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与现状
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的 研 究 开 始 于 三 四十 年 代 , 形 成 于 五 六 十 年 代 。“ 文 化 大 革 命 ” 的十 年 间形 成 断裂 ,在 八 九 十 年 代 又
史 现 象、人 物和 音乐 作 品 自身价 值 的规 定
主要角度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它不能对 音
乐 探 幽 发 微 , 揭 示 音 乐 的底 蕴 。 音 乐 历 史
是多层次 ,多角度 ,甚至是多学科 的科学综
合 ,仅 从 音 乐 社 会 学 角 度 来 看就 历 史 ,就 形
研究工作带来 了前所未有 的困难 。因此在这
个 时 期 ,音 乐 历 史 出现 了断 层 。
一
台湾 以及与海外学术交流活动 的加强 ,进行
得 比较 深 入 ,促 进 了世 界范 围 内 的 中 国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研 究工 作 的开 展 。 总之 ,八 九十 年
上来一个转换 ,不能在原有的圈圈、条条 、 框框里踏步 ,以待生机 。同时,要引进新 的
史 学 研 究 方 法 , 也 即 从 不 同 角 度 , 不 用 层
8 0 年代 开始 了 中国近 现代 音 乐史研 究
的第 三 阶 段 一 一 蓬 勃 发 展 的时 期 ,此 即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研 究 的现 状 。从 8 O 年代开始 , 形 成 了这 一 学 科 开 创 以来 最 为 繁 荣 、 兴盛 的 局 面 。除 一 些 著 作 、文 章篇 目,仅 仅 是 众 多 的 出版 物 中 的一 小 部 分 。更 为 关 键 的是 ,大 大 扩 展 了研 究 的范 畴 ,挖 掘 了新 资料 。敢 于
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现状与方法
(3)叶伯和《 中国音乐史》( 上卷,3$!! 年 3" 月由成都吕 福公司印刷出版;下卷刊于 3$!$ 年《 新四川日刊副刊》合订 本);
(!)童斐《 中乐寻源》(3$!% 年自作序,3$!8 年上海商务 印书馆印刷发行);
(4)郑鄞文《 中国音乐史》(3$!7 年作序,3$!$ 年 8 月上 海望平印刷所印刷出版)
解析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音乐史学的研究基点在于文献及实物等原始资料。在中 国音乐史学的研究材料与方法方面,中外学者大多从音乐文 献、考古资料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入手。但在具体操作上各 有侧重,从事音乐考古的音乐史学家可能更关注考古实物所 做的印证,这些“ 实证主义”的做法往往忽视现实音乐生活对 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在音乐文献方面有的学者也很审慎, 将史料划分为“ 六等”!。
$% &’( )*&+,&*-% ,%. /001-,2’ -3 4’*%(5( 6+5*2 7*5&-18 )&+.8
/0’ ,;<=
9 9 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是对往昔的记载。音乐史的基本对 象是人类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而音乐史学既是与客观音乐 历史相关,并产生于其后的一种历史学科。在学科关系上隶 属于历史学范畴。历史包括历史本体与历史认识两个部分, 即客观发生的历史和对此的思考。史学家根据历史遗存( 如 文献、档案、典籍、实物等)进行梳理和整合,这种梳理与整合 在时间上永远都滞后于客观历史,这必然会与客观历史有一 定距离。随着新的史料证据的发现和新的观察角度的改变, 历史知识本身也一定会发生改变。可以说,历史的价值不仅 是对客观历史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思考。正如意大 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的历史学理论的命题:“ 一切真正的历史 都是当代史”。中国音乐的历史浩如烟海,作为反映中国音乐 历史的学科———中国音乐史学也走过了自己漫长的道路。然 而,关于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
我 国深受儒术思想 的影响 , 汉代甚至独尊儒术 , 而
儒家思想 的音乐观 又 以“ 声音 之道与政 通矣 ” 为追求 ,
以编写音 乐史 , 第一项 是要注意一个 时代 人文 的发展 ,
第二项才是考证 历代作 品的成绩 。 ” 不 同时代 的新思 维学者们 不断地想 摆脱研 究历史 的传统观念 束缚 , 提
一
现存 的浩如烟 海的史籍人 手而别 无他法 ; 而对历史 资 料 的鉴别 、 整理 、 审定 , 使音乐 史学 的先辈们 只能采取
考校 、 汇集等一系列传统研究历史的方式方法 。 我们从许之衡 、 王光祈 、 缪 天瑞等人的音乐史著 作 可 以看 出, 他们 明显不 满于传 统治 学史观念 。王光 祈
者们转 向从 现实 的民间音乐 实体来充 实史学本 身 , 努 力 使音乐史 成为真 正的音乐 的历史 , 而不是在一般 书 籍里的音 乐文学史 。基 于此 , 音 乐史 学学者 们开 始意 识 到一个 新的突破 口—— 考古 , 一 批 学者深 入 到考古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2 0 1 1 年度 四川省教 育厅人 文社科 重点项 目“ ‘ 川北灯 戏 ’ 数 据库 的建设研 究” 研 究成果 之一 , 项 目编号 :
果 。在音乐史学 观念上 产生 了一次 变革 , 引 导着研 究
论著 主要 有Leabharlann : 叶伯 和《 中 国音 乐史》 ( 1 9 2 2年 ) 、 朱谦之
《 音乐 的文学小史》 ( 1 9 2 5年 ) 、 童斐《 中乐寻源 》 ( 1 9 2 6 年) 、 孔德《 外族 音 乐 流传 中 国史》( 1 9 2 6年 ) 、 郑 觐 文
、
中国古代音 乐史学史发展历程 管窥
音乐学的历史与发展
音乐学的历史与发展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存在。
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音乐的起源、发展以及音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音乐学的历史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带您领略音乐学的魅力。
古代音乐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是音乐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发现了音程的数学关系。
他认为,音乐是宇宙的基本原理,它是由数学比例组成的。
这一发现对音乐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音乐学的数学基础。
在古代中国,音乐学也有着丰富的发展历史。
《乐经》是中国古代音乐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音乐的理论和实践。
古代中国的音乐学家注重音乐与人的关系,认为音乐有助于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修养。
他们研究了音乐的音律、音色以及音乐的节奏等方面,为后世的音乐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音乐成为主导。
教会音乐以宗教仪式为中心,发展出了复调音乐,如圣歌和赞美诗。
这一时期的音乐学家注重音乐的和声和构成,研究了音乐的调式和调性。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学迎来了新的突破。
作曲家们开始探索人声和乐器的结合,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合唱作品和器乐作品。
同时,音乐学家们开始研究音乐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传递。
他们提出了音乐表演的规范和技巧,为音乐学的教育和演奏提供了指导。
18世纪,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等音乐家的作品成为音乐学的研究对象。
他们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结构,对音乐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学家们开始研究音乐的形式和结构,提出了许多音乐分析的方法和理论。
20世纪以来,音乐学进一步发展为多元化的学科。
音乐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非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等领域。
民族音乐学研究了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探索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达方式。
流行音乐学研究了流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流行音乐的特点和影响。
当代音乐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音乐创作和演奏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古代的祭祀音乐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国音乐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里程碑。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包括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等方面。
1. 古代音乐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音乐。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距今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浮现了最早的乐器,如骨笛、石鼓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逐渐成为宫廷和贵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
古代音乐分为雅乐和俗乐两大类,雅乐是宫廷音乐,俗乐是民间音乐。
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有《韶》、《雅颂》等。
2. 民族音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占领着重要的地位。
著名的民族音乐有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唐卡、维吾尔族的鼓、壮族的芦笙等。
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反映了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 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份。
自唐宋以来,中国古典音乐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曲和明清戏曲。
元曲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重要形式之一,代表作有《西华山》、《摊破天》等。
明清时期的戏曲以京剧为代表,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性剧种,代表作有《红楼梦》、《白蛇传》等。
4. 现代音乐中国音乐在20世纪初迎来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中国的音乐创作开始融合西方音乐元素,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现代音乐风格。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涌现出来,如聂耳、冼星海等。
中国现代音乐的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
总结: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四个阶段。
从古代的祭祀音乐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国音乐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代表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和情感。
中国音乐的发展不仅为世界音乐史增添了璀璨的篇章,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音乐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音乐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三个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并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古代音乐(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618年)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乐器,如骨笛、石铙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乐器的种类和制作工艺逐渐丰富,音乐也开始在宗教、军事和娱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到了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音乐已经成为宫廷和贵族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乐器的种类进一步增加,包括弦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等。
同时,古代中国音乐也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音乐理论和音乐体系,如“乐律”和“六律”。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周朝,音乐逐渐成为礼仪和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同时也开始与文学、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
这个时期的音乐以雅乐为主,雅乐是一种庄重、典雅的宫廷音乐,用于宴会、祭祀等场合。
民族音乐(公元618年至1949年)随着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民族音乐开始兴起并发展壮大。
唐朝(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音乐兼具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特点。
唐朝的音乐以曲艺、戏曲、舞蹈等形式广泛流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交流。
宋朝(960年至1279年)是中国音乐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音乐逐渐走向民间,民间音乐开始兴起。
同时,一些重要的音乐理论和音乐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徽谱”和“十二律”。
明清时期(1368年至1912年)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并存,各地方音乐也各具特色。
明清时期的音乐以戏曲、曲艺和民间歌舞为主,其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
中国音乐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变革与思想
音乐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音乐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出现了新的音 乐形式和风格,如楚辞、诗经等。
乐器创新
此时期出现了筑、筝等新型乐器,同时原有乐器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 高和完善。
音乐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儒家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也有道家 追求自然之音的思想,还有墨家主张非乐的思想等。这些思想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近古音乐时期
宋元时期的音乐发展与变革
市民音乐的兴起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音乐逐渐兴起,成为宋元时期音乐的重要特征。这种音乐以娱乐为目的,形式多样,包括 说唱、歌舞、戏曲等。
音乐理论的完善
宋元时期,音乐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音乐著作,如《梦溪笔谈》、《乐书》等。这些著作对音 乐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间音乐的丰富多样
隋唐时期民间音乐也十分丰富多样,包括曲子、变文、俗讲等多种表演
形式。这些音乐形式贴近民众生活,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
03
音乐理论的完善
隋唐时期出现了《乐书》、《教坊记》等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对音乐
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完善,为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画上了圆满
的句号。
04
中国音乐史
汇报人:XX 20XX-01-21
目 录
• 绪论 • 古代音乐时期 • 中古音乐时期 • 近古音乐时期 • 中国音乐的特点与影响 • 中国音乐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01
绪论
中国音乐史的定义与范围
定义
中国音乐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音乐艺 术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其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
本文将探讨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音乐体系。
一、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民族音乐在古代,中国民族音乐以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为主。
其中,宫廷音乐多为礼仪、祭祀等场合演奏,民间音乐则表现了各地丰富的风土人情,而宗教音乐则具有浓厚的信仰色彩。
这一时期,民族音乐已经具备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2、近现代民族音乐20世纪初,中国开始逐步接受西方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开始与西方音乐理论融合。
同时,一些民间音乐如京剧、昆曲等逐渐得到重视和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许多民间艺人被发掘并受到了国家扶持。
3、当代民族音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民族音乐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音乐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和认可。
国内外学术界开始深入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美学特征等。
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爱并学习民族音乐,推动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1、学术研究领域目前,中国民族音乐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许多学者和专家致力于研究民族音乐的各个方面,如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等。
同时,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音乐教育领域在音乐教育领域,民族音乐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各类学校纷纷开设民族音乐课程,推广和普及民族音乐知识。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在积极开展民族音乐培训和传承活动,培养更多的民族音乐人才。
3、音乐创作领域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创作领域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许多作曲家开始尝试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精髓,又具有时代特征,为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未来趋势1、学术研究深入化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将更加精细化、深入化。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音乐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和民族特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并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音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古代音乐器乐是以石、骨、木等天然材料制作的乐器,如石钟、石簧、骨笛等。
这些乐器主要用于祭祀、宴会等场合,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社交性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音乐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乐律、乐曲、乐器等。
古代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尤以周朝的宫廷音乐最为繁荣。
《周礼》中记载了周朝宫廷音乐的制度和乐曲,如《大雅》、《颂》等。
这些乐曲以庄重、肃穆为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二、中古音乐的发展与演变中古音乐时期,中国的音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唐朝,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唐朝的宫廷音乐以乐舞为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舞蹈体系。
著名的乐舞有《霓裳羽衣舞》、《广陵散》等。
宋朝时期,音乐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音乐的社会影响力。
宋朝的音乐以民间音乐为主,形成了一种婉约、柔美的风格。
著名的民间音乐有《渔舟唱晚》、《阳关三叠》等。
此外,宋朝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即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将音乐与戏剧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三、现代音乐的崛起与多元化近代以来,中国音乐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逐渐走向现代化。
20世纪初,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音乐家开始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并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
这一时期的音乐被称为“新音乐”,代表人物有聂耳、冼星海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开始重视音乐教育和艺术创作,建立了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
中国音乐家开始创作大量的交响乐、室内乐和声乐作品,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音乐进一步多元化和国际化。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00-2019年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音乐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合,地方性音乐与全球化音乐相互碰撞,网络音乐的兴起和影视音乐的发展为中国音乐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00年以来,中国音乐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主要趋势,音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音乐消费模式不断升级,音乐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摇滚乐、流行乐到嘻哈音乐,不断吸纳外部音乐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风格。
地方性音乐也在现代性的影响下发生了转变,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交融使得地方性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网络音乐的崛起给中国音乐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各种音乐平台和社交媒体成为音乐人推广作品、建立粉丝群体的重要渠道,推动了音乐创作、演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创新。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段时间内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众多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涌现,为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贡献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1.2 研究目的近年来,中国的音乐产业发展迅速,各种音乐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音乐市场日益繁荣。
对于这一时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研究仍然相对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2000-2019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学术研究进行综述,深入分析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和变革情况,探讨中国流行音乐的演变趋势,以及地方性音乐与现代性的碰撞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网络音乐的崛起和影视音乐的发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提供一份全面的综述,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中国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文化传承。
1.3 文献综述近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种学术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层出不穷。
中国音乐史简述
中国音乐史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一】、古代音乐史一、远古夏商时期:古歌(八阙、弹歌、邪许歌、候人兮猗)古乐舞(皇帝的云门、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霍)古乐器(打击和吹奏)重点是吹奏乐器中的埙二、西周春去战国时期1、礼乐制度(目的内容作用)2、音乐机构-春官3、乐舞(六代乐舞、小舞、散乐夷乐、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4、歌曲(北方诗经、南方楚辞)5、说唱音乐《成相篇》6、乐器(八音、曾侯乙墓编钟、)7、乐律(十二律、三分损益)8、音乐思想(儒墨道三家)三、秦汉时期1、乐府2、鼓吹乐3、相和歌(相和大曲)4、百戏(击鼓说唱俑)5、古琴(特点、《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6、歌舞戏7、乐律(京房六十律、钱乐之三百六十律、何承天新律、晋荀笛律)8、音乐思想(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三、隋唐时期1、宫廷燕乐(多部伎、坐立部伎、歌舞大曲、法曲)2、民间俗乐(曲子、变文、散乐)3、音乐理论(八十四调、二十八调)4、记谱法(减字谱、燕乐半字谱)5、音乐机构(行政:大乐署、鼓吹署宫廷:教坊梨园)6、音乐家(李隆基、李龟年)四、宋元时期1、音乐特点2、市民音乐(瓦子勾栏、书会、社会)3、音乐形式(曲子、唱赚、散曲)4、说唱(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5、戏曲(北方杂剧、南方南戏)6、乐律(俗字谱、律吕字谱、十八调)7、音乐论著五、明清时期、1、戏曲(明朝四大声腔和清朝四大声腔)2、说唱(北方鼓词、南方弹词)3、器乐(古琴、琵琶)4、琴谱(神奇秘谱、琵琶谱、弦索备考)5、朱栽育以上就是古代音乐史还可以按几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来背,如说唱音乐、记谱法、戏曲、音乐机构等等【二】近代音乐史一、传统音乐新发展二、戏曲发展-梅艳芳三、说唱音乐1、大鼓2、弹词四、民歌1、内容改变2、歌舞(北方秧歌、南方花鼓花灯)五、器乐1、社团2、地方乐种3、流浪艺人4、华彦钧六、学堂乐歌1、定义2、内容3、创作手法4、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5、历史意义七、音乐教育1、20世纪20年代(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社会教育)2、20世纪30年代(普通、专业、社会)八、代表人物1、20世纪20年代(王光祈、萧友梅、黎锦辉、赵元任、青主、刘天华)2、20世纪30年代(黄自、聂耳、冼星海、贺绿汀)九、20世纪40年代1、国统区、沦陷区音乐2、马思聪3、江文也4、近代歌剧发展(1)新歌剧探索(西洋歌剧、传统改良、小歌剧)(2)秧歌剧(3)《白毛女》以上就是全部的中国音乐史。
文献学视野中的《中国音乐史》出版现状分析
而生 , 出现了李纯一 、 廖辅叔 、 沈知 白、 孙继楠 、 金文达、 蓝
玉崧 、 再生 、 刘 了以 《 中国音乐史》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中国音乐史 纲要》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 》 或《 等为名称的各种 中国音乐
K y wo d e r s:p i l g h l o y;c ie e mu i itr ;p b ih d sau o h n s sc h s y o u l e tt s s
CL n mb rJ0 C u e :6 9
D c me tc d :A o u n o e
囤素 . 占{ f } 镛
・
文 献 学 苑 ・
文献学视野中的《 中国音乐史》 出版现状分析
徐 富平 ( 水师 范学院 图书馆 天 甘肃天水 7 10 ) 40 1
摘 要 : 目前可见的中国音乐史类专著大约有 10 多种, 0 种类多样而略显杂乱。文章按照撰写的体例及特点, 将中国音乐史文献归纳为七大
Re e r h o h u l h d S a u fC i e eM u i itr n P r p cieo h ll g s a c n t e P b i e t t so h n s s H so y i e s e t fP i o y s c v o
少或 官或私 编修 的各类 “ 书 ” “ 乐 、 乐论 ” , 等 涉及 音 乐领 域
的方方 面 面 , 律学 、 学 、 奏法 、 如 乐 演 乐器 制造 法等 。2 世 0 纪初 , 别是 在“ 特 新文 化运 动 ” 的浪潮 中 , 关音 乐讨 论 的 有 各种 观点 、 论竞 相论 争 。新 中 国成 立后 , 理 音乐 理论 研 究 工作 , 合教 学 、 配 创作 、 出等实 践 活动 , 中国古代 音 乐 演 在 史 研究 领域逐 步展 开并 已渐成规模 。
近十年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成果综述
99近十年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成果综述郑于湄(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在实践探索与理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对2011年至2021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这十年间学界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点研究方向,并从近现代音乐史分期标准与阶段划分切入,归纳探讨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史分期;史料建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2-099-07收稿日期:2021-11-01项目基金: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徽州祭祀音乐研究》(项目编号:20YJC760049)阶段性研究成果及2019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项目《厦门“万国租界”时期城市音乐生活研究》 (目编号:JAS19700)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于湄(1988-),女,福建省泉州市人。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研究。
一、近十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问题研究近十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无法绕过的话题便是历史分期,这是音乐史研究的基础,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都必然遵循一定的音乐史分期标准,从而为研究议题提供必要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渊源。
由此形成了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阶段、分期标准以及分期评价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一)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划分的研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三阶段分期成果上,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陈秉义,在其所著《中国音乐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版)一书中,将中国音乐史由古至今整体上分为古代、近现代与当代,其中,近现代音乐史发展的开端是1840年,此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音乐艺术也被赋予了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属性;而近代与现代划分的标志是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中国音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进入现代史范畴;当代音乐发展则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史研究分析与评判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史研究分析与评判提要: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史著作,开启了音乐史著作撰写的先河,为我国音乐史学研究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后辈的研究者留下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后辈研究者指引了一定的方向,拓宽了道路;本文对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史著作作了简单梳理。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史;著述中国音乐史书的著述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些特征与当时的文化、社会、历史、政治状况深入结合,描绘着不同时期音乐史学家对音乐历史的总结。
由于每个音乐历史学家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对音乐历史的了解和个人喜好偏重的不同,在他们的思维活动下所撰写的中国音乐史著述也不尽相同。
我们若想系统的了解中国音乐史著述的特点,并从其中归纳出中国音乐史书的编纂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去很好的回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重写音乐史”话题;以及中国音乐史的著述在新时期、新世纪应该如何在编著方面去下功夫?因此,对不同版本、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音乐史书的研究和讨论,在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史书著述研究与分析。
一、建国前不同版本的中国音乐史概述建国前的中国音乐史书,经目前整理有这样几部音乐史书在音乐史的研究与价值上取得了大家的公认。
他们分别是1922年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1929年郑觐文的《中国音乐史》、1930年许之衡的《中国音乐小史》、1931年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1933年缪天瑞的《中国音乐史话》、1944年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
这几部音乐史著作,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其代表性也是其他音乐史书不可比拟的。
它们为中国音乐史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形成起到了开创性的历史功绩。
其写作特点,各有千秋;书写内容,重略不同;撰写语言,大不相同。
这一时期的著书人通常是出过国、留过洋、见过世面的读书人,他们有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并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对音乐史进行研究。
中国音乐史之20世纪20年代音乐发展
中国音乐史之20世纪20年代音乐发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中国音乐史之20世纪20年代音乐发展中国近代音乐史经过学堂乐歌的洗礼以及西方音乐文化的洗礼,在20世纪20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中——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的成立也对中国近当代音乐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二)
演奏等 , 收录学堂乐歌约 10 3 0余首。⑩ 在蔡元培等人的积极倡导 明 了 发展 方 向 。
下 , 育 在 学 校 教 育 中得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重 视 。这 一 时 期 , 我 国 美 在
13 9 7年 7月 7日, 日战争全 面爆发 , 抗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
在音乐教育方面 , 以教唱 、 唱抗 日救亡歌曲为主。 传 一大批 创始 了高等音乐师范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 , 即北京师 范大学⑩ 和 矛盾 。 聂 冼 任 麦 上海 国立 音乐院 ( 后改名 为上海 国立 音乐专 科学校 )为 国民音 音 乐 家投 身 于抗 日救 亡 歌 曲 的 创 作 之 中 , 耳 、 星 海 、 光 、 , 张曙、 吕骥 、 贺渌汀等创作 了大量的抗 日救亡歌 曲。广大 的中 乐教育培养 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如萧友梅 、 沈心工 、 曾志志 、 赵元 新 、 任 、 自、 黄 陈啸空 等人所创作 的音乐作 品 , 大多数 是为 中小学 小学音乐教师通过 音乐 课 向学生传授 了大量优秀 的抗 日救亡歌 绝 中小 学音乐教材 中抗 日救亡 、 国民主题材 的歌 曲 日 爱 生演 唱而创作 的。特别是 黎锦辉 的儿童歌舞剧和歌舞表演 , 不仅 曲。此时 ,
这个标准偏重 于音 乐知识和技能 的学 习。 11 9 2年 1 月 教 育 部公 布 《 学 校 教 则 及 课 程 表 》 1 小 中规 定 : 唱 歌 原则 。但仍可 以看 出, “ 9 9年 4月 , 国民政府教育部 召开第 三次全 国教育会议 , 萧友梅 要 旨, 在使儿童 唱平易歌曲 , 以涵养美感 , 陶冶德性 。初等小学校 1 3 改 的 他 宜授平宜之单音唱歌 。高等小学 校宜依前项教授 , 渐增其 程度 , 向 大会 提 出 《 革 现 行 中学 音 乐 课 程 案 》 批 评 性 意 见 , 指 出 : 二十一年十一月教育部颁 布之 中学课程标准 , 于音 乐一科 似 关 并得酌授简易之复音唱歌 。歌词乐谱宜平易雅正 , 使儿 童心情活 “ 嫌观点未尽正确 。盖纯以中学之音乐科为一门学术功课 , 而未知 泼优美 。” 1 1  ̄ 9 2年 1 2月教 育部公 布《 中学 校令施行 规则》 中规 应用音乐 以陶冶学生之德性也 。其 次 , 就学 术功 定 :乐歌要旨在使谙 习唱歌及音乐大要 , “ 以涵养德性及美感。乐 根据美 育原 理 , 亦嫌 课程 内容 过于复杂 , 而上 课时数 过于有 限 , 该 歌先授单 音 , 次授复音及 乐器用法 。” 并将 唱歌课列为必 修科 课 之立场言 , @ 练声 、 唱、 独 分部 合唱 、 器乐 、 乐理 、 和声 、 曲 目, 而结束 了以往音乐一科处 于“ 从 随意科 ” 地位 的历史 , 为学堂 课程 内容涉及看 谱 、 音乐史 、 音乐美 学等等 , 几等于音乐专科之全 部课 程 , …… 乐歌的发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 。据不完 全统计 ,从二十 世纪初至 体学 、
中国音乐教育史的研究现状、范畴与方法——从近30年来(1980-2010)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谈起
国音 乐教育 学学科 版图上 的重要 内容 ,也成为建设 过程 中,规划学 科蓝 图 、挖掘本土资源 、强化本 土话语 、革新音乐 教 育实 践所必 不可少 的音乐教育学分支学科 。那 么 ,以 往的 2 0 种学术著述 ,具体研究 了中 国音乐教育 史 0余 中哪些具体 问题 ?反 映了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教育 的哪 些经验?研究 中还存在着哪些弊端?尤其在 中国音 乐 教育史的学 科 自身 的 自觉 探索 中,还存 在 怎样 的 困 局?面对这些 困局 ,今人 当如何 逐步破解?本 文将在
对这 些文论 展开综 述的基础上 ,试对上述 问题 加 以探
讨。
一
的重要 内容 。有学者考证 ,萧友梅博士论 文对周朝音 乐教育体制 的简要论 述 ,是 我国音乐 教育史上第一次 对 周朝音乐教育进行 近代教育 意义上 的 总结 。据笔 者所及 ,对这一学科从 文献 、学科理论 与方法论等角 度展开专 门性 的研究 ,是近 3 O年来 ( 尤其 是近 2 0年 来 )才开始集 中、深入 地出现 的。这期 间 ,有关 中国 音乐教育史 的论文 、著作共发表 、出版 20余种 ,内 0 容涵盖 了我 国音乐教育的起源 、音 乐教育思想史 、音 乐教育制度史 、历史时期的音乐教育价值论 、音乐教
育 内容史 、音乐教育方法论 ,以及 中国音乐教育史 学 科 自身 的理论探讨等十分宏 阔丰富的论题 。一些音乐
、
中 国音 乐教 育 史 的研 究现 状
据笔者统计 ,现有 20余种 中国音乐教育 史研究 0 文论中 ,学者们关 注度较高 的论题依次是音乐 教育思
院校和科研 院所 陆续形成 了教师科研与硕博士研究 生 选题 相 配 套 的研 究 团 队。 除此 之 外 ,一 些来 自文、
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
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中国钢琴音乐具有丰富的历史与独特的现状,它是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探讨其现状,并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1.近代引进与发展19世纪末,钢琴从西方传入中国,由于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很快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纳。
中国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开始探索钢琴的演奏和创作,在西方音乐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
2.民族主义与盛行时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经历了剧变和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盛行,音乐家开始运用民族主义色彩在钢琴音乐中表达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代表性的作品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叶洛清的《黄河大合唱》等。
3.文化大革命对钢琴音乐的影响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
钢琴作为西方的代表性乐器,被打上了“资产阶级音乐”的烙印,许多钢琴家和作曲家受到迫害而停止创作和演奏。
这段历史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4.改革开放与国际交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逐渐打开,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许多国际知名钢琴家和作曲家来到中国演出,与中国音乐家进行交流,使得中国钢琴音乐走向了国际舞台。
同时,中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的开展也为年轻的钢琴家提供了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
二、中国钢琴音乐的现状1.琴童现象与钢琴教育中国钢琴音乐现状中一个显著的现象是琴童的崛起。
由于中国家长普遍重视教育,许多家庭给孩子提供学习钢琴的机会,使得中国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钢琴演奏家。
然而,琴童现象也引发了钢琴教育过度竞争、焦虑情绪等问题,需要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2.作曲家与作品创作中国当代的钢琴作曲家在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并加强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借鉴。
其中,作曲家齐豫光的钢琴作品《黄河贝蛇》和谭盾的钢琴协奏曲等作品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与个性。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代表作品
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陈钢、 何占豪作曲),将传统越剧旋律与现 代交响乐融合,成为中西方音乐结合 的经典之作。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方式
通过收集、整理和改编民间音乐, 以及培养民族音乐人才,使民族 音乐得以传承。
创新表现
在保留民族音乐特色的基础上,融 入现代音乐元素,如电子音乐、爵 士乐等,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民族 音乐。
代表作品
如《茉莉花》(二胡协奏曲,陈钢 作曲),将传统曲调与现代音乐元 素相结合,深受听众喜爱。
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反映时代背景
近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 会变革都在音乐作品中得到体现, 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歌曲、改
革开放时期的流行歌曲等。
传播价值观念
音乐作品可以传达特定的价值观 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
《二泉映月》
由陈钢和何占豪创作,是中 国最著名的交响乐作品之一, 表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由李焕之创作,是《春节组 曲》的第一乐章,表现了中 国人民欢度春节的喜庆气氛。
由华彦钧创作,是中国最著 名的二胡独奏曲之一,表现 了一位盲人艺人的心酸人生 和悲惨命运。
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技巧
民族风格
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在创作中大量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如民歌、戏 曲等,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音乐也走向世界舞台,成为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04
音乐家与作品
近现代著名音乐家
贺绿汀
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音乐家,代表 作有《游击队之歌》、《垦春泥》等。
聂耳
中国近现代作曲家、音乐家,代表作 有《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与现状20世纪中国音乐史也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一、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对象音乐史和音乐史学的区别:音乐史是指客观存在过的人类的音乐活动及其发展过程。
音乐史学是音乐史学家以音乐历史为对象,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目的鉴往知来以史为鉴探求历史的发展规律▲音乐史学: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人类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史学是通过尽可能客观的描述,或对其发展动因和结果的系统科学阐释,达到音乐文化传承、积累和传播的目的并使人们在不断完善和健全对音乐艺术发展途径的自我认识中,增强后人创造新的音乐文化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是对相去不远的音乐文化历史的研究,与当下的音乐文化发展进程具有更直接、密切的联系。
因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就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具备特有的现实借鉴价值。
三、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本体性征▲音乐史学是研究一定范围内音乐文化动态的发展过程。
音乐史学的研究必须关注音乐文化历史展衍中的连续性。
▲音乐本质上是音乐艺术史,音乐史学的主线无疑应当是人类在音乐审美创造与审美实践中的历史发展过程。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时期的音乐审美创造与审美实践相关的历史人物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发展历史概述陈聆群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在20世纪》这篇文章,对20世纪音乐史学发面具有重大影响。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发源于20世纪初期清末,有部分学者做了大量关于音乐的笔记,包括赴海外留学的学生,他们最初的笔记是中国近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史料,正式成文是1936年李树化的《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
20世纪3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的任务。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的观点。
阐述了“五四”前后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并对中国文化战线发展历程作了具体的评论。
20世纪40年代新音乐运动史研究的直接影响:1、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及用“新”“旧”的准阶级分析的标准,对音乐现象、人物和作品进行甄别的方法。
2、通过初步开展的“新音乐运动史”的教学,将教学与史学研究进行了较早的联系。
3、对20世纪四十年代前的史料作了一定程度的汇集。
中国音乐史学学科的真正建立在1957年至1958年间。
1957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一个小组,提出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纲”。
随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各自建立了研究小组,开始了史料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并制定教学大纲草案。
在“大跃进”年代,人们鼓足干劲争上游,在1959年先后形成书稿大概有四部,都为油印本。
一部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铨民为组长,汪毓和为副组长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稿编写组,编写成果有:黄翔鹏、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稿》一共为五编。
还有一部较为重要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一共20册。
这一小组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汪毓和根据自己的观点又编写了一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
上海音乐学院以陈聆群教授为主的音乐组编写了《中国现代音乐史纲》;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再生老师编写的《中国现代音乐史讲义》。
1961年,在北京(香山)召开了由文化部音乐教材编写组组织的“音乐教材评审会议”,对当时的音乐教材进行审阅,评审合格的指定为全国通用教材。
如吴祖强的《曲式作品分析》教材就是此次评审通过的教材。
汪毓和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作为试用教材。
1986年出版《聂耳画传》、《中国工农红军歌曲选》、《抗日战争歌曲选集》、《解放战争歌曲选集》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编写是应了吕骥的那句话“要编写一部真正的人民的音乐史”。
文革期间重新改写的音乐史有:《西洋音乐史》又名《西方音乐史》。
在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基础上重新编写的《中国古代音乐史》。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音乐史学的现状1978年以后,中国音乐史学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科的新建设和研究队伍的壮大(教学、研究活动推动学科建设;教材和相关资料建设取得迅速发展);2、研究领域的深化与拓展;3、伴随学科拓展引发的学术争鸣和思想更新。
教学、研究活动推动学科建设:1980年后文化部教育司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多次举办全国性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是学术与教学研讨会。
1985年正式成立的“中国音乐史学会”,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建立了一个交流平台。
1982年后教育部为全国高师系统举办了“中国音乐史师资讲习班”和“中国音乐史研讨班”。
目前,中国高校中设有音乐系科的学校有588所。
1980年以后,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上海音乐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为首,开始招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硕士生和博士生。
1985年开始,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曾多次召开“中国新音乐是研究会”。
汪毓和先生的“小白本”198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世纪上半叶,公认的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中国作曲家只有两位,他们是马思聪和江文也。
通过对音乐家的重新评定为主导的研究,使学科的科学性得到强化。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学科的横向拓展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的新突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蒙古族音乐史》专题史重要专著有: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榎本泰子《西洋音乐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刘欣欣《哈尔滨西洋音乐史》等。
除此之外还有,卞萌的《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2001年);钱仁平的《中国小提琴音乐》(2001年);传统音乐方面的《评剧音乐史》(1997年);常静之的《中国近代戏曲音乐研究》(2000年);韩淑德、张之年的《中国琵琶史稿》(1985年)戴嘉枋的《样板戏的风风雨雨—江青样板戏及内幕》(1995年)等。
纵向的拓展表现在两个方面:新时期中国音乐史学从研究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音乐的跨度,在时间上延伸到了80年代。
中国音乐史学在时间上的纵向拓展重要成果有:李焕之主编的《当代中国音乐》,还有一批跨时期的作曲家作品和音乐家传记出版。
1987年开始出版,每年一册的《中国音乐年鉴》。
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年》孙继南《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年》李文如《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录》(修订版为《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套装上下册) [精装]》)20世纪末出现的新著作有:居其宏的《20世纪中国音乐》(1993年)凌瑞兰的《20世纪中国音乐史略》(2004年)台湾出版的刘靖之的《中国新音乐史论》(1998年)等这一时期主要的专题史也有所发展,著名的有:明言著的《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李双江主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
伴随音乐学科拓展引发的学术争鸣和思想更新:1、由“新潮音乐”引发的对中国音乐创作的争鸣。
2、在对音乐历史回顾与反思中的争鸣。
3、20世纪音乐道路中中西关系的争鸣4、相关“重新音乐史”的争鸣1988年在上海举办“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国际比赛”之际,音乐界展开了关于所谓音乐上“中国风格”问题的讨论。
刘靖之认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史上,最大的战略失误是中国音乐的“欧洲中心论”。
音乐史学研究中个体特征开始显现,方法日趋多元,并逐步摆脱了左倾思维模式及笼而统之的“通史”和教材的单一模式,通过众多的音乐专题研究使得学科的成果日益丰富,并由此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20世纪中国音乐史的区域史与断代史研究——以“文革音乐”为例前“文革”的中国音乐概述区域史与断代史研究亟待加强的原因:1、从音乐史学方法论角度看区域史与断代史研究的必要性。
2、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现状存在的不足看区域史与断代史研究必要性。
就音乐史学而言,它的主要研究方法只能从构成其研究对象最本质的两个方面,即史学和音乐学来反向构成。
史学方法总体而言是指搜集、整理、运用、分析史料,发现其因果联系与历史本质,探寻历史发展脉络的方法。
历史性是史学的根本性关注点。
音乐学的方法总体而言,应当不脱离音乐的实践、创作、观念、社会生活、审美取向及其主体音乐家的活动等。
方法论的启示:历史是流动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音乐观念、社会音乐生活及其音乐审美取向泛化成的作品。
戴嘉枋认为,传统音乐的产生与当时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相关大的关系,如昆曲的旋律曲调很优美,但是节奏很慢,咦咿呀呀的,这与当时人们的农耕社会及生活节奏有着一定的联系。
现如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也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密接结合的。
在不同的区域或民族中,由于地理环境和民风习俗的影响,音乐存在着音乐观念、社会音乐生活及其音乐审美取向上的差异。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现状存在的不足:模糊的“人民性”的提法,抹杀了一定时间段中的音乐文化多层次、多样性历史的呈现。
大一统的观念制约了对不同区域中音乐文化的差异的观照。
一统化的教材编撰方法形成了单一的粗放型研究模式。
20世纪音乐史学工作者,两个基本功和人文学科知识的储备不足,导致20世纪中国音乐史徘徊不前。
加强区域史研究将有助于对中国音乐史区域间和而不同的全面认识。
加强断代史研究将对20世纪中国音乐进程中各个时期的音乐文化有更深入的体察和了解。
20世纪中国音乐史的区域史与断代史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建立宏观的历史观念,以及重视区域和断代的本质特征(“鱼”与“水”的关系)。
尊重历史人物所作出的时代选择,在研究中要“以人为本”,不要神化,也不要鬼化。
重视史料(特别是口述历史)的搜集、整理与鉴别。
无论研究的对象和运用的方法是宏观或微观的,在研究的过程中,都应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跳进跳出”的办法)。
研究20世纪中国音乐史的区域史与断代史的目的:把通史粗放型的研究变得更有层次、更精致。
区域史和断代史的研究应建立起多元化的音乐史学观念,即面对音乐历史文化丰富多样的客观实际,所建立起的全方位、多截面进行考察、剖析的观念。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秧歌剧是一种小型的歌舞剧。
是抗战时期在延安解放区创作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像《白毛女》等“民族新歌剧”。
20世纪中国音乐史的区域史和断代史的研究,根本问题在于从总体到个别、一般到特殊,独立与联系等多元化审视中,健全音乐史学的映照功能。
文革中间的地下知青歌曲地下歌曲:就是跟当时的主流的意识形态(歌颂文化大革命、歌颂党、歌颂毛泽东、包括歌颂新生事物)格格不入的,也就是一种“亚文化”的形态。
主讲内容:新民歌——“知青歌”的出现“知青歌”的分布与流传“知青歌”的内涵及其音乐特点对“知青歌”的嵌禁“知青歌”的历史意义“知青歌”的出现民歌的特点:通过口传心授在民间自发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改变,往往无法确定原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