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景观生态评价:适宜性与相容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时代的三大理论与模式
• 20世纪90年代初Zev Naveh的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Total Human Ecosystem)( Zev Naveh,1994)理论的核心是将自然——人文——产 业、社会——经济——环境作为复合系统;将生态圈中 的景观划分为建设景观和开放景观两大类型。将建设景 观划分为乡村和半城市化生态系统景观和城市与工业技 术生态系统景观;将开放景观划分为自然和半自然的生 物生态系统景观和农业或半农业的生物生态系统景观。 建设景观和开放景观具有差异明显的景观特征、过程和 生态系统运行规律,游憩景观生态规划是对自然——人 文社会——经济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重点围绕对 物种及生态系统、生态与自然过程、文化与行为健康三 个核心进行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体系
自然度 旷奥度 景观特 征评价 美景度 适宜性评价 核心评价:旷奥度
敏感度 人地关 系评价 核心评价:相容度 相容度 基于适宜性 评价的资源 可持续利用
可达度 核心评价:可居度 利用方 式评价 可居度
Suitability analysis
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美景度 景观 资源 环境 特征 指标说明 是对景观和风景质量的量化评价,景观美景度高是开展游憩活动的重要基础。 是对景观开阔性和幽密性的评价,深幽的景观适宜于静态游憩行为,应严格 限定游客容量和设施建设,规定特殊的游路,严格执行生态旅游的开发标 准;而旷景观在空间尺度较大,适宜于动态行为和人流集聚,并适宜在动态 转换中完成游憩活动和行为。 景观的自然性和景观环境的原生性程度是限定尤其活动类型和强度的重要指 标,游憩景观生态适宜性在于保护景观的自然性和原生性不被破坏。 是指景观生态环境的单一性和脆弱性。敏感度较高的景观环境具有较强的限 制性。 特定景观类型对不同游憩行为形成的行为——响应评价,有的行为对某类景 观的破坏性较大,而对其它景观破坏性较小。景观相容度在于筛选一系列相 容度较高的游憩活动。 可达度是对景观可达性能力的评价,可达度高利于游憩活动开展,但不利于 景观生态保护。 是衡定人流在特定的景观环境中能够停留的时间长短。有的景观环境不适宜进 行长时间停留,更不宜居住;而有的景观环境则需要居住下来才能够体验。
• 游憩景观生态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 年代初(David.N.Cole,1990)。游憩景观生态评 价是依托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人文地 理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游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 与方法,以景观环境和景观资源的游憩价值导向 为基础,重点研究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原生性、地 方性和对外部因素的适宜性;以景观环境和景观 资源的扰动与保护机理导向为基础,研究游憩干 扰因素、行为与过程的合理性、相容性和持续 性。以整体人类生态系统为对象,建立游憩景观 生态的评价体系并通过评价和过程研究,建立游 憩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途径。游憩景观生态评 价与景观生态学评价、环境容量评价不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从国内外的研究发展来看,游憩景观生态评价起步较早, 但研究并不完善。相关的主要成果集中在景观资源的适宜 性评价(IAN L.Mcharg,1969)、景观干扰与协调 (Simonds,1978)、旅游开发对植物的影响(李贞等, 1998)、旅游开发对社会的影响(Dai Fan、保继刚, 1996)、旅游对环境的影响(Wall,1977、王资荣, 1988、周进步,1990)、游客出游行为研究(吴必虎, 1994)、旅游空间行为研究(陆林,1996)、游憩生态 学研究(David.N.Cole,1990)、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郑光磊,1982)、自然保护区生态设计 (Farina,1998、王军,1999)、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 (俞孔坚,1994)、景观相容度评价(王云才, 2003)、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牛亚非,1999、钟林生, 2003)、乡村景观评价(王云才,2001、2002、 2003)、流域景观评价与规划(Lewis,1998)等研究领 域。
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集中的内容
•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生态评价主要集中在景观 生态分类方法的评价(林超,1986、1990;付伯杰, 1990;王仰麟,1990;Fransklijn,1994; Westerveld,1984;Putte,1989)、景观生态系统功能评 价(Phipp,1984;Bormann,1986; Salati,1987;Costanza,1997;Daily,1997; Goulder,1997)、生态系统健康评价(Schaffer,1998; Rapport,1989、2000;曾德慧,1999; Costanza,1992)、生态系统综合评价(Manguson, 1983,1990;Costanza,1992,1997;Coffin,1990; Kolb,1994;Suter,1993;Ehrich,1991)等几个方面, 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三个时代的三大理论与模式
• 20世纪90年代末Philip.H.Lewis的区域规划过 程的演进理论 区域规划过程演进理论(Evolving regional design process)(Philip.H.Lewis,1998)是 将区域作为自然过程、人文过程高度有机融合 的整体,同时这个整体与区域河川流域具有高 度有机复合关系,所有的景观空间和景观资源 展布都镶嵌在河流生态廊道组成的网络骨架之 上,并沿生态廊道集中展开。在廊道演进过程 的指导下,区域规划过程的演进理论以维斯康 星州为案例,以流域廊道为框架,进行州级尺 度的游憩景观生态研究与景观生态评价。
三个时代的三大理论与模式
• 20世纪70年代初IAN L.Mcharg创立的“千层饼”模式 “千层饼”模式是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早期研究理论与方法。 IAN L.Mcharg以美国费城大河谷区域为典型进行区域土地 资源和景观资源的生态最佳利用方式和利用模式研究。通 过对每一类型土地适宜性进行研究,并通过不同类型土地 适宜性评价的叠合,寻找到最佳土地利用的综合评价方 案。在评价的基础上,依据生态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将费城 大河谷区划分为高原、山脊与河谷、大河谷、山麓地带和 滨海带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这种方法在80年代我国进行的 各种适宜性评价和规划中被广泛运用。
旷奥度
自然度 人地 作用 关系 特征 景观 潜在 利用 方式 敏感度
相容度
பைடு நூலகம்
可达度
可居度
Compatibility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