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读后感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标签::失眠;循经取穴失眠症, 中医学称之为“不寐”。
祖国医学认为该症多由情志过极、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所致。
笔者对《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失眠的内容进行总结,结合文献及临床, 浅谈一下《针灸甲乙经》对于治疗失眠的一点体会。
1循经取穴1.1多取膀胱经穴因为失眠症多与心、脾、肝、胆、肾等脏腑相关,而脏腑之气输注于膀胱经背俞穴, 刺激背俞穴,可以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 从而起到安眠作用。
正如《针灸甲乙经》曰:“脑为元神之府”, 而膀胱经“从巅入络脑”, 故取膀胱经穴可“益脑安神”。
其常用穴为胆俞、肺俞、心俞、肝俞、攒竹等。
1.2多取脾胃经穴因为思虑劳倦,内伤心脾,胃中不和,痰热内阻,均可导致失眠,所以,治疗失眠亦常取脾胃经穴。
常用穴为公孙、隐白、三阴交,阴陵泉;大巨、解溪、厉兑等。
《针灸甲乙经》载,三阴交治“惊不得眠,善‘齿介’”,即为一例。
1.3常取任督二脉穴因为气血不足亦是本证病因之一, 其中还包括肾阴不足引起的心火不降之证。
而任脉为生气之原、聚气之会、阴脉之海、妊养之本,其拥有“脐下肾间动气”,是“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故取任脉穴以补养气血,益肾安神。
常用穴为气海、阴交、关元等。
此外,失眠亦与心、肾、脑关系密切,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肾主髓,三者相互依存,故有“脑为髓之海”,“髓又通于脑”,“心又藏神”。
因此,失眠症无不与督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故《针灸甲乙经》载“针百会”, 以达调气宁心、安神镇静的作用。
1.4多取阴跷、阳跷脉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失眠与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其中《针灸甲乙经》记载:“病目不瞑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
”故根据上述立论,临床上多用毫针补阴跷脉要穴照海,泻阳跷脉要穴申脉,再取心经原穴神门为用,辨证辅以配穴佐治共同达到通调经脉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
《针灸甲乙经》中针灸精华大总结
《针灸甲⼄经》中针灸精华⼤总结(⼀)精神集中地辨证《针灸甲⼄经》⽈:“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明,后乃存针。
众脉所见,众凶所闻。
外内相得,⽆以先⾏。
可玩往来,乃施于⼈”。
指出凡⽤针治病,必须集中精神辨证,将五脏的虚实肯定下来,按三部九侯的切脉明确诊断,然后再⽤针。
在诊断时,所诊到的脉象和见到的症状,是否外内形⽓和脉证都相符合,不能单凭外形为依据。
更要熟悉各经⽓⾎往来和病邪出⼊的情况,是⽓⾎不⾜,还是邪⽓有余,才能够为⼈施治,也就是说,针灸医⽣在针刺之前,必须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四诊⼋纲”的辨证⽅法,将临床上各种病症加以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部位,是在脏在腑,在经在络,在表在⾥,病症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抓住病机,及时地配⽳处⽅,决定是补是泻,才能有的放⽮,治好疾病。
(⼆)全神贯注地进针《针灸甲⼄经》⽈:“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
左⼿执⾻,右⼿循之,⽆与⾁裹”和“如临深渊,⼿如握虎,神⽆营于众物”,指出在持针进针操作的时候,医⽣必须态度端正,⼼神安静。
在进针之前先⽤左⼿执其机体,使其不能移动,右⼿循按经⽳,揣出具有指感的准确⽳位,进针时要从容稳准,防⽌肌⾁缠裹针,引起患者疼痛、医者操作困难。
再就是医⽣右⼿持针、左⼿按⽳,双⼿配合,密切合作,好像握住猛虎⼀样的稳重坚实,全神贯注地进针,不能为其他的事务所⼲扰。
也就是说,针灸医⽣由持针、进针开始就要聚精会神、⼼神专⼀、全神贯注地进⾏操作和观察患者的表情,不能左顾右盼、⾼谈阔论,让周围事务所⼲扰,这样不但能避免进针时的刺痛和体会针下⽓⾄冲动的快慢、⼤⼩,⽽且可以防⽌发⽣医疗事故。
(三)⼼⼿合⼀地候⽓《针灸甲⼄经》⽈:“夫针之要,勿陈⽽难⼊。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和“经⽓已⾄,慎守勿失。
浅深在志,远近若⼀”。
指出⽤针治病的要领,说起来容易,到实践中操作就⽐较困难了。
技术差的医⽣,只能看到形体上的病变;技术⾼明的医⽣,却能明察⼈体神⽓的盛衰。
针灸甲乙经心得体会
针灸甲乙经心得体会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甲乙经是针灸学中的两大经络系统。
在学习甲乙经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针灸疗法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效果。
首先,甲乙经的学习使我对针灸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甲乙经是针灸经络系统的两个重要部分,掌握了甲乙经的特点、走向和穴位分布,就能够更加准确地应用针灸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学习甲乙经的起始穴,我发现甲经起始于手指,乙经起始于足趾,这与人体运动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当我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相关症状时,往往可以凭借甲乙经的知识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甲乙经的学习让我意识到针灸能够治疗许多疾病。
甲乙经络系统贯穿全身各个部位,与脏腑器官相连。
当我们在特定的穴位上施以针灸刺激时,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流动,从而调整身体的功能,促进疾病的治愈。
例如,甲经主治上肢的疾病,如肩周炎、手指关节炎等;乙经主治下肢的疾病,如膝关节炎、足底筋膜炎等。
通过甲乙经络系统的学习,我对针灸治疗范围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针灸疗法。
最后,甲乙经的学习给我带来了实践锻炼的机会。
在课堂上,我学会了甲乙经的取穴方法和手法技巧,并亲自对同学进行了针灸操作。
通过实践操作,我对甲乙经穴位的具体位置和刺激方法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
在临床实习中,我也有幸亲自为患者进行了甲乙经的针灸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使我对甲乙经的学习更加有信心,也为将来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甲乙经的学习让我对针灸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意识到了针灸治疗的广泛适用性,并且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
我相信,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甲乙经的知识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我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针灸治疗服务。
针灸学习感悟
针灸学习感悟第一篇:针灸学习感悟深度针灸针灸,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接触,才知其深远,无论是针灸发展的历史还是经络穴位排布与主治,每一个问题都值得去探索、去研究。
下面就几个问题进行了介绍,其中有我感兴趣的,有我解答的疑惑,也有我对针灸的一些看法。
一、再论宋金元时期的针灸学术宋金元时期是一个医学流派纷呈,学术思想活跃的时期。
这一时期,无论是针还是方都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北宋,最重要的创举就是铸造“铜人”和编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些在书中有介绍,然而关于南宋的针灸学发展却提及较少,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南宋的情况。
南宋,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推进了南方的医学文化。
庄绰著《灸膏育腧穴法》,本书介绍了唐代孙思邈、宋代王惟一以及其他各家的取膏育俞穴法,收录在《西方子明堂灸经》中。
窦材编写的《扁鹊心书》,提倡多壮灸法。
史嵩将家藏的《灵枢经》公开印行,使一度濒于失传的经典得以重新引人重视。
王执中编著《针灸资生经》。
闻人省年编《备急灸法》一书,介绍痈疽、疗疮、腹痛、泄泻等二十种病症的灸治法。
金元时期,除了何若愚的子午流注针法,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窦汉卿的“八脉交会穴”,滑寿的《十四经发挥》,还有一些其他医家也使用针灸。
金代张元素,取五输穴治疗伤寒、中风大接经治疗学说(该法是治疗中风病的一种方法,即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气血,使十二经脉气血阴阳交注正常运行。
)、取同经原穴治疗脏腑病、重视特定穴的放血疗法与灸法。
张从正,字子和,师从刘河间,著有《儒门事亲》,主攻法治病,多用泻血法。
李杲,号东垣,师从张洁古,著《脾胃论》,也用针法,多宗《内经》。
明·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辑“东垣针法”。
罗天益,字谦甫,师从李东垣,后又从窦汉卿学针法,在所著《卫生宝鉴》中兼有针灸的内容,可见当时医家对针灸应用的重视。
二、穴名解三百多个穴位对于我们来说要记住着实有些困难,而对穴名的阐释可以很好的让我们记住这些穴位以及他们的功能,而从富多彩的解穴内容同时可以让我们见证古人在穴位命名上的无限智慧。
针灸甲乙经校释
本书还对《针灸甲乙经》的历史背景和影响进行了介绍。通过了解《针灸甲乙经》的历史背景, 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针灸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本书还介绍了《针灸甲乙经》对后世针灸学 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针灸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针灸甲乙经校释》是一本全面介绍针灸理论和实践的经典著作。通过本书的校释和阐述,读者 可以深入了解《针灸甲乙经》的内容和价值,掌握针灸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技能。本书还为读 者提供了对针灸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为现代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作者简介
这是《针灸甲乙经校释》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这段摘录详细描述了足太阳经的循行路线和所主病症。通过这段描述,我们 可以了解到足太阳经在人体中的分布和作用。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 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目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之下也。”
这段摘录详细描述了足少阳经的循行路线和所主病症。通过这段描述,我们 可以了解到足少阳经在人体中的分布和作用。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侧胁 交手少阴、手厥阴之前;下肘中入臂臑走手少阴、手厥阴之前至肘上分左右去腕 后出手太阳之前而交手阳明;其支者从腕后直入手太阴经渠、列缺穴还出走入手 少阴、手厥阴经之间至掌后锐骨端而交出手少阳;其支者注小指次指之端关上。”
这段摘录详细描述了手太阴经的循行路线和所主病症。通过这段描述,我们 可以了解到手太阴经在人体中的分布和作用。
精彩摘录
《针灸甲乙经》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经典,为东汉医家皇甫谧所著。这本书 对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于理解中医针灸学的核心思想和实 践技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从《针灸甲乙经校释》中挑选出的精彩摘录:
针灸甲乙经教学体会
针灸甲乙经教学体会《针灸甲乙经》教学体会雒成林(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针灸甲乙经》正式进入大学课堂教学,我们学院可谓走在前面,虽说是开了先河,但任重而道远。
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地思考。
经过本科生与研究生各一学期的教学实践,逐渐发现一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地方,而且相信随着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反映出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现将一年来《甲乙经》教学中体会到的一些问题梳理出来,与各位同道一起探讨解决之策。
1、《甲乙经》教学现状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说:“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于近事,不甚删也。
若必精要,后其闲暇,当撰核以为教经云尔”。
意即他虽然依据“事类相从”的原则梳理出了《内经》与《明堂》关于针灸的知识体系,但要作为授学之“教经”,仍有“不切于近事”之憾,并表达了进一步精简的意图,只是未能如愿。
后来《甲乙经》传至邦外,亦备受历代医家尊崇,因此就无人再做精简。
直至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倡导中医学传承发展之际才陆续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率先精编《针灸甲乙经》原著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黄龙祥教授,接着就有了本科和硕士教学用的《甲乙经》教本。
本科生教材黄龙祥精编本本科生教材研究生教材2010年8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针灸甲乙经选读》,2011年6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针灸甲乙经理论与实践》。
相较而言,后者在编写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与时间均胜于前者,教材质量有明显优势。
该书前面设了《导论》,已经谈到了《甲乙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录于下共鉴。
一、《针灸甲乙经》的作者与版本二、《针灸甲乙经》的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一)腧穴归经与脉气所发(二)对经文的理解与注解(三)构建了针灸辨症施治框架三、如何学习应用《针灸甲乙经》(一)注重文本校勘(二)掌握编排体例尽管已有专门教材问世,但仍有一些中医院校尚未开课,开课的中医院校也多设为选修课。
久病成医撰经典《针灸甲乙经》
久病成医撰经典——《针灸甲乙经》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一大特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历史考证,针灸最早起源于石器时代。
然而,在针灸疗法最初的发展历史中,各类典籍中虽然没少出现过它的身影,却并未形成较大的影响,直到一本叫做《针灸甲乙经》的针灸学专著的出现,才使其真正在中医学里形成独树一帜的治疗体系。
不过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样的一本书的作者却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医生。
皇甫谧,幼名静,字土安,出身东汉名门,不过自其曾祖父皇甫嵩之后,家族开始衰落。
等到皇甫谧的父亲这一代,家境更不如前。
皇甫谧幼年丧母,父亲无力抚养于是过继给了叔父,以后又随着叔父迁到了新安(今河南新安县)生活。
由于当时战乱频频,且皇甫谧正值年少,贪玩好动,于是经常跟村里的伙伴玩打仗游戏,乐在其中不思学习。
皇甫谧没承想,皇甫谧贪玩成性,一直到年近二十还是不务正业整日游荡。
这让皇甫谧一度遭到旁人嘲讽,被指指点点说是傻子。
这天,皇甫谧摘了些瓜果,拿回家给叔母吃。
不想叔母不仅没有夸奖反而一顿训导,而且还落了泪。
皇甫谧虽然好玩,但自知叔母待自己一向视如己出,于是也一直敬爱有加,如今忽然受了训斥顿生不安,而见叔母流泪更是羞愧难当。
自此,皇甫谧收了心,开始专心学习。
以后,皇甫谧更是修身养性,阅尽百家,成了了一名颇有名望的学者,并自号玄晏先生,写了《帝王世纪》、《年历》等论著(皇甫谧的这段经历详见《皇甫谧:浪子二十始回头》)。
如果皇甫谧的人生继续这样下去,其在史学上的成就定然更加非凡。
然而,皇甫谧却病了,而且这个病让他的人生轨迹又一次发生了转折。
由于皇甫谧长期沉迷学术,身体保养不当,40岁那年换上了风痹症(痛风病),每每发作十分痛苦。
话说当时的社会流行服食寒食散(又名五石散),并一度流传寒食散乃是仙药,长期服用可祛病强身。
于是,为了祛除自身病痛,探寻其医疗作用,皇甫谧也开始服食。
然而寒食散有毒,长期服用者毒性积累危害甚大。
服食过程中,皇甫谧亦是十分痛苦,但为了验证效果,却并没有停止。
针灸甲乙经校释读书随笔
《针灸甲乙经校释》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书籍简介 (3)2. 研究背景与目的 (3)二、版本流传与校勘 (4)1. 《针灸甲乙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5)2. 《针灸甲乙经》的主要内容 (6)3. 《针灸甲乙经》的版本流传 (7)4. 本书的校勘原则和方法 (9)三、章节内容分析 (10)1. 针灸理论 (11)a. 阴阳五行与针灸 (12)b. 脏腑经络与针灸 (13)c. 经络腧穴与针灸 (15)2. 经络诊法与治疗 (16)a. 经络诊法的原理与应用 (17)b. 针灸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18)3. 刺灸技术 (19)a. 针具选择与使用 (20)b. 刺灸操作技术 (21)c. 针灸注意事项与禁忌 (23)四、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24)1. 《针灸甲乙经》对现代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25)2. 《针灸甲乙经》与现代医学的关联 (26)3. 《针灸甲乙经》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8)五、结论 (29)1. 本书对《针灸甲乙经》的整理与研究贡献 (30)2. 本书在针灸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 (31)一、内容概括《针灸甲乙经校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针灸学著作,由明代杨继洲等人编撰,是中国针灸学的瑰宝。
本书共分为十卷,前三卷详细介绍了经络、脏腑、气血、穴位等内容;中三卷则重点论述了针灸治疗的各种疾病;最后四卷则对针灸禁忌、禁刺部位、针灸异常反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针灸学的深入理解和精湛技艺。
书中不仅对经络、穴位等基础理论进行了严谨的考证,还对针灸治疗的各种疾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归纳。
作者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针灸禁忌、禁刺部位等进行了总结和提示,使读者能够更加安全有效地运用针灸疗法。
《针灸甲乙经校释》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它不仅是针灸学家的重要参考书籍,也是中医临床医生和治疗师的重要手册。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针灸的知识和技术,提高我们的临床水平和治疗效果。
《针灸甲乙经》刺要与针刺禁忌浅析
《针灸甲乙经》刺要与针刺禁忌浅析《针灸甲乙经》刺要与针刺禁忌浅析《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由皇甫谧编纂,其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的发展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
《针灸甲乙经》对针灸经络、腧穴、主治等从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而成书。
该书在针灸理论上,除了强调:"上工治未病",更提出"中工刺未成",强调了对预防疾病和提倡早期治疗的重视。
全书12卷,128 篇。
对人体生理、病理,经脉循行,腧穴总数、部位、取穴,针法、适应症、禁忌症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笔者在学习这部医家经典的过程中,收获颇多,特将书中关于针刺要领与禁忌的学习心得总结成本文。
四时之气刺不同“黄帝问曰: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宝?”在《针灸甲乙经》的第五篇开始,就提出了关于四季之时与针灸关系的问题,岐伯道出春季应该针刺络脉和荥穴,因其外应春气,病重者宜深刺,轻者宜浅刺。
《素问》曰:“春刺散腧,及于分理,出血而止。
”就是说春天针刺络脉腧穴,应刺到肌肉腠理,血出即止。
“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
”就是说十二经脉的腧穴、孙络,皆相应于夏天之气,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于外,故此时针刺宜在十二经脉的腧穴和孙络上浅刺。
“秋取经腧,邪气在腑,取之于合……”是说秋天应该取各经的腧穴,这是常法;如果邪气在腑,则应取合穴,这是变法。
对于冬天这个主闭藏、主收敛的季节,有“冬取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意为,冬天应取井穴和腧穴,宜深取和久留,冬天水气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开始衰减,故取井穴以祛除阴盛,取荥穴以温通阳气,对于深部位的五脏和骨髓病变,可以用腧穴治疗。
刺深刺浅亦有道针刺深浅部位的拿捏也十分重要,在书中有云“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筋者,无伤骨。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针刺深浅度的掌握,即,应该深刺者切勿浅刺,应该浅刺者切勿深刺,筋骨肉皮,各个部位需严格区分。
《针灸甲乙经》甲乙两字之我见
r 。 再 者 ,皇 甫 谧 自己在 《黄 帝 三 部 针 灸 甲乙 经 序 》
中 说 :针 灸 甲 乙经 十 二 卷 ,何 以《隋 志 》、《黄 帝 甲 乙 经 》十卷 可 以证 焉 … … 。魏 都 赋次 舍 甲 乙 ,西 南 其 户 , 是 说 朝 向西 南 方 向 的第 1幢 、第 2幢 房 屋 。景 福殿 赋 辛壬 癸 甲为之 名秩是 说 该 名位 先后 。这 跟 甲乙两 字 作为 书 名 的意 义 是 不 能混 为 一谈 的 。
甲 、乙 、丙 、丁 、戊 、己、庚 、辛 、壬 、癸 是 古 代 记 序 数 的十 干 记 ,现 代 一 般 可把 它 理 解 为 1、2、3、4、5、6、 7、8、9、10,甲乙相 当于 1、2,即 序 数 的 开 始 。 皇 甫谧 认 为该 书 为学 医者 特 别是 针 灸 科 医 生早 期 必读 的 基 础书 。欲行 针 治病 必先 掌 握此 书 巾的 基 本 理论 ,故把 该 书命 名为《针 灸 甲乙经 》。
中医经典针灸甲乙经解读
中医经典针灸甲乙经解读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甲乙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的宝贵遗产,对于理解和应用针灸疗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甲乙经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针灸学的原理与实践。
甲乙经是针灸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以讲究“阳刺阴,阴刺阳”的原则,阐述了针灸穴位的选择与应用方法。
甲乙经强调了平衡阴阳、调和阴阳的重要性,通过在相应经络上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首先,甲乙经从理论上指导针灸治疗。
根据甲乙经的原则,针灸师可以根据病情及患者体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经络与穴位进行刺激。
比如,对于阳盛阴虚的病症,可以选择甲经的穴位进行刺激,以增强阳气,调和阴阳;对于阴盛阳虚的病症,则可选择乙经的穴位进行刺激,以滋补阴精,平衡阴阳。
其次,甲乙经对针灸治疗的方法与技巧也有所要求。
甲乙经指出,刺激穴位时要注重气之和,阳之胜,阴之亏,以及左右对称的原则。
在实践中,针灸师需要熟练掌握插针的深度、方向和角度,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甲乙经还指导了针灸师在针刺过程中的节律和手法,如捻转、推拿、旋转等,以增强刺激的效果。
再次,甲乙经还对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提出了要求。
甲乙经强调了针灸治疗的时间选择,如避免在阴虚阳盛的时辰进行刺激。
同时,甲乙经还指出了禁忌症的存在,比如对于孕妇、衰弱患者以及某些特定部位的禁忌症,应该避免使用针灸治疗,以免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最后,甲乙经强调了针灸治疗的综合性和个体化。
在针灸治疗中,甲乙经鼓励针灸师在选择穴位和刺激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符合中医学“因人而异”的基本原则,也为针灸治疗的成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中医经典针灸甲乙经是一部重要的针灸学经典,对针灸治疗的原则、方法和技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通过对甲乙经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为针灸治疗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针灸甲乙经读书笔记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针灸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部书涵盖了针灸的基本原理、经络穴位、针刺技法等内容,对于学习和理解针灸医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针灸甲乙经》时,你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笔记记录:
1. 基本原理:书中对针灸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进行了阐述,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腧穴定位等内容。
你可以记录下书中对这些理论的详细阐述,以及作者对于针灸治疗原理的阐述和解释。
2. 经络穴位:《针灸甲乙经》对经络与穴位的描述较为详尽,包括经络的循行路径、主要穴位的定位和作用等。
你可以记录下各个经络的特点、主要穴位的名称、定位和主治功效等信息,以便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参考。
3. 针刺技法:书中对针灸的操作技法也有所涉及,包括插、抽、转、提等针刺技法的描述和应用。
你可以记录下不同针刺技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4. 临床实践:除了理论知识外,《针灸甲乙经》还包含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包括针灸治疗常见病症的方法和经验。
你可以记录下书中对于不同疾病或症状的针灸治疗方案和临床经验,以便将来在实际临
床实践中进行参考和借鉴。
在读书笔记中,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重点整理以上内容,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针灸甲乙经》中的知识和技术。
同时,可以将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案例或实际操作进行思考和总结,加深对针灸医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针灸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针灸甲乙经》
针灸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针灸甲乙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再高的高楼也是从地基开始建造,而针灸也是在上千年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中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果。
针灸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精髓之一。
目前,国际通行的穴位标准已经有了361穴,下针方法更是多达26种。
如果从今时今日的针灸成果来看,你能想象的出针灸的前身——砭术只有刺和拉两种治疗手段吗?任何知识体系的建立都需要从原始、朴素的事件中总结出基本的原理,针灸也不例外。
而历史上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就是《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成书于西晋,由被称为“针灸鼻祖”的皇甫谧著作而成。
皇甫谧早年不学无术,经由姑母点拨才幡然醒悟,凭借天资聪颖和后天勤奋,成为一代文学、医学巨擘。
《针灸甲乙经》著成于皇甫谧的晚年时代。
皇甫谧在中年时曾经换上风痹,到了晚年更是因为误食了寒食散而差点死去。
多病的体质、多年接受治疗的经历和自己爱好看书钻研的个性,让皇甫谧从一个文学家逐渐掌握了海量的中医知识。
由于两次患病的经历,让皇甫谧认识到了医学的重要性,同时敏而好学的个性也让他具备了创作的根基。
公元254年,皇甫谧开始着手《针灸甲乙经》的著作工作,晋帝司马家非常看重皇甫谧的学识,希望他入仕为官,但都被皇甫谧拒绝。
公元282年,这部针灸巨作终于在历经28年后成功刊发,让针灸发展的进程迈出了大大的一步。
《针灸甲乙经》是皇甫谧通过深入钻研上古流传下来的三部医书:《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后,将三部医书的针灸内容进行汇总,去掉重复的内容,对不准或错漏进行勘误,选择出精要的部分,进而成书。
在此书中,皇甫谧全面论证了脏腑经络学说,并且在前人对腧穴定位理论进行了发展与总结,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介绍了针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治疗,对于针灸的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和世界的交流也逐渐增加,而中医更是开始走向世界。
公元6世纪,梁武帝派遣医师赴百济传授中医,这是中医第一次走出国门。
《针灸甲乙经》:世界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世界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小小银针,铮铮济世;煌煌鼻祖,卷卷甲乙”,这是镶在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猎猎旌旗上的16个大字,既是对针灸济世活人功德的赞誉,也是对针灸学家皇甫谧著作《针灸甲乙经》彪炳史册的彰显。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由西晋皇甫谧所撰,共12卷,128篇。
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针灸学专著,是我国中医针灸学发展史上系统总结针灸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在世界中医针灸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一《针灸甲乙经》成书于公元282年,是皇甫谧集《素问》《灵枢》(即《针经》)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之针灸学内容分类合编而成,可谓“洞明医术,遂成其妙”。
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的诞生顺应了历史发展之潮流。
随着《黄帝内经》的问世,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完备,针灸学术思想日臻成熟。
《素问》《灵枢》等已有针灸学理论、技术思想的阐述,当时也有若干针灸学专著传世,然或散落残佚,或散见而不成系统。
作为史学家,皇甫谧在年近50岁时,因患“风痹”病及耳聋,开始钻研针灸,广搜《黄帝内经》前各种针灸医书,并“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
他在自序中说:“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
”《针灸甲乙经》就是以《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有关内容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学名家论述和自己经验,对针灸经络、腧穴、主治等从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汇集。
这种归类汇集的整理方法也为后人编撰类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和典范。
其中所分列的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治疗等内容早已成为当今针灸学科内涵划分的基本框架。
在《针灸甲乙经》成书之后,不论是宋王惟一创制针灸铜人、著书和刻石以广针灸之正确流传,或是明、清诸针灸学者编撰针灸书籍,几乎无不以之为主要依据。
《针灸甲乙经》成书后,为历代医学家、针灸学家所重视,传抄者颇多,自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成今之传本。
针灸甲乙经心得体会
针灸甲乙经心得体会针灸甲乙经是传统中医学中常用的两个经络。
针灸甲经主要涉及头面部和上肢的病症,包括头痛、耳鸣、牙痛、肩颈痛等;而针灸乙经则主要涉及胸腹部以及下肢的病症,包括胸痛、胃痛、腹痛、膝痛等。
通过学习这两个经络,我对针灸疗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学习针灸甲经和乙经让我对经络系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有经络存在,能够传输气血和信息。
通过学习甲乙经的走向和相关穴位,我对经络的分布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针灸治疗中,针刺相应的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畅通,缓解病症。
这对于我理解中医理论和针灸疗法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
其次,针灸甲乙经的学习让我体会到针灸治疗的独特魅力。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刺激穴位恢复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自身的康复和调整。
学习甲乙经后,我亲身体验到了针刺对于病症的调理作用。
例如,针灸治疗头痛的时候,通过刺激甲经的穴位,可以迅速减轻头痛的程度,并逐渐达到根除的效果。
这让我对针灸疗法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信心。
另外,针灸甲乙经的学习也让我加深了对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解。
中医学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辩证施治的原则,通过调理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甲乙经作为经络系统的一部分,与整体的经络系统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刺激某个经络影响整体的平衡。
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人体整体的情况,选取恰当的穴位进行治疗,这对于针灸的效果和疗愈率非常关键。
在学习针灸甲乙经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中医学知识的广博和复杂性。
甲乙经有着浩瀚的穴位和走向,每个穴位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和应用范围。
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够作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师。
除此之外,了解和研究其他经络和穴位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每个人的病症都因人而异,需要综合考虑全身的情况进行针灸治疗。
总结起来,学习针灸甲乙经是我在中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一次很好的体验。
通过学习这两个经络,我了解到了传统中医学的经络理论和针灸疗法的基本原理,对于中医整体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针灸甲乙经读书笔记
《针灸甲乙经》读书感悟《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著,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又一次总结,它全面系统地继承和总结了晋代以前针灸学的辉煌成就,对我国针灸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所以唐代医家称之为“医人之秘宝”。
向来都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至今仍是学习中医、针灸理论不可多得的必读经典之一。
《针灸甲乙经》全称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为晋代著名医家皇甫谧撰成。
他参考了《素问》、《灵枢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并将这三部书的有关内容,采用“使事类相从”的方法,将各书相类原文辑集一起,并“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进行编次而成,全书共分12卷128篇,全面概括了针灸史、脏腑经络、病因病理、俞穴、刺灸临床治疗各个方面,是一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宝贵临床经验的精华。
5.评价:作者以基础理论、经络、腧穴、脉理诊断、针灸方法以及疾病的治疗为结构逻辑,系统的总结了晋代以前的针灸医学理论,明确了腧穴的名称和定位,详述了取穴的方法及主治证侯,并总结了临床经验,丰富了针灸各科的治疗内容,创立了针灸体系,作者之所以那么大费周章的进行总结,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将前人以及自己的毕生经验进行总结就是为了留给后代,为后代保存针灸古文献资料,也为了弘扬针灸学术思想。
在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鲜明的让我们理解到两者的区别,无论是疾病还是治疗方法都进行了区分。
例如:“邪客于经也,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病易且移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曰缪刺。
”缪刺和巨刺是古代针灸中的两种治疗方法,两种刺法都是“病左刺右,病右刺左”,两侧相互交叉刺,缪刺是浅刺,轻刺于络,用于邪客络脉的病;巨刺是深刺,重刺于经,用于邪客经脉的病,但均为治疗经络病的研究方法。
人体经络气血左右贯通,当邪气侵袭人体的时候,可以促使经络气血向左或向右移动,使左盛右衰或右盛左衰,用巨刺、缪刺以调整左右气血的盛衰状况。
针灸甲乙经读后感
针灸甲乙经读后感最近读了这本书,哎呀,真是让我感触颇多!说起针灸,以前我对它的了解那真是少得可怜。
总觉得就是拿几根针扎扎身体,能有啥大作用?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书里对于人体经络穴位的描述详细得让人惊叹。
那些密密麻麻的穴位名字,一开始真是让我眼花缭乱。
什么“足三里”“合谷穴”“涌泉穴”等等,每个穴位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功效。
我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针灸治疗各种病症的记载。
就拿头疼来说吧,以前我要是头疼,那就是吃片止疼药,然后躺着休息。
但这本书里居然详细地介绍了通过针灸不同的穴位来缓解头疼。
比如,针刺太阳穴可以疏风清热、清利头目;针刺风池穴能够祛风解毒、通利官窍。
想象一下,一根细细的针,准确地扎在穴位上,就能缓解疼痛,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我还特意去观察了一次针灸治疗的过程。
那天,我陪朋友去看中医,正好有个患者因为腰疼在接受针灸治疗。
医生先是仔细地询问了患者的症状,然后开始在他的腰部和腿部寻找穴位。
只见医生手法娴熟,轻轻一捻,针就扎进去了。
患者一开始还有些紧张,但随着针一根根扎进去,他的表情逐渐放松下来。
我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心里一直在想:“这能管用吗?”没想到,过了一会儿,患者竟然说感觉腰部轻松了许多,疼痛明显减轻了。
这一幕让我对针灸的神奇效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我不禁想起自己有时候因为长时间坐着,颈椎和肩膀也会酸痛。
说不定,针灸也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呢!还有啊,书里对于针灸操作的注意事项也讲得特别清楚。
比如,针的粗细、长短选择,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等等。
这让我明白,针灸可不是随便扎扎就行的,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要是不小心扎错了地方,那可就麻烦了。
读了,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医学宝库的大门。
以前觉得中医神秘莫测,现在却发现,只要我们愿意去了解,去探索,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无尽智慧。
虽然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传统的针灸依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针灸甲乙经临床所悟
针灸甲乙经临床所悟皇甫谧针灸术传承人边立兵平凉广济医院针灸科主任 2020-11-2十多年的针灸临床,从开始的朦胧到现在的从容自然,总感觉针灸古典的学习,尤其是针灸甲乙经是每天必须要读的。
这部针灸巨著汇集了诸多名家的针灸思想和经验总结。
仔细想来,十多年始终坚持做针灸,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作为一个皇甫谧针灸术传承人,有义务,也有责任传承好针灸甲乙经,运用好针灸甲乙经。
下面就我十多年来在临床一线从事针灸,在甲乙经的一些感悟,或者是所得写下来,供大家参考!一。
疼痛类疾病。
1.痹证本病治以祛邪通痹止痛。
主穴:涌泉、昆仑。
辅穴:阿是穴。
配穴:行痹者,加太白、血海;痛痹者,加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痰瘀痹阻者,加丰隆、血海、三阴交;肝肾两虚者,加肝俞、肾俞。
2.腰痛本病治以祛邪补肾、活络止痛。
主穴:涌泉、昆仑。
辅穴:腰眼、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配穴: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湿热腰痛者,加阴陵泉;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
【来源】《针灸甲乙经·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云:“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
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强痛,时眩。
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功能】二穴伍用,一表一里,一阴一阳,上病下取,相互生存,相互制约,醒脑开窍、通络止痛、活血行瘀、强健腰膝之功益彰。
【主治】①痹证;②腰痛。
所以,综上所述,涌泉昆仑两穴是治疗此类疾患的最佳组合。
二。
胸腹疾患1.胸痹本病治以祛邪扶正、通脉止痛。
主穴:然谷、太溪。
辅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配穴:心血瘀阻,加血海;气滞心胸,加合谷;痰浊闭阻,加丰隆;寒凝心脉,加膻中;心肾阴虚,加心俞、肾俞;气阴两虚,加气海、三阴交;心肾阳虚,加关元、命门。
2.癃闭实证治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主穴:然谷、太溪。
辅穴: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中极、膀胱俞。
配穴:膀胱湿热者,加委阳;肺热壅盛者,加尺泽;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大敦;浊瘀阻塞者,加曲骨、次髎、血海。
最新针灸甲乙经读后感
针灸甲乙经读后感------------------------------------------作者xxxx------------------------------------------日期xxxx读《针灸甲乙经》有感《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原名《皇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作者黄莆谧,共十卷,南北朝时期改为十二卷,该书集《素问》《针经》与《名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和编而成.该书在针灸理论上出强调:“上工治未病",即一位高明的针灸医生要学会运用针灸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的目的,“中工刺未成"则是强调仅能做到疾病早期治疗者,也算的上是一位比较好的针灸医生,“下工刺已衰,下工刺方袭”,将不能做到预见和早期诊断治疗的针灸医生.同时还对针灸用针之形状制作,针灸禁忌,针灸经络,孔穴部位之考订,针灸的临床适应症,针灸操作方法以及临床经验的总结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全书定位孔穴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
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适应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共有800多种。
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黄疸,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该书论述了五脏精气和神志活动的关系以及他们在针刺治疗中的意义,还阐述了九气为病的病理表现,五脏虚实的症状和机理,五脏腧穴与五色,五时,五日,五音,无味等相互配合关系加以阐述,并且论述了四时阴阳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以及五脏六腑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各自的生理特点和通过体表某些部位或器官测知脏腑盛衰的方法,五脏与五官的关系以及脏腑病变反应与五官的症状和对九窍的影响,五脏六腑对人体生命寿夭的密切影响,并从脉,肉,筋,骨,皮,五官,等的形态推测五脏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十二原穴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比例取象方法把十二经脉配属自然界的十二水流,进而论述十二经脉的气血多少,所属脏腑以及针刺的一般情况。
腰痛别光针灸腰上,《针灸甲乙经》告诉你,不同腰痛取穴也不相同
腰痛别光针灸腰上,《针灸甲乙经》告诉你,不同腰痛取穴也不相同腰痛是针灸科常见毛病之一,腰痛治疗许多人都着眼于腰部,取一些腰夹脊,肾俞,腰阳关之类的穴位。
或许有很多听过四总穴歌,也知道“腰背委中求”,所以也懂得加用委中穴,也或许研究多一点,懂得后溪穴通督脉,可用于治疗腰痛。
中医国医大师有一位专家,善用印堂穴治疗颈椎病,腰椎病。
然而在《针灸甲乙经》中,关于针灸治疗腰痛的记录远不止于此,本篇抽出这个机会一起分享给大家。
腰痛前文讲过《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收集《素问》《灵枢》《明堂》等三部医书的针灸相关部分,加以整理而成,因此也叫《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在《针灸甲乙经》第九卷,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篇,就有不少关于腰痛不同证型的记录。
《针灸甲乙经》1.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强痛,时眩,取之涌泉、昆。
释义:腰痛伴有腹胀,大便困难,颈肩背部疼痛,时有眩晕症状,可选用涌泉穴和昆仑穴。
涌泉穴在足底,前1/3凹陷处。
昆仑穴位于外踝后,在外踝与跟腱之间。
涌泉穴2.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尾背如重状,刺其郗中太阳正经去血,春无见血。
释义:足太阳膀胱经病变引起的腰痛,颈后背部腰臀部就像背负很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针刺郗中穴,可以针刺放出瘀血,但是如果在春天,则不宜针出血。
这里的郗中穴,是委中穴的别称。
位置在腘窝里,半腱肌与股二头肌肌腱中间。
3.腰痛夹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䀮䀮欲僵卧,刺足太阳郗中出血。
释义:腰痛顺着脊椎到头部一路拘强不舒,视物不清,针刺郗中穴,即上文委中穴。
委中穴4.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俯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
左取右,右取左。
释义:腰痛牵引小腹,引动季肋以下,不能俯仰,针下髎穴。
腰左边痛针右边下髎穴,右边痛针左边下髎穴。
下髎穴位于第四骶后孔处,解剖图可以看到骶后孔,徒手找的话多摸摸,摸熟了也能很快找到。
5.少腹痛控睾引腰脊,疝痛,上冲心,腰脊强,溺难黄赤,口干,小肠俞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针灸甲乙经》有感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相结合的一部著作。
原名《皇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作者黄莆谧,共十卷,南北朝时期改为十二卷,该书集《素问》《针经》与《名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和编而成。
该书在针灸理论上出强调:“上工治未病”,即一位高明的针灸医生要学会运用针灸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的目的,“中工刺未成”则是强调仅能做到疾病早期治疗者,也算的上是一位比较好的针灸医生,“下工刺已衰,下工刺方袭”,将不能做到预见和早期诊断治疗的针灸医生。
同时还对针灸用针之形状制作,针灸禁忌,针灸经络,孔穴部位之考订,针灸的临床适应症,针灸操作方法以及临床经验的总结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全书定位孔穴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
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适应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共有800多种。
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黄疸,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
该书论述了五脏精气和神志活动的关系以及他们在针刺治疗中的意义,还阐述了九气为病的病理表现,五脏虚实的症状和机理,五脏腧穴与五色,五时,五日,五音,无味等相互配合关系加以阐述,并且论述了四时阴阳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以及五脏六腑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各自的生理特点和通过体表某些部位或器官测知脏腑盛衰的方法,五脏与五官的关系以及脏腑病变反应与五官的症状和对九窍的影响,五脏六腑对人体生命寿夭的密切影响,并从脉,肉,筋,骨,皮,五官,等的形态推测五脏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十二原穴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比例取象方法把十二经脉配属自然界的十二水流,进而论述十二经脉的气血多少,所属脏腑以及针刺的一般情况。
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四海与人体的关系,同时讨论了四海所主的腧穴及四海虚实病症和调制方法,营卫之气在一日一夜中运行周次和呼吸周次及漏下百刻的分配,说明营卫的活动情况,此外还对虚实病变的不同刺法加以阐述和营卫运行于十二经脉的顺序,营卫之气的化生,运行规律及相互关系,三焦部位及生理功能,阴阳清浊的性质,以及津,气,精,液,血,脉六气的作用和病候,汗,尿,气,唾,精髓五液的化生及其功能和失常的病理表现,奇邪留滞络脉的病变及刺血络的治法,同时还讨论了刺血络的诊断标准以及刺络时的有关变化以及五色所主的病症,从五色判断疾病轻重深浅的方法和五脏在面部的分属部位,按阴阳五行理论,将人体分为五种及二十五种人,并分别阐述了各类型人的生理形态,气血多少,心态表现及不同的治疗原则。
阐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疾病证候以及经气竭绝的表现和预后;以及十五络脉的循行,另外还讨论了十二皮部的名称,络脉诊色法,以及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之脉常动不息的道理;对三阴三阳经脉循行的规律和少阴之脉独下行的原因加以解释以及六阴六阳经脉和督脉,任脉,跷脉的长度,经脉和络脉的区别以及诊察的治疗原则,十二经脉标本的主要部位,同时介绍了头,胸,腹,胫四街的部位及主治,三阴三阳的根结部位以及开,阖,枢的作用和所主疾病,手足左右十二阳脉的根流注入部位,十二经筋的循行部位,发病机理,病理表现以及病变治疗原则和方法。
督脉发际内,从神庭并由此向两旁行至头维,左右共七穴的部位及其针灸方法,另外还讨论了孙络,溪谷,三百六十五个穴会的作用,从上星向后风府共八穴的部位及其针刺方法,旁开个一寸五分的五处,向后行至玉枕,左右共十穴的部位及其针刺方法,
头部从瞳孔直上入发际五分的临泣,向后行至脑空,左右共十穴的部位及其针刺方法,头部后发际正中的哑门,及旁侧的天柱,风池等五穴的部位和针刺方法。
讲述了八正,八虚,八风之邪治病的一般规律,疾病的逆顺标本以及地理环境和形态苦乐等方面的情况,并提出治病求本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治疗原则,五脏六腑虚实变化及针刺治疗的方法,阐述了四时不正之气对人体的危害,进一步丰富中医学说的内容,人体的内脏,体表,形态,年龄等方面的不同病理特点和诊疗原则,进一步揭示了疾病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还讨论了疾病在一日中的旦慧夜甚等变化规律,根据五行生克规律,推测五脏疾病的传变与预后方法。
讲述了由大寒侵入骨髓或阳邪逆子阳经所致的各种头痛的症状和主治腧穴,寒邪侵犯五脏六腑发生的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的病因诊断及主治腧穴,邪气侵入肺及五脏六腑而致咳嗽上气的病机,证候和治疗腧穴,肝病和卫气留滞所形成的胸胁满痛等疾病,心胆所出现的病证,以及涉及其他脏腑而发生悲,恐,惊等情志病变,四肢与脾的关系,进而说明脾受病而四肢不用的道理,脾胃,大肠受病腹痛腹胀,肠鸣,短气,以及饮食与大便异常,邪在肾和小肠所出现的腹胀腰痛和睾丸痛等病变的治疗和症状等,三焦膀胱受病所发生的小便不利,少腹肿满诊断和主治腧穴及三焦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导致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