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移风易俗

合集下载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2.内容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改籍贯:
(1)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3.意义
(2)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 的转化
课堂小结
背景
内容
俸禄制
影响
稳定和巩固政权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侧重点
社会矛 盾尖锐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 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 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 做出了贡献。
本单元线索: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措施: 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亲自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 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3)“三长制”
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职责?) ①内容: ②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 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 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人民推行 均田制。
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④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485年,颁布均田令,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

(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1)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3)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北魏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关系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①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平城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课中思考] 阅读史料P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提示】理由: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可以成立。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古代移风易俗的例子

古代移风易俗的例子

古代移风易俗的例子
咱今天就来讲讲古代移风易俗的那些事儿!先来说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吧!那时候赵国的人都穿着长长的袍子,行动多不方便啊。

可赵武灵王就厉害啦,他看到胡人穿的衣服短小精悍,非常适合骑马打仗,就毅然决定让大家都学胡人穿衣服,骑马射箭。

嘿,你想想,这得多大的魄力啊!这就好比大家都习惯走一条老路,突然有人说:“咱别走这啦,换条路说不定更好!”大家一开始可能都不乐意,但赵武灵王就硬是推行下去了。

结果怎么样?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了呀!
再说说北魏孝文帝改革。

他可是下了大功夫来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啊!
他让鲜卑族人学说汉语、改穿汉服,还鼓励鲜卑族和汉族通婚。

哎呀呀,这多不容易啊!这就好像让一群一直吃馒头的人突然改吃饭,一开始肯定不习惯啊,但孝文帝就是有决心!就像家长非要让孩子改掉一些坏习惯一样,得慢慢来但不能放弃。

孝文帝的这些举措,让鲜卑族和汉族融合得更快了,文化也更加丰富多样了。

还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呢!以前各个国家的度量衡都不一样,多麻烦呀!秦始皇大手一挥,不行,都得统一!这就像是把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得
井井有条。

大家刚开始可能会抱怨:“哎呀,又要改啦!”但改完之后发现,哇,原来这样更方便呢!
古代的这些移风易俗,不就跟我们现在有时候要改变一些生活习惯一样吗?虽然不容易,但为了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去做呀!这些例子都说明,有勇气去改变,才能有进步呀!所以说,移风易俗真的很重要,它能让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北魏孝文帝改革(修改)

北魏孝文帝改革(修改)

三、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1. 迁都洛阳的原因 2. 迁都洛阳 3. 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 ①改穿汉服 ②改说汉话 ③改用汉姓 ④与汉族通婚 ⑤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⑥仿行汉族官制 四、改革的历史意义
嘎仙洞
代国·平城
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 为什么要南下?
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 为什么要南下?
云岗石窟
平城位 置偏北
北魏洛阳城墙遗址
北 魏 洛 阳 城 平 面 想 象 图
龙 门 石 窟
云 岗 石 窟
原鲜卑姓氏
改称的汉姓
拓拔氏 拔拔氏 乙旃氏 达奚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独孤氏 贺楼氏 勿忸于氏 纥奚氏 尉迟氏
元 长孙 叔孙 奚 穆 陆 贺 刘 楼 于 嵇 尉
魏 宋
龙门石窟
文明太后冯氏与北魏的恩仇
祖父冯弘:十六国北燕(汉族)皇帝,北燕被北魏 太武帝拓跋焘灭,冯弘逃亡高丽。 父亲冯朗:北燕亡后入北魏为高官,后涉案被杀。 冯氏:父亲死后没入宫中。
北方“民多隐冒,五十、
邻长 里长 党长
5户
三十家方为一户”,甚至“百
室合户,千丁共籍”。豪强聚
族而居。
25户
第3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迫在眉睫 1. 北魏的兴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①鲜卑拓跋部的迁徙和兴起 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 社会矛盾的激化 ①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②豪强势力日益膨胀 二、改革开始和前期的措施 1. 冯太后和孝文帝 2. 卓有成效的新制 ①整顿吏治 ②均田制和租调制 ③三长制
让农民与土地结合,重建黄河流域的 小农经济,使北魏的经济基础由游牧 完全转变为农耕,为以后的改革奠定 基础。

北魏政府与地方豪强的主要矛盾是 什么?
豪强控制人口、赋税、基层社会 激化社会矛盾

中国古代史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国古代史北魏孝文帝改革

立场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立场二:使鲜卑族丧失了自己的独特的风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 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 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所以,要了 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儒家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据《论语》记载,孔子说:“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他还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孔子还强 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材料二?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董仲舒奏:“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 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说:康有为认为,“欲救中国,不可不因 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又以为中国人公德缺乏,团体散涣,将不可 以立于大地。欲于而统一之,非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 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 材料四? 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三号上,陈独秀著文指出:“对于与此新社 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 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 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 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西汉(汉武帝)时期,新文化运动(1915)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重点解析3
目的
赋税制度——租调制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 的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C 缓和矛盾,形成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 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3)均田制的推行有何作用?
①恢复经济: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的
恢复与发展
②巩固政权:有利于赋税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
固了统治
③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北方民族大融
合高潮到来。 ④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物质基础
注意:北魏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 合,历史影响深远。它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 点,实质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北魏都城洛阳 平面图
改革前鲜卑人 的服饰
北魏文官俑
基础过关
时期
二、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改革措施 ①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均田制 ③设立三长制 ④推行租调制
1 迁都洛阳
主持者
冯太后 前期 用新制取 重点: 代不适应 创建 统治需要 新制 的旧制度 后期 孝文帝 重点:进一步学习和 汉化 采纳汉族的典 政策 章制度和生活
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 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 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 所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 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 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 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詹子庆《中 国古代史》 材料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 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 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 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 给公田,剌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 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 食 货志》 (1)把北魏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况提炼,逐条列出。(不 得摘抄原句)(6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时代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时代特征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2)北方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3.北魏建立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时间:386年北魏建立,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影响: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4.北魏初期汉化政治: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经济: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文化:①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②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5.汉化实质: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民族融合①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②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③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6.改革迫在眉睫----社会矛盾激化1、阶级矛盾尖锐: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3、人民起义不断二、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3.北魏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进程4.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5.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的先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三、第一阶段改革——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实行均田制③设立三长制④推行租调制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基础△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

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重。

官员的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材梳理【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推行⑴主持者:①。

⑵重点:建立各种新的②。

2、措施⑴制定官吏③A、俸禄由④统一筹集,按⑤统一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以此整顿吏治。

B、制定惩治⑥的办法,使⑦有所好转。

⑵推行⑧A、前提:⑨长期战乱,⑩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B、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⑪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⑫。

C、作用: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⑬的恢复和发展。

⑶设立三长制A、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⑭的控制。

B、职责:检查⑮,征收⑯,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C、作用:使国家从⑰到⑱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⑷推行新的租调制A、原因: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B、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⑲。

C、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⑳,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自我核对】①冯太后;②制度;③俸禄制;④国家;⑤级别高低;⑥贪污;⑦吏治;⑧均田制;⑨中原地区;⑩政府;⑪国家控制;⑫买卖;⑬社会经济;⑭地方;⑮户口;⑯租赋;⑰中央;⑱基层;⑲租调;⑳编户齐民;【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⑴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①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受阻。

⑵经济:平城经济落后,②供给困难。

⑶军事:与强敌③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⑷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④的统治。

2过程⑴孝文帝以“⑤”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⑵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⑥。

【自我核对】①平城;②粮食;③柔然;④中原地区;⑤南伐;⑥洛阳;【三】移风易俗1、推行:学习和采纳汉族的①和②,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⑴易服装:③一律改穿④。

⑵讲汉话:⑤以下的官员必须讲⑥。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⑦,按⑧选人才、任命官吏。

⑷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⑨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⑸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⑩为原籍。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元氏
穆氏 陆氏 贺氏 长孙氏 刘氏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⑴易服装: ⑵讲汉话: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⑷通婚姻: ⑸改籍贯: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3.影响: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整顿吏治 ⑵推行均田制: 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⑶设立三长制: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农民
改革后
北魏政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整顿吏治
俸禄制
⑴官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获得财物 人口。 ⑵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 以肆意搜刮百姓。 ⑶贪污成风。 ⑴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 ⑵惩治贪污。 ⑶吏治有所好转。
B

A.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特点
备注
国有土地所有制 所有权属于国家; 不是主要类型,但 (官田) 北魏隋唐均田制 一直存在;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制 私有制 自耕农土 地私有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从东汉起出现田 庄;兼并引起动荡

高中历史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南京市永宁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复习精选专题巩固练(人民版,含解析):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改革措施中,不包括()A. “雅重门族”B. “剃发蓄辫”C. “班赐冠服”D.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2.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

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②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3.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A.北方民族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4.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汉文化5.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7.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C.曾多次迁都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以稳定统治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以扩大统治区域 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9.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减轻农民的负担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巩固北魏的统治10.材料中诏令涉及的内容是()A、要求鲜卑人学说汉语B、要求鲜卑人改用汉姓C、提倡鲜卑人与汉族通婚D、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11.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A. 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 .租调制12.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广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由皇帝主持B.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汉族地主支持改革D.先进代替落后不会遇到阻碍13.促成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先进的经济形态B.民族融合的趋势C.南北方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14.“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歧视,压迫 ——民族矛盾 政治
对各族老百姓强取豪夺 ——阶级矛盾 4、改革的可能性
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受 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由游牧到定 居农耕;建立政权定都平城)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 混乱(439年)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 矛盾(民族歧视政策;宗主督护制) 5、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 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
思考: 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 ②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③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 ④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3、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 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 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 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
(2)内容:
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 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 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 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它改 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 (3)目的 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⑶影响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巩固政权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 有大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 地方官吏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高考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解析》一、引言高考,作为莘莘学子人生中的重要关卡,对历史知识点的考查尤为细致。

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对当时的北魏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高考历史的舞台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常常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那么,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知识点,为高考备考助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 民族矛盾尖锐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统治过程中,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民族矛盾较为突出。

2. 阶级矛盾激化随着北魏政权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3. 统治危机显现北魏前期的政治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如官员贪污腐败、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等,使得北魏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 迁都洛阳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摆脱鲜卑旧贵族的势力影响,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迁都洛阳不仅有利于北魏政权对汉族地区的管理,也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2. 移风易俗(1)易服装:鲜卑族百姓改穿汉服,禁止穿鲜卑族传统服饰。

(2)讲汉话:要求鲜卑官员必须讲汉语,禁用鲜卑语。

(3)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4)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

3. 推行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

均田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4. 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度,严惩贪污腐败行为。

通过整顿吏治,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能力。

5. 实行三长制设立邻、里、党三长,负责清查户口、征收租赋和徭役。

三长制的实行,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 积极影响(1)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中高考作文素材必备例子:移风易俗

中高考作文素材必备例子:移风易俗

中高考作文素材必备例子:移风易俗1.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孝文帝拓跋宏是鲜卑族人,曾在北魏展开过一场彻彻底底的改革行动,史称孝文帝改革。

改革中,尤为重要的是改易汉俗,包括规定以汉服替代鲜卑族的服饰,以汉语替代鲜卑族的语言,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并且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这种移风易俗,不仅推动了鲜卑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民族融合,对后世影响深远。

写作适用主题:移风易俗,民族融合,改革2.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张家楼镇石河头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家风家训展示牌,上面的家风家训无一不与节约环保有关。

村党支部书记张玉霞说,这次宣传活动的目的是改变村中铺张浪费、不重视环保的旧风俗。

“以前村民办红白事讲究排场,大办流水席。

现在红白事节俭不铺张浪费,文明祭祀不烧纸放鞭,树立了文明新风。

”写作适用主题:移风易俗,家风3.共享单车迎亲,为移风易俗点赞鲜花、气球,骑车人头盔上印有红双喜……在街头,一辆辆共享单车摇身一变,别出心裁成了迎亲婚车。

从古至今,不管迎亲方式怎么迭代,图的都是个喜庆吉利。

可不知从何时起,传统习俗渐渐变了味,攀比之下,婚庆的各项成本日益高涨,不少家庭不堪重负。

共享单车迎亲队伍的出现弘扬了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这般靓丽的文明风景线,值得好好推广。

写作适用主题:移风易俗,环保,文明,新青年4.新时代的婚礼文化新时代婚礼,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移风易俗的活动中来。

比如,有新人参加集体婚礼的,有新人以公交车作为婚车的,有新人婚礼简办费用捐赠贫困山区的,还有更多新人加入到旅行结婚的行列中。

我们期待在各方努力下,有更多地方能构建起一个更健康、更文明、更现代的社会大环境,让大家在良风善俗中实现美好生活。

写作适用主题:移风易俗,新青年5.“文明祭扫”彰显移风易俗之功芳草绿野细雨纷,又是清明哀思时。

每年四月初的清明节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视的传统祭祀节日之一。

近几年,在国家“文明祭扫”的倡导和移风易俗的影响下,老百姓传统的烧纸钱、放鞭炮甚至摆“清明酒”的祭拜方式已经悄然发生转变,“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网络云祭祀”……老百姓越来越习惯用这些低碳绿色的方式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这正是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之功。

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背景和特点

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背景和特点

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背景和特点孝文帝是北魏在五代十国时期(907-960)的一位有重大影响力的皇帝,他有着非常显著的移风易俗,改变非常之大。

孝文帝移风易俗的背景是推动北魏的中央集权,实施改革,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以及改善北方军事经济问题。

孝文帝移风易俗的背景可以归纳总结如下:首先,孝文帝拥有众多的贤臣,他们是孝文帝实施改革最重要的顾问和支持者。

其次,在五代十国的盛行中,混乱的历史状况曾给孝文帝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迫使他试图以新的政策来扭转不利的局面,解决政府和社会的各种混乱问题。

最后,孝文帝的移风易俗改革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借助道家的思想,他试图营造一个稳定的、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减轻社会混乱。

孝文帝移风易俗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孝文帝着力推行政治中央集权:强化中央王权,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改革官制,提高官吏的素养和技能,并消除官吏的腐败,以捍卫官吏的权力;实施新的派遣系统,以减轻派遣官吏的压力;强化官员的责任制,鼓励官员参与政府的行政、司法等事务。

其次,孝文帝重视民生:赦免财税以减轻百姓负担;发布爱民令,禁止官吏和士绅拖欠耕种租税,颁发“抚民制”,鼓励百姓种植,以提高当地粮食收入;发展科学技术,加快城市的发展;实施优惠政策,促进大规模贸易活动。

最后,孝文帝推行文明:改变宗教信仰,取缔佛教,维护儒家文化;颁布文化法令,禁止商贩言行混乱、酗酒滋事,以维护社会治安;发展经济和科学,出具《营造法》,督促营造水利,发展旱耕农业,改善军事经济,加大教育力度,等等。

总之,孝文帝在五代十国时期通过移风易俗的改革,推动了北魏的中央集权,实施了系统性的改革,除去了政治、社会、经济等各种混乱,并大大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促使北魏改变了从前的混沌状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习任务单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习任务单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具体内容。

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时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的措施,如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等。

(2)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及其作用。

2、难点(1)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和历史必然性。

(2)分析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三、学习资料1、相关历史书籍,如《魏书》《北史》等。

2、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3、网络资源,如历史科普视频、在线课程等。

四、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简要回顾北魏建立的过程和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2、思考北魏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背景探究1、政治方面(1)北魏初期的政治制度存在哪些弊端?(2)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对北魏政权的稳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经济方面(1)当时的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存在哪些问题?(2)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的状况如何?3、文化方面(1)鲜卑族与汉族在文化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文化冲突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有哪些?(三)改革措施详解1、迁都洛阳(1)迁都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2)迁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阻力?(3)迁都对北魏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移风易俗(1)改汉姓:为什么要改汉姓?改姓的具体方式和范围是怎样的?(2)说汉语:推广汉语的意义和实施方法。

(3)穿汉服:汉服的特点和推广汉服的作用。

(4)与汉族通婚:这一措施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

3、均田制(1)均田制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2)均田制如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增加国家税收?4、租调制(1)租调制的具体规定和征收方式。

(2)租调制与均田制的关系以及对农民负担的影响。

(四)改革影响分析1、对北魏社会的影响(1)政治方面: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善了吏治?(2)经济方面:怎样推动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3)文化方面:在促进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2、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 年分裂混乱。(前提)
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3、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民
族歧视政策;政治黑暗)(必要性)
4、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 文化的坚定态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 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 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2)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严惩贪赃枉法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
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 发展。
迁都洛阳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 主的合作
保守势力强大,不 利于改革
气候恶劣,交通不 地处黄河之南, 经济 便,生产不能满足 农业生产发达 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需要 打击保守势力,保证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 易受强敌“柔然” 利于控制中原,并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军事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威胁,不利于控 的“南齐” 制中原 文化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 化 个朝代之都
4.移风易俗
(一)移风易俗:
措施: 易胡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改籍贯 (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P42)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意义:①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 联系; ②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

北魏孝文帝改汉服时的对话

北魏孝文帝改汉服时的对话

北魏孝文帝在推行汉化改革,命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时,与文武百官有过一段对话。

孝文帝问:“各位爱卿,你们是希望朕能超越前王,还是希望朕连汉、晋都比不上呢?”
文武百官回答:“我们都希望陛下能超过前王。


孝文帝继续问道:“那么,是应当改变风俗习惯呢,还是因循守旧呢?”文武百官答道:“愿意移风易俗、圣政日新。


孝文帝再问:“只是愿意自身实行呢,还是希望传于子孙后代呢?”文武百官回答:“愿意传之于百世万年。


孝文帝于是宣布:“那么,朕确定下来就会开始进行,你们一定不得有违。


以上对话表明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以及鲜卑族人对汉化改革的认同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移风易俗
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推动鲜卑族向汉族同化的措施。

孝文帝基于对汉族先进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出发而自觉主动地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从生产、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全面接受汉族文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
1、重点: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目的: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3、措施:
①易服装: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

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

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

②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

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

”于是,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

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

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

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

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④通婚姻: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⑤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

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

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

4、作用: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统治模式转化。

北魏文化的发展:
魏孝文帝推行以汉化为主题的改制之后,先进的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被广泛接受和全面普及,使当时的北方地区文化出现了一个中兴的形势。

这表现为,第一,学校得以迅速恢复,读书士人数量激增,儒家学说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史载“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地,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魏书·儒林列传》)。

第二,整体学术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由于社会相对安宁,许多士人能够专心治学,这就使得当时的文学、经学等学术领域都呈示出欣欣向荣、兴旺繁盛的局面,出现了一批价值极高的传世之作,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齐民要术》等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晋永嘉之乱以来,北方中原地区“礼乐文章扫地以尽”的格局。

第三,在鲜卑族人当中,涌现出许多熟悉汉文化,并对汉文化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物。

孝文帝提倡汉化的政策导向,鼓励了不少鲜卑族贵族积极接触和学习汉文化,他们中间熟读汉文典籍,善于吟诗作诗者不乏其人。

如《切韵》一书的作者陆法言,就是鲜卑族步六孤氏人,他从只会讲鲜卑语到精通汉语音韵,成为汉语研究方面的专家,这一事实本身,就突出反映了孝文帝改制的成效以及北方文化总体水平的提升。

孝文帝改革祭天礼仪:
鲜卑拓跋氏先世所崇拜的天、神和汉族所崇拜的天、神,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反映在祭天的仪式上亦颇不一样。

如北魏前期有一种“西郊祀天”的仪式。

据《魏书·礼志》记载,西郊祀天之日,“帝御大驾,百官及宾国诸部大人毕以至郊所”。

致祭时,挑选皇室子弟七人,“以酒洒天神主”,并用女巫在祭坛上摇鼓作法,然后“帝拜,后肃拜,百官内外尽拜”。

这些情况说明拓跋氏贵族一直保持着自己民族古老的原始崇拜。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下令废除了“西郊祀天”仪式,而在作出这一决定的前数年,孝文帝已经开始采用汉族帝王的祭祀天地的仪式,圆丘祭天,方泽祭地,以祖宗配天。

放弃本部族崇拜的天、神不祭祀,改而祭祀汉族的天、神,这本身表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已广泛贯彻到礼乐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了。

鲜卑拓跋氏贵族与汉族世家的联姻:
在统治阶级内部,婚姻不是一种个人的意愿,而往往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维系与巩固家族利益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它来攫取或拓展最大的政治活动空间。

这一点在孝文帝倡导的拓跋上层与汉族世家大族的互通婚姻中有很切实的反映。

为了巩固两族地主阶级的统治联盟,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联姻,他自己将中原世家大族之女纳入后宫,据《资治通鉴》记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义、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充后宫,陇西李冲……当朝贵重,所结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与此同时,孝文帝还替他的五个弟弟聘娶中原汉世家大族之女为妻,这些世家大族之女,不是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就是出自陇西李氏。

婚姻是双向的,孝文帝在倡导拓跋贵族娶汉族世家大族之女的同时,又鼓励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如范阳卢氏“一门三主”:卢道裕尚献文帝之女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尚孝文帝女济南长公主,卢元尚孝文帝女义阳长公主,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这种胡汉通婚的做法,大大加快了鲜卑族汉化的速度,争取到了一大批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拥护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