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阁讲解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晴川阁讲解词

晴川阁是武汉著名的文物古迹,在历史上和黄鹤楼齐名。由三大主体建筑晴川阁主楼、禹稷行宫、铁门关组成古建筑群。自创建以来,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赢得了历代文人名士的赞叹,有“三楚胜境”之美称。“三楚胜境”这四字出自清乾隆年间《重建晴川阁记》,由当代名家林散之书写。“三楚”是古地域名,即历史上楚国属地的别称。秦汉时期,人们将战国时期楚国疆域划分为南楚、西楚、东楚。南楚——以江陵为中心,北起淮汉,南包江南,约为今湖北省及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省各一部分;西楚——以彭城为中心,即今天的江苏徐州,淮水以北,沂、泗水以西。今鲁西南、苏北、皖北的部分地区;东楚——以吴为中心,跨江东至于海,约今江苏、浙江等省的部分地区。用“三楚胜境”来赞扬晴川阁足见古人对晴川阁的推崇。大门口这对石狮是明代雕刻的,在古建筑前更显出主体建筑的庄严肃穆。

(导引至“荆楚雄风”碑前)

“荆楚雄风”碑是晴川阁的古碑刻之一。“荆楚”是指古代楚国大地,“雄风”二字原指楚国人那种英勇顽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在秦末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荆楚雄风”在这里主要是赞扬晴川阁依山傍水、居高临下的磅礴气势。碑文是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荆南观察使李振义所书。

(导引至铁门关城台)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大家知道龟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下至近代的武昌辛亥革命,这其间三国时期的战乱算是比较激烈的。据史料记载,吴魏相争,吴国设关于此。左倚龟山,右控禹功矶,指的就是铁门关,其关坚固雄峻,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孙权先后令陆涣、陆逊、诸葛瑾领兵驻守,以抗魏、蜀。唐武德年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汉阳建砖城,铁门关由单一的军事要隘变成汉阳城对外的文化、经贸交流通道,并作为历史遗迹而成为游览场所。铁门关在明代初期、中期保存还是比较完好的。但它的军事作用日渐削弱,而其文化、游览、观赏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突出和重要。铁门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是在明代末期。当时清兵南攻,明王朝摇摇欲坠,统治者迷信风水,轻信凿断龙脉便可保住江山,因明从“火”、清从“水”,水能克火,而龙则是水中精灵,要保住江山,使大明朝不灭,必须凿断龙脉,于是在武昌蛇山南楼处开山凿洞,在汉阳龟山铁门关处毁关挖山,称之为“龟断颈,蛇断腰”。一代名关铁门关毁于一旦,仅剩土基。清代末期人们还曾经在铁门关上修建关帝庙,相传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曾在龟山东麓长江边洗过他的赤兔宝马。后来人们将此地名也命名为“洗马口”,铁门关现在所处的位置叫洗马长街。到民国初,关帝庙毁掉了,1990年铁门关开始复建,1993年元月正式开放。复建后的铁门关主门洞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重建后的铁门关比历代的都要宏伟壮观。

(导引至禹碑亭)

禹碑亭因禹碑而建。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这块被后人称为“禹碑”的石刻,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峰,又称“岣嵝碑。”唐宋时期就有关于禹碑的传说,唐代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但多数人遍访衡山而不见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四川夔门和长沙岳麓书院。禹碑上共有七十七字,文字奇特难识,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有人则断其为“篆书”,历代虽有人想辨识,但都不能解释出碑文的意思。明嘉靖

丙申年(1536年),云南安宁人张素在湖南做官,看到岳麓书院中的禹碑,感到很惊讶,于两年后带着碑文的拓片回到家乡,将拓片送给了谪居云南的江南才子杨慎,杨慎释出碑文并为此写了一首《禹碑歌》,此外,当时还有沈镒、郎英、杨时乔等人都自谓释出碑文。虽各家所释不尽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禹受舜命,艰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天下“衣制食备,万国其宁”,也就是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从此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名山之中,大江之畔。晴川阁的禹碑是清顺治庚子年(1660年由著名文士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晴川阁原碑刻已残,现在的禹碑是从西安碑林摹刻于此的,复建晴川阁时还出土了一块清乾隆时摹刻的禹碑,是李振义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摹刻的。晴川阁的禹碑比黄鹤楼禹碑的历史早200余年。

(导引至禹稷行宫大门前)

禹稷行宫,顾名思义就是禹和稷的行宫,“禹”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治水英雄大禹,“稷”是后稷,他是大禹的得力助手,传说禹治水是救民于水火,而稷则教民耕种五谷杂粮,是救民于饥寒。因此禹稷得以并列。“行宫”是帝王出行的临时住所,相当于今天的别墅。两边的门楣上的“陈常”、“锡范”,“常”在此是“常规”意,“锡”在此读音为“赐”是通假字,意思也为“赏赐。”“范”则是典范之意。这四个字是说禹治水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后人的行为榜样。

(引至赑屃碑前)

这通无字碑是汉白玉质地的,是明代遗物,1983年出土时断裂,后经修复成现状。类似的碑可能大家在全国各地见过不少,但我们这块碑却同大禹治水有着不解之缘。古代神话传说龙生九子,九子九样,都似龙非龙,这只看起来象龟的,便是龙子之一,名叫赑屃。另外,像古建筑大门上嘴咬铁环的,皇宫建筑中排水沟口吐水龙头等都是龙子。传说总赑屃好负重,背负三山五岳到处兴风作浪,大禹收服了赑屃后,它转而帮助大禹治水立下汗马功劳。大禹治水成功后为表彰赑屃的功绩,便让它背无字碑漫游九州大地。这表明它的功绩书之不尽。干脆碑上就一个字也不写。赑屃和龟的区别在于:龟足是像鸭掌样的有蹼,而赑屃和龙爪一样五指分开。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再回到禹稷行宫。

(引至禹稷行宫院内)

禹稷行宫是大禹的纪念地,所以在这座建筑中我们随处可见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文化内涵,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圆形的透雕物,名为落地罩,也叫垂花门。上边横梁上的木雕图案中,有四条小海马,这独具匠心的木雕饰,寓意着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功绩名扬四海。大殿廊檐下有“万世蒙泽出自明沈钦《重建大别山(龟山禹王庙)记》,意为大禹治水使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得到幸福和快乐。现由书法大师沙孟海手书。檐柱上对联为“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是刘海粟大师手书的古联新写。上联讲的是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连新婚时也只在家过了几天,下联讲的是禹经过八年治水,平治了黄河、长江、汉水、淮河等河流。两旁廊庑的壁画,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社会风情。

(导引至禹稷行宫主殿内)

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原名禹王庙。明天启年间改名为禹稷行宫。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是清同治二年重建的,请大家看上面的脊檩,写着清同治二年(1863年)。中间的这座大禹帝王像是在2002年用铜铸成,外面贴以金箔。在许多地方,大禹的形象是不相同的,我们这里就有2种。一种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帝王像,帝王像上方为费新我老先生左手书写的“德配天地”,意为大禹治水的功绩与天地齐高,与日月同辉。大家跟随我到照壁后面,这里就是另一种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