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合集下载

司马迁祠堂景点简介

司马迁祠堂景点简介
扩建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提升景区的吸引力,近年来对司马迁祠堂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增加了新 的游览项目和文化展示内容。
03
景点文化价值
司马迁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重要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 学家之一,他编写的《史记》是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
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卓越的文学家
司马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 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史记》被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优惠政策
对残疾人、现役军人、60岁以上老人 凭有效证件可享受免费或半价优惠。
景点开放时间及游览路线
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每日8:00-17:00。
游览路线
游客可从大门进入,经由司马迁祠、墓园、陈列馆等区域,感受古老的历史文 化氛围。
景点停车及配套服务设施
停车设施
景区内设有停车场,可容纳约500辆车,方便游客停车。
02
景点历史沿革
景点的历史渊源与变迁
01 秦汉时期
司马迁祠堂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为纪念伟大的 史学家司马迁而建。
02 唐宋时期
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司马迁祠堂得到了广泛的修 建和保护,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朝圣地。
03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司马 迁祠堂经历了多次损承文化
司马迁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者 ,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 重要作用。
景点与司马迁文化的关系
01
纪念司马迁
司马迁祠堂是纪念司马迁的重要场所,游客可以 在这里感受到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和卓越贡献。
02
传承文化
景点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展示司马迁的历 史地位和文学作品,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好在这山高不过百来米,我空着手沿缓坡石砌“司马古道”慢慢地走上去,并没觉得困难。

大门上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为启功所题,两旁一副对联“五州学子仰慕文圣史圣有口皆碑,四海游客赞叹名城名祠不虚此行”。

进得门来,先后看过石刻走兽和碑文,还有已故韩城名画家秦惠浪所绘司马迁生平事迹、史记故事国画展和史记研究成果展,之后过“高山仰止”,登99级台阶,入“太史祠”。

献殿内碑石林立,寝宫正中神龛内,宋塑司马迁像端坐其中。

司马迁身着红袍,五缕长须,面色安详。

按说,司马迁受了宫刑,便不该再有胡须了。

也许这是受刑之前的太史公,也许是后人出于对他的景仰,不愿意让他的塑像也表现出酷刑所带来的痛苦吧。

寝宫的后面,是司马迁墓,这就是太史公的长眠之所了。

石砌的坟丘,上面雕刻有花草及八卦图案,据传为忽必烈敕命建造,墓碑则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所题。

如同当年在洛阳关林一样,我也绕着司马迁墓走上一圈。

老人家在《为人民服务》里曾经引用过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遵父亲遗命撰写《史记》,虽被酷刑,仍矢志不移。

所谓“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的仗义执言,触怒了汉武帝,本来是可以选择死亡的。

这样死了可称烈士,后人依然会称颂于他,世间的痛苦和烦恼也都可以抛在脑后。

但是他选择了生,选择了失去作为一个男人的权利的生。

因为如果他在这个时候撒手尘寰,就没有人能够继续他的工作。

他活下来,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巨大的痛苦,终于完成了《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假如那个时代便有记者采访司马迁在《史记》成书后的感受,相信太史公必是这样回答:“仆诚已著成此书,…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司马迁墓西枕梁山,东临黄河,太史公就安卧在这山水之间。

举头,可见苍天辽阔,正象司马迁宽广的胸怀。

站在太史祠门前,远望夏阳古渡,那里正在兴建芝川黄河特大桥,附近山坡上,立有“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

司马迁祠堂景点简介

司马迁祠堂景点简介

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反馈
游客满意度较高
01
通过调查发现,游客对司马迁祠堂景点的旅游服务设施和配套
设施评价较高。
游客建议
02
部分游客提出建议,希望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
,提高服务质量。
改进措施
03
针对游客的建议,景区管理部门将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提
高游客满意度。
06
总结与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对司马迁祠堂的总结评价
历史价值
司马迁祠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 和哲学的重要场所。
建筑艺术
司马迁祠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和雕刻 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教育意义
司马迁祠堂是进行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对于提高公 众的历史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下山至出口
游客从山顶下来后,沿着原路返回出口,结束游 览。
重点景观介绍
主体建筑
主体建筑为司马迁祠堂,内供奉有司马迁的塑像,是景区的核心 景点。
碑刻
景区内的碑刻数量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史记》残片碑,是研究 《史记》的重要资料。
石刻
景区内的石刻以浮雕为主,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具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
03
历史文化内涵与传说故事
司马迁生平事迹介绍
出生背景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官世 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
游历经历
司马迁曾游历各地,积累 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生 经验。
担任史官
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担任 太史令,负责编纂历史。
《史记》创作背景及影响
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决心撰写一部 真实、客观的历史著作,以表达对历 史的思考和见解。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司马迁祠座落在韩城城南10千米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

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希望你会喜欢!篇一: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司马迁整个祠庙建在高耸的龙亭原上,东瞰黄河,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下有古车马道,凭高远望,气势宏伟。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

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

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

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

墓圆形,系元代修建。

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

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

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韩城南人,是我国著名气史学学、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曾参与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

他在遭受腐型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共130篇,达52万字,是我国最早的通史。

鲁讯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篇二: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司马迁墓又称“司马迁祠”,亦名“太史公祠”。

我们用《记者证》免去了每人35元的门票,轻轻松松进了大门。

我发现,在陕西各地,《记者证》很管用。

各个名胜古迹对作家、记者大多秉持尊重的态度,免费放行。

就连参观每人门票贵达90元的秦兵马俑纪念馆也不例外。

这说明了胸襟博大的陕西人对文化、对文化人的一种尊重,也足见司马遗风悠久绵长。

在铜臭味十足的南方城市,什么地方都要钱,哪个部门都收费。

马作文之游司马迁祠作文

马作文之游司马迁祠作文

游司马迁祠作文【篇一:司马迁祠墓】司马迁祠墓司马故乡,文化古城,陕西韩城欢迎你!敬爱的各位评委,现场的观众朋友,大家好!用忠诚守望那一片热土,是我无上的荣耀。

用青春解说司马迁的伟大,是我崇敬的使命。

用热忱服务与旅客,是我最大的幸福。

我来自司马迁祠文管所,是一名解说员。

今日我讲解的是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西汉夏阳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及优秀的历数家。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理想达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记录了上至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近3000年历史,并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先生夸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芝川镇东南一高峰岗上,依山而建,古朴自然,清楚壮观。

它东临黄河,西枕梁山,北绕芝水,南接韩塬,是全国要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有名的景色名名胜区。

司马迁祠墓有文字可拷的历史文件是: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此后经过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多次翻修和扩建,才形成我们今日看到的这个场面。

所以司马迁祠每个朝代的遗迹都有,是全国独一一处怀念和纪念史圣司马迁的地方。

祠墓整体分四层,九十九个台阶,修筑于康熙年间的“高峰仰止”牌坊比较有代表性。

高峰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这里赞美司马迁人品如山,令人仰慕。

穿过朝神道,登上九十九级台阶,即抵祠院,祠院建于北宋,是每年清明节祭祀的主要场所,院中古柏参天,香烟袅袅。

祠堂碑石林立,陈述着历史的变迁,心酸的历程。

寝宫供奉的司马迁雕像,正襟威坐,长须俊逸。

寝宫以后即是司马迁的墓,形状像个蒙古包,之所以像蒙古包是因为元世祖忽必烈给司马迁修的。

元世祖忽必烈为何给司马迁修墓呢?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写有匈奴传记一文,客观公正的记录了匈奴的历史发展,善事源原。

司马迁有大民族精神,他以为,我国不应当分民族大小,受不一样等的待遇和鄙视。

人们都是炎黄后代,要视同一律。

他的看法特别切合金元统治的政治需要,元世祖忽必烈特别感谢司马迁,给他修了豪华的蒙古包形状的墓,供司马迁死后得以享受。

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欢迎大家来到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晋、宋、元、清建筑群和浩淼雄浑的黄河风光,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那种幽而发奋、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司马迁伟大的人格力量也会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震撼。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历数学家,他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文中用书、表、世家、列传、本纪等五种体材构建了一个多姿多彩、有雪有肉的历史画面。

其中的纪传体将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同编年体的叙事结合起来,让历史更加丰满,也开创了纪传体叙史的先例,为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和纪传体文学著作奠定了体例。

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曾主持编撰了著名的《太初历》,对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我们已经踏上了这条拜谒历史伟人的路,这条路在古时叫韩奕坡,过去是韩城通往古都长安唯一的一条国道,后因司马迁祠墓建在它的旁边,于是人们又叫它司马坡。

这条路上的这些大石条是北宋年间铺砌的,历经800多年的人行马踏、车轮辗压、水浸风化形成了今天这样凸凹不平、坎坎坷坷的样子。

其实司马迁走过了一条更为坎坷的路。

经过了汉初的“文景之制”,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已达到了全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准备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了。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和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从酒泉出发,去进攻匈奴。

当时李陵率5000步兵作为先遣部队前去迎战,却遇到了匈奴主力三万骑兵,而担任主将的李广利却按兵不动,李陵率兵奋力拼杀,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被俘。

消息传到朝廷时,汉武帝大为恼火,大臣们不敢指责李广利,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李陵身上。

司马迁生性耿直,就说:“这次兵败的主要责任在李广利,李陵兵败被俘,实属权宜之计,他以后一定会找机会报答汉朝恩德的”。

胸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有他刚愎自用的一面,他本来就对司马迁在《太史公书》中记载他父亲汉景帝和自己的过错而怀恨在心,此时又听司马迁指责国舅李广利,便大为恼火,以诽谤皇亲国戚罪把司马迁打入天牢。

韩城-司马迁祠。

韩城-司马迁祠。

谢谢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郭沫若
千秋太史公

• • • • •
滔滔黄河水,流不尽的是故乡对于他的敬 仰; 巍巍青山傍,高山仰止的是他的品行; 郁郁青松映,映出的是他淡泊不屈的抗 争; 如林青碑刻,刻不尽的是他在浩如烟海 史书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就是汉太史公司马迁,被郭沫若认为 功业追尼父的司马迁。
•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 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 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 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 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 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饲小窥
山门
太史公像
• 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 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 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 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 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 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 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 马迁罹祸的原因啊。
太史公衣冠墓
汉太史司马迁祠中的墓其实是其衣冠墓。 相传绕其墓转三周便可沾上灵气,因为其墓 上生有一松五枝,五子登科寓意。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各位游客朋友们:篇一: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导游词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导游词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

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

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这条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

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

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

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

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

"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

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

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

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

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

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请大家看这座木制牌楼上面的"高山仰止"四个字。

《诗经》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

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用这句话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到这里,也是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

现在大家踏上的这条砖石小道,俗称 "朝神道"。

司马迁祠简介

司马迁祠简介

司马迁祠简介门票:50元开放时间:8:00-18:00 交通概况:    在韩城市阳光购物广场十字乘坐旅游公交去司马迁祠。

也可在韩城老城区南关搭乘发往芝川、芝阳的车,车票1元;在通往司马迁祠的路口下车后,距离景点还有2公里摆布,可徒步前往或乘坐“蹦蹦车”。

司马迁祠简介:司马迁祠位于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庇护位。

司马迁祠墓建筑群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上顶峰,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不雅芝水长。

壮不雅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司马迁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

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

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

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

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

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年间。

宫正中有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

祠内碑石林立,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

祠后为司马迁墓,筑于西晋年间,经金、元、清数次修葺,至今完好。

墓系砖砌,呈圆形,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盘若蛟龙。

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韩城南)人,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曾参与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

后在遭受腐型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共130篇,达52万字,是我国最早的通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渭南司马迁墓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渭南司马迁墓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渭南司马迁墓祠
司马迁墓和祠位于渭南韩城市芝川镇
建于西晋永嘉四年
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司马迁祠可在韩城老城区南关搭乘发往芝川、芝阳的中巴车,在通往司马迁祠的路口下车后,距离景点还有2公里左右,可徒步前往或乘坐三轮车。

司马迁墓和祠在一座小山之上,规模不大,但山下建了一个超大的广场,从售票处到小山下,真是够远的,弄不明白决策者是什么思路。

司马迁墓和祠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一部《史记》成就了司马迁。

史圣的祠墓也像一座丰碑,历经千百年沧桑而愈显雄伟。

过芝秀古桥,进入汉太史司马迁祠墓群,过古牌坊,便是石条铺就的司马古道。

凹凸不平的石道印记着千余年来仰慕者攀登者的足迹。

司马迁祠主体建筑有寝宫,献殿,祠门,山门,牌坊等十八座。

通往司马迁祠的芝秀桥,原为古韩城交通要冲,最早修建于明隆庆年间,因水毁曾多次重修。

木牌坊为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
山门
古刹永垂碑
古石板路
“高山仰止”牌坊
记忆着岁月的古道
祠门
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

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

司马迁墓位于祠后,筑于西晋,经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

墓冢砖砌,圆形。

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墓顶有一株枝干苍劲的古柏。

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

瞻司马迁祠墓

瞻司马迁祠墓

瞻司马迁祠墓余力《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20日第 07 版)清代诗人范增祥云:“关中文物最韩城。

”司马迁祠墓就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

我到山脚,抬头仰视,只见祠墓建筑群,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东濒黄河,西枕梁山,山河映带,气势磅礴。

从东北坡脚层递而上,进入建筑群,有一壮观的木牌坊上高悬金字额书“汉太史司马祠”。

听导游说,这是清代重修的建筑。

据《水经注》记载:“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

可见司马迁祠的修建,迄今至少已有1600余年。

又据《韩城县志》记载:“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县令尹阳曾集芝川乡民修砌墓垣,建起寝宫和山门,”现在的山门和寝宫,就是宋代建筑的遗存。

元明以来虽几经重修,仍保持着原有规模和古貌。

穿过牌坊,缓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又有一木牌坊,约建于明代以前,上书“高山仰止”四字。

从这里迤逦而上,穿过山门和砖砌牌坊,到达祠院。

这里是司马迁祠的主体建筑。

山门外砌有阶梯磴道,梯势极险峻,让人回味的是,阶梯刚好99级。

牌坊上题额为“河山之阳”,出自《太史公自序》中“耕牧河山之阳”一语。

位于顶端的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

门额上书“太史祠”三字,笔体潇洒,苍劲有力。

院中古柏参天,环境清幽。

其祠院献殿为敞厅,是供陈祭器、礼品与举行祀仪的地方。

寝宫在献殿之后,正中塑有司马迁全身坐像,面貌雍容,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祠内碑石林立,多为宋、金、元、明、清各代碑记和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

特别是其中郭沫若同志于1958年春为司马迁祠题诗碑记让人格外注目,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祠院后是司马迁墓,用青砖裹砌为圆形,周围嵌以八卦砖雕和金、清两代碑石,墓顶有古柏,枝干苍劲,犹如巨掌撑天,蛟龙擎云。

明末李因笃曾有“尚余古柏风霜苦,空对长河日夜深”诗句,于绘景之中寄寓了对司马迁悲惨遭遇、坎坷一生的无限同情。

司马迁墓导游词范文3篇_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范文3篇_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范文3篇司马迁墓祠座落在韩城城南10千米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司马迁墓导游词范文,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

篇一:司马迁墓导游词范文司马迁墓祠座落在韩城城南10千米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

整个祠庙建在高耸的龙亭原上,东瞰黄河,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下有古车马道,凭高远望,气势宏伟。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

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

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

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

墓圆形,系元代修建。

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quot;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

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

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1 / 9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韩城南人,是我国著名气史学学、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曾参与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

他在遭受腐型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共130篇,达52万字,是我国最早的通史。

鲁讯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篇二:司马迁墓导游词范文司马迁墓又称“司马迁祠”,亦名“太史公祠”。

我们用《记者证》免去了每人35元的门票,轻轻松松进了大门。

我发现,在陕西各地,《记者证》很管用。

2019年整理--司马迁墓导游词

2019年整理--司马迁墓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

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

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

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

墓圆形,系元代修建。

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quot;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

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

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

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

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

《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    骊山美如锦绣,又名绣岭,以石瓮谷为界分为东绣岭、西绣岭。

骊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

“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

”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红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恰当而准确地概括。

精选-司马迁墓导游词-范文

精选-司马迁墓导游词-范文

司马迁墓导游词
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

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

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

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

墓圆形,系元代修建。

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quot;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

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

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第 1 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墓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墓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墓祠【因雪李陵为国士岂期武帝有宫刑】--- 司马迁墓及祠 ---也正是巧合,晚上读《汉书·李陵传》,手头还有一本小书《细说汉武帝》,这小书的作者,对汉武帝那所谓的“雄才大略”满是崇敬和肯定,而在写到李陵和司马迁的故事时,也“爱憎”分明,指责李陵叛降时,也对司马迁为李陵的辩护颇有微词。

看到这里,便想起之前去韩城寻访司马迁墓祠的往事,找出虽然拍的效果很不好的照片,一看时间居然正好是六年前的今天,不觉得一时感慨!韩城先后去过两次,但司马迁祠墓只去过一次,当时的具体细节已经遗忘殆尽,只记得交通很不方便,我和赵王是打车去的,当时还有点好奇:如此重要的历史纪念圣地,可谓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头牌,开放也已经多年,居然没有直通的班车。

【司马迁墓及祠·“国保”标志碑】【国保·司马迁墓及祠·远眺】【国保·司马迁墓及祠·芝秀桥】【国保·司马迁墓及祠·芝秀桥桥面】司马迁墓及祠,也叫作太史公祠,位于秦国韩城以南约10公里,黄河岸边的一块高耸峰台上,孤峰耸立,形势雄伟,气象万千,风景绝佳。

峰台前有芝水一条流经,水上建有五孔石拱桥,名曰芝秀桥。

跨过石桥就来到祠庙的大门口,牌坊门上写着“汉太史司马祠”。

购票进入大门后,是一条砖石铺砌的甬道,路面下凹,曲折起伏,唤作“韩奕坡古道”。

顺古道一直上行,就到墓园的门前。

墓园共有两道牌坊门,第一道是木结构,第二道是砖结构;两座坊门随地势高起,眼界大开,周围景致一览无余。

进入第二道坊门,祠庙内是一块不算太大的院落,正面建有献殿,献殿内保存着历代碑碣数十块,其中有两块宋碑,一块是治平元(公元1064)年闰五月,碑文是当时的太常博士知韩城县事写的缅怀太史公的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著书虽已先三史,论道如何后六经。

因雪李陵为国士,岂期武帝有宫刑。

丛生荆棘迷坟冢,旧画龙池照庙庭。

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之长灵。

《渭南·韩城·汉太史遗祠》陕西名胜简介

《渭南·韩城·汉太史遗祠》陕西名胜简介

《渭南·韩城·汉太史遗祠》陕西名胜简介
《渭南·韩城·汉太史遗祠》陕西名胜简介
在韩城市嵬东乡徐村。

汉太史遗祠是司马迁后人为祭祀司马迁而建,至今祠宇殿堂完好。

相传,汉太史令司马迁因给李陵降蕃辩护而受刑,后人恐诛灭九族,遂族人议决改姓迁居避之,迁至巍山脚下,定村为续村,又怕官府猜疑,取其近音字而为徐村。

时长年久,历史变迁,官府不注意,族人遂兴建汉太史遗祠,该祠坐西向东,东西长42米,南北宽15米,山门题刻“汉太史遗祠”5个大字。

祠前有清代嘉庆年间所立的《新建碑楼并围墙记》碑,祠内有该家族改姓迁徙之记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欢迎大家来到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晋、宋、元、清建筑群和浩淼雄浑的黄河风光,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那种幽而发奋、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司马迁伟大的人格力量也会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震撼。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历数学家,他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文中用书、表、世家、列传、本纪等五种体材构建了一个多姿多彩、有雪有肉的历史画面。

其中的纪传体将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同编年体的叙事结合起来,让历史更加丰满,也开创了纪传体叙史的先例,为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和纪传体文学著作奠定了体例。

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曾主持编撰了著名的《太初历》,对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我们已经踏上了这条拜谒历史伟人的路,这条路在古时叫韩奕坡,过去是韩城通往古都长安唯一的一条国道,后因司马迁祠墓建在它的旁边,于是人们又叫它司马坡。

这条路上的这些大石条是北宋年间铺砌的,历经800多年的人行马踏、车轮辗压、水浸风化形成了今天这样凸凹不平、坎坎坷坷的样子。

其实司马迁走过了一条更为坎坷的路。

经过了汉初的“文景之制”,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已达到了全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准备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了。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和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从酒泉出发,去进攻匈奴。

当时李陵率5000步兵作为先遣部队前去迎战,却遇到了匈奴主力三万骑兵,而担任主将的李广利却按兵不动,李陵率兵奋力拼杀,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被俘。

消息传到朝廷时,汉武帝大为恼火,大臣们不敢指责李广利,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李陵身上。

司马迁生性耿直,就说:“这次兵败的主要责任在李广利,李陵兵败被俘,实属权宜之计,他以后一定会找机会报答汉朝恩德的”。

胸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有他刚愎自用的一面,他本来就对司马迁在《太史公书》中记载他父亲汉景帝和自己的过错而怀恨在心,此时又听司马迁指责国舅李广利,便大为恼火,以诽谤皇亲国戚罪把司马迁打入天牢。

后来司马迁又因李陵投敌叛国之罪受到株连,被判处死刑。

大家知道司马迁这时没有死,否则就不会有《史记》的诞生,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前3000年历史的了解也将是支离破碎的。

为什么司马迁没有死呢?在西汉时期死刑是可以赦免的,免除死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50万钱来赎,一种是接受宫刑。

太史令是个小官,司马迁根本拿不出50万钱来自赎,对于司马迁而言面临的选择也只有死或选择宫刑了。

宫刑是一种对人体极大摧残,精神极大侮辱的刑法,并且古人认为身体受之父母,得之天地,身体缺残是有辱祖先的,不能埋入祖茔的。

此时司马迁也面临着他一生最艰难的抉择:死还是受宫刑?以司马迁刚直不阿的性格,他宁肯去死也不会苟且偷生选择宫刑的,但为什么最后司马迁选择宫刑呢?我们知道,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中国的历史文化遭到极大的浩劫,大量的史书被焚烧,至汉武帝时,中华民族前3000年的历史记录已是支离破碎的,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是任太史令,他希望能写一本《太史公书》来归整一下前3000的历史,并已经身体力行搜集资料,进行构思,动手写作,开始设立史记的体例,不幸的是在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竟身染重病,离开人世。

司马谈临终前拉着司马迁的手告诉他:一定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写成《太史公书》。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周公卒500岁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500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话的意思是说:中国古代的文化,到孔子手里作了一次总结,把它保存在《易》《春秋》《书》《礼》《乐》六经里面。

从孔子到司马迁,又过了几百年,需要再作一次总结式的整理,这是时代的需要。

我应该勇敢地担当起这个任务来。

其实这就是司马迁少年时代的理想。

想到了父亲的遗嘱、想到了自己的理想、想到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誓言。

司马迁就把满腔的忧奋化作了动力,以宫刑去换取生命和时间,幽而发奋、夜以继日地燃烧了生命中的最后9年,著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囊括了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公元前93年,司马迁写给他朋友《报任安书》,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及深沉思考。

公元前90年,汉武帝见到了《报任安书》便将司马迁“下狱死”。

历史伟人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木制牌坊上所题:“高山仰止”四个字,这句话原是诗经中的一句话,因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曾用到这个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心乡往之,然不能至”。

司马迁对孔子献身教育的精神非常钦佩,自己也期望能够做到像他一样。

这四个字用在这里的意思是司马迁德高如山,令世人所景仰。

司马迁的祠墓建在前方的小岗上,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我们这些旅游者,我们现在就用“高山仰止”的心态去拜谒一下这位超越自我的历史伟人。

现在我们脚下踏着这条路叫朝神道。

在寺庙、道观、教堂里因为有神来供奉所以才有朝神道,那么在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为什么会有朝神道呢?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所以韩城人自豪地认为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前三千年历史韩城人说了算!巨大的成就,刚直的性格,博大的胸怀,使韩城人已经把司马迁当作神来供奉了,所以这条路就叫做朝神道了,这条路修成槽型,是为了排水方便。

朝神道走完了,就踏上了这组台阶。

建筑是有生命力的,人们在建筑中融入了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想,这组台阶也有它深渊的人文意义,那么就请大家来数一下这组台阶有多少级?我们一边数一边看,大家现在看一下这座建于清代砖石结构的牌坊上的这副对联:上联是“圣人光道统”下联是“汉史竟经文”横批是“河山之阳”。

“圣人光道统”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韩城设立学校讲学,发扬光大了儒家思想,也指司马迁小的时候接受了比较规范的儒学教育。

“汉史竟经文”指的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可以和《诗》《书》《礼》《易》《春秋》等四书五经相媲美。

“河山之阳”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一句话,“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指的是司马迁小时候在家有过一段耕田牧羊的生活。

这副对联概括了司马迁的成长经历及所取得的成就。

无限风光在于险,大家终于气喘吁吁地登上了这组台阶,有没有数清一共多少级台阶?99级?对,为什么会是99级呢?古人以九为尊,以九为大,帝王的宫殿多以九间面开代表最大及尊贵,比如说故宫的太和殿,都是九间面开,在封建的礼制等级思想下,只有皇帝才可以在建筑、办公、起居之所时用九间房子,而一般的官员、百姓只能根据等级选相应的面宽间数,老百姓虽然对司马迁怀有深厚的敬意,但在那样的封建礼制下,只能给司马迁修一座五间阔的祠堂,但他们却在拜谒司马迁的路上修了99级台阶,你帝王一个九,我们用两个九,含有更高至上的意义。

而且司马迁祠墓修在汉武帝夏阳挟荔宫对面的土山上,更有藐视皇权的意义。

老百姓通过富有灵性的建筑,表达出了对司马迁的无限崇敬。

现在我们站在99级台阶之上,回头望去,黄河如带、山水相间、满目风光,会让你的心胸豁然开朗,司马迁祠墓修建在这样一个头枕梁山,脚踏黄河,南接韩塬,北绕芝水,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也是对这样一位饱受劫难的历史巨人的蔚籍吧!!祠墓修在这座土山之巅,祠包括献殿和寝宫两部分,献殿是致施礼仪的地方,也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在吊咏史公时所提的诗文及所刻镌的碑石。

步入献殿时,迎面可以看到一副对联,上联是“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宵汉”下联是“悠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横批是“文史祖宗”。

上联说的是司马迁在李陵案中所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下联说的是司马迁在遇到了巨大挫折后的执着奋进,终成伟业,横批是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这副对联横批上的标注值得大家深思:徐村裔孙仝叩,为什么司马迁的后人都在徐村呢?公元前90年,《史记》问世以后,汉武帝便将司马迁“下狱死”,司马迁的族人也因此受到了株连。

为了逃避灾难,司马族人决定逃离家乡,在走之前呢,他们改了自己的姓氏当时司马家族有两门人,于是他们就在司的前面加上一“竖”,在马字前面加上两“点”,就变成冯,同两姓了。

等到那场浩劫过去之后,他们又重新回到故乡,把这个地方叫徐村,徐字拆开就是双立人加余,表示两族人余下来了而且徐同续是同音字。

在徐村,冯同两姓共进一个祠堂,共奉一个祖先,冯同两姓也互不通婚,他们是司马迁的真正后裔。

在献殿中留下了众多文人墨客吊咏史公的碑文,其中有两块较有名气,一块是郭沫若所题的五言律诗,一块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写的梦碑。

1958年春,郭沫若参观完司马迁祠墓后,即笔提写:“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大意是说:韩城这个地方美丽而富有灵性,孕育出了像司马迁这样的历史伟人。

他的学识是前无古人,文章更是无可比拟。

司马迁因怜悯李陵,而遭受残酷的刑罚。

斧钺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这里含蓄地指出司马迁所受宫刑。

但苦难之后的司马迁并没有消沉,而是把满腔的幽愤化作动力,写出了像天边彩虹一样绚丽多彩的《史记》。

他的功业可以与孔子相媲美,永垂不朽的太史公在司马迁祠寝宫前墙上镶着一块石碑:《故汉太史司马公侍妾随请娱墓志铭》全文是“永徽二年九月,余刺同州,夜静坐于西厅,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髻盛妆,泣渭余曰:“妾汉太史司马公只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

年十七事迁,因迁周游名山,携妾于此。

会迁有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忧伤寻故,于长乐亭之西,天帝悯妾未进天年,遂司此土。

代异时移,谁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

”余感悟铭之。

铭曰“嗟尔淑女,不世之姿。

事彼君子,弗终厥志,百年亿年,血食于斯”褚遂良撰文并书。

大意是说,司马迁的侍妾随清娱十分衷情于司马迁,在司马迁遇害后,随清娱忧伤而死。

她托梦乞求褚遂良能给他写一墓志铭。

能让她的忠贞行为为世人所知。

这么凄美的爱情故事,更会加深我们对司马迁的认识和理解。

在献殿之后就是列放司马迁塑像的寝宫了,寝宫里这尊建于北宋的塑像,历经尽千年的岁月,依然栩栩如生。

清风瘦骨的形象把司马迁内心的无比坚强勾画出来。

大家看这尊司马迁的塑像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是不是司马迁的头略略向北偏。

从常情来看,历代艺人一般在给伟人塑像的时候,都会塑造出正襟危坐,伟岸端庄、神采奕奕的形象。

那司马迁的头为什么会略略北偏呢?一种说法是司马迁是在北望李陵,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似乎希望能得到些许的交流与安慰;另一种说法是在北宋时期,老百姓捐资修复了司马迁祠,等到竣工那一天,大家发现还剩下许多砖料,怎么办呢?大家一商议就给司马迁的好友苏武在梁山以北用剩下的砖料修了一座苏武庙,来纪念这位忠贞不渝,铁骨铮铮的汉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