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四年级下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分析_人教新课标学习专用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分析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分析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
分析
本文档将对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进行分析。

课文一: 《大家的花园》
该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大家都喜爱的花园。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花园里的美丽花朵、鸟儿和蝴蝶。

通过描写花园的景色和动物,课文传达了大家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课文二: 《小鸟和大树》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只小鸟和一棵大树之间的友谊。

小鸟选择了大树作为它安身之所,并感谢大树提供的庇护和温暖。

通过这个故事,课文传达了友爱互助的价值观,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

课文三: 《快乐的种子》
该课文以种子的成长为主题,讲述了一颗种子从落地生根、发芽到成长成一棵大树的过程。

通过描述种子的成长历程,课文寓意着生命的宝贵和成长的重要性。

同时,也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勤劳和努力的价值观。

以上是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分析。

通过这些课文,孩子们能够了解到大自然的美丽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珍爱生命。

这些内容将对他们的成长和价值观培养起到积极的影响。

四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三人教新课标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三人教新课标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复习(三)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一、重点字词(一)近义词仿佛——似乎宽广——宽敞蜿蜒——曲折明艳——鲜艳稍微——略微依据——根据变化多端——变化万千(二)反义词蜿蜒——笔直明艳——暗淡聚集——分散昏暗——明亮宽——窄缓——急浓——淡明——暗(三)多音字调tiáo(调皮)diào(调子)转zhuàn(旋转)zhuǎn(转身)二、课文内容梳理(一)课文概说《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课文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

课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略得当,详写了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二)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自然段) 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第二部分(2-3自然段)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第三部分(4自然段)描写外洞第四部分(5自然段)描写孔隙第五部分(6-7自然段)描写内洞第六部分(8自然段)出洞三、重点难点理解(一)句子理解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

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29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29页)

第一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以“纯朴的乡村”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一篇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一次口语交际“转述”,一篇习作“我的乐园”,一个“语文园地”。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情景和场景。

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要求进行背诵。

3.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摘抄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5.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重点1.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摘抄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3.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三首》3课时《乡下人家》2课时《天窗》2课时《三月桃花水》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1古诗词三首本课安排了两首诗和一首词。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人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展现了儿童在菜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

《清平乐·村居》通过描写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刻画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这三首诗词从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的角度描写了农村生活,展现了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乡村风光。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知识,对于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

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乡村景色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插图和导语代入诗的意境、画面和体悟诗境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性学习,再请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解读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解读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教学解读
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彩,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时,教师需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实践中逐步增进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本单元的习作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并表达出自己的快乐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课文的感受融入习作,并注意运用关键句来表达情感。

具体分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分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分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分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材花水》四篇课文。

《古诗词三首》精选了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的诗词。

《乡下人家》摧绘了农家不同时节独特、迷人的景致。

《天窗》则写了乡村儿童从天窗中获得想象的乐趣《三月桃花水》是略读课文,展现了乡村田野的明丽春光。

这四篇课文编排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彩,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了学生阅读课文体会情感的方法,"初步"强调了教师教学时应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度。

为了落实这一语文要素,本单元的选文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的认知经验,便于学生理解和想象。

所选文章情感表达是比较明显的,为学生"初步体会思想感情"提供了支架:《乡下人家》借助池泡点明抓结尾处关键句来体会课文情感;《天窗》除了用课后练习点明需理解结尾的关铁句,还借助泡泡点明阅读时也需关注并理解藏在课文中间的关键句;《三月桃花水》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抓关键句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

交流平台则启发学生比较课文关键语句的表达梳理初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1)课文1.认识2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会写2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明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指定的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本单元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能想象体会句中的画面和情境。

(2)口语交际1.能认真倾听,记住别人话语的要点,并准确转述。

2.能读懂书面通知要求,根据对象进行转述。

(3)习作1.回忆自己的生活乐土,借助表格提示,写清楚乐的样子和在乐土中的活动,表达自己快乐的感受。

2.根据要求与同学交流习作,分享习作表达的快乐。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教材分析:第一组课文包括三首古诗、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编者精心地挑选文章,带领孩子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

在教学中,紧紧地围绕“走遍千山万水”的专题,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1、《独坐敬亭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2、课内理解: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1)通过对敬亭山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2)“尽“”闲“两个字,给人静寂的境界。

第一、二句中动中有静(3)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望洞庭》1、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教材分析:第一组课文包括三首古诗、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编者精心地挑选文章,带领孩子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在教学中,紧紧地围绕“走遍千山万水"的专题,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1、《独坐敬亭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2、课内理解: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1)通过对敬亭山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2)“尽“”闲“两个字,给人静寂的境界。

第一、二句中动中有静(3)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望洞庭》1、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背景介绍四年级语文下册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部编教材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教材之一。

本文将对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教材进行深入分析。

二、教材内容概述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传统文化故事展开,包括《三个和尚》、《劝农》等故事。

教材旨在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同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四、教学内容分析1.《三个和尚》这是本单元的一则寓言故事,通过三位和尚解决问题的经历,引导学生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故事情节简单生动,适合学生理解。

2.《劝农》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之子孟轲劝农的故事,通过对劝农的道理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领悟劳动光荣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劳节俭的品质。

五、教学方法1.阅读讲解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2.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道理,促进思想交流。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故事人物的对话和行为,增强理解和参与度。

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三个和尚》1.导入: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阅读讲解:逐段解释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围绕合作问题展开讨论,分享个人看法。

第二课:《劝农》1.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新的故事。

2.阅读讲解:讲解故事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3.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故事人物进行对话,加深理解。

七、教学效果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发言,评估其对故事的理解和参与度。

2.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如写读后感或讨论心得,评定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所不同,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main.exe教材分析:第一组课文包括三首古诗、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编者精心地挑选文章,带领孩子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

在教学中,紧紧地围绕“走遍千山万水”的专题,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1、《独坐敬亭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省宣州时所作。

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2、课理解: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1)通过对敬亭山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2)“尽“”闲“两个字,给人静寂的境界。

第一、二句中动中有静(3)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望洞庭》1、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唐.白【原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词】: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厌:满足【翻译】: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中心】: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拓展延伸】:白,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望洞庭》唐.禹锡【原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盘里一青螺。

【解词】: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翻译】: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中心】:诗人以轻快地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拓展延伸】: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白”。

《忆江南》唐.白居易【原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解词】: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翻译】: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

灿烂的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

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中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怀恋。

【拓展延伸】:《忆江南》是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

第二课:山水1.【原文】:人们都说:“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

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古诗词三首》,要求背诵、默写,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词”这种文学形式,是学生在教材中第一次接触,教师可以讲讲词与古诗的不同。

教材中选的《忆江南》是白居易同题词的其中一首,另外的两首可以让学生搜集,也可由老师告诉学生,但不作为学习要求。

选做题可在第一课时进行布置,第二课时课文上完后再进行交流。

《桂林山水》,作者采用一步一景、再把所看到的景融为一体的方法来描写桂林山水。

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要结合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和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去体会;还要学习“把……比作……”的形象的描写方法,发现排比句式的主要特点。

这是本组课文的一个训练点,在语文园地“我的发现”中明确提了出来。

这里不必教给学生专门的术语,只要求学生了解和体会这些用法,比如,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水真静啊,静得……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对身边一两处景物的描述中。

阅读链接中的短文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拓展学习,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能从中感受到漓江江水的特点即可。

《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让学生了解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感。

学习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初步了解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

在阅读中还要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

《七月的天山》,在写法上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体现了一步一景的描写方法。

作者抓住七月的天山雪峰、飞溅的雪水、原始森林和天山深处的野花来展现天山的美,这些特点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教材分析:第一组课文包括三首古诗、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编者精心地挑选文章;带领孩子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

在教学中;紧紧地围绕“走遍千山万水”的专题;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1、《独坐敬亭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2、课内理解: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1)通过对敬亭山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2)“尽“”闲“两个字;给人静寂的境界。

第一、二句中动中有静(3)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望洞庭》1、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分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分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材花水》四篇课文。

《古诗词三首》精选了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的诗词。

《乡下人家》摧绘了农家不同时节独特、迷人的景致。

《天窗》则写了乡村儿童从天窗中获得想象的乐趣《三月桃花水》是略读课文,展现了乡村田野的明丽春光。

这四篇课文编排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彩,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了学生阅读课文体会情感的方法,"初步"强调了教师教学时应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度。

为了落实这一语文要素,本单元的选文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的认知经验,便于学生理解和想象。

所选文章情感表达是比较明显的,为学生"初步体会思想感情"提供了支架:《乡下人家》借助池泡点明抓结尾处关键句来体会课文情感;《天窗》除了用课后练习点明需理解结尾的关铁句,还借助泡泡点明阅读时也需关注并理解藏在课文中间的关键句;《三月桃花水》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抓关键句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

交流平台则启发学生比较课文关键语句的表达梳理初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安排了"我的乐园这一习作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并表达出自己的快乐感受。

这一作要求跟本木单元语文要素相互联系。

从内容看,木单元课文从"乡村生活"的角度丰富学生的认识和感受;从表达看,阅读课文时抓关键语句初步体会思想情感,为习作时如作表达感受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教学目标】(1)课文1.认识2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会写2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明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指定的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下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分析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素材-第一单元课文分析_人教新课标

语文四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一单元课文分析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

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

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四年级下册语文素材-1单元语文知识梳理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素材-1单元语文知识梳理  人教新课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一、课文内容介绍。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一枚青螺。

诗人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的风景很好,我对江南的美丽景色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怎能不让人回忆呢?忆江南是词牌名,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写了三首回忆杭州的词,这是第一首,另外还有两首。

2、《桂林山水》课文写了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山的特点:奇、秀、险。

桂林山水甲天下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在文中既起到了概括全文和首尾呼应的作用,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3、《记金华的双龙洞》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游双龙洞的过程。

游览路线是:路上见闻——洞口——外洞——孔隙(由外洞入内洞)——内洞——出洞。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

4、《七月的天山》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重点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雪峰比作白缎子,把云彩的影子比作银灰色的花朵。

二、易错字音。

四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新课标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四下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一、读准字音1.易错字音谙.熟(ān) 波澜.(lán) 无瑕.(xiá) 翡.翠(fěi)山峦.(luán) 连绵.(mián) 浙江(zhè) 臀.部(tún)绸缎.(duàn) 山涧.(jiàn) 俯.视(fǔ) 白皑皑.(ái)马蹄.(tí)飞溅.(jiàn) 延.伸(yán)2.多音字bǐng(屏气) juǎn(卷起) 鲜卷píng(屏幕) juàn(画卷)zhuǎn(转身) chòng(重新)转重zhuàn(转动) zhóng(重视)二、认清字形1.形近字谙(谙熟) 桐(梧桐) 簇(一簇) 臀(臀部)暗(暗淡) 铜(铜锁) 族(民族) 臂(手臂)棉(棉花) 擦(擦干) 蜿(蜿蜒) 蜒(蜿蜒)绵(绵羊) 察(观察) 碗(茶碗) 延(延长)2.词语听写洞庭潭面青螺无瑕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孔隙仰卧锦缎绵延绚烂马蹄柔嫩山涧敬亭山白皑皑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突兀森郁三、词语积累1.近义词观赏—欣赏雄伟—雄壮似乎—仿佛宽广—宽敞蜿蜒—曲折幽静—寂静2.反义词宽广—狭窄聚集—扩散缓慢—急速俯视—仰望清澈—浑浊蜿蜒—笔直3.四字词语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云雾迷蒙绿树红花连绵不断突兀森郁五彩斑斓无限生机重重叠叠斑斑点点五彩缤纷4.词语搭配(无瑕)的翡翠 (翠绿)的屏障 (新生)的竹笋(寂静)的天山 (波澜壮阔)的大海 (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 (红叶似火)的香山四、重点句子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四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一单元课文分析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

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

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总写洞庭湖的秋色。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

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忆江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忆江南”,词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其一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二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风景旧曾谙。

”“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曾经。

“谙”:熟悉。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

“厌”的注释是“满足”。

“镜未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

《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忆江南》,写回忆之情。

2、桂林山水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

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

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

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

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无瑕的翡翠”是说十分纯洁,没有任何斑点的绿色宝石。

为什么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呢?这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

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山与山之间是各不相连,自成一峰,给人的感觉是拔地而起,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

山的形状各异,像……像……,无法说尽,因而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概括,恰到好处。

3、记金华的双龙洞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

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

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

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较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内洞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

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

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

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

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

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4、*七月的天山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完全是另一番天地了。

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

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