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一、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目前统计部门将农民人均纯收入按来源不同,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其中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是农民收入最主要来源,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呈下降趋势。
1990年,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为%,此后一路下滑,2008年这一比重降为%。
由于受到农业结构不合理、经营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民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影响,今后一段时期,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仍会呈下降趋势。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高,且较为稳定。
近几年,虽然由于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但二者之和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始终未能超过10%,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不大。
工资性收入即劳动报酬收入,是农民受雇于单位与个人,依靠出卖自己劳动而获得的收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在非企业中的从业收入;二是在本地企业中从业收入;三是本地常住农村人口在外地的从业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尤其是1997年以来一直呈两位数增长,使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1985年,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为%,2007年为%,提高了20个百分点;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仍达到1 854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到%。
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
2008年,在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仍达%。
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会不断扩大;随着国家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加强和对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力度的加大,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单位工资率会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还会快速增长。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本文将就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收入水平低目前,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这一问题主要源自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收入占比较高,农民在务农收入上较为依赖,而农业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水平的需求。
2. 收入不稳定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不稳定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农村就业市场相对不稳定,很多农民存在着季节性失业或者就业机会较少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收入来源不稳定,生活水平难以保障。
3. 劳动报酬低在农村,由于劳动力过剩的情况较为普遍,很多农民在务农和临时工作中的劳动报酬都偏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尤其是一些妇女和老年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和技能单一,更容易受到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劳动报酬更是少得可怜。
4. 缺乏社会保障相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资性收入。
在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农村居民依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也使得他们在工资性收入的使用和储蓄方面较为谨慎,难以实现家庭财务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二、对策1. 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为了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必须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非农产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农民转移就业,提高他们的劳动报酬和收入水平。
2. 加强技能培训技能是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能力,增加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和收入。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保障力度,提高他们的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水平,减少他们的风险感受,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使用自己的工资性收入。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低。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居民从事的是传统农业劳动和传统手工业劳动,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通常较低。
由于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技能较为单一,也难以获得高薪工作,因此工资性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不稳定。
农村居民从事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临时性或季节性的农活和临时工,没有稳定的工作来源,导致工资性收入的不稳定性。
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因素造成种植业或者养殖业受损,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就会大大减少,生活困难。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支付方式落后。
一些农村雇主依然采用人工发放工资的方式,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不仅容易出现工资拖欠的情况,也容易造成工资的不公平支付。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保障不足。
一些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劳动保障制度,一旦发生工伤或者疾病,农村居民往往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保障,对工资性收入造成较大的影响。
针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对策,以促进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和稳定。
应该加大对农村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技能水平。
通过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够获得更高薪的工作,从而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
可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的工资支付制度,规范用工行为,遏制非法用工,保障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
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保障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出资设立农村劳动保障基金,用于支付农村居民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
政府可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
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吸引更多的城市企业进驻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
农村工作中的农民收入增长问题
农村工作中的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近年来,农村工作中的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农民的收入也不断提高。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农民的收入增长仍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分析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
一、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产品价格波动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于市场需求和供应的不稳定性,农产品价格常常波动较大,给农民带来了经济上的不确定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强市场监管和预测机制,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并鼓励农民增加多样化种植和养殖,减少对单一农产品的依赖。
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高也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农民生产效率低下,而且面临着农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为此,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适合当地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和农业产品质量,从而提高收入。
三、农民资金周转困难农民资金周转困难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另一个制约因素。
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农民经常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限制了他们的生产和经营规模。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和金融补贴,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周转问题。
四、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由于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等问题,农民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加,同时也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为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好的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经营环境。
五、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之一。
由于受限于教育资源和机会,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六、农村人口结构问题农村人口结构问题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之一。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实际的工作中,促进农民增收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民的增收,也影响着整个农村的发展。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持续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农产品销售困难农产品销售一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供求不平衡等原因,农产品销售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方面,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制约产品销售的主要因素,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较大,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
2.农产品附加值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一直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环节薄弱,致使农产品附加值无法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增长受到限制。
3.农村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农村劳动力的生产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民的增收难以实现。
4.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是限制农民增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和利用的限制,导致农民的土地收益无法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也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二、对策建议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监管,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需要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实施农村人才引进政策为了解决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实施农村人才引进政策,引导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
引进一些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农村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强政策支持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落实上述对策建议,有必要加强政策支持。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普遍偏低。
尽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日益凸显,但农村居民工资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农村企业和农村个体经济组织的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经营水平不高,导致农民在该领域的工资水平有所限制。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发放制度不够完善。
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在享受工资性收入时,往往面临较多的弊端。
其中包括拖欠工资、不规范发放、缺乏工资保障等问题。
这些问题使农村居民在获取工资性收入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稳定性。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来源单一。
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农业占比较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劳动和农村企业,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在经济增长中的较大空间有所限制,缺乏多元化的增收途径。
对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应加大对农村企业和农村个体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
通过加强对农村企业和农村个体经济组织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指导,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水平。
建立健全农村工资性收入发放制度。
加强对农村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监管力度,及时解决农村居民存在的工资发放问题,保障农村居民的劳动权益。
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发展多元化的农村产业。
通过扶持农村地区的工业、服务业等多元化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增收途径,丰富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
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农村居民自主创业。
通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居民自主创业,提高农村居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
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服务,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有助于稳定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越来越快,在农民全部收入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还受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困难,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偏低、增长缓慢等因素制约。
要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克服这些制约因素,为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越来越快,在农民全部收入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是上世纪末期农民收入出现增长缓慢困难以来,农村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最大亮点,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统计资料显示,1996、1999、2002和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分别为450.84、630.26、840.22、和117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则为23.4%、28.5%、33.9%和36.1%,呈逐年上升趋势。
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2001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为771.90元,比上年增加69.2元,增长11.0%,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约为50%;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1175元,比上年增加176.54元,增长17.7%,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55.5%。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越来越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现象,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因素在现实中还客观存在,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就业仍有不少困难1.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
农村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仍不合理,适应不了市场发展变化的需求。
许多地方在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只注重第一产业的调整,对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重视不够或缺少有效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只注重量的扩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因而农民在加工方面增值增收的不多,从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项目)产品、品种增收的不多,从提高技术含量增收的不多。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障碍与对策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障碍与对策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面临着一些障碍,如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结构矛盾、就业机会有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平衡问题。
一些地方由于资源禀赋差异、交通条件限制等原因,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
通过增加政府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等,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2.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引导农民转变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二、农业结构矛盾目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农业结构矛盾,产业单一、效益低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 发展多元农业产业。
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农业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新兴产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2. 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共同投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三、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另一个障碍是就业机会有限。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就业面临较大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通过发展农村小型企业、服务业、乡村旅游等,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2.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
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教育投资不足农村地区教育投资不足也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障碍之一。
教育是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增加财政教育经费,改善农村学校师资、设施等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2. 推动农村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让农村学生享受到城市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收入问题与解决方法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收入问题与解决方法介绍概况:农村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本文将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农民收入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分析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长期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多以农业为主,产值有限,难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其次,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业机会不足,导致很多农民只能靠务农维持生计,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也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为了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多种途径。
首先,通过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
农村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特色产业等,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
其次,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此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三、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源之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因此,应该加强对农民社会保障的关注,建立健全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这包括建立农民养老、医疗、失业、意外伤害等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
同时,可以加大对贫困农民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和培训支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四、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应该加大对农民农业技术培训的力度。
通过组织农民参加专业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培养农民创业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使农民能够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提高收入水平。
五、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可以鼓励发展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贷款和融资支持,帮助他们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探讨与政策建议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探讨与政策建议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广阔的机遇,促使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就业机会的增加。
然而,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例如土地资源匮乏、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
二、提升农民的产业素质提升农民的产业素质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提供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民具备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
此外,也需要推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加强农民的组织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竞争能力。
三、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一大问题。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以促进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同时,也需要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发展农村旅游业农村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渠道。
政府应该积极投入资金,提供相关扶持政策,发展农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农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交通、通信、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率,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六、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限制了农民融资和投资的能力。
政府应该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农民的生产经营和创业发展。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七、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总体目标。
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加强组织领导和推动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农村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及对策
农村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生活成本的上涨以及农业发展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使农民的收入增长面临诸多困难。
本文将探讨农村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原因1. 农业生产技术低下农业是农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滞后,效率低下。
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运用,导致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难以获得较高的收入。
2. 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递渠道的不畅通,农民难以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以及相应的产品价格动态,从而无法灵活调整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导致收入增长受阻。
3. 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由于农村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非常有限。
多数农民只能依靠中间商或者集贸市场进行农产品的销售,而这往往会导致农产品价格被压低,农民的收入增长空间受限。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1. 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农产品的高品质、高产量和高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 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为了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
该平台应当整合农产品市场信息和价格走势,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农民,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以及时调整农产品的生产结构,提高收入增长的可能性。
3. 发展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电商市场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电商市场,可以打破农产品销售渠道的限制,扩大农民的销售范围。
通过网络平台,农产品可以更方便地被推销到其他地区和城市消费者中,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4. 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
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对策
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对策三农问题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增加农牧民的收入,迅速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出台,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
真正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积极寻求农民收入健康稳定增长的对策和措施。
一、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1、农民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一是农村因为贫穷,教育理念比较薄弱,基础知识比较落后,农村的文化素质越来越落后。
二是青壮劳力常年外出务工,在家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他们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文化知识欠缺,接受科技能力不强,劳动技能低下,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2、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虽然近几年国家投资了很多资金进行农村建设,但是由于农村地广辽阔,过去欠账太多,国家投资有限,绝大多数农村仍然基础设施薄弱,灌溉系统,防洪系统,水土防护系统薄弱等,农产品的收成很大因素还取决于自然气候条件,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和防洪能力等。
3、农产品成本过高,农产品增收困难。
突出表现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
尽管对农民实行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资价格上扬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但仍然影响了农民收益的持续增加。
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导致了主要农产品价格已普遍超出国际市场水平。
其结果,农产品增产空间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使农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4、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农业经营主体分散,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在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下,土地流转率不高,农业经营主体分散,超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低下,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越来越受到关注。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给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有必要深入分析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村居民的工资水平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问题分析1. 工资水平偏低农村居民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劳动力供给过剩,导致农村居民的工资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2. 收入不稳定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通常较为不稳定,受季节性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
一些农民只能在农忙季节通过临时工或短期工找到工作,其他时间则面临着失业和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3. 岗位待遇差异农村居民的工资水平在不同的岗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传统的农村岗位收入较低,而一些现代化农村岗位收入较高,导致了农民的收入不均衡问题。
4. 保障待遇不足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中,缺乏一定的社会保障待遇。
一些农村劳动者在生病或意外时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和补偿,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对工作的持续性和积极性。
二、对策建议1. 完善劳动力市场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完善,通过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多元化就业,引导农民走向非农业就业。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和改革,保障农村居民的劳动权益。
2. 增加收入稳定性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拓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来源,提高收入的稳定性。
加强农村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和应用,完善农民工的劳动合同保障。
3. 提高岗位待遇应加大对农村现代化岗位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提高农村居民的岗位待遇水平。
加强对传统农村岗位的改造和完善,提高传统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4. 加强社会保障应加大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引言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获得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当前情况下,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工资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二是工资发放不规范,存在拖欠、克扣等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例如加强农村居民职业培训,提升其就业技能和竞争力;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督机制,加强对工资发放的监督和管理;也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工资水平。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振兴的目标。
让农村居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富裕、和谐的社会。
2. 正文2.1 问题一:农村居民工资水平低农村居民工资水平低是农村发展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工资来源有限,加之农村就业市场不完善,导致了农村居民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
农村居民工资收入主要以农民工为主,而农民工的工资多数来自于临时性农活或者临时工,工作机会不稳定,收入水平难以保障。
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农民在就业方面缺乏谈判能力,容易被雇主占据便宜。
由于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导致了工资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针对农村居民工资水平低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居民的职业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工资水平。
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督机制,保障农民工的工资权益,防止拖欠工资现象的发生。
还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工资水平,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收入低、稳定性差、不公平等方面。
为解决这
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
对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低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来增加收入。
政府可加大对农村劳动者的培训投入,提升其技能水平,使其具备更大的就业竞争力。
还
可以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为了解决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稳定性差的问题,可以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来提
供更多的保障。
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等,确保农村居民在面临风险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和补偿,提高其收入的稳定
性和可持续性。
针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不公平的问题,可以推进农村职工工资制度改革。
政府可以
建立健全的农村职工工资指导和定价机制,确保农村居民收入的公平合理。
还可以加强对
农村用工单位的监督和管理,防止用工单位以各种方式压低农村居民的工资,保障他们的
合法权益。
还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
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农村产业,增加农村居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还可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
解决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政府、社会和农民本身
都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提高技能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和发展农村
经济等措施,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实现农村居民的增收致富。
农村经济的农民收入增长及改善质量
农村经济的农民收入增长及改善质量一、农村经济的现状与问题农村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经济在发展中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许多农民收入较低,难以维持生计。
其次,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再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流失和人才流失。
二、改革政策的推动为了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实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将农村土地的承包权交给农民,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其次,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活动。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
三、农民收入增长的途径要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收入。
其次,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参与非农经济活动。
此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式增加收入。
四、农民收入增长的障碍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但仍然存在一些障碍。
首先,农民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导致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
再次,农业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难以获取公平的利益分配。
最后,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导致人才流失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五、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制定一系列对策。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
其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改善农民的生产环境。
最后,应加强农民的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
六、农民收入改善质量的路径农民收入的增长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提高,还应注重提升收入的质量。
首先,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问题的重要性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着农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
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可以有效促进农村消费,拉动农村经济增长,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稳定的工资性收入还可以增强农民的就业信心,提升其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问题的解决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和谐。
农民是我国的主要人口群体,他们的工资性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如果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增加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加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问题的解决,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问题,推动农村振兴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双赢。
1.2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主要问题1. 工资低下。
农村居民从事的大多是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很多农民工甚至无法保障基本生活需求,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2. 不稳定性。
农村居民的工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收入和临时务工收入,受季节性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收入不稳定。
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市场变化,很容易导致收入减少甚至丧失。
3. 缺乏保障。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一旦遇到意外或者疾病,家庭经济就面临严重困难。
4. 技能水平不高。
农村居民的技能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导致就业机会有限,无法获得高薪工作。
5. 缺乏就业机会。
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资低下、不稳定性、缺乏保障、技能水平低和缺乏就业机会。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是指人民币以报酬形式向农村居民提供的税前支付的各种工资、薪金和津贴等。
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但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薪资水平低、待遇不稳定、缺乏保障等。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薪资水平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薪资水平普遍较低,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农村就业岗位数量和质量不足,使得企业和机构在招聘和发放薪资上存在更大的话语权。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 支持农村产业升级和发展新产业,增加农村就业岗位,提高工资水平。
2. 支持农村企业和机构建立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和机构在招聘和薪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3. 支持农村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
二、待遇不稳定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因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往往存在待遇不稳定的问题。
许多农村居民从事短期工作,如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一旦因病、意外等原因造成劳动能力损失,将面临收入减少和无法得到合法赔偿等风险。
1. 完善农村劳动力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适用于农村的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法律制度,保障农村劳动者的权益。
2. 商业保险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保障手段,在保险公司提供的农村居民医疗、意外险种中找到适合农村居民的保险方案。
3. 给予农村劳动力更多的培训和教育资金,并帮助其培养技能,提高岗位稳定性,吸引他们更久地留在事业单位或企业工作,减少流动性。
三、缺乏保障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工作环境、条件、工作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劳动者所拥有的一些保障措施,如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
1. 增加农村劳动力缺乏保障的纳入保险体系的项目,让农村居民能够受到同等的保险保障。
2. 加大国家对农村社保援助力度,加强政府对农村社保的财政支持。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以下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一、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很多农民只能选择务农或外出打工。
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普遍偏低。
对策: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吸引更多工业企业进驻农村地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参与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高就业机会。
二、待遇不公平农村工资性收入普遍较低,并且很多农民在外打工时,缺乏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一些农民在工资支付、工作强度等方面也存在不公平现象。
对策:政府可以加大力度推动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管,建立健全工资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工及时、足额地获得工资。
应该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教育宣传,提高农民工的知识和意识,增强他们争取权益的能力。
三、技能水平有待提高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很多农民的技能水平相对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工作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对策: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
鼓励农民学习新的职业技能,并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和补贴。
四、收入分配不合理农村地区收入分配不合理是造成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较高,而农民和农民工的工资普遍较低。
对策: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推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合理化。
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设立工资调整机制等方式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解决。
只有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均衡和提高。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中国农村地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状况。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情况备受关注。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不稳定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许多农村居民依靠临时工、临时收入来维持生计,缺乏稳定的工作来源,导致收入波动较大,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农村居民工资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相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很多农民工甚至无法获得与其劳动价值相匹配的报酬,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潜力。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不稳定和较低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只有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够建立起健全的农村居民工资收入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1.2 问题意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不稳定、水平较低、缺乏保障机制、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等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农村居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居民工资收入的稳定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正文2.1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不稳定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不稳定是农村居民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农村居民从事的大多是临时性或季节性工作,收入存在明显的波动性,有时甚至会出现收入全无的情况。
农村居民的工作岗位多为农民、农村劳动者等传统职业,收入水平受到市场波动和季节性农业产出等因素的影响,难以稳定保障。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导致农村居民在就业方面的选择性受制于外部因素,也加剧了工资收入的不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一、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目前统计部门将农民人均纯收入按来源不同,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其中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是农民收入最主要来源,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呈下降趋势。
1990年,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为%,此后一路下滑,2008年这一比重降为%。
由于受到农业结构不合理、经营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民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影响,今后一段时期,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仍会呈下降趋势。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高,且较为稳定。
近几年,虽然由于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但二者之和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始终未能超过10%,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不大。
工资性收入即劳动报酬收入,是农民受雇于单位与个人,依靠出卖自己劳动而获得的收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在非企业中的从业收入;二是在本地企业中从业收入;三是本地常住农村人口在外地的从业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尤其是1997年以来一直呈两位数增长,使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1985年,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为%,2007年为%,提高了20个百分点;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仍达到1 854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到%。
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
2008年,在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仍达%。
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会不断扩大;随着国家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加强和对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力度的加大,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单位工资率会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还会快速增长。
我们应适应这一变化趋势,深入剖析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因素,积极为农民工资性收入乃至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资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农民有了进城务工经商的自由,但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一直存在,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低端劳动力市场就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许多企业却把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参照物,没有建立以贡献和效益为依据的工资增长机制,导致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而且,农民工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休息权利没有保证。
80%以上的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每月工作时间大多超过26天,且76%的农民工在节假日加班未享受过加班工资。
如果按单位劳动获得的收入来测算,就更低。
农民工工资水平不仅偏低,而且增长缓慢。
20世纪90年代,扣除物价因素后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收入基本上没有增长。
2004-2007年外出农民工实际工资年均增长7%左右,增幅比同期城镇职工实际工资年增长率低3—4个百分点,两者的工资差距继续加大。
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 229元,全国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年平均工资约为17 071元,仅为前者的%。
2.工资被拖欠、克扣、吞噬现象依然存在。
近一个时期,有些企业不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甚至个别企业主恶意欠薪逃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重新抬头,全国由欠薪引发的百人以上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在2009年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中,被拖欠工资的占%,其中,保留工作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中有%被雇主拖欠了工资,失去工作的返乡农民工中有8%被拖欠了工资。
3.就业不稳定造成收入不稳定。
农民工普遍面临着就业不稳定的问题,他们的失业风险远高于城镇职工。
全国性抽样调查显示,与非流动人口相比,农村流动人口的职业变换更频繁些:农村流动人口中只有%没有调换过工作,非农村流动人口中则有高达%的人没有调换过工作。
农村流动人口工作变动频繁,并不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择业机会,恰恰相反,这意味着他们在就业方面缺乏保障,缺乏稳定性。
就业不稳定造成收入不稳定,加大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成本,而且也失去了因就业经历累计所带来的收入增长。
4.转移难度大、转移率低导致工资性收入总量不高。
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进程滞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越来越难。
20世纪80年代农民工数量年均增长50%左右,90年代初期到中期农民工数量年均增长15%左右,进入21世纪后,农民工数量年均增长仅6%左右。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目前,农村有亿劳动力,尽管已有约2亿—亿人转入非农产业,2008年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仍高达%。
按照我国农业现行生产技术水平要求,农业约需要亿—亿的常年劳动力,因此农村尚有1亿—亿剩余劳动力,且多为中年以上的劳动力。
如果按照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农业劳动力占10%的比重,则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约为亿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5.农民工自身素质偏低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工资性收入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所受的教育水平与其收入总体上是成正比的,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其收入水平也越高。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小学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文化程度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不仅如此,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
农民工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致使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就业竞争力和维权能力不足,就业不稳定,被迫接受不平等条件,从事“脏、累、差、险、重”的工种,接受低工资待遇。
三、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1.深化户籍制度及其配套制度的改革,为农民工平等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传统的户籍制度及其配套制度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农民工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是造成农民工工资水平低且增长缓慢的重要因素,必须进行改革。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把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利益和资源分配功能逐步剥离出去,还户籍管理以本来面目,使户籍制度成为只是识别人口信息的主要载体,逐步建立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城乡人口一元化管理。
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体制和制度,把农民工对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保障农民工拥有与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一个平等的制度环境。
2.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要解决农民工工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一是要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
工资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参与民主分配决策、形成企业共决机制的重要制度手段。
当前应继续贯彻落实《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政府应通过法律、行政、舆论等多种手段督促企业全面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对小企业多、工会力量弱、农民工集中的地区、行业,要大力推行区域、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使农民工获得平等的对话权利,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工工资随企业效益提高而增长。
二是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
工资指导线制度是国家对企业工资分配进行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制度,各级政府应依据本地区年度经济增长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工成本水平等因素,正确制定并发布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合理调节企业出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分配关系,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三是尽快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等因素,适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最低工资制度能够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积极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切实提高工会的地位,以工会的集体力量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彻底扭转农民工在工资谈判和劳动合同签订中的弱势地位。
五是要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当前重点是要建立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等,严格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
3.加大监管力度,坚决遏制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发生。
首先,加强立法。
坚决清除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政策,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社会保障法》、《企业工资条例》等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完善的、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农民工享有平等的劳动权益,规范企业的工资分配行为。
其次,加大劳动法规宣传力度,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环境。
各级执法部门要大力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最低工资规定》等法律法规,以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各级管理者的知法守法的自觉性、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再次,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的执法力度。
一是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提高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执法能力。
二是要完善日常巡视检查制度和责任制度。
劳动执法部门要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形成强力震慑,让试图违法者不敢越雷池半步。
4.加大培训力度,有效提高农民工素质。
技能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要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就必须切实提高农民工素质。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农民工素质不高源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一方面要求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要优化教育结构,在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鼓励民间力量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错误倾向。
其次,构建多层次农民工培训体系。
一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政府主导、官民并举、输出地与输入地联合,学校教育、机构培训与远程培训结合的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体系,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探索建立农民工培训券制度,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发展的需要随时随地参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