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评价四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简称BSC),是20 世纪90 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卡普兰(Robert S 。Kaplan)与复兴全球战略集团总裁诺顿(David Norton)对12 家公司进行了为期1 年的考证研究后提出的一种绩效考核方法。它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考核:顾客、内部运作、财务、学习与发展。平衡计分卡四个纬度是互相支撑的。从财务方面看,它关注的目标是解决“股东如何看待我们?"和“企业的运作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使我们的股东满意?"。从顾客角度来看,它关注的目标是解决“客户如何看待我们?”和“要达到我们的财务目标,我们必须满足怎样的客户需求?”。从内部运作来看,它关注的目标是解决“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和“要使我们的股东和顾客满意,我们必须在哪些业务流程和内部运作上超越他人?”。从员工成长与学习角度来看,它目标是解决“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为了实现财务目标和客户需求,内部运作需要我们应具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企业需要根据战略要求和企业重点,随时打造符合公司战略要求的员工队伍,通常来讲,一旦公司的战略重点发生调整,公司的运作模式、组织流程就会随之而发生调整,相应地,也就对员工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6]。为了获得最终的财务绩效,必须要有良好的市场表现,关注顾客;为了获取市场,必须在内部运营上做改善;为了有效的内部运营,企业员工必须能够不断地学习与发展。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虽然各自有特定的评价对象和指标,但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相互支持的。所有这些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能够一方面追踪财务结果,一方面密切关注能使企业提高能力并获得未来增长潜力的无形资产等方面的进展。平衡记分卡法综合考虑了各个关键因素,使用滞后和超前指标,协调了长期和短期目标,平衡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满足了内部和外部的多方需要,从而使得管理者能整体把握和控制企业,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所以,平衡计分卡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四个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是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平衡计分卡,一方面考核企业产出(上期结果);另一方面,考核企业未来成长的潜力(下期预测)。再从顾客角度和从内部业务角度两方面考核企业的运行状况参数,充分把公司的长期战略与公司的短期行动联系起来,把远景目标转化为一

套系统的绩效考核指标。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很好的绩效考核工具,但它不是万能的,它不适合所有企业,它也并不一定能保证战略和愿景的成功,但是,在制定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深入地思考公司的战略和愿景,将其用一种可以描述及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整个公司内部建立起一套通用的“语言系统",让员工可以对战略、愿景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的运用还需要企业有明确的战略目标、高素质的员工、扁平的组织结构以及以效率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的企业等[17]。

平衡计分卡的优点是:从四项指标进行综合衡量,组织得以明确和严谨的手法来诠释其策略,它一方面保留传统上衡量过去绩效的财务指标,并且兼顾了促成财务目标的绩效因素之衡量;在支持组织追求业绩之余,也监督组织的行为应兼顾学习与成长的面向,并且透过一连串的互动因果关系,组织得以把产出(Outcome)和绩效驱动因素(Performance Driver)串联起来,以衡量指标与其量度做为语言,把组织的使命和策略转变为一套前后连贯的系统绩效评核量度,把复杂而笼统的概念转化为精确的目标,藉以寻求财务与非财务的衡量之间、短期与长期的目标之间、落后的与领先的指标之间,以及外部与内部绩效之间的平衡。

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平衡记分卡法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平衡计分卡的难执行性,一份典型的平衡计分卡需要5-6 个月去执行,另外再需几个月去调整结构,使其规则化。同时衡量指标有可能很难量化,而衡量方法却又会产生太多的绩效衡量指标。运用平衡计分卡的难点在于试图使其“自动化"。平衡计分卡中有一些条目是很难解释清楚或者是衡量出来的.当组织战略或结构变更的时候,平衡计分卡也应当随之重新调整。而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因为保持平衡计分卡随时更新与有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国内外实践结果表明,要想成功建立和实施平衡计分卡,企业一定要从多方面考察和发现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使组织结职位分工标准化、明晰化;二是鼓励和创建积极的沟通渠道;三是加强绩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四是提高认识。

2.关键绩效指标法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是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其

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地取得高效益。KPI 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标准.建立KPI 指标的要点在于流程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要建立企业的KPI 体系,必须首先明确所建立的KPI 体系的导向是什么,即我们必须首先回答下列问题:企业的战略是什么?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什么是关键绩效?怎样处理好绩效考核的基本矛盾?如何协调扩张与控制,收益增长与潜力增长,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之间的关系?是考核结果还是考核过程?应当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回答以上问题后,就要开始KPI 的分解。通常有两种方式来建立企业的KPI 体系[18].

第一,依据部门承担责任的不同建立KPI 体系。依据部门承担的责任不同建立KPI体系的方式,主要强调部门从本身承担责任的角度,对企业的目标进行分解,进而形成评价指标.这种方式的优势是突出了部门的参与,但可能导致战略稀释的现象的发生,指标可能更多对于部门管理责任的体现,而忽略了对流程责任的体现.

第二,依据职类职种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KPI 体系。基于职类职种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KPI 体系,突出了对组织具体策略目标的响应。各专业职种按照组织制定的每一项目标,提出专业的响应措施。但是,这种设置指标的方式增加了部门的管理难度,有可能出现忽视部门管理责任的现象。而且依据职类职种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KPI 体系更多的是结果性指标,缺乏驱动性指标对过程的描述[19]。

3。目标管理法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简称MBO)是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德鲁克认为:先有目标才能确定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MBO导向的绩效管理通过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性指标的选择,将考评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