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07年修订)
《法理学2》课程教学大纲
法理学2Jurisprudence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总学时:48学时,其中讲课:48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5先修课程:法理学1适用专业:法学教材:《法理学》,法律出版社;张文显主编,2007年3月第3版。
开课单位:公共管理学院法律系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法理学》是法学教育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属于整个法学体系中的理论学科。
它是对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概念、法律内容和法律范畴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探索其精神实质。
通过学习法学基本理论、观点、方法,了解法律的本质、特征、结构、功能、作用、目的,了解法律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通过比较分析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了解法治作为文明的核心要素、社会最为重要的控制方式的意义;通过对古今中外法律文化的初步认识,了解中国法律文化的独特性,进一步认识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坚持科学性原则,从总体性高度把握法理学的完整体系。
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努力用科学的理论分析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不断扩展自己的理论视野,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1、法的作用(8学时)(1)掌握法的作用的概念、对象与实质和法的作用的分类;(2)掌握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3)了解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重点:法的作用的概念、对象与实质和法的作用的分类;难点: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2、法的价值(12学时)(1)掌握法的基本价值的三层含义;(2)了解法律价值体系结构;(3)了解与掌握法的基本价值;(4)掌握法律价值判断的标准;(5)掌握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6)理解秩序、自由、效率、正义的概念;(7)掌握法对秩序、自由、效率、正义的作用。
重点:法的基本价值、法律价值判断的标准;难点: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
3、法与人权(10学时)(1)了解人权的概念;(2)掌握人权的基本特点;(3)了解人权主体与权利内容的历史演变;(4)掌握人权的法律保护。
05677-法理学[附法理学自学考试大纲(2007年版)]正版自考教材
【定价】30.00【内容简介】作者:周旺生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9-1目录第一编第一章法学绪论第一节法学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法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法学体系和法学学科第四节法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法理学学科第一节法理学释义第二节作为独立学科的法理学第三节法理学的构成要素及构成境况第四节法理学渊源中的资源性要素第二编第三章法的概念第一节视角和方法第二节法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法的本质第四节法的要素第四章法的价值第一节法的价值释义第二节法律秩序第三节法律利益第四节法律正义第五章法的功能和作用第一节法的功能和作用释义第二节法的基本功能第三节法的主要作用第六章法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法的起源第二节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第四节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第七章法和社会第一节法和社会的一般理论第二节法和经济及科技第三节法和政治及国家第四节法和道德及宗教第五节法和可持续发展第三编第八章立法第一节立法释义第二节立法体制第三节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第四节立法的基本原则第九章法的渊源第一节法的渊源释义第二节法的渊源的价值实现第三节法的渊源意识第四节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第十章法的形式和分类第一节法的形式释义第二节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第三节法的形式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第四节法的基本分类第十一章法的体系第一节法的体系释义第二节部门法的划分第三节当代中国法的体系第四编第十二章法的实施第一节法的实施释义第二节法的效力第三节法的遵守第四节法的适用第十三章法律关系第一节法律关系释义第二节法律关系的种类第三节法律关系的主体第四节法律关系的客体第五节法律关系的演变第十四章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第一节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释义第二节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第三节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分类第四节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限度第五节法律和人权保障第十五章法和权力调控第一节作为支配性力量的权力资源第二节权力资源的法律调控动因第三节权力资源的法律调控方式第十六章法律行为、责任和制裁第二节法律责任第三节法律制裁第十七章法律解释、推理和论证第一节法律解释第二节法律推理第三节法律论证第十八章法律职业和法律思想第一节法律职业第二节法律思维第三节法律逻辑第五编第十九章法治和法制第一节法治和法制释义第二节法治的原则和条件第三节法制和民主第四节建设中国法治国家第二十章法律监督第一节法律监督释义第二节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第三节社会的法律监督第二十一章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第一节法律意识第二节法律传统第三节法律文化后记法理学自学考试大纲出版前言Ⅰ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Ⅱ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第一编第一章法学绪论第二章法理学学科第二编第三章法的概念第四章法的价值第五章法的功能和作用第六章法的起源和发展第七章法和社会第三编第八章立法第九章法的渊源第十章法的形式和分类第十一章法的体系第四编第十二章法的实施第十三章法律关系第十四章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第十五章法和权力调控第十六章法律行为、责任和制裁第十七章法律解释、推理和论证第十八章法律职业和法律思维第五编第十九章法治和法制第二十章法律监督第二十一章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Ⅲ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Ⅳ题型示例Ⅴ后记。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07年修订)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07年修订)《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07年修订)课程编号:07111102课程名称:法理学课程类型: 职业基础课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32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宪法、刑法等适用专业:法律事务专业开课单位:法学院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法理学是法律事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属本专业主干课程。
(二)目的任务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法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法律基本理念和价值;掌握相关知识点,能够对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判断;能够运用法理学基本知识和原理提炼法律问题,从法学理论角度分析具体法律事件、案件或现行制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建议学时分配三、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导论(1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学的概念性质;⑵法学思维及其特点;⑶法理学的含义及演变;⑷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⑸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法学的性质、特征;理解法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知道法学思维的基本特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学的概念、性质;法理学的含义;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⑵难点: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4、思考与练习⑴法学思维的特点是什么?⑵法学专业学生如何形成法学的思维习惯?⑵有人说法理学学不好肯定学不好法律,你认为此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二)法的概念(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研究法的概念的重要性;⑵法的定义的争议;⑶法的形式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有关法的定义的争议点,以及对法的概念自然法与实证主义的不同立场;理解法的形式特征,以便有效区分法与其他社会规范。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的形式特征。
⑵难点:对法概念的不同立场和争议。
4、思考与练习⑴在学习本章之前,你认为法是什么?你的观点属于自然法理论立场,还是法律实证主义立场。
⑵家法与我们所学的法有何区别?(三)法系(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系的概念与划分标准;⑵两大法系的历史发展与比较;⑶比较法学的概念与功能。
《法理学》教学大纲
《法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法理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X学分4、课程总学时:X学时5、适用专业:法学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它研究法的本质、特征、形式、作用、法的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其他法学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2、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构建起法学的理论框架。
(2)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法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对法治的信仰和追求。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1、法的本体(1)法的概念法的定义法的特征法的本质(2)法的要素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3)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法的渊源法的形式法的效力范围2、法的运行(1)立法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立法技术(2)执法执法的概念和特点执法的原则执法的主体和权限(3)司法司法的概念和特点司法的原则司法体制和司法程序(4)守法守法的概念和要素守法的原因和条件(5)法律监督法律监督的概念和分类法律监督的体系和机制3、法的价值(1)法的价值概述法的价值的概念和特征法的价值体系(2)法的基本价值秩序自由平等正义(3)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4、法与社会(1)法与经济法与经济基础法与生产力法与市场经济(2)法与政治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法与国家法与政党政策(3)法与文化法与文化的一般关系法与道德法与宗教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法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的法律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法学著作和学术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五、课程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X%)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法理学》是法学院法学、知识产权专业的一门校定必修课。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获得学习法的概念、法的演进、法的创制、法的实施, 并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法律理论和学说知识去分析法和解决一些刑事、民事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法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法学基础。
三. 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1、理解法理学的概念与体系、掌握法理学的对象与范围2、了解法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理解法理学的意义与方法(二)法的概念1、理解法的现象与本质的概念,掌握法的层级本质2、理解法的价值概念,掌握法的基本价值,了解法的价值冲突和判断3、理解法的特征、要素和程序4、理解法的功能与作用的概念,掌握法的规范功能和社会作用5、掌握法与经济、法与政治、法与科学技术的相关问题6、掌握法与道德的相关问题,了解法与习俗、法与宗教规范、法与政策(三)法的演进1、了解法演进的阶段,理解法演进的动因与未来发展方向,探讨网络空间与法律的相关问题2、了解原始人的社会规范,掌握法起源的原因与过程、形式与规律3、理解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4、理解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5、理解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掌握法律意识的相关问题,掌握两大法系的特点与区别6、理解法现代的概念,掌握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了解中国法现代化的相关问题7、了解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的相关问题(四)法的创制1、理解法制定的概念,掌握法制定的元素,了解立法体制、立法程序与立法技术2、理解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法律体系的概念及相关问题,掌握公法与私法的分类及其标准3、掌握法的渊源的概念和种类,了解当代中国法的渊源,理解法的分类4、理解法的效力的概念,掌握法的效力的范围(五)法的实施法1、理解法的生成、法的实效、法的实现的概念及相关问题2、理解法的适用的概念与特征,了解法适用的形式、掌握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原则3、理解法律解释的概念和原则,掌握法律解释的方法,理解法律推理的要求和方法4、理解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种类,理解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理解法律事实的概念5、掌握守法和违法的概念,理解违法行为的预防与综合治理的相关要求和方法6、掌握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相关问题7、理解法律监督的概念与功能,了解法律监督的构成,掌握法律监督体系课程内容的重点和深广度要求《法理学》课程的基本任务概括地说,是传授法理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自己获取知识,应用法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提高法学素养。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程:法理学学时:68学时学分:4学分第一节法学体系中的法理学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法学理论学科一、法理学是法学理论学科二、法理学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类别上、运行上、时间上、范围上)三、法理学学科的学习意义1.有助于对其他法学学科的学习和深化——重要意义2.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理论保证第二节法理学的历史发展一、法理学的萌生与形成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西塞罗;中世纪:阿奎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边沁、奥斯丁二、法理学在西方的发展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新自然法学,社会法学三、法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三节走向法治国家的中国法理学一、中国法理学的现实发展1.市场经济与政治民主是中国法理学发展的客观基础。
2.改革与开放是中国法理学发展的历史课题。
二、中国法理学的历史走向1.从统一发展走向多元发展与综合统一的彼此互动。
2.从既有理论走向保存精华与开拓创新的相互结合。
3.从历史积淀的现实走向中国特色与世界潮流的对立统一。
4.从法理学独自发展走向概括部门法学与指导部门法学的二者并重。
5.从老一代法理学家身先士卒走向老一代法理学家作指导与中青年法理学家作先锋的时代交替。
思考题:1.如何理解法理学的研究对象?2.试述西方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3.谈谈你对当代中国法理学任务的认识。
第一编法的基本理论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法的历史发展、法的功能、法的文化意义、法的价值等法的基本范畴的理解,深化并掌握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法的演进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法的演进规律、法的改革的动因、中国法的现代化进程、法的移植模式。
掌握法律继承的概念、根据及继承内容;重点掌握法的移植的条件,课时:4—6学时第一节法的演进概述一、法的演进规律(一)由野蛮的法向文明的法演进(二)由身份的法向契约的法演进(三)由义务本位的法向权利本位的法演进(四)由人治的法向法治的法演进二、法的演进形式第二节法的继承一、法的继承的概念与类型二、法的继承的根据1.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后承接关系,决定着法的继承。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目的、要求和任务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属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法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法学思想的背后的问题及事实,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法律观和分析法律现象的理论框架,使学生领悟并初步掌握法学或法律思维方式,为进一步的学习各部门法学打下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也借助于制度化的理性规则来缩小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学习本课程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将法学的一般概念、原理同法学的具体现象,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真正理解和掌握法学的一般理论,提高运用法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法理学的多重学科品质,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背景,掌握一定的哲学,逻辑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法学的基础知识和一般性理论、原理有初步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把握法是什么(法的本体)、法应当是什么(法的价值),法源自何方去向何处(法的起源与发展),法如何运作(法的运行),法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法与社会),为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大纲基本内容第一编法学导论第一章法学【教学重点和难点】法学的研究对象;我国和西方法学发展的历史;法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阶级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法律人才的素质。
【主要内容】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一、法学的含义(一)西方对法学的理解(二)西方各法学流派对法学研究对象的理解(三)我国学者对法学研究对象的阐述(四)法学的概念二、法学体系(一)法学体系的概念(二)我国现阶段法学体系的划分第二节法学的历史一、西方法学的历史(一)古希腊的正义与法治观念(二)古罗马法学(三)欧洲中世纪法学(四)文艺复兴时期法学(注释法学家和人文主义法学家是把古代法学传达到近代的使者,他们的研究是连接古代法学和近代法学的纽带。
法理学-教学大纲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Jurisprudence课程编号:123940010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学分: 4学时:64(其中:讲课学时:64 )适用专业:法学开课部门:法学院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必修和基础课程。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法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法律观并掌握分析法律现象的理论框架,初步具备从法律权利义务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部门法学和其它理论法学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法学专业导论继修课程: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法社会学、各部门法学。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法学导论(4学时)[知识点]法学定义;法学体系划分;法学发展历史与现状;法学教育;法理学的性质和内容;法学研究方法。
[重点]法学体系划分;法理学的性质和内容;法学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1、识记:法学定义;法学体系划分;法学发展历史与现状;法学教育。
2、领会:法理学的性质和内容;法学研究方法。
3、简单应用:运用法学研究方法分析身边法律现象。
第二章法的概念(4学时)[知识点]法的含义、特征和本质;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重点]法的特征;法的两类作用及其局限性。
[难点]法作用的局限性。
[基本要求]1、识记:法的含义。
2、领会:法的特征和本质;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简单应用:运用法的本质理论和法的作用理论解释某些立法和司法现象。
第三章法的渊源、分类与效力(4学时)[知识点]法的渊源的定义;法的渊源的一般种类;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法的一般分类和特殊分类;法的效力的概念;法的对象效力;法的空间效力;法的时间效力;法的溯及力。
[重点]法的渊源的定义;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法的一般分类和特殊分类;法的对象效力;法的空间效力;法的时间效力;法的溯及力。
《法理学》教学大纲
国家精品课程法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篇导论第一章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历史(学时: 4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学与法理学一、法学的概念和品格二、法理学的性质与沿革三、学习研究法理学的重要意义四、法理学的课程体系第二节法理学史纲一、古代法理学思想二、近代的法理学三、西方现代法理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一、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创立二、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发展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丰富与创新四、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主要内容五、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重大意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构成三、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渊源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特征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大意义第二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一、治国方略根本原则的历史考察二、“三者统一”是我国民主法治的科学总结三、“三者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三节尊重与保障人权一、人权属性上的突破二、人权主体上的突破三、人权内容上的突破四、人权实现上的突破第四节创新社会管理与法治的保障一、创新社会管理与法治理念的更新二、创新社会管理与法的功能的发挥三、创新社会管理与法治价值的实现第三章法学方法论(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学方法概述一、法学方法的含义二、法学方法的作用三、法学方法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四、法学基本方法第二节法律推理一、法律推理概述二、形式推理三、辩证推理第二编本体论第四章法的本质(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的词源与词义一、“法”的中文词源二、“法”的西文词源三、现代汉语中的法的词义第二节法的本质一、中国古代礼法传统观念与法的本质二、西方主要法学流派对法的本质的认识第三节法的基本特征一、法是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三、法是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社会规范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第五章法的本原(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的本原的重要性一、对法的本原的不同态度二、正确认识法的本原的重大意义第二节经济基础——法的本原一、法根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二、法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三、法服务于经济基础第三节法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一、商品交换与法的产生二、商品经济与法的发展三、市场经济与法律体系的形成第四节法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一、法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二、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第六章法的要素(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的要素释义一、法的要素的定义与形成二、法的要素的学说与分类第二节法律概念一、法律概念释义二、法律概念的分类三、法律概念的特征与要求第三节法律规则一、法律规则释义二、法律规则的结构三、法律规则的分类第四节法律原则一、法律原则释义二、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三、法律原则的分类四、法律原则的形式与适用第五节技术性事项一、法律技术性事项的由来二、法律技术性事项的类别第三篇发展论第七章法律发展概论(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发展的概念与特征一、法律发展的概念二、法律发展的特征第二节法律发展的过程一、法律发展过程的种种解说二、当代中国法理学对法律发展过程的阐释第三节法律发展的依据一、外部因素二、内部因素第八章法律的起源与演进(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的起源一、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法律是基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规范体系三、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第二节法律的演进一、奴隶制法二、封建制法三、资本主义法四、社会主义法第三节法律的现代化与全球化一、法律的现代化二、法律的全球化三、中国法律的现代化与全球化第九章法律发展的路径(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继承一、法律继承的含义二、法律继承的内容三、法律继承的依据第二节法律移植一、法律移植的含义与依据二、法律移植的原则与方法第三节法律改革一、法律改革的基本依据二、法律改革的主要原则三、法律改革的基本内容第四节法律革命一、法律革命的含义与本质二、中国的法律革命第四篇运行论第十章立法(学时: 3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立法概述一、立法的由来二、立法的概念与特征三、立法的形式和分类第二节立法的基本原则一、合法性原则二、民主性原则三、实效性原则第三节立法体制一、立法体制的概念和类型二、我国现行的立法程序三、我国的法律冲突与解决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一、宪法及其相关法二、民商法三、行政法四、经济法五、社会法六、刑法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第十一章执法(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执法的概念与原则一、法的实施与执法的概念二、执法的分类第二节执法的原则一、合法性原则二、合理性原则第三节执法的体系一、政府的执法二、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法三、法律、法规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第四节执法的基本要求与保障一、执法的基本要求二、执法的保障第十二章司法(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司法的基本特征一、静态分析二、动态分析第二节法官理性与司法方法一、法官裁决的理性要求及方法导向二、司法方法的个案阐释三、“价值中心”的司法思维第三节司法改革的中国图景一、司法场域的结构完型二、ADR司法的和谐与权威三、法治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司法理念的中国彰显四、司法公权力主体的均衡与司法公共体与公共域的形成五、协调司法权力与权威的矛盾冲突,健强司法权能六、强化国际司法人权理念,实现国家司法权能与公民司法权利均衡七、强化法官理性建设,实现司法权运行的外部均衡第十三章守法(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第一节守法的概念、要素一、守法的概念二、守法的要素第二节守法的动机和理由一、守法的动机二、守法的理由第三节守法的途径一、以普法教育塑造公民守法精神二、以良法理念培植公民守法内在信念三、以完善的法律适用提升法律公信力第十四章法律监督(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监督释义一、法律监督的含义与特征二、法律监督的意义三、法律监督的原则第二节当代中国法律监督体系一、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二、社会的法律监督第十五章法律解释(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作为立法活动的法律解释一、作为立法活动的法律解释的含义二、现行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第二节作为司法活动的法律解释一、作为司法活动的法律解释的含义二、作为司法活动法律解释的必要性第五篇范畴论第十六章权利与义务(学时: 4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权利与义务释义一、权利与义务的含义二、权利与义务的类型第二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权利与义务的相关相存二、权利与义务的互补互促三、权利与义务的等量等值四、权利与义务的对立一致第三节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一、依存二、区别三、冲突第四节法律关系、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一、法律关系概述二、法律关系的要素三、法律责任四、法律制裁第十七章人治与法治(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人治及其形态一、神治二、德治第二节法治及其表现一、法治的思想脉络二、法治的制度演变第三节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一、依法治国理论的基本内容二、依法治国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第十八章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规范一、法律规范释义二、法律规范与相关概念辨析第二节法律事实一、法律事实的含义与特征二、法律事实的分类三、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关系四、法律事实的认定第三节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的关系一、事实的法律意义二、法律的事实意义三、法律事实与规范的连接方式第四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一、基本要求二、内在根据第十九章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意识一、法律意识的界定二、法律意识的类型第二节法律行为一、法律行为释义二、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三、法律行为的类型第三节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的关系一、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相互区别二、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相互联系第二十章法的应然与实然(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第一节法的应然与实然范畴的历史演变一、自然法学说对法的应然的追问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对法的实然的探究三、现代西方自然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的争论第二节法的应然与实然的法学意义一、道德与法律二、价值与事实三、规律与法律第二十一章法的实体与程序(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实体法与程序法一、实体、实体法与程序、程序法的定义二、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第二节法律程序的意义一、程序性是法的基本特征二、正当性是衡量法律程序的独特标准三、正当程序具有独立价值第六篇价值论第二十二章法的价值的一般理论(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的价值的释义与分类一、法的价值的释义二、法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第二节法的价值的功能与流变一、法的价值的功能二、法的价值的流变第三节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一、法的价值冲突界定二、法的价值冲突的原因三、法的价值冲突的表现模式四、法的价值冲突的整合第二十三章人权(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人权的基本含义一、对“人权”一词的不同解说二、人权的定义与构造第二节人权的本质属性一、西方学者的观点二、人权的本质属性第三节人权的分类第四节人权与法律的相互关系一、人权和法律相互结合的历程二、人权法律化的内在根据三、法对人权的作用第二十四章正义(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正义论的历史回顾一、正义源头与法律神话二、从神话到逻各斯三、正义帝国:世俗与神圣四、喧嚣中的理性正义第二节法律正义观的主题一、正义的前设与契约标准二、正义的范围与类型标准三、正义的区域与文化标准四、正义的相对与德性标准五、正义的原则与社会标准六、正义的核心与权利标准七、正义的判断与利益标准八、正义的交叠与底线标准九、正义的操作与程序标准十、正义的神圣与宪政标准第三节法与正义的关系一、正义:法律的核心价值二、法律:正义的基石奠定第二十五章法律与秩序(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秩序一、秩序二、社会秩序第二节法律秩序一、法律秩序二、法律秩序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法律的秩序价值一、秩序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二、法律对秩序的作用第四节秩序与自由一、法律自由二、法律自由的存在形式三、秩序对自由的功能四、自由对秩序的功能五、秩序与自由的冲突与整合第二十六章效率(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效率与法律的效率分析一、效率的含义二、法律的效率分析第二节效率与法律的关系一、法律对效率的功能二、效率对法律的价值第三节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公平的含义二、公平的分类三、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协调第七篇关联论第二十七章法与政治(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一、政治的概念二、法与政治的联系和区别第二节法与政策一、政策的概念二、法与政策的一致性和区别三、法与政策的相互作用四、处理政策与法的矛盾应坚持的原则第三节法与民主一、民主的概念及其分类二、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的联系与区别三、法与民主的关系第四节法与政治文明一、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二、法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三、法治国家与政治文明第二十八章法律与道德(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由来一、西方法学史上有关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论观点二、“二战”后围绕法与道德关系的几次重要论战第二节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三、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作用第二十九章法与文化(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一、文化的定义二、文化的内在结构三、文化的外在分类第二节法与文化的关系一、作为文化现象的法律二、法律的文化解释第三十章法律与科学技术(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法律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与区别一、科学技术概说二、法律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三、法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第二节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一、科学技术对法律意识的影响二、科学技术对法律规范的影响三、科学技术对法律运行的影响四、科学技术对法学教育的影响第三节法律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一、法律为科学技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法律引导、组织和管理科技活动三、法律促进科技成果的合理利用四、法律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五、法律防范与消解科技的负面效应第四节依法治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二、依法治国方略与创新型国家战略第三十一章和谐与法律(学时: 2学时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和谐与法律的思想渊源一、西方的和谐法律观二、中国历史上的和谐法律观三、当代中国的和谐法律观第二节和谐的立法观一、从斗争法律观向人本法律观的转变二、从形式正义向社会公平立法观的转变三、从利益分化向多元利益整合的立法观转变第三节和谐的执法观一、和谐司法观二、和谐执法观第四节法律对和谐的意义一、法律促进主体维度的和谐二、法律促进客体维度的和谐三、法律促进空间维度的和谐四、法律促进时间维度的和谐。
法理学教学大纲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法学专业)课程编码:1102413010学时:56 学分:4开课学期:第一学期课程类型:学科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无教学手段:板演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法理学是研究各种法律现象的共性问题的一门理论法学,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认识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法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表现,并为学习其他法学分支学科打下理论基础。
结合我院情况,通过本课程的讲解,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法律意识,能够对现实中的一些法律现象有正确的法律观点或法律方面的思维,能够为学生考研和参加司法考试,以及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理解法学的概念,法学体系,法学的研究方法,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体系的构成,法学的历史发展,法学的研究方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法学中的地位法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法理学的概念、法学的概念难点:法学体系的构成教学方法:讲授结合讨论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一、法学概念二、法学的研究对象三、法学体系理论法学和部门法学;基础法学和应用法学;国内法学、国外法学、比较法学和国际法学第二节法学的历史一、产生条件1.立法达到相当的复杂和广泛2.出现了一个职业法学家阶层二、发展1.中国两千余年的古代法学是以律学的形式存在的。
2.西方法学起源于古希腊与古罗马3.资产阶级纷繁的学派第三节法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法与哲学二、法与政治学三、法与社会学四、法与历史学五、法与逻辑学思考题:1.法学的概念2.法学体系的概念3. 法与哲学的关系第二章法理学概述(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理解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发展过程,和法理学基本理论,掌握法理学在法学体系的地位和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法理学的概念难点:法理学体系教学方法:讲授一、法理学释义1.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2.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3.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4.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二、中国法理学1.中国法理学的历史2.中国法理学的体系3.中国法理学的未来三、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思考题:1.法理学的概念2.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3.法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法的概念(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法的概念、法的特征和法的本质,以及法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07年修订)课程编号:07111102课程名称:法理学课程类型: 职业基础课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32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宪法、刑法等适用专业:法律事务专业开课单位:法学院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法理学是法律事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属本专业主干课程。
(二)目的任务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法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法律基本理念和价值;掌握相关知识点,能够对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判断;能够运用法理学基本知识和原理提炼法律问题,从法学理论角度分析具体法律事件、案件或现行制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建议学时分配序号内容讲授实践总学时1导论112法的概念223法系224权利.义务与责任225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226法律关系227法律行为228立法.执法与司法229法律推理2210法律解释2211法律渊源2212法律效力2213法的演进2214法的作用2215法的价值2216法与其他社会因素2217法治国家的一般理论11三、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导论(1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学的概念性质;⑵法学思维及其特点;⑶法理学的含义及演变;⑷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⑸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法学的性质、特征;理解法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知道法学思维的基本特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学的概念、性质;法理学的含义;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⑵难点: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4、思考与练习⑴法学思维的特点是什么?⑵法学专业学生如何形成法学的思维习惯?⑵有人说法理学学不好肯定学不好法律,你认为此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二)法的概念(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研究法的概念的重要性;⑵法的定义的争议;⑶法的形式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有关法的定义的争议点,以及对法的概念自然法与实证主义的不同立场;理解法的形式特征,以便有效区分法与其他社会规范。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的形式特征。
⑵难点:对法概念的不同立场和争议。
4、思考与练习⑴在学习本章之前,你认为法是什么?你的观点属于自然法理论立场,还是法律实证主义立场。
⑵家法与我们所学的法有何区别?(三)法系(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系的概念与划分标准;⑵两大法系的历史发展与比较;⑶比较法学的概念与功能。
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法系的概念以及法系的划分标准;了解两大法系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掌握两大法系的特征和分野;知道比较法学的概念和功能。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系的概念和划分标准。
⑵难点:两大法系的特征和区别。
4、思考与练习⑴进行比较法研究对于我国法制建设有何意义。
(四)权利、义务与责任(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权利与义务的概念与关系;⑵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特征与分类;⑶法律责任的概念、种类;⑷归责与免责。
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权利、义务、责任以及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涵义;了解权利义务之间的关系;知道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种类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掌握归责与免责的概念,以及归责的基本原则、免责的基本情形。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概念。
⑵难点:归责原则。
4、思考与练习⑴绝对权利义务与相对权利义务的区别。
⑵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关系。
(五)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律规则⑵法律原则⑶法律体系2、教学基本要求知道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以及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理解法律规则的结构和、分类和功能;了解中国现行法律体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律规则的结构,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⑵难点:中国的法律体系。
4、思考与练习⑴法律规则有哪些分类,这些分类有何意义?⑵民法与刑法的区别是什么?(六)法律关系(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种类;⑵法律关系主体;⑶法律关系的内容;⑷法律关系客体;⑸法律事实。
2、教学基本要求知道法律关系的性质、特征;了解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理解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律关系;法律事实。
⑵难点:法律关系构成要素。
4、思考与练习⑴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条件。
⑵法律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区别。
(七)法律行为(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⑵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⑶法律行为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法律行为的概念,法律行为的结构;知道法律行为的特征,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的区别;理解法律行为的分类。
3、教学重点和难点法律行为的概念及构成法律行为的分类4、思考与练习⑴无意识的行为能否构成法律行为?⑵违法行为是否属于法律行为,如果是应该归入哪一类?(八)立法、执法与司法(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立法的概念、特征以及立法体制和立法和立法基本原则;⑵执法的概念、特征和原则;⑶司法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原则。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立法、执法和司法的特征;知道我国立法的体制、司法的基本要求;理解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原则。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立法、执法、司法的概念和特征;我国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基本原则。
⑵难点:执法、司法原则。
4、思考与练习⑴司法与执法的区别。
(九)法律推理(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律推理的概念、特征;⑵演绎法律推理;⑶类比法律推理;⑷法律推理的价值。
2、教学基本要求知道法律推理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理解司法三段论;了解类比推理在判例法中的应用,以及法律推理的价值和局限性。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律推理的特征;法律规范推理和事实推理。
⑵难点:法律推理的价值和局限。
4、思考与练习⑴运用司法三段论分析实践中的一个案例。
(十)法律解释(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律解释的概念、特征;⑵法律解释的目标与方法⑶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法律解释的意义和特点;了解法律解释的方法;知道我国的法律解释体制。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律解释的方法我国的法律解释体制。
⑵难点: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
4、思考与练习⑴我国法律解释体制中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行政解释的法律效力。
⑵运用法律解释的目的和方法分析实践中的一个案例。
(十一)法律渊源(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律渊源与法律推理;⑵当代中国的正式法律渊源;⑶非正式法律渊源。
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法律渊源的概念;了解不同类型的法律渊源所具有的实践意义;熟知法律渊源的基本类别。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律渊源的概念;法律渊源的类别。
⑵难点:非正式法律渊源。
4、思考与练习⑴学校的校规能否作为法律渊源用于审判?⑵我国正式的法律渊源有几类,并举例说明。
(十二)法律效力(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律效力的概念、范围、层次;⑵法律的时间效力;⑶法律的空间效力;⑷法律的对象效力。
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法律效力的概念;了解法律效力的范围和层次;熟知法律的时间、空间和对象效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律效力的范围和层次;法律的时间、空间、对象效力。
⑵难点:法律的对象效力。
4、思考与练习⑴在我国犯罪的外国人和在外国犯罪的我国公民分别受哪国的法律约束。
⑵某甲于1997年2月28日拾得他人遗忘的手提包,手提包内有巨款。
在失主某乙向其讨要时,某甲却拒不归还。
法院是否可以判决某甲侵占罪成立,为什么。
(十三)法的演进(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的起源⑵法律发展的历史阶段⑶法的未来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法的演进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及未来演进趋势;知道法律产生的原因、过程和标志,法的历史类型;理解法的继承与移植,法律的传统与现代化。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律产生的原因和标志;法律继承与移植;法律的现代化。
⑵难点:法律的消亡理论。
4、思考与练习⑴如果没有法律,人类将会怎样?(十四)法的作用(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的作用的含义、分类;⑵法的规范作用;⑶法的社会作用;⑷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法的作用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法的规范作用的内容;熟悉法的社会作用;知道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⑵难点:法的预测作用。
4、思考与练习⑴作为法律人,你将怎样对待法律中的漏洞?(十五)法的价值(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的价值的概念、种类⑵法与秩序⑶法与自由⑷法与平等⑸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法的价值概念,法的价值冲突的概念;了解法与秩序,法与自由,法与平等的关系;熟知法的价值冲突及其原因和解决方式。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的价值的概念;法与秩序、自由、平等的关系;法的价值冲突。
⑵难点:法对自由的保障与限制。
4、思考与练习⑴当情与法相冲突时,你认为应该怎样取舍?(十六)法与其他社会因素(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与经济;⑵法与政治;⑶法与文化;⑷法与道德;⑸法与宗教。
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法与政策的异同和法与政策的关系,法与道德的异同;了解法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法与政治、法与文化的关系;知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意义,法律与宗教的异同。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与经济、法与政治、法与道德的关系。
⑵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4、思考与练习⑴道德败坏的人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⑵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区别?(十七)法治国家的一般理论(2学时)1、教学主要内容⑴法制与法治的概念;⑵法治的原则;⑶法治国家形成的条件;⑷法治国家实现的途径。
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法制与法治的概念和区别;了解法治的原则;知道法治国家形成的条件和实现的途径。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重点:法制和法治的概念及区别;法治国家的形成条件;法治国家实现的途径。
⑵难点:法治发展的模式。
4、思考与练习⑴法治不是万能,最终还要靠人完成治理,试问法治能否离开人治?⑵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四、课程教学方法建议鉴于本课程内容多为抽象理论,而授课对象多数无法律学习基础,建议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采取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方式进行组织教学。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一)考核方式采用结课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其中结课考试采用书面考试的的形式。
(二)评分办法结课书面考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作业考核占总成绩的40%。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一)教材舒国滢著,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二)主要参考书1、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2、葛洪义著,法理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3、张文显主编, 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