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生化知识点_酶促反应动力学 (9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酶促反应动力学(9章 P351)
一一一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用反应初速度v对底物浓度[S]作图得P355 图9-6。
曲线分以下几段:
一1一OA段:反应底物浓度较低时v与[S]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 v = k[S]。
根据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酶催化反应时,首先和底物结合生成中间
复合物ES,然后再生成产物P,并释放出E。
E + S = ES → P + E
OA段上,底物浓度小,酶未被底物饱和,有剩余酶,反应速率取决于ES浓
度,与[S]呈线性关系,v正比于[S]。
一2一AB段:反应速度不再按正比升高,表现为混合级反应。此时酶渐渐为底物饱和,[E S]慢慢增加,v也慢慢增加,为分数级反应。
一3一BC段:反应速度趋于V max,为零级反应,酶促反应表现出饱和现象。此时底物过量[S]>[E],
[E]已全部转为[E S]而恒定,因此反应速率也恒定,为最大反应速率,V m
为[E]所决定。
ax
非催化反应无此饱和现象。
酶与底物形成中间复合物已得到实验证实。
一一一酶促反应力学方程式
一1一米氏方程推导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并推导出表示[S]与v之间定量关系的米氏方程
V max[S]
V =
K m + [S]
Km:米氏常数,物理意义为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V 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
单位与底物浓度同。
推导:酶促反应分两步进行。
k1 k3
E + S ES → P + E
k2
v = k3 [ES]
一般k3为限速步骤 v = k3 [ES] … ①
1.[ES] 生成速率:
d[ES]/dt = k1([E] - [ES]) [S]
2.[E S]分解速率:
-d[ES] / dt = k2 [ES] + k3 [ES] = (k2 + k3) [ES]
3.稳态下[ES]不变,ES生成速率和分解速率相等:
k1 ([E]- [ES]) [S] = (k2+k3) [ES]
4.引入K m:令K m = k2+k3 / k1
代入K m = ([E]- [ES]) [S] / [ES] ,
K m [ES] = [E] [S]- [S] [ES], [ES] (K m + S) = [E] [S],
[ES] = [E] [S] / K m+[S],
5.代入①式:v = k3 [ES] = k3 [E] [S] / K m + [S] … ②
6.引入V max:为所有酶都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即此时[E]= [ES]
V max = k3 [ES] = k3 [E]
代入②式:v = V max [S] / K m + [S]
米氏方程表示K m及V max已知时,v~[S]的定量关系。
一2一米氏常数的意义
1.K m是酶的一个特性常数,K m大小只与酶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
关。当底物确定,反应温度,p H及离子强度一定时,K m值为常数,可用来
鉴别酶。P359 表9-1 列出一些酶的K m值。一般K m在1×10-6~10-1mol/L之间。
不同的酶K m值不同,测定K m要在相同测定条件(pH、温度、离子强度)下进行。
2.K m值可用于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产物,若一个酶有几种底物就
有几个K m值,其中K m值最小的底物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又称天然底物。
3. 1 / K m可近似表示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真正表示酶与底物亲和力为K s=k2 / k1 ,(注 K m= k2+k3 / k1)。
4.已知K m可由[S]计算v,或由v计算[S]。
5.K m可帮助推断某一代谢反应的方向和途径。
K m小的为主要催化方向(正、逆两方向反应K m不同)。
一3一V max和k3(k cat)的意义:
酶浓度[E]一定,则对特定底物V max为一常数。催化常数 k cat 又称酶的转化数,数值上与k3同,为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钟每个酶分子
转换底物的分子数。
大多数酶的k cat为1~104/sec,见P322 表8-
2,为每秒钟酶促反应每微摩尔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微摩尔数。k cat越大,酶
催化效率越高。
一4一k cat / K m的意义:
生理条件下S << K m,V max = k cat [E]
代入米氏方程 v = k cat [E] [S] / K m + [S] = k cat [E] [S] / K m
得出:v = k cat / K m[E][S]
k cat / K m为[E]和[S]反应形成产物的表观二级速度常数,单位:L/mol s。可以比较不同酶或同一种酶催化不同底物的催化效率,见P362 表9-4。
k cat / K m大小可以比较不同酶或同一种酶催化不同底物的催化效率。一一一米氏常数求法:
一1一双倒数法:
1 / v = K m / V max×1 /[S] + 1 / V max
以1 / v ~ 1 / [S]作图,见P363 图9-10
纵轴截距:1 / V max;横轴截距:-1 / K m;斜率:K m / V max。
(2)v ~ v / [S]法(Eadic-Hofstee):
v = -K m×v / [S] +V max以v ~ v / [S]作图,见P363 图9-11。
斜率:-K m;纵轴截距:V max;横轴截距:V max / K m。
(3)[S] / v ~ [S]法(Hanes-Woolf):
[S] / v = K m / V max + 1 / V max×[S]
以[S] / v ~ [S]作图,见P363 图9-12
斜率:1 / V max;纵轴截距:K m / V max;横轴截距:-K m。
§2.9 酶的抑制作用
失活作用:使酶蛋白变性而引起酶活力丧失。
抑制作用:酶的必需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但不引起酶蛋白变性。
引起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研究酶的抑制剂,可以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酶催化机制,进行药物、农药的设计与筛选。
一一一抑制作用的类型:
一1一不可逆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而引起酶活力丧失,不能用透析、超过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酶被化学修饰。
一2一可逆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结合而使酶活力降低或丧失,能用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
可逆抑制又分为三种类型,如P369 图9-17所示。
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I)和底物(S)竞争酶的结合部位,从而影响了
底物与酶的正常结合。
抑制剂结构大多与底物类似,许多底物过渡态类似物为抑制剂。抑制剂与酶活性部位结合形成EI复合物,抑制酶与底物的结合。竞争性抑制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如丙二酸或戊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
2.非竞争性抑制:底物和抑制剂同时和酶结合,两者无竞争作用。I与
S结构无共同之处,酶活性降低或被抑制,不能用增加底物浓度来解除抑制,如Leu是精氨酸酶非竞争性抑制剂。
3.反竞争性抑制:酶只有与底物结合后才能与抑制剂结合。常见于多
底物反应中,如肼类化合物抑制胃蛋白酶。
一一一可逆抑制作用和不可逆抑制作用动力学鉴别
加入一定量抑制剂,以v与酶浓度[E]作图,见P370 图9-8。
加不可逆抑制剂使直线原点右移,斜率不变,加入酶使浓度大于不可逆抑制剂,才表现酶活力;加可逆抑制剂,直线原点不动,斜率变小。
一一一可逆抑制作用动力学
一1一竞争性抑制:1 /v ~ 1 /[S]作图见P371 图9-20,V max不变,K m变大。
纵轴截距:1
/V max不变,V max不变,底物浓度足够高,可克服抑制作用;横轴截距:1
/K m变小,K m变大;斜率:K m / V max变大。
一2一非竞争性抑制:1 /v ~ 1 /[S]作图见P372 图9-21,V max变小,K m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