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案例与反思--于继红

合集下载

比例尺教学设计教案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教案反思

师:大家认为长50米,宽30米的草坪,在名片上应该画成长和宽是多少比较合适呢?
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师:大家比较认同谁的看法?老师列出了一个表格,来说明实际大小的草坪和名片上草坪的大小关系。

(先出事前三幅地图)
师:你发现这三幅地图的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比例尺表示什么?
生:一段代表50km。

师:这一段又是多长呢?老师告诉大家,这一段的图上距离是1cm.我们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数字比例尺呢?该怎样做呢?
(强调同一单位后再化简)
5.做一做。

(独立完成)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也就是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1、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首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以眼睛的观察引入,把整节课串联起来,让学生从始至终都置身于观察中,紧紧围绕学习,不知不觉中来学习新知识。

《比例尺》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看、操作与沟通,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关于学问,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同学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同学用数学眼光观看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准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关于学问,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家的房子要扒了,老师想买个面积大一点的房子,现在老师有两套房子的平面设计图,你能帮老师选择买那套房子吗?看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

(出示投影)二.探究新知、1、计算师:下面就请你们来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课前我们已测量出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你们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你的白纸上,并履行表格。

师:在画之前,先看清晰要求。

(课件显示):(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2)个人独立画出平面图;(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分页代码(设计意图:生活中同学对平面图有肯定的熟悉,让同学画球场的平面图,调动同学的生活阅历,激活同学的思维,带着乐观的情感投入当前的学习中。

)2、呈现沟通你这样想?怎样画?请告知大家。

(同学呈现沟通)谁有不同的想法、画法?(同学充分沟通不同的建议或意见)(设计意图:在沟通中同学思维相互碰撞,提高熟悉。

另外,有利于老师了解同学的学习基础。

)3、评析感受感受比例尺的价值他们画得像吗?(指画得像的图片)问:其中的奇妙是什么呢?请想一想,说一说。

明确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是肯定的,画出的平面图才逼真。

(设计意图:思索图形画得象不象?为什么?造成或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深层次的思索。

)4、揭示概念象这样,在绘制平面图时,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第一篇:《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

其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重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综观教学整课的前前后后,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1、课前设计:这部分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学生普遍都感觉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结构图,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情景创设进行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质疑——自主体验角色——小组合作研究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精密比例尺——总结缩小比例尺、精密比例尺都是数值比例尺——研究线段比例尺——巩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顾与总结——布置研究性作业2、课中设计分析: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国旗平面图和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

在学生认识了比例尺,会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抓住1:1000、1:10、1:1、2: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缩小功能,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

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让学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

3、课后回顾:本节课在教学时,也有一些处理不够恰当的地方:首先,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创设好的设计导入情景,学生们对越来越小的国旗平面图和世界地图很感兴趣。

《比例尺》教学反思_2

《比例尺》教学反思_2

《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

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明确了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体验的总的教学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采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从生活导入、实践探究,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比例尺的应用,最后通过合作研究巩固深化。

2、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游泳池的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了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3、重点和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例尺》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doc

《比例尺》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doc

《比例尺》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doc本篇文章主要对一篇《比例尺》教学案例进行评析与反思。

该教学案例主要教授中学数学关于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如何根据比例尺进行测量、绘图等技能。

本文旨在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析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评析本文所评析的教学案例中,教学目标包括了知识和技能目标,但并没有体现出情感、态度目标。

在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分为了基础知识、概念知识和基本原理三个层次,而技能目标主要体现了学生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目标上,缺乏明确的学生表现目标,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技能、行为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了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和自主探究三个环节。

在引导环节中,教师首先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传授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在合作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练习与探究任务。

在自主探究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例尺的运用实践,并形成自己的经验和认识。

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问题,渐进展示知识点,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概念和技能,例如通过展示图片、模型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形象理解比例尺,并可以在地图上测量距离等。

在将理论知识向应用实践方面拓展时,教师通过引入具体实际问题,如场地布置、房屋设计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时可能存在内容复杂、信息量大,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和学习反馈,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可能受到影响。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问题引导、实践探索等多种手段,尤其是在实践探索环节中,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手段,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然而,教学手段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依赖性,需要多种手段的协作使用,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会:•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比例尺绘制和使用方法;•能够使用比例尺进行测量和绘图。

1.2 授课时间本次教学计划在两个课时内完成,每个课时为 45 分钟。

1.3 教学资源•幻灯片;•比例尺实物或图片。

1.4 教学步骤•引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测量方法,了解测量的基本知识。

•概念讲解:通过幻灯片展示比例尺的概念、作用和分类等内容,让学生对比例尺有更全面全面的了解。

•绘制比例尺:教师示范如何用直尺和三角板绘制比例尺,并讲解比例关系的计算方法。

•测量距离: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使用比例尺测量图片上的距离,并记录下结果。

•打印比例尺:教师将比例尺图片打印出来,让学生实际使用比例尺进行尺度放大和缩小的绘制。

•总结:学生回答几道练习题并进行复习,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亮点•教师示范绘制:通过实物或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比例尺的制作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尺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借助实物和图片的测量实践:通过实物和图片的操作,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全面形成对比例尺的认识。

2.2 教学不足•教学时间流程安排:由于本次教学设计涉及比例尺绘制的技能,实践环节需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实验,因此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存在一定困难。

•教具资源准备不足:教学当中需要始终用到实物和图片进行演示和实践,但由于教具的准备不足,使得有些学生无法直观地理解和操作比例尺。

2.3 改进建议•教学时间的逐步加长:针对技能型学科,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建议将学习时间逐渐延长,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

•教学环节严谨:在教学中更好地控制时间,保证每个环节尽可能地完整和详细,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学步骤进行实践和学习。

•教具资源充足:针对该教学中教具资源准备不足的问题,建议学校在教室里多配备相应的教具,并保证教具质量和数量不断提升,以便于实现效果最大化。

《比例尺》数学教学反思(二篇)

《比例尺》数学教学反思(二篇)

《比例尺》数学教学反思《比例尺》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比例尺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知实践,让学生逐步突破重、难点知识,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类型,会求比例尺并进行不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通过1M的长度在纸上画不下这个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引出比例尺,让学生经历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本节课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

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形式,这一点两者的关系讲解的不透彻。

2.在计算比例尺的时候,带单位化简比这里学生不够熟练,影响教学进程,这里可以安排复习一下旧知,可能教学效果比较好。

3.上课的语言语调要有起伏,还有肢体语言要更加的丰富。

这样能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4.板书书写太急促,字不够端正,整体还可以更美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一步步改进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比例尺》数学教学反思(二)《比例尺》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地图上测量距离,也能够帮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比较和估算。

通过学习比例尺,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然而,在我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反思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我发现自己可能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对比例尺的兴趣。

比例尺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抽象和无趣的概念,因此我需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和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比例尺。

比如,我可以使用地图和模型等实际物品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比例尺的作用和重要性。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1“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

老师到房产公司看了房子。

出示两套房屋的平面图(大小一样)。

老师想买大一点的,你能帮我选择一下吗?学生在帮忙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很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大一点。

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出示两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诉学生老师发现每个平面图下面都有个这样的标志。

现在你能帮我选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

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

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材分析:《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一章的第三节内容。

对于比例尺,学生可能在地图上都曾见到过,也许并不陌生,尽管如此,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

这课内容是在学习了比、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是比、比例的知识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

在整个教材的编排中,体现了教材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自我的实践过程,感受到知识的广泛应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根据乘除法的意义来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教材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过程,同时提倡灵活,多样的解决比例尺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深刻的体验到比例尺的应用和价值。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比例尺,应用比例尺,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第一、现代教育家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

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

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

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

本节课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学习兴趣。

课前通过问题情景引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相结合,从生活中感受比例尺,从动手操作中认识比例尺,从自主探究中总结比例尺,再去体验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整堂课知识点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第二、学生方面注重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构建新知识,在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引导-----发现-------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

先利用小蚂蚁为什么5秒钟从宝鸡到达西安这一问题引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把1米长的线段画到练习本上,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比例尺表示1米,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构建出比例尺的概念。

(完整版)《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完整版)《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且知道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简易建筑图纸。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教师:今天,老师要测试一下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你们准备好了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单位转换”)2、学生集体回答。

(个别难题,教师引导计算,并且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注意学生的鼓励表扬)3、创设情境(1)师:今天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产生了一场争论,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2)学生情景表演。

(师播放动画)(3)通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会支持哪一位同学呢?你有什么办法把操场画进本子吗?生: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4)教师:你的想法很对,那你打算在本子上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长 80 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 60 米?生 1:用 8 厘米表示 80 米,用 6 厘米表示 60 米。

(板书)(5)其他同学认为他说的对吗?我们一起来表扬他。

4、师:现在,在我们的黑板上出现了两组量,这两组量中,哪组是我们画在图上的距离?( 8 厘米和 6 厘米)哪组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 80 米和 60 米)5、小结:我们把画在图上的距离叫图上距离,把实际生活中的距离叫实际距离。

(板书)6、师:当我们用 8 厘米表示 80 米时,实际上把 80 米缩小了多少倍?(自由回答)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比是多少?(引导:比的前项和后项单位要统一,再划成最简整数比)板书: 8cm:80m=8cm:8000cm=1:10007、继续引导,并板书: 6cm:60m=6cm:6000cm=1:10008、师:这里的 1:1000 说明我们用图上距离1cm表示了实际距离多少厘米?( 1000 厘米)9、小结:像这种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比例尺。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6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6篇)

《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比例尺》教学反思篇1《比例尺》一课是比例的应用第一课时,以比、比例为知识基础。

本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三大板块:一、设疑: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两张中国地图上(出示两张中国地图),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奥密吗?二、学习探索中国地图。

请学生量出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并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为什么这几个比是一样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图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拓展题: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的距离是4厘米,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588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题可以依据比例尺一定写出比例计算。

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处理一个生成环节的时候,学生讨论得尤为激励:在第三环节计算图上距离时,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绘制两个城市的距离,与刚才这幅1:41880000的地图上比较,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短一些,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长一些,这时教师适当地点拨:数据比较大,你能否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于是,学生讲出了1:10和1:100两个比例尺,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厘米,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0厘米,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越长在图上画的就越小。

本节课欠缺之处:1、教师扶得比较多,学生的活动没有充分展开。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比例尺》这节课,觉得较成功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构思巧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从课件的制作到教学的设计,充分说明为了这一堂课我真是动了很多脑筋,花了不少时间,精心钻研了教材,并挖掘了教材,整堂课,从巧妙的创设生活情境学霸图片的导入,紧密联系生活,到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新课作了很好的铺垫,主题切入非常巧妙,显得顺其自然,学生会很容易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能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本节课堂非常注重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我对这节课的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比例尺的出现,不是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观看教室地面的平面图,然后再得出比例尺的概念。

这样适当的对教材进行改编、重组,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会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尝试。

新课程的教学观明确指出,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从“比例尺”的教学看出,正是由于教师积极主动地解读教材,重建教材与教学结构,实现了“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也贯彻实施了“教学重结论更应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

三、练习多样化,以练代讲,达到了知识整合这一教学目的。

在学生掌握比例尺这一知识点后,我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线段比例尺及其意义,放大比例尺,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等多种练习题,通过这些题目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明白了比例尺不能带计量单位,当比例尺前项为 1 时,缩小比例尺,后项为 1 时是放大比例尺,比例尺不是一般的尺子,它反映的是一种关系。

四、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动脑的状态,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去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

《比例尺》课后反思

《比例尺》课后反思

《比例尺》课后反思《比例尺》这节课是在生学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比和比例知识的延伸和应用,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子,却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比例尺的学习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有缩小和放大两方面的应用,进而,引入了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己说出了什么是比例尺,我直接给出了比例尺的相关定义,进而,结合例题引出数值比例尺以及它的含义的理解。

然后,引出线段比例尺的学习,紧接着,进行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教学,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介绍放大比例尺,同时跟缩小比例尺进行对比,最后,作了相应的练习,对新知进行了巩固与内化,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的掌握。

通过批改课后作业,我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1、求比例尺,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的同学把它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

2、比例尺后面带单位。

3、个别学生在换算单位时出错。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m为合数,小明根据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得到,以下描述正确的有()个①x=1可能是方程ax+1=2的解②a,b,c中不可能有偶数,也不可能有合数③a,b,c可能都是偶数④如果a是2的倍数,那么a一定是2A.0 B.1 C.2 D.42.投掷3次硬币,有2次正面朝上,1次反面朝上,那么,投掷第4次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A. B. C. D.3.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扩大3倍,它的体积扩大()倍.A.3B.6C.9D.274.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

A.比原来大B.比原来小C.与原来相等5.下面各数中,最接近3的是()。

A.13B.-3 C.π6.在2019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小丽从4件上衣和3条裤子中挑选1一件上衣和1条裤子,捐给贫困学校的孩子,她有()种不同的捐法。

《比例尺》的课后反思

《比例尺》的课后反思

《比例尺》的课后反思1、我在引入阶段,借助脑筋急转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充分了解学情,为进一步探究,比例尺知识做好铺垫。

2、在研究和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提供给学生活动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经历画图的思考过程,在汇报交流时,针对学生不同的画法,做了一一展示,然后恰当的传授知识,领着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概念。

3、在理解比列尺的意义时,先让学生结合刚画的教室地面的平面图,谈谈自己对这幅平面图的比列尺的理解,使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地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最后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比例尺的意义。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在“苹果重量的23相当于橘子的重量”中把()看做单位“1”.A.苹果重量B.橘子重量C.苹果与橘子的重量和2.有两个两位数的自然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6,最小公倍数是90,这两个数的和是( )A.96 B.48 C.603.某商品原售价80元,升价10%后,又降价10%,现售价()。

A.80元B.88元C.79.2元4.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5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2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4天还余下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正确的解答是()A.B.C.D.5.一个圆锥的体积是30立方米,它的底面积是15平方米,它的高是()A.9米B.6米C.3米D.1米6.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周长的比是2:3,它们体积的比是5:6,圆锥与圆柱高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A.8:5 B.12:5 C.5:12 D.5:87.18-9=()A.9 B.13 C.14 D.88.如果甲×3=乙×2,那么可以组成的比例是( )。

A.甲:3=乙:2B.甲:乙-=3:2 C.甲:乙=2:3 D.乙:甲=2:39.一个四位数1350,用其各个数位上的数组成四位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一共可以组成24个不同的四位数②这些四位数都能被3整除③1一定是这些四位数的公因数④合数分解质因数1350=1×3×3×3×2×5×5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10.下列哪种运动可以看成平移()A.升国旗B.电风扇叶片转动C.钟摆的运动二、填空题11.“五一”节里,苗苗游乐场第一天接待小客人960位,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了,第三天比第二天增加了,第三天共接待小客人________12.……(1)照以上样子,连着摆4个三角形要____根小棒。

《比例尺》教学反思【word版】

《比例尺》教学反思【word版】

《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1《比例尺》中的内容,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之一。

这部分内容还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计算的启蒙点。

另外,这部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可谓中流砥柱也!所以,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意义重大也!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学教学法,老师适时点拨,注重让学生用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后反思如下一、就地取材,自主探究可取教室里有现成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问:中国地图是凭借什么把幅员辽阔的960万平方千米的祖国大地画在了仅80平方分米的图纸上?因为有自学任务在前,学生知道从地图上找比例尺,初步感知比例尺。

比例尺的产生过程则以以下方式由学生自主“创造”出来:请学生将学校的旗杆画在一张纸上。

旗杆高15米,质疑:按实际长度画能画得下吗?小组合作,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学生不可能按原来的长度画,只有想办法缩小。

请学生用一句话说明用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多少米,学生标注。

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图上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1厘米相当实际300厘米”;“用1厘米代表15米”摘抄下标注。

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习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我认为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让比例知识绚丽多彩如果我们以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必能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提供可体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比例尺在绘图时的运用,我收集了学校平面图的一组数据,有教学楼、办公楼、自行车车棚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分组计算出比例尺。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1个人认为比例尺教学是第十二册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一部分知识了。

非常的有趣,且有意义。

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较简单的。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线段比例尺的。

直接用一厘米来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这样的表示方法是比较多的。

直接用比来表示,数字比较大,实际用时还是需要单位名称的转化。

不怎么方便。

今天教学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

教材上都要求学生列方程然后用解比列的方法来做,这样的方法虽然比较好思考。

但是,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方法。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不愿意列方程,因为列方程要解设,麻烦。

第二、用算术方法更简单、更好思考。

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

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这种方法教材上没有,可是到为后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础。

另外说一句,我始终没弄懂,为什么有的应用题非要用正反比例的关系来解呢!思考起来一点都不简单!望高人给我指点指点呀。

《比例尺》教学反思2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杂第一个容易混杂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懂得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观,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懂得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照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懂得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__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入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懂得,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懂得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__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__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__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入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懂得,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础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断定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熟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入一步熟练地断定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懂得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熟悉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入行断定,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回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回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机动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机动性品质了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比例尺》教学反思_3

《比例尺》教学反思_3

《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1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曾想过这样设计: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隆重推出课本的信息窗,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如:从济南到青岛有多远?需几小时到达?然后重点探索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

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这个环节似乎兴趣不是很大,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我灵机一动,对信息窗做了一下修改: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到过青岛海洋世界吗?(由于青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学生热情比较高。

)如果我们要从威海出发去青岛,客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行驶,你知道路上需要几小时吗?这时,学生纷纷发言:这怎么行?必须知道青岛和威海两地之间的路程啊!接着,我出示了信息窗中的地图,问学生:根据现有的资料,你能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兴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但很少用课本上的方法,想法最多的思路有:思路一:比例尺1:8000000可以理解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8000000厘米,因此图上3厘米实际就是3×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思路二: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困此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也就是说,3÷1/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虽然学生没有用课本上的方法,但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给学生补充的,而且由于思路简单,利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

另外,在设未知数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成厘米为单位,最后为什么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单位,如米、千米。

本节课的知识比较零散,还涉及到如线段比例尺的类型,放大比例尺应注意的问题等,本节课没能全部解决,但我觉得本节课的方法思路学生明白透彻了,也为其它类型的题打好了基础。

重要的是,本节课中,学生体会到了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那么在出现线段比例尺的时候,学生就不会生搬硬套的用公式来解决了。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
~《比例尺》教学案例与反思
于继红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

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本人以“比例尺”一课为例,愿就其中的两个片断,谈一些想法。

片断一: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班的教室平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1: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2: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桌和最后一排桌在哪里吗?
生:这是我们的讲桌,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生1:我用米尺量出了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2: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
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最后结果是1:10
生:……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

(生小声说)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片断二: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很明白。

师:××同学还不很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个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是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做,班长帮助××同学做。

反思:
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

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设
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就要加工改造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

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如上述片断中,出示教室平面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测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捆绑在教科书内,机械地讲解、记忆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而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组织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

本来没有“请班长帮助××同学”这一情节设计,但在实际授课中,当老师问:“大家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竟然有人说:“我还不很明白”,教师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巧妙地设计出“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同学”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不理解的同学测量出两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为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已经理解的同学自己做,使学会的知识更加巩固,班长帮助不理解的同学做,使不理解的学生彻底理解,班长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还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这独具匠心的即兴设计,正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