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重点: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危亡的斗争历程、重要历史事件、关键人物、主要政策及其影响。
2.难点:
-深入理解不同时期我国民族复兴的探索和实践背后的历史逻辑;
-分析挽救民族危亡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博弈,理解其历史作用和局限;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4.民族危亡斗争精神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承和发扬。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关于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危亡原因的分析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2.选择一个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事件,制作一份事件发展时间轴,并简要阐述该事件的历史意义,要求图文并茂,清晰展示事件过程。
4.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成果与影响:阐述各个斗争阶段取得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主题如下:
1.分析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危亡的原因,总结内外因素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探讨不同时期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策略,评价其历史作用和局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一组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危亡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面对民族危亡,我国人民是如何进行挽救的?这些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给我国历史带来了哪些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举例说明民族英雄在挽救民族危亡斗争中的贡献,分析他们的品质和精神风貌;
4.结合现实,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危亡斗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在本节课的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民族危亡局面,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让他们深入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精神。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历史语言的描绘,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危亡的时刻,从而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设置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危亡的局面?”“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有何异同?”等,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我尽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有发言权。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引导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形成共识。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互学习,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反思与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2.掌握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史料的呈现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并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各种斗争的特点和地位。同时,我还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清晰的历史观念。
三、教学策略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小组合作:教师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历史思维和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3.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地图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
4.提出问题: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背景: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2.详细讲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叙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事件有全面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将历史与现实相互印证,提高历史学习的实用性。
4.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同时,我还将注重运用人性化的语言,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他们的共鸣,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引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运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重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影响2.难点:多角度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基础认知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_______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_______。
在京官员及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
______________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_______”,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____。
2、经过:____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____推动下,颁布“_______”诏书。
此后的___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______,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_______的举措,史称“_______”。
清政府中的______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
9月21日,______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___。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_______得以幸免外,全部被____。
3、影响及失败原因:(1)影响: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__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的传播,起到了____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体制。
(2)失败原因:由于___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_______,没有严密的____,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____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____告终。
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______的狂潮,______日益加剧。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____,特别是德国强占______,进一步刺激了___民众。
2、经过:以“_______”为口号的____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_________等,对义和团采取_______的举措。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旨在通过深入剖析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民族危亡事件,使学生掌握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历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分配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4.小组互评、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
(四)反思与评价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亡时刻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本节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掌握中国近代史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历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与近代中国历史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等,拓宽知识面,增强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观看后,可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观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何未能实现民族振兴?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3.辛亥革命在挽救民族危亡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评价孙中山等革命先辈的历史贡献?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我将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点评,确保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客观、公正的评价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要理性看待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可能对具体事件的认识较为浅显,需要在本章节中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要求不少于800字。分析时要突出各个事件的异同点,以及它们在挽救民族危亡中的作用和影响。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中的人民群众,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应具备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历史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氛围。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先驱们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广大民众在革命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斗争生活。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观察与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主要内容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理解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危亡的紧迫性,认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斗争。
2.鼓励学生主动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感悟。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作业的完成,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危亡的背景和原因。
2.讲述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强调青年学生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列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分析这些事件在挽救民族危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危亡的认识。
(五)总结归纳
在本节课的总结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一下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危机的形成过程,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为学生勾勒出近代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二)讲授新知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讲解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重点分析战争对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展现出的英勇抗争精神。
1.讨论主题: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在挽救民族危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2.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观点阐述,其他成员补充发言。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戊戌变法: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及失败原因,分析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民族危亡挽救过程中的地位。
3.辛亥革命: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成果和历史意义,突出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方面的贡献,以及它对民族危亡挽救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有了基本了解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其历史背景、经过、内容和影响。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理解列强侵略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民众生活的影响。
(2)分析民族抗争事件中的历史人物、战略战术及其成败原因。
(3)认识民主、科学等观念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其对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危亡斗争历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危亡斗争的短文,要求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2.分析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事件中,我国战败的原因及列强侵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要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认识到民族危亡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抗争精神。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3.理解民主、科学、法治等价值观的重要性,培养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4.激发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历史学习对于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
3.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民族抗争事件中,选取一个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败原因及历史意义,字数在600字左右。
4.针对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论述它们在我国民主、科学等观念传播和思想解放方面的贡献,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5.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危亡斗争的认识,以及这些斗争对于当代青年的启示,字数在500字左右。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观点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强调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我国近代史上民族危亡的斗争,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总结我国近代史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如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制等。
3.分析辛亥革命中各阶层人民的抗争精神,强调民族危亡时刻的团结与担当。
2.强调民族危亡斗争中各阶层人民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提醒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4.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历史感悟,要求不少于800字。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报告人:[您的名字]时间:[日期]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临的民族危机;2.掌握挽救民族危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4.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2.理解挽救民族危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难点:1.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民族救亡事业的贡献;2.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10分钟)1.展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遭受的民族危机的图片;2.讨论历史背景和原因。
2. 学习和探究(40分钟)1.分组学习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2.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原因和影响;3.肯定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民族救亡事业的贡献;4.挑战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3. 总结和评价(10分钟)1.全班汇报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成果;2.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民族救亡事业的不同观点和看法;3.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批判思维。
四、教学方法1.研究型教学;2.课堂探究法;3.小组合作法;4.互动讨论法。
五、教学媒体1.电子白板;2.PPT;3.课件。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2.课后作业;3.参与度和思考质量。
七、教学安排•第1节:导入和学习事件1;•第2节:学习事件2;•第3节:学习事件3;•第4节:总结和评价。
八、教学后记此次教学中,我将研究型教学、小组合作法和互动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挽救民族危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也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救亡事业的困难和重要性。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课题: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型:新授课一、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略中国的社会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实际,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自我诊断(预习)(一) 挽救民族危亡①面临民族危亡,晚晴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才能救亡图存。
背景②康有为的两本书,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结果:失败。
除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失败原因②维新派缺乏,没有。
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
意义:①推动了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时间:背景:①签订后,列强掀起,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西方洋教势力在中国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口号:范围:性质:过程:慈禧太后采用先企图加以后的方法。
结果:在的倾向,也存在明显的排外行为。
评价的精神,使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二) 民族危机的加深三、合作探究(重难点)1.历史图片往往能真实地折射大量的历史信息,以图说史是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请回答:(1)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与哪些侵华战争有关?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有一场著名的海战,其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此次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一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涉及江苏的城市是哪个?该条约中最能体现此时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需求的内容是什么?(3)图四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哪个条约签订之后?(4)由上述图片串起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四、巩固练习1、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教师提出导入问题:请大家思考,为什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会面临如此严重的危机?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详细讲解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相关文物,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情境。
3.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历史事件,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成因、过程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案例背景设定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民族危亡空前严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课堂互动性。
3.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相关文物,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知。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学案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标解读】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民族危机: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2)序幕: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知识延伸】戊戌变法时代背景①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④思想条件: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经过(1)拉开序幕:____________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百日维新”:_______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戊戌维新运动开始。
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前后持续1033.结果: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挠变法。
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参与变法的“__________”被杀。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外,均被废止。
【探究一】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一:维新派顽固派维新人士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官僚贵族人少势微无兵无权大权在握势力强大材料二: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
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根本原因(2)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组织。
(3)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4)缺乏从政经验,计划失当,操之过急,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教师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掌握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题目:“你们认为,各种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中,哪一次斗争的影响最为深远?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共识,准备进行小组展示。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各种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的认识和看法。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各种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的重要性。
3.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意识。
4.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近代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危机的严重性。
2.提问:“你们认为,近代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原因有哪些?”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引导学生感受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危亡的背景,认识到各种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2.教师提醒学生关注作业要求,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危亡的重要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以及这些事件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事件,引发他们的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吗?它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4.近代民族觉醒:引导学生了解近代民族觉醒的历程,认识谭嗣同、康有为等民族英雄,了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2.小组内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形成研究结论。
3.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学习心得,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问,共同讨论、交流。
2.使学生了解并认识林则徐、洪秀全、谭嗣同等民族英雄的事迹,理解他们在民族危亡时刻为国家、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4.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历史资料论证观点,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英雄的品质,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学习目标1.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概述晚清时期义和团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3.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点】理解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及其失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
【难点】全面认识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局限,感受近代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各阶级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之情,认识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潮流。
【高考考查点】1.戊戌变法的原因、过程、内容及影响。
2.如何看待戊戌变法。
3.义和团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4.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区别。
5.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6.《辛丑条约》内容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二.课型及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三.自学自导1、结合课本102-105页,完成历史同步练习册空格部分内容的填写和课本的标划。
2、自主绘制本课学习内容的思维导图,梳理本课内容的知识框架体系。
思维导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试一试,你能行!1.学思之窗(教材P103)想一想,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
2.读教材P106“学习拓展”:[设问]你如何看待“东南互保”?[提示]“东南互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东南互保”使东南经济免于战火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阻止了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更迅速、更强烈的深入。
3.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4.图示维新变法运动(二)反馈落实(3分钟):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三)梳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10分钟):五、当堂检测(5分钟)(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2分钟的时间与同桌讨论你的疑惑,1分钟的时间我们进行整体解答与总结)1.(2022·天津·高考真题)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家国情怀)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和斗争史实,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作用。
(唯物史观)3、列举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历史解释)【重点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结局及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性。
难点: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基础认知】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1)经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政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3)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撰写的_和_,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变法通议》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2、“公车上书”(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
(3)影响:拉开了_。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_、经济、军事、文化、_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_。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_”。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
(1)守旧势力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_,没有严密的组织。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点一戊戌维新运动显基础落实图解历史戊戌维新运动高潮,,公车上书,,/'发展序幕失败 量合作探究视角I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材料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并发俄人蚕食东方之阴谋,称道日本变法致强之故事,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康乃归广东开塾讲学,以实学教授弟子。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背景。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光绪帝的支持;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的努力;维新团体的建立,新思想的传播;日本明治维新提供借鉴。
视角2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材料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等)和开设西学的书院(如西湖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铐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
梁启超“笃端常带感情”,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熔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动人心弦。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依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后出现的社会新变化。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变化:创办新式学堂和书院,传播西学;涌现出众多民主革命健将;文风文体更加大众化、通俗化。
深化拓展戊戌维新运动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课题: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型:新授课一、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略中国的社会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实际,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自我诊断(预习)(一) 挽救民族危亡①面临民族危亡,晚晴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才能救亡图存。
背景②康有为的两本书,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结果:失败。
除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失败原因②维新派缺乏,没有。
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
意义:①推动了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时间:背景:①签订后,列强掀起,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西方洋教势力在中国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口号:范围:性质:过程:慈禧太后采用先企图加以后的方法。
结果:在的倾向,也存在明显的排外行为。
评价的精神,使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二) 民族危机的加深三、合作探究(重难点)1.历史图片往往能真实地折射大量的历史信息,以图说史是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请回答:(1)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与哪些侵华战争有关?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有一场著名的海战,其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此次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一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涉及江苏的城市是哪个?该条约中最能体现此时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需求的内容是什么?(3)图四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哪个条约签订之后?(4)由上述图片串起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四、巩固练习1、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
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A.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C.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D.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2、在近代中国,列强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①协定关税②领事裁判权③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④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A. ①③④②B. ①②④③C. ①④②③D. ②①③④3、下表是同学们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时期领导阶级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重大斗争A.C. 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D.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4、《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
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
”在此作者强调的是()A. 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B. 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5、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骥、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义,称东南互保。
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这一现象共同说明()A. 中央失去对地方有效控制B. 国家权力出现“外(地方)重内(中央)轻”格局C. 国家权力呈现“内(中央)外(地方)皆轻”格局D. 地方督抚与外国侵略者日益勾结6、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
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A. 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B.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C.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盲目排外D. 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五、课后重点问题总结1、戊戌变法的影响?失败的原因?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六、知识链接1、百日维新的内容2、东南互保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答案:BBCABC(1)图一:鸦片战争,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商品输出(或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打开市场)。
(2)管带:邓世昌;通商口岸:苏州;内容: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3)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条约:《辛丑条约》。
(4)变化: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古代中国的辉煌值得我们骄傲,古代中国的历史教训也值得我们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
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
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行政制度在汉初和元朝的变化,你如何理解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2)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在材料二中提炼一种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答案】(1)变化:汉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
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2)学生可以选择论点一或者论点二进行论述,亦可将两种观点结合论述。
【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朝实行行省制。
“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怎么变动都是始终围绕维护中央集权这一根本目的。
(2)本问是开放性设问,解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阅读材料二信息,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提炼一种观点,观点要合理明确;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而且控制在200字左右。
“观点”,由材料二信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
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可以提炼出: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或者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结合中国古代史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寻找相应的知识论证即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
此书先后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
1938年2月10日,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
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
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
1949年后,斯诺的书继续照耀世界各地,而在中国反被打入黑牢。
《西行漫记》只是在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印了一小部分,作为内部读物,限于内部发行,这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访华而特批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行漫记》也难逃劫,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
1979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中文本《西行漫记》,此书再次回归国人视野。
2016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新版《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推出。
新版《红星照耀中国》推出20个月来,创下了销售奇迹,也是人文社首部一年内销售额过亿元的书,更是国内出版界2017年头号爆款图书。
——摘编自百度百科词条《红星照耀中国》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后在不同时期的传播情况进行解读。
(要求:可以就整个历程或者某一段时间进行解读,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可以就该书出版后整个传播历程提出观点,也可以就某一阶段提出观点。
示例:《红星闪耀中国》一书的传播受时代影响明显。
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逐渐扩大,世界关注20世纪的中国,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内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香港和海外华侨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翻译为中文,也为该书的传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方面,国际社会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因此该书在海外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作者是美国人,受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该书在国内不能公开发行。
改革开放后,国内极“左”思潮逐渐消退,思想得到解放;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因此,该书在改革开放后,再次回归国人视野并逐渐走红。
综上所述,《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海内外的传播,深受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同时也为宣传中国,宣传中国共产党起到推动作用【解析】【详解】可就该书出版后20世纪30年代传播历程提出观点:20世纪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