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学案教师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书(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书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二、问题研究《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练习说明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期中文言文复习
三峡一、文学常识:1、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2、《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二、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2、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一词多义1、绝:①沿溯阻绝(断)②哀转久绝(消失)③绝巘多生怪柏(极,极高)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3、清:①回清倒影(清波)②清荣峻茂(水清澈)4、其:①其间千二百里(这)②飞漱其间(它们,代古柏)5、以①不以疾也(如)②以丛草为林(把)三、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四、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响:动词作名词,回声)4、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五、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略无阙处(略:完全、全部。
)(“略无”,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3、不见曦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到)(襄:上,上升到高处)5、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6、飞漱其间(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7、良多趣味(良:的确,实在)8、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9、属引凄异(属:zhǔ,连续)(引:延长)10、故渔者歌曰(故:所以)11、不以疾也(快,急速)六、理解性默写1、文中从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全文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文中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目录1.新闻两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路透社新闻 3.“飞天”凌空/夏浩然、樊云芳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蒲海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口语交际:讲述5.藤野先生/鲁迅 6.回忆我的母亲/胡适 7.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8.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学写传记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9.三峡/郦道元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1.与朱元思书/吴均12.唐诗五首:黄鹤楼/崔颢、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春望/杜甫、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学习描写景物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13.背影/朱自清 14.昆明的雨/汪曾祺 15.那树/王鼎钧16.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严文井、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语言要连贯综合性学习--我们的网络时代17.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18.苏州园林/叶圣陶 19.梦回繁华/毛宁 20.蝉/法布尔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愚公移山/《列子》 23.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表达要得体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工作计划经过一学年的适应,很多同学已经适应初中生活,且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较好,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方法还有待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高,学习自觉性不高,上课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有拖欠,课外阅读理解欠缺。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考点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章思想内容1.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城: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指这座城)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5.其他重点字词(1)环而攻之(包围)。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3)多助之至(极点)。
(4)天下之所顺(归顺,服从)。
三、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教案篇一《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篇经典传世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特征,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征并感受文章之美。
在教学时,我向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2、反复朗诵中感悟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学习方法,轻松背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
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起着引导的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程度的发挥。
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章,掌握重点字词,众所周知,没有提问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而有章法的朗读,再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收获。
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本节课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的朗读技巧,提升了学生“读中品”、“读中悟”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一、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
二、通过中考链接,深入体会大自然中的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练习的过程及讲解练习的过程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也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途径,更是检测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掌握程度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每一次的练习都会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来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通过课内的习题,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难点:对于各题目中的要求,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特别是中考链接,要一边复习所学的方法,一边掌握新学的方法。
练习很好讲,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方法,那就不简单了,学生往往对于这道题会解了,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说起来是头头是道,但是同样的问题,却望而却步了,关键在于不会举一反三,每次的练习讲解并不能马上解决问题,但是会让学生离成功更进一步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古诗五首:《登高》、《望岳》、《春望》、《赤壁》、《钱塘湖春行》2. 现代文四篇:《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白杨礼赞》3. 文言文五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4. 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等二、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现代文的分析与赏析。
重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登高》一课时,可以展示一幅高山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进而引出诗句。
2. 课文学习(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3)实践演练: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4)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后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五首、现代文四篇、文言文五篇等。
2. 作者:杜甫、鲁迅、苏轼等。
3. 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4. 课文结构框架。
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例如:《登高》课后练习: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例如:《背影》课后写作:以“父爱如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3. 作业答案:课后练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3.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书目,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1. 确保课文内容的完整性,避免遗漏重要知识点。
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学案:文言文阅读篇
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学案:文言文阅读篇。
一、文言文的定义及特点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文字体系,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用途较广,主要用于文化、哲学、史学、政治、文学、科学等领域的书写和阅读。
文言文有着严谨、简练、高雅的特点,它不同于白话文的通俗易懂,而是更加繁复、深奥,需要有一定语文素养的人才能够理解和欣赏。
二、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学习文言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之一,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吸取古人的智慧。
文言文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继续保留和传承这种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欣赏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三、如何学习文言文想要学好文言文,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词汇记忆。
文言文中有很多汉字,部分汉字在现代文中已经较少使用,因此我们需要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进行认真学习和记忆。
2、梳理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需要我们对整篇文章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3、注意上下文逻辑。
文言文中有许多典故、警句、名言等,需要进行上下文的理解和衔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4、多练习阅读。
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需要经常进行阅读,并进行理解和总结。
同时,我们也需要多尝试不同类型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从而拓展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广度和深度。
“文言文阅读篇”是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学案中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吸取古人的智慧,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希望大家可以认真学习文言文,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课后复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课后复习题(附答案)《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1 桃花源记1陶渊明晋太元2中,武陵3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4缤纷5。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6,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7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8。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9。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1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1。
阡陌交通12,鸡犬相闻13。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14。
黄发垂髫15,并怡然自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无明显格式错误和有问题的段落,因此直接进行小幅度改写。
第三单元的篇目是《三峡》,文作者是郦道元。
文章通过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并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描写三峡的景色时,郦道元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语言凝练,让读者仿佛亲身体验到了三峡的壮美与险峻。
同时,作者也运用了一些特殊的句式和字词,如省略句、通假字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除了《三峡》外,本单元还包括了其他多篇文言文和唐诗,如《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等。
这些作品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欣赏。
本文是两篇不同作者的短文,第一篇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第二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陶弘景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美景,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苏轼则通过对夜晚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的心境。
文章中出现了一些古今异义词汇,需要注意区分。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作品。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在文章中出现了一些古今异义词汇,需要注意区分。
比如,“四时俱备”在古义上指季节,今义上指某个时候;“晓雾将歇”在古义上指消散,今义上指停止、休息;“夕日欲颓”在古义上指坠落,今义上指衰败、萎靡;“盖竹柏影也”在古义上指大概是,今义上指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在古义上指清闲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1 三峡【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__(2)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3)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引凄异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三峡》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4.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
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第 13 页
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中考复习与训练语文 ·配人教部编版
2.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活用类型: 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 含义:_散__步__。___
3.一词多义。
(1)共???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副词,共同 为字共.三十有四? 副词,一共 ?
?
第 14 页
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中考复习与训练语文 ·配人教部编版
(3)《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最后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 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 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 的心境,也透露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郁愤。
第3页
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中考复习与训练语文 ·配人教部编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_即__使__。___ 今义:虽__然__。____ (3)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__到__了__。__ 今义:_表__示__另__提__一__事__。____ (4)良.多趣味 古义:甚__,__很__。__ 今义:较__好__。____
第 24 页
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中考复习与训练语文 ·配人教部编版
3.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 活用类型: _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___ 含义:_向__东__或__向__西__。______ (2)互相轩.邈. 活用类型: __形_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_____ 含义: _往__高__处__远__处__伸__展__。_______ (3)横柯上.蔽 活用类型: __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 含义:_在__上__面__。_____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八文言文知识梳理与阅读
2. 通假字。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阙 ”同“ 缺 ”, 意为: 空隙、缺口
3.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每至晴初霜.旦 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4. 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 有时 。今义: 或者 。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富贵不能使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动摇,威武 不能使其屈服。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 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 祸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三、《与朱元思书》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快
跟、随
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2.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 转 ”同“ 意为: 鸟鸣,这里指蝉鸣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案: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答案: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和太 阳。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案: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二、《短文二篇》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来自的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4. 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断一处) (1)实 是/欲 界 之 仙 都 (2)相 与/步 于 中 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中的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理解其含义。
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诗文创设的优美意境,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写景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怀。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还原作者观景时的情景和视角,在脑海中再现作者描绘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
感受诗文意境,感受山川之美,体会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
(此文档由心平如水编写,请勿转载。
)【核心素养】了解诗文创设的优美意境,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写景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怀。
【重难点】1.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引导学生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习作者描写自然风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评价任务】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方法,学习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前后勾连等方法,去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郦道元的《三峡》:先写三峡总体形势,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夏天、冬春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景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短文二篇》:是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其中,《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山川之秀美,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与朱元思书》:以书札形式,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唐诗五首》:选入从初唐到中唐的五首唐人律诗,有五言,有七言,或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表现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或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或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出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和文言文为主题的单元。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构思大胆,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高度赞扬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知与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导他们主动鉴赏研读,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情,理解诗中意,并背诵积累诗歌。
2.探究诗歌细节,咀嚼品读诗歌语言,以读促知,以知促读,读好诗歌情感,感受全诗意境。
3.了解作者,体悟作者构思奇特、幽冷浓艳的独特艺术风格。
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扬中华优秀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细节,咀嚼品读诗歌语言,以读促知,以知促读,读好诗歌情感,感受全诗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体悟作者构思奇特、幽冷浓艳的独特艺术风格。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
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
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
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解题“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师说》复习学案教师版
《师说》复习学案教师版【复习目标】1.背诵全文并准确默写翻译,熟练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 重点积累实词“道”的常见义项,并能准确推断其不同语境义。
3.学以致用,积累写作素材。
一、理解性默写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19全国卷3)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018全国卷1)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韩愈在《师说》中也明了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二、文本夯实解释文本中重点词语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 的凭借) 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谁)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疑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跟从)而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吾师道也,夫庸.(岂、哪)知.(了解、知道)其年.(年龄)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之);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辱)学于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周亚夫军细柳》一等奖教案及导学案
周亚夫军细柳◇教材分析◇《周亚夫军细柳》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格、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
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手法,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识记涉及古代礼仪的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1.注释字义,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
◇学情分析◇1.重点:(1)疏通文意,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2)积累文言词语。
2.难点:把握本文写人叙事的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多么震撼人心的语言,由此可见,军纪严明,才能成就伟业。
今天,我们就要去见证这样一位刚正的将军。
他是周亚夫将军,这里面的细柳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驻军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细读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吧。
二、预习成果展示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棘门(jí)彀(gòu)弓弩(nǔ)诏(zhào)辔(pèi) 揖(yī)胄(zhòu)曩(nǎng)2.了解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3.人物简介周亚夫(?-前143),西汉时期名将,汉族,沛县(今属江苏)人。
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
纵观周亚夫的一生,他干了两件辉煌的大事:一是驻军细柳,严于治军,为保卫国都长安免遭匈奴铁骑的践踏而做出了贡献;二是指挥平定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维护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周亚夫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4.拓展知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间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一、富贵不能淫一、解释划线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中。
为、怎么,哪里)得为大丈夫乎?子未训诲)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女同汝,你)家,必)准则、标准)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动摇),使…屈服),此之谓大丈夫。
”二、翻译重点句子: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安静),天下就太平无事。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去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和儿子,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理解性填空: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问答题: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是什么?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认为公孙衍、张仪像出嫁的女儿完全顺从丈夫一样顺从君主的意志,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算不得大丈夫。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要一、讲仁德,守法礼,做事合乎道义;二、无论得知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三不能为了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
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6.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7.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
这句话出自“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因此,这里的“道”应该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列举几个人物说说,富贵不能淫……关羽、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益其所不能。
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翻译重点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4、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7、入则无法家拂士,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理解性填空: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四、问答题:1、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答:内容上: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出身卑微,在经历了艰苦磨炼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作者列举这六个事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经过艰苦磨炼造就,为下文得出“生于忧患”的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表达效果上:运用排比句式,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2、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人要经历的磨炼?磨练的益处是什么?思想磨练、生活磨练、行为磨练;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3、文章第二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重点】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吗?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接着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客观上,思想、生活、行动上经受艰苦的磨难,逆境能使人磨练意思,增加能力;主观上还要自己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6、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内有法家拂晓士,外有敌国外患。
7. 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重点】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8. 这篇文章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重点】答:这篇文章说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家.愚公移山一、解释划线词语《列子》二、翻译句子: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5)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7)河曲智叟无以应(8)帝感其诚。
(9)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0、语言描写四、问答题:1、“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不相同。
“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
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2、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什么?天帝是被愚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了,因而命大力神搬走了这两座山。
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44、简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1)对比:有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有愚公妻和智叟的对比。
2)衬托:以山的高大,路途的遥远,山神的惧,天帝的感其诚来衬托愚公,突出他挖山不止,坚持不懈的精神。
5、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为什么?愚公精神是:面对困难,乐观进取、坚忍不拔、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精神。
不管科技如何发达,效率如何提高,人类永远要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永远需要必胜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愚公精神永驻我们心中。
6、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名称,不少于两个。
点拨: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周亚夫军细柳一、解释划线词语: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4)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三、问答题1、阅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①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戒备森严,军纪严明②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