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史

合集下载

戏剧理论 中国戏剧史课件

戏剧理论 中国戏剧史课件

其他经典中国戏剧作品分析
总结词
涵盖了元曲、明清传奇等不同时期的经 典作品,展示了中国戏剧的丰富多样和 演变发展。
VS
详细描述
针对不同作品的特点和主题,进行了深入 的分析和探讨,展示了中国戏剧的独特魅 力和文化价值。
05
当代中国戏剧的现状与挑 战
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多元化发展
当代中国戏剧逐渐呈现出多元化 的发展趋势,各种类型的戏剧作 品不断涌现,包括传统戏曲、话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对西方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主义戏 剧理论的基础。
莎士比亚与现实主义戏剧理论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 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涵 盖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多种
风格。
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性 洞察和丰富的社会内涵,通过复 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来展现人性
的善恶与发展,出现了众多的剧种和 流派,如昆曲、京剧等,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艺术达到了 高峰。
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与特色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京剧
作为中国最大的戏曲剧 种,京剧以其表演艺术 的高度和历史的厚重感 而著称。其表演注重唱 、念、做、打,融合了 多种艺术形式,如歌舞 、音乐、舞蹈等。
戏剧理论 & 中国戏剧史 课 件
目 录
• 戏剧理论概述 • 中国戏剧史概述 • 重要戏剧理论家及其观点 • 中国经典戏剧作品分析 • 当代中国戏剧的现状与挑战 • 戏剧理论与中国戏剧史的相互影响
01
戏剧理论概述
戏剧的定义与特性
戏剧的定义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文学、 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以塑造人物、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为目的 。

《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五章 明清传奇

《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五章   明清传奇
三、李渔的创作与戏曲理论
(一)李渔生平与创作
李渔,字笠翁,生于江苏如皋,流寓杭州,金陵等地,主要从事戏曲编写和演出。曾带以妻妾为主的戏班游荡江湖,足迹几遍全国。晚年回杭州“买山而隐”。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喜剧集有《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二)《风筝误》
《风筝误》取材于“家常事”。即韩世勋、戚友先与詹淑娟、詹爱娟姊妹的婚姻故事。通过他们之间荒唐可笑的婚姻故事,揭露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以假乱真,以丑充美的社会现象。
(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黄钟过曲·永团圆】神仙本是多情种,蓬山远,有情通。情根历劫无生死,看到底终相共。尘缘倥偬,忉利有天情更永。不比凡间梦,悲欢和哄,恩与爱总成空。跳出痴迷洞,割断相思鞚;金枷脱,玉锁松。笑骑双飞凤,潇洒到天宫。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
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
焦点:“律”与“意”关系
沈“强调音律”,不惜“因律害意”:“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二郎神·论曲》)
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明治乱系焉”。
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
(外怒介)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15中国戏剧发展史

15中国戏剧发展史

戏剧发展史一、概念界定(一)关于戏曲《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可知梨园为玄宗时宫廷所设,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

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五大剧种: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河北)评剧、(河南)豫剧。

地方戏曲剧种: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

(二)关于话剧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

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三)关于戏剧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包括戏曲和话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二、发展历程(一)先秦——戏曲的孕育时期1.宗教祭祀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原始歌舞,在远古主要是作为进行巫术礼仪活动的重要绢成部分。

原始人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并且根据祭祀的需要,将散漫的原始歌舞组合成一定的格式。

在这种活动当中,原始歌舞逐渐增强了自身的戏剧因索。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

2.巫觋祀神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xí(男性),侍奉天地鬼神,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戏剧史进行简要概述。

历史发展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中国戏剧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在此之后,中国戏剧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

著名的元曲和明清时期的京剧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戏剧类型
中国戏剧包含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文化特点。

- 京剧: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以及精致的戏曲服饰和独特的化妆技巧。

- 评剧:评剧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以抒发情感和夸张表演风格而闻名。

- 黄梅戏:黄梅戏源自湖北地区,以其婉转悲凉的唱腔和优美的舞蹈而受到欢迎。

- 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戏曲,以其饱满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著名。

影响和传承
中国戏剧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

中国戏剧技巧和艺术形式被传承到现代剧场和电影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结论
中国戏剧以其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中国戏剧史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戏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一章 戏曲的起源与古剧

《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一章  戏曲的起源与古剧

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古剧一、诗乐(上古歌舞——百戏、角抵、歌舞戏)二、仪式(蜡祭、巫觋、傩仪——傀儡)三、俳优(科诨、优戏、杂剧)四、唱叙艺术(民间说唱)一、诗乐(上古歌舞—百戏、角抵、歌舞戏)演艺史1、上古歌舞狩猎舞、战争舞例如:《尚书·舜典》:“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图7)《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2、先秦歌舞《大武》(P21.)《九歌》於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诗经·周颂·武》《九歌》闻一多把《楚辞·九歌》说成是“雏形的歌舞剧”。

《九歌古歌舞剧悬解》3、秦汉百戏与角抵戏临沂汉墓帛画角抵图《东海黄公》人虎相斗汉代画像拓片《东海黄公》:晋葛洪《西京杂记》有记载,演秦朝末年东海郡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打杀的故事。

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

表演中的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虎形。

《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人物、情节、冲突、结局,都是排定了的,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

4、南北朝隋唐歌舞(1)钵头《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有胡人因其父被猛虎咬死,故身着白色丧服,披头散发,满面哀容,上山寻找父尸。

他边走边唱,山有八道弯,歌曲也就有八叠。

后来找到那只猛虎,便与虎格斗,终于把虎杀死。

(2)大(代)面代面出于北齐。

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

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

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杜佑《通典》今净称“大面”,其以粉墨丹黄涂于面以代刻木,而有是称耶?然戏中亦间用假面。

——焦循《剧说》(3)踏谣娘《踏谣娘》:北齐有人姓苏,疱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

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

中国戏剧史第八讲

中国戏剧史第八讲

第八讲宋元南戏千呼万唤始出来。

一种与金元杂剧迥然不同的戏剧样式——南戏,在宋代中期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

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

一般学者认为,戏文的出现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

换言之,宋代戏文是成熟的戏剧形态,亦即王国维所说的真戏剧。

第一节南戏的名称及产生的时间和地点南戏又称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传奇、鹘伶声嗽。

其中南戏的称谓最为流行。

戏文的称谓出现较早,而且伶人往往自称所演为“戏文”,故钱南扬先生主张应以“戏文”为妥,有道理。

但“南戏”已经是约定俗成的用法,“戏文”说法又太泛,姑仍用“南戏”这一名称。

南戏产生的时间古人有三种说法:1、北宋宣和间(1119-1125),2、南渡之际(1127),3、南宋光宗朝(1190-1194)。

当代学者认为,这可能正说明了南戏的形成时间:北宋末到南宋中叶。

兴起地域:温州说,福建说。

总之为东南沿海。

这印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

相对于汴京杂剧、临安杂剧来说,南戏明显是一种农村、民间戏剧。

它首先在东南沿海农村生长,后来才进入杭州,并扩散到各地。

向四周的传播:1、杭州。

文献有载。

2、文献与文物,江西景德镇和鄱阳曾出土南戏戏俑。

3、有广东潮州出土的明宣德本《刘希必金钗记》可证。

问题:南戏与杂剧哪个产生早?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早于北曲杂剧。

第二节南戏的剧本体制及表演特征早期脚色:生(外)、旦(贴)、净、末(或称副末)、丑。

其中生与丑是宋杂剧、元杂剧没有的。

生可大体与元杂剧中的末相对应,而丑的出现最值得注意,它的出现,是南戏的特色之一。

剧本体制:1、结构宏大,情节复杂,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2、独特的开场形式:剧本最前端有“题目”,介绍剧情梗概(当是副末念的,钱南扬先生认为题目可能是写在“招子”上);再由末上场念一首词,也是总结剧情,这是后来传奇副末开场的前身。

3、早期南戏不分出,以人物上下场为一个自然演出单位(全部演员下场,再重新上场)宣德本《金钗记》开始有“出”的标记。

中国戏剧史引言

中国戏剧史引言

引言:中国戏剧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戏剧艺术的重要源头。

从古至今,中国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篇将带领您走进中国戏剧的历史长河,探寻其发展的脉络与辉煌的成就。

一、源起与初创(远古-唐代)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和乐舞。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歌舞、表演为主要元素的戏曲雏形。

唐代时期,戏曲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参军戏”等具有戏剧性特征的表演形式。

二、发展与成熟(宋-元)宋元时期,戏曲得以进一步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如“杂剧”、“南戏”等更为复杂的表演形式,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

同时,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戏曲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三、辉煌与繁荣(明-清)明清时期,中国戏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

昆曲、京剧等剧种的兴起,标志着戏曲艺术的巅峰。

这些剧种在表演技巧、唱腔、服饰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戏曲剧本的创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经典剧目。

四、传承与创新(近现代)近现代以来,中国戏剧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中国戏剧开始与世界接轨;另一方面,如何保持传统特色与民族性,成为摆在戏剧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剧家和经典作品,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

结语:中国戏剧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凝聚着无数先人的智慧与心血。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戏剧的优秀传统,不断创新发展,让这朵世界戏剧艺术之花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国戏剧史》试题

《中国戏剧史》试题

《中国戏剧史》试题《中国戏剧史》一、填空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_____和________。

2(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____、_______观点。

3(隋唐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______、______和《拨头》。

4(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____、____和《天宝遗事诸宫调》。

5(《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小孙屠》、____和____。

6(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琵琶记》和“四大南戏”,包括____、______、《白兔记》和《杀狗记》。

7(元杂剧创作中,白朴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作品是_____。

纪君祥的杂剧________是著名的悲剧作品。

8(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

9(《牡丹亭》全名,又简称《还魂记》,故事取材于话本小说。

10(孟称舜的戏曲创作理论归纳起来有三点:一、二发于其情、三。

11(洪升的《长生殿》取材于和的爱情故事。

12(皮簧指和,它们原本是形成于不同地区的两种戏曲声腔。

13(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

14(藏戏,藏语称,意为仙女大姐,简称“拉姆”,亦名,是我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剧种。

15(当时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以三爱为笔名,在,,,,年《新小说》第二号发表一文,驳斥了视戏曲为贱业的传统观念。

16.“戏曲”一词在古代并没有被普遍使用,而常宽泛使用“____”、“____、”“剧戏”、“词曲”等术语。

17.院本是金朝所流行的一种______。

“院本”指行院艺人的______。

院本是宋杂剧与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18.南戏是公元______在南方______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中国戏剧史发展过程

中国戏剧史发展过程

中国戏剧史发展过程
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1. 先秦时期:《诗经》和《楚辞》中的“颂”和“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这是戏剧的萌芽期。

2. 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在春秋战国到汉代,戏剧逐渐从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3. 汉魏到中唐: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
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
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4. 中唐以后: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5. 宋金: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6. 元代:元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7. 明清: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到了清代,地方戏曲蓬勃兴起,京剧逐渐形成。

《中国戏剧史》教学大纲精修整理版

《中国戏剧史》教学大纲精修整理版

1教学进度:第一章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早期话剧运动(19世纪末-1916)教学内容:第一节、晚清的戏曲改良(1)文人(梁启超等人)的戏改理论和实践(2)艺人(汪笑侬等人)的舞台改革(3)新兴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晚清戏曲改良的意义:传统戏曲的发展、促成话剧的诞生教学目的:了解晚清戏曲改良的意义。

2教学进度: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教学内容:第二节早期话剧的诞生1、上海的学生演剧2、春柳社和《黑奴吁天录》比较:传统—中间环节—新形式日本:歌舞伎—新派剧—新剧中国:戏曲—文明戏—话剧3、国内早期话剧的正式形成第三节早期话剧的兴盛与没落1、辛亥革命与早期话剧的高潮2、兴盛期早期话剧的两大主要流派比较:题材—风格—形式进化团派:社会生活、讽刺喜剧、结合传统形式春柳派:家庭伦理、悲剧、较多外来形式教学目的:早期话剧(文明戏)的总体特色3教学进度:第一章第三节,第二章第一节教学内容:第三节、早期话剧的兴盛与没落1、辛亥革命与早期话剧的高潮2、兴盛期早期话剧的两大主要流派3、早期话剧的没落及历史教训提问:商业化是不是文明戏没落的主要原因?如何看待商业戏剧?(1)与社会生活的关系(2)与传统戏曲的关系第二章“五四”及二十年代:现代话剧的兴起(1917——1929)第一章“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戏剧改革的理论倡导(1)《新青年》关于“旧剧”存废的论争(2)西方戏剧的引进(3)现代话剧选择现实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讨论题题:中国现代话剧兴起之初,为什么选择了现实主义道路?讨论4教学进度: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二节、探索中的演剧形式1、民众戏剧社和“爱美的戏剧”运动《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失败与民众戏剧社的成立(汪优游)“爱美的戏剧”口号提出和北京、上海的爱美剧运动(陈大悲)2、戏剧协社和现代话剧现实主义演剧体制的建立洪深与《少奶奶的扇子》演出的成功北京艺专戏剧系(余上沅、熊佛西)3、南国社和以上海为中心的第一次话剧高潮教学目的:20年代末现代话剧的状况。

中国戏剧史第三讲

中国戏剧史第三讲

第三讲先秦汉魏戏剧第一节先秦的优与优戏一、古优的性质和来源优既是一种职业名称,又指一种滑稽表演。

不过,这种表演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戏剧。

把“优”称为戏剧演员,在我国由来已久。

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科学。

“优”的职业,与“倡”、“俳”相通。

《说文》:“优,倡也。

”段注:“倡者乐也,谓作妓者,即所谓俳优也。

”作为一种职业,优是国君的近臣,有家奴性质。

冯沅君先生提出,中国古优与欧洲中世纪的Fou(法文,相当于英文中的fool,指古代宫廷中或贵族之家的弄臣、小丑)极相似。

插图:唐代侏儒弄臣壁画,中国戏曲图鉴古优源于巫王国维说:“巫觋之兴,虽在上皇之世,然俳优则远在其后。

”冯沅君说:“古优的远祖,导师、瞽、医、史先路的不是别人,就是巫。

”周贻白也说:俳优来源于“降神的巫觋”。

台湾学者唐文标也说:“‘巫觋’的技艺方面专才,在社会转变,由原型的部落到集权帝国中,无可奈何地下降为古代的‘俳优’。

”从陈梦家先生对倡的来历的考证看优源于巫。

从戏剧角色“丑”的来源看优源于巫。

从“巫娼”看倡优与巫的关系。

二、先秦的优与优戏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的优有楚国的优孟、晋国的优施、齐景公时期的优施、战国赵襄子时期的优莫、秦始皇秦二世时期的优旃等数人。

在先秦的优戏中,“优孟衣冠”的故事最具有戏剧因素。

此事见于《史记·滑(gu)稽列传》,写春秋时楚国一位叫“孟”(也可能是排行老大)的优人,穿戴着已故去的相国孙叔敖的衣冠(衣服帽子),模仿孙叔敖的举动,使孙的遗族得到封赠的故事。

先秦古优与侏儒、籧篨、戚施的关系。

《诗经·邶风·新台》《传》:“籧篨,不能俯者。

戚施,不能仰者。

”可能是残疾人,籧篨或是一种竹篾编的傀儡。

三优戏的表演特点及其影响前人谈到优的时候常时用这么几个概念:优戏、优语、优谏、优笑。

从“优”与“戏”的本质联系以及优在戏剧史上的重大影响看,优戏是最为重要的。

先秦优戏中对后世戏剧产生重大影响的只有优孟衣冠一事。

中国戏剧史课件 251页PPT文档

中国戏剧史课件 251页PPT文档

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
声歇。
吴用章传》
——[宋]刘埙《水云村稿·词人
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
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 曲”一词,凡二见。 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 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
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 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 “戏曲”概念。
古梵剧(公元后)
纪后)
中国古典戏曲(十世
北宋灭亡后,中国的南北方出现了不同的戏曲发展形式。
北方由宋杂剧演化为金院本(行院的脚本)和元杂剧。明 清两代杂剧发展变化并走向消亡。
明清时,南戏演化为传奇。
清代中期(乾隆后期),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兴起,以 昆剧为代表的传奇走向衰落。
中国戏曲史
目录
第一章 戏曲概说 第二章 从先秦到唐五代的古剧 第三章 杂剧 第四章 南戏和传奇 第五章 地方戏 第六章 对戏曲发展的展望
第一章 戏曲概说
一、什么是戏曲 二、戏曲 戏剧 曲艺 三、戏曲的基本特征 四、戏曲的发展过程 五、戏曲的价值和地位
一、什么是戏曲?
“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
至咸淳(1265-1274),永嘉
《宋元戏曲史》目录
第1章 上古至五代之戏剧 第3章 宋之小说杂戏 第5章 宋官本杂剧段数 第7章 古剧之结构 第8章 元杂剧之渊源 第10章 元剧之存亡 第11章 元剧之结构 第13章 元院本 第14章 南戏之渊源及时代 第15章 元南戏之文章
第2章 宋之滑稽戏 第4章 宋之乐曲
第6章 金院本名目 第9章 元剧之时地 第12章 元剧之文章
在现代,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 形成并列关系。 属种关系。

《中国戏剧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剧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剧史》复习重点汇总1第一章戏曲概说第一节、什么是戏曲一、什么是戏曲?1、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至咸淳(1265-1274),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声歇。

——[宋]XXX《水云村稿·词人XXX2、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元人XXX《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曲”一词,凡二见。

明人XXX《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

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

”中国近代学者XXX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戏曲”概念。

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

——XXX《宋元戏曲史》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辞海》3、现代戏曲学的奠基人XXX(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朝秀才,著名学者。

1907年起任XXX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

1925年任XXX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4、现代戏曲学的另一位奠基人XXX(1884-1939),字XXX,号XXX,长洲(今姑苏)人。

戏曲作家、表演家、实际家、教育家、收藏家。

著有《奢摩他室曲话》《顾曲麈谈》《曲海目疏证》《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瞿安读曲记》《曲学通论》《南北词简谱》。

有名门人有任二北、XXX、XXX、XXX、XXX、XXX等。

第二节、戏曲戏剧曲艺1、戏曲与戏剧同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戏曲是戏剧的唯一形式,戏曲就是戏剧,戏剧就是戏曲。

并列干系:在今世,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形成并列干系。

属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样式。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简介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简介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简介【余秋雨《中国戏剧史》推荐】余秋雨的戏剧研究学术专著中,最异突起的一本书!著名作家、昆曲研究者白先勇先生诚挚推荐!【余秋雨《中国戏剧史》内容简介】这部《中国戏剧史》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

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

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

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虽是旧作修订,但今日看来,仍有新意。

他改变了戏剧史的惯常写法,力图摆脱以“史料”替代“史识”的弊病,想在大量的资料之上浮悬起一副现代人的目光。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评论】“我要大力推荐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戏剧史》。

这是研究戏剧方面最异突起的一本书,用文化人类学来检视中国的戏剧文化,犹如通史,看完之后,就会对中国的戏剧文化有整体了解。

” ——白先勇【余秋雨《中国戏剧史》精彩书摘】一最初的踪影戏剧的最初踪影,远不是戏剧本身。

探求戏剧的最初渊源,实际上,就是寻觅古代生活中开始隐隐显现的戏剧美的因素。

一切向着文明进发的原始民族都不会与戏剧美的因素决然无缘。

但是,使戏剧美的因素凝聚、提纯的条件却出现得有多有寡,有早有迟,因此各民族戏剧形成的时间也有先有后。

有的民族,戏剧美由发端到凝聚成体,竟会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

也有某些民族,戏剧美始终没有真正凝聚起来。

芬兰美学家希尔恩认为:戏剧,在这个词的现代意义上它必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甚至是最晚才出现的。

它是艺术发展的一种结果,这可能是文化高度进步的产物,因此它被许多美学家看作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后的形式。

中国戏剧史期末复习

中国戏剧史期末复习

中国话剧的发端是春柳社。

1906年底,一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是: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

1907年,春柳社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这是春柳社演出的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剧目,是“中国人用中国话演出的第一个话剧”(张庚)。

1907年6月,春柳社又正式公演大型剧目《黑奴吁天录》,是中国完整话剧的第一次演出,也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个创作剧本。

1912年,陆镜若、马绛士在上海成立“新剧同志会”,后来欧阳予倩等人陆续加入。

新剧同志会在国内从事职业演剧,这是东京的前期春柳在国内的延续,这一时期的春柳又被称作是后期春柳。

所谓幕表剧,就是指只有故事大纲,依据故事大纲排定一个演员表和分幕分场表,有的附上重要的对话,而其余部分则依靠演员的临场发挥。

进化团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职业剧团,1910年冬成立于上海,1912年解散。

进化团的主要领导人是新剧活动家任天知。

《迦茵小传》是中国本土第一次演出真正的话剧。

与成熟期的中国话剧相比较,文明戏有着明显的不同:1.编剧方法承袭传统戏剧的幕表制。

2、戏剧结构注意连贯性与完整性,原原本本从头道来,注重讲故事。

多用明场,少用暗场。

使用开放式的结构,受章回体小说影响,分场极多。

3、演出风格上注意台上台下的交流,有大量的插科打诨。

4、表演方法上保留了传统戏剧角色分派的做法。

5、舞台美术贫困化,有时连桌子椅子也是画在幕布上的。

1918年6月的《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发表了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即《玩偶之家》)、《国民之敌》(《全民公敌》)、《小爱友夫》。

民众戏剧社1921年5月成立于上海,同时创办《戏剧》杂志。

民众戏剧社由汪优游发起,主要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陈大悲等13人。

这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戏剧团体。

戏剧协社1921年12月成立于上海。

由马振基发起,主要成员有谷剑尘、欧阳予倩、洪深等。

这个团体公演了16次,活动了12年,是成绩最大,时间最长的剧社。

新中国戏剧史读书笔记300

新中国戏剧史读书笔记300

新中国戏剧史读书笔记300
中国的戏剧史是一部戏曲史,更确切地说是一部昆曲史。

从元杂曲到明代昆曲的崛起,是一个有文人走进社会里层,用戏剧的形式揭露、抨击当时的社会恶疾与弊端的过程,展现出戏剧的人文关怀和政治意义,出现了最著名的四大名剧《牡丹亭》《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

明代末年,随着科举制度的恢复,文人弃文从官,以及政治强势的压迫,中国戏剧走向衰败,人文主义被扣杀在了摇篮。

到了清代,戏剧的表现形式,已从戏剧冲突转变为注重表演的形式,唱腔、身段之婉转妩媚成为娱众之物,其文学性和社会意义已不复存在。

直到“五四”新文化的出现,文人们受欧洲和东洋文化的影响,开始力图对中国戏剧加以改革,出现了话剧的形式,如“春柳社”。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各年代中的戏剧表现形式加以梳理,没有展开戏剧理论的探讨。

最后作者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意义。

中国戏剧史导论(专业版)

中国戏剧史导论(专业版)

整理ppt
4
一、戏剧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认为在现代中国, “戏剧〞一词有两种含义: ❖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 欧洲各国开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 出形式 ,英文为drama,中国又称之为话剧。 ❖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 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 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等。
称之为“严肃的喜剧〞。十九世纪之后,正剧成
为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
整理ppt
11
二、戏剧形态与分类
❖3.按照创作时代分类 ❖原始戏剧 ❖古代戏剧 ❖中世纪戏剧 ❖近代戏剧 ❖现代戏剧 ❖先锋戏剧
整理ppt
12
二、戏剧形态与分类
先锋戏剧: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先锋派〞
一词出自法语,原被用来泛称所有背离传统、标
❖三、冲突说
❖以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为代表。
❖19世纪末,布伦退尔指出:舞台乃是人的自觉意志发
挥的场所,人物的自觉意志的发挥必定会遇到阻碍,主
体为克服阻碍就要与之斗争,这就构成“意志冲突〞。
❖美国戏剧理论家J.H.劳森那么把戏剧的本质归之为
“自觉意志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性冲突〞。他认为:
由于戏剧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而人的自觉意志又必须受
整理ppt
23
二、戏剧形态与分类
〔1〕多幕剧
按作品形式规模划分的戏剧类别之一。与独幕剧
相对应。舞台口的大幕启闭一次为一幕,在全剧
演出过程中,大幕启闭两次以上者,即称多幕剧。
案:中国古典戏曲剧目分本、分折或分出而不分
幕,古希腊戏剧及W.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演出分
场而不分幕。
一定意义上说,独幕剧是一种集中地描写突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戏曲概说第一节、什么是戏曲一、什么是戏曲?1、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至咸淳(1265-1274),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声歇。

——[宋]刘埙《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2、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曲”一词,凡二见。

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

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戏曲”概念。

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辞海》3、现代戏曲学的奠基人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朝秀才,著名学者。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4、现代戏曲学的另一位奠基人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长洲(今苏州)人。

戏曲作家、表演家、理论家、教育家、收藏家。

著有《奢摩他室曲话》《顾曲麈谈》《曲海目疏证》《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瞿安读曲记》《曲学通论》《南北词简谱》。

著名门人有任二北、卢前、唐圭璋、王季思、钱南扬、万云骏等。

第二节、戏曲戏剧曲艺1、戏曲与戏剧同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戏曲是戏剧的唯一形式,戏曲就是戏剧,戏剧就是戏曲。

并列关系:在现代,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形成并列关系。

属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样式。

2、戏曲和曲艺戏曲主要以歌舞表演故事,曲艺主要以说唱表演故事。

戏曲主要是代言体结构,曲艺主要是叙述体结构。

3、曲艺及其种类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

以说讲和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情景,反映生活。

演员人数常为一至二三人,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走唱、拆唱(分角色唱)、彩唱(化装表演)。

按历史渊源和形式特点,有评话、相声、快板、大鼓、弹词、道情、牌子曲、走唱、时调小曲及少数民族曲艺等。

各地各族现有三百多个曲种。

第三节、戏曲的基本特征1、创作-表演的二元艺术体系。

混合型的剧本创作结构。

戏剧表演的综合性。

戏剧的程式化表演。

戏剧的虚拟性表演。

2、元明及清代前中期是以创作为中心的戏剧时代,出现了众多戏剧名家名作。

清代中后期以来逐渐转到以表演为中心的戏剧时代,出现了众多戏剧表演名家。

3、戏曲剧本文字通常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

4、戏曲表演特征综合性:戏曲表演综合了诗歌、音乐、舞蹈、杂技、说唱、表演、美术等多种文学艺术元素,是一门综合艺术。

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影视)。

程式化表演:程式动作指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夸张的规范性表演动作。

“唱念做打皆精,文武昆乱不挡。

”虚拟性表演:虚拟动作指演员在表演原需附着实物的活动时,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所做的动作。

扬鞭——骑马,划桨——行船第四节、戏曲的发展过程1、北宋时出现了宋杂剧。

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戏剧形式。

此前的表演皆是单一性而非综合性的艺术表演。

2、世界三大古剧:古希腊戏剧(公元前)古梵剧(公元后)中国古典戏曲(十世纪后3、北宋灭亡后,中国的南北方出现了不同的戏曲发展形式。

北方由宋杂剧演化为金院本(行院的脚本)和元杂剧。

明清两代杂剧发展变化并走向消亡。

南方在宋杂剧之后出现了南戏。

南戏在宋元两代得到了大力发展。

明清时,南戏演化为传奇。

清代中期(乾隆后期),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兴起,以昆剧为代表的传奇走向衰落。

雅部——昆剧花部——地方戏(以京剧为代表)“花雅之争”戏曲进入了以表演为中心的时代4、北方:宋杂剧——金院本——元明杂剧。

南方:宋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

清中叶:地方戏取代传奇,发展迅速。

5、戏曲发展的三次高潮元杂剧的成熟是戏曲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明清传奇的创作(明嘉靖至清乾隆)是戏曲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京剧等地方戏的兴起(清中期以后)是戏曲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第五节、戏曲的价值和地位1、戏曲几乎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全民共享的娱乐活动。

2、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东方艺术的重要成就。

3、在当代,戏曲也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分子。

第二章从先秦到唐五代的古剧第一节、先秦歌舞1、巫舞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

《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

(中略)如此,则明神降之。

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中略)及少暤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

”……巫之事神,必用歌舞。

《说文解字》“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象人两褎舞形,与工同意。

”故《商书》言:“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汉书·地理志》言:“陈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

”……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

商人好鬼,故伊尹独有巫风之戒。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巫在祭祀的场合进行歌舞表演,巫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演员。

巫以歌舞表演的形式沟通人神关系,歌舞的目的在于娱神。

巫、尸、祝。

2、傩舞傩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

《论语·乡党》:“乡人傩。

”《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

”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代宫廷中要举行驱除瘟疫厉鬼的傩祭,方相氏是其中主祭的巫官,“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

”(《周礼·夏官》)《荀子·非相》:“仲尼面如蒙倛。

”注:“杨倞曰:方相也。

其首蒙茸,故曰蒙倛。

”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

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据《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乡人傩,朝服而阼立于阶”)。

由此典故引申而来,清代以后的许多文人,多把年节出会中的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也泛称为"乡人傩",并为一些地方和寺庙碑文中引用。

傩祭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己发展成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傩堂戏”、“地戏”。

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

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

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

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

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

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

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

至今,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农村,仍保存着比较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例如:江西的婺源、南丰、乐安等县的"傩舞",有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开山神"、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戏剧片段的"孟姜女"、"白蛇传"以及反映劳动生活的"绩麻舞"等。

傩舞的表演形式与面具的制作,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师公舞",就是吸收了傩舞的许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发展成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等著写的《中国傩文化通论》说:“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

”傩戏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等省、区。

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

各地有“傩愿戏”“傩堂戏”“师公戏”“师道戏”“孟戏”等不同称谓,多以演《姜女寻夫》《柳毅传书》《庞氏女》等剧目为主。

演出时多带面具,故又名“师公脸壳戏”。

表演动作一般都较简单原始。

音乐大多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故有的地方又称“和合腔”。

——《辞海》3、蜡祭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

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天子大蜡八。

伊耆氏始为蜡。

蜡也者,索也。

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

飨家及邮表(田叕)、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

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

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

迎而祭之也。

祭坊与水庸,事也。

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牲》八蜡,三代之戏礼也。

岁终聚戏,此人情之所不免也。

因附以礼义,亦曰不徒戏而已矣。

祭必有尸,无尸曰奠,始死之奠,与释奠是也。

今蜡谓之祭,盖有尸也。

猫虎之尸,谁当为之?置鹿与女,谁当为之?非倡优而谁?葛带榛杖,以丧老物;黄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戏之道也。

子贡观蜡而不悦,孔子譬之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盖为是也。

——《东坡志林·八蜡三代之戏礼》4、巫舞——娱神傩舞——驱鬼除疫蜡祭——庆丰第二节、先秦俳优1、倡、俳、优、伶。

梨园、菊部、兰苑。

优孟、优施、优旃zhan2、优孟衣冠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

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庄王许之。

三日后,优孟复来。

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

如孙叔敖之为相楚,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

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自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至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