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论》读后感

合集下载

盐铁论读后感

盐铁论读后感

盐铁论读后感《盐铁论》读后感《盐铁论》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由汉代经学家贾谊所著。

这部著作主要讨论了盐铁专卖制度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以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阅读《盐铁论》后,我对贾谊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贾谊在《盐铁论》中提出了盐铁专卖制度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

他认为盐铁是国家的重要经济资源,应当由国家垄断经营,以维护国家的财政稳定。

他指出,如果私人经营盐铁,将导致国家财政收入不足,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

因此,他主张实行盐铁专卖制度,以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其次,贾谊在《盐铁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解决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

他建议取消盐铁专卖制度,允许私人经营盐铁,以促进经济发展。

他还提出了一些税收改革措施,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农业生产。

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建议,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度。

通过阅读《盐铁论》,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贾谊的思想和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需要,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当代,我们可以从《盐铁论》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尽管时代变迁,但贾谊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例如,他提出的税收改革措施和官员管理制度的改革建议,对我们改革现代政治经济制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此外,他主张放开盐铁专卖,允许私人经营,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鼓励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盐铁论》,我对贾谊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贾谊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我们改革现代政治经济制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古代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

论积贮疏读后感

论积贮疏读后感

论积贮疏读后感古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当今中华民族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古文有其时代的烙印性。

脱离于古文的时代性,则谈不到古文的教育作用。

贾谊的《论积贮疏》是篇优秀的古文。

其基本观点是正确的、积极的。

文章开篇就利用了管子的观点“仓禀实而知礼节”,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以反问句的论点说明了“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治理好”的道理。

而民富国强不但是封建士大夫梦寐以求的社会目标,也正是我们现在努力建设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有了剩余价值,才有了阶级,有了国家。

也就是说人们有了积蓄以后才能讲政治、文化;求索知识、艺术;讲究礼仪。

这一观点与管仲的“仓禀实而知礼节”是一致的。

只有人民富足,国家才能强盛,各项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如果老百姓“家无隔夜之粮”却侈谈遵纪守法,为国效力,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弱国无外交”。

中国近代史的辛酸充分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而落后的原因在于贫穷。

所以贾谊认为“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是千真万确的。

只有人民富足了,才能发展各项事业。

可见,贾谊的《论积贮疏》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今天致力于现代化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论积贮疏》中有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其局限性。

文中写道:“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残也。

”他认为“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这个观点有其两面性。

如果把“食者甚众”看作是机关事业人员繁冗,吃皇粮者众,追求优厚的公款消费的福利待遇是“淫信之风日日长”,这不管是两千多年之前还是现在无疑都是正确的。

我国自古及今以来庞大的政府机关,臃肿的人员,不但多吃了“皇粮”,造成财税的严重不足,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而且互相扯皮推诿,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滋长了不正之风。

所以贾谊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对“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提出鞭策,这是很有见地的。

读苏轼《贾谊论》有感

读苏轼《贾谊论》有感

读苏轼《贾谊论》有感
贾谊是西汉初年的政论家,他提出的很多政治见解和措施,在他的时代不被重用,而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全面贯彻和发展。

我们之前讲了他的政论文,今天讲的赋,就是政治上的不得志所引发的自伤、自悼之情。

苏轼在《贾谊论》里,评价贾谊“志大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苏轼说,如果贾谊积极和权贵大臣结交,也许对推行自己的政治措施有利。

我想,一个善于权谋和交际的人,也许会成为好的政治家,但绝不会是一流的艺术家、文学家。

这本身就存在矛盾,艺术家终其一生追求的是“美”和“真”;政治家追求的是“力”,对世界的理解控制,不惜一切代价。

前段时间,我去了景帝的阳陵、武帝的茂陵,想好好感受一下那个时代。

阳陵都是些瓶瓶罐罐,我想起博物馆还有一个汉代文物,是猪圈,非常生活化;茂陵的石雕,虽然浑厚、朴拙,但是已经和生活拉开了一定距离,尤其是马踏匈奴的石雕彰显了汉帝国不可一世的威严和雄风!
从景帝到武帝,汉帝国治国方略从休养生息到穷兵黩武,审美风尚从质朴简单到铺张扬厉。

所以,我想说的是,贾谊只是生不逢时!
即使他做到了苏轼说的,广结人缘,他的政治主张还是很难贯彻,时代不允许。

削藩、减弱诸侯权利,中央统一铸钱,废除和亲政策,这些想法都是好的、超前的,可是具体实施时不能过快、过猛,不然国家反而要乱。

历史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文学的发展也一样。

虽然我觉得汉赋没有什么太大的文学价值,但这却是文学发展的必经阶段,汉赋对美的追求,使得文学走向独立又迈出了一大步!为美学时代——魏晋南北朝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
在阅读贾谊的《过秦论》之后,我深感其观点的深刻和洞察力的独到。

贾谊以铿锵有力的语言,剖析了秦朝统一六国后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

贾谊在《过秦论》中强调了统一之后应该进行的改革,特别是对于各国不同制度的整合。

他指出,必须要消除各国间的差异,统一朝纲,使整个国家形成一个坚实的整体。

他主张以法治国,通过统一的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使得人民都能依法生活,不再有乱象和混乱。

此外,贾谊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他强调了士人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士人应该被尊重和重用,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应该为国家所用。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优秀的人才,提倡思想的自由和开放,鼓励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他还提出了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国家的防线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读完贾谊的《过秦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和他的政治智慧。

他的观点既有理论性的深度,又具有实践性的可行性。

他所提出的改革方案不仅适用于秦朝的国情,也对后世的一些治理者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具有深刻见解和重要价值的著作。

它展现了贾谊极高的智慧和对政治的独到洞察力。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为贾谊的思想深深震撼,也对国家治理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贾谊论》文言文阅读

《贾谊论》文言文阅读

《贾谊论》文言文阅读第1篇:《贾谊论》文言文阅读《贾谊论》〔宋〕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苏轼《贾谊论》与《汉书·贾谊传》阅读及译文赏析(*)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贾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论衡》是一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著作,其中包含了对于政治、文学、宗教、道德等方面的论述,对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贾谊的《论衡》,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深刻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论衡》中,贾谊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利益。

他强调了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德和才能,认为他们应该以忠诚、正直、勇敢、智慧为本,以谋略、权谋、军事、财政为用,以此来维护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这些观点不仅对于当时的政治有着重要的启示,也对于今天的政治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贾谊还对于文学和道德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文学应该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注重道德教化,弘扬社会正气。

他还对于文学的创作和鉴赏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后人的文学创作和鉴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道德方面,贾谊强调了人们应该以诚实、宽容、正义为本,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这些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道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阅读贾谊的《论衡》,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贾谊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对于古代的政治、文学、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贾谊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贾谊的思想和观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贾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贾谊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贾谊对文学的价值、作品的创作和文学批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展现了他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贾谊论》,我对文学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受益匪浅。

首先,贾谊在《贾谊论》中对文学的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形式,可以传承和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在他看来,文学是一种可以启迪人心、引领思想的力量,可以对人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贾谊的观点,我深刻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启迪和塑造。

其次,贾谊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他强调了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认为作品应该具有真实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他还提出了“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之有味”等创作原则,指导作家如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通过学习贾谊的创作理念,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最后,贾谊对文学批评的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客观公正、深入细致,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他还提出了“评其辞”、“论其事”、“辩其意”等批评方法,指导批评家如何进行深入的文学批评。

通过学习贾谊的批评观点,我对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原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贾谊论》,我对文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文学创作和批评有了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贾谊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当代文学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贾谊的文学思想,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贾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新书》是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贾谊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对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观点。

通过阅读贾谊的《新书》,我深受启发,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在《新书》中,贾谊提出了“君子之学,必有所成,必有所立,必有所用”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有自己的学识和见解,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同时要能够将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升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另外,贾谊在《新书》中还提出了“治国安邦,非有贤者之主,不可得也”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安定、繁荣,必须要有贤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发展与国家的领导者密不可分,一个好的领导者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而一个差的领导者则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因此,我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和领导者的素质。

此外,贾谊在《新书》中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和文化的观点,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学者之业,莫大于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只有通过教育,国家才能培养出一批批有用的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

这一观点让我更加重视教育,意识到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教育,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阅读贾谊的《新书》,我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贾谊的思想和观点深刻而丰富,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贾谊的思想,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贾谊是中国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论衡》是一部集合了政治、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内容的巨著。

在这部书中,贾谊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学识。

在《论衡》中,贾谊对于君臣关系、政治制度、社会风气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而不是互相猜忌、互相攻击。

他还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希望通过改变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来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

贾谊的思想观点,深刻而独到,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学识。

在阅读《论衡》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贾谊的思想观点,深刻而独到,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学识。

他的观点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论衡》的阅读,我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贾谊的《论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著作,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论衡》的阅读,我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贾谊的卓越才华和学识,对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贾谊的思想观点,深刻而独到,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学识。

总的来说,《论衡》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论衡》的阅读,我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贾谊的卓越才华和学识,对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宝贵的著作,从中受益,也能够对当今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一般才识

一般才识

一般才识,两样人生——读《贾谊论》有感彭华学《过秦论》时,惊诧于作者的议论纵横,文气沛然。

疑问立生,这当真出自那个因“梁王坠马寻常事”而“哀伤付一生”的贾生吗?再读苏轼的《贾谊论》,我的部分疑问得到了解答:“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正是苏轼的评价让我将注意力聚焦于贾谊的“才”与“识”。

在仔细查阅贾谊的生平资料及部分著述之后,我认为“才有余而识不足”是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

贾谊之才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施行仁政是贾谊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秦》三论的上篇、中篇中都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又如“秦王……不亲士民……焚文书而恃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都对秦恃酷法轻仁义而招致速亡做了深刻明晰的揭示,并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汉初的政治方略上有一定的影响。

贾谊的政论之才还不仅限于此。

在《藩强》、《大都》、《五美》、《制不定》等篇中,他指出任凭诸侯势力膨胀将带来“胫大如要,指大如股”的“恶病”,会严重威胁国家的长治久安。

进而,由此又提出了“割地定制”的主张,即将齐、楚、赵等大诸侯国分成若干小国,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后来汉武帝时代主父偃提议的“推恩”一策其实与贾谊的意见一脉相承,而在诸侯叛乱的征兆尚未突显的汉文一朝,贾谊能将此事作为“可痛哭者”郑重提出,不能不说是极具先见之明的。

在制度方面,秦易周制,二世而亡,汉朝重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之后,必然要在制度方面做出探索。

贾谊在《审微》、《阶级》两篇中极力强化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关系力图使“天子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并强调“礼”在治国中的作用,似乎有意借周代的思想、政治遗产来巩固秦制(汉承秦制)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在经济方面,贾谊坚决主张重农抑商,《瑰玮》篇言“以末予民,民大贫;以本予民,民大富”;在《无蓄》篇中大谈无积贮存粮的危害。

他还要求规范经济秩序,将钱币铸造的权力收归中央,即“上收铜勿令布下”,并在《铜布》篇中逐一分析“铜布于下”的多种祸患和“铜不布下”的各项好处。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贾谊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贾谊以他独特的文学批评观点,对当时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展现了他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

通过阅读《贾谊论》,我深刻感受到了贾谊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思想,也对我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贾谊论》中,贾谊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文学应该以道德为根本,以教化为目的。

他强调文学应该具有道德的价值,应该能够启发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为。

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其教化的作用,它应该能够教育人们,影响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滋养。

这种对文学的看法,深刻地影响了我对文学的理解,使我认识到文学应该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应该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贾谊在《贾谊论》中还对文学的创作原则和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真实性和感人性。

他强调文学应该以真实为基础,应该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使人们产生共鸣。

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感人的情感,应该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产生共鸣。

这种对文学的创作原则和审美标准的看法,深刻地影响了我对文学的创作和欣赏,使我认识到文学应该具有真实的情感,应该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

通过阅读《贾谊论》,我深刻感受到了贾谊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想,也对我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认识到文学应该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应该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认识到文学应该具有真实的情感,应该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

通过对《贾谊论》的深入阅读,我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文学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相信,《贾谊论》将继续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我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贾谊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贾谊论》是一部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贾谊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的见解和观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贾谊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贾谊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也对他的见解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贾谊论》中,贾谊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该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反映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变迁。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才能真正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关注。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让我意识到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现实,应该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贾谊还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和欣赏。

他提出了“文章之美,在于言之有物;诗之美,在于意之可知”这一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该言之有物,意之可知,才能产生真正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让我意识到文学创作不能只注重形式和技巧,更应该注重内涵和意义,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通过阅读《贾谊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贾谊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也对他的见解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我会更加注重时代性和社会性,更加注重艺术性和表现力,努力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为时代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谢贾谊的《贾谊论》,让我受益匪浅,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读贾谊《过秦论》有感_1000字.docx

读贾谊《过秦论》有感_1000字.docx

读贾谊《过秦论》有感秦孝公时,秦任用商鞅,展开变法,国力日益强盛。

孝公去世后,惠文王、武王、昭王遵循孝公时的策略,逐步扩延疆土,六国感受到威胁,合纵抗秦。

当时各国都有优秀的纵横家、兵家、说客,可每每迎战秦军之际,六国军队却纷纷遁逃。

始皇继位后,一举统一六国,南取百越,北却匈奴。

然而秦不以仁爱治国,凶残暴虐,最终被殽山以东的豪杰所灭。

贾谊认为,这恰恰是“仁义不施,而攻守易势。

”而今回看,秦皇不施仁义,错倒也不全在他。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一百多年,由一个弱小的西部边陲之国壮大起来,直至并吞六大国,可以说严苛的秦法、高度的集权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秦皇一边享用着甜美的胜利之果,一边琢磨着要历代严苛执法下去。

殊不知,商君之法乃彼时彼情,一统天下后,续用即弊大于利。

当我们回顾历史,不禁为秦叹息:成也秦法,败也秦法。

盘点历史,历代变迁似乎也验证了这点。

开元盛世跟来了安史之乱,强盛的大唐帝国逐渐衰败下去;康乾盛世后闭关锁国,终是落入了百年屈辱……为什么繁盛不能绵延?很简单,因时而政,统治者忽略了开创盛世时的政策将不能适应稳固盛世的形势。

历史大事如此,人生小事也如是。

人常说:“穷则思变。

”当一个人饱受穷困之苦,他必会尝试各种新方法,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期摆脱贫困。

同时,富也要思变。

致富之路未必是后期财富进一步发展的模式,简单套用,怕也是富不过三代。

切换到我们的学习上,初中阶段辛辛苦苦摸索出来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中必须要有所调整,否则上一场战役中能让我们取得辉煌的战术,可能会在下一场鏖战中令我们遭遇惨败。

有些同学十分刻苦地读书、背书,做过的习题册堆积如小山,也参加了各种名师辅导班,切切实实地“学海无涯苦作舟”,可是效果远远没有达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为什么呢?仔细思量,这恰恰是因为高中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有了变化,要求我们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也必须同步调整,注入更多积极主动的学习因子,才能在新阶段学习中取得进步。

宇宙在不停地变化发展中,万物也将随之相应变化,“变乃古今之公理也。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王佐之才,策论天下,吊赋古今。

其规划蓝图,远超三代。

其主,汉文帝,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之际,竟悲郁而亡。

东坡一言以蔽之,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能自用其才。

诚如斯言,量小非君子。

何为量,为气度,为眼界,为胸怀。

人既可处顺境,也可处穷境。

顺不猖狂,穷不悲天,淡然处之,为量。

何为识?愚以为天下大势又为识,识人,识己方为识。

不识人,不了解周勃,灌婴之属,又不识汉文之志向,更不识时务,不懂隐忍和循序渐进之道。

更无自知之明。

如此,贾谊,不过洛阳一骚年耳!
何以扩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阅人间嘴脸,知人间险恶。

调整心态,处贵不骄,处穷不闷。

何以提识?识阅古今,懂人情冷暖,知人善任,识大体,清时局。

更要清楚自己,用己所长,避己所短。

还得承受住挫折和打击,愈挫愈勇。

唯此,才不会是洛阳一少年!。

志大须量大其才方自用——读苏轼的《贾谊论》

志大须量大其才方自用——读苏轼的《贾谊论》

志大须量大其才方自用——读苏轼的《贾谊论》志大须量大其才方自用——读苏轼的《贾谊论》川雪人才问题,是古今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前人对此有着许多论述。

近读苏轼的《贾谊论》颇有启示。

文中一开始就提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成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最难的事,能自己凭借才能,很好地使用才能,才实在是难。

接着以贾谊为例说:“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强调贾谊不能“自用其才”的悲剧,引人深思。

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2岁时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掌文献典籍,一年之内又被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

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治的主张,如要求削弱诸侯和限制豪强商贾的非法活动,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主张更完善地建立以等级制为中心的封建礼制,以巩固封建统治。

这些主张适应汉初统一后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得到文帝的赏识。

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

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廷大臣的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结果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辞别京城后来到地处偏远的长沙,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自认为在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相比,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

虽痛逝者,实为自悼。

后来汉文帝又召贾谊回长安,任梁怀王的太傅。

此时文帝虽仍赞赏贾谊的博学,但对他多次上疏陈述的政治主张并不采纳。

后来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作太傅的责任,经常悲泣自责,一年后,由于伤感过度,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对于贾谊的英年早逝,前人多有论及。

司马迁对他的被贬表示了深深的惋惜。

唐代李商隐也对他的政治主张不被文帝采纳而痛惜,他在诗中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论治安策》读后感

《论治安策》读后感

《论治安策》读后感
《论治安策》读后感
西汉通过分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存在异姓王,乃至同姓王反叛的潜在危险,贾谊的这篇长赋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切分析,提出君主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未雨绸缪,通过削弱王侯的权利达到稳定政局的效果。

在贾谊看来,治理国家就如同屠夫宰牛,一方面用仁义去安抚百姓,另一方面在适当的时候也要运用武力手段进行强有力的.控制,这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富足。

贾谊的建议虽然是从为维护封建王权出发而做出的,但是对现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我们要维护社会的安定秩序,保证人民的安定团结,一方面要多推出惠民利民政策,但是当国家主权问题受到威胁时,我们又要毫不畏惧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贾谊论积贮疏读后感

贾谊论积贮疏读后感

贾谊论积贮疏读后感篇一贾谊论积贮疏读后感嘿,朋友!最近读了贾谊的《论积贮疏》,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啊!这篇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哇塞,好厉害”的感觉。

贾谊这家伙,那眼光真是长远得很呐!他说国家要重视积贮,要未雨绸缪,不然到了关键时刻就得抓瞎。

我就想啊,这道理放到现在不也一样适用吗?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哪用得着担心这些?可我觉得吧,真别这么想。

就像这次疫情,要是没有一定的物资储备,那得多艰难啊!这时候不就体现出积贮的重要性了吗?贾谊还提到了农业的重要性,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这一点我特别赞同,没有粮食,我们吃啥?难道天天喝西北风?不过,现在很多人都往城里跑,农村的地都没人种了,这是不是有点危险呢?我又在想,贾谊那时候就能想到这些,他得多聪明啊!难道他是穿越过去的?哈哈,开个玩笑。

但说真的,他的思想在当时可能很前卫,也许还不被很多人理解呢。

读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啥时候,都得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看眼前那点利益。

说不定哪天,困难就来了,没点准备怎么行?你们说,要是当时的皇帝真能听贾谊的,汉朝会不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呢?篇二贾谊论积贮疏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贾谊的《论积贮疏》,我这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贾谊这哥们,真不是一般人啊!他能写出这么深刻的东西来,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大声疾呼要重视积贮,我就在想,这得多有远见卓识啊!咱们现在的生活,看似啥都不缺,可万一哪天出个大乱子,比如说天灾啦、战争啦,没有足够的物资储备,那还不得乱套?也许有人觉得我这是危言耸听,可谁能保证未来就一定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呢?文中强调农业是根本,这让我想起了老家的那些农田。

现在好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了,都想着去大城市闯荡。

我就想问了,大家都不种地,粮食从哪来?难道真能从天上掉下来?我觉得吧,贾谊的观点在当时可能有点超前,可能很多人觉得他是在瞎操心。

但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呀!这就像我们有时候有一些好的想法,别人不理解,等事情真发生了,才恍然大悟。

读苏轼《贾谊论》有感

读苏轼《贾谊论》有感

读苏轼《贾谊论》有感贾谊何许人也?汉文帝时期的有名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

年少即以诗文闻于世人,但却“怀才不遇者”,32岁时郁郁而终。

虽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苏轼何许人也?即我们熟知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苏东坡。

他25岁,作《进论》讲述他的治国理论,展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贾谊论》是其中一篇。

但苏轼的仕途非常坎坷,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48岁时又因遭诬告陷害再次出京来到杭州;年近6旬时又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已62岁时被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但苏轼并未因,此而消沉低落,而是遍游名山大川,广结朋友,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施展政治抱负,他在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被贬杭州后,他在西湖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筑“苏堤”成就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苏轼留传后世30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佳作。

在中国菜历史上,有66道菜都是因他而生。

苏轼的一生可谓多舛,但是他的一生却又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美食,每每被贬一地,能体恤民情,施展自己政治主张,造福一方百姓。

贾谊和苏轼都有辅助帝王的才能,一个怀才不遇,郁郁而终。

一个留芳百世。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面对挫折时的心态和勇气。

正如苏轼文中观点“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有所待”、“有所忍”是君子施展抱负必须经历的艰苦过程。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只有勇敢面对这些苦难与挫折,才能担当大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当今社会有人感到了生活压力大、有人工作不顺利、有人经济上出现了危机,不时有新闻报道出抑郁症,跳楼自杀者的新闻。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

贾谊论读后感贾谊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伟大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新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贾谊对文学的发展和创作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书》中,贾谊首先提出了文学的基本要素是“情、理、象、言”。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真实的情感、合理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这一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后来文学批评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另外,贾谊还对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作家应该注重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要力求形象生动,情节跌宕起伏,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此外,他还提出了“言者无罪”的观点,即作家在创作中应该有所突破,不拘泥于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创新。

通过阅读贾谊的《新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创作的认真态度。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著作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和启示。

贾谊的《新书》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智慧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文学创作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我相信,贾谊的思想和观点将继续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宝贵财富。

总之,贾谊的《新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批评经典,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对贾谊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有了更多的敬佩和赞美。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贾谊的文学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苏轼《贾谊论》读后感范文

苏轼《贾谊论》读后感范文

苏轼《贾谊论》读后感范文高中时代听语文老师高声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从那以后喜欢上这位豪放派的诗人,随着年龄渐长,我读了不少苏轼的文学作品,给我映象最深刻的苏轼作品是他的论说文,其中《贾谊论》更是令人百读不厌。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才能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才能的施展”,简而言之,最让人郁闷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苏轼《贾谊论》的开篇之句,说尽了自古英才的窘境,也说尽了自古英才的无奈。

下面主要就人才的使用展开讨论。

清朝人所著小说《平山冷燕》第八回借才女冷绛雪之口对人才进行了论述(……且就人才言之,圣人有圣人之才,天子有天子之才,贤人有贤才之才,宰相有宰相之才,英雄豪杰有英雄豪杰之才,学士大夫有学士大夫之才。

圣人之才参赞化育,贤人之才敦立纲常,天子之才治平天下,宰相之才黼黻皇猷,英雄豪杰之才斡旋事业,学士大夫之才奋力功名。

以此类推,虽万有不同,皆莫不有一段不磨之才,以自表于世。

……),我二十多年前读该书时因喜欢这段论述,专门进行了笔录,今天再次阅读,仍觉得冷绛雪才气横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但凡人类,都有自身的才能,关键是如何使用这些才能。

苏轼在《贾谊论》里论述了贾谊才华横溢得遇明君(汉文帝),却无法施展自身的才能,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最后忧郁而死,因此得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的结论,他在感叹贾谊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对自己一生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能很好施展自身的才华在抱怨呢?我认为世间自古就不缺人才,但很多人怀才不遇,抱憾终生却是不争的亊实。

苏轼之类的全才不多,各种各样的专才却层出不穷。

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现实生活当中,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为了谋生,选择了不能施展自己特殊才能的专业,只能窝窝囊囊虚度一生光阴,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人才的浪费。

要想使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正确使用,首先要有知人善用的领导,中国历史有很多善于用人的`统治者,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等,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三杰”,唐太宗开科取士之后说“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表明了他们善于纳才和善于用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谊论》读后感《贾谊论》读后感1 贾谊,王佐之才,策论天下,吊赋古今。

其规划蓝图,远超三代。

其主,汉文帝,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之际,竟悲郁而亡。

东坡一言以蔽之,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能自用其才。

诚如斯言,量小非君子。

何为量,为气度,为眼界,为胸怀。

人既可处顺境,也可处穷境。

顺不猖狂,穷不悲天,淡然处之,为量。

何为识?愚以为天下大势又为识,识人,识己方为识。

不识人,不了解周勃,灌婴之属,又不识汉文之志向,更不识时务,不懂隐忍和循序渐进之道。

更无自知之明。

如此,贾谊,不过洛阳一骚年耳!何以扩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阅人间嘴脸,知人间险恶。

调整心态,处贵不骄,处穷不闷。

何以提识?识阅古今,懂人情冷暖,知人善任,识大体,清时局。

更要清楚自己,用己所长,避己所短。

还得承受住挫折和打击,愈挫愈勇。

唯此,才不会是洛阳一少年!《贾谊论》读后感2 记得第一次知道贾谊这个名字是在高中,那时在学他很有名的政论文《过秦论》。

当时虽不能完全理解文中内容,但却被文章的气势和才气所感,每每诵读,都感觉胸中激荡,久久不能平静。

从老师的讲授中,略略知道,贾谊是因为梁怀王不慎坠马,自伤而死。

但其中更深的原因,并不很清楚,对贾谊也并没有特别的印象,在略带一丝不解的无知中,渐渐把贾谊忘到了脑后。

不久前偶读苏轼的《贾谊论》,让我在对贾谊的自伤而死感到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对自己在追求理想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有了新的认识。

苏轼开篇便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在苏轼看来,人应该有两种才能:第一是才干,就是智商要高,要有学识;第二是要具备充分发挥并利用自己才干的本领。

苏轼认为,正是贾谊缺少第二种才能,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意思大致是说,一个人所追求的理想远大,必须有所等待;所追求的目标宏大,则必须有所忍耐。

这也是苏轼一以贯之的主张,在评价张良的《留侯论》中:“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比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忍小忿而就大谋”,一个人必定要“爱其身”,要有“方今天下,舍我其谁”的自信和豁达,才可以逐渐实现自己的愿望、抱负,才可以没有什么怨恨。

一个人“有所待”和“有所忍”,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处穷”。

这里的穷,并不单指经济上的困难,还包括政治上的不得志等不愉快的处境,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学会在困境中生存,不因“穷”而懈怠,放弃自己的理想。

应以古哲先贤为榜样,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应常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勉,而绝不应“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苏轼哀贾谊道:“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这也是在告诫后人,一个人不但要有远大的理想,还要有宽广的胸怀,不但要有卓越的才华,还应审时度势,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非此不能“取远”,非此不能“就大”。

《贾谊论》读后感3 高中时代听语文老师高声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从那以后喜欢上这位豪放派的诗人,随着年龄渐长,我读了不少苏轼的文学作品,给我映象最深刻的苏轼作品是他的论说文,其中《贾谊论》更是令人百读不厌。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才能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才能的施展”,简而言之,最让人郁闷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苏轼《贾谊论》的开篇之句,说尽了自古英才的窘境,也说尽了自古英才的无奈。

下面主要就人才的使用展开讨论。

清朝人所著小说《平山冷燕》第八回借才女冷绛雪之口对人才进行了论述(……且就人才言之,圣人有圣人之才,天子有天子之才,贤人有贤才之才,宰相有宰相之才,英雄豪杰有英雄豪杰之才,学士大夫有学士大夫之才。

圣人之才参赞化育,贤人之才敦立纲常,天子之才治平天下,宰相之才黼黻皇猷,英雄豪杰之才斡旋事业,学士大夫之才奋力功名。

以此类推,虽万有不同,皆莫不有一段不磨之才,以自表于世。

……),我二十多年前读该书时因喜欢这段论述,专门进行了笔录,今天再次阅读,仍觉得冷绛雪才气横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但凡人类,都有自身的才能,关键是如何使用这些才能。

苏轼在《贾谊论》里论述了贾谊才华横溢得遇明君(汉文帝),却无法施展自身的才能,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最后忧郁而死,因此得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的结论,他在感叹贾谊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对自己一生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能很好施展自身的才华在抱怨呢?我认为世间自古就不缺人才,但很多人怀才不遇,抱憾终生却是不争的亊实。

苏轼之类的全才不多,各种各样的专才却层出不穷。

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现实生活当中,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为了谋生,选择了不能施展自己特殊才能的专业,只能窝窝囊囊虚度一生光阴,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人才的浪费。

要想使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正确使用,首先要有知人善用的领导,中国历史有很多善于用人的统治者,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等,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三杰”,唐太宗开科取士之后说“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表明了他们善于纳才和善于用才。

得遇明主一展雄才是许多人才盼望的。

然而有些才子在未遇明主之前,不善于毛遂自荐,使自身错过被使用的'机会常令人扼腕叹息。

所以人才要想被使用,还要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吸引明主的注意。

中国人历来强调“心思如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才华如玉韫珠含,不可使人易测”,主要害怕才华一旦过于显露,不但招人嫉妒,还可能受到迫害,所以要收敛才华,使用“韬晦”机制。

但如果太过于收敛,过能会错过很多机会。

世上的英主能有几人象刘备那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象符坚那样识王猛于草莽之中,即时委以重任。

优秀人才要想施展自身的才华还要有较高的情商,协调好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

贾谊之所以不能施展才华,同没有搞好和汉文帝重臣灌婴、周勃的关系有关,遭到二人排斥是必然的。

最后一点就是才子们本身不要对世间的事情求全责备,喜欢求全责备是大多数文人的一个通病,他们往往喜欢非议施政者的政治纲领、大政方针。

其实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不是一般文人所能理解的。

苏轼一生遭遇很到挫折,同他喜欢求全责备不无关系,王安石执政推行变法,他屡次反对,王安石罢相,司马光尽废新法,恢复祖宗制度,他也不能容忍,结果新党旧党均排斥他,他的仕途坎坷是必然的,他最后被侍妾王朝云讥为“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有感于苏轼的一生坎坷,却在文学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写小诗一首作为本文的结尾。

咏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平生多烦恼。

安石变法他反对,温公复辟他心焦。

少年成名心气高,不合时宜频摔跤。

黄州赤璧擅雄文,夜半孤舟泛波涛。

杭州西湖修长堤,造福人民人称好。

曾经祈雨喜雨亭,曾经放鹤上云霄。

乌台诗案命险休,信佛崇儒尊黄老。

一生多才又多艺,诗文书画并称妙。

命运坎坷总流离,红颜知己却不少。

王弗之后王闰之,朝云独随惠州道。

人人养子望聪明,他被聪明误一生。

晚年文雄笔更健,信手拈来皆美文。

历尽磨难归太虚,遗骨长埋在郏城。

《贾谊论》读后感4 高中时代听语文老师高声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从那以后喜欢上这位豪放派的诗人,随着年龄渐长我读了不少苏轼的文学作品,给我映象最深刻的苏轼作品是他的论说文,其中《贾谊论》更是令人百读不厌,兼析人才的使用。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才能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才能的施展",简而言之,最让人郁闷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苏轼《贾谊论》的开篇之句,说尽了自古英才的窘境,也说尽了自古英才的无奈。

下面主要就人才的使用展开讨论。

清朝人所著小说《平山冷燕》第八回借才女冷绛雪之口对人才进行了论述(…且就人才言之,圣人有圣人之才,天子有天子之才,贤人有贤才之才,宰相有宰相之才,英雄豪杰有英雄豪杰之才,学士大夫有学士大夫之才。

圣人之才参赞化育,贤人之才敦立纲常,天子之才治平天下,宰相之才黼黻皇猷,英雄豪杰之才斡旋事业,学士大夫之才奋力功名。

以此类推,虽万有不同,皆莫不有一段不磨之才,以自表于世。

…),我二十多年前读该书时因喜欢这段论述,专门进行了笔录,今天再次阅读,仍觉得冷绛雪才气横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但凡人类,都有自身的才能,关键是如何使用这些才能。

苏轼在《贾谊论》里论述了贾谊才华横溢得遇明君(汉文帝)却无法施展自身的才能,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最后忧郁而死,最后得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的结论,他在感叹贾谊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对自己一生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能很好施展自身的才华在抱怨呢?我认为世间自古就不缺人才,但很多人怀才不遇抱憾终生却是不争的亊实。

苏轼之类的全才不多,各种各样的专才却层出不穷。

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现实生活当中,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为了谋生,选择了不能施展自己特殊才能的专业,自己一生窝窝囊囊虚度光阴,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人才的浪费。

要想使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正确使用,首先要有知人善用的领导,中国历史有很多善于用人的统治者,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等,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三杰",唐太宗开科取士之后说"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表明了他们善于纳才和善于用才。

得遇明主一展雄才是许多人才盼望的。

然而有些才子在未遇明主之前,不善于毛遂自荐,使自身错过被使用的机会常令人扼腕叹息。

所以人才要想被使用,还要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吸引明主的注意。

中国人历来强调"心思如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才华如玉韫珠含,不可使人易测",主要害怕才华一旦过于显露,不但招人嫉妒,还可能受到迫害,所以要收敛才华,使用"韬晦"机制。

但如果太过于收敛,过能会错过很多机会。

世上的英主能有几人象刘备那样"三顾茅庐",象符坚那样识王猛于草莽之中。

优秀人才要想施展自身的才华还要有较高的情商,协调好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

贾谊之所以不能施展才华,同没有搞好和汉文帝重臣灌婴周勃的关系有关,遭到二人排斥是必然的。

最后一点就是才子们本身不要对世间的事情求全责备,喜欢求全责备是大多数文人的一个通病,他们往往喜欢非议施政者的政治纲领、大政方针。

其实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不是一般文人所能理解的。

苏轼一生遭遇很到挫折,同他喜欢求全责备不无关系,王安石执政推行变法,他屡次反对,王安石罢相,司马光尽废新法,恢复祖宗制度,他也不能容忍,结果新党旧党均不能容忍他,他的仕途坎坷是必然的,他最后被侍妾王朝云讥为"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有感于苏轼的一生坎坷却在文学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写小诗一首作为本文的结尾。

咏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平生多烦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