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的十大关系
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是将其分类成十大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去理解、认知它们。
以下是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一、朋友关系:朋友关系是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其定义是“朋友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人”,是指两个人有一种乐于助人、乐于分享乐趣、乐于聊天的精神支持及互助的关系。
二、家庭关系: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多数家庭对家庭成员都有很强的责任感,要求它们相互尊重,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权利,并彼此支持。
三、老师与学生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它们之间应该存在一种尊重与相互了解的关系,老师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规定,并且尊重学生的权利;另外,学生则应当尊重老师的指导,积极配合他们的教学行为。
四、伴侣关系:伴侣关系是指由一男一女组成的夫妻关系,它是一种爱的关系,要求伴侣彼此信任、支持、尊重对方,并且要勇于沟通,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五、长辈与晚辈关系:长辈与晚辈关系是指上一辈与下一辈之间彼此之间的关系。
长辈关系要求长辈以爱的心态来管理晚辈,让他们知道合理的行为和思想;晚辈要尊重长辈,听从他们的指示,以此来增加彼此的感情。
六、同事关系:同事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人在相同的工作环境里彼此相处的关系,它要求同事要尊重彼此,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以及维持一定的距离,不要超越个人占有权。
七、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指邻居之间彼此相处的关系,要求他们要尊重彼此,帮助彼此,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维护社区秩序,创造和谐的社区环境。
八、同学关系:同学关系是指在学校环境里,同学之间的相处关系,要求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在学习上凝聚意志,共同进步,努力完成学业,珍惜每一天学习的机会。
九、上级与下级关系: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是指上级是有权力的管理者,而下级是被管理的劳动者,上级对下级有责任要求,下级需要尊重上级,并要求良好的工作态度,以此来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十、上帝与人类关系:上帝与人类关系是关于上帝与人类之间的一种虔诚、尊重和忠诚的关系,这种关系要求人类对上帝的忠诚、尊重和服从,以此来感谢上帝的慈悲和仁慈。
大学教育的十大关系
大学教育的十大关系摘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
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任务。
处理好选才与“掐尖”、个人志向与国家需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宽专交”与“精深通”、理论与实践、学分制与班集体、本土性与国际化、教学与科研、思政与教学、底线与境界等十个方面的关系是保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本文对这十大关系在中国高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中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关注的重点不同,国家应该鼓励高校自主办学,办出特色,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国家发展。
关键词:人才选拔;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移动学习;学分制;理想主义教育从“任鸿隽—李约瑟问题”、“冯友兰—爱因斯坦问题”到“钱学森之问”,大家一直在关心中国科学的发展。
科学发展的基础在教育。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高等教育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大的发展,已是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
每年培养工程师的数量超过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培养数的总和[1],但总体的质量不高。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提高质量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高等教育来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质量高,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是保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一、选才与“掐尖”高水平大学的竞争始于优质生源的竞争。
最近几年,媒体关注几个现象:一是北大和清华争状元。
两个学校每年公布的状元数量超过全国实际状元的总数[2]。
二是前几年高校间的生源“谍战”基本上在进行“地下斗争”,2011年浮出水面,两所学校公开进行“网斗”。
三是“三国杀”,即“华约”、“北约”和“卓越联盟”自主招生大战。
2011年复旦退出“北约”,天大退出“卓越联盟”,2012年若不是规定不允许学校退出,可能会有更多的学校选择退出。
2013年出现人大自主招生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需处理好十大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需处理好十大关系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而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处理好政府与高校、行政与学术、规模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公平与效率、教书与育人、教学与科研、结构与特色、招生与就业、科学与人文等十大关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十大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的职能和作用。
这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
高等教育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一、政府与高校高教体制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焦点。
虽然这一改革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因受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制约,集权与分权仍然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
这一体制现状使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至今仍然存在诸多缺陷。
首先是国家宏观调控乏力。
其表现为权威性调控机构缺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权力有限;调控手段不完备,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直接干预;调控内容不全面,重经费安排轻事业规划,重局部平衡轻整体统筹。
其次是区域统筹低效。
其表现是有些地方没有把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有些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有些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提供的政策和经济支持不够,有些地方高等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智力和舆论支持不足等。
再次是高校自主权有限。
其主要表现是招生办法自主有限,专业设置权力有限,教师评聘与干部选调权力有限,学校机构设置与调整权力有限,教师学术自由与精神独立有限,等等。
健全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必须进一步理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
从中央政府来看,需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变职能,也就是从直接调控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管理,管理的手段要由行政干预和计划、命令转为统筹管理、政策指导、组织协调、信息服务和评估监督,调控的内容应主要转为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经费预算与统筹、教育机构的设置、各类证书与学位标准的制订,以及质量标准的监控,等等。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五、接受与探究的关系
接受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1)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本任务 (2)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学习活动的预设性 (4)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五、接受与探究的关系
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基本任务 (2)以问题解决为主线 (3)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 (4)注重探究过程
1
黄寿生 数学系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如何体现? 1.引导学生投入到时学习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引 导;当学生取得进展时,及时鼓励。 2.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进行指导,起到解惑 的作用;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参与学生的 讨论;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教 学。 3.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包括情 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引导学 生开展数学活动。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3.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于设计怎样的教 学情境、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 怎样讲授或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安排哪些训 练、怎样检查学习效果等,都要精心地作出 设计。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4.改进教学方法,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总 的来说,应当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废除注入 式教学。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 动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组织 多种多样的作业,使学生从应用知识的过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独 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六、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3.有效的活动式教学是使基础与创新紧密结合 的根本保证。活动的本质与核心是学生的思 维活动, 教学中让学生开展主动思维,在思维训练过程 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使他们的 创造力得到发展。
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八大关系
这种实用化教育对人文精神教育的弱化,使美 国知识分子呼吁在大学强化历史、文学、哲学知识 教育。中国大学的实用化教育表现为:在招生、就 业、资源配置以及课程设计上重工轻理、重理轻 文,大学里整体的人文精神教育不足。大学作为文 化精神的传承之地,它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 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这是大 学教育的本质所在。古云: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在止于至善。
正确处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八大关系,是提 升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构建有中国特色高等教 育体系的时代要求。既需要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 发展的经验,又需要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进行探 索。
谢 谢!
这一争论终因前教育部长周济在2006年高调 反对教育产业化,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是公益教育而结 束,这是从政策层面重新定义了高等学校与市场的关 系。 高等教育产业化本身产生的后果,如扩招带来的 教育质量问题、就业问题、高校债务问题等并没有解 决,如何处理这一关系实际成为涉及到各高校的发展 取向和办学目标的实现。从趋势看,按照高等教育发 展规律,引入市场性竞争原则推进大学向更高、更 快、更强大发展将成为高等教育的必要选择。
目前,中国高校存在两种综合化趋势,一种是 注重过程,综合化更多地体现为规模化;一种是突 破单一理、工、医、农的局限,学科优势互补,完 成真正意义的综合化转型。特色化是大学比较优势 和竞争优势的体现,是一所大学异于其他大学的符 号。中国大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理、工、 医、农、师范、政法、语言等的分类办学格局,呈 现出院校定位趋同现象。
尽管各高校都在实施自己制定的发展战略,积极 想方设法提高自己,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没有产生 如香港科技大学那样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世界上看, 国家应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相关政策法规上起决 定作用,通过资源配置手段引导高校自身按照高等教 育的发展规律确定目标和如何发展;各层级高校依据 国家整体布局、历史、现状、资源和地理条件,本着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完成其高等教育的使命。
一流大学建设需处理好的十个关系
一流大学建设需处理好的十个关系作者:赵沁平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年第4期赵沁平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政府的长期战略目标,也是我国教育界和全国人民的一个中国梦。
二十年“211工程”和十五年“985工程”的实施为这一理想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又为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绘制了新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进一步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方向。
办好一所大学是一项需要时间和文化积淀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律。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更需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不懈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党的领导、内部治理、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需要协调、平衡、抉择、优化和妥善解决处理好的关系。
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思考,归纳为十大关系,以期抛砖引玉。
一、大学依法自主办学、政府管理与健全法规的关系2015年修订施行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国务院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
同时,该法第三十九条对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委的职责做了规定;第四十条对校长的职责做了具体规定。
但是该法没有对政府管理高校的职责范围做明确规定,这意味着政府可以什么都管,也可以什么都不管。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校一直进行全面管理,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实际办学者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改革,这一状况有所改变,高校办学自主权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从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法来看,这一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新世纪:中国高等学校的十大关系
新世纪:中国高等学校的十大关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刘尧内容摘要:本文认为新世纪中国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硬件”、“软件”与“潜件”;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数量、质量与效益;主体、非主体与整体;当前、长远与可持续;常规、特色与创新;顶尖人才、尖子人才与一般人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知识、能力与素质十大关系,并对此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新世纪高等学校关系新世纪,是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世纪。
面对知识经济,高等学校不能像农业经济时代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成为“象牙塔”,也不能像工业经济时代只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社会活动,始终停留于社会的边缘,而要以新的姿态步入经济社会的中心。
高等学校作为经济社会的中心机构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应用,为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作为高品位文化意义的机构,它通过既具有批判性又富有建设性的精神文化传统,缔造引导社会主流文化健康而有序地发展。
当今世界,人们对高等学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寄于有史以来的最高期望,但现实的高等学校与人们的期望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就成为新世纪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笔者认为,我国高等学校在新世纪必须处理好如下十大关系,以缩小这种差距。
一、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高等学校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知识经济社会中,面临着由经济社会边缘步入经济社会的中心和通过知识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新挑战,需要高等学校从教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到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更新,实现高等学校的革命性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高等学校切不可盲动,要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我认为,改革是途径,发展是目的,要通过改革求得发展,稳定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高等学校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改革促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们要坚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定。
高等学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唯有改革才能增强活力,唯有改革才能带来高等学校的发展和稳定。
教育教学中的十大关系
教育教学中的十大关系年轻老师与年长老师的关系一、年轻老师的知识结构新,符合新时期发展的要求,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比较先进,尽管老教师也可以通过进修完成知识更新,但他们的基础是原来的,在基础学科方面新旧知识体系变化不大,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老教师显得功底深厚,而象信息技术、英语等科目,年轻教师则起点更高。
二、遇到问题学生或是教学不得法时,老教师应对的办法多,也能沉得住气,不会有病乱投医般拿众多方法在孩子们身上实验。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
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
归纳起来,主要有: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
在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
在教育方法上,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
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从上述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通过对素质教育有关文件的学习,以及多年来对应试教育的了解,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初步有所了解,面对目前关于素质教育的种种看法,我想有必要也谈一谈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点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课件
优化教学媒体
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课件、实 验设备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式 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08
教主作用与学生主体位 的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内涵及意义
教师主导作用
指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策划者、引导者 和启发者的角色,旨在引导学生主动 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和培 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整合教育资源
加强师生互动
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资源、 教师资源、社会资源等,使德育与智育相 互融合。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师 生关系,使德育与智育在互动中得以实现。
05
生与差生的关系
优生与差生的定义及分类
优生
通常指的是在学业、表现、能力 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在 学校和课堂上通常能够取得较好
的成绩和表现。
差生
通常指的是在学业、表现、能力等 方面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可 能存在学习困难、表现不佳、能力 不足等问题。
分类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表现,可以将学 生分为优生和差生,以便更好地针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差生产生的原因和转化方法
原因
差生产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如智力、能力、兴趣、学习方法等,也可以包括外部因素,如家庭环 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
学生主体地位
指学生在教学中拥有自主、合作和探 究的学习权利,能够自由表达、质疑、 调查和探究,充分发展个人潜能,实 现自我价值。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论学院发展的十大关系
论高等院校中二级学院发展的十大关系二级学院是国家普通高等院校按学科或职能设置的教学、科研机构,是高校教学开展的基层单位,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
认清涉及二级学院事业发展的各种关系,实现学院的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贯彻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中。
一、解放思想与畅通民主渠道保障二级学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必须要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进一步解放思想。
这里所说的解放思想是对过去思想文化传统习惯的扬弃,而不是简单的抛弃和砸碎;是建立在对前人成果吸取的基础上,产生现实实践的思考,是在保持特色和特质的基础上,改良我们的文化,改善我们的传统做法。
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要站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来学习和利用,充实我们的信仰和理念,实践我们的发展和民生。
畅通民主渠道与解放思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前提,贯彻民主集中制是关键。
在高校基层管理工作中尤其重要。
高校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广大师生的民主意识比较浓厚,民主能力相对较高,便于发挥民主治院的优势。
重大事务决策、规章制度制定应该是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在政策产生的过程中,要使程序透明、公开,使师生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
基于以上原因,在二级学院的管理和体制建设中,我们要认真处理好集体决策和一人说了算的关系,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1、党政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教师骨干、优秀教师是二级学院的领导力量和骨干力量,不能仅凭经验、感觉甚至个人好恶拍脑袋决策,必须切实树立科学决策的意识,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将科学贯穿其中。
2、要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
一把手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风,常规工作多通气,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并善于集中大家的意见,不独断专行,不凌驾于集体领导之上。
3、对班子成员要明确授权。
只有责任,没有权力,副职相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很难调动起来的,处理好责、权、利三者的关系,防止班子内出现气不顺、心不齐的现象。
张尧学:中国高校存在十大问题 需处理好十大关系
张尧学:中国高校存在十大问题需处理好十大关系已有12人参与小编语:张饶学校长的改革雷声很大,的确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在具体落实贯彻方面无疑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二级学校领导表面化执行、趁机大捞一把现象比较严重。
但这就是中国教育行政化的后果,就像慢性顽疾一样难以清除,张饶学也很难做到,这几年的改革证明了这一点,但总体上张饶学的改革还是实现了某些突破!他站在平台上敢于大声疾呼,也算是一种贡献了!————————————————————————由人民网主办的全国首届高校校长论坛今日在北京举行。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校长论坛环节就“大学的创新发展如何体现”主题发言时表示,中国高等教育现在面临十大问题,需要处理好十大关系。
张尧学说,培养大学生,到底是培养大学生什么?“现在都讲大学生创新,昨天发表在光明日报采访我的文章就叫《我们现在先不谈创新》,我不是不谈创新,我认为创新是人内心的一种激情迸发,不是说你想创新就能创新,关键是你的身体、你的血液里有创新的激情。
我理解创新很简单,创新就是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
但是我觉得中国绝大多数人不是做得更好一点,中国绝大多数人做事情都很马虎,不认真。
所以我觉得首先是应该把事情做好,做得认真一点。
”张尧学表示,现在中国大学提综合改革是对的,中国高等教育现在面临十大问题:(1)中国的大学是在计划和市场之间走钢丝,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
这种体制是根本不可能有大的创新的;(2)中国的大学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哪怕是博士生写论文,也是为了考试时的应付,为了拿到学位而写论文,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写论文;(3)中国大学的价值涵盖和价值标准发生了严重偏离,并不是围绕人的幸福和快乐而上大学,也并不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而上大学,而是为了票子、房子,为了找漂亮老婆而上大学;(4)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越来越严重,ZF对大学的管理不是越来越少,行政化不是大学本身的问题而是ZF的问题,ZF对大学的管理是越来越多;(5)教育的地位越来越低下,口头上重视,实际上不重视;(6)中国大学的师资水平尽管引进了很多国外的,但是水平低的仍然占很大的多数;(7)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而且还有一种假象,认为给中国高校钱多了;(8)中国高校的管理水平低下、落后,不讲规则、不讲程序的现象比比皆是;(9)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不准,缺少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10)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至今为止缺少明确的改革路线图和目标。
论学校工作的十大关系
二、年级与部门的关系
年级:执行决策,完成任务,实现目标 部门:下达任务,统筹协调,检查监督
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四、经验与创新的关系 五、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七、批评与表扬的关系 八、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九、命令与领导的关系 十、培养新人与自我成长的关系
安徽省特级教师
新 锐 集 团 总 校 长 胡国营
新锐教育研究院院长
一、德育与管理的关系
管理重视的是:不能做什么,做什么就处罚你。 德育重视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管理简单有效:制定制度、注重监督、依靠处罚 德育比较复杂:关注内、示范引领、心灵体验、文化构建 管理的结果:治标 德育的结果:治本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十个关系:
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需求,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3.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教育学生要互相尊重,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凝聚力和友谊,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
4. 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教师要与同事合作,互相支持和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5. 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教师要与教育管理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改革。
6. 教师与社会的关系:教师要与社会各界保持联系,了解社会动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7. 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要熟悉教材,善于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8. 教师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9. 教师与评价的关系:教师要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有效的反馈。
10. 教师与自我发展的关系: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参与教育研究和教学活动,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论教学十大关系
1、建立共同的话语体系 共同的课堂规范 话语体系包括隐形的和无形的,语言 —— 肢 体语言 —— 心灵默契 —— 精神默契,进而 形成一种语言精练、生动、幽默的自主建 构课堂文化。 是一种默契、心领神会,是一种课堂规范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举例 新语词:(2010年社会新话语) “给力!” “朋友,开慢点,你爸不是李刚”
合作文化
合作学习文化包括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小组分工等一系列 内容,,要在自主、倾听、善问、质疑、 交流、接纳、欣赏、互助中发挥“集体学 习”的力量,引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促 进每个人格的进步。 在互动与规范、民主与纪律中实现发展, 同时培养“学习集体”的形成。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七、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 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靠体验过程 活动结束要总结(教师作用很重要) 构建反思文化 评价文化的意义 实现过程与结果的有效连接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八、个性化与优化的关系
课堂是一复杂的系统: 1、学生 教师 教材 2、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3、环境 条件 技术 策略 方法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叶澜教授:(整体育人观)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 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知识,转为培养能在 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它的 主要内容为: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按育 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 弹性化的教学内容。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十、民主和纪律的关系
民主的课堂 强调的是思维的开放性、自由性、批判性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建构民主的课堂文化 民主的课堂不是无政府主义的课堂 规范 纪律 包容 责任…………
论当代民族高等教育之文化发展中的十大关系
* [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全 国教 育科学 “ 十二五” 规划 2 0 1 2年度一般项 目“ 民族地 区高校服务新农村 牧区文化建 设 的战略职能
研究 ” ( 项 目批 准号 : B MA1 2 0 0 9 5 ) 的 阶 段性 成 果 之 一 。
( 作 者简介] 苏德 ,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教授 , 博 士生导 师 , 内蒙古 民族 大学兼 职教授 , 主要 研究方 向为教育 人类 学、 民族教育学 、 少数 民族双语教 育、 民族教育史 、 跨文化 心理 ; 刘子云 ,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 院博士 生 , 主要研究 方 向为 中国
传递 、 习得 、 传 承和创 新 ; 理 想层 面 , 促 进我 国多元 一 体文化 的 共 同生存 、 协 同发 展 和 共 同繁 荣 。我 国是
一
习得 、 传承、 创新和繁荣发展 , 需要正确 处理传统文 化 与现代 文化 之 间 的 时序 关 系 。“ 华 夏 民族 历 史 悠 久, 中华文化星光灿烂” , 这是大部分 国人乃 至世界
一
、
时 间上 的传 递 : 传 统性 与 现代性 的辩证 统一
文化 具有传 统性 和 现代性 的 双重特 征 。文 化 的
功能 , 担负起促进文化发展 的责任与使命。文化传 承创新这一时代赋予高等教育 的功能, 尤其体现 了 民族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需要 , 其终极价值 追 求 可能 在 于 : 现 实层面 , 促进 中华 民族优 秀文化 的
体 文化 , 具有 重要 理论 和现 实意 义 。
代化 、 新农 村社 会建设 等 领域取 得 了卓 著成 就 , 并 为 我 国现代社会 文 化 的发展 带 来 了新 的文 化元 素 , 城 市 文化 、 工业文 化 、 新 农村 文化 、 科技 旅游 文 化 、 影 视
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十大关系
作者: 王宗政
作者机构: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物刊名: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9-63页
主题词: 高等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改革;联合办学;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改革;二级单位;高等教育管理;教育观念;基础理论;行管人员
摘要: 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但在深化改革中,也要注意处理好一些问题和几个关系,即1、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关系;2、高等教育改革与市场的关系;3、发展、效益与质量的关系;4、教学、科研和校产的关系;5、基础课改革与专业课改革的关系;6、联合办学各方的关系;7、物质利益与精神支柱的关系;8、学校和二级单位(系、部)的关系;9、收入分配中,教学人员、行管人员和后勤人员三者的关系;10、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和谐大学建构中的十大关系
公平与效率取向决定着大学发展的价值目标抉择,二者的动态关系问题事关社会主义 和谐大学的建构进程,就大学改革、建设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面、不同主体而 言,公平与效率取向问题应根据其实际发展需求而有所侧重,并不存在唯一固定的模式。 在改革起步阶段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模式,有助于在短期内提高效率,拉动发展节 奏;当改革进入深化攻坚阶段,利益格局调整幅度加大,各种矛盾激化时,在保证适度效 率的前提下, “效率与公平并重”更有助于在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条件下,保障改革成 果,促进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最基本的社会职能定位。若教 学、科研脱节或顾此失彼,大学连最基本的职能定位都未充Βιβλιοθήκη 发挥,又何来和谐可言?233
…建避黧器慧是愿教育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虽然存在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均权制这三大大 学管理体制及其亚型与变型,但是不管哪种管理体制,由于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间的运行 逻辑不同,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间的矛盾与冲突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最多只是冲突的力 度、方式不同而已。故就和谐大学建设而言,关键是能够相对分清事务的性质,分权而 治。“治事”走行政治理路径,以效率为导向,务求实效; “治学”走学术治理路径,以 “教授治校”为导向,尊重学术自由,按学术逻辑法则行事。
具体就大学发展而言,作为计划体制与单位所有制的最后一块堡垒,在大规模扩招已 近尾声乃至画上句号的今日,原先因扩招所掩盖的效能建设问题尤为突出。从最大限度调 动人的积极性,提高效能角度看,关注效率,乃至一定程度的效率优先战略,有其势在必 行的合理性,没有效能保障与效率支撑,和谐大学纵有也难以长久。但与此同时,在改革 发展历程中,当弱势群体的付出权益损失过大,所得报偿甚微时,大学正义公正就面临挑 战,适时启动代价补偿机制与社会保障机制,关涉大学公平,更关涉大学的和谐与长治 久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教育的十大关系摘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
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任务。
处理好选才与“掐尖”、个人志向与国家需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宽专交”与“精深通”、理论与实践、学分制与班集体、本土性与国际化、教学与科研、思政与教学、底线与境界等十个方面的关系是保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本文对这十大关系在中国高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中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关注的重点不同,国家应该鼓励高校自主办学,办出特色,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国家发展。
关键词:人才选拔;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移动学习;学分制;理想主义教育从“任鸿隽—李约瑟问题”、“冯友兰—爱因斯坦问题”到“钱学森之问”,大家一直在关心中国科学的发展。
科学发展的基础在教育。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高等教育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大的发展,已是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
每年培养工程师的数量超过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培养数的总和[1],但总体的质量不高。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提高质量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高等教育来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质量高,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是保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一、选才与“掐尖”高水平大学的竞争始于优质生源的竞争。
最近几年,媒体关注几个现象:一是北大和清华争状元。
两个学校每年公布的状元数量超过全国实际状元的总数[2]。
二是前几年高校间的生源“谍战”基本上在进行“地下斗争”,2011年浮出水面,两所学校公开进行“网斗”。
三是“三国杀”,即“华约”、“北约”和“卓越联盟”自主招生大战。
2011年复旦退出“北约”,天大退出“卓越联盟”,2012年若不是规定不允许学校退出,可能会有更多的学校选择退出。
2013年出现人大自主招生问题。
四是2011年甚至更早几年陆续有些高考状元到香港各高校或者国外的大学读书。
《北京晨报》概括说“内地高校在港校面前不堪一击”[3]。
就中国人才选拔方式来说,迄今没有比高考更好的选拔制度来代替,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高考制度肯定是必须坚持的,因为我们缺乏更强大的社会信用系统来支撑其他的选才方法。
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省市陆续采取平行志愿录取。
我个人认为,平行志愿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来说弊大于利。
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多样化个体的生态最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平行志愿后,各学校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很整齐,没有梯次,学校之间没有必要竞争,而缺乏竞争一定是不利于发展的。
我国的现状是,高考前填报志愿的有北京、上海;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的有黑龙江、辽宁和新疆;考后知分后填志愿是大多数。
知分后填报志愿,改变了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预期。
这一做法把“唯分数论”推向极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开展。
自主招生已试行了十年。
2012年《中华读书报》有一长篇文章,认为十年自主招生改革是失败的[4]。
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它是一种探索。
在本意上,希望自主招生成为选“偏才”选“怪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选偏才选怪才是一种理想主义。
偏才怪才是很难被选出来的,是一种文化孕育出来的,没有文化环境再怎么选也没有用。
近年来,各种自主招生方式层出不穷,“三国杀”、“校长推荐”、“未来领袖计划”等。
从目的上讲是好的探索,从结果上讲并不理想,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是否有好的办法来解决目前的问题?我的设想是,改变目前高中第三年基本都在做题目的现状,两年半完成国家统一考试,半年时间留给考生填报两至三个学校的志愿,再由各高校录取,同时取消各种自主招生。
在学生填志愿、学校录取的同时,高三学生最后一个学期开设大学预选课程。
这样的机制可能比现在的自主招生改革更好、更有效。
总体上说,中国高校招生秩序是稳定的,能选拔出人才的。
但多种多样的招生办法,呈现乱象是必然的。
高校说自主招生,媒体说“掐尖”,众说纷纭。
尽管高校说是选才不是“掐尖”,事实上,任何新的招生措施对学校来说一定是“掐尖”,问题是如何定义这个“尖”字。
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争状元的时代还远远没有结束。
作为一个学校来说,需要花更多的人力和精力,派出优秀的教授来争取优秀的生源。
现在有这样的说法,一流的教授招二流的学生,二流的教授招三流的学生。
那么谁去招一流的学生呢?应该是教授的团队。
二、个人志向与国家需求我们来看看不同阶段,学生对大学选择专业的变迁。
解放前后到文革前这段时间,是国家需求第一,“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每个人的境界都很高。
胡锦涛总书记学水利专业,温家宝总理是地质专业,吴仪副总理学的是石油专业,而现在还有多少学生第一志愿会选择这些专业?文革期间工农兵上大学是分配的。
恢复高考以后的最初阶段,专业基本上也不是由你选择的,分到哪里就到哪里。
现在是市场导向、功利为先。
对学生来讲,他们会一哄而上去选择某个专业,但这个专业并不一定是他真正的兴趣。
专业的选择一方面考虑毕业以后的就业以及就业以后的待遇,另一方面是“面子”,如果考生成绩够高的话,哪怕非常不喜欢也要去热门专业。
因此在中国学生没有多少兴趣爱好和自主决定权的现实情况下,大学生选专业是父母在选专业、社会在选择专业。
从现实来考虑问题,我们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应该反思教育中的理想主义教育。
事实上,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理想主义教育,问题的根本是这种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好。
如何真正有效地实施理想主义教育是我们应该好好研究的问题,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面。
二是干得最好的事一定是有兴趣的事。
兴趣、勤奋和机遇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三个要素。
从这个意义上,大学生不学有兴趣的专业,不做有兴趣的事,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解决“钱学森之问”也许是一句空话或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大学是培养不同人才的机构,不可能仅仅培养一个专业或几个专业的学生,应该是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现在大学的招生、专业的选择首先是个人的“志向”,第二是学校的选择,第三是国家的需要。
对我们学校办学来讲,学生的需求是可变的,专业的冷热是不固定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随大流的。
比如,我在学校里平时学习成绩比你高,而你去一个热门专业我不去的话,我就觉得亏了。
所以,现在大学生一窝蜂去挤“热门”专业。
因此专业选择的引导和教育非常重要。
对于学校需要发展的专业,学校要有一定政策的引导才行。
要从我们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学校的教育环境上来引导学生。
许多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对综合性大学发展来说,有些专业是必须发展的、必须有本科生,比如文史哲。
我们的政策就需要引导一部分学生到这些专业上去;有些专业不需要重点发展,可以发展毕业后教育。
有些专业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并不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专业可以根据学生的志愿按市场的需求来办。
五、理论与实践实践缺失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三大问题之一。
我觉得高校人才培养有三个问题:第一是教师投入精力不足,第二是学生的功利性学习,第三是实践学习缺失。
实践学习的缺失既有校内的原因也有校外的原因。
校内的原因首先是学校不重视,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培养计划也没有很好落实。
另一个原因是有的学校由于扩招,学生规模明显扩大,而实验设施没有相应增加,学生无法按培养计划落实。
校外的原因是企业不欢迎学生去实习,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
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实习时间短,学生不认真,怕技术泄密,学生在一线岗位上的安全问题等等。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实践能力。
因此学校必须加大力度建设好校内实践基地,以弥补校外基地的不足。
同时针对校外实习存在的问题解决好校外实习的问题。
从长远看,校外基地问题比较难解决,需要政策的调整,鼓励企业接纳学生实习。
最近几年,我们开展长时间实习的试点,成效非常显著,学生有三个月或更长时间到合作单位去实习,这样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单位接受学生实习的愿意更强烈一些,学生有较长的时间待在企业,可以学到知识和提升能力。
另一方面实习单位能够充分了解学生,愿意向我校学生发出正式工作的邀请。
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时间比较长,学校可以适当调整课程计划,制订相应的学分替换规则。
经过3年的经验积累,长时间实习的规模在渐渐扩大。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打造一个学校的特色,特色是学校的生命,特色是学校的质量。
一个学校假如没有特色的话,这所学校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学校。
MIT是理工之王,普林斯顿的特色是数学和物理,哈佛的特色是行政管理,耶鲁的特色是法律,芝加哥的特色是经济。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帝尔曼提出,普林斯顿有非常严格的本科教学和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这作为普校的基本要求和理念。
在这个理念指导下,规模很小、学科不全的普林斯顿成为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
六、学分制与班集体学分制能够让个人自由发展,是发挥人潜力的最好的方式。
浙江大学从2002年新校区启动后开始推行学分制,是中国大陆高校中最早真正实行学分制的大学,而后实施按学分收费。
经过10余年的不断完善,目前的选课系统和学分制的运行日趋成熟。
学分制的自主实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办学条件、选课系统、优质的课程、优秀的教师、同一课程开课的频率、能并行开课的数量等。
学分制的真正实施对中国大学传统的班级单位具有破坏性作用,学分制能与传统班级和谐共存很难或者说不可能。
因此探索一种适合学分制实施的新型班集体组织形式是中国特色大学学生工作组织形式的基本要求。
学分制与传统的班集体存在一定的矛盾,真正的学分制不能继续要求“支部建立在连队(班级)上”这种传统的模式,要很好地探索在学分制体制下“连队”的定义和结构,要把线性组织转变为立体的和多维度的模式。
基于社区的学生自组织活动以锻炼大学生的能力是学分制制度下的基本组织形式。
自由选择住宿与基于社区的党团和学生社团柔性融合是包容性大学学生成长环境应该营造的方向,这是一个趋势。
假如按经典的模式来管理学生是不可能真正实行现代意义上的学分制。
中国大学学生培养的目标应是,基于学分制的学业自主学习方式和基于学生社团的能力培养。
同时我们学生工作的理念也应该从“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
理念变了,我们的行动也应该变。
学生是大学的根本,没有学生大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下面三个学校都有重视学生的传统。
他们不同做法的共性归结到一点就是以学生为本。
宁波的诺丁汉大学,大家觉得可能很不起眼,但他们最近几年的招生是一年一个台阶地往上走。
据报道,他们每个学生每周都有与一个教师半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
香港中文大学规定每位教授每周陪学生共进3次餐。
牛津大学每位教授每周必须与3~4位学生展开个人谈话,或者是与学生交流。
为什么要这样?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了解学校能提供什么、学生应该怎么学习、教师给学生的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