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易经

合集下载

绿茶十大语录

绿茶十大语录

绿茶十大语录绿茶是中国传统饮品之一,因其多种健康功效被公认为健康饮品。

在文化中,绿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下面就是绿茶十大语录:1、“静心品茶,一心置于清幽之上。

” ——《御茶园茶经》2、“饮茶淡如水,慕名点此来。

” ——唐朝诗人白居易3、“唯有茶,能在熙攘中保持清雅。

” ——廉颇4、“星月无光时,泡一壶茶观人生。

” ——张爱玲5、“开水一壶,茶几一枝,夕阳斜照,一人独坐,品一壶茗,静静净心。

” ——林清玄6、“推窗茶案日,引步花廊半。

冷竹无人别,幽篁独自寒。

” ——唐朝诗人白居易7、“南方有佳茗,十分好喝到心。

雨后舂茶润,晴低手捧阴。

” ——清朝乾隆时期陈墨莲以上是绿茶文化中较有代表性的十句话,每一句都对于表达绿茶之神韵、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起到了一个独特的阐述。

从廉颇赞颂茶为“能在熙攘中保持清雅”可以看出,茶品让人保持了清气,去除了杂念,如同深夜里誓坐窗前品茶看花,静思人生的场景是品茶文化的基石,也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品茶的过程,净化心灵,消除烦忧。

白居易的“饮茶淡如水”则从茶的角度将绿茶风味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他认为好茶入口时应当像水一样,一口一口的品味,尝遍滋味的浓淡和滑润,并享受着自然之间的醇香。

张爱玲的“星月无光时,泡一壶茶观人生”则高度评价了绿茶的心灵安抚作用,也表现出生活艺术者的文化内涵。

总之,绿茶十大名言们定能让您暂远尘世,回归自然之间,引导您摆脱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品味绿茶的清凉清香,感受文化的精神内蕴。

林清玄的诗句“开水一壶,茶几一枝,夕阳斜照,一人独坐,品一壶茗,静静净心。

”则展示了一种温馨、自在、惬意的状态,将品茶的氛围和心情相得益彰,表现出品茶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

再看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另一句诗:“推窗茶案日,引步花廊半。

冷竹无人别,幽篁独自寒。

”这句诗巧妙地将品茶和自然的环境融合在一起。

无论是花草树木还是竹篱墙壁,茶客与之的合而为一,品茶的氛围空间得以尽兴发挥。

茶的说明文汇总

茶的说明文汇总

茶的说明文汇总茶的说明文1一杯绿茶,若颜色深绿,闻之留有清香,品之尝有幽香,味回荡在口中,则为上品.而红茶则略显不同,若色呈暗橘,浓郁留口,也为上品.一杯好茶,需多种环境,才可能早就.武夷山脉,地处东南,空气湿润,阳光充足,适宜茶叶生长.好茶,首先从茶叶开始.好茶叶,需天时.地利.人和,而武夷山脉,恰恰满足.即便如此,种好的茶树,要采摘完整的叶片,在尚还新鲜之时,用中火慢慢炒制.非有经验之人,绝不可能把控好炒茶叶的方法.炒制好的茶叶,也必需迅速处理.有以上几点要素,才可能有上等茶叶.要造就好茶,还需一位泡茶的好手和中国人特有的精神——静,若心神不宁,上好的茶叶,也会一塌糊涂.我也曾尝试泡茶.泡茶时,先将一切琐事抛于脑后,使人心神安宁,再开始泡茶.将杯碗洗净,茶叶过水,洗去染尘.再将茶叶〝请君入瓮〞,装于器中.将热水倒入,慢慢使茶之芳香融于水中,让茶叶〝感化〞那沸腾之水.待茶之芳香四溢之时,装入杯中,慢慢品味.掀开碗盖,闻着茶香,看着茶色,品茶之美,无与伦比,令人将一切烦恼一一化解,抛于脑后.品茶之时,切勿过急,需小口小口的饮,才能得其三味,操之过急,乃饮茶大忌.先闻茶之味,其能将芳香直入心沁.次再饮之,品尝之时,一点点微抿,则能品之精华.其味,初品似无,细品味芳.其能使人神清气爽,令人愉悦,让人感到轻如飞燕.饮一次,终生难忘,将成一人之爱好.茶蕴含之茶文化,传承千年,无人能比.唐代伊始,茶即闻名于天下.白居易曰:〝无由持一皿,寄于爱茶人〞,可见其知名度.唐中期,茶愈加出名,先后传于高丽.日本.印度.波斯,这些国度无一不对茶产生敬佩之情,融入他们的文化.宋代,茶文化到了鼎盛时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处处修建茶馆.茶栈.茶肆,像茶碗.瓷杯更是在景德镇铸造辉煌,创造了伟大的瓷器时代,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传奇的文化宝藏……,到了明代,茶叶跟随瓷器.丝绸开创了陆地.海上丝绸之路,使华夏文化闻名世界……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是中国的神来一笔!茶,赋予我们神奇的神话.我们饮茶.品茶之时,更需要让茶文化源远流长……茶的说明文2茶是一种常绿的木本植物,家族里〝成员〞不少,其嫩叶加工后成为我们平时可食用的茶叶.加工好的茶叶身细长,皱皱巴巴的,有些是青棕色,有些是深橄榄色,色泽黯淡,并不引人注目.闻一闻,只有一点几乎闻不出的淡香.而新鲜的茶叶则不同,油光发亮,青翠无比,叶身圆润平滑,非常可爱.茶叶为什么舍弃了一副这样好的相貌,变成那么不起眼的模样?茶叶在加工过程中,至少要经过取汁.烘焙.鼓风.择叶.杀青等数十道工序,可谓〝千锤百炼〞.原来,未加工过的茶叶又苦又涩,且有薄薄的酸味,不适合食用.惟有经过艰难的历练和挑剔的筛选,才能成为可食用,对人体有益的茶.用开水泡开茶叶,它才舒展开它布满皱纹的身子,沥出一杯琥珀色香浓的茶汤.细品一口,苦中带甜,甘醇可口;仔细回味,口齿留香,清甜爽口.这才恍然大悟:茶叶舍弃了原先光鲜的外表,却用其貌不扬换来更多含蓄的内涵和成才的机遇.况且茶叶对人体的好处远胜于它的可口:常喝茶可以提神醒脑,帮助消化……真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说了这么多茶的好处,细想想,人不也是这样的么?哪个成功人士不是像茶一样,经历了无数考验,做出了一些看似可惜其实值得的牺牲,才得以登上成功宝座的呢?茶的说明文3寒假之中,我养成了一个特殊的爱好——品茗.通俗一点,也不过是喝茶罢了,喝茶不在于〝喝〞而在于品.喝茶喝出人生滋味.我爱铁观音,茶叶或多或少,多一点,味道要更加的浓郁,香醇,让茶叶的味道混合白水,用你那敏感的鼻凑近嗅一嗅,似有一股栀子花香扑鼻,清纯,缠绵,茶香穿喉,久久回荡,似乎能感受到观音的存在,让头脑清醒.我爱竹叶青,茶叶或多或少,少一点,颜色更浅一点,更觉得舒服一点,相比之下,它更清爽,甘甜,使人思绪清楚,思路清晰,判断力更强.表面一闻如普通的茶,但其味道无词可拟,只觉得一股清凉穿肠,喉咙感到舒畅,跟名字一样,也有澹澹竹叶味.我爱碧螺春,茶叶或多或少,多一点,其味道,色泽都有提升,色泽处于青色与黑色之间,用青黑色又好像深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名字,我自以为暗含玄机——螺,不喜欢出头,躲躲藏藏,它的味道也不容易被品出,因为过急的话,犹如喝白水一般,无味.要在嘴中慢慢地品味,感受,才能有感觉.我爱菊花,但是菊花便是了,适中,它们绽开笑脸浮在水面,喝下一口,仿佛喝下饱含阳光与雨露,这是大自然的味道,它的味道无那么深沉,只是单纯地释放它的味道罢了,那么的单纯.在品茗之中,并不是只是喝下了它的味道,也喝下了人生的味道.茶的说明文4桂花很香.到花季时,香飘十里,深受人们喜爱.桂花不但香,用途也很广,可以做香甜可口的桂花糕,做物美价廉的香水,做上等的香料······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香.但我觉得最香的,还是桂花茶.桂花茶没有龙井那样高雅清新,没有毛尖那样味道香浓,也没有碧螺春那样鲜爽生津,却有着无尽的芬芳.泡一壶桂花茶,过一会儿,提起盖子,就有一股扑鼻而来的清香.桂花茶的香,可胜于千千万万的茶香,淡雅而香浓.很难令人相信,这小小的桂花,竟能散发出这样的香味!我也被她震撼了,谁能相信,那清香的茶,是桂花小小的躯体做成的!桂花茶的茶色不同与一般茶叶泡出的茶色,别的茶是一种翠绿或淡绿,而桂花茶却是金黄色的,味道鲜爽.回甘.醇香.把桂花多泡几遍后,茶的味道却丝毫不变淡,仍旧通透清澈,散发出绵绵的清香,茶色也还是有沙漠般的金黄.做桂花茶必须精心细致.首先需要摘花,摘时不能一朵一朵摘,要用手掐掉芽,摘下的应是一簇簇才好.而且把鲜桂花加工成干桂花时,要阴干,晒了的干桂花没有香味,并且是暗褐色的,做不成茶.之后挑出碎的,完整的用来泡茶.我和妈妈做了些,爸爸有空便泡些,每次都要夸上两句.一天,我没有补习班,爸爸也没事,一家人好不容易有了在一起的时光,晚上吃了饭,爸爸泡了桂花茶,问我:〝你爱喝桂花茶吗?〞〝爱!〞我干脆的说.爸爸又问:〝你知道桂花为什么能泡出这么香的茶吗?〞我摇摇头?爸爸认真的说:〝是因为桂花愿意在一年里天天守着寂寞,当别的花灿烂傲放时,她却在默默地吸收养分,等到阴历八月中旬她才悄悄开放,但是她的花香能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让各个地方的游子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她会在短短的几天内完成她一年的任务,让人们用她来做茶,做点心让自己的亲人品尝········我爱桂花茶,爱她的无尽芬芳,爱她的回味无穷,更爱她亮丽的茶色,哦!桂花茶,在我心中永远是世界上的茶!茶的说明文5从一口茶品山川风光与大自然精神.不知有多少西方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说的:「从一粒砂_53看世界!」但几乎每位爱好绿茶或乌龙茶的东方人都不难体会出--从一片茶叶可品嚐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如果你嘴里含上一口西湖龙井茶,茶汤的气韵,即很容易在您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乡温柔而秀丽的风光.如果您入口的是台湾的高山乌龙茶,您看到的将是福尔摩沙高山顶上的蓝天白云;同时随著芬芳的茶香与茶气,让您彷佛处身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气息.当美妙的茶汤刺激您舌根生津时,一位古代中国人形容它是「舌底鸣泉」.正如同法国红酒一样,茶汤与茶香都是活的,时时在流动变化.约两千六百年前一位中国古代的大哲人老子说:「质真若渝」,意思是说,真实本身,或者可以说,道的本身,在现象世界中是不断在变化的.一部记载中国最古老的哲学与世界观的书叫《易经》,「易」有双重意思:一是变化,一是简易.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在微妙变化著的真味,真香与气,不失为回归自然的一种简易法门.那麼,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呢?除了上天的奥秘以外,还得人间的配合.茶的说明文汇总范文精选。

茶的说明文

茶的说明文

茶的说明文茶的说明文1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冰糖葫芦,有古老的中国书法,有精美的剪纸,还有热闹的舞龙狮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古代的茶文化。

你知道茶的历史吗?茶最早是被人们当作食物应用的,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原始社会,茶更是一种充饥之物。

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饮茶也逐渐成为一种风俗,甚至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饮茶文化。

茶叶被食用之后,其药用功效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识,茶叶随之转化为养生、治病的良方。

人们在饮茶和把茶作为药物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很弱,但是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因此茶开始转化为饮料。

直到汉代,饮茶才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三国以前是茶文化的启蒙,晋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时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时期,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期,辽金元时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现代是茶文化的发展期。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黑、白六大类两千个花色品种。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来历,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细细体会,多多查阅就能得到更多的中国古老茶文化的知识。

茶的说明文2茶是一种常绿的木本植物,家族里“成员”不少,其嫩叶加工后成为我们平时可食用的茶叶。

加工好的茶叶身细长,皱皱巴巴的,有些是青棕色,有些是深橄榄色,色泽黯淡,并不引人注目。

闻一闻,只有一点几乎闻不出的淡香。

而新鲜的茶叶则不同,油光发亮,青翠无比,叶身圆润平滑,非常可爱。

茶叶为什么舍弃了一副这样好的相貌,变成那么不起眼的模样?茶叶在加工过程中,至少要经过取汁、烘焙、鼓风、择叶、杀青等数十道工序,可谓“千锤百炼”。

原来,未加工过的茶叶又苦又涩,且有薄薄的酸味,不适合食用。

惟有经过艰难的历练和挑剔的筛选,才能成为可食用,对人体有益的茶。

用开水泡开茶叶,它才舒展开它布满皱纹的身子,沥出一杯琥珀色香浓的茶汤。

细品一口,苦中带甜,甘醇可口;仔细回味,口齿留香,清甜爽口。

这才恍然大悟:茶叶舍弃了原先光鲜的外表,却用其貌不扬换来更多含蓄的内涵和成才的机遇。

茶文化与中国佛儒道

茶文化与中国佛儒道

中国茶文化与佛儒道文化摘要:中国茶文化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

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关键字:茶文化佛儒道思想一、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

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

而中国茶文化,也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寻求解决人类之间矛盾冲突的办法时,东方人多以儒家中庸思想为指导,清醒、理智、平和、互相沟通、相互理解;在解决人与自冲突时则强调“天人合一”、“五行协调”。

儒家这些思想在中国茶俗中有充分体现。

历史上,四川茶馆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解纠纷。

某某之间产生分歧,有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旧中国,往往通过当地有威望族长、士绅及德高望重文化人作为进行调解,这在四川收“吃茶”。

调解的地点就在茶楼之中。

有越的是,通过各自陈述、争辩、最后输理者付茶钱,如果不分输赢,则各付一半茶钱。

这种“吃茶评理”之俗延续到全国解决。

机械唯物论认为,水火不相容。

但被儒家推为五经之首的《周易》认为,水火完全背离是“未济”卦,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水火交融才是成功的条件,叫“既济”卦。

茶圣陆羽根据这个理论创制的八卦煮茶风炉就运用了《易经》中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中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

周易易经口诀

周易易经口诀

周易易经口诀八卦方位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属性乾为金,坤为土,震为木,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八卦代表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八卦六亲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

八卦万物乾为玉、金、圆、宝、丹、光、镜等一切尊贵之物。

坤为布、帛、凡、谷、米、面等一切有形之象。

震为雷、龙、飞、鸟、车、马等一切能动的物象。

巽为木、草、蔬菜、茶叶等一切柔弱之物。

坎为水、雨、霜、雪、卤、浆等一切水分充足之物。

离为火、日、日照、电、虹等一切光明照耀之物。

艮为山、石、田、土等一切稳定不变之物。

兑为泽、江河、湖海、沼泽地等一切湿润之地。

八卦生克乾金生坎水,坎水生艮土,艮土生震木,震木生巽风,巽风生离火,离火生坤土,坤土生乾金。

巽风克离火,离火克乾金,乾金克震木,震木克艮土,艮土克坎水,坎水克坤土,坤土克巽风。

八卦吉凶乾六亲俱全为吉象,坤六亲俱全为凶象,震长男俱全为吉象,巽长女俱全为吉象,坎中男俱全为吉象,离中女俱全为吉象,艮少男俱全为吉象,兑少女俱全为吉象。

八卦变化乾变巽形成长女之象。

乾变坎形成中男之象。

乾变艮形成少男之象。

乾变坤形成老阴之象。

坤变乾形成老阳之象。

坤变震形成长男之象。

坤变巽形成长女之象。

坤变离形成中女之象。

坎变艮形成少男之象。

坎变兑形成少女之象。

坎变坤形成老阴之象。

离变乾形成老阳之象。

离变巽形成长女之象。

离变艮形成少男之象。

离变震形成长男之象。

艮变兑形成少女之象。

艮变巽形成长女之象。

兑变乾形成老阳之象。

兑变震形成长男之象。

兑变坤形成老阴之象。

巽变坎形成中男之象。

巽变坤形成老阴之象。

震变离形成中女之象。

震变兑形成少女之象。

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

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

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中国的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庸”与茶不可分割。

中国“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一、儒家的“中和”哲学“中和”是儒家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中庸》第一章解释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揭示了“中”与“和”的内在本质及其关系。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朱熹《中庸章句》注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此中之“庸”言之平常,却难以真正落实。

但它是中国人的人生大道。

孔子甚至把中庸作为一种君子人格。

《中庸》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把这种作为君子修身立命的宗旨。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质用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理论中的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来说就是“适度原则”。

稳中求进,不急不躁。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指的都是对中庸之度的把握。

可见,从“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到“发而皆中节”的“和”,此中的情与理,代表着中国精神的一种处事为人之道。

“和”字一“禾”一“口”代表一种自然规律。

据郭沫若考证,“和”之本义为乐器,系一种古乐器的形象,后引申为和声之义,和古“乐”字的演化相似。

这无疑使“和”字之义由标示具体之物变成一种具有精神意义的审美认识。

“中和”作为美学观念,它也是阴阳五行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孔子及其后儒,把“中和”思想推及到社会各个领域。

儒家提出的礼序人伦,乐移风俗,也就是音和—心和—政和的逻辑。

二、中华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精神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1]我们在这里用的是狭义的概念。

关于茶文化的作文素材

关于茶文化的作文素材

关于茶文化的作文素材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的作文素材,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的作文素材1茶《菜根谭》是什么滋味,《南华经》奏何种箫声,《易经》演多少玄妙,《道德经》述怎般人生……我无从回答。

在平凡与自然面前,无人敢自称“大彻大悟”。

天地之始,道是自然。

现今之状,道是颠覆。

也许这就是“还初”一号的由来。

还初道人洪应明的《菜根谭》便有引人还初之意。

不知享尽荣华富贵,成天大鱼大肉者活得累不累,亦不知身怀绝技者是否得到了真正的乐趣,我只是觉得,粗茶淡饭便能令我满足。

拿现今社会来说,年轻人觉得压力大,大学生自杀率低不下来,因为这个五族恶世正在无休止地创造新鲜事物,人的欲望无法减退,无法安于平凡。

有时候被迫“与时俱进”是一件令人疲惫的事:人要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却忘了休息。

人不顾一切向前冲,却连有何目的都不清楚。

这些看似“积极”,并能促使时代进步的表现,渐成悲剧。

太多的做作,我学不来。

即使学来了,也不能持续多久。

有时候刻意成就的事物往往变了它原本的面貌。

譬如让好动开朗的女孩学做淑女,譬如把在海底生活的鱼放到淡水中饲养,譬如……“本乱内末。

”孔子如是说。

“本”就是真实与自然。

“性定菜根香”,人若能做到心如止水,无论面对多大的变卦都不会焦躁,方能品得其味。

真正的味道只有“清淡”。

正如一本《菜根谭》,尽述天下真理,句句波澜不惊。

想必多数人都知道这样一句极富诗意的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句话出自《南华经》一书,也就是《庄子》。

有人把“相濡以沫”看作爱情美好的代言词。

我觉得很可笑。

若用在爱情上,那也只能说是无奈之下的轰轰烈烈,与美好根本挨不上边。

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本意应是:用口沫互相滋润,倒不如在江湖中自在过活,互不相识。

现在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然而人能为彼此做到的事十分有限。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不和谐的音符在每时每刻冷不胜防的出现,破坏心情。

茶道与易道的关系是什么

茶道与易道的关系是什么

茶道与易道的关系是什么“易经是生活中的百科全书”。

孔夫子说《易》“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是说天地之中无论是什么都无一遗漏。

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之一。

“百姓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从理论对象上看,茶道与易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下面,我们按《茶经》风炉所指三经卦为纲,以《易经》64卦为目,分别将纲目结合起来看。

首先是煮茶用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幅员辽阔,分布各地的水质不同,泡茶有很大区别。

在《易经》64卦中,与水有关的卦象有:泽水兑卦、水风井卦、山水蒙卦、地水师卦、水天需卦、天泽履卦雷屯卦、天水诉卦、水山蹇卦、水地比卦、雷水解卦、泽天卦、泽水困卦、风水涣卦、地泽临卦、水泽节卦、水火既济卦共十七卦。

例如:泽为水,可为山水、江水、井水,这些水都可以用来煮茶。

其次以“火”为纲,在《易经》64卦中有:火风鼎卦、风火家人卦、山火贲卦、雷火丰卦、火泽睽卦、火山旅卦、火地晋卦、火天大有卦、火水末济卦等十卦。

例如:家人过日子,离不开以火通风,以火通风则有鼎卦。

火天大有卦可否寓指利用太阳能呢?也是更广阔的思路。

最后,以“风”为纲,风是流动的氧气,火只有用风不断供氧才能助燃,所以叫“风炉”,风在煮茶时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以“风”为纲看64卦的卦象有:风地观卦、天风垢卦,泽风大过卦、风山渐卦、雷水恒卦、地风升卦、风天小畜卦、风雷益卦、山火贲卦、风水涣卦、地泽临卦等十一卦。

在实际生活中,风是无孔不入的,所以,我们什么风都要利用。

天风、地风、山风还可以用来发电,用电来煮水泡茶。

另外,从人的日常生活需要,请客吃饭需用茶,婚丧嫁娶要用茶,这里含需卦、归妹卦,生活安逸时才可能敬茶、请茶含颐卦,虽不列入风炉三卦的纲目也与茶有关系。

(共三卦)。

再加上风炉三卦,五行(土、木、金)三卦又六卦,总共有四十七卦与饮茶有关。

同时,《易经》又是通往儒、道、佛三教的桥梁。

佛家的“空”、“禅”,道家的“无”、“玄”,儒家的“仁”、“德”,都是提高人的心境,达到人的最高境界的修炼方法。

茶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茶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茶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唐中期,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载体,陆羽所著的《茶经》标志着唐代茶文化日趋成熟。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形成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形成的原因其一,盛唐经济、文化的影响说起唐朝的兴盛,我们都会很自然的想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其实,唐初的贞观之治还只是为新王朝的强大昌盛打下良好的基础,其繁荣富庶的顶点还是在开元、天宝期间。

诗人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对开元盛况有这样的描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茶叶的消费,是由社会经济所决定的。

而大运河的这条水路国道的畅通也使得茶业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风行起来。

其二,陆羽及其《茶经》780年陆羽著《茶经》,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文化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全书、茶叶文化宝典和世界茶叶的经典,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陆羽是唐朝中期一位著名学者,也是我国和世界茶学的最初创建者。

他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人。

据称他是一个弃婴,不知所生,他的姓名一说是他长大后自己用《易经》占卜出来的。

他是和尚从河边拾回在庙中长大的,但他自小就喜爱读书,不愿意学佛,所以后来就偷偷离开寺庙,跑到一个戏班子里学戏和做起“优人”来。

天宝(742—756)中,陆羽在一次演出中为太守李齐物所赏识。

他长得不好看,口吃善辩,为人正直。

上元初(760年),他移居苕溪(浙江湖州),自号桑苧翁,闭门著书。

他出名以后,朝廷曾任命他为太子文学,后来又改仕太常寺太祝,他都没有去。

贞元(785—804)末卒。

一句话,在陆羽和《茶经》的影响、倡导下,茶的饮用和茶叶文化,在我国全国范围内进一步较快发展了起来。

其三,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唐代茶叶的发展,还表现在与唐代的佛教、道教兴盛的关联上。

因为统治者的支持,所以唐朝不仅产生了最富足的寺院经济,而且还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脱离劳动的僧道队伍。

无论是佛教抑或道教,其枯燥孤寂的修养祈祷活动都有赖于茶。

神农与茶之事渊源考略

神农与茶之事渊源考略

今人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非常喜欢引用神农与茶的关系,来表示茶古老的利用历史。

陆羽《茶经》最早提及茶与神农之事,但在后世的传播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了《神农本草经》记茶、“神农得茶解毒”等说法。

本文详细考证了神农与茶、《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经》与茶以及“神农得茶解毒”等来源和传播过程,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考辨,以期在当下茶文化传播日益兴盛的时期,做一定的补益。

一、关于神农与茶事1.神农与炎帝其人其事神农、炎帝均是我国古籍传说中的上古人物,神农被尊为“农业之祖”,炎帝与黄帝更被共同尊为“华夏始祖”。

《茶经·七之事》(以下简称《七之事》)中直接使用“三皇炎帝神农氏”这一提法,由于这一时期尚未形成文字,关于炎帝、神农氏是一人还是两人,说法不一。

目前历史学术界基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神农与炎帝是一人,一派主张神农与炎帝不是同一人,而目前茶文化界却基本沿用《茶经》之说。

根据有关神农和炎帝的相关历史记载可发现,先秦以及西汉以前文献中,神农氏和炎帝均分开记述,并不是同一人。

如《易·系辞下》是较早记载神农氏的文献之一:“庖牺氏(即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系辞》中体现的是伏羲、神农相沿传《易》的过程。

《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神农与茶之事渊源考略姜新兵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310007摘要:近年来,关于神农与茶之间的关系,说法纷纷,争论较久。

本文分析了神农与炎帝、《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经》“神农得茶解毒”等众多与茶有关说法的渊源,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考证,认为神农与茶的联系是《茶经》的附会,“神农得茶解毒”是近人的杜撰,在如今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应予以指出和纠正。

中国茶道的介绍

中国茶道的介绍

中国茶道的介绍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那么你们知道中国茶道的基本知识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的介绍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源于中国,盛于日本。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中国茶道的传播历史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中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

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中国交流,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中国传入茶籽种植。

日本一些茶业继承中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别具风味。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

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

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

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

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中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

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茶的恢复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

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中国茶籽种植。

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

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茶的生产、出口、消费大国。

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中国传入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

所产红茶质量优异,为世界茶创汇大国。

茶叶的说明文

茶叶的说明文

茶叶的说明文品茶更是在品人生,让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方便大家学习。

茶叶的说明文1“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却较迟。

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

《说文》:“荼,苦荼也。

”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茶经》:“茶之为饮,发之神农氏。

”《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

茶是我国特产,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它和我国瓷器一样,简直可以代表中国。

我国茶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高。

在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中国十大名茶:1、杭州龙井。

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而享誉中外。

2、苏州碧螺春。

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

3、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周围。

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

4、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5、六安瓜片。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

6、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

7、白毫银针。

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

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

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

8、武夷岩茶。

产于武夷山。

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乌龙等,品质独特,茶汤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

9、安溪铁观音。

制作工艺复杂,好的铁观音,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

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10、普洱茶。

普洱属于黑茶,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

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理作用,因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茶道心得体会

茶道心得体会

茶道心得体会茶道心得体会7篇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茶道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茶道心得体会1一直以来对茶感兴趣,喜欢茶在热水中翻滚,渐渐沁出清浅不一得茶色,然后细细去闻茶香,品尝或饱满或苦涩得茶香。

以前对茶得理解便限于茶色茶香,也只是偶尔闲来,在家中沏上一些,或粗或浅地品尝。

不想,这次地茶道课上,让我对不仅认识了更多茶的分类,更我让体悟到的是茶的气味所传递出来的更多的东西。

茶,生根于土壤,接受阳光、空气、水分的滋润,直到枝叶饱满,被采茶人适时采摘,或直接揉捻、干燥,或经过不同程度发酵,制成不同的茶品。

由于制作工艺不一而茶色口感不同。

本以为关于茶,到此,至少粗线条的可以理解了,却不想,到此,可能才只有一半,甚至不到一半。

原来我们所品尝到的茶香,除了来自它本身的气味,还有的便是周遭与茶相互交流。

一颗茶在它生长的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沾染”上它周遭的.味道,或是山涧的花香,或是石缝中的狂风。

它只需静静地接受它需要面临的世界,然后充分地向上生长。

原来每一种茶都是在通过它的味道在向我们表达它的过往。

正如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每一份独特的味道背后一定有它独特地境遇。

人们所做的和茶一样,便是,沿不同的轨迹,去见各自不同的风景,然后让沿途的风景在身上刻下不同的烙印。

下次品茶,可细细闻来,闻那生长所需的阳光,闻那大地传来的朴实,闻那山涧的清香,闻那岩缝中的狂风。

所幸,能遇上好茶,遇上懂茶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可能去懂茶香的故事。

茶道心得体会2花语芬芳,茶语弥香。

茶花与茶道课开启了一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心灵宁静的大门。

插花艺术起源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起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起源于人们对生命的诠释。

插花在我国已走过近20xx年的历史,兴盛于唐,普及于宋,鼎盛于明,渐衰于清。

近代由于战乱等因素,基本消失,直到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繁荣,插花又回到广大人民的生活当中。

《易经》与茶圣陆羽之间的关系

《易经》与茶圣陆羽之间的关系

《易经》与茶圣陆羽之间的关系谢晔、林磊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学,他所著作的《茶经》更是茶叶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我们都知道“茶圣”陆公姓陆名羽,字鸿渐。

陆羽是个弃儿,出身无从考究,坎坷传奇。

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在当地的西湖畔拾得并收养,智公以《易》演卦,得《渐》之《蹇》,上九爻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遂定姓为“陆”,取名“羽”,字“鸿渐”。

由此可见,《易》不单是儒、道的《易》,也是释之《易》。

陆羽与《易经》的关系,除了其姓名的来源外,我们知之甚少,也很少有文章作出见解。

从《茶经》的字里行间及陆羽的生平事迹中可以看出,陆公深悟易道,也正因为陆公精研易道,通晓百家,才能作出《茶经》如此伟大的著作。

关于《茶》《易》的关系本文不作详论,单就陆羽的生平事迹与《易经》中的《渐》卦和《蹇》卦的关系作一探讨。

《易》讲象、数、理,《易传·系辞》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又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说卦》云:“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系辞》更说:“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经》是开发万物,成就一切人间事情的学问。

《易经》三论博大精深,数千年来都是文人学者必深究的课题,被誉为“群经之首”,现代更倍受西方学者们的重视。

陆羽的姓名出自《渐》卦,好象是偶然的,但用《易》之思维方法来分析,通过对《渐》卦和《蹇》卦的考究,陆羽的一生跟这两个卦有着莫大的关联,其一生重大的遭遇事迹都浓缩在这两个卦当中,这两个卦就是陆羽一生的重要历史写照。

先看《渐》卦,《象》曰:“山上有木,渐。

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这是陆羽品格的写照,说明陆公有古代贤德君子的品格,身居朝野而不忘世俗。

君子设卦观象,从而以自己贤德的思想行为作风,去改善人民的风俗习性,使之不断上进。

就象山能化育林木,其美可观,其材可用,好象贤人一样培育才德,其才其美,可观可用,风行天下,足以影响民众,移风易俗。

易经解析普洱茶的神秘数字357

易经解析普洱茶的神秘数字357

易经解析普洱茶的神秘数字357357,一组神奇的数字,而普洱茶界的饼茶都是357克,这象征预示着什么呢?请看下面的易经解析普洱茶的神秘数字357。

云南七子饼茶,357克每片,没研究起于何时。

当说起357,普洱茶界再熟悉不过了。

三百五十七克的饼好卖,超过了400克、500克等茶品,这是不争的事实,出了普洱茶的马帮传统外,有什么神奇吗?试从易经的角度解一下,首先357都是阳数(阳数为1.3.5.7.9,阴数为2.4.6.8.10),阳为日,为火,变动不拘;阴为月,为水,凝静,水平。

阳数之和为25(1+3+7+9),为太阳律的运行规律,而阴为月,阴数之和30(2+4+6+8+10),这也是每个月30天的暗藏玄机,月就是这么来的,易经包含的天文历法,中国传统文华多么伟大啊!357之数字玄机,3为三才:天、地、人,5为五行,7为少阳,为震为雷为龙。

可以说普洱茶357之精髓在于,以龙之精神,遁阴阳五行之规律,达到天、地、人之合和,龙之精神及中国文化之精神,缩小到茶文化来说,就是茶道精神。

七者,少阳,为龙,变动不居,普洱茶变化多端,收藏品饮丰富多彩。

五者五行,变化之规律,五味,普洱茶五味调合为最高境界。

三者天地人,三生万物,品茗收藏需天时地利人和。

357之易经数字为"大有",火天大有,神啊。

357之易经卦象,3为上卦为离卦,为火,57为下卦,57除8(八卦之意),余数为1,为乾卦,为天。

八卦之数: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

357之卦象为上火下乾,是火在天上,"大有"之卦,象为一片火明,富足大有,大有者,什么都有了。

357克的普洱茶,神奇的数字。

中国茶道和玄学有关吗

中国茶道和玄学有关吗

中国茶道和玄学有关吗中国茶道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国人民对茶叶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

玄学则是一门探讨宇宙万物之奥秘的学问,注重对天地之道的理解与追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茶道和玄学都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呢?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茶道和玄学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茶道和玄学都追求内在的修养和品质的提升。

中国茶道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通过沏茶、品茶以达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而玄学则强调修炼自己的心性和品德,通过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这些共同点表明,茶道和玄学都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完善,并通过精神层面的提升来实现情操和境界上的升华。

其次,茶道和玄学都对自然的敬重和崇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中,经常出现茶树、茶房等元素,这些都是对茶道的崇尚和赞美。

玄学中也有着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欣赏,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和规律来理解宇宙的运行。

茶道和玄学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两者之间关联的重要体现。

另外,茶道和玄学都鼓励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在茶道的实践中,人们需要不断尝试不同的茶叶和泡茶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口感和品质。

而在玄学中,人们通过思考和实践来理解宇宙的奥秘,并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来寻找真理。

两者都要求人们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实践,追求知识和智慧的积累。

这种相似性反映了茶道和玄学之间的内在连系。

最后,茶道和玄学在传承和发展上也有一定的关联。

中国茶道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茶道的传承过程中,文人墨客、茶艺师傅等各种角色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玄学也有着类似的传承方式,通过师承和学术交流来传播知识和智慧。

茶道和玄学的传承都强调师徒关系和传统的延续,这为两者之间的关联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和玄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关联。

茶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玄学也在一定程度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宇宙联结。

中国茶道与易经

中国茶道与易经

中国茶道与易经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而易经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哲学经典。

虽然看似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茶道和易经在中国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相互关联。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和易经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一、茶道与易经的起源及背景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古代,而易经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

茶的历史悠久,而易经作为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者都取材于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因此它们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并通过不同的渠道传递智慧。

二、茶道与易经的共同之处茶道和易经都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和平衡。

在茶道中,泡茶的过程被看作是一种冥想,旨在达到身心灵的平静。

同样,在易经中,人们通过研究卜辞和卦象来寻求生活的平衡和谐。

茶道和易经都注重个人内在的修养与精神境界,倡导人们通过正直和道德的生活来达到心灵的安慰与满足。

茶道强调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易经则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茶道中,人们通过泡茶的过程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验宇宙的奥妙。

而易经则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理解人生的阴阳转换和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们共同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认为只有与自然相互融合,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三、茶道与易经的互补关系虽然茶道和易经有很多共同点,但它们也可以相互补充。

茶道注重的是味觉和感官上的享受,而易经则强调对宇宙和宏观视角的理解。

在茶道中,通过品茗可以培养独特的味觉和鉴赏能力,而易经则通过透过事物表面的变化来把握生活中的大道理。

综上所述,茶道和易经在观念和实践上都能为人们提供全面的内涵和启迪。

茶道与易经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每天泡一壶香茗,品味其中的韵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而易经则在思想上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帮助人们获取更深层次的智慧和洞察力,指导人们在生活中面对困惑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灵活。

中国茶道与玄学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玄学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玄学的关系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玄学是另一门深受推崇的学术体系。

茶道和玄学在很多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补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和玄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茶道与玄学的历史渊源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

茶道起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强调礼仪、内敛和沉静。

而玄学则源于道家思想,重视自然、奥秘和哲学思考。

两者都有着千年的历史渊源,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茶道和玄学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必学的学问。

茶道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而玄学则被看作是探索宇宙和人生大道的智慧。

这两个领域的融合使得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独特的高度。

二、茶道的玄学意义茶道的核心精神是“和、敬、静、茶”。

这些精神理念与玄学的思维方式相吻合。

茶道注重的是与自然的融合,以及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而玄学也强调与自然的合一,提倡与道相通。

茶道强调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凝聚,而这也是玄学所追求的境界。

茶道的具体实践过程也与玄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泡茶的仪式到品茶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致入微地参与和感受。

这种参与感和体验的方式与玄学追求的心灵共鸣、体验境界的思维方式相契合。

茶道中的每一杯茶都需要细细品味,体会其中的奥秘与意境,这种体验也是玄学所追求的。

茶道所强调的“以茶会友”也与玄学的思想相契合。

茶道讲究与人的关系,注重在茶道活动中培养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而玄学强调共同探索宇宙与人生的智慧,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深入沟通与交流。

茶道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品茶来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灵感的碰撞。

三、茶道与玄学的现代意义茶道和玄学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现代社会中,它们的地位同样不可忽视。

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形式,代表着中国人的美学追求和生活方式。

而玄学作为一门智慧学问,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方式。

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茶道和玄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和浮躁的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奇书。

台湾大学者南怀瑾称《周易》是“哲学中的哲学,学问中的学问”。

它是儒家“五经”之首,是道家的根本,亦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融合对象(以易理解释佛经)。

“周易文化”应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茶文化亦是源远而流长,茶之道博大精深,更令不少人耗毕生精力钻研此道。

然而,谈中国茶道,一般人均把目光注视在儒、释、道三家与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关系上,有人甚至说,没有儒、释、道,茶无以形成文化。

应当客观地评价,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作用于茶文化,又曾综合地融会贯通共同作用于茶文化。

既然儒、释、道都归根结底于《周易》,茶道是在中国本土上成长起来的文化,必然归根于“周易文化”。

中国茶道无论是对茶器、茶具、茶叶、泉水的精选,还是对品茶过程的讲究,如品茶环境氛围的营造,品茶心理素质的调养,品茶鉴赏能力的比较等,都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首先是物求自然。

火炉砂铫,紫砂壶瓷杯,均要本土本色,茶叶茶汤均要本香本味。

茶叶,不设色,不加香,色求清淡,味求纯真。

本香本味,方可亲近自然、品韵本原。

其次是人求专心。

专心方能致“静”,方能与“天”沟通。

“静”是茶人的一种审美修养和体验。

“归根曰静”。

心“静”,方可虚怀若谷、洞察分毫,象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出天地万物。

品茶必须是“忙”着和“闲”着的人“静”下心来。

四德齐备而茶叶上等,这是客体的完美,加上主体的“虚静”,使得心灵格外空明,精神不断升华净化,“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人一旦能达到清明如镜的境地,则可以鉴天地之变,观万物之化。

茶使人心静,茶使人智灵,品茶人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通玄会,可通达“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达到“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自由世界。

所以,品茶论易,谈天说地,说古论今,交朋结友,一切的人事活动和心灵感悟都可以借助茶来表达。

茶性阴,但阴太盛则需资阳气以相补,其中真正体现了阴阳相济之理。

茶圣陆羽《茶经》所载茶具的形制充分反映了他对周易阴阳理念的理解。

他在《茶经》中说:“(茶)木如瓜芦,叶如卮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采得蒸焙封干,有千类万状也。


古人深知茶道之变化,因为茶性最容易改变。

茶叶也最容易吻受异味,如果包装不当,周围的气味很容易被茶叶吸收而导致茶叶窜味。

茶道,将茶理寓于形式,讲求名茶、好水、美境、佳人、雅事、细器。

茶道,讲求洗茶、泡茶、闻香、啜饮各个程序,不得矫情。

不同的茶,有的清淡,有的浓酽,有的在若有若无之间,有的却厚重得化不开来。

茶可以为饮,为食,为药;茶可以为听,为赏,为悟;茶可以为诗,为画,为书。

中国茶道从远古的《周易》中承传了变易之道,种植有变化,采收有变化,制作有变化,品味有变化。

茶道以一种奇特的形式流传世界,年年在变,月月在变,日日在变,变出博大,变出雄伟,变出壮观,变出精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