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地形总结

微地形的定义:用地规模相对较小,在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构筑物等物体及地面起伏状态,采用人工模拟大地形态及其起伏错落的韵律而设计出的面积较小的地形。不仅指模仿大地机理的一块块绿地,也指高低起伏但起伏幅度不太大。包含凸面地形、凹面地形、坡地、土台、土丘、小型峡谷,还包含适宜人们活动利用的台地、嵌草台阶、下沉广场、层层爹爹的假山石等。(由田, 2013)

微地形是针对小区域(街道地形、居住小区地形、城市公园地形)等范围较小的区域地形形态而作的定义。(肖磊, 2012)

园林地形就是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园林微地形是专指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黄炜岸, 2006)

微地形英文释义:micro-topography (由田, 2013)

地形定义:地形是地球表面三位空间的起伏变化,地形也是地表的外观,它偏重于形态学的范畴,具有明确、清晰的“形态边界”和直观的视觉形态。(肖磊, 20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国内: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所著《园治》一书中就提及“相地合宜,构园得体”。“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则说明,人们已经为了造景而适当的创造地形。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中提到,除了依靠疏密对比来表现韵律与节奏感外,起伏错落的外轮廓更加强景致。陈值在所著的《园治注释》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计成在《园治》其相地篇中对于地形的选址以及地形的设计原则。到了现代,北京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由于道路的现状,所以自然生成了起伏及小型溪涧景观。(由田, 2013)

卢济威在《山地建筑设计》分析了山地景观的环境原生体、视景独特性、生态脆弱性和情感认同性,并在景观生态,景观视觉,景观空间及景观感情三者方面,对山地建筑的景观设计经行了探讨。王晓俊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也设计了地形设计以及地形坡度的控制。孟兆祯在《园林工程》一书中,主要从施工及微观角度对地形设计经行探讨与总结。(肖磊, 2012) 国外:

西方文艺复兴开始,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勒诺特花园,以及18实际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景观设计,通过改造现有地形,创造丰富的景致。14世纪,人文主义者在意大利风景秀丽的丘陵上建造庄园,并采用连续积层台地的布局,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意大利台地园。1984年意大利佩柏设计了巴塞罗那北站广场,利用地形设计了一个能被公众利用的环境雕塑,成功的将景观小品与地形结合起来创造景观。80年代希腊园林设计师阿瑟娜-塔哈设计了红褐色花岗岩台地雕塑。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师劳伦斯-哈普林为波特兰设计了一组广场和绿地。其中最受欢迎的中心喷泉是不规则的折线的台地。(由田, 2013)

约翰-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对场地的规划要点和开放方式经行了宏观的概述,并且对于地形微气候及地形的处理手法做简要论述。凯尔-丹-布朗在《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中从景观施工的细部角度出发,对于场地的平整、施工组织以及地形的设计有着详细的研究。摩特洛克在其编著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一书中对于地形形成以及影响地形设计的因素方面对于地形做了详细的分析。(肖磊, 2012)

微地形的景观类型:

按地形规模分:自然环境因素:

按表现形式分:自然式微地形景观—规则式微地形景观。(由田, 2013)

按形状分类:平坦地形-凸地形-凹地形-坡地-复合地形。(肖磊, 2012)

按平面形态分类:点式微地形景观—线状微地形景观—面状微地形景观—组合式微地形景

观。(由田, 2013)

按表面方式分类:人工形式-自然形式。(肖磊, 2012)

按照立面形态分类:

微地形景观的功能:

造景-空间划分-控制视线-生态环保-装饰美化-组织排水。(由田, 2013)

组织空间-引导游览-控制视线-改善小气候-控制声音-利用地形排水。(肖磊, 2012)

微地形还能增加绿量、健身步行功能、娱乐休闲功能(滑草、激流勇进)、提升植物根系位置。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与地形的关系: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意境。

西方古典园林与地形的关系:1.意大利台地园。2.法国凡尔赛园林。3.英国自然风景园。

西方现代园林与地形的关系:1.大地艺术的主要创作元素就是地形。2.极简主义主要体现了地形美学特征中的可塑性特点。

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季节气候、地质地貌、城市文脉、空间限定、心理行为。(由田, 2013)

微地形景观设计原则:

自燃性、协调性、生态性、人性化、科学性、艺术性。(由田, 2013)

地形处理:

平面设计:边界(自然式、人工式)、底面(形状、大小)。

竖向设计:高度(风速、整体比例)、坡度(排水、行人)。3%以下为平坡地,对人的活动以及其他景观要素不造成影响。坡度在3%-10%为缓坡,坡度在10%-25%称为中坡地,可以适当的配以台阶等。25-50%、50-100%称为陡坡地与急坡地,可用叠石堆山。(由田, 2013) 植物的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赋予地形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自然式微地形可用丛植、群植的方式,常绿与阔叶树相结合。规则式可以选用单科植物。(由田, 2013)

不同地形的植物景观营造:

凸地形的制高点通常为景观设计的重点,可作为主景和标志性节点和合理场所。此处在植物配置时可成片栽种花木或色叶树以形成较好的远视景观效果,满足“看与被看”的景观需要。缓坡以草坪为主,在边界密植高大的乔木和色叶、花灌木。中坡可利用原坡面上的天然原生林、次生林或将常绿树种与色叶树种的搭配。陡坡主要采用自然粗放式的植物配置。急坡多用植物护坡或者垂直绿化的形式。凹地形与平坦地形相连接的时候,可以利用2者的高差变化,给出凹地形一侧作为观赏面。(肖磊, 2012)

小品与设施:

景石、台阶、雕塑、景墙。(由田, 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