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古玉真伪沁色的诀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古玉真伪沁色的诀窍

人们以受沁的古玉为美,以受沁多、色美者为贵,却很难知道鉴别真伪沁色的诀窍。历来制造假古玉者更不会公开作伪沁的方法,这就需要从历史的资料中和当代的手段上分析辨伪的依据。沁色的辨认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沁的深浅变化;玉的土蚀现象;沁色透光情况。如下:沁色分布很难匀净,其中往往有呈色深浓的斑点状或丝缕状的形貌。辨认沁色时要仔细审视沁色最外缘部位的颜色,如果明显较深,往里明显变浅,这种沁色就是真沁色;而利用皮色仿制的赝品古玉,其细薄的边缘处最浅,呈色情况与沁色正好相反。沁色的产生过程是玉质蜕变的发生,受沁古玉表面往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多能找到一些土蚀的现象,只是大小深浅与表现方式不同,它可以是烂斑、土隔、蛀孔,也可以说与其它天然缺陷一起表现出的绺裂,因为天然的绺裂正是沁色渗入的良好通道。出土的古玉沁色大多数都可以透过一点光线,即便密不透光者往往也会在边缘处稍有透光现象,沁色不透光其

玉质必定很粗砺或者石性很重,辨认沁色少不了此三者作为确定证据。想靠杂色、边皮、色玉来伪乱古制并不容易,不说沁色的表深里浅、内中不匀无法伪造,即使显眼的土蚀形貌也不是能轻易伪造的,何况玉沁的透光现象更加难以把握,故文献上记载的伪沁名目可观,而实际上难以见到真正的实物来佐证。掌握较为易懂的三种现象是对沁色的总结,是认识沁色行之有效的方法。沁色作伪由来已久,历代文献中记载制作伪沁的方法,今天看来都缺乏科学的依据,大都出自道听途说,甚至出自个别文人的主观臆想,大有以讹传讹、混淆视听的嫌疑,也成了作伪者故弄玄虚的资本;但辨认沁色的真伪又不能不知道这些名目,就应知其名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是古玉爱好者的基本功课之一。

人工染色作沁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卷一》中就有记载,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时期玉器上就有玉色之外沁色的存在;宋元明清之际,仿古作沁的玉器大量出现,但与之前玉器染色的方法有别,出土的玉器也不像古籍中描述的那样变化广泛,由于历代人们对沁色的追捧,染色之风盛行,出现了众多的仿沁色玉器。

伪沁

人工仿沁主要是用火烧、油炸、酸浸、染色等方法来改变玉器颜色,以达到与古玉的沁色相混淆的目的。

1.叩锈:也称“阿叩法”即“醋屑法”。《古玉辨》中:“相传无锡有‘叩锈’之称,因阿叩善作毛坯玉器,用铁屑拌之,热醋淬之,置湿地十余日,再埋于通衢数日,然后取出,则玉为铁屑所蚀,浑身‘橘皮纹’。

纹中铁锈作深红色,煮之即变黑,且有土斑,不易盘出,宛如古玉,审视之方能辨。凡玉有土锈,以灰提之而不出者,皆赝品也。”此法据说出自清乾隆年间。伪造沁色留有土斑,开水煮后颜色发黑,然真正受氧化铁所沁古玉,玉质有老熟的特征,要么绺裂严重要么侵蚀厉害,沁色往往是由表及里,浓淡深浅变化,层次感极强。古玉上的铁锈与玉表粘连十分密,有甚者侵入玉质内不易清除。此法作沁红沁色较浮,散漫不合,日久土斑和红沁色均会消退。

2.提油:人们习惯将清末以前的作色称为“老提油”,而对近现代仿古玉的染色做旧称之为“新提油”,不过清代也有老新之分。《玉纪》中:“虹光草出甘肃大山中,其汁能染玉,用草汁入硇砂少许,抹于玉质纹理间,用新鲜竹板燃火逼之,则深入玉之肤里,红光自面透背,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偶失于辨,或因之获重价焉,此等今世颇少识家,呼‘老提油’者是也。”据说此法甚古,产生于北宋时期。老提油法制的颜色鲜明夺目但沁色大多成片,不会出现牛毛纹、贝壳纹等类古玉具有的沁色特征。《玉纪》中:“比来玉工,每以极坏夹石之玉染作,欲红,则入红木屑中煨之,其石性处即红;欲黑,则入乌木屑中煨之,此石性处即黑,谓之‘新提油’。初仅苏州为之,近则偏处皆是矣”。木屑烧燃,皆为灰炭,红木煨红,乌木煨黑,实为存疑。新提油,《玉纪补》中:“先用色染再放于滚油锅内炸透,然其色外浮,纵有血丝亦系浮于外面,甚有红白相间,即所谓‘猪油炖酱’者,细察中发空色,不似真旧,光由内吐,俗谓‘油炸鬼’即此。”据说油炸时间长短不同会出现深浅不一的枣皮红、橘皮红等色。

有些清代以前的老提油皮壳处的颜色经常还会出现褪色、脱落、成为斑块,反而不及绺裂纹中的颜色深重,这种现象刚好与出土古玉的沁完全相反。经过油炸作色的仿古玉,其表面颇显油腻,摸上去有些粘腻,很难清洗干净,在真品上是不能出现的。通常提作出的沁色难以持久,阳光下暴晒就会变色发枯,并会随天气阴晴发生变化,晴天晦暗,阴天鲜亮,由于经过高温炸煮,玉质酥软,浮光外露,越盘越暗,日久就会精光全消,黯为干枯的腊肉颜色。提油法有三个破绽:一是玉质生嫩;二是色彩晦暗,而且非深即浅;三是因是以骤热骤冷作出,有火烧之像,纹理粗而硬,甚至可以摸到裂纹,毫无古玉内有的鱼鳞片相和粗细渐变相。

3.火烧:有“煨头”之称,方法是用火烧烤玉器,使玉器受热变为白色,又称为伪石灰古、仿鸡骨白。《古玉辨》中:“世之造鸡骨白、象牙白者,以炭火煨之,趁灰未冷时,用水泼于其上,取出宛如古玉之受地火矣。但体有火劫纹而不能去,真者无之,盖一出自然,一出强迫,最易辨也。况伪造之器,全身已经火烧,玻璃光不能露出,皆顽而不灵,直同朽烂之石。”火烧一般是用氧化钙把涂上氢氧化钠的玉器裹好,放到锯末里闷烧两天,烧出的白色似鸡骨白;如想作出牛毛纹,闷烧后拿出用冷水激一下就会产生。如是高锰酸钾的冷水浸泡就会产生血色牛毛纹。玉器着色时温度控制较严,要在三百度时浸入染料中。做黑色地方加上硫化汞裹烧再用砂纸加上猪油进行打磨除光。还有直接放在火上烧或放在氢氟酸内浸泡后打磨的,但磨光硬,全无玻璃光的美感。火烧玉因加热玉器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真鸡骨白则

无,加热过度会有较深的粗裂,质地变的疏松,白色发灰、发黄,有的会有未烧透的点点瑕疵。清乾隆以后,留皮盛行,未曾留皮的古玉往往用火炙烤,作出一层类似沁色的斑片称为“烤皮子”。烤色的色泽一般过于桔黄或过于乌黑,往往着色于玉器的个别侧面和雕刻突出的部位,雕刻的深凹部位则难以上色,烤色遇绺缝就会沁入其中,表现为内外部都有黄和黑,与皮子有别。烤色技术多用于仿制古玉土沁和掩盖瑕绺。、

4.造斑:不同方法可以伪造不同沁色。造黄土锈是将玉器涂上胶水埋入黄泥中,黄泥贴在玉器上似黄土锈,产生的黄土锈随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像古玉的土锈;造黑斑一是将玉器用水煮热,置于铁网上用火慢烤,并不时地涂上蜡油,不久就会出现黑斑,二是用旧棉花泡湿将玉包好,用小火烧烤,待棉花干红后再用水浇,一直到黑色入骨,黑斑往往深浅不一,往往尽力避免通体发黑方才罢休;造红斑是将玉置火中烧,趁热抹上红色颜料和蜡,再热再涂,至玉质呈现枣红色为止,此法仿沁料必浮在表面,经不起用现代仪器放大仔细观察。

5.风梅玉:风玉仿牛毛纹,梅玉仿水坑古,《古玉辨》中“质松之玉,作成古物,用重乌梅水煮一昼夜,其松处被滚水搜空,宛如水激之痕,再用提油法上色,俨然‘水坑古’矣,但玉质太松,其水激之痕究竟不如真者之出于自然,不着形迹耳。”风玉办法是用浓灰水和乌梅水将玉长时间熬炼,用急火乘热取出放在风雪之中或冰窖中,时间约一个昼夜,则玉致冻裂,玉质坚硬者裂缝细若毫发,用其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纹,真古玉牛毛纹曲折,粗细不匀,伪者则不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