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共24页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导言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本文将介绍"以"的基本用法,并提供一些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用法一:标志手段或方法"以"可以表达一种手段或方法的意思,常常与动词连用。

例句:1.以巧妙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2.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3.以言辞激励人们奋发向前。

用法二:表示目的或用途"以"可以表示某个行动或状态的目的或用途。

例句:1.以学习为目的,每天坚持阅读。

2.以保护环境为使命,大家共同努力。

3.以守规矩为准则,树立良好的行为范例。

用法三:表示比较或相对"以"也可以用来表达比较或相对的意义,常与另一个对象或标准相对应。

例句:1.以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理?2.以他的实力而言,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3.以往的比赛记录来看,他并不是无敌的。

用法四:表示根据或按照"以"在文言文中还经常用来表示根据某种标准或规则来进行某种行动。

例句:1.以法律为准绳,处理各类纠纷。

2.以前辈的经验为指导,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以自然规律为依据,推理出这个结论。

用法五:表示时间或条件"以"还可以表示时间或条件,常与时间词或条件词连用。

例句:1.以春风为信,盛开的花朵迎接新的一天。

2.以万一发生意外,我们应该怎么应对?3.以能够及时完成任务为前提,我愿意接受挑战。

用法六:表示程度或范围最后,"以"还可以表示程度或范围的意思。

例句:1.以力所能及的程度,尽力帮助他人。

2.以小见大,从细节中寻找整体的问题。

3.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微小的变化。

结语以上是关于文言文中"以"的不同用法及一些例句。

通过学习这些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意思,并能够更准确地运用"以"这个词汇。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1.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并举上典型例句1、作动词:用;使用。

例句:战国时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白话译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2、作动词: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白话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3、作动词:认为。

例句: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白话译文: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以拼e799bee5baa6e79fa5e88e69d音:yǐ释义: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

以苦为乐。

以身作则。

以邻为壑。

以讹传讹。

以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

物以类聚。

3、因为:以人废言。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

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

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

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11、及,连及:富以其邻。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足以[zú yǐ]完全可以;够得上。

2、以来[yǐ lái]方位词。

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

3、以上[yǐ shàng]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

4、以内[yǐ nèi]方位词。

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内。

5、难以[nán yǐ]难于。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

《说文》:“以,用也。

”《尔雅》:“以,用也。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 去来辞》)
②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 师表》)
“秉烛夜游,良有以(1)解析:(1)名词,原因。(2)动
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词,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
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 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
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及其他,凭借。(4)介词,把。
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
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 列。(6)连词,相当于“而”,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 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游褒禅山记》)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 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花园 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 传》)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以”的用法(含解析)1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以”的用法(含解析)1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以”的用法(含解析)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以”的用法(含解析)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以”的用法(含解析)1的全部内容。

“以"的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以”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以"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一)介词1. 引进动作所凭借的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3.引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引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二)连词1。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2。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以题说法如何回答虚词翻译题设问方式①选择题,判断正确与否;②句子翻译题中也有虚词的翻译。

规范思路(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 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 其意义和用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 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

作介词时它位 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 定。

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对“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 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 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 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 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 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1. 重视课内虚词积累。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是一个非常常见且用法丰富的字。

它通常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助词等,具有以下常见的用法和意义:
1. 作介词:
a) 表示起点或出发点:以东、以南、以西等表示方向。

b) 表示手段或条件:以勇气、以诚实等表示方式或条件。

c) 表示目的或结果:以求、以除、以便等表示目的或结果。

d) 表示参照:以某为标准、以此为据、以此为例等表示参照对象。

e) 表示比较:以某为比较对象、以相较为例等表示比较。

2. 作连词:
a) 表示原因或理由:以故、以故使、以故此等表示原因或理由。

b) 表示转折:以至、以至于等表示转折关系。

c) 表示结果:以致、以养等表示结果。

d) 表示条件:以若、以如等表示条件。

3. 作副词:
a) 表示程度或程度高低:以深、以微等表示程度。

b) 表示依赖或依照:以待、以敕等表示依赖或依照。

4. 作助词:
a) 用于构成"以...之"结构,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以民为本、以书为据、以子之才智等。

b) 用于构成动词和形容词的补语:以为、以为贵、以为重要
等。

总结起来,"以"的用法和意义非常多样,常见的包括表示起点、手段、目的、对比、参照、原因、转折、结果、条件、程度、依赖、助词等。

根据具体的文境和语境,"以"的含义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理解和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它的具体含义。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1.表示手段、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通过”。

例如:“以言劝人”(用言语劝告人)、“以弋发纸鸢而空”(用弓
弩发射纸鸢却没有打中)。

2.表示理由、根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凭借”、“根据”、“因为”。

例如:“以君之择,何如?”(按照君主的选择,怎么样?)、“以
我观之,天地之间必有道法”(根据我看来,在天地之间必然有道理)。

3.表示程度、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由”、“按照”。

例如:“以朝廷之大臣,安敢为小人所狎”(作为朝廷的大臣,怎么
敢与小人交往)、“以年之长幼尊卑,弟兄之分易明也”(按照年长轻老,尊卑有别,弟兄的区分就容易明白)。

4.表示条件、前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若是”、“如果”。

例如:“以诚相待”(如果真诚地相互对待)、“以竭忠勇之力,以
报皇家之恩”(用尽忠勇之力,以报答皇家的恩德)。

5.表示目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以便”。

例如:“以求学之道,生者必观于碑传之上”(为了求学之道,活着
的人必须从碑文中获取知识)。

总之,“以”作为文言虚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能根据上下文的
语境来决定其具体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以用法的解释

文言虚词以用法的解释

文言虚词以用法的解释文言翻译(1)<动词>用;使用。

《涉江》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2)<动词>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3)<动词>认为。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5)<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6)<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7)<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8)<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9)<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10)<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11)<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2)<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3)<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师说》:“作《师说》~贻之。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 (《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七、若ruò(一)连词(1)表另提一事。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灭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3)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4)和,与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希望斩取吴王和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

(二)代词1. 第二人称。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译文: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②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②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可是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若是 ""若是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 “如 ”:忧如,忧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此后】才,刚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此后已。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暴风波不能够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以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以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以在文言文中的翻译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Budaun见到。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就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予以秦璧。

(《廉颇蔺相如本纪》)(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容。

(《廉颇蔺相如本纪》)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以”字引入动作、犯罪行为出现的时间和除此,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比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容易行。

(《汉书西南夷传》)(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依从,王割去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2、“以”字用做连词。

用法和"而"存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无法用作转折点关系。

(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