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百以内加减法口算|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百以内加减法口算|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百以内加减法口算|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百以内加减法口算。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口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够准确、快速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进行口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黑板、粉笔、练习本等教学工具,学生们需要准备好自己的学具,包括课本、练习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景,比如买水果、购物等,让他们思考这些情景下的加减法问题。
2. 例题讲解:我会用黑板和粉笔展示一些例题,比如23+17、5834等,边讲解边引导学生口算。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口算练习,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互相出题进行口算比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黑板和粉笔设计一些加减法的算式,并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计算的关键步骤和结果。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口算游戏,增加孩子的口算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口算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在课后,我会针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给他们布置一些额外的练习题。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多进行口算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比如学习更高难度的加减法口算或者参加一些数学竞赛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将通过给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如买水果、购物等,让学生思考并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完整版)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推荐文档
第一单元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分析: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包括:学习计算有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能说出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会写千以内的数。
2、经历千以内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较大数意义教学重难点:1、计算单位百、千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数位顺序。
2、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课时安排:5 课时信息窗1:第1 课时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能说出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会写千以内的数。
2、经历千以内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较大数意义二、重点难点1、计算单位百、千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数位顺序。
2、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1、谈话导入课题:2、学生仔细观察信息窗,并回答:A.你看到了什么?从这些信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B.学生观察并交流汇报。
(提出问题)2、探索新知:(一)千的认识1、解决问题“一千是多少?”。
A、你认为一千是多少?学生说一说。
B、交流:a、根据回答让学生用小棒数一数,感知 10 个一百是 1 千。
b、再让学生用计数器数拨出 1 千来(关注学生拨珠过程,适当引导),近一步感知 10 个一百是一千,并理解百、千的十进制关系。
2、让学生再用计数器拨一拨,一个数一个拨。
3、让学生感知一千的多少,1000 页纸,1000 粒玉米粒。
4、感知“千”这个计数单位和“千”在数位顺序中的位置。
(二)百的认识1、解决问题“一百二十五是多少”。
A、学生合作尝试用计数器拨珠认识一百二十五从99 开始,边拨边数,数到125。
(关注99-100、101、110 几个段的拨珠)B、怎样写一百二十五?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写一写,说一说写数的方法。
C、学生说一说 125 的组成。
并说出为什么。
2、尝试:三百和八百零八怎样写?并说一说组成。
(关注空位)(三)千以内数的读法1、376 是多少?怎么读?学生说一说怎么读,读数的方法。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教案 比本领——千米的认识
3比本领——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40-~42页,千米的认识。
⏹教学提示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于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
所以在学习前,就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以某处场地为标准,在走一走、跑一跑的过程中建立千米的表象并记录好自己走一走、跑一跑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由情境图引入“千米”,由小博士告诉大家1千米=1000米以及表示千米的字母符号后,学生就可联系生活中的1千米谈自己的活动体验。
单位间的互化是难点,有必要适当增加练习量,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1、在走一走、跑一跑,建立1千米的表象。
2、在说一说中加深对1千米的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逐步养成做事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千米慨念的建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卷尺学生准备:学习用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我们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既能变短,也能变长,这不孙悟空又跑到甜甜的梦中去了,我们一起看一下2、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金箍棒变成了1千米,生2:热气球的高度也是1000米生3:小朋友的高度是2千米2、关于千米你都知道了什么?生:千米是长度单位,是的,千米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一起举例感受一下1千米的长度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儿童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千米”是多少。
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运用的学习思路。
(二)探究新知: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综合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
猫头鹰:是捕鼠能手,我国有 30多种猫头鹰。它的食物95% 是野鼠,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 天能捕上千只野鼠,为人类保 护1000千克粮食,相当于三个 人一年的口粮。
鸵鸟:身高可达2.75 米,身长2米左右,体 重约160千克,跑动时 一步可达8米,在15分 钟或半小时之内,毫 不费力地将时速提高 到50千米,最快的每 小时可达70千米左右, 连快马也比不上它。 鸵鸟蛋每枚约1300克, 相当于25枚普通鸡蛋 的重量。
体长不过5厘米体重仅2克左右蜂鸟有300多种羽毛有十几种颜色有神鸟彗星森林女神和花膀每秒能震动5070次飞行速度可达时速50千米飞行高度有四五千米蜂鸟心跳每分可达615次蜂鸟蛋只有豆粒般大小每枚重量约05克大约200个蜂鸟蛋才有一个鸡蛋那么大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综合实践活动
奇妙的动物世界
梁堂乡联合校 李素芬
调查方式_______调查地点_______调查人_______ 调查时间 _______年___月___日
动物 名称
身高
身长
体重
寿命
速度
睡眠 时间
其他
东北虎:肩高1米 以上,身长2.8米左 右,尾长约1米, 体重350千克左右, “森林之王”之称, 虎爪长6厘米,犬 齿10厘米,住在 600~1300米的高山 针叶林地带,寿命 28年左右
大熊猫: 身长约1.5米,肩 高60~70cm,体 重100~180千克, 每天吃千克左右 鲜竹,春天生长在 3000米以上的高 山竹林里,秋天搬 到2500米左右的 温暖山坡上,寿命 20——30年,刚 生下的熊猫只有 150克左右
蜻蜓:
一只复眼由1万只小眼 组成,每秒速度可达 40米左右,可以连续 飞行1小时不着陆,在 疾飞中,能正确清晰 的看到9米开外的处于 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 个部分,还能看见在 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是昆虫世界最出色的 “飞行家”。一小时 能吃29只苍蝇或840 只蚊子,全世界的蜻 蜓大约有5000多种, 我国约有300种。
小学数学_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第三单元信息窗3,44至45页,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
教材简析: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加减笔算以及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退位加减作准备。
教材由学生感兴趣的勤劳的小蜜蜂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2.让学生经历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一次退位)笔算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对算法进行比较优化。
3.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学会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连续进位、退位)的笔算。
教学难点:弄清有关进位、退位的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看到了很多小蜜蜂,按各队的路线飞去采蜜,终于找到了果园和花园,(课件出示情境图)今天我们要用这幅图来学习数学知识,比一比哪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善于动脑,积极思考。
二、观察思考,探索新知1.仔细观察,发现问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学生提出问题,师课件展示。
果园到花园有多远?第一队和第二队一共有多少只?第一队比第二队多多少只?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远多少米?3.解决问题(1)列式解决:果园到花园有多远?)学生列式:592+384(2)探究算法: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呢?(3)算法优化。
引导:比较各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4.观察这道题的笔算跟以前学习的三位数笔算有什么不同,以前学的没有进位,这道题有一次进位。
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笔算。
5. 小组讨论做这样的笔算应注意什么?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算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及简单;估测、测量简单图形和物体的长度。
三、单元重点、难点: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毫米、分米、千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本单元教学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信息窗呈现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2.在实际测量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重视对学习活动的评价。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教学。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电子备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电子备课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一、单元名称: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二、单元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厘米”与“米”,本课中将要学习“毫米”和“分米”,这样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的认识将会逐渐完整。
由于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在编写上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把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三、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千米、分米、毫米。
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单位的应用。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能利用单位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重点:千米、分米、毫米长度概念的建立难点:能利用长度单位处理一些简单问题关键:关注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对测量的体验,以及对千米、分米和毫米长度概念的理解。
五、单元教学设计思路、方法和措施:1.借助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引出对分米、毫米的认识。
在引出分米时,出示了一个长大约 20 厘米、宽大约 10 厘米的文具盒,告诉学生 10 厘米是1 分米,20 厘米是2 分米。
这样引出新的单位分米,能让学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长、宽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单位还能用分米作单位,同时还知道1 分米比1 厘米大(10 厘米才是1 分米)。
在引出毫米时,用直尺量数学书的厚,发现不到1 厘米。
比1 厘米小的长度怎样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建立表象。
通过看直尺上的1 分米和1 毫米能让学生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
在直尺上感知1 分米和1 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
因此,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 分米”。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一)讲评课
教案标题: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一)讲评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法则。
2. 教学难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或减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上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从上一位借一当十,加上原来的数再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具体的购物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列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算式。
(2)自主探究,总结计算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法则。
(3)教师讲解,巩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3. 实践应用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指导。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要及时解答。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法则。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合作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教案 青岛版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数的数,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两步的加减、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空间与图形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指出并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统计与概率1、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实践与综合运用1、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2、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认识较大数的过程,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2、经历探索三位数加减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
3、在解决简单的混合运算问题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的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1、能用加减法、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加减、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用统计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
(四)情感与态度1、在他人的鼓励和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师:对,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去一座美丽的小山村,看看忙碌的农夫是怎样度过早出晚归的一天的。
(板书课题:农夫的一天)
二、认识东、西、南、北。
师:(出示情境图)这是一幅连环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幅图,说给同桌听一听。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每一幅图,看看有什么发现。
(2)平行四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它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明确不同的图形。
3、比一比,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进行比较,明确今天所学的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以前学的都是由不同的面组成的立体图形。
三、课堂练习:
1、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重点
难点
重点:结合参照物,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难点: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方位意识
教学措施
1、对于这部分教学,教师采用小组交流、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辨别方位的好的方法。
我们今天就是认识这四个方向。(板书:认识方位)
三、课堂练习:
1.谁来指一指我们教室的东、西、南、北?
怎样判断东、西、南、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说给同桌听一听。
(太阳、北极星、指南针、大树的年轮宽的是南,窄的是北)
(我们知道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是相对的。这样只要知道一个方向就能找出其他的方向了。)
2.小游戏:全体起立。
过程与方法:观察、交流、操作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纯朴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字母表示:
1、复习:米用哪个字母表示厘米呢
2、师介绍:分米用字母dm表示,毫米用字母mm表示.
3、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三个等式.师板书:1cm=10mm
1dm=10cm1m=10dm
※解决问题:现在可不可以比较准确地量出铅笔的长度 赶快量一量吧,把测量的结果写出来.然后同桌交换测量,检验是否准确.
生: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10个1毫米.
师:那我们可以说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3、读刻度
师:我都数花眼了,有没有好办法
生:我发现从0到1的中间有一条长一些的线.
师:大家都看到了吗 其他1厘米的中间有长刻度线吗
生:有,我还发现长刻度线的前面是5个小格,后面也是5个小格.
师:你的发现很有意义我们可不可以利用这个发现来更快地读出长度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单位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难点
让学生认识千米、分米、毫米
能利用长度单位处理一些简单问题
屏幕出示:第二关: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1、小明身高138,他的大拇指宽约,手腕一圈长约12
2、我们测量世纪学校从南门到北门的长度是多少时,用做单位比较合适.
3、小兔子身长4,尾巴长约7.
4、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5、从寿光到潍坊的长度大约是46,坐客车大约1个小时能到达.
6、世纪学校小学部教学楼高约米.
二、汇报交流整理结果,选择优秀的整理方法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准备:学生:尺子、一张大约3厘米长的小纸条;教师:课件、米尺教学过程:一、反馈定标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两个长度单位?在尺子上找出一厘米。
大家一起用手来比划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长。
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二、交流探究1、认识1毫米师:同学们做过梦吗?甜甜小朋友昨天晚上也做了一个有趣的梦,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看一看吧!(出示情景图。
)师:大家看,他梦见谁了?甜甜和齐天大圣比本领呢!你看,甜甜飞到了1000米的高度,齐天大圣把它的金箍棒变到了1千米长,甜甜飞到了2千米的高度,齐天大圣的金箍棒不仅能变大还能变小呢!变小……小……变成1分米长了!可以放在甜甜的手心里了。
还能变得更小呢,小……小……变成5毫米长了,放在了齐天大圣的耳朵里了。
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们都是一些善于观察的孩子,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甜甜小朋友也给大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1毫米有多长?同学们猜猜看,1毫米有多长呢?出示: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老师这里有一把放大了的尺子,我们一起数一数看一看1厘米里面到底有几个小格子?1厘米=10毫米 1cm=10mm那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你的直尺上找出1毫米。
画一画吧!生自己画出1毫米。
师:说说你的感觉。
你能用手势表示吗?师:找找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1分钱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到底是不是,咱来量量看。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教材的编写体系:本册教材以新颖的编排,引人入胜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情境,鲜活真实的问题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学生迫切地想与教材对话、交流。
教材的内容结构:本册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二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三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第四单元图形与拼组;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第六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第七单元两位数乘一位数;第八单元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十单元总复习。
教材特点:每一单元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了几个密切联系的信息窗,包含大量的数学信息,由此引出情境串或故事串,形成一系列相对独立又有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串。
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在一起,充满幻想、富有童趣的画面,吸引着学生主动去学习。
“你说我讲”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册内容的重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类别分析,我认为“数与代数”中的认识万以内数及这些数的大小比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方法的多样性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空间与图形”中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及换算,认识对称现象,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统计与概率”中分段统计是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内容的难点:会结合具体情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掌握。
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认识千米、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是教学上一个难点部分。
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分段统计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本单元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
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册的学习,学生能在他人指导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备课全册教材内容本册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如下:万以内数的认识;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图形与拼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混合运算;统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分、秒的认识;图形的周长;总复习。
一、数与代数1、有余数的除法:⑴、有余数除法的认识;⑵、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⑴、千以内数的认识;⑵、万以内数的认识;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⑷、估算;⑸、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3、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⑴、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⑵、简单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估算;⑶、稍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⑷、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验算。
4、万以内加减法(二):⑴、较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⑵、估算;⑶、应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⑷、回顾整理。
5、混合运算:⑴、两步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⑵、带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⑶、应用加减运算解决问题。
6、时、分、秒的认识:认识时、分、秒。
二、空间与图形1、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⑴、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⑵、长度单位的进率和简单的换算。
2、对称:认识对称现象。
3、图形与拼组:⑴、平面图形的认识: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②、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⑵、图形的拼组。
三、统计:分段统计。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1、奇妙的动物世界: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2、户外活动:加深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五、回顾与整理:回顾整理全册内容。
全册教材内容分析一、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认识了除法的意义,并掌握了表内除法,第一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
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是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应二、用,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单元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将认识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练习课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律;2.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二、教学重点1.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律;2.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三、教学难点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四、教学内容1.加减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律;2.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老师通过黑板、PPT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并重点解释加减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1、什么是加法?举例说明。
•2、什么是减法?举例说明。
•3、加法和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纠正他们对于加减法的误解。
2. 讲解练习内容1)老师佩戴话筒,向学生介绍关于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详细讲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
2)由老师主持,让一些学生上来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
3)老师详细地解答学生遇到的难题,并让学生跟着做题,帮助学生提高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理解和运算能力。
3. 练习环节1)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练习,注重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应用方法。
2)老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适时纠正错误,解决问题。
4. 教学总结1)老师总结了本节课的要点,强调加减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律;2)提醒学生应该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作业1.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2.每天练习口算,积极参加小组互动和随堂测试;七、教学反思这节课教育形式多样,注重了学生的讨论和练习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数学之美。
虽然遇到了一些小问题,但总的来说,学生学得还是比较踏实的。
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我还会更加注重实践探究,让学生在本课程中充分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教案
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建立长度认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实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难点: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米尺、卷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学具准备:学生尺、卷尺、皮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二自学要求: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2:请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3:1米大约有多长呢?厘米和米有什么关系?4: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设计意图:复习长度单位厘米、教学案三教学过程:1、激趣引入师:同学们,你昨晚睡得香吗?有没有做梦呀?现在就把你的好梦告诉同桌。
有个小朋友叫甜甜,他特别喜欢看《齐天大圣》这本书,每晚必读。
昨天晚上,甜甜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而且做了一个神奇的梦。
(出示信息图)你猜,他梦到谁了?生:齐天大圣。
师:对,孙悟空的金箍棒可神奇了,它可以变长再变长,直插云霄,变成1千米,还可以变小,小到1分米,放在手心里。
神奇的是它还能变得更小,变成5毫米,放在耳朵里。
请学生观察图上呈现的数学信息,根据图上信息对话,(同桌完成)变成1千米长,变成1分米,变成5毫米。
师:可甜甜这时急了,他不知道1毫米有多长,同学们,你们能帮帮甜甜吗?小组讨论汇报。
2、毫米的认识师:(出示1分硬币)请看老师手中的1分硬币,请你测量一下,它的厚度是几厘米?学生动手测量自己的硬币,发现不能用学过厘米表示,这时学生会说:老师,没有1厘米厚,刚好够1小格(即1毫米)。
信息窗三(解决问题)-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三(解决问题)-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引言客观存在的问题,会让我们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尝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问题的乐趣,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中,信息窗三(解决问题)是一环节,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对问题解决的理解和意识,这篇文章将针对该教育环节进行探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发掘问题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能够学习优秀作品,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丰富自己的思维世界。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培养持之以恒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生能够体验分享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合作和分享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进行问题的认识,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方法。
•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锻炼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选择适当的方法,巧妙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问题的表述和解法的分享,提高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开老师提的一组生活实例,让学生们自发讨论并感受到问题的存在。
问题呈现(5分钟)通过投影、大屏或其他方法呈现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能够看到问题。
讨论呈现(10分钟)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并呈现自己的解决方案,鼓励思路多样化。
教师示范(10分钟)老师选择其中一组参与讨论的同学,进行解法的演示,注重解决过程、解题思路。
自主探索(20分钟)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并进行探索,解决问题并呈现自己的思路和解答方法。
共同分享(10分钟)学生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思路和解答方法,欣赏优秀作品,并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
总结归纳(5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化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2.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 教学准备•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科书•教具:小学生学习用具、白板、彩色粉笔等5. 教学内容第一课:加法运算1.讲解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练习加法算术题3.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课:减法运算1.讲解减法运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练习减法算术题3.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课:综合运算练习1.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算术练习2.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6.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通过示范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加法和减法运算。
•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合作解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7. 活动安排•第一课:加法运算(30分钟)•第二课:减法运算(30分钟)•第三课:综合运算练习(40分钟)8. 巩固练习•布置加法、减法综合练习题,鼓励学生课后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9.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鼓励学生勤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0. 作业布置•布置加减法练习题作业,加深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故事激趣,引入练习
师:孙悟空不但武艺高强,还帮助我们学数学,可他有个师弟猪八戒可就差一点了,我听说他又闹了个大笑话呢?八戒娶媳妇的故事(目的:让学生明白判断物体的长度不能只看数字或只看单位)
1、找朋友(连一连)
看,我们的手掌上又多了一把1分米长的小尺子,我们可以用它来帮忙估计长度了。
(3)画一画。
你能用尺子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画完后同桌交换过来量一量画的是不是准确?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从刻度几画到几?
师质疑:尺子上没有0刻度,我该怎样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
生:从1画到11,从2画到12……
3、分米和米的关系
4.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个性化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二年级班主备人江玉才授课人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上学期米、厘米的认识基础上的延伸,单位长度的应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熟练掌握千米、分米、毫米、米、厘米的关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乐趣,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数学的道理。
学习
目标
1、让学生认识千米、分米、毫米。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单位的应用。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小小测量家
1.出示(练习题2)
在小组内估一估它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量的准,量的多。
2.交流汇报。
填上合适的单位
1、出示(练习题4)
2、交流汇报。
四、课堂小结,交流评价
第( 2 )课时
一、谜语激趣导课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2、问:现在你能用尺子测量一下自己身边的物体吗?在测量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并动手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不够1厘米或比1厘米,几厘米多的怎么办?从而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它是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板书:毫米
二、新课:
1、(1)认识毫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看一看,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发现:10毫米和1厘米同样长,1厘米里面有10个毫米。(同学们说的对,1厘米就是10毫米,或者说10毫米就是1厘米。)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2)感受毫米
同学们再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看一看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铅笔尖的宽度约是1毫米,,一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我们猜得对不对呢,下面进行测量验证。学生测量,教师巡视。(同学们用手比划以下1毫米有多长。)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
2、认识分米
1.感知分米。1分米有多长呢?10厘米也叫1分米。揭示长度单位分米。
教师板书:分米(dm)。
(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对分米的初步认识与发现。
(2)班内汇报发现:1分米=10厘米
(3)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3、感受分米。
(1)借助直尺,手势比划1分米。
(2)学生举例。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教学措施
1、发挥小组间的合作交流,生帮生。
2、充分利用教学工具,让学生多实践,充实认知理解过程,增强应用性。
教学
准备
画图多媒体光盘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题: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31-35页)
二年级班主备人江玉才授课人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分米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1分米也就是10厘米那么长。板书:1分米=10厘米
2、感知1分米的长度
(1)找一找。
你能从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吗?指给你小组的同学看看。谁愿意说一说你找的是从刻度几到几的长度是1分米?
(2)量一量。
请同学们量一量从你的中指指尖到手掌哪个位置的长是1分米?指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感觉还有哪些不足?你还想对老师说些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3)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故事导入同学们,孙悟空神通广大,不但能拿妖除魔,这几天还帮助我们认识了一些新的知识。回忆一下,孙悟空帮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长度单位知识整理。引出课题并板书:知识整理:长度单位
生:3分米。
师:看,我们的身体上又多了一把3分米长的小尺子,有了这些尺子的帮助,同学们估计的本领就更大了!
5、观察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可以用分米做单位,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分米?
※字母表示:
1、复习:米用哪个字母表示?厘米呢?
2、师介绍:分米用字母dm表示,毫米用字母mm表示。
3、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三个等式。师板书:1cm=10mm
师:细心数一数,还能发现关于毫米的什么秘密?
生: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10个1毫米。
师:那我们可以说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3、读刻度
师:我都数花眼了,有没有好办法?
生:我发现从0到1的中间有一条长一些的线。
师:大家都看到了吗?其他1厘米的中间有长刻度线吗?
生:有,我还发现长刻度线的前面是5个小格,后面也是5个小格。
1dm=10cm1m=10dm
※解决问题:现在可不可以比较准确地量出铅笔的长度?赶快量一量吧,把测量的结果写出来。然后同桌交换测量,检验是否准确。
三、系统整理所学单位名称
我们一共有几个长度单位朋友了?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并说一说为什么?
四、游戏:看谁估计本领高。
每4人一个小组,先选好要估计的物体,每人都来估计出长度,说出估计结果。然后进行测量,谁估计的结果最接近实际长度,谁就得胜一次。最后,谁胜出的次数最多,谁的本领高。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单位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难点
让学生认识千米、分米、毫米
能利用长度单位处理一些简单问题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第( 1 )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问:同学们!刚刚过了春节你又长了一岁,你能说说从小到大自己都有哪些变化吗?(学生回答,从而引出身高概念)你有多高?你是怎样知道自己的身高的?使用什么量的?你能比一比1厘米和1米到底有多长吗?(指名回答)厘米和米是我们在一年级学过的长度单位(板书:厘米米)
学生自己做,同小组订正,选题说算理。
屏幕出示:第二关: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1、小明身高138(),他的大拇指宽约(),手腕一圈长约12()
2、我们测量世纪学校从南门到北门的长度是多少时,用()做单位比较合适。
3、小兔子身长4(),尾巴长约7()。
4、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5、从寿光到潍坊的长度大约是46(),坐客车大约1个小时能到达。
师;铅笔是大家的好朋友,陪伴同学们每天的学习生活,你知道吗?在铅笔的长度里面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呢?让我们来比一比谁发现的知识最多。
二、创设问题情景
1、估一估。
(每人拿出1枝铅笔,师把准备好的1分米长的铅笔发下去。)我们先来估计一下,手里的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你是怎样估计的?把你估计的结果和方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生汇报。(渗透估计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一:认识毫米
1、认一可以用毫米来帮忙。
师:你还知道毫米,真了不起,快给大家说一说,毫米是什么意思?1毫米有多长?
生:1厘米中间的1个小格就是1毫米。
师:请大家看着自己的尺子,他说的你发现了吗?你认为有道理吗?现在谁也认识毫米了,再来说一说吧。
2、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教师小结:像这样按顺序整理知识,不但不容易漏掉或多写而且有助于帮助我们理清它们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按顺序整理是一种很好的知识整理方法。
3、补充整理的结果。师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呀?(此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把学生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如:大单位适合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小单位适合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等。)
2、量一量
同学们估计的结果是不是接近铅笔的实际长度呢?快拿出尺子来量一量吧。
3、写一写。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写到黑板上去?
4、质疑:“12厘米多一点”是什么意思?闭上眼睛想一想“一点”是多长?能想象的出来吗?看来呀,“12厘米多一点”不能准确地表示出铅笔的长度。想一想,有没有更准确一些的表示方法?
二、探究新知
出示米尺:你能在这条米尺上找出从哪到哪的长度是1分米吗?这条尺子上一共有多少个1分米?
生:这条尺子上一共有10个1分米。
师板书:1米=10分米
4、感知几分米
(1)从0到20的长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2分米有多长?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2分米?
生:文具盒、20厘米长的尺子、脚。
(2)同桌合作:量出从中指的指尖到胳膊肘窝之间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