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篇: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一、简介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
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离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二、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一)西医诊断1.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
2.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3.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
4.X线检查阴性。
(二)中医诊断1.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熙。
2.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3.寒湿凝络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三、禁忌症孕妇禁用。
四、操作规范(一)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
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
(二)取穴原则交叉取定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三)针刺方法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
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四)出针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目 录
• 中医适宜技术简介 •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 中医适宜技术注意事项 • 中医适宜技术风险与应对 •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与教育
01
中医适宜技术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适宜技术是指安全、有效、 简便、经济、实用的中医技术, 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针对性强、疗 效显著、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 优点,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 保健需求。
分析培训目标
明确培训目标,如提高适宜技术的掌 握程度、提高临床应用能力等,确保 培训内容与目标相符合。
培训内容与方法
01
02
03
制定培训大纲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结果, 制定适宜技术的培训大纲 ,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 能两个方面。
选择培训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 培训方法,如集中授课、 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 以提高培训效果。
操作器具应妥善保管,避免损坏和丢 失。
04
中医适宜技术风险与应对
风险识别与评估
风险识别
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过程中,应全面 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如操作不 当、患者体质差异、药物配伍禁忌等 。
风险评估
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 其对操作过程和患者安全的影响程度 ,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风险预防与控制
拔罐操作规范
总结词
注意火候,避免烫伤
详细描述
拔罐操作时需注意火候,避免火源直接接触皮肤造成烫伤。拔罐时应选择适当的罐具,掌握拔罐时间和压力,避 免造成皮肤损伤。
中药煎煮操作规范
总结词
讲究火候,注意配伍禁忌
详细描述
中药煎煮前需将药材充分浸泡,掌握火候和煎煮时间,遵循中药配伍禁忌原则,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煎煮器具应清洁卫生,确保药液质量。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1.1针灸1.1.1针灸前准备:针灸前要向患者询问病情和主诉,并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等状况,基于中医的望闻问切来确定针灸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1.1.2穴位选择和插针: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并在操作前对穴位进行消毒。
插针时要注意尽量避免伤及重要血管和神经。
1.1.3针刺深度和方法:根据患者的状况和病情,确定针刺的深度和方法。
对于针刺深度较深的穴位,要遵循“慎刺蜈蚣之腹”的原则,保护重要脏器的安全。
1.1.4针刺时间和频率:针刺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频率根据病情而定,但每周不宜超过3次。
1.2推拿1.2.1推拿前准备:推拿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工作区域的清洁和消毒。
1.2.2推拿技术:推拿技术包括按揉、推捏、推拿、推拉等手法,按照中医经络理论进行操作。
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
1.2.3推拿操作要点:推拿时要注意手法灵活、有节奏感,要理顺经络和穴位的关系,根据病情和病位进行推拿。
同时要注重手法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中断、断续的操作。
1.3拔罐1.3.1拔罐前准备:拔罐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罐和皮肤的消毒。
1.3.2拔罐技术:拔罐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手法稳定,并根据病情和穴位的选择进行操作。
同时要保持舒适感,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患者不适。
1.3.3拔罐时间和频率:一般拔罐时间为5-15分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不宜过多。
1.4刮痧1.4.1刮痧前准备:刮痧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皮肤的消毒。
1.4.2刮痧技术:刮痧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手法稳定,刮的方向要与经络方向一致。
同时要根据病情和病位进行操作,避免刮伤皮肤。
1.4.3刮痧时间和频率:一般刮痧时间为5-10分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不宜频繁操作。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为了保障中医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中医技术操作水平,制定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关于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的一些建议。
一、术前准备1.患者评估:在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之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相关检查结果等。
评估结果应用于决定适宜技术的选择及操作方案的制定。
2.安全检查:在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之前,应对相关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备符合操作要求,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操作事故。
二、操作技术规范1.操作环境:应选取整洁、安静、通风良好且温度适宜的操作环境。
保持操作场所的清洁和整齐有序,避免杂物阻碍操作和引发卫生问题。
2.操作器械:应使用经过消毒和灭菌处理的操作器械,确保操作器械无菌、无异味、无损伤,以避免交叉感染和操作事故的发生。
3.操作姿势:操作人员应采取正确的姿势,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避免操作时出现身体不适或疲劳,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操作技法:应采用正确、规范的操作技法,确保操作的有效性。
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技术和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各种操作技法,避免操作的错误和风险。
5.患者沟通:在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之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反应,解答患者的疑问和担忧,征得患者的同意。
6.操作记录:应对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操作时间、操作过程、操作结果、患者反应等,以便于随时追踪操作的情况,并为后续的操作和评估提供依据。
三、操作安全1.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不得擅自更改或调整操作方案。
2.操作人员应保持专注,避免分散注意力和疏忽大意,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操作人员应掌握相关的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应对突发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患者的安全。
4.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记录。
5.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以保持操作技能和知识的更新和提高。
中医科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科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刮痧疗法【适应症】感冒、哮喘、便秘、高血压、肩周炎、颈椎病、腰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
【禁忌症】患部皮肤破损、溃疡、严重皮肤病者、急性传染性疾病、心力衰竭。
【操作】一、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暴露刮痧部位。
二、将刮痧油均匀抹在患处。
一手持刮痧板,倾斜45°,按气血运行方向,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先阳后阴的顺序刮拭。
三、刮后患部皮肤充血,有舒适感,2~3天后可进行第二次治疗。
四、每次刮痧后可饮一杯白开水,以协助排毒。
五、保健强身仅刮颈、背部。
【注意事项】一、治疗室温暖、舒适,勿冷风吹和寒冷侵袭。
二、刮痧板边缘必须光滑,防止损伤皮肤。
三、刮痧中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疲劳等,可立即刮涌泉、百会、人中、合谷穴或稍休息。
拔罐疗法【适应症】腰背疼痛、软组织扭挫伤、肩周炎、颈椎病、神经痛、疖、痈、感冒、支气管炎等。
【禁忌症】心力衰竭、血友病、浮肿及广泛性皮肤病者。
【操作】一、准备不同型号的火罐数个,另备火柴、酒精灯、镊子、95%酒精及少许凡士林。
二、常用方法。
闪火法:先将酒精灯点燃,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患部。
术者左手握罐体,使罐口向下,右手持镊子,夹住沾有酒精的小棉球,在洒精灯上点燃后,伸进罐内绕1~2圈,迅速抽出,随即将罐扣在治疗部位。
投火法:用薄纸做一小纸卷,燃着后投入罐内,然后将罐迅速扣在治疗部位。
架火法:先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做一点火架,再将一小酒精棉球放在架子上、点燃酒精棉球后随即扣上罐子。
滴酒法:向罐内滴入1~2滴酒精,将罐倾斜,转动一周,用火柴将酒精点燃后罐口向下,迅速将罐子扣在治疗部位。
贴棉法:取0.5~1cm见方的脱脂棉,沾少许酒精,贴在罐内壁的中部,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治疗部位。
三、留罐时间一般为10分钟,治疗中患者有烧灼感或皮肤颜色变化过于明显、起水泡等异常现象,立即起罐。
四、起罐时,术者左手扶罐,并轻推罐体使其倾斜,右手食指尖轻按罐口边缘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缝隙,空气进入,罐子随即脱落。
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一.针灸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
采用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
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
经常检查针灸是否完好,如不锐利或有弯曲时应及时修理,不易修直时应更换。
2、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3、对初次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情绪紧张时,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积极配合。
4、针灸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应诊病人,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建立治疗观察卡。
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效果,不断改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5、针灸室外作人员应坚持岗位学习,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6、针灸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二.推拿1、凡需推拿治疗的病人,需经推拿室医生详细检查病情并根据病员的体质强弱、老幼、性别、肥瘦等不同情况选择推拿部位及手法后,选好适当的体位,让病人暴露治疗部位,术者应按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
2、在对异性病员推拿时,治疗部位暴露要适当,在进行治疗时要严肃认真,不得与病人开玩笑、聊天等。
3、在治疗室推拿时,术者要文明施术,选用手法要得当,不得为省力用肘部或脚跟等粗暴手法,更不能敷衍了事。
4、在保健性推拿时,病人应穿背心、裤衩、盖好按摩大单后可从上而下,先背后腹,先上肢后下肢,先舒盘扣点穴的原则进行施术。
5、推拿医生应坚持不懈的练功,不断提高推拿技术,真正达到有力、持久、均匀、深透的手法要求。
6、推拿医生在治疗后应及时洗手,注意清洁卫生。
7、推拿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不得在工作室内吸烟、喧哗。
中频治疗仪操作规范1、开启电源,输出旋钮应在零位,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治部位,冬季应注意保暖;2、选好电极、衬垫,确定放置方法,先将衬垫用水浸湿,金属板极不可直接接触患者皮肤;3、缓慢增加电流,至患者最大耐受量为止;4、治疗中根据患者适应程度,可逐渐增减电流强度,至患者耐受量;5、治疗完毕,缓慢将电流降至零,关闭电源,取下电极板,整理好设备,摆放整齐,擦拭干净,备用。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完整下载可编辑目录一、针刺法二、拔罐法三、穴位按摩法四、刮痧法五、湿敷法六、灸法七、电针法八、耳针疗法九、小针刀十、穴位注射疗法专业.整理.下载可编辑一、针刺法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熏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
专业.整理.下载可编辑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6、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说明,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讯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不是统统,严格执行无菌手艺操作。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一、简介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
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离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二、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一)西医诊断1.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
2.肩部痛苦悲伤逐渐加重,肩枢纽功能活动受限。
3.体征搜检: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
4.X线检查阴性。
(二)中医诊断1.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熙。
2.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3.寒湿凝络肩部痛苦悲伤、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三、禁忌症孕妇禁用。
四、操作规范(一)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枢纽下肢。
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
(二)取穴原则交织取定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织取穴原则。
交织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三)针刺方法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
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四)出针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五、留意事项(一)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功能锻炼。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讲解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目录1、艾条灸操作规程2、拔罐法操作规程3、推拿法操作规程4、刮痧法操作规程5、熏洗疗法操作规程6、中药离子导入法操作规程7、电针法操作规程艾条灸操作规程【适应范围】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
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
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
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
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中医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它在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为了确保中医疗效的稳定和安全,中医临床操作规范被广泛制定和应用。
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是对中医技术应用的规范化要求,旨在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确保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风险。
下面将对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临床操作规范主要包括对医生操作行为和治疗环境的要求。
首先,医生应在进行中医治疗前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初步诊断,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史等信息,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作出准确的中医辨证论治。
同时,医生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解答患者的疑问和不安,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其次,中医治疗环境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要求。
中医诊疗室应具备相应的设备和设施,如中药煎煮器、良好的光照、通风和湿度等。
诊疗室应保持清洁,避免污染和传染。
同时,诊疗室还应设置患者隐私空间,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
除此之外,中医临床操作规范还要求严禁一次性医疗器械重复使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是对中医技术应用的规范化要求,旨在确保中医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主要包括对技术操作人员、操作环境和技术操作流程的要求。
首先,技术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水平。
技术操作人员应接受系统的中医理论和技术培训,熟悉相关的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在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确保技术操作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其次,操作环境也是确保技术操作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操作环境应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和规范,保持清洁整洁。
操作环境还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设施,以满足技术操作的需要。
最后,技术操作流程应符合规范要求。
技术操作流程应详细规定技术操作的步骤和要求,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同时,在技术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和力度,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风险。
总之,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是确保中医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与规范》教案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与规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适宜技术的概念与特点;2.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基本操作;3.熟悉中医适宜技术的使用规范。
二、教学内容:1.中医适宜技术的概念与特点-中医适宜技术的定义和范围;-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与优势。
2.中医适宜技术的基本操作-中医基础技术的介绍与讲解;-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要点与步骤;-实践操作:穴位按摩、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等。
3.中医适宜技术的使用规范-中医适宜技术的禁忌与注意事项;-中医适宜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中医适宜技术的安全与卫生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引入中医适宜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列举中医适宜技术的例子。
2.知识讲解(30分钟)-分析中医适宜技术的优势与应用领域;-介绍中医基础技术的相关知识;-阐述中医适宜技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3.实践操作(45分钟)-分组进行穴位按摩、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等操作;-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和技巧进行操作;-老师巡视指导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4.规范与安全(30分钟)-介绍中医适宜技术的禁忌与注意事项;-分析中医适宜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教授中医适宜技术的安全与卫生措施。
5.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答疑解惑。
四、教学资源:1.中医适宜技术的相关教材与资料;2.模型或实物展示;3.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评估:1.学生操作中医适宜技术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2.学生对中医适宜技术使用规范的理解与掌握程度;3.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现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主要围绕中医适宜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基本操作和使用规范展开教学。
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培养学生对中医适宜技术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注重规范和安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责任意识。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一、目的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入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二、用具及常用药液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
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2、常用药物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
常用的药物有以下3类:中草药制剂炎琥宁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
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
其他常用药 5%-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丁溴东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三、穴位的选择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软组织损伤者先取最明显的压痛点。
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四、操作方法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入,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
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入注射药液。
2、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一.针灸
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
采用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
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
经常检查针灸是否完好,如不锐利或有弯曲时应及时修理,不易修直时应更换。
2、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3、对初次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情绪紧张时,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积极配合。
4、针灸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应诊病人,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建立治疗观察卡。
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效果,不断改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5、针灸室外作人员应坚持岗位学习,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6、针灸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二.推拿
1、凡需推拿治疗的病人,需经推拿室医生详细检查病情并根据病员的体质强弱、老幼、性别、肥瘦等不同情况选择推拿部位及手法后,选好适当的体位,让病人暴露治疗部位,术者应按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
2、在对异性病员推拿时,治疗部位暴露要适当,在进行治疗时要严肃认真,不得与病人开玩笑、聊天等。
3、在治疗室推拿时,术者要文明施术,选用手法要得当,不得为省力用肘部或脚跟等粗暴手法,更不能敷衍了事。
4、在保健性推拿时,病人应穿背心、裤衩、盖好按摩大单后可从上而下,先背后腹,先上肢后下肢,先舒盘扣点穴的原则进行施术。
5、推拿医生应坚持不懈的练功,不断提高推拿技术,真正达到有力、持久、均匀、深透的手法要求。
6、推拿医生在治疗后应及时洗手,注意清洁卫生。
7、推拿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不得在工作室内吸烟、喧哗。
中频治疗仪操作规范
1、开启电源,输出旋钮应在零位,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治部位,冬季应注意保暖;
2、选好电极、衬垫,确定放置方法,先将衬垫用水浸湿,金属板极不可直接接触患者皮肤;
3、缓慢增加电流,至患者最大耐受量为止;
4、治疗中根据患者适应程度,可逐渐增减电流强度,至患者耐受量;
5、治疗完毕,缓慢将电流降至零,关闭电源,取下电极板,整理好设备,摆放整齐,擦拭干净,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