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基础知识
1.耐受性 连续多次用药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的现象,通 常指后天获得耐受性
2.耐药性 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使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 感性降低的现象,又称抗药性
滥用抗菌药物是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三、连续用药机体反应性变化
(二)药物依赖性 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 药品: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 人体的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 的药物
➢ 注意:药物是把“双刃剑”, 既是人类战胜疾病的重 要武器,但用之不当也会损害机体
二、药品的名称与药物的剂型
(一)药品的名称 ➢ 药品的名称包括通用名、商品名、习用名和化学名等 ➢ 通用名是中国药典委员会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
药理学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及药品的基础知识、药物效应、不良反应及 防治、量效关系、联合用药、配伍禁忌、药效的个体 差异、合理用药原则
2.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耐受性、耐药性、药物依赖性 、特殊药品及管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管理规定、 药物的保管方法
学习目标
3.药物剂型、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生物利用度和遗传因 素、病理因素、精神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一)防治作用
1.对因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也称治本
2.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或减轻患者痛苦,也 称治标
“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标本兼治”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二)不良反应
不符合用药目的,对人体不利甚至有害的反应 分类:
➢ 副作用 ➢ 毒性反应 ➢ 变态反应 ➢ 特异质反应 ➢ 继发反应 ➢ 后遗效应
药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药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所发挥的作用的学科,它涉及药物的起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分子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包括药物的分类、药效学原理、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
一、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不同特征和作用机制,药物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照作用目标分类: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等。
2.按照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分为生物碱、激素、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
3.按照药效学分类:可以分为激动药、抑制药、对抗药、替代药等。
4.按照药物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半合成药物等。
二、药效学原理药效学研究药物对于机体产生的效应和作用机制。
药效学的核心是药物与机体分子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效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1.激动药效应:激动药可以增加细胞的功能活动,如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活性,增加心跳等。
2.抑制药效应:抑制药可以减少细胞的功能活动,如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活性,降低心率等。
3.对抗药效应:对抗药可以相互对抗,抑制或减弱其他药物的效应。
4.替代药效应:替代药可以替代体内缺乏的物质,如激素替代治疗。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转变。
药物代谢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种:1.药物的吸收:药物通过消化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体内,吸收到血液中。
2.药物的分布:药物在吸收后通过血液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3.药物的代谢:药物在肝脏中经过化学变化,产生代谢物,并通过尿液、胆汁等排泄出体外。
4.药物的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被肾脏、肝脏、肺脏等排泄出体外,清除体内的药物。
四、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过程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剂量和时间对药物效应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吸收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离开给药部位进入血液的速度和程度。
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药理学知识点汇总1、药物的基本作用(1)调节功能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个称为兴奋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抑制(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3)补充不足:补充机体代谢所需的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2、(1)治疗量:(2)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即安全用药的极限)(3)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和半数有效量(medianeffectivedose,ED50)的比值。
即Tl=LD50/ED50。
通常要求Tl>3。
(4)两重性:治疗作用、不良反应(5)效能: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6)效价(强度):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
(7)受体的脱敏:指长期使用激动药,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8)受体的增敏:指长期使用拮抗药,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升高的现象。
3.举例说明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4.(1)副作用*:定义:药物在常用量(治疗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副作用与防治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特点:是药物固有的作用。
可以预料,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定义:指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反应范畴。
特点:反应比副作用大,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可预料和避免的。
(3)变态反应:定义:指少数有过敏体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特点:①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②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③与剂量无关;④过敏反应不易预知。
5.药物与受体结合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1)亲和力(affinity,亲合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是效价强度的决定因素。
(2)内在活性(intrinsicactivity;效应力,efficacy)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能进一步引起生物效应的能力。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因此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分类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一份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仅供参考:一、药理学总论1.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干扰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产生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将药物分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等。
3.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 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包括药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二、药物分论1. 抗感染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等。
抗生素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合成抗菌药主要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2. 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等。
烷化剂主要包括环磷酰胺、氮芥等,抗代谢类主要包括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抗肿瘤抗生素类主要包括丝裂霉素、阿霉素等。
3. 心血管药物:主要包括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抗高血压药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抗心绞痛药主要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等,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包括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4. 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
镇静催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抗癫痫药主要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5. 消化系统药物:主要包括抗溃疡药、胃肠动力药等。
抗溃疡药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胃肠动力药主要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6. 呼吸系统药物:主要包括平喘药、镇咳药等。
平喘药主要包括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镇咳药主要包括中枢性镇咳药、外周性镇咳药等。
以上是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的简要笔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药理学基础知识要点梳理
药理学基础知识要点梳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包括药物分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代谢等方面。
一、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及其作用方式,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 化学药物:这类药物是由人工合成出来的,例如抗生素、化疗药物等。
2. 生物药物:这类药物源自于生物体,例如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等。
3. 中药物:这类药物是来自于中药的提取物或者中药的复方制剂,具有传统的药理作用。
4. 放射性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放射性检查或治疗,如核素扫描药物等。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通过哪些生物过程来实现其期望的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1. 靶点蛋白的结合:药物通常会与靶点蛋白结合,改变其构象或者抑制其功能,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2. 酶的抑制:某些药物可以抑制特定的酶活性,从而降低或阻断某种生物反应的进行。
3. 受体的激活或抑制:药物可以模拟或抑制体内的信号分子与相应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激活β受体或抑制乙酰胆碱受体等。
4. 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某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基因表达来调节生物体的功能,如抗癌药物可通过抑制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生长。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各种代谢反应。
药物代谢可以分为两类主要反应:一类是药物的转化代谢反应,另一类则是药物的消除代谢反应。
1. 转化代谢反应: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发生结构改变,转化成为代谢产物。
这些转化反应通常发生在肝脏的细胞中,包括氧化、还原、羟基化和脱甲基等。
2. 消除代谢反应: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反应得到的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粪便、呼气等途径被排出体外。
这些代谢产物多为水溶性,以增加其排泄的效率。
药物代谢的稳定性和速率对于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对于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一、药物的分类:1.根据作用部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等2.根据作用性质:促进剂、抑制剂、舒张剂、收缩剂等3.根据化学结构:抗生素、激素、酶制剂、细胞毒药物等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受体结合:激动剂和拮抗剂通过与受体结合来调控生理功能2.酶作用:酶制剂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酶发挥作用3.通道调节:离子通道药物通过调控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4.细胞膜效应:膜稳定药物通过影响细胞膜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干预生理功能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1.肝脏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经过代谢而达到活性或失活状态2.肾脏排泄: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3.其他排泄途径:肠道、肺泌物等也是药物排泄途径四、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理作用之外的有害效应,如过敏反应、药物中毒等2.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增强或减弱其疗效,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五、个体差异对药物反应的影响:1. 遗传因素:基因型差异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酶活性差异,从而影响对药物的反应2. 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对药物的代谢、排泄也有影响3. 疾病状态:疾病、器官功能损害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六、药物的临床应用:1. 药物用途:治疗、预防、诊断等2. 药物的用量、用法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用药规范和给药途径3.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性:有些药物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七、未来药理学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药物治疗:结合基因组学和药代动力学,实现对不同个体的个体化治疗2. 药物新疗法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RNA干预等3. 药物安全性评价:加强对新药物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和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总的来说,药理学作为临床医学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用药以及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药理学(一)1. 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绝大多数药物的消除方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经过 5 个 t1/2,可基本消除干净;每隔一个 t1/2 给药一次,经过 5 个 t1/2,消除速度和给药速度相等,达稳态。
2. 副反应是因药物作用选择性低,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难以避免。
3. 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
4. 毛果芸香碱调节痉挛,适于视近物;阿托品:调节麻痹,适于视远物。
5. 新斯的明禁用于机械性肠梗阻、支气管哮喘、机械性泌尿系梗阻。
6. 使用过量氯丙嗪后使用肾上腺素,导致降压。
7. 阿托品能直接拮抗心迷走神经兴奋效应。
8. 交感缩血管神经末梢释放的主要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
9. 肾上腺素与异丙肾上腺素共同的适应证是支气管哮喘。
10. 妊娠患者最不宜选用的降压药为 ACEI。
11. 丁卡因主要用于表面麻醉。
12. 苯二氮卓类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
对快动眼睡眠时相影响较小。
停药后代偿性反跳较轻。
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其作用机制为促进 GABA 与受体结合,促进 Cl- 内流,增加 GABA 能神经的抑制效应。
13. 癫痫大发作、局限性发作首选苯妥英钠,无镇静催眠作用。
小发作首选乙琥胺,可引起再障;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首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对各型癫痫均有效。
14. 左旋多巴经小肠吸收,仅 1%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脱羧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多巴胺。
卡比多巴可抑制外周氨基酸脱羧酶的活性,减少外周多巴胺引起的副作用。
15. 帕金森病为纹状体中多巴胺不足。
16. 左旋多巴或M 受体阻滞剂治疗震颤麻痹,不能缓解的症状为静止性震颤。
17. 氯丙嗪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的 D2 受体(多巴胺受体),对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呕吐中枢,对前庭刺激所致的呕吐无效;能降低发热及正常体温;阻断 a 受体及 M 胆碱受体导致不良反应;促进催乳素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分泌。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作用的科学,它涉及药物的起源、性质、制备、使用和评价等方面。
了解药理学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还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预防药物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药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知识点。
1. 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类。
根据药物的起源和性质,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等。
天然药物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药物,如植物药物、动物药物和矿物药物;化学合成药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的药物,如大部分现代药物;生物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如基因工程药物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等。
2. 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这是药物在体内发挥药效和产生药物作用的关键步骤之一。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主要是经过肝脏进行代谢。
排泄是指将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完成。
3.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产生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物可以通过结合受体、酶、离子通道等靶点来发挥药理效应。
例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产生抗菌作用;降压药通过阻断血管收缩物质的合成或作用来降低血压。
4. 药物药效学药物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效果的学科。
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包括最大有效浓度、半数致效浓度、最大有效时间等。
了解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可以帮助医生和药师更好地指导药物的使用。
5.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药物的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医生避免不良的药物组合。
6. 药物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指治疗作用以外的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副作用,副作用可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进行合理用药。
7. 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是由于个体的遗传差异、生理差异和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引起的。
最新药理学必考知识点大全
最新药理学必考知识点大全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规律的学科,是医药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以下是最新的药理学必考知识点:1.药物分类:药物可分为化学药物、生物制品和草本药物等。
化学药物又可分为有机合成药物和天然药物。
2.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吸收通常通过肠道和皮肤进行,分布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不同组织和器官,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排泄通过肾脏和其他排泄器官完成。
3.药物靶标: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靶标结合来发挥作用。
常见的靶标包括受体、酶和通道等。
4.药物-靶标相互作用:药物与靶标的结合形成药物-靶标复合物,从而发挥药物的作用。
药物与靶标的结合可以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
5.受体结构和功能:受体是药物作用的重要靶标之一、受体结构可以分为离子通道、酪氨酸激酶、鸟嘌呤酸环化酶和G蛋白偶联受体等。
受体的激活会引起细胞内信号传导的改变,从而发挥药物的作用。
6.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会经历代谢过程,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进行。
药物代谢可分为相位Ⅰ代谢(氧化、还原、水解)和相位Ⅱ代谢(糖基化、硫酸化、甲酸化等)。
7.药物肝毒性: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后会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导致肝脏损伤。
常见的肝毒性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和肝纤维化等。
8.药物副作用: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称为药物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晕、皮肤过敏等。
9.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或减弱药物的作用,甚至产生新的药效。
10.药物治疗个体差异: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人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会有差异。
个体差异包括遗传差异、环境因素差异和疾病状态差异等。
以上是最新的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涵盖了药物分类、药物动力学、药物靶标、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受体结构和功能、药物代谢、药物肝毒性、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治疗个体差异等内容。
药理学基础知识
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微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 致畸反应、致突变反应等。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
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是指对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事件的收集 、评估和报告的过程,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是发现和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药物安全性问题。
影响因素
药物的消除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性质、体 内分布、代谢和排泄途径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Kabs)
半衰期(t1/2) 生物利用度(F)
表观分布容积(Vdss) 清除率(Cl)
05
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而非治疗作用相关的反应,包括 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停药反应等。
第一阶段反应
生物转化主要发生在肝脏,分为第一阶段 反应和第二阶段反应。
第二阶段反应
涉及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主要生成 极性代谢物以便于排泄。
涉及结合反应,将极性代谢物转化为可溶 性物质以便于排泄。
药物的消除
概念
药物的消除是指将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包括 代谢和排泄。
途径
药物可经尿液、胆汁、汗液、眼泪等途径排出。
感谢观看
02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跨膜转运
01
02
03
被动转运
药物通过脂溶性扩散、经 载体易化扩散等方式通过 生物膜。
主动转运
药物通过载体或通道转运 ,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 继发性主动转运。
膜通道型转运
药物通过通道蛋白转运, 如离子通道、水通道等。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以下是对药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的基本作用包括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兴奋作用可以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抑制作用则使其减弱。
2、药物的作用方式(1)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而产生的作用。
3、药物的治疗作用(1)对因治疗:针对病因进行的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病因。
(2)对症治疗:针对疾病症状进行的治疗,目的在于减轻或消除症状。
4、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2)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3)变态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
(4)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5)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6)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
5、药物的量效关系(1)量效曲线:以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曲线。
(2)效能: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3)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6、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影响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发挥作用,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1)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2)补充机体所缺乏的物质。
(3)对神经递质、激素或自身活性物质的影响。
(4)作用于受体。
(5)影响酶的活性。
(6)影响离子通道。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1、药物的体内过程(1)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给药途径、机体的生理状态等。
(2)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原料,按照一定的制剂方法制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调节阴阳、益气健脾、祛瘀止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里散寒、敛肺止咳等作用。
3.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药的药用部位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根皮、茎叶、茎皮、花、果、种子、仙人掌、地上菜、果皮、果肉、根茎等。
4.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剂方法将中药进行加工和炮制制成的药物。
常见的中药制剂包括煎剂、散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外用贴剂、膏剂、注射剂等。
5.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两个方面。
生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益气健脾、温里散寒等作用;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病理功能的影响,如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作用。
6.中药的贮存和使用:中药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曝晒、防潮湿等,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
7.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一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砒霜、雄黄、硫磺等,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药物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功能的影响。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来研究中药药物对特定生理活动的影响;临床研究则主要通过药理试验和临床观察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3.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物的药理特性、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4.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致,不断揭示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药 理 学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第一章】1、药物:【概念】即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某些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
【第二章】1、选择性和二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属性。
任何药物都有二重性。
2、效能:指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此时已达到最大有效量,若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加。
3、半数致死量LD50:能杀死一半试验总体之有害物质、有毒物质或游离辐射的剂量。
4、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
5、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时机损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
6、继发反应:是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又称为治疗矛盾。
7、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的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含量少,1mg/10fmol)8、激动药:又称兴奋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9、拮抗药:又称阻滞药,只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拮抗药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10、首过消除: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舌下给药,直肠给药没有)11、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①血浆蛋白结合率;②体内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③体液PH值;④局部器官的血流量;⑤药物与某些器官的亲和力。
12、影响药物效应的生理因素:①年龄;②性别;③个体差异;④种族;⑤精神因素。
【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药理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促进腺体分泌。
3、兴奋平滑肌。
【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应用:1、重症肌无力2、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肌松药过量的解救。
【有机磷中毒的解救方法】轻中度中毒可用阿托品,中度及重度中毒时,阿托品常与胆碱酯酶复活药合用,以彻底消除病因与症状。
【M胆碱受体阻滞药】阿托品药理作用:1、松驰平滑肌2、抑制腺体分泌3、眼: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4、心血管系统:兴奋心脏,扩张小血管5、兴奋中枢阿托品临床应用:1、内脏绞痛2、腺体分泌过多3、眼科: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配镜4、抗体克5、抗缓慢性心率失常6、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α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药理作用:1、收缩血管(除冠状动脉外,几乎所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均出现强烈收缩作用)2、兴奋心脏3、升高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都升高)4、大剂量时血糖升高,增加孕妇子宫收缩频率。
药理学基础期末总结
药理学基础期末总结一、引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药物的起源、制备、性质、剂量、给药途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等内容。
药理学基础是药学、医学、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学习者理解和运用药物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从药物分类、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和药物动力学等角度进行总结和回顾。
二、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照化学结构分为有机化合物药物和天然产物药物;2.按照作用机制分为激动剂、抑制剂、拮抗剂等;3.按照给药途径分为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4.按照治疗病症分为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肿瘤药物等。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被转化为代谢产物并最终被排泄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其中主要的代谢途径有两种:相位Ⅰ代谢和相位Ⅱ代谢。
相位Ⅰ代谢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来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使其更容易被相位Ⅱ代谢参与响应的酶代谢。
而相位Ⅱ代谢涉及药物通过和内源性物质结合以形成极性的代谢产物,便于排泄。
了解药物代谢途径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非常重要。
四、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它主要包括吸收动力学、分布动力学和消除动力学。
吸收动力学研究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和程度,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吸收部位的生理性质等。
分布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它与药物的蛋白结合率、体内器官的血流情况以及组织的特点等有关。
消除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率和途径,这涉及到肾脏、肝脏、肺等器官的排泄功能。
五、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和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或与靶酶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药效学研究药物的有效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即药物剂量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药理学基础知识详解
药理学基础知识详解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作用效应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对药理学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是医学和药学领域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从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毒性等方面详细解析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治疗用途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按照化学结构分为生物碱类、激素类、抗生素类等;按照作用机制分为激动剂、拮抗剂、酶抑制剂等;按照治疗用途分为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等。
2.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分子、细胞、组织等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过程。
作用机制可以通过调节受体、影响酶活性、干扰细胞信号传导等方式实现。
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于解释其药效和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 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最终被清除出体外。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转化成代谢产物,以便更好地排除体外。
药物排泄则通过肾脏、肠道、肺和乳腺等途径进行。
4. 药物的药效与副作用药效是药物的主要作用,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预期疗效。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产生的其他不良反应。
不同药物在不同个体中的药效与副作用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5. 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这是影响药物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旨在评估药物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优选合适的剂量、监测药物治疗过程和定期进行安全性评估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
6.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两个或多个药物在同时使用时相互影响或改变其药效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疗效的增强或减弱,同时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医师和药学人员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总结起来,药理学基础知识是医学和药学从业人员必备的重要素养。
药理基础必学知识点
药理基础必学知识点
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作用机制、化学结构、药效等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抗生素、抗凝血药、抗癌药等。
2.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过程。
3.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毒副作用等。
4. 躯体依赖与戒断反应:某些药物具有依赖性,长期使用后会导致躯
体依赖,停药时会产生戒断反应。
5.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会相互影响,使其中一个药物的药
效增强或减弱。
6. 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有些人对特定药物具有过敏反应,出现过敏
症状,而不良反应则是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效应。
7. 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合理用药,避免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中毒。
8. 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并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如口服、注射、局部涂抹等)。
9.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用药:根据疾病的特点、患者的情况、药物的特
点等因素进行药物的选择和合理用药。
10. 药物的存储和配伍:药物应妥善存放,避免日光直射、高温等条件,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影响产生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一)
1. 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绝大多数药物的消除方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经过 5 个 t1/2,可基本消除干净;每隔一个 t1/2 给药一次,经过 5 个 t1/2,消除速度和给药速度相等,达稳态。
2. 副反应是因药物作用选择性低,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难以避免。
3. 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
4. 毛果芸香碱调节痉挛,适于视近物;阿托品:调节麻痹,适于视远物。
5. 新斯的明禁用于机械性肠梗阻、支气管哮喘、机械性泌尿系梗阻。
6. 使用过量氯丙嗪后使用肾上腺素,导致降压。
7. 阿托品能直接拮抗心迷走神经兴奋效应。
8. 交感缩血管神经末梢释放的主要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
9. 肾上腺素与异丙肾上腺素共同的适应证是支气管哮喘。
10. 妊娠患者最不宜选用的降压药为 ACEI。
11. 丁卡因主要用于表面麻醉。
12. 苯二氮卓类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
对快动眼睡眠时相影响较小。
停药后代偿性反跳较轻。
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其作用机制为促进 GABA 与受体结合,促进 Cl- 内流,增加 GABA 能神经的抑制效应。
13. 癫痫大发作、局限性发作首选苯妥英钠,无镇静催眠作用。
小发作首选乙琥胺,可引起再障;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首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对各型癫痫均有效。
14. 左旋多巴经小肠吸收,仅 1%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脱羧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多巴胺。
卡比多巴可抑制外周氨基酸脱羧酶的活性,减少外周多巴胺引起的副作用。
15. 帕金森病为纹状体中多巴胺不足。
16. 左旋多巴或M 受体阻滞剂治疗震颤麻痹,不能缓解的症状为静止性震颤。
17. 氯丙嗪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的 D2 受体(多巴胺受体),对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呕吐中枢,对前庭刺激所致的呕吐无效;能降低发热及正常体温;阻断 a 受体及 M 胆碱受体导致不良反应;促进催乳素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分泌。
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反应(帕金森综合征、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精神异常、惊厥癫痫、急性中毒等。
18. 碳酸锂抑制 NA、DA 释放;早期不良反映为胃肠道反应。
丙米嗪抑制 NA、5-TH 再摄取。
治疗剂量显著阻断 M 胆碱受体,对心肌有奎尼丁样直接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