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预防使用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是指在无明确感染的患者中,为了预防感染而应用抗菌药物。
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耐药菌的增加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对于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有着严格的管理要求。
以下是关于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
一、明确适应症和禁忌证: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需要明确适应症和禁忌证。
明确适应症能够使抗菌药物的应用有明确的指导,减少不必要的使用。
禁忌证能够避免对于一些患者有不良反应或者产生病菌耐药的情况。
二、严格按照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南: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该依据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南,按照指南进行用药,避免不规范的使用。
指南应该结合临床实践和最新的研究结果,提供合理、科学的用药指导。
三、多学科协作: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包括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家、药师等。
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可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滥用的风险。
四、监测和评估:对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包括对于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记录和追踪,评估包括对于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监测和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后续的用药提供依据和改进方向。
五、合理用药教育:对临床医生、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合理用药教育。
通过教育,提高对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理解和认识,减少滥用和误用的风险。
六、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和监督。
委员会应由多学科的专家组成,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指南,监督和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是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滥用的风险。
通过适应症和禁忌证的明确,按照指南的规范使用,多学科的协作,监测和评估的落实,合理用药教育的开展,以及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的设立,可以有效地管理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只有做好管理,才能保证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降低滥用抗菌药物所导致的问题。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为了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定义Ⅰ类切口手术:指手术部位无菌条件好,手术过程不易受到污染的手术。
主要包括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的手术。
抗菌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细菌性感染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2. 严格控制: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3. 规范操作: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规范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使用和管理。
4. 全程监控: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其合理、安全、有效。
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
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等。
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 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等。
四、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 首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
2. 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如需联合用药,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
3. 用药起始时间: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时,术中可追加一次。
4. 用药持续时间:一般手术后24小时内停药,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程序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2. 医嘱开具:根据评估结果,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医嘱。
3. 用药执行:护士按照医嘱执行用药,并做好用药记录。
4. 术后评估:术后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5. 用药调整:根据术后评估结果,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调整用药。
抗菌药物合理预防使用
整理课件
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2.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应用。 3.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4. “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目录如下: (1)第四代头孢菌素; (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3)糖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 (4)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抗生药物合理预防使用
整理课件
1
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2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3 抗生药物预防使用原则
整理课件
CONTENTS
目
录
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1.1类切口手术通常不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的;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的; (3)异物植入手术的; (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预防用药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
整理课件
13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的原则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①根据切口类别、可能污染细菌等,选用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 ②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③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
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 苷类。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9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治感染性疾病
合理应用 • 提高疗效 •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
不合理应用 • 治疗失败或死亡 • 不良反应增多 • 细菌耐药性增长
整理课件
10
优化抗菌治疗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特制订本规定,并须严格遵照执行。
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以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包括: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应选择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应在病房或手术室给药。
预防用药条件包括: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特定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药物;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包括:根据预防目的选择药物;考虑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操作流程包括:择期手术后,根据手术类型和预防目的选择抗菌药物,按照基本原则给药,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
在手术前一天,主管医生应开具临时医嘱,明确手术前0.5小时需要使用的药物剂量。
对于需要进行皮试的患者,病房护士应完成皮试并记录结果,并执行医嘱并签名。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手术室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追加一次药物剂量,根据药物半衰期来确定。
各科室应提前根据本科手术特点或预计手术时间,将第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如果手术中未使用,应随病人一起带回病房。
为了避免胎儿接受抗菌药物,剖宫产手术应在钳夹脐带或断脐后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医嘱给药,皮试由病房护士完成并记录皮试结果。
在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时,应选择与术前相同的药物。
对于I类切口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用药一次即可;对于I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对于III类切口手术,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3-7天。
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非手术患者指的是没有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对于这类患者使用
抗菌药物的目的主要是预防感染。
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该遵循以下基
本原则:
1. 仅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只应在存
在感染风险且不能通过其他手段减少感染风险的情况下使用。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选择抗菌药物应该基于所预防的感染类型、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患者的基础病情。
3. 短期使用抗菌药物。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需要使用较短的时间,通常为24小时至72小时。
4. 监测感染并调整用药方案。
对于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患者应
该定期监测感染情况,并根据感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5.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该与其他措施结合。
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感染仅仅是一种辅助措施,应该与其他预防感染措施(如手卫生、隔离、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等)结合使用。
总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是一项需要慎重考虑的措施,应该在医
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
如果预防感染措施得当,通常不需要预防性使
用抗菌药物。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各级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订以下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污染或者严重污染-感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手术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是否有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椎间盘植入术、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严重污染-感染: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三、预防用药的选择及给药方法(一)用药选择1、选择抗生素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
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进行手术过程中使用抗菌药物来预防术后感染的策略。
由于手术后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然而,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抗菌耐药性的增加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在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培训:第一,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感染风险以及细菌耐药性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青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等。
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与麻醉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切口皮肤消毒前的30分钟内开始。
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有选择性地延长使用时间。
同时,需要遵循“足量、足期、足间隔”的原则,即使用足量的抗菌药物、足够长的时间,并保持足够的间隔。
第三,注意抗菌药物的副作用。
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益生菌失调等副作用。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第四,监测细菌耐药性。
频繁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需要进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及时了解细菌的耐药情况,调整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策略,以保证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第五,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
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了解和学习,掌握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和技巧。
同时,需要加强团队合作,合理分工,共同制定和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方针和标准。
总之,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减少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提高手术成功率。
同时,还可以减少抗菌耐药性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是治疗和预防感染的重要工具,但滥用和不正确使用可能会导致耐药性的增加。
以下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原则:
1. 明确适应症:抗菌药物应该仅在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或高度怀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
对于病毒感染等非细菌性疾病,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2. 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在开始使用抗菌药物之前,最好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的类型和选择最有效的药物治疗。
3.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细菌的类型、药敏试验结果和患者的特定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应考虑到药物的抗菌谱、疗效、安全性和耐药性等因素。
4. 严格遵循剂量和用药时长: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中的剂量准确使用抗菌药物,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时长完成治疗。
不得随意中断或改变用药方案。
5. 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不应用于预防细菌感染的常
规情况,只有在特定高风险的手术或医疗操作中才应该使用。
避免将抗菌药物用于非必要的日常疾病治疗。
6. 教育患者和医务人员:加强公众和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正确使用的教育。
提高患者的意识,让他们理解抗菌药物不适用于治疗所有疾病,并鼓励他们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7. 监测耐药性:建立和实施耐药性监测系统,以及追踪、报告和分析抗菌药物耐药性数据。
这样可以及早发现和应对耐药菌株的出现,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通过遵循上述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原则,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风险,确保抗菌药物在治疗和预防感染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内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内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包括:
1. 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根据最新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使用。
2. 明确适应症:仅在有明确的感染风险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如手术前预防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等。
3.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和预防感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4.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5. 限制使用时间: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应尽量缩短,避免长期使用。
6. 监测疗效和安全性:定期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 防止交叉感染:严格遵守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8. 教育患者和医务人员:加强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预防应用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总之,内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减少滥用、个体化用药、限制使用时间、监测疗效和安全性,并加强教育和感染控制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影响。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1)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选用对微生物影响小的窄谱抗菌药物;已确诊的病毒感染未合并细菌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只能针对某一种或两种最可能的细菌进行预防用药,不能无目的的应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感染;(2)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膀胱冲洗、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的局部用药。
(3)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其原则:①广谱、有效(杀菌剂而非抑菌剂)、能覆盖手术部位大多数病原菌。
②杀菌剂剂量要足够。
③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用药次数。
④宜静脉给药,一般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⑤清洁手术(分甲、乙两类):A:清洁手术(分甲、乙两类):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等一般中小清洁手术,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介入治疗术参照此类处理。
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的大型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菌药物为主,总预防用药时间不超24小时。
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的介入治疗可参照此类用药。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大于3小时)、出血量多(大于1500ml);(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者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B: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如胃、肠、肺、耳鼻咽喉科、妇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及开放性创伤,原则上手术当日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的问题。
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确保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安全、有效使用,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临床科室和医护人员。
三、管理制度1.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严格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和指南,合理选择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预防性使用。
2. 临床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时,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手术时长等因素,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3. 对于I类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数情况下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仅在以下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4. 对于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应选择合适的药物,优先选择一代头孢类药物,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5.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用药起始时间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术中必要时可追加一次,术后不宜继续使用。
6. 临床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7. 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8. 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
四、奖惩措施1. 对于遵守本制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医生,医院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于违反本制度,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医生,医院将给予批评教育,严重者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根据国家抗菌药物管理法律法规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1.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原则1.1为了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临床应尽可能的减少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1.2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该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局部感染以及药物的价格后谨慎决定。
1.3作为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一般不应选用广谱抗菌药或某些新品种以及耐药后果严重的药物。
1.4.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内外科系统非手术预防用药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2.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2.1预防用药目的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2.2预防用药基本原则2.2.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2.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2.2.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2.2.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感染。
2.2.5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
可以治愈或纠正者,预防用药价值较大;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2.2.6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患者。
2.3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在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中,有指征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见附件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此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是用来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然而,过度和不正确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性的发展,进而降低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因此,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严格遵守适应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基于明确的适应症。
仅当存在临床证据支持其使用并能提供明显的临床益处时,才应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确定感染风险: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之前,需要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
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免疫状况、手术创伤等因素对感染发生的影响有助于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应该是经认可的、针对特定感染类型和特定细菌的药物。
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潜在的副作用、耐药性风险以及患者的过敏史等因素。
4.限制使用时间: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应尽可能短,并且在没有临床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应及时终止应用。
持续使用抗菌药物会增加耐药性的风险,因此,只有在必要时才应该延长应用时间。
5.个体化治疗: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考虑患者的疾病状态、代谢功能、耐受能力等因素,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等。
6.监测感染情况: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应对患者进行定期监测,以评估感染情况和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如果出现治疗失败或感染的迹象,应重新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并根据结果作出相应的调整。
7.促进合理使用: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应积极推广和遵守有关
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南和政策。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减少耐药性问题,还可以降低药物成本,提高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如何正确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如何正确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如何正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引言:抗菌药物是一种重要的医疗工具,可以有效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逐渐产生抗药性,使得一些感染疾病难以根治。
为了避免细菌耐药问题的加剧,我们应该正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如何正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一、了解细菌感染的特点及预防方法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细菌感染的特点及其预防方法。
细菌感染通常通过空气、食物、水、接触传播等方式传播。
为了预防感染,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挡口鼻等;2.健康饮食,遵循饮食卫生规范,避免食用不洁食物;3.保持清洁的居住环境,定期清洁和消毒家居用品;4.避免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密切接触;5.参加疫苗接种以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了解和掌握细菌感染的预防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降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需求。
二、遵守医生的建议和准则在某些情况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例如手术前预防感染、免疫系统低下的患者、特定的传染病暴发情况等。
然而,为了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我们需要遵守医生的建议和准则。
1.只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
不要自行购买或使用已过期或他人推荐的抗菌药物。
2.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使用抗菌药物,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药物治疗时间。
3.及时向医生报告过敏反应或者不良反应。
4.在使用抗菌药物期间要遵循医生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建议,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和促进康复。
遵守医生的建议和准则,可以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
三、合理评估是否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并不总是必要的。
我们需要合理评估是否需要抗菌药物治疗。
1.确定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有些感染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或药物进行治疗,抗菌药物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2.进行必要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了解感染的具体细菌种类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1.严格掌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使用。
2.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万古霉素或氟喳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3.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
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
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 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4. I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应控制在30%以下,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可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5. H类切口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污染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可酌情延长。
6. III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7. W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是指在手术前后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手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一、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敏感、广谱、易于给药和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以保证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峰值。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手术时间过长或患者状况不佳,可在手术期间追加一次药物。
3. 用药时间:一般术后24-48小时停药。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心脏手术等,可能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4.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及时处理。
5. 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状况等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1)清洁手术:手术部位无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清洁-污染手术:手术部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3)污染手术:手术部位存在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 禁忌症:(1)对所选抗菌药物过敏者。
(2)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3)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
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用药原则,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加强患者教育和沟通,使患者了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水平,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4.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5. 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现象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普通感冒、流感、麻疹、水痘等病毒性感染; 2、昏迷、休克、穿刺、中毒、心力衰竭、肿瘤、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内科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指征
综合病症或易发感染 昏迷
中性粒细胞减少 重症肝炎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预防用药指征
1、 体温>38℃ 2、 周围血象WBC>12×109/L,N>80% 3、 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加(喉头痰鸣) 4、 有多器官功能衰竭 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6、 心肺复苏后 中性粒细胞<1×109/L
❖ Ⅰ类清洁手术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糖尿病,营养不良、 免疫低下,高龄)
❖ Ⅰ类清洁手术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 ❖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手术,
主要是进入胃肠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
严重污染的Ⅲ类切口及Ⅳ类切口,应治疗性使用抗 菌药物,不属于预防
抗生素给药时机与 手术感染率的关系
内科抗菌药物使用 • 无指征预防使用:病毒性感染,无细菌感染征象
的预防用药,化、放疗病人的常规预防,免疫功 能受损患者的常规预防 • 超广谱抗菌药物及不合理联合用药 外科 抗菌药物使用(未执行围术期用药) • 手术前常规预防用药 • 手术后使用率几达100%,且长期预防用药为主 • 围术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 注意事项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
病原治疗
《浙江省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 vs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浙江省卫生厅文件 浙卫发[2004]362号
外科围术期抗生素使用问题
❖ 围术期抗生素应用究竟有无作用? ❖ 适应范围? ❖ 什么时候开始首剂用药? ❖ 抗生素种类选择? ❖ 术后使用时间? ❖ 采用怎样的给药途径?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Ⅰ类切口手术时间较短者尽量不用抗菌药物。
❖ Ⅰ类清洁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 (如开颅、心脏和大血管、骨关节、门脉高压症手术)
与医生用药意识及业务水平相关
1. 未能严格掌握适应证,不适当预防用药; 2. 病原学诊断不明或估计不准确,错误选用药物、广
泛使用广谱药物及不适当的联合用药; 3. 不了解抗菌谱和抗菌特点,选用了无效的抗菌药物; 4. 剂量及其分配、疗程、给药途径不当; 5. 过分依赖抗菌药物,忽视引流、营养支持等措施; 6. 市场误导,不必要地使用高档、价高药物。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 管控重点
降低内科(非手术感染)抗菌药物预防 使用,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
推行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 实施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管理
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1、教育、强制性培训 2、行政措施
成立专家小组,制定《实施细则》 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健全微生物检测常规 临床药学为临床服务 纳入综合质量考核体系 加强督查:促落实、评估效果
资料散发;网络媒体
《指导原则》特点 强调抗菌药应用指征
治疗性应用
■ 细菌性感染
■ 真菌、分枝杆菌、支原 体、衣原体、螺旋体、 立克次体、原虫感染
预防性应用指征
内、儿科1-2种特定菌感染
■ 霍乱、鼠疫、脑流、结核、 ■ 风湿热 ■ 孕妇菌尿症 或特定人群高危状况下的病原体感染
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指征
培训
➢ 培训对象:医院相关管理人员、所有拥有处方权的 医务人员、药剂科
➢ 培训内容:《浙江省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
案
》
、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目前抗菌药物滥用的严峻态势、细菌耐药的现状以
及管理的具体措施等。
➢ 培训方法:地区性、全院性、专业学科授课;结合 相关知识的考试;学术会议、制药公司组织的会议;
1. 省《指导方案》低于国家要求的,按国家《指导原 则》执行;
2、国家《指导原则》未明确规定的,按省《指导方案》 规定执行;
3、省《指导方案》的第一、二、三线抗菌药物分别对 应于国家《指导原则》“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 特殊使用” ;
4、具体分线及管理办法按省《指导方案》规定执行, 紧急情况下的越级使用按国家《指导原则》执行。
抗菌药物应用
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情况国内调查
医院数
使用率%
二联使用 三联使用 按药敏用
率%
率%
药%
85 79(67-80) 31(21-50) 10(5-21) 14(4-35)
一级医院 90% 二级医院 80% 三级医院 70%
1995年中华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调查资料
不正确使用或滥用抗菌药物
围术期选药的原则
临床围术期选药结合手术部位常见的正常 菌丛与致病微生物,一般选择一线有针对 性的药物、价格低廉、毒副反应较轻药品.
1、肝性脑病 2、重度腹水 3、使用激素
病毒感染并伴有下述一项者: 1、疑有继发细菌感染 2、年龄<3岁或>60岁 3、周围血象WBC>10×109/L,N>80%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 管控重点
降低内科(非手术感染)抗菌药物预防 使用,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
推行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 实施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管理
临床抗菌药物滥用
临床抗菌药物滥用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 题,已受到各级部门、各类团体的高度重视: 2003年全国卫生总支出4764亿,其中药费2580亿, 抗菌药物1030亿,占43%;医疗机构药品占医疗 总收入40%~60%,抗菌药占其中30%~40%。
中国是重灾区 浙江是中国的重灾区
抗菌药物滥用的最主要领域
2004年3月 全国首家 《浙江省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
(试 行)
❖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与要求 ❖ 医院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 ❖ 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原则 ❖ 细菌性感染经验治疗选药方案 ❖ 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原则 ❖ 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2004年10月 全 国
2847例选择性清洁或清洁污染切口 Classen DC, et al. NEJM 1992;326(5):281~286
给药时间 定义与描述
SSI发生率
早期 手术前2-24小时
3.8%
术前 手术前2小时内
0.6%
术中 手术开始后0-3小时
1.4%
术后 手术开始后3-24小时
3.3%
抗生素应该在皮肤切开前半小时或麻醉诱导 开始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