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基础中医学中药部分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寄生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1.风湿痹证(独活寄生汤)2.崩漏 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不是保健安胎 药)。
3、祛湿药(湿证的标志舌苔白腻) 化湿药 藿香 【功效】化湿、解暑、止吐 【主治】1.湿阻中焦之证(脘腹胀闷、胃纳 不馨、身体倦怠、口甘多涎、大便溏薄) 2.阴暑及湿温初起(藿香正气散) 3.湿浊中阻之呕吐
车前子 【功效】利尿通淋,止泻,清肝明目,清肺 化痰 【主治】1.水肿淋证 2.湿盛泄泻 3.痰热咳嗽 4.目赤、翳障
茵陈 (治黄疸之要药) 【功效】利胆退黄、清利湿热 【主治】1、黄疸:阳黄证—茵陈蒿汤,阴 黄证—茵陈四逆汤 2.温湿、湿疹、湿疮(苍术也有此功效)
金钱草 (通淋排石要药) 【功效】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主治】1.湿热黄疸症 2.热淋、石淋 3.恶疮 肿毒、毒蛇咬伤
翻版必究
补益药: 补气药 人参(拯危救脱之要药、治疗虚损劳伤第一 要药)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 安神益智 【主治】1.用于虚脱证,元气暴脱 2.脾气虚,热病伤津、汗多口渴 3.气血不足的心悸、失眠、健忘
党参同人参,但作用效果弱 白 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燥湿利水, 固表止汗,安胎。
防风 (又称关防风,祛风要药)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主治】 1.表证:风寒+荆芥、羌活;风热+薄荷、连翘 金银花 2.用于风湿痹证、痉挛抽搐、风疹瘙痒
辛凉解表: 柴胡 【功效】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 1.表证发热,少阳证(少阳经引经药) 2.肝郁气滞,胸肋疼痛,月经不调 。 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升举脾气(补中益 气汤);退热截疟 葛根 【功效】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
翻版必究
润下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肠燥便秘、老人及产后 便秘。 本类药物多为核仁类,因含油脂较多
连翘 (疮家圣药)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主治】痈肿疮毒、痰核、喉痹、外感风热 或温病初起、治热入营血
峻下逐水药:适用于全身水肿,大腹胀满, 以及停饮等正气未衰之证 甘 遂:水肿、臌胀、胸胁停饮,风痰癫痫, 疮痈肿毒。
4.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要药)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 【主治】1.肺胃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喘 2.胃火上攻 3.疮痈不敛:煅用
黄连 (治泻痢的要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1.湿热病证:善于清中焦湿热 (湿 热下痢、痞满、呕恶, 湿热泻痢) 2.胃火炽盛,消渴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邪火内 炽,迫血妄行) 4.心火亢盛,心肾不交的怔忡、不寐 5.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6 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外用) 【鉴别药物】酒黄连——上焦火热,用于目 赤肿痛、口疮;姜黄连——清胃热和胃止呕,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 连——疏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的呕吐 吞酸。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1.温热病证,热入营血 2.血热出血 3.津伤口渴、津亏肠燥便秘
5.消食药 山楂 【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主治】肉食积滞,淤滞导致胸腹疼痛、痛 经,产后恶露不尽、瘀阻腹痛,疝气坠痛, 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脂血症。 神曲:宜外感表证兼食滞者。 麦芽:回乳消胀、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焦三鲜:山楂、神曲、麦芽炒焦
9.理气药: 陈皮(治痰之要药)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滞证,痰湿壅滞证,呕吐呃 逆,胸痹
木香:行气止痛之要药,治湿热泻痢里急后 重之要药 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长于治各 种月经病;妇科调经之要药,治疗肝气郁滞 胁痛腹痛之要药。 薤白:治胸痹要药,治大肠气滞之里急后重
10.活血化瘀 川芎(血中气药,头痛要药,妇科要药)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1.血瘀气滞的月经不调,痛经,闭 经 2.用于头痛,风寒+细辛;风热+菊花等
黄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退虚热 【主治】1.阴虚发热,痈肿疮毒、烧伤、湿 疹 2.湿热病症(清下焦):湿热带下,热淋涩痛 苦寒沉降。湿热泻痢,黄疸。湿热脚气,痿 证 3.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清热解毒药
3
DR SAIL 制作
金银花 (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主治】1.痈肿疔疮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3.暑热 4.热毒血痢
熟地黄(补肾阴之要药) 【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主治】血虚诸证,肝肾阴虚诸证(肾精不 固,腰膝酸软面色萎黄)
8.温里药 附子:1.回阳救逆,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2.补火助阳: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 阳。 3.散寒止痛:寒痹证。 干姜:温中散寒;适用于亡阳,与附子相须 为用
肉 桂(善补命门之火,引火归源)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主治】1.补命门之火,引火归源 2.寒凝血滞 3.风寒闭阻
苍术 (除一身上下内外之湿)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发表 【主治】湿阻中焦之证,风湿痹症,湿浊带 下、湿疮、湿疹,外感风寒挟湿证(独活也 有此功效)
2
DR SAIL 制作
厚朴 【功效】燥湿行气、行气消积、降气平喘 【主治】湿滞中焦证(平胃散)、气逆之咳 喘
利水渗湿药 茯苓 (利水消肿之要药)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主治】1.利水消肿:利水而不伤正;为利 水消肿之要药,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2.脾气虚弱证—四君子汤。 3.心悸、失眠-归脾汤
丹参(妇科调经常用药) 【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养血安神、 凉血消痈 【主治】1.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 滞腹痛。 2.瘀血所致心胸刺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 及风湿痹痛等 3.热入营血之斑疹、神昏或心血不足之心悸 失眠等 【附加】延胡索: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 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三七:伤科要药
竹 茹:为治热性呕逆之要药。 天竺黄:为治疗小儿痰热之要药。 竹 沥:祛痰力强,善清热豁痰,治疗痰火 咳喘重证。 桔梗:“舟楫之剂”,为肺经的引经药,载药 上行。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治咳喘之要药,咳喘兼有便秘者最 为适宜 紫 菀:对咳嗽之证,无论外感、内伤,病 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
4
DR SAIL 制作
C.中药的配伍
1、单行:单味药治疗疾病,用于病情较轻 者。 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类似的的药物配 合使用,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方法。 3、相使:两种在性能功效方面有共性的药 物配合使用,其中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 为辅。 4、相畏:两药同用,一药的毒副作用能被 另一药降低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 5、相杀:两药同用,一药能降低或消除另 一药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 6、相恶:两药同用,一药的作用能被另一 药抑制或减弱。 7、相反:两药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 用。 (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十九畏)
二、五味 1.辛味(属金) (1)能散:散表邪,散内结 (2)能行:行气,行血 (3)不良反应:耗气伤阴。 2.苦味(属火) (1)能泄:清泄,通泄,降泄 (2)能燥:清热燥湿,燥湿散寒 (3)能坚:坚阴 (4)不良反应:伤津、 败胃。 3.甘味(属土) 补益和中,缓急,调和药性 不良反应:腻膈滞胃。 4.酸味(属木) (1)能收敛 (2)能生津:治津亏口渴证,如乌梅。 (3)不良反应:收敛邪气。 5.咸味(属水) (1)能软坚:软坚散结,治癥瘕等, (2)能泻下:治燥屎内结证,如芒硝。
泽泻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主治】各类水肿较茯苓强,湿盛泄泻(泻 肾与膀胱之热),下焦湿热、淋浊、带下。
翻版必究
知母 【功效】 清热泻火:在外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在 内上治肺热咳嗽,中治胃热消渴, 下治阴虚骨蒸 滋阴润燥:上养肺阴,中益胃阴,下滋肾阴。 【主治】热病烦渴、肺热咳喘、骨蒸潮热
清热燥湿药 黄芩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桑寄生) 【主治】1.湿热证:善于清肺火及上焦实热 、 长于清中上焦湿热 2.肺热咳喘、热病烦渴 3.少阳(柴胡)、胎热不安 4.血热吐衄、痈肿疮毒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主治】阴虚老嗽,久咳痰少咽干,瘰疠、 乳痈、肺痈。 【川贝与浙贝】 川贝母:甘寒滋润,功偏润肺化痰止咳,尤 善治肺虚久咳,阴虚劳嗽等虚证。 浙贝母:苦寒开泄,长于清肺化痰止咳,以 风热、燥热、痰热咳嗽等实证为宜。且散结 力强,瘰疬疮痈多用。
D.药物各论:
1.解表药:
1
DR SAIL 制作
辛温解表: 麻黄 【功效】 (1).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感冒要药。 麻黄 汤。(2)宣肺平喘(3)利水消肿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表实无汗;风寒咳喘最为 适宜;水肿兼表证者。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 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芒硝 【功效】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主治】热结便秘,痰热之咳嗽、癫狂咽痛、 口疮、牙龈肿痛,外用回乳( 同麦芽)
7.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消肿止痛。 【主治】湿痰阻肺,胃气上逆,痰热阻滞, 心下痞满,结胸,梅核气,瘿瘤、痰核,外 用消肿止痛,痈疽肿痛,毒蛇咬伤。
6.泻下药: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 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攻下药 大黄又称为“将军”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活血化瘀、清泄湿热 【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 2.咽痛,血热吐衄,淤血诸证 3.热毒痈肿、丹毒、烧烫伤、肠痈 4.闭经、癥瘕,水肿、黄疸、淋证 活血用酒制大黄,止血用大黄炭
桂枝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 1.外感风寒表虚证:治疗此类病症主药(桂 枝汤);表实无汗为辅药(麻黄汤)。 2.寒凝血滞诸痛 3.用于痰饮、蓄水;心阳不振之心悸
荆芥 【功效】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主治】 1.外感表证:发散风寒力量最为平和 2.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3.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翻版必究
(3)不良反应:多食咸则脉凝涩
三、升浮沉降 1、病势向上,用沉降药。(呕吐、呃逆、喘 息) 2、病势向下,用升浮药。(脱肛、遗尿、崩 漏) 3、病位在上,用升浮药。(外感风寒) 4、病位在下,用沉降药。(热结便秘) 原则:逆病势(改善病理),顺病位(直达 病所)。
B.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与副作用, 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4、改变药物某些形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黄芪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 托疮生肌 【主治】1.肺脾气虚,补中益气 2.气虚自汗,易感风邪 3.脾虚水肿,气血不足
wenku.baidu.com
补血药 当归 妇科调经止痛的要药,活血行气止痛的要药 【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主治】血虚诸证,血虚血瘀,月经不调, 痛经,闭经,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瘀滞 肿痛,风湿麻木,痈疽疮疡,血虚肠燥便秘。
翻版必究
阳止泻 【主治】 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 阴虚消渴、升举脾的阳气。
2.祛风湿药 独活 【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主治】 1.风 湿痹痛(治风湿痹痛主药 ), 独活寄生 汤,治疗下痹, 2、风寒挟湿证、痛证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
秦艽 【功效】 祛风湿、舒筋络、退虚热、清湿 热 【主治】 1.风湿痹证:为风药中之润剂。 2.中风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黄 疸
DR SAIL 制作
中药学
A.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
基本性质与特征的概括包括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重点是四气五 味)
一、四 气: 寒、热、温、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量化表述:大寒—寒—微寒—凉—平;大热— 热—温—微温—平 1.温热性的作用 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 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 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 副作用:伤阴液。 2.寒凉性的作用 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 养阴:治疗阴虚内热证。 凉血:治疗血热证。 副作用:伤阳气
3、祛湿药(湿证的标志舌苔白腻) 化湿药 藿香 【功效】化湿、解暑、止吐 【主治】1.湿阻中焦之证(脘腹胀闷、胃纳 不馨、身体倦怠、口甘多涎、大便溏薄) 2.阴暑及湿温初起(藿香正气散) 3.湿浊中阻之呕吐
车前子 【功效】利尿通淋,止泻,清肝明目,清肺 化痰 【主治】1.水肿淋证 2.湿盛泄泻 3.痰热咳嗽 4.目赤、翳障
茵陈 (治黄疸之要药) 【功效】利胆退黄、清利湿热 【主治】1、黄疸:阳黄证—茵陈蒿汤,阴 黄证—茵陈四逆汤 2.温湿、湿疹、湿疮(苍术也有此功效)
金钱草 (通淋排石要药) 【功效】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主治】1.湿热黄疸症 2.热淋、石淋 3.恶疮 肿毒、毒蛇咬伤
翻版必究
补益药: 补气药 人参(拯危救脱之要药、治疗虚损劳伤第一 要药)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 安神益智 【主治】1.用于虚脱证,元气暴脱 2.脾气虚,热病伤津、汗多口渴 3.气血不足的心悸、失眠、健忘
党参同人参,但作用效果弱 白 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燥湿利水, 固表止汗,安胎。
防风 (又称关防风,祛风要药)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主治】 1.表证:风寒+荆芥、羌活;风热+薄荷、连翘 金银花 2.用于风湿痹证、痉挛抽搐、风疹瘙痒
辛凉解表: 柴胡 【功效】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 1.表证发热,少阳证(少阳经引经药) 2.肝郁气滞,胸肋疼痛,月经不调 。 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升举脾气(补中益 气汤);退热截疟 葛根 【功效】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
翻版必究
润下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肠燥便秘、老人及产后 便秘。 本类药物多为核仁类,因含油脂较多
连翘 (疮家圣药)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主治】痈肿疮毒、痰核、喉痹、外感风热 或温病初起、治热入营血
峻下逐水药:适用于全身水肿,大腹胀满, 以及停饮等正气未衰之证 甘 遂:水肿、臌胀、胸胁停饮,风痰癫痫, 疮痈肿毒。
4.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要药)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 【主治】1.肺胃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喘 2.胃火上攻 3.疮痈不敛:煅用
黄连 (治泻痢的要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1.湿热病证:善于清中焦湿热 (湿 热下痢、痞满、呕恶, 湿热泻痢) 2.胃火炽盛,消渴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邪火内 炽,迫血妄行) 4.心火亢盛,心肾不交的怔忡、不寐 5.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6 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外用) 【鉴别药物】酒黄连——上焦火热,用于目 赤肿痛、口疮;姜黄连——清胃热和胃止呕,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 连——疏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的呕吐 吞酸。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1.温热病证,热入营血 2.血热出血 3.津伤口渴、津亏肠燥便秘
5.消食药 山楂 【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主治】肉食积滞,淤滞导致胸腹疼痛、痛 经,产后恶露不尽、瘀阻腹痛,疝气坠痛, 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脂血症。 神曲:宜外感表证兼食滞者。 麦芽:回乳消胀、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焦三鲜:山楂、神曲、麦芽炒焦
9.理气药: 陈皮(治痰之要药)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滞证,痰湿壅滞证,呕吐呃 逆,胸痹
木香:行气止痛之要药,治湿热泻痢里急后 重之要药 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长于治各 种月经病;妇科调经之要药,治疗肝气郁滞 胁痛腹痛之要药。 薤白:治胸痹要药,治大肠气滞之里急后重
10.活血化瘀 川芎(血中气药,头痛要药,妇科要药)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1.血瘀气滞的月经不调,痛经,闭 经 2.用于头痛,风寒+细辛;风热+菊花等
黄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退虚热 【主治】1.阴虚发热,痈肿疮毒、烧伤、湿 疹 2.湿热病症(清下焦):湿热带下,热淋涩痛 苦寒沉降。湿热泻痢,黄疸。湿热脚气,痿 证 3.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清热解毒药
3
DR SAIL 制作
金银花 (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主治】1.痈肿疔疮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3.暑热 4.热毒血痢
熟地黄(补肾阴之要药) 【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主治】血虚诸证,肝肾阴虚诸证(肾精不 固,腰膝酸软面色萎黄)
8.温里药 附子:1.回阳救逆,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2.补火助阳: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 阳。 3.散寒止痛:寒痹证。 干姜:温中散寒;适用于亡阳,与附子相须 为用
肉 桂(善补命门之火,引火归源)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主治】1.补命门之火,引火归源 2.寒凝血滞 3.风寒闭阻
苍术 (除一身上下内外之湿)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发表 【主治】湿阻中焦之证,风湿痹症,湿浊带 下、湿疮、湿疹,外感风寒挟湿证(独活也 有此功效)
2
DR SAIL 制作
厚朴 【功效】燥湿行气、行气消积、降气平喘 【主治】湿滞中焦证(平胃散)、气逆之咳 喘
利水渗湿药 茯苓 (利水消肿之要药)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主治】1.利水消肿:利水而不伤正;为利 水消肿之要药,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2.脾气虚弱证—四君子汤。 3.心悸、失眠-归脾汤
丹参(妇科调经常用药) 【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养血安神、 凉血消痈 【主治】1.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 滞腹痛。 2.瘀血所致心胸刺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 及风湿痹痛等 3.热入营血之斑疹、神昏或心血不足之心悸 失眠等 【附加】延胡索: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 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三七:伤科要药
竹 茹:为治热性呕逆之要药。 天竺黄:为治疗小儿痰热之要药。 竹 沥:祛痰力强,善清热豁痰,治疗痰火 咳喘重证。 桔梗:“舟楫之剂”,为肺经的引经药,载药 上行。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治咳喘之要药,咳喘兼有便秘者最 为适宜 紫 菀:对咳嗽之证,无论外感、内伤,病 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
4
DR SAIL 制作
C.中药的配伍
1、单行:单味药治疗疾病,用于病情较轻 者。 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类似的的药物配 合使用,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方法。 3、相使:两种在性能功效方面有共性的药 物配合使用,其中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 为辅。 4、相畏:两药同用,一药的毒副作用能被 另一药降低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 5、相杀:两药同用,一药能降低或消除另 一药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 6、相恶:两药同用,一药的作用能被另一 药抑制或减弱。 7、相反:两药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 用。 (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十九畏)
二、五味 1.辛味(属金) (1)能散:散表邪,散内结 (2)能行:行气,行血 (3)不良反应:耗气伤阴。 2.苦味(属火) (1)能泄:清泄,通泄,降泄 (2)能燥:清热燥湿,燥湿散寒 (3)能坚:坚阴 (4)不良反应:伤津、 败胃。 3.甘味(属土) 补益和中,缓急,调和药性 不良反应:腻膈滞胃。 4.酸味(属木) (1)能收敛 (2)能生津:治津亏口渴证,如乌梅。 (3)不良反应:收敛邪气。 5.咸味(属水) (1)能软坚:软坚散结,治癥瘕等, (2)能泻下:治燥屎内结证,如芒硝。
泽泻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主治】各类水肿较茯苓强,湿盛泄泻(泻 肾与膀胱之热),下焦湿热、淋浊、带下。
翻版必究
知母 【功效】 清热泻火:在外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在 内上治肺热咳嗽,中治胃热消渴, 下治阴虚骨蒸 滋阴润燥:上养肺阴,中益胃阴,下滋肾阴。 【主治】热病烦渴、肺热咳喘、骨蒸潮热
清热燥湿药 黄芩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桑寄生) 【主治】1.湿热证:善于清肺火及上焦实热 、 长于清中上焦湿热 2.肺热咳喘、热病烦渴 3.少阳(柴胡)、胎热不安 4.血热吐衄、痈肿疮毒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主治】阴虚老嗽,久咳痰少咽干,瘰疠、 乳痈、肺痈。 【川贝与浙贝】 川贝母:甘寒滋润,功偏润肺化痰止咳,尤 善治肺虚久咳,阴虚劳嗽等虚证。 浙贝母:苦寒开泄,长于清肺化痰止咳,以 风热、燥热、痰热咳嗽等实证为宜。且散结 力强,瘰疬疮痈多用。
D.药物各论:
1.解表药:
1
DR SAIL 制作
辛温解表: 麻黄 【功效】 (1).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感冒要药。 麻黄 汤。(2)宣肺平喘(3)利水消肿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表实无汗;风寒咳喘最为 适宜;水肿兼表证者。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 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芒硝 【功效】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主治】热结便秘,痰热之咳嗽、癫狂咽痛、 口疮、牙龈肿痛,外用回乳( 同麦芽)
7.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消肿止痛。 【主治】湿痰阻肺,胃气上逆,痰热阻滞, 心下痞满,结胸,梅核气,瘿瘤、痰核,外 用消肿止痛,痈疽肿痛,毒蛇咬伤。
6.泻下药: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 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攻下药 大黄又称为“将军”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活血化瘀、清泄湿热 【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 2.咽痛,血热吐衄,淤血诸证 3.热毒痈肿、丹毒、烧烫伤、肠痈 4.闭经、癥瘕,水肿、黄疸、淋证 活血用酒制大黄,止血用大黄炭
桂枝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 1.外感风寒表虚证:治疗此类病症主药(桂 枝汤);表实无汗为辅药(麻黄汤)。 2.寒凝血滞诸痛 3.用于痰饮、蓄水;心阳不振之心悸
荆芥 【功效】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主治】 1.外感表证:发散风寒力量最为平和 2.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3.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翻版必究
(3)不良反应:多食咸则脉凝涩
三、升浮沉降 1、病势向上,用沉降药。(呕吐、呃逆、喘 息) 2、病势向下,用升浮药。(脱肛、遗尿、崩 漏) 3、病位在上,用升浮药。(外感风寒) 4、病位在下,用沉降药。(热结便秘) 原则:逆病势(改善病理),顺病位(直达 病所)。
B.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与副作用, 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4、改变药物某些形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黄芪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 托疮生肌 【主治】1.肺脾气虚,补中益气 2.气虚自汗,易感风邪 3.脾虚水肿,气血不足
wenku.baidu.com
补血药 当归 妇科调经止痛的要药,活血行气止痛的要药 【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主治】血虚诸证,血虚血瘀,月经不调, 痛经,闭经,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瘀滞 肿痛,风湿麻木,痈疽疮疡,血虚肠燥便秘。
翻版必究
阳止泻 【主治】 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 阴虚消渴、升举脾的阳气。
2.祛风湿药 独活 【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主治】 1.风 湿痹痛(治风湿痹痛主药 ), 独活寄生 汤,治疗下痹, 2、风寒挟湿证、痛证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
秦艽 【功效】 祛风湿、舒筋络、退虚热、清湿 热 【主治】 1.风湿痹证:为风药中之润剂。 2.中风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黄 疸
DR SAIL 制作
中药学
A.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
基本性质与特征的概括包括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重点是四气五 味)
一、四 气: 寒、热、温、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量化表述:大寒—寒—微寒—凉—平;大热— 热—温—微温—平 1.温热性的作用 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 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 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 副作用:伤阴液。 2.寒凉性的作用 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 养阴:治疗阴虚内热证。 凉血:治疗血热证。 副作用: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