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新模式的探索研究》开题报告(简介)
教育信息化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创新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子课题教育信息化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的研究背景1.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并制定了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而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2. 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
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的追求目标,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这种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显著特点。
3.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组织形式,更能帮助学生建构信息时代的能力结构。
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育的价值取向已从单纯的传递教科书上所呈现的现有知识向促进人的主动健康发展转变;其教学的组织形式向彰显个性发展的新型课堂形式转化。
根据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建立起信息时代的能力结构势在必行。
4.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践研究,将有力地推动我校教学质量改革深入发展。
以先进的教育技术及丰富的教学设备为基础,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文化氛围建设、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课堂教学互动方式等方面展开实践研究,使其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促成优质教学策略的形成,最终形成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新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 现实基础1.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相对缓慢。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多元化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学习需求和个性差异,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合
信息技术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01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师更好地呈现
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促进
02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基于信息技术的合作学习
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 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学习
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相结合,实现优 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04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 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差异
教学模式方面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 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学习,同时还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以教师 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 方法相结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 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提出创新性
的解决方案。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通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问题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探索适 应现代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解决传统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提 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
尽管本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是对于一 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 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理论问题,以 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 法的创新机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是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它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学生今后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已进入网络时代。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本课题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课题,试图通过对该课题的实践,探讨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化整合效果的手段,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购置了大量的、先进的信息化硬件设施,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基础条件,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逐步形成一定的氛围,为学科整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加之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全体教师在观念上能够接受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又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且从现状来看,全校师生已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所需的技能,这为推进整合工作奠定了较好的操作基础。
(二)选题意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长期以来,学校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研究表明:人们的大脑获得信息有几种方式,当我们接受信息时,采用的方式越多,学习和记忆就越容易。
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让计算机进入教室,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之中,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大改革,信息技术所蕴含的超大信息量正符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
(三)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时空,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信息的海洋中选择最适合自己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的学习和发展方式,充分展示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开题报告XXX(XXX)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您们好:在“十二五”科研规划中,我主持申报的课题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几个月来,经历课题制定方案、网上查阅、组织专题理论培训,对于这个课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制定了一套初步的研究方案和计划,今天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价值(一)目的和意义1、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改进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少教师正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不断更育教学观念;但对于如何有效的把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误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有效的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媒体与教学有机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本课题的研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使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并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资源,突破工夫、空间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研究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研究效率。
3、本课题的研讨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本课题为本地区农村物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以课题为起点,提高农村教师的有效使用研讨意识和创新意识,寻求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课堂的有效策略和模式,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4、形成一些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研究成果,推动本地区以及更大范围的物理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效率,最终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研究价值息技术不仅在硬件设备上为教学提供了平台支撑,同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软件设计也为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绪,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方便、活泼、有趣。
特别是电子白板技术将传统教学用的黑板、投影仪、电脑整合在一起,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腕,形成同一的教学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法的研究》开题报告《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法的研究》开题报告⼀、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以⽹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泛应⽤,给教育领域的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为指导⽅针的基础教育改⾰实践已经取得了⼀定成果,但伴随着信息化教育改⾰处于核⼼层次的理念或观念的转变却出现了⼀定程度的偏差。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将信息技术引⼊课堂教学的过程,也不应该是机械地照搬照抄已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运⽤教学理论与学习科学,重构教学从⽽促进学⽣理解的过程。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伴随着不同时期的教育理论发展对它的内涵界定也不⼀致。
普遍意义上有效教学涉及诸多的因素,包括教师教学和学⽣学习等,⽽国外学者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教授主义的视⾓研究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即识别和归纳出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并加以模仿。
国内关于这⼀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学习环境特征,学习任务和活动的效果以及相关的教育成果的⾓度来探讨有效教学的标准。
对⼤量先⾏研究分析后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教育学和⼼理学的层⾯对“有效教学”的规律进⾏探讨,特别是主要集中在传统教学要素及其相互作⽤的研究上,⽽对信息技术引⼊课堂所引发的教学结构变化及其应⽤规律、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的研究较少;其次,对有效教学的设计仍然停留在以时间顺序、因素孤⽴(线性)的“预置”教与学过程基础之上,⽽缺乏以复杂性的视⾓对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突发性变化进⾏“⽣成性”的框架设计。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泛应⽤,给教育领域的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我校是⼀所全新的学校,信息化程度较⾼,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积累了⼀些经验,也取得了⼀定的成果,但对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深层次研究和理解⽅⾯还未能综合地考虑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及其过程中的相互作⽤和变化,信息技术的使⽤只停留在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辅助⼯具(课件、积件、动画)的制作上,甚⾄有的只是⽤投影来呈现课堂教学内容、板书、知识归纳、投放习题资料等,远未能达到促进学⽣对知识本质理解的⽬标,在信息技术的应⽤上,“电灌”现象在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忽视学习环境的创设,对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反思、重建)很少留有时空,有的出现了教学的⽆效性,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凸显。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2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2篇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
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1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指南》的有关精神,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确定为我校的“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核心课题。
选择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认识: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第二,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带来了更加实用的辅助;第三,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本立意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
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次课改关系到亿万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来说,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临时聘用人员合同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双方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就甲方临时聘用乙方工作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岗位及工作内容1、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要求,认真履行所承担的工作,完成工作任务。
2、乙方承担的工作内容、岗位和职责等详见聘用合同附件。
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1、工作时间:乙方的工作时间按照甲方的安排进行,甲方有权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乙方的工作时间。
2、休息休假:乙方的休息休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甲方依法制定的相关制度执行。
三、薪酬待遇1、乙方的工作报酬按照甲方的规定执行,甲方应按时足额支付乙方的工资。
2、甲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
四、保密条款1、乙方应严格遵守甲方的保密规定,对于涉及甲方商业秘密和机密的信息,不得泄露或滥用。
2、乙方在聘用期间及聘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应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和机密信息,不得将相关信息泄露或滥用。
五、违约责任1、如乙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赔偿甲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2、如乙方泄露甲方商业秘密或机密信息,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六、其他事项1、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至聘用期满终止。
2、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协商解决或签订补充协议。
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日期:____年__月__日日期:____年__月__日标题:临时聘用人员合同一、合同概述临时聘用人员合同是一种为期较短的工作合同,通常用于满足公司或组织在特定时期或特定项目上的临时人力资源需求。
这种合同的主要特点是其期限性,即合同期满后,雇佣关系自动终止。
二、合同要素1、合同期限:明确规定合同的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以及试用期。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化环境下高效性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信息化环境下高效性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课题名称:信息化环境下高效性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关键词:信息化环境、高效课堂、互动教学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专项课题学科分类:其他研究类型:其他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163533275课题设计论证课题设计论证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现代教学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并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手段的巨大变革。
如何有效将信息化手段融入课堂,使之于教学过程完美整合,进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方面的研究已提上日程。
在国内,多校已开始信息化环境下的高课堂教学模式和研究,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从整体而言,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远未发挥出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因此,本课题将以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开展教学互动研究为突破口,着眼于信息化环境下高效性课堂的模式构建,形成系统性、交互性、可操作性的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与学新模式,助力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发展。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改变观念、更新知识,树立教师信息化思维。
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知识不断更新,逐步形成与当前环境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思维和理念,并能自觉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树立品牌、提升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对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推进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推出常态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典型课例,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树立学校品牌。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其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信息技术的融入,以其优越的传播和传递方式,使得教育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普惠。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而信息技术的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吸收和掌握知识的兴趣和效果,同时也可以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和管理。
因此,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本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如何对课堂教学的吸收和掌握知识的兴趣和效果进行影响。
因此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了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现状和优劣势;2、通过开展实验,探究在当前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3、总结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两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比较两组学生学习成绩和兴趣差异。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开展本实验,在验证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我们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2、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效果;3、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管理能力;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有效的推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普及,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精)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在信息技术高速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情景,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一种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与教是人类教育中的永恒现象。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主渠道。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最终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的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二、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的信息环境只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转变成学生的自身知识,在学生的学习建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这就强调以学习为中心,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进入情景,进行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对事物的性质三、本课题界定1、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手段。
具体说就是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学习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智能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研究背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全体教师研究了省教育厅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实施意见。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减负增效、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呢?高效课堂的建立: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来构建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研究积极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以下问题:1、用信息技术代替了黑板,所有教学信息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示,忽视了学生的接收能力。
2、高估学生实际水平,盲目投放信息,造成学生无法接受,影响教学效率。
3、信息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时运用多种技术和软件来改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4、生搬别人的教学软件,缺少对学生的分析,课件不适合教学实际,教学效率低。
5、课件设计不合理,课件中出现的一些画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但它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有的老师误认为它是一种“全能媒体”,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
一堂课上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
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
或者甚至是为了赶时髦,为运用而运用,造成了教学上的失误。
因此,对多媒体地使用还需多考虑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
为了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减轻负担和提高效率,我们提出了研究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高效课堂》。
在教学中,许多因素影响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实现,因此,这个课题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我们能够找到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完善并发展现有教学设计与教学形式的理论与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高效课堂。
信息化环境下的师生教学交互行为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信息化环境下的师生教学交互行为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
信息化教学环境,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的师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教学内容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注重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了解信息化环境下师生教学交互行为的特点与规律,对于促进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信息化环境下师生教学交互行为的特点、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以期了解信息化环境下师生教学交互的实际情况,和促进师生之间更为有效的教学交互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研究内容(一)信息化环境下师生教学交互行为的特点与规律通过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规划与构建,实际使用情况的探索与调研,以及广泛收集的大量案例,分析信息化环境下师生教学交互行为的种类、频率、形式等特点,探讨信息化环境下师生教学交互行为的规律。
(二)信息化环境下师生教学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从师生双方的角度出发,考察信息化环境下师生教学交互行为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分析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认知、态度和能力对师生教学交互的影响。
(三)个案研究通过对信息化环境下师生教学交互行为的实际案例,分析师生交互情境、过程、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信息化环境下师生教学交互关系更加有效的建立与发展。
四、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查找国内外信息化教育领域的相关文献,以及各种媒体的信息资料,收集分析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师生教学交互行为的相关数据。
(二)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掌握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师生教学交互情况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信息化环境下师生教学交互的实际情况。
(三)个案研究法:选取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化教学案例,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跟踪观察、行为记录等方式,深入探讨信息化环境下师生教学交互的实际情况。
在线高效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在线高效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了传统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
在线高效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已成为教育科技领域的热点研究之一。
该系统具有时效性强、多样化教学资源、交互性强等特点,使得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研究意义1.提高教学效率。
在线高效课堂教学系统可以将学习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课上能够同步完成相关作业,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落差,提供更好的学习效果。
2.优化教学模式。
在线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让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灵活度和互动性,提高课程质量。
3.完善学习系统。
在线高效课堂教学系统拥有多种资源和学习方式,可以完善学习系统,让学生能够在课外能够自主进行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研究内容1. 系统需求分析:对在线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包括系统功能、用户需求、性能要求等。
2. 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架构、模块设计、数据模型设计等。
3. 系统实现:实现在线高效课堂教学系统的功能,包括用户登录、课程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在线交流等。
4. 系统测试:测试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四、预期目标通过对在线高效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达到以下目标:1.设计一个可持续运行、性能稳定的在线高效课堂教学系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优化教育教学模式。
3.为在线教育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设计与实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线高效课堂教学系统的开发。
实现方法包括使用现代Web前端技术,如React、Node.js、Bootstrap等,后端技术选用Java、MySQL等。
六、研究计划具体计划如下:第1年10月-第2年2月: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第2年3月-第2年8月:系统实现和测试第2年9月-第2年10月:撰写论文及准备答辩七、论文结构1.绪论:介绍在线高效课堂教学系统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
《信息化环境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新模式的探索研究》开题报告(简介)
《信息化环境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新模式的探索研究》开题报告(简介)一、课题的核心概念与其界定“信息环境”是一切以数字形式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
电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里,教学途径更加丰富,教学形象更加生动。
“互教互学”是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每位学生需要承担个人的职责;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履行互动性的合作学习。
“探索研究”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有效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二、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研究。
十二·五期间,2011年11月、2012年12月、2013年10月、2014年08月、2015年3月“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讨会”分别,在常州、无锡、北京、重庆、上海等地举行。
从这五次会议中,我们能够知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校品牌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体成长的助推器。
所以,学校把平等、民主、和谐新型的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推动新课程改革。
国外研究。
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发达国家起步甚早,尤其,在欧美国家基础教育已经普及信息技术完全装备,信息技术与互动课堂的结合更加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国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信息技术的改造上,但对教学设计、教学效率、教学评价等问题的研究还是很少。
(二)选题意义“十二·五”期间,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广西分别在柳州、桂林召开两次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专题会议;2014年12月22日至24日,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动办公室副主任雷朝兹为组长的督导组一行6人对广西教育信息技术工作实行督查,并且提出重要的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教育进入新的时代就是教育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有助于营造新的学习环境;有益于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有利于支持和引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研究价值:当前,市教育局提出“现代化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推动新课程改革。
《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
《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重要意义1、学校跨越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创品牌特色之道,构建学校新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们每一名南外人面临的新课题。
通过对学校过去多年来在教育管理中的“三字经素质教育”的梳理和提炼,我们形成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团队和值周班级、团队学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让同学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在此基础上,各班实践以六人小组的班级自主管理新模式,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真正成为了成长的主人。
既然学校班级管理能够充分发动学生自主管理,那么能否让学生在学习上能主动学习,让团队力量破解学生学习困难呢?2、现代教育目标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动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但要考虑各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并实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在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和解决的同时,在思维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以进一步体现。
但学生往往都是有惰性的,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组织(小组),没有一个好的评价机制,没有准确的引导,这个目标实难达到。
所以,如何培养小组学生协调解决问题,对学生实行引导成为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3、学校科研课题的深化因为受应试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长期影响,教学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练;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是较普遍。
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业负担重,教学效率低下。
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认为,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团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水平,以达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标。
虽然,我校确立了区级科研课题“农村初中课堂组织组织教学研究”,先后在数学学科、英语学科和语文学科实行了校级、区级、市级“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该这些课题研究仅从教师单一的学科教学角度实行了研究,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网络,让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和生活置身于团队的协助之下更好的发展。
信息化环境下高中英语“互教互学”的新探究
信息化环境下高中英语“互教互学”的新探究【内容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积极思考、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下的高中英语素质教育,在教学中体现信息化的“互教互学”。
从而缩小信息化带来的差别,使每个人都能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最大水准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课外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水平,切实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素质教育观。
在信息化氛围下,增加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互教互学”使学生处于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信息化环境,学生与教师实现资源共享的交互学习,展开信息搜索与收集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互教互学”的必要性,学会提问,启发质疑的动机,养成开放性的思维习惯。
在信息化环境下展开“互教互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研究事物的实践、创新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一、信息化环境下“互教互学”的概念信息化环境下的“互教互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借助计算机实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充当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协助者,学生以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实行积极主动和协作式的学习。
课堂先由教师来设计教学内容,进而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
1.教师可将学习内容通过教师机屏幕传送给学生,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由学生展开“互教互学”来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监看学生机屏幕,并将学生富有创意的相互学习过程实行播放,发送至全体学生机上,即时给予评价,即时获得反馈信息。
而学生在机上通过“互教互学”来找到有效信息。
2.课堂需要分组学习,让学生机之间交流,实行“互教互学”。
“互教互学”不但仅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通过“互教互学”来获取信息。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虚拟教研环境的构建的开题报告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虚拟教研环境的构建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虚拟教研环境的构建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
如何利用虚拟教研环境来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和互动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话题。
因此,本项目将以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为基础,针对教师教学研究的需要,探索如何构建虚拟教研环境,以实现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一种虚拟教研环境,以满足教师教学研究的需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虚拟实验室,构建一种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虚拟教研环境。
(2)通过虚拟教研环境,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构建一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2.研究意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而虚拟教研环境的构建是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将在实践中探索虚拟教研环境的构建,将其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项目将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包括实验设备、实验素材、实验数据等资源的整合和管理。
(2)虚拟教研环境的构建,包括教学场景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策划、学习内容的制定等。
(3)教师教学研究的模式探索,包括个人研究、合作研究、跟踪研究等多种研究模式。
(4)虚拟教研环境的应用研究,包括实际应用效果的分析和评估、使用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等。
2.研究方法本项目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综述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参考。
(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对虚拟教研环境的需求和意见,为虚拟教研环境的设计提供参考。
(3)实验研究法。
通过设计实验教学活动,运用虚拟教研环境进行教学研究,验证虚拟教研环境的实际效果,为应用研究提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环境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新模式的探索研究》开题报告(简介)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与其界定
“信息环境”是一切以数字形式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
电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里,教学途径更加丰富,教学形象更加生动。
“互教互学”是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每位学生需要承担个人的职责;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履行互动性的合作学习。
“探索研究”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有效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二、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研究。
十二·五期间,2011年11月、2012年12月、2013年10月、2014年08月、2015年3月“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讨会”分别,在常州、无锡、北京、重庆、上海等地举行。
从这五次会议中,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校品牌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体成长的助推器。
因此,学校把平等、民主、和谐新型的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推进新课程改革。
国外研究。
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发达国家起步甚早,尤其,在欧美国家基础教育已经普及信息技术完全装备,信息技术与互动课堂的结合更加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国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信息技术的改造上,但对教学设计、教学效率、教学评价等问题的研究还是很少。
(二)选题意义
“十二·五”期间,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广西分别在柳州、桂林召开两次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专题会议;2014年12月22日至24日,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雷朝兹为组长的督导组一行6人对广西教育信息技术工作进行督查,并且提出重要的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教育进入新的时代就是教育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有助于营造新的学习环境;有益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有利于支持和引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研究价值:
目前,市教育局提出“现代化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推动新课程改革。
“十二·五”期间,我校承担了一项--省级课题:《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模式的实践研究》,2015年5月,已顺利结题。
现期在研的课题:《信息化环境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新模式的探索研究》,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填补信息技术在“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模式上应用的空白;当然,前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对现期在研的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一是探索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信息化环境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二是:探索教师和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双边活动。
三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构建“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新模式。
三是:探索教师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技能与水平,
(二)研究内容
一是探索信息化环境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新模式的途径和方法;二是探索本课题的优势,可以提高学科课堂教学交互性、高效性以及“生成性”。
网络功能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提供技术条件。
实现学生多元的“互教互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探索本课题的教学课例和教学设计,促进教师合理地、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真实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拟创新点
一是在集体备课方面,要求教师通过“互教互学”,互相促进,一同进步,共同提高;二是在学习活动方面,把课堂上的“互教互学”延续到课后的“互教互学”,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三是在课题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探究教师“互教互学”促进学生“互教互学”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