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回顾与前瞻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强化品德教育
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 的启蒙教育。
•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一种 “反发展”、“反教育”。
• 环境伦理、生命伦理(基因歧视、 安乐死、辅助生殖)、学校暴力层 出不穷。
35
第一,强化品德教育
冲破空洞抽象的理论与道德的说 教,提高实效性。
• 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走进学生的 实际生活。
《纲要》对我国21世纪初的基础教育 的发展做了全方位的规划,从改革理念、 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策略、课程评 价、教师培训乃至保障措施,都有具体的 规划和规定。
自《纲要》公布三年来,“新理念— 新课标—新教材—新培训—新课堂”,使 得课程改革成绩斐然,博得了国内外教育
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3
框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 概念重建: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 课程实施的焦点与课程文化的再造
17
第二个条件,课程范式的转型
“科学中心主义课程 ” “社会建构中心课程”
18
科学中心主义课程 :
承担着产业社会的现实所必需 的知识与教养这个双重的课题。
课程特点 :
1、强调“科学中心” 2、强调“共同教养”
19
科学中心主义课程 :
它由数学、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以及语文等主要学科组成, 而科学认识被视为现代教养的核 心要素。
• 消解学科逻辑的同时,建构教材的 生活逻辑。
36
第二,关注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指领悟一定的 文化理想,并且据此掌握一切个人 心智能力的统整的创造性发展。其 内涵是随着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理念 的演进而有所不同。
7
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 习的主体”,而且是“学 习的主权者”。保障“学 习权”即保障基本人权。
8
要落实这个课程改革理念, 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课程政策的转型 第二个条件,课程范式的转型 第三个条件,教学范式的转型
9
第一个条件,课程政策的转型
“精英主义教育” “大众主义教育”
10
精英主义教育 :
4
第一部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
5
(一)理念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 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 习权”,求得每位学生的充分的、 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权”涵 义:
1、阅读、写作的权利 2、提问、深思的权利 3、想象、创造的权利 4、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 5、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 6、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
29
灌输中心教学 :
教学观摩、观摩焦点、课堂法庭
对话中心教学 :
反对话文化—对话文化
30
保罗·弗莱雷(P.Freire) :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 没有了交流
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31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
• 同客观世界的对话—认识性实践 • 同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 • 同自身对话—伦理性实践
15
大众主义教育的基本特色 :
1、关注传统文化和基本道德的熏陶。 2、掌握世界普遍通用的知识,培养沟通
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强化全球意识。 3、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4、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
习方式的弹性化。
16
从“精英主义教育”转型为“大 众主义教育”,归根结底,意味着 转变我国教育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而《纲要》规定的“三级课程管理” 的体制正是符合我国教育生成方式 的转型需要的。
32
这种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超越二元论的: 它强调
➢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 ➢接受知识与发现知识 ➢知识结构与知识建构 ➢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
等诸多关系的统一。
33
(二)亮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特点(亮
点)是什么?这些亮点是需要我 们重点关注的课题,也是国际教 育界共同面对的话题。
34
20
科学中心主义课程 :
这种课程并不是普遍的、永 恒的,作为产业社会的产物,只 能适应产业社会而不能适应信息 化时代的挑战。
21
社会建构中心课程 :
立足于以健全人格的建构为核心 的、以新的知识观、学习观为基础的 新的课程文化的创造 。
课程特点 :
1、强调“统整知识”(“跨学科学 2、习强”调)“学校即学习者的共同体”
22
社会建构中心课程 :
这种课程把理解学生直面的现 代社会的课题、能够主体式地参与 学习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
23
社会建构中心课程 :
课程改革的课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靠单纯地 满足于所谓的“读写算”技能所能 解决的,更不是现成的知识技能的 灌输。
24
社会建构中心课程 :
因此,课程改革不能单纯基于 “工具理性”的课程开发,而必须 转型为基于“人格建构”的课程理 解与课程开发。
以少数所谓“优等生”为核心,大 多数学生退居边缘进而成为教育的牺 牲品。“生产模式”追求整齐划一, 追求“规模效益”,培养机械、苍白、 无个性的“标准件” 。
11
大众主义教育 :
不是扼杀学生人性的教育,而
是丰富人性的教育;不是少数人
取胜、多数人惨败的教育,而是
寻求人人发展、人人成功的教
育。
12
面向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特的心灵
25
课程生成模式的转型
“阶梯型” “登山型”
26
阶梯型 :
目标—成就—评价 一元化、划一化
27
登山型 :
主题—探究—表达 多元化、个性化
项目学习、问题学习、 服务学习、体验学习、 表达学习、投入学习。
28
第三个条件,教学范式的转型
“灌输中心教学”
“对话中心教学”
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 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的实施。
课程改革: 回顾与前瞻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地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
钟启泉
1
引言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2001年)作为国家规模的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幅蓝图,体现了两 个基本特色。
• 广阔的国际教育视野
• 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
2
引言
这正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 在性格。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平等与 优质兼得。教育发展的过程是教育 民主化的过程,教育民主是衡量教 育进步的基本尺度。
13
抛弃“精英主义”的教育生产 模
式,乃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
“人力资源大国”的新世纪发展战 略所
需要的。
14
基于大众主义教育思想的新 课程追求:
让课程适应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