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程标准: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3.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4.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人口措施。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时间差异(1)总趋势:不断增长。
(2)差异性3.空间差异(1)特点: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2)表现:兴旺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1)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是由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基数共同决定的,即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因此不能仅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来比拟人口自然增长数量。
(2)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图中A出生率;B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征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空间差异①以欧美为代表的兴旺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②大多数开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③我国:目前已根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④全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兴旺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不一定比开展中国家的低许多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仍属于“传统型〞模式,且人口的死亡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
相反一些兴旺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虽然已经属于“现代型〞模式,但是由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大,在不同年龄段人口死亡率中老年人口的死亡率比拟高,往往使这些兴旺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反而比开展中国家的高。
(2)开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不一定属于“传统型〞模式当前,绝大多数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传统型〞模式,但有些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如古巴。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一课单元导入与全册导读
研究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了解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教学重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进行简单
的讨论。
2. 展示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发学生对地理学
科的兴趣和思考。
5.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布置相关预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同时,通过展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
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如:“我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注重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如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城乡人口流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世界人口增长历程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提高学生对人口数量变化的认识。
2.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增长对不同领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的人口政策为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人口管理方面的实践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国情认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内容为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规律,认识到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与互动交流相结合:在探究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1章第1节人口分布(第2课时)教案
《人口分布》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2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图片和视频:“尼罗河流域卫星影像”师:从第一幅灯光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生:(可能的答案)能看出城镇的分布情况,也能间接的表示人口的分布状况。
师:该地区人口分布有何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生:(可能的答案)图中区域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地表径流缺乏,聚落和人口分不主要受水源条件影响。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分布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讲授新课】(板书)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师: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以分为哪两个大的方面?生:(可能的答案)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师:自然因素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人口分布的呢?我们来看图片板书:1、自然因素出示图片:“世界人口分布图”师:上节课我们说过,从全球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这一规律体现了些自然因素的影响?生:(可能的答案)中低纬度热量适中,沿海地区气候较湿润,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体现了气候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出示图片:“世界人口分布图”师:说出图中四种人口稀疏地区的类型,分析该类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生:(可能的答案)四种地区分别是沙漠地区、高原山地、高纬度地区和雨林地区。
都属于气候恶劣的地区。
出示图文资料: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中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份——西藏撒哈拉沙漠形成于约250万年前,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面积约906万平方千米,位于非洲北部。
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
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
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
中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份是西藏自治区。
高一地理教案必修二第一节
第一课时:人口分布的特点一、课标解读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二、教材位置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第1课时)三、教学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从世界和中国这两个区域的视角认识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通过收集整理不同区域(如世界和中国)的重要信息,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素养。
2.结合图、表和其他资料,通过活动探究,认识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从多角度、多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能够结合时空的变化,对人口分布的发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给出简要的地域性解释,培养综合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不同区域范围的人口分布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难点:人口分布特点中的“趋向性”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口吗?那么这些人口在全球又是怎么分布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人口的分布特点2.新课讲授(1)人口分布的概念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点上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状况。
(2)人口分布的测度人口密度: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
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人口分布格局:人口在区域内的实际分布状况。
(3)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极其不均衡性:通过图展示四大人口稠密区得出结论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有趋向性:①、北半球人口稠密,南半球人口稀疏;②、中纬度地区人口稠密,低、高纬度地区人口稀疏;③、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疏;④、海拔500米以下的人口稠密,500米以上的人口稀疏;(用PPT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让学生看人口分布图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分组讨论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4)中国的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①、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1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一、从世界看中国【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目录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
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案必修2第一章
(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教案全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教材分析2.本章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内容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在人与地理环境这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本模块其它章节和“城乡规划”等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
3、本章总体教学目标:⑴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⑵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⑶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⑷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4、本单元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重点:⑴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⑶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在人与地理环境这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对地理环境会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难点:⑴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三、教学资源1.本章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2.多媒体视频资料,如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内容等。
3.《中国国家地理》等相关杂志4.《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相关网站:四、学时建议本单元总学时约6学时,其中第一节2学时,第二节2学时,第三节1学时,问题研究1学时。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学习目标1.根据相关数字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2.利用地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4.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影响因素;5.结合资料或图表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安排知识结构:教学思路:学时建议:2学时教学资源建议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2.《中国国家地理》等相关杂志3.《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相关网站:教法与学法策略1.人口的自然增长(1)读图分析讲授法:利用教材中的图像材料,指导学生分析,或讲授人口自然增长★(2)读图探究法及社会调查法:指导学生读图或在社区家庭做调查,探究人口的自然增长的现状及规律。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学重点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较恶劣,土地私有制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念影响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原始型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环境改善,经济快速增长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传统型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开垦受到限制,制造业快速发展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生育观念转变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现代型[活动]P7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历史阶段原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增长模式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高高低原始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高低高传统型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低低低现代型(2)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主要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原因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现代型经济起步早,生产力水平高,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快发展中国家亚非拉传统型许多国家经济呈快速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还较高,但死亡率降低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3.我的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有着重要影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教案一、课标分析课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A、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B、让学生学会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C、让学生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D、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本“课标”没有要求学生记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特别强调“分析”,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人口数据,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再使用学生自己“建立”的人口模式分析其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意义。
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
所以教师在设计评价习题时要注意这点。
二、教材分析人口及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教材安排在必修2的第一章第一节,对其他章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并将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内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的课标要求部分教材没有相应的单独章节内容,都分散揉到第一第二章中,需要去分析挖掘教材.三、学情分析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经学过。
高中地理的学习是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类型并能理解其转变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3、理解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4、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方法与绘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绘制图表,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设计-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课准备1.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添率的观点,能据图说出生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添的地域差别,认识人口基数对自然增添率、人口增添绝对数目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育学生优秀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升从地图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图片资料的剖析,理解世界各公民众对目前已十分宏大,并且还在不停增添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说明人口自然增添与自然增添率的关系及自然增添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剖析、比较法指引学生归纳世界人口变化在不一样期间的特色和同一期间不一样地域人口增添的差别,理解相应国家不一样的人口政策,达成读图思虑。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可连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育学生详细问题详细剖析、从发展的角度对待问题的辨正唯心主义世界观。
3、经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2.教课要点 /难点教课要点:1、理解人口数目增添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别及其成因。
2、培育学生优秀的读图习惯,提升学生从地图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 根源 :]教课难点:1、人口在数目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平均的2、世界人口增添在空间上是不均衡的3.教课器具多媒体课件4.标签教课过程教课过程设计【导入新课】1987 年 7 月 11 日,世界人口达到了50 亿。
为了惹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更深远的关注,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决定从1988 年起把每年的7 月 11 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宣布的统计数字向人们展现了全世界人口增添的历程:1840 年只有10 亿。
1927 年增添到 20 亿, 1960 年增添到 30 亿, 1975 年达到 40 亿, 1987 年上涨到 50 亿, 1999 年达到了 60 亿。
经过察看这些数字,同学们能够发现世界人口数目的变化拥有什么样的特色?(世界人口每增添十亿人的时间愈来愈短,也就是说世界人口增添的速度愈来愈快)那么世界人口增添有规律可循吗?同一国家不一样期间人口数目的增添特色有何不一样?同一期间的不一样国家人口数目变化又拥有如何的特色?原由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本文章节内容主要讨论的是人口数量变化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2.通过地图,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教学难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境:1999年10月12日,“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降生。
为提醒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人口问题,联合国把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2001年4月,联合国《全球人口预测报告》中指出,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700万,其中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每年净增人口就占全球净增总数的一半。
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
问题:你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你能说出21世纪人口增长的趋势吗?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将找到答案。
新课讲授: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1---2“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可知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那三个历史阶段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和表1—1—1、1—1—2、1—1—3,思考并填写下表: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古代)产业革命前(近代)产业革命后(现代)第二次大战后在完成表格内容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窗---人口爆炸:世界人口年平均递增20%意味着什么?”以增强学生的人口意识。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同学们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增长,增长模式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我们可以利用比较法、分析法来掌握,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判断,化理论知识于实践之中。
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使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行控
制人口措施)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3.影响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1)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2)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P5[读图思考]人口过多及过少分别会出现哪些问题?4.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1)日本:鼓励生育
(讲授)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特征的类型划分。它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的人口增长模式。
1、通过读图1.6,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注意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静态:各种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动态:原始型逐步发展成传统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型逐步发展成现代型主要是由于出生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结合“案1例”芬兰人中增长模式的转变及书本第七页“活动”,综合分析得出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的因素。3、通过下表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表注:北美指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包括加勒比海地区国家。
4、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时空差异
必修2人教第一节 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案)教材分析:本节出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作为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几大热点问题,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同时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铺垫。
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节教材选用的图表、活动、案例较多。
这就强调对学生的读图、析图(坐标图、柱状统计图)和处理数据信息技能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
教学目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相关材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 借助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利用图表、案例、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达到以上知识与技能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并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原因,人口增长三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口的自然增长新课导入(幻灯片1-5):图片,文字导入。
(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人口爆炸的压迫感,提起兴趣,接着抛出问题: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此进入人口的自然增长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
济发展状况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
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
速发展
环境较恶劣,土地私
有制
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
念影响
高出生,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原始型
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
化生产
环境改善,经济快速
增长
|
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
高出生,低死亡,
高自然增长
传统型
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
土地开垦受到限制,
制造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
生育观念转变
低出生,低死亡,
低自然增长
现代型
[活动]P7
—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
历史阶段原因出生
率
死亡
率
自然增
长率
增长模
式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
疾病的能力很差
—
高高低原始型
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
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高低高传统型
[
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低低低现代型
历史阶段原因出生
率
死亡
率
自然增
长率
增长模
式
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主要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原因
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澳
大利亚
现代型经济起步早,生产力水平高,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快
发展中国家亚非拉\
传统型许多国家经济呈快速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还较高,但死亡率降低
世界由传统型向现
代型的过渡阶
段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