有一道开口。
一群男人、女人和孩子急切地等待着他。
他们中间许多人的脖子上,都有一道红线那样的伤痕;另外有一些人,则没有了脑袋,走起路来晃晃悠悠的,像在黑暗里行走。
逐渐地,他们围住了这个刚刚来的人。
人群里,有一个什么人高声骂了一句脏话,但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恐惧,使他们骂了一声就到此为止了。
这时候,有一个皮肤黝黑、眼睛像两只火炬的军人,走上前来。
他乱蓬蓬的头发和漆黑的胡子好像要把脸都吞没了。
十二三道致命的伤痕,刻在他的身体上,仿佛虎皮上的条纹。
那个刚来的人看见了他,突然变了脸色,后来,还是迎上前去,伸出了手。
“看见这样尊贵的一个战士,为背信弃义的刀刃所击倒,怎么不教我伤心!”他神色自若地说,“然而,我将命令逮捕那些参与这场屠杀的帮凶,清洗他们的罪行,也好使我内心感到满意!”“如果你说的是桑托斯·佩雷斯和雷纳兄弟俩,那么我希望你要知道,我已经感谢过他们了。
”这个浑身是血的人庄严地说道。
那个刚来的人瞧着他,似乎怀疑他是在开玩笑或者是吓唬人。
但是基罗加继续往下说道:“罗萨斯,你确实从来不了解我。
既然我们的命运如此不同,你又怎么能了解呢?你曾有幸主宰过一座面向欧洲的大城市。
而我的命运却是在美洲的穷乡僻壤打仗。
我的世界有长矛、杀声、沙原,以及在荒僻的地方所取得的几乎是不为人知的胜利。
这些东西能博得什么名声?然而我在人们的记忆里活着,而且还要继续活许多年,因为我是在一处名叫雅科悬崖的地方,被几个手执长刀的骑马的人,在一辆驿站马车里被杀害的。
我不得不感谢你赐给我这样古怪的死法。
”罗萨斯已经恢复了自信,傲岸地望着他。
“你真是一个浪漫的人,”他说,“身后的荣誉并不比同代人的夸赞有更多的意义;尽管同代人的夸赞也不值什么,只要花几个小钱就能得到。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课件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
样安排有何用意?
题干中有“在文 结尾。
(2016年浙江卷)
局部段
中”“这样安排” 3.奠定基调
(3)简析第②段在文中
落类
“第X段”“片段”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情感,那么即为全文
的作用。(2015年山东
等字样。
奠定了感情基调。
卷)
4.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
②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③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 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 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④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 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 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 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 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 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的经历,在文中有什
(二)中间句段作用“2思考”“1模式”
么作用?(2016年天津
1.承上启下(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
卷)
或照应开头的作用;或呼应结尾的作
(2)母亲和行人的对话
用;或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
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的转折点;或引领或引起下文的作用。
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
⑨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 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 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 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 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 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 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八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八精准掌握散文化小说的读法和答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狩猎师陀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
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
“你没良心。
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她光火有充分理由。
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
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们当作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
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
看看她的女儿——这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
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
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
”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
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
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跌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
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
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八-Word版含答案
精准训练八探究散文的主题(情感、意蕴)练前提示探究文本的主题,指从全文整体上去探究文本的内涵或意蕴,或从“言”,或从“形”,或从“意”,或从“技”。
典型提问:①请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情感取向)。
②文章写了……这给我们哪些启示?③作者(文章)为什么要写……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分析)。
要探究文本的主题,意味着探究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深刻丰富的东西。
一般从分析标题、理解首尾重要语句、挖掘形象内涵等角度入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赛里木湖周涛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
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到那儿。
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
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
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
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精准训练十 Word版含答案
精准训练十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要准确、全面练前提示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题几乎是小说阅读考查的必考题。
做这种题型,首先要做到审题精准:①注意“概括”与“分析”的区别;②注意“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的区别;③注意“直接”与“间接”的区别,直接考查人物形象题很常见,那些在情节、技巧及主题中考查人物形象的间接题要格外留心。
其次答题要准确、全面。
要做到准确,必须要善于把握作者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善于从中提取或整合点明人物特点的词语;要做到答题全面,除要找足找全与该人物相关的所有文字外,还要注意那些间接文字,如借助他人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文字,要注意从情节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不要只抠局部、片段文字。
当然,还要充分认识到人物的思想性格很少是平面的,多是立体丰富的,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概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菱荡废名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过桥的地石塔,名叫洗手塔。
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
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度日,头发白得像银丝。
一天,何仙姑下凡来,度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
城里人如何下乡?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
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
何仙姑一夜修了桥。
一洗手,成洗手塔。
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
走在坝上。
望见白水的一角。
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
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也在这里。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
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渴了到菱荡来洗。
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
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忤的相呼应。
2018版二轮语文(江苏版)教师用书:高考第2大题 考点3 分析文章内容 Word版含解析
考点三分析文章内容(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②尚不敢不勤。
”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
”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
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臵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臵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
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
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耕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六 含答案
专题六精准把握散文中重要词句的内涵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横八字巷的人们黄蓓佳①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
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②横八字巷长仅有50米,窄到至多两人并行,还得是两个瘦子,巷子阴暗潮湿,青苔漫地,碎砖嵯峨。
外婆家就在横八字巷里。
③外婆家曾是小城里的富裕家族,可惜好景不长,外公50岁上染病离世,儿女们一个接一个夭折,亲戚们觊觎外公的遗产,之后是日本人来了……可怜我的孤寡外婆,半个世纪风雨飘摇,拐着一双半大的“解放脚”,养大了我母亲,顺带养大了小叔子遗下的孤女,还为她寡苦的妯娌和小叔子送了终。
外婆最后落下横八字巷里一套宽敞院落,以为能终老在此,谁料“文革”中被扫地出门,带着我和弟弟蜗居在曾是门房的两间小屋中。
④家中斑驳潮湿的墙壁,墙缝里手一抠便簌簌掉落的石灰,梅雨天满天井的积水,睡一觉起来鞋子里的粘粘虫,冬天屋顶瓦楞上瑟瑟抖缩的草,屋檐下细溜溜的晶莹剔透的冰凌,满脚满手的冻疮……⑤即便如此,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
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
端午包粽子,熏艾草。
中秋吃月饼。
重阳买一块枣泥糕。
立冬要吃汤圆。
腊八肯定煮腊八粥。
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
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
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
⑥我有个四叔公,膝下无子,解放后摆小人书摊为生。
“文革”开始,书摊不让摆了,靠一点微薄积蓄过日子;母亲隔三差五给他们十块八块钱。
叔公家也住横八字巷,春节去拜年,两位老人穿戴得格格正正,裤缝都用搪瓷缸子盛了热水熨得笔挺。
桌上一碟糕一碟糖是再也少不了的,甭管是不是做个样子。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七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七精准赏析散文表达特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隆兴寺铁凝少年时听父亲讲过正定。
建国前后正定曾是培养革命知识分子的摇篮,著名的华大、建设学校校址都曾设在那里。
成年之后,每逢我乘火车路过正定,望见那一带灰黄的宽厚城墙,便立刻想到父亲讲过的那教堂、那钟声和月季。
不知为什么,父亲讲正定却很少讲那里的其他:那壮观的佛教建筑群“九楼四塔八大寺”,那俯拾即是的民族文化古迹。
我认识的第一位正定人是作家贾大山。
几年前他做了县文化局长,曾几次约我去正定走走。
我只是答应着。
直到今年夏天大山正式约我,我才真的动了心,却仍旧想着那教堂。
但大山约我不是为了这些,那座“洋寺庙”的文化并未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
相反,他那忠厚与温良、质朴与幽默并存的北方知识分子气质,像是与这座古常山郡的民族文化紧紧联系着。
一个深秋绵绵细雨的日子,我来到正定。
果然,大山陪我走进的首先就是那座始建于隋的隆兴寺。
人所共知,隆兴寺以寺里的大佛而闻名。
一座大悲阁突立在这片具有北方气质的建筑群中,那铜铸的大佛便伫立在阁内,同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被誉“河北四宝”。
隆兴寺既是以大佛而闻名,游人似乎也皆为那大佛而来。
大佛高20余米,浑身攀错着四十二臂,游人在这个只有高度、没有纵深的空间里,须竭力仰视才可窥见这个大悲菩萨的全貌。
而他的面容靠了这仰视的角度,则更显出了居高临下、悲天悯人,既威慑着人心、又疏远着人心的气度。
它是自信的,这自信似渗透到它那四十二臂上二百一十根手指的每一根指尖。
人在它那四十二条手臂的感召之下,有时虽然也感到自身一刹那的空洞,空洞到你就要拜倒在它的脚下。
然而一旦压抑感涌上心境,距离感便接踵而来。
人对它还是敬而远之的居多。
这也许就是大悲菩萨自身的悲剧。
距大悲阁不远是摩尼殿,在摩尼殿内,在释迦牟尼金装坐像的背面,泥塑的五彩悬山之中,有一躯明代成化年间塑绘的五彩倒坐观音像。
和大悲菩萨比较,她虽不具他那悲天悯人的气度,却表现出了对人类的亲近,她那十足的女相,那被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佛教殿堂的外在威严,因而使殿堂弥漫起温馨的人性精神。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精准训练十二 Word版含答案
精准训练十二把握文学类文本中标题的意蕴和作用练前提示标题是文本的窗户,高考命题者很喜欢用标题来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审美能力;常考查的角度有意蕴和作用两种,所用题型是综合分析题或探究题。
无论是哪种角度哪类题型,答题前都要注意标题命名的方式,看看它是以“人物”“物象”命名还是以“时间”“地点”“环境”“事件”等命名的,因为标题的意蕴和作用与标题命名方式有很大关系。
对于标题意蕴题,应该从“标题的含义”“表达技巧”和“结构作用”三个方面分析。
“标题的含义”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指文本所渗透的情感和主旨,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如果标题运用了表达技巧,如双关、比喻、象征等,则要答出其指代义、双关义、比喻义和象征义。
从结构上,标题通常是文本的线索。
对于标题作用题,应把握其常见作用:①点明时间地点,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文本内容,暗示比喻象征,揭示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分析时还要紧紧联系标题所用的艺术技巧及其特点。
答标题类题目,一般情况下都是靠自己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全面、深入的体悟,如果文中有点题文字,则必须牢牢抓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书匠陈人波我是在一个小书摊上认识他的。
他卖书,我买书;他是摊主,我是顾客。
那天,偶尔路过,忽见一处小书摊上堆着些旧书,便不禁心痒,大步过去,站到了书摊前。
眼睛扫描一番之后,便随手翻了几下《要面子的中国人》,觉得有些价值,便想买下。
但书上明码定价七元五角,他却抬到了十元,还声明一分不少。
我嫌他的书太贵,便转身走了。
他却从旁边伸过一只手来,把我紧紧拉住,并让我坐到他的一张小凳上,一双犀利的眼睛全方位地把我打量一阵之后,便涎沫四溅地把我“训”了起来。
他先毫不客气地问我,都读过些什么史书,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要面子、不要面子、讲面子、掉面子的故事吗?知道多少中国人为了顾面子而争权夺利、大动干戈的故事吗?知道多少中国人为了争面子护尊严而奋斗不息、视死如归的故事吗?又知道多少中国人在权力与屠刀面前屈膝受辱、掉尽了面子的故事吗?如果你想知道这些故事,就请买下这本书吧,花十元钱就知道中国历史上这么多事情,不值得吗?接着他又问我,知道现在纸张、印刷提价了多少吗?最后还问我,高就什么职业,月薪多少,常买书吗?我闭目养神,让六根清净,等他问完了,才开了口。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五 含答案
专题五精准分析散文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靳以对于火的喜爱几乎成为自己的癖好,虽然时常被父母警诫着,说火是最无情的,会把什么都毁掉的,但是每次看到了那跳动着的红红的火焰,还有那圆圆的光晕,好像那点温暖舔着我的心,就不由自主地忘记了一切。
记得幼小的时节,常常喜欢把纸捻浸了油来点燃,把灯烛都熄灭,只是看着自己手中的火亮,那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若是有别人在我的面前,定然会看到在闪闪火亮的后面有一张多么刻满喜悦的脸。
可是,一个闯入者如果走进来,是会惊倒我的,我便会向地下一掷,积极地用脚踩灭了它,也许还有斥责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来,我听得出那是父亲或是母亲,要不就是其他的人,说着要去告诉我的父母的话。
真就有一次,惹出过一场灾害来。
我和弟弟在一间房里点起一些柴草来,点着了,又扑灭它,然后再点起来。
渐渐地胆子大起来了,每次要更费力才扑灭它。
终于,我们是再也不能扑灭它了,它还燃着了这屋里堆积着的书纸。
弟弟吓慌了,我的心却没有什么扰动。
我领了他的手走出来,同时那扑上窗纸的火焰也被人看见了。
惊慌的叫喊,引出了其余的人们,还有我的父亲;这时弟弟哭起来了。
我就站在那里望着,看着父亲和人们手忙脚乱地把水泼上去,于是,火连屋顶也不曾烧穿就熄止了。
我还好像有点遗憾似的呆呆瞩视,火熄了,心中像突然失去些什么,一直到父亲铁一样的手掌打到身上,才因为疼痛哭了出来。
这一次母亲也不来说情,也不给我抚慰,一任我哭得疲乏了独自悄悄地睡到床上。
岁月把我从幼年带到成人,永远我只是一个陌生人。
我不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我,只有火对我来说还是那么亲切熟稔。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友人的家中,我消磨了大半夜。
我自如地坐在壁炉的前面,我像是呆了,望着友人把树枝投进去,看着火烧得旺起来。
它烤热了我的脸,我的心,带走了我的疲劳和寂寞。
友人夫妇曾在孤苦的日子不知劝说我多少回,但都没有说动我。
他们尽自默默地坐在一旁,一直到我为一声小小的爆裂所震动,把头转向友人时,他才说:“你很喜欢壁炉吧?”“不,不,我是爱火的。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八把握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和四重作用
精准训练八把握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和四重作用练前提示在小说中,“我”是个值得关注的角色。
首先,同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身不同,小说中的“我”就是作品中的角色,根本不是作者。
其次,小说中的“我”主要是文本中的人物,有时也可能拟人化为作品中的一个动物。
再次,小说中的“我”既可以是主角,又可以是配角,更多的时候是配角,只有这样,“我”才意蕴丰富,效果最佳。
高考对“我”的考查主要是两点:形象特点和作用。
分析概括“我”的形象特点同分析概括其他人物形象一样,重点是分析概括作用。
“我”有四重作用,当认真体会和把握。
①叙述者: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
作为“有限视角”,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
②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
④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活着男人的病是突然发作的,病情危急。
女人急得手足无措。
女人在手术单上签字时,手抖抖的。
“医生,求求您,一定要把他治好。
不管花多少钱,我都会想办法的,只要能救他的命。
”女人乞求说。
从医多年,病人家属的心情我能理解。
我对女人说:“请放心,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但情况不容乐观,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女人一听,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不!医生,求您一定把他治好。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
”女人哭着,两腿一弯跪在了我面前。
给医生下跪的家属我见得多了。
女人这一跪,跪出了我的反感。
我冷冷地说:“请不要这样。
我说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
”“不,您不答应,我就不起来。
”女人的泪不停地流。
克制着内心的不快,我用平和的语气说:“好吧,我答应你,我们一定尽全力救治——你快起来。
”女人抹了把泪,站起来。
这个乡下女人三十出头的样子,脸颊丰满润泽,衣着齐整,家境应该不错。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十一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十一含答案精准训练十一把握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和四重作用练前提示在小说中,“我”是个值得关注的角色。
首先,同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身不同,小说中的“我”就是作品中的角色,根本不是作者。
其次,小说中的“我”主要是文本中的人物,有时也可能拟人化为作品中的一个动物。
再次,小说中的“我”既可以是主角,又可以是配角,更多的时候是配角,只有这样,“我”才意蕴丰富,效果最佳。
高考对“我”的考查主要是两点:形象特点和作用。
分析概括“我”的形象特点同分析概括其他人物形象一样,重点是分析概括作用。
“我”有四重作用,当认真体会和把握。
①叙述者: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
作为“有限视角”,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
②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
④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父[日本]芥川龙之介这事发生在我上中学四年级的时候。
那年秋天,学校组织了一次从日光到足尾的历时三天的修学旅行。
出发那天,我连早饭也没正经吃就从家里跑出去了。
虽然,坐电车到火车站,连二十分钟也用不了,但还是不由得感到着急。
天公不作美。
阴沉沉的。
令人觉得,四下里工厂发出的汽笛声一旦震撼阴暗灰色的水蒸气,说不定就会化为一场蒙蒙细雨哩。
在阴郁的天空下面,火车驰过高架铁道,运货马车驶向被服厂,店铺一爿挨一爿地开了门。
电车站来了两三个人,个个都愁眉苦脸,显得睡眠不足的样子。
好冷啊。
——这当儿,开来一辆减价加班车。
车上很挤,我好容易才抓住拉手。
这时有人从背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早上好!”“可不是诡吗!本间连receive这个字是i靠先还是e靠先都拿不准,他就靠那本教师用的读本好歹糊弄着教呢。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精准训练六 Word版含答案
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精准训练六分析概括散文的思想内容练前提示作为散文阅读考查常见的题型之一,要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其要点全从文中来。
但获取要点不是照抄原句,而是加以整合。
如何整合呢?一是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并且要突出它;二是避免疏漏要点,对此,一定要找准答题的区间(答案所在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别提取;三是防止过度概括,有的考生答题唯恐要点不全,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要点不明确,答案不简明,解决的办法就是增强因分赋点意识。
一般而言,4分题大致有4个答题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药飘香杨忠①闻着煎药时四溢而出香气弥漫的中药,心又回到儿时多病的日子,回到比汤药更浓烈的亲情氛围之中。
②在我蹒跚学步的那段日子,母亲带我到乡下外公家小住。
母亲为外公煎药,冒出香气,当我最近距离地闻到从一只被炉火熏黑的砂锅里散发的草药味时,心里存有一种神秘和敬畏。
那药是母亲冒着冬雪走了几十里山路,叩开一家早已打烊了的药铺抓来的。
外公病歪歪地喝着母亲连夜煎熬冒着热气的汤药,竟然神奇般地好了。
也许是母亲的孝心和精神感动了上苍,才有如此神力。
从此,我们全家尤其是母亲对中药敬若神灵。
外公风烛残年与药锅为伴直到去世,享年89岁。
③我是家中宝贝,病灾不断:小时候出麻疹、痄腮,稍大患肾炎、肝炎,还曾被滚沸的汤药烫伤。
因此,外公用过的那个有年头的黑乎乎、脏兮兮的药砂锅,又被母亲找了回来,母亲用清水一洗并念道:“外公保佑小孙孙,那药砂锅熬出来的中药有神力呢。
”我的命几乎是泡在“苦水”中熬过来的,能喝水的时候就开始与汤药结缘,那是又令人惧怕又让人感觉亲切的苦味。
“良药苦口”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双关语。
虽不懂其意,但我知道对我一定有好处。
④记得我成人之前母亲一直为我煎药。
煎药很有讲究。
她说:“煎药如同进庙上香,要心诚,不能乱说话,身子也要干净,否则,这药效就不好。
药渣更不能随意乱倒,要倒在人气旺的岔路口,让众人把病带走,吃药的人病才能好。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
专题十一精准把握小说中物象的意蕴和作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素姑师陀当阳光从屋背上照进这个寂静的老宅,素姑,一个像春天般温柔,看见人和说话时总是婉然笑着的,走路时像空气在流似的无声的女子,很早很早她就低着头开始绣花了。
孟林太太这时候照例在床上睡她的午觉。
院子里有个开始凋零的丝瓜棚,自早晨就没有人来过,就在这种静止气氛中,素姑正是坐在院子里绣花。
素姑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
她给自己缝绣,也给亲友们和邻舍家的女友们。
于是一年,十年……唉!后来连比她小十岁的少女也出嫁了。
现在素姑是二十九岁!没有人能计算她总共绣过多少!时光无声地过去。
素姑低着头已经绣了半只孟林太太的鞋面,在青缎的底上绣完两朵四瓣梅了。
“妈,几点钟啦?”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
孟林太太早已醒了,正一无所欲的在床上领略午睡后的懒倦。
“瞧瞧看。
”这是她照例的回答。
那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不知几时就停摆了。
素姑手中捏着针线,惆怅地望着永远说不尽的高和蓝而且清澈的果园城的天空;天空下面,移动着云。
于是,是发黑色的树林,是青灰色的天陲,是茅舍,猪,狗,大路,素姑上坟祭扫时候看见过的;是远远的帆影,是晚霞,是平静的嫣红发光的黄昏时候的河,她小时候跟女仆们去洗衣裳看见过的。
她想的似乎很远很远……一个沉重的脚步声蓦地里走进来,素姑吃了一惊。
“老王,老王!”她转过头去喊。
“嗯!”送水的这样应着,一面担了水急急往厨房里走。
忽然间她自己也觉得好不奇怪,真个的,她喊老王做什么呢,老王每天在这个时候进来,给孟林太太家担水快二十年了。
“果园里的果子卸光了吗?”她高声问。
“卸光了,小姐;早就卸光了。
”老王并不回头,说着时早已走过去了。
庭院里接着又恢复原有的平静,远远的有一只母鸡叫着,在老槐树上,一只喜鹊拍击着树枝。
“早就卸光了。
”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
时光是无声的,但是每一个小城里的日子都有一种规律。
“还不该烧饭吗,刘嫂?”素姑抬起头来问。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一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十一精准把握小说中物象的意蕴和作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素姑师陀当阳光从屋背上照进这个寂静的老宅,素姑,一个像春天般温柔,看见人和说话时总是婉然笑着的,走路时像空气在流似的无声的女子,很早很早她就低着头开始绣花了。
孟林太太这时候照例在床上睡她的午觉。
院子里有个开始凋零的丝瓜棚,自早晨就没有人来过,就在这种静止气氛中,素姑正是坐在院子里绣花。
素姑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
她给自己缝绣,也给亲友们和邻舍家的女友们。
于是一年,十年……唉!后来连比她小十岁的少女也出嫁了。
现在素姑是二十九岁!没有人能计算她总共绣过多少!时光无声地过去。
素姑低着头已经绣了半只孟林太太的鞋面,在青缎的底上绣完两朵四瓣梅了。
“妈,几点钟啦?”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
孟林太太早已醒了,正一无所欲的在床上领略午睡后的懒倦。
“瞧瞧看。
”这是她照例的回答。
那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不知几时就停摆了。
素姑手中捏着针线,惆怅地望着永远说不尽的高和蓝而且清澈的果园城的天空;天空下面,移动着云。
于是,是发黑色的树林,是青灰色的天陲,是茅舍,猪,狗,大路,素姑上坟祭扫时候看见过的;是远远的帆影,是晚霞,是平静的嫣红发光的黄昏时候的河,她小时候跟女仆们去洗衣裳看见过的。
她想的似乎很远很远……一个沉重的脚步声蓦地里走进来,素姑吃了一惊。
“老王,老王!”她转过头去喊。
“嗯!”送水的这样应着,一面担了水急急往厨房里走。
忽然间她自己也觉得好不奇怪,真个的,她喊老王做什么呢,老王每天在这个时候进来,给孟林太太家担水快二十年了。
“果园里的果子卸光了吗?”她高声问。
“卸光了,小姐;早就卸光了。
”老王并不回头,说着时早已走过去了。
庭院里接着又恢复原有的平静,远远的有一只母鸡叫着,在老槐树上,一只喜鹊拍击着树枝。
“早就卸光了。
”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
时光是无声的,但是每一个小城里的日子都有一种规律。
“还不该烧饭吗,刘嫂?”素姑抬起头来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准训练八探究散文的主题(情感、意蕴)练前提示探究文本的主题,指从全文整体上去探究文本的内涵或意蕴,或从“言”,或从“形”,或从“意”,或从“技”。
典型提问:①请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情感取向)。
②文章写了……这给我们哪些启示?③作者(文章)为什么要写……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分析)。
要探究文本的主题,意味着探究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深刻丰富的东西。
一般从分析标题、理解首尾重要语句、挖掘形象内涵等角度入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赛里木湖周涛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
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到那儿。
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
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
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
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
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
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
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
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心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
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
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
你就是在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
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而与牧人毫无关系,然后,他们拍拍屁股,驱车远去,你仍留在牧人身边,谁也带不走你。
在众多的游客和路人当中,有人感觉到一丝惭愧吗?面对你,有人照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吗?若有,他可能会想到这些。
赛里木湖,人们是多么肤浅又多么自以为是呀,我愿意代替他们向你道歉,说:“我们对不起你!”它听也不听。
脸上犹自泊着宁静神秘的微笑。
(节选自《伊犁秋天的札记》)1.“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从文章内容看,思想与湖有哪些相似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融汇贯通(由各自领域内的多个支系汇聚而成),自成体系,深邃明晰,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远离喧闹的地方,默默地积蓄沉淀清澈辽阔)。
2.文中用了哪些对比来突出赛里木湖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海对比,写湖的平凡;与水库对比,写湖的柔和自然;与山对比,写湖的内敛安静;与城市里的湖对比,突出赛里木湖的自在独立;游客、路人与湖的关系跟牧人与湖的关系对比,突出湖的独立而有尊严。
3.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问:前半部分用第三人称写湖,用第二人称称读者,后半部分用第二人称写湖。
第二问: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营造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表达对赛里木湖由衷的喜爱与赞叹。
4.探究文章结尾处“我们对不起你!”一句的丰富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游客和路人不能理解赛里木湖的深邃,用喧闹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作者为人们的肤浅和自以为是向赛里木湖道歉;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娱乐消费自然的愧疚自省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湖底的书香白荣敏湖泊是造化的眉眼。
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使粗犷的大山增添一些柔媚。
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县古田,有了诗性的润泽。
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
我们造访的时节,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溜黄色的土棱。
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淼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南宋庆元三年(1197)三月,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朝廷重臣韩侂胄及其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林用中、余偶、余范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宋宁宗庆元初年,南宋朝廷内部党同伐异的斗争不断升级。
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59人,朱熹名列第五。
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者,一片打压之声。
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这种风云骤变的逆境,给朱熹带来沉重的打击。
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
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透817年的时光,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
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诗句表达的显然是陶然自乐的达观情怀。
如果仅仅是为了躲避灾祸,就不是朱子了。
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及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
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顶风作案;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
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揣摩朱熹在人生最后这几年里的心态,寻找一个人如何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的答案。
今天,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内心的强大源自于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孕育着支撑生命前行的力量。
据说,溪山书院的前身是古田县东北的双溪亭。
宋淳化年间,构亭山上,曰双溪亭。
自朱熹遣高足林用中至此地讲学,亭宇始得开拓。
不久,朱熹为亭题匾曰“溪山第一”。
溪山书院于明嘉靖年间圮于水,崇祯年间按原貌重建。
上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湖底。
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
我无意于臧否56年前建设古田溪水电站的这个“壮举”,也许的确是当时条件下发展民生的需要;但我知道,对于古田人民,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县城的建筑可以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
古田安顿过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时光。
朱熹在古田的门人,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给朱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庆元党禁解除之后,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人才脱颖而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从元、明至清,又出现了像张以宁、余正健、曾光斗这样的人物。
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而且不时在书院内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国学班;还有人动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
从中我们看出,进入新世纪的古田,依然有人在缅怀朱子当年泽溉桑梓的功绩,思慕其高尚坚忍的品格,赓续这源远流长的文脉。
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
(有删改)5.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内容上,(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翠屏湖的柔美与诗意,表达了作者对翠屏湖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②结构上,点明题意,引出下文将要写的朱熹以及溪山书院等内容;③效果上,增加了文学美、诗意美,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朱熹在遭遇政治迫害的黑暗的日子里,坚持信念,宣讲理学;为他人指明方向,增添信心;表达作者对他人格的赞美。
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朱熹在哪些方面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人格操守:虽遭受迫害,却从容坚定、讲学不辍的达观情怀,激发后人对理学的坚定信念与追求。
②教育经历:心无旁骛,一心教学,培育后秀,使古田一代又一代人才脱颖而出。
③文化影响:门人及士子对理学有坚定信念,缅怀朱子的功绩,使古田的文脉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8.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表达对56年前因建水电站而沉入湖底的溪山书院的惋惜;②表达对以溪山书院为代表的读书精神,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让古田这片土地充满了诗性智慧的慰藉;③表达对在逆境中坚持理想的文化人格的赞美;④表达对经过漫长时光培养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得以延续发扬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