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课件 粤教版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 人类历经艰险,趟过历史长河,创造了不计其数的 灿烂文化,亦有希冀性灵之光在大地上坚定地照亮,
照亮我们自己,照亮整个未来。天边,我已看到那 性灵之光的乍现……(合)
对接高考
综合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举进士。 时高宗崩于东都,将迁梓宫长安。于是,关中无岁,子昂 盛言东都胜垲,亦可营山.陵.。武后奇其才,召见金华殿。子昂 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拱初诏问群臣调元气当 以何道子昂因是劝后兴明堂太学即上言:“臣愿陛下为唐恢万 世之业,相国南郊,建明堂。
乃月孟春,躬藉田、亲蚕以劝农桑,养三.老.、.五.更.以教孝悌, 明讼恤狱以息淫刑,修文德以止干戈,察孝廉以除贪吏。”又 言:“‘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奈何为天下而轻礼乐哉?愿引胄子使归太学,国家之大务不可 废已。”
后召见,赐笔札中书省,令条上利害。子昂对三事。其一 言:昔尧舜不下席而化天下,盖黜陟幽明。陛下知难得人,则 不如少出使。其二言:国家兴衰,在县令也。今吏部调县令如 补一尉,但计资考,不求贤良。故庸人皆任县令,教化之陵迟, 顾不甚哉!其三言:宜脩文德,去刑罚,劝农桑,以息疲民。 蛮.夷.知中国有圣王,必累译至矣。
于时,吐蕃、九姓叛。子昂上疏曰:“盗兴则安北不全, 甘、凉以往,跷以待陷,后为边患,祸未可量。此国家大机, 不可失也。”其后吐蕃果入寇,终后世为边患最甚。后复召见, 使论为政之要,适时不便者,毋援上古,角空言。子昂乃奏八 科:一措刑,二官人,三知贤,四去疑,五招谏,六劝赏,七 息兵,八安宗子。俄迁右卫胄曹参军。虽数召见问政事,论亦 详切,顾奏闻辄罢。
• C.陈子昂对天下有忧患意识,对边防颇有远见。他 提出必须保全安北府,否则其日后成为边患,灾祸 不堪设想。后来吐蕃果然入侵,成为后世最严重的 边患。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三单元 12 寄欧阳舍人书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三单元 12 寄欧阳舍人书

书之非公与 是, 苟:倘若,如果。则:就。书:书写, 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记载。公:公正。是:对的,正确。

不 足以 行 世 而 传后。 行世:流行
所写的墓志铭也就不足以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于当代。
而:连词, 故千百年来,公 卿大夫至于 里巷之士,莫不 表示并列。所以千百年来,朝廷的公卿大夫一直到乡里的人士,无不
功业。纪:记载。以: 至于 通
材 达 识,
因,因为。而:而且。至于那些具有广博的才能、通达的见识、
义烈节士,嘉言 善状,皆 见 于篇,则足 为 义烈忠节、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墓志铭中见到,足以成为

法。 通材达识:才学广博、见识通达的人。材:
后人效仿的榜样。同“才”。嘉言善状:美好的言论和事迹。
足为后法:足以成为后人 警劝 之道,非近 乎史, 效法的楷模。法:效法。警醒、劝诫的意义,不是接近于史书,
(3)见① ② ③则 而 事善必 不人铭 目喜而见.于见 耳.之 见 闻.传__动动_____介词词______词,,______,通看______被“见______现____”___ ④汝真女子之见. _名__词__,__见__解__,__见__识___
(4)得① ② ③生 则 暂人者得.情得 于.之致 己所其 ,不严快得 然._自动___足词动____,词_____能动,______够词符______,合_____得___到___ ④往往有得. _名__词__,__心__得__,__收__获___
使死者无有 所憾,生者 得 致其 严。 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尊敬。
而 善人 喜于 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 无有 所 好人喜欢自己被表彰,就勇于建立功业;坏人没有什么可以

最新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3.12 寄欧阳舍人书

最新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3.12 寄欧阳舍人书

【文言归类】 一、通假字 1.则必铭而见之 (“_见__” 同“_现__”,_显__现__,___表__彰__) 2.至于通材达识 (“_材__” 同“_才__”)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_畜__” 同“_蓄__”, _积__蓄__,_富__于__)
二、一词多义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后者强调作者的人选问题,而前者则是对欧阳修有 关论述的补充和发挥。碑志和史传有相通之处,好的碑 志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但千百年来, 在一些作者手中,碑志成了一种应酬文字,有的甚至颠 倒是非,美化恶人,牟取重金。欧阳修写碑志力求不虚 美,不溢恶,这与作者提倡“公与是”的写作态度和他 对“立言者”徇私滥作“不实”之铭的批评是一致的。
2.而善人喜于见传。 ( 被动句,“见”表被动 )
翻译:_因__而__好__人__喜__欢__自__己__被__传__记__传__颂__。__
3.非近乎史, 其将安近? ( 宾语前置句,宾语疑问 代词“安”放在了动词“近”的前面 ) 翻译:_不__与__史__传__相__接__近__,___那__么__又__与__什__么__相__接__近__呢__?__ 4.夫铭志之著于世。 (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世”置 于“著”后 ) 翻译:_碑__铭__之__所__以__在__世__上__有__显__著__地__位__。__
5.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 ( 省略句,“一”后省略 宾语“文” ) 翻译:_就__可__以__知__道__先__生__推__恩__赐__给__我__一__篇__文__章__。__ 6.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固定句式, “非……也”为固定句式 ) 翻译:__不__是__有__很__高__的__道__德__修__养__而__又__善__于__写__文__章__的__人__,__ _不__能__担__负__这__一__工__作__。__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2寄欧阳舍人书 (共16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2寄欧阳舍人书 (共16页)

总结全文
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是最重视作文 章法的,他的文章结构严谨,自成一家。 本文从写信缘起——议论志铭——传世志 铭的关键——盛赞欧阳——深谢欧阳,内 容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
课后练习
赏析曾巩的《西楼》诗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赏析】 这首诗描雄伟气势,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
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 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
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教学目标 1、了解墓志铭这一种文体;
2、积累文言知识点; 3、感受曾巩对先祖的怀念追 悼之情与对他人的感恩与尊重 之心。
作者曾巩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北宋散文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 影响也很大。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 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 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 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 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记叙文亦常 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 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 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
领悟重点
1、本文实为写给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但却用 了相当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 对此,我们应怎样理解?
文章从第二句起,没有就如何“感与惭并”下笔,而是就 墓志铭的文体功用展开论述,指出碑铭虽以存美为主,所述亦 应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像史传一样劝善惩恶。 后者强调写作者的人选问题,而前者则是对欧阳修有关论 述的补充和发挥。碑志和史传有相通之处,好的碑志往往有较 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由此可见欧阳修的文学观点对曾巩 影响之深。总之,全文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 铭写作的得失,辗转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铭文的幸运。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课件138页文档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课件138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12课《寄欧阳舍 人书》课件1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寄欧阳舍人书 课件(23张)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寄欧阳舍人书  课件(23张)
②而世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 定成就的人)
(4)一词多义
生者得致其严尊敬 严虽董之于严刑严厉,严格
严霜结庭兰猛烈,厉害
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根据 今背本而趋末根本,基础的东西 本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 本在冀州之南本来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有的,有的人 或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也许
文章就是这样由远及近,从古及今。由虚及实,从泛论 而及于欧阳修之身。这就是曾巩的“纡徐”之笔。沈德 潜评论此文道:“逐层牵引,如春蚕吐丝,春山出云, 不使人览而易尽。”(《唐宋八大家文读本》)评得形象而 中肯。
(2)简奥。言简而意深,乍看文句平淡,回味则意味 深长。以第一段为例:“去秋人还”,“人还”犹如说 “墓志铭”收到了,交代之意;“蒙赐书”及撰“铭”, 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 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 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却有四层意思,简洁精 当,意蕴深长。
2.走近作者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南来(今属 江西)人。嘉祐进士。少以文章见赏于欧阳修。尝奉诏编校 史馆书籍,校定南齐、梁、陈三书,整理《国策》《说苑》 《新序》。官至中书舍人。散文平易典重,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著有《元丰类稿》。
3.写作背景
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与唐代的韩 愈相提并论,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 作一篇墓碑铭。秋,曾巩收到了欧阳修的回信。次年,为 了向欧阳修致谢,曾写了此文。这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 它没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词,而是通过对 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 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 追求。

高中语文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曾 巩



K12课件
1
• 重点: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 难点: • 一083),字子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 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 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 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 和主宰世界。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 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 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 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 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 姚鼐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 重点词语:
1、则铭而见之 同“现”,显现,表彰。
重点句式 1、夫铭志之著于世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2、此其所以与史异也K12课件
8
曾巩叩头再拜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
承蒙您赐我的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神
道碑铭,反复拜读,感激和惭愧之情一起
涌上心头。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
K12课件
11
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
用是一样的。假使那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
以写在碑铭上呢?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
方。碑铭的写作,能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
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尊敬。好人喜欢自
已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有什么可
以记载的,就羞愧而且恐惧。至于那些具有广
博的才能,通达的识见,义烈忠节,美言善行
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
不同的地方。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
无所不写,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
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
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 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
2.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 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
荣耀 (8)相同、一样
五、古今异义
1.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 今义:凭自己,不依靠别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建立功业
2.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
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 孙三代。
第六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而先生进.之。而先生显.之(
)
2.先祖父屯(zhūn)蹶(jué)否.(pǐ)塞以死(
)
3.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
4.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具其所.以.然(
)
答案:1.进:提携 显:使……显耀 2.否:不幸 3. 荣:使……获得荣耀 4.辱:对人表示尊敬的谦辞,无实 义 进:说出 所以:……的原因
者更是加倍的困难。
2.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 于巩、而及其三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

内容 理解
2.本文第3段开头“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 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这句话的作 用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说明撰写墓志铭能做到完全公正和 正确的,必须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为后文赞扬 欧阳修埋下伏笔。
栏目链接

内容 理解
3.作者借本文想表达什么?
栏目链接
明确:本文以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 为切入点,论述了墓志铭的作用及后来流于不实的 原因,指出作好墓志铭应具备的条件,赞扬了欧阳 修为他祖父所作墓志铭的“公与是”,并对欧阳修 的道德文章深表钦佩。

栏目链接
结构 框架

(2)简奥。言简而意深,乍看文句平淡,回味则意味 深长。以第一段为例:“去秋人还”,“人还”犹如说 “墓志铭”收到了,交代之意;“蒙赐书”及撰“铭”, 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阳修文之精 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 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却有四层意思,简 洁精当,意蕴深长。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内容 理解
1.本文第1段写了什么?
栏目链接
明确:第1段,首先交代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 诵墓碑后的总的感受。接着叙及撰写暮志铭的意义。 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 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本段借助 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 用。


栏目链接
(3)古今异义。 ①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 今义:凭自己,不依靠别人 古义:_建__立__功_业__________ ②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___以__及___________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Word版含解析
②动词,_接__近__。③副词,_表__反__问__,_难__道__、__怎__么__)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铭志之著于世。(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世”后置于“著” 后) 译文:_碑__铭__之__所__以__在__世__上__有__显__著__地__位__。__ (2)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译文:_这__大__概__是__它__和__史__书__不__同__的__原__因__吧__。__
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孰不欲宠. 荣.其父祖
而世之学者
..
古今异义
1.第二段叙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二段交代了写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铭后的总的感受, 接着叙及撰写墓志铭的意义。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 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本段 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
后者强调作者的人选问题,而前者则是对欧阳修有关论述 的补充和发挥。碑志和史传有相通之处,好的碑志往往具有较 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但千百年来,在一些作者手中,碑志 成了一种应酬文字,有的甚至颠倒是非,美化恶人,牟取重金。 欧阳修写碑志力求不虚美,不溢恶,这与作者提倡“公与是”的 写作态度和他对“立言者”徇私滥作“不实”之铭的批评是一 致的。由此可见欧阳修的文学观点对曾巩的影响之深。总之, 全文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 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的铭文是幸运的。
(10)有名侈.于实(动词,_过__分__,_超__出__) (11)非畜道德者恶.①能辨之不惑,议.②之不徇.③(①副词,_用__在__
_动__词__前__作__状__语__,_表__示__疑__问__,_怎__么__、__哪__。②_评__议__。③_徇__私__情__)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同步教学课件:12寄欧阳舍人书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同步教学课件:12寄欧阳舍人书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之。
翻译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大概是为了 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
点评这句话指出史书与墓志铭书写内容不同。史书上善恶之事 都可记载下来,但墓志铭是为了立碑刻铭显扬自己。
且敢进其所以然(动词,进言) 而先生进之(动词,提携,推举) (2)进 是进亦忧,退亦忧(动词,出仕)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动词,超过,
超出) 则必铭而见之(动词,同“现”,显现,表彰) 而善人喜于见传(介词,被) (3)见 事不目见耳闻(动词,看见) 汝真女子之见(名词,见解,见识)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处所,在) 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连词,表因果) 皆务勒铭以夸后世(连词,表目的,用来,来) 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助词,不译)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4.辨活用 (1)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2)则足为后法(名词用作动词,效法) (3)先祖父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扬) (4)孰不欲宠荣其父祖(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尊崇光荣) (5)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考证) (6)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名词用作动词,写文章) (7)生者得致其严(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生者得致其严(动词,能够) 则人情之所不得(动词,符合) (4)得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形容词,得意) 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介词,表原因,因) 皆以美于徐公(动词,以为,认为) 何以战(介词,表凭借,拿,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名词,表时间和 (5)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 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 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 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 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如《寄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 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 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 《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 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 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
感与惭并。夫铭志之着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
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
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
见之;
(译文)巩叩头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承蒙您赐
我的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神道碑铭,反复拜读,
感激和惭愧之情一起涌上心头。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
著地位,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
同的地方。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无所不写,而
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
义的美德的人,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
碑铭来显扬。
整理ppt
第一段(2): (原文)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恶,则 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 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 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 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 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译文)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
第三段(2):
(原文)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 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 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 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译文)如同用一个人,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 怎么能够辩别他而不受迷惑,评议他而不徇私情? 能够不迷惑不徇私情,就达到公正而且正确了。倘 若所写的人文辞不擅长,那么,在人世间还不能流 传开来,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胜人了。所以 说: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 不能担负这一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
第三段(1): (原文)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 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 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 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 有名侈于实。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 和正确的合适人选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 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大概有很高道德修养 的人,他对于恶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的请求,对 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而人们的行为品德, 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 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恶相差悬 殊,而不容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 的名声;有的人的名声要大整理于ppt 他的实际表现。
第二段(1):
(原文)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 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 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 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于是乎铭始不实。 (译文)到了世道衰败,作为人的子孙,都 一心想褒美称扬他故去的亲人,而不再根据 事理。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力求刻 石立铭,用来向后代夸耀。撰写碑铭的人既 然不能拒绝而不写,又因为他的子孙所请托 的,倘若写上墓主丑恶的东西,就是不合人 情,于是碑铭开始不真实了。
用是一样的。假使那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 铭上呢?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方。碑铭的写作, 能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 尊敬。好人喜欢自已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 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就羞愧而且恐惧。至于那些具有广 博的才能,通达的识见,义烈忠节,美言善行的人,都 能在碑铭中见到,足以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警戒劝勉 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整理还ppt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
整理ppt
写作背景: 庆历四年,曾巩致书欧
阳修,请他为祖父曾致尧作 神道碑。庆历六年,欧阳修 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 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 巩即写此信致谢。这封信作 于庆历七年,作者29岁。
整理ppt
第一段(1): (原文)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覆观诵,
整理ppt
第二段(2):
(原文)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茍讬之非人, 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 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 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讬之非人,书之非公 与是故也。 (译文)后代要写碑铭的人,应当要观察所撰 写的对象。倘若所托非人,就会记载得不公正 和不正确,所写的碑铭也就不足以流地于当代 并流传到后代。所以千百年来,朝迁的公卿大 夫直到乡里的人士,无不撰有碑铭,但能够流 传下来的大概很少。它的原因不在别的,就是 所托非人,记载得不公整理正ppt 和不正确的缘故。寄欧阳曾 Nhomakorabea巩舍


整理ppt
作者曾巩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 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 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 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 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 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 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 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 把他的文整理章ppt奉为圭臬。
整理ppt
第四段(1):
(原文)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 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 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 后无疑也。 (译文)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 虽然有时在当代并存,也许几十年或一二而年才能出 现。这种人传世是这样的困难,碰到他又是这样的困 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本来就是所谓几百年才能出 现的。先祖父的言行卓然出众,幸而遇到先生,得以 写出公正和正确的神道碑铭,这碑铭能流行于当代并 流传到后代是毫无疑问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