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台港澳文学概论.共22页

合集下载

《港台文学专题讲座》课件

《港台文学专题讲座》课件
社会背景 影响 关系
港台文学生于民间,具有反映民间烦恼的特点, 因此与社会密切相关。
港台文学作为文化产物,增强了本地文化认同感, 提高了本土文化软实力。
港台文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生活, 也影响生活。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港台文学的未来发展
1 前景
随着地区文学和少数民族 文学的崛起,港台文学将 逐步拓展其影响范围。
港台文学作品解读
背景
《鱼米之乡》是一本关于乡村生活的小说,讲述了 一个农村小村庄的变迁。
情节
《鸳鸯蝴蝶》是一篇女性小说,讲述了两位女性的 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女性生活的困境,以及对传 统观念的挑战。
人物
《金锁记》是一部以家庭为主线的小说,塑造了许
主题
张爱玲的小说以情感、女性话题为主,关注人际关
港台文学与社会
收获
通过这场精彩的讲座,我们加 深了对港台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收获了满满的知识和启示。
未来展望
港台文学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持 续壮大,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 发扬作出重要贡献。
讲座主讲人
我们邀请了资深港台文学研究专家担任主讲人,他拥有多年港台文学研究经验,为我们带来 了丰富的知识。
港台文学概述
1
历史
港台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2
流派
港台文学系由各地文学作品汇聚而成,分为主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由散文、 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流派。
3
代表作品
港台文学是海内外华人文学的重要分支,代表作品有《天马茶房》、《鱼米之 乡》、《鸳鸯蝴蝶》等。
2 挑战
3 方向
未来,港台文学将面临来 自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巨大 冲击,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 港台文学选讲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  港台文学选讲

1、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空前孤立,于是在经济上 放宽政策,大量吸收外资,台湾殖民经济空 前“繁荣”,使农村破产,农民和城市下层 老动者的生活陷于困境。 2、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一、作者简介

中国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47 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不久转香港,次年迁居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 业后,入军界任翻译官。1954年与诗友共创蓝星诗社。 1956年退役,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返台 后任师范大学讲师,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诗的部 分。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任香港中 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1985年返台定 居。1948年起发表新诗。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舟子的 悲歌》。30多年来,他的诗、散文、评论、翻译作品等著 作达20多种,其中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天 狼星》等10多部,散文集《左手的缪思》、《青青边愁》 等7部。其诗题材广泛,构思奇巧,字句凝练,主题隐伏, 受西方现代诗影响很深。在台湾和海内外都有影响。
钟理和(1915-1960)
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原籍广东梅州, 世居台湾高雄市屏东。只读过小学,18岁起在父 亲办的农场当助手。不久与农场女工钟台妹恋爱。 因当地风俗不准同姓结婚,钟理和即于1934年离 家出走,到沈阳学驾驶,两年后将钟台妹接到沈 阳结婚。1941年,迁居北平,并开始学习创作。 1945年在北平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举家迁回台湾。当过教员,患肺病疗养3年, 家庭经济日趋恶化,长子营养不良跌成残废,次 子在贫病中夭折。但他仍然坚持创作。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4、70年代文坛状况

七十年代香港小说表现出 “大陆文化向往”和“海洋文化 向往” 的双向选择。 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被误解为民主化与反传统,和 某些西方观念吻合,因而扩大了大陆的影响力。


崛起了一批“打工仔”出身的作家,像海辛、金依、张君默、 陈浩泉等,他们以工厂、渔村、小镇生活的纯朴古风来对抗 资本主义生活中的厚颜无耻、冷酷无情、斤斤计较、利欲熏 心、追求虚荣。这些来自下层的作家以宣扬下层劳动人民轻 利重义、互相帮助、忠贞爱情等美德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 并希望以此来拯救社会。于是,70年代出现了一批“拯救社 会和自我”小说创作。
二、光复以后文学(50年代):
1.反共文学 2.怀乡文学

林海音《城南旧事》、张秀亚《三色堇》、余光 中《舟子的悲歌》、谢冰莹《爱晚亭》、聂华苓 《台湾轶事》。
3.乡土文学

钟理和《笠山农场》,赖和、杨逵、吴浊流等。
孟瑶、郭良蕙等开启言情小说潮先河。
4.纯情文学

三、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派文学的产生 背景:向西方倒的政策,崇洋思想,文化高压,割断与大
1927北伐后,结束文白夹杂,开始新文学创作。 1928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9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影响最大新文学刊物《红豆》月刊。 拓荒期最有成就作家:侣伦。

(二)发展(1937-1950):
1937大陆作家来港创作:巴金、茅盾、戴望舒、许 地山、萧红、端木蕻良等。 1941香港沦陷,作家回内地;1946再次来港(郭沫 若、茅盾、陈残云、黄谷柳、徐訏等);内地作家 两次来港,推动了香港文学繁荣。
六、90年代台湾文学

文学概论PPT学习教案

文学概论PPT学习教案

文学理论 教程
BAC
K 第10页/共27页
心理批评
心理批评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 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
心理批评中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格式塔心理学影响最大。其他如 原型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批评,也各有特点,就不再一一评介了。
本章导航本章导航第一节第一节文学批评界文学批评界定定一文学批评与文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学的生产和接受二文学批评作为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意识形态评价第二节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文学批评的多样形态多样形态历史上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形态评形态第三节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文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学批评及其标准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点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准和艺术标准第四节第四节文学批评家文学批评家一批评家的职责一批评家的职责二批评家的态度二批评家的态度三批评家的素养三批评家的素养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理论 教程
BAC
K 第13页/共27页
批评文体的多样性
批评文体和批评方式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从批评文学 的体裁样式说,是文体;从批评话语的表达角度说,是方式。这 意味着,一定的批评方式总是通过一定的批评文体来表现的。
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人们创造了批评文体的多种形式,如论文、 点评、诗话、随笔、评传、序跋、书信、对话等等。(介绍略)
文学理论 教程
BAC

港台文学 1

港台文学 1

乱都之恋
(乱都是指北京,因为那时正值奉直开战,北京城內
外人心颇不安,故曰乱都。)
一 二 不愿和你分別, 乱哄哄的北京, 终又难免这一別。 依旧给漫天的灰尘笼罩 自生以来,不知经历了 着。 多少的生离和死別, 我大清早就督着行李, 但何曾有过这么依恋, 冲着杂沓的喧囂 这么怆惜的离別! 冒者迷濛的灰雾, 独向将载我走的车中去。
1、新文学运动的提倡与论争
提倡:1920—1926年间,留学日本的青
年蔡惠如、林献堂组织“新民会”,创 刊《台湾青年》,发动了台湾的新文化 运动,然后有张我军、赖和等撰文抨击 旧文学。 台湾青年张我军,身受“五四”运动洗 礼,于1924年9月在《台湾民报》第2卷 7期上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 呼吁台湾青年以“团结、毅力、牺牲” 为武器改造台湾旧文化。
6 、新生代作家:龙应台、萧飒、
罗青、朱天文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第二节
香港文学
香港属于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香港新文学的开创(20世纪初) 内容: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 状态 如,侣伦《穷巷》 黄谷柳《虾球传》
2、50、60年代的本土作家和通俗小 说潮流 (1)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 传统小说样式 浓郁的现代感 (2)亦舒、岑凯伦的言情小说 3、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的文学发展 如,董桥的散文 (华侨子弟,有着复杂的教育背景)

秋朝的天空, 半晴不晴地, 散射着很微弱的朝晖, 微光里,愁惨中, 火车载我向南去了。
四 火车纵无情, 火车纵万能, 也载不了我的 灵魂儿回去, 我已经把它寄 托在这里了。
在内容与技巧上,《乱都之恋》都具有重要 的文学史价值,它是第一部以从未用过的语 言写出的从未有过的爱情诗篇,是台湾新诗 创作的一个重要开端。

文学欣赏课件港澳台文学

文学欣赏课件港澳台文学

金庸小说
金庸,原名查良镛, 1924年生
于浙江海宁,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 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 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 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 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 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与 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 三大宗师。
文学欣赏
第一章 概述
文学欣赏
第八章 中国港澳台文学欣赏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情景导入
? “世界华文文学”: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所有用汉语写作的文学。 ?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世界华文文学经历了从“台港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
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台港文学时期、90年代的海外华文 文学时期、21世纪进入世界华文文学时期。 ? 1982年,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了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 ? 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广州暨南大学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世 界华文文学界在中国有了统一的团体。该学会是由从事世界华文文学创作 、研究的作家、学者和业余研究人员组成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暨南大 学原副校长、教授饶芃子当选首任会长。 ? 华文文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语种文学,较之其他语种,其在世界上拥有更 广泛的读者。“世界华文文学”的名称也延续至今。
飞─《飞狐外传》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诀》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 鹿─《鹿鼎记》
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港澳台各个历史时期文 学发展的概貌以及主要作家作品; ? 使学生对港澳台文学的不同题材 的作品,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等都有所了解; ? 提高学生对港澳台文学的阅读理 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 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台港文学

台港文学
(二)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 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 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
二、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
(三)借鉴了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 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 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 视觉与心觉的运用等。
(四)语言可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来描 述。
返回
15三朵花--刘雪华俞小凡金素梅 黄叶无风自落 秋云不雨常阴 天若有情天易老 摇摇幽恨难禁 惆怅旧如梦
返回
16望夫崖--俞小凡林瑞阳翁家明 传说里,有一个女孩 心上人飘流在海外 传说中,她站在荒野 就这样,痴痴的等待 山可移,此崖永不移 海可枯,此情永不改
返回
17一帘幽梦--陈德容刘德凯萧蔷林瑞阳 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 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谁能解我情衷,谁将柔情深种 若能相知又相逢,共此一帘幽梦
(三)战后香港文学
1941年香港沦陷,南来作家大多撤回内地,香 港文学处于凋零时期。从1946年夏天开始, 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残酷镇压民主运动, 大批作家为了躲避战火,再次来到香港。他 们从事创作,创办报刊,培养了大批文艺骨 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郭沫若的《洪波曲》、 茅盾的《锻炼》、黄谷柳的《虾球传》、聂 绀弩的《天亮了》;诗歌有邹荻帆的《浅水 湾》等。
(二)50年代台湾文学 50年代在国民党的专制下,台湾“反共八股” 的“反共文学”泛滥一时
(三)60年代台湾文学 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是现代派文学。
(四)70年代台湾文学 乡土文学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陈映真的《将军族》、《华盛顿大楼》,黄春
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五)80年代台湾文学 :呈现出多流派、多风 格、多题材的多元化格局。

台港澳文学选读

台港澳文学选读
台港澳文学选读
绪论
一、为何学习台港澳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架构的需求 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空间 丰富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情感色彩和情感结构
二、研究视域的扩大与整合 台港文学-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 文学 1979年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在《当代》发 表 曾敏之《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 》发表 在《花城》创刊号
2、30年代初关于“乡土文学”的倡导 “用台湾话作文,用台湾话写小说,用台湾话 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物” “到民间去”、“到农村去” 受到大陆左翼文学运动的影响
3、对“皇民文学”的抵制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 文学”,禁止台湾作家用中文写作。 一些作家虽然用日语创作如吕赫若,但作品中 仍然有隐晦的抗日意识,倾向描写乡土风情。 吴浊流等作家地下中文创作,等待黎明。
三、澳门文学概观 澳门新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40年代澳门新文学萌芽。抗战时期,茅盾、 张天翼、端木蕻良等内地作家在澳门播下种子。 2、50-70年代澳门文学的探索阶段。“离岸文 学”,澳门本土没有提供足够的发表空间给本 土作家,转而到香港投稿。
3、80-90年代澳门文学的发展期。 改革开放,内地与澳门文化交流频繁。澳门经 济复苏,文化也随之提升。 1984年的港澳作家座谈会明确提出“建立澳门 文学的形象”的主张,创作开始走向自觉。 澳门诗歌创作最能代表其成绩。多元化的艺术 追求。古典倾向如胡晓风、江思扬等。
现代主义色彩如陶里、淘空了等 后现代风格如苇鸣、懿灵等 散文的发展与报刊的文艺副刊同步发展。主要 作家有林中英、李鹏翥等。 小说发展稍逊一筹。
阅读小说篇目: 林海音《城南旧事》 陈映真《将军族》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我爱玛丽》 王桢和《嫁妆一牛车》 白先勇《玉卿嫂》《游园惊梦》 聂华苓《爱国奖券》

港台文学绪论

港台文学绪论

1986 《台湾新文学概观》、《台湾当代文学》 1987 《现代台湾文学史》 1988 《台湾现代文学简述》 1989 《台湾新文学初编》





20世纪90年代:兼关注香港文学 1990 《香港文学简史》 1993 《香港文学概观》 1995 《香港文学简论》 1996 《香港当代小说概述》 1997 《香港文学史》 1998 《当代香港写实小说散文概论》 1999 《香港小说史》

1984《杨逵小说选》、《赖和短篇小说选》 李黎、聂华苓lí nɡ 、於梨华、白先勇、张系国都 是大陆籍台湾旅美作家; 钟肇政、陈映真、王拓、杨逵kuí 、赖和是台湾 本土作家。

学术成果:(文学评论、新文学论丛、当代文学研究丛刊) 论文:张葆莘bǎo shēn 《旅居海外的台湾作家》、张超《借欧 美现代派之琴,唱中国流浪者之歌——论於梨华的创作》、封祖盛 《论白先勇的小说》、卢菁jīnɡ 光《他在探求什么——台湾作家 张系国散论》、武治纯《台湾文坛老兵——杨逵桨其创作》、潘翠 菁《台湾省作家——钟理和》等 专著:1984《台湾小说作家论》(赖和、吴浊流、杨逵、钟理和、 林海音、於梨华、白先勇、黄春明、杨青矗) 1985《压不扁的玫瑰花——台湾乡土文学初探》 1986《乡恋、哲理、亲情——台湾文学散论》等


总集类: 《台湾当代名家作品精选集》(10种,国文 联)、《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中国友 谊)、《二十世纪台港及海外华人文学经典系列 丛书》(花山文艺)等。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厦门鹭江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文学的宣传、教化、认识功能——审美、娱乐、 消费功能 言情、武侠、科幻、历史等通俗类作品出版 着重于文学本身艺术品质考量的学术定位及适应 市场需求的赏析性评价成为主流。

第一讲台港澳文学概论.

第一讲台港澳文学概论.

(二)20世纪50~70年代
• 1.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仍然抱有重返大 陆的政治幻想,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了完 整的反共体系,大力提倡“战斗文学”、 “反共文学”,并成为文坛为主流。 • 2.现代派文学在50年代兴起。虽然作家文 学主张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现代主义倾 向。
• 3.这一时期台湾旅外作家的创作,以留学 生文学为主。6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主要 描写台湾留美学生和旅美华人在生存层面 上的磨难,在表现他们与异族文化的冲突 中,彰显其精神上的失根之痛。失根与乡 愁,几乎是同时代留学生作品的共同主题。 到7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突出特征是作品 中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回归祖国的情感。在 艺术上,留学生文学多有“中西合璧”的 色彩。
• 2、在香港创作界,“南来作家”(指由内地 南来香港的作家)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创作力 量。纵观20世纪香港文学发展的历史,一 共有过三代南来作家。
• 3、“旅港作家” 在人数上,旅港作家远远不如“南来作家” 多,但有些人在港台文坛相当有影响,其 旅港期间的创作也值得一提。比较早的有 张爱玲,与张爱玲旅港的情形颇为相似的 是陈若曦。 从台湾旅港的作家对于香港作 家多元化的组成结构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
四、澳门文学
• (一)澳门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20世纪40年代澳门新文学萌芽。 2、50~7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 中,澳门文学 创作受内地极“左”思潮的影响较 大,这一时期的澳门文坛比较沉寂。但这一时期 一些澳门文学青年将稿件投向香港,从而形成了 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离岸文学”。 3、80—9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发展阶段。1984年的 港澳作家座谈会明确提出了“建立澳门文学的形 象”的主张,澳门新文学的创作走向自觉。
第一讲 台港澳文学概论

第一讲,台港文学概论

第一讲,台港文学概论

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 (二)50——70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国民党 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 当局迁台后,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当局迁台后,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1、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战斗文学”、 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 、 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 战斗文学” 反共文学” “反共文学”。 2、50年代初“怀乡文学”风行一时。 年代初“ 、 年代初 怀乡文学”风行一时。 3、现代派文学的兴起。现代派文学兴起于 年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现代派文学兴起于50年 代,至60年代几乎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诗歌 年代几乎盛极一时, 年代几乎盛极一时 和小说领域。 和小说领域。 4、以娱乐消遣为审美追求的通俗文学得以流行。 、以娱乐消遣为审美追求的通俗文学得以流行。 5、70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 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产生两次大的论争。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产生两次大的论争。 6、留学生文学崛起并延伸至八九十年代。 、留学生文学崛起并延伸至八、第二次南下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 、第二次南下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 2、现代派文艺思潮。 、现代派文艺思潮。 3.武侠与言情等通俗小说蔚为大观。 .武侠与言情等通俗小说蔚为大观。
(三)80——90年代 年代 1、第三次南下作家,日渐成为香港文学界的 、第三次南下作家, 生力军。 生力军。 2、专栏文学繁盛、产量惊人。 、专栏文学繁盛、产量惊人。 3、女性作家群起涌现。 、女性作家群起涌现。 4、学者散文成为独特景观。 、学者散文成为独特景观。 5、“回归文学”成必然主题。 、 回归文学”成必然主题。
第二节 香港文学的发展概况
从20世纪 年代后期到世纪末,香港文学 世纪20年代后期到世纪末 世纪 年代后期到世纪末, 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20——40年代 年代 1、香港新文学的起步。 、香港新文学的起步。 2、第一次南来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 、 用。

台湾文学概论

台湾文学概论

台湾文学概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人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历史。

在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高压,对外投降,甲午战争失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给日本,从此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台湾又长期孤处岛上,这样使台湾成为一块特殊的领域,台湾文学也因为这些历史因素而成为一种“边缘”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虽然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大陆和台湾文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诸如作家队伍的组成,作家的学识、素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文学思潮和流派,甚至表现和文字技巧等都存在着差异。

但不管有多大不同,它们都是中国人写的,是用汉语言文字写的,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是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文学品种、体裁也基本上是一致的。

虽然各具特色、观念见解不一,但都是中国文学这一点是不变的,它们是母体文学的一种延伸、补充和扩展。

主要原因在于:1、有五千年历史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基础,不易为其他民族文化所消解同化。

2、炎黄子孙无论在何时何地和任何条件下总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即使是在外族统治的血腥镇压下或全盘西化的摧残下,他们也总是奋起抗争,坚持创作,维护自身的文化。

3、海峡两岸统一在望,两岸沟通日益频繁。

正因为同种同文同传统,富有血缘地缘亲缘心缘情缘之故,台港澳从未与母体文化割断过。

一、台港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台湾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虽然曾有过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但坚韧的向心力总也不曾使它脱离过祖国民族的母体。

秉承着光辉的民族传统,在特定的区域内滋长的台湾文学,无疑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正是在参与祖国文学大业的过程中,台湾文学也显示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1、丰富、延展了中国文学反映生活的空间。

台湾作家对本地区中国人生活各方面的独特写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台湾同胞的身影和心影。

文学概论,讲义,第一章 文学观念

文学概论,讲义,第一章 文学观念

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随民族的不同而不同的,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它是流动的,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学观念是永恒不变的。

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的是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

(二)文学活动我们所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

(一)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模仿或再现世界。

(二)表现说:在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实用说:在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认为文学是种工具和手段。

(四)独立说:对立于实用说,(王尔德、波特莱尔)强调无功利、唯美,游戏、无关现实——难成立。

(五)客观说:认为“作品”高于一切,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六)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主要是讲文学发展变化的时代原因。

(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1)时代原因(历史变迁/时代发展/心理变化是根本)。

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

所谓: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

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时代发展。

1澳门当代文学概述

1澳门当代文学概述
五十年代澳门本土成长的作者开始走进文坛。澳门文学 开始生根。然而, 由于澳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冷落, 长 期缺乏一家定型的有规模的出版社, 文学仍处于一种孤 苦无援的摸索阶段。同时由于缺少发表园地, 当时 不少 澳门创作者将作品寄往香港等地发表, 形成“离岸文学” 现象。
八九十年代至今的日渐兴盛阶段
澳门新文学时期
澳门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三四十年代的草创阶段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沉寂阶段 八九十年代至今的日渐兴盛阶段
三四十年代的草创阶段
1925年11月, 闻一多作《七子之歌》之《澳门》为澳门中文 新诗最早期的一首作品。
1930年代末, 澳门出现德亢、蔚荫、魏奉槃和飘零客等的华 文新诗年。他们的诗都对日本侵略者大加挞伐, 对英勇抗战 者加以歌颂。
理和教化,那就失去其价值和功用。” ➢ (思考: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 ➢ 澳门五月诗社1989年5月成立。 ➢ 澳门中华诗词学会1990年7月成立 。
➢ 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澳门文学活动的“澳门笔会及五月 诗社时期”。
(续发展)
➢ 1992年3月,澳门写作学会成立。这是一个专业性比较 强的纯学术文化团体。
韩牧 诗集《伶仃洋》 云力 诗集《大漠集》 苇鸣等 诗合集《双子叶》 苇鸣等 散文合集《三弦》 苇鸣等 短篇小说合集《心雾》
(续发展)
➢ 第一次澳门文学的国际性座谈会。1986年1月, 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举行澳门文学座谈会。
➢ 澳门历史上第一个座文学奖。座谈会后不久, 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联合澳门《华侨报》等 组织, 举办了第一次青年文学奖。
澳门文学的分期可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前期为旧 文学(即澳门的古代文学)时期, 后期为新文学(即澳门的 现当代文学)时期。
1.澳门旧文学时期 2.澳门新文学时期

港台文学专题研究第一讲

港台文学专题研究第一讲

《射雕英雄传》 节录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 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江畔 一排数十株乌桕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 是八月天时。村前村后的野草刚起始变黄, 一抹斜阳映照之下,更增加了几分萧索。 两株大松树下围着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 十几个小孩,正自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个瘦 削的老者说话。
一、香港新文学与大陆现代文学的关系 (一)新文学兴起的标志: 1、报纸副刊展现出新文学的气象; 如《大光报》的“大光文艺”、《循环 日报》的“灯塔”副刊、《大同日报》的 “大同世界”、《南华日报》的“劲草”、 《华侨日报》的“华岳”副刊等等。
2、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8年8月创刊。第一本白话文刊物, 半月刊。张稚庐主编。
新派武侠小说的产生背景
在中国大陆,旧派武侠小说的创作到 1949年以后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香港《新晚报》催生了金庸、梁羽 生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

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 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 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协 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 金庸与古龙、梁羽升并称为中国 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他在1948年移居 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并著有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等14部武侠小说,作品亦被改编成影 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脍炙人 口。金庸小说深受欢迎,1980年代以 来已形成“金学”研究的热潮。
(二)文化背景 英国殖民当局在香港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文化政
策,华人社会并存着两种文化:
上层社会尊奉的是传统的儒学和孔孟之道;
下层社会盛行的是广东一带的粤文化(粤语、
粤剧、粤风俗及广东版的鸳鸯蝴蝶派)。

台港澳概论

台港澳概论

台湾战略地位1.地理位置:地处中国海区东南部前沿,又位于亚洲东部岛链中环,为中国东南沿海和近海交通线侧翼的海上屏障,是维护中国在东海、南海和太平洋海上权益的战略要地。

2.文化历史:远古时期,台湾与大陆便有密切的文化渊源。

1895年被日本强行割占。

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中国政府收回。

1949年国民党军队退踞至今。

有丰厚的中华文化传承。

3.军事政治地位:台湾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屏障,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台湾是我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门户,对我国长远发展意义深远,台湾居我国南北两大战略海域的中间,是我国“南下之门户”,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较大。

台湾位于西太平洋“岛链”的中心,是美国的“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对美国称霸亚太遏制我国作用明显。

台湾处在西太平洋海域的中心,是日本“海上生命线”的要冲,对日本的国家利益生死攸关为什么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关系到中国的民族尊严和国家的主权,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在中美交往关系上,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其他国家建交也一样),可见,处理和维护中美关系良好稳定发展,台湾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核心问题。

理解弱国无外交跟巴黎和会上的中国一样,帝国主义掌握着会议的主动权,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策,中国在会议上没有决定权,此之谓弱国无外交,所以现在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3)1997年香港回归前不是英国的殖民地×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英国在香港实行的是典型的殖民式统治,但这并不等于香港就是殖民地。

因为,通常意义上的殖民地主要是指因外国统治、管辖而丧失了主权的国家,是要使其获得独立的问题。

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中国要对被占领的领土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

所以,殖民地概念不适用于香港。

(4)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英国于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最早公开承认新中国政府为唯一合法政府的西方大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