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全册教案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全册教案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词语的辨析和运用。

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诗词鉴赏和背诵。

作文表达能力的提高。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诗词鉴赏和背诵。

作文表达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诗词的鉴赏和理解。

作文的结构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词语辨析和运用。

教师通过课文中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通过选取经典的文言文进行阅读和理解,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诗词鉴赏和背诵。

教师选取一些经典的诗词,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背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作文表达能力的提高。

通过不同类型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作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听说读写结合。

教师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能力。

2. 启发式教学。

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

1. 词语辨析和运用。

通过课文中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和运用,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正确用法。

2. 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教师选取经典的文言文进行阅读,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诗词鉴赏和背诵。

教师选取一些经典的诗词,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背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作文表达能力的提高。

通过不同类型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作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_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打开书63页。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_)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教版初中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 社戏第⼀课时新课导⼊ PPT出⽰唐诗社⽇鹅湖⼭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归。

唐·王驾学习⽬标学⽣齐读1.了解作者及本⽂的写作背景;掌握课⽂中重点字词,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2.学习本⽂围绕中⼼选材叙事曲折有致的写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的作⽤。

(难点)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以及对劳动⼈民的深厚感情。

(重点)背景链接本⽂写于1922年10⽉。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党领导下的⼤规模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

这时的鲁迅正⽣活在军阀⿊暗统治下的北京。

他⽇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志不渝地战⽃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部短篇⼩说。

⼩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亥⾰命后在北京看京戏,⼀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村庄看社戏。

课⽂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字词学习◆⽣难字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辈(hánɡ)撺掇(cuān duo)凫⽔(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筋⽃(dǒu)楫(jí)蹿(cuān)◆多⾳字( xǐnɡ)归省( shěnɡ)省⼼(hònɡ)⼀哄⽽散(hǒnɡ)哄骗(hōnɡ)哄笑◆词语集注乐⼟:安乐的地⽅。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失:(听得出神)忘了⾃⼰。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回娘家看望⽗母。

⾏辈:辈分。

撺掇:从旁⿎动⼈做某事。

凫⽔: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教案

《大雁归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1.3学习作者观察自然、关爱生命的独特视角。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大雁的关爱之情,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3.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1.2学习作者观察自然、关爱生命的独特视角。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对大雁的兴趣。

1.2学生分享对大雁的了解和印象。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分析课文内容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第二段,探讨大雁的象征意义。

4.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深入分析课文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第四段,探讨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3.课堂实践3.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力。

3.2学生分享观察成果,交流感受。

4.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回顾前两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课堂讨论2.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

3.课堂实践3.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捡拾垃圾等。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4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4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丽江的地理特点以及丽江对水的重视,并能理解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并能对文章进行整体归纳和总结。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重要性的意识,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1. 学习掌握《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理解并归纳总结信息。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重要性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教案、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丽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你们有没有去过丽江呢?对丽江是什么样的印象呢?”2.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我们将了解丽江的地理特点以及丽江对水的重视。

”Step 2. 阅读文章1. 分发教材,让学生阅读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

2. 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回答一些细节问题,“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3. 选择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Step 3. 学习重点句子1. 分析文章结构,把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并找出每段的主要内容。

2. 学习一些关键句子,包括“在阳光的照射下,水面像银子一样亮晶晶。

”等。

3. 对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Step 4. 总结文章中的信息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中的信息,例如“丽江有什么特点?”、“丽江对水的态度是什么?”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和看法。

Step 5. 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为什么水资源如此重要?”2. 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知识,例如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以及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

【导语】微风轻抚,燕⼦呢喃着春的消息;烈⽇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野⾦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

⼈有语,物有声,⼤⾃然也会说话。

⾃然界就像⼀个智者,⽤他独特的语⾔向⼈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整体感知课⽂,理清⽂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章要点,提⾼语⾔概括⼒。

2、理清⽂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体会本⽂语⾔⽣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感悟能⼒。

4、学会在⽣活中运⽤物候知识,激发学⽣热爱⾃然进⽽认识和了解⾃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理清⽂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章要点,提⾼语⾔概括⼒。

理清⽂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准确、⽣动、典雅的语⾔,体会本⽂说明⽂语⾔的⽣动性。

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个单元已经进⾏了说明⽂的学习,学⽣对说明⽂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法已有⼀定了解。

但本单元说明⽂是事理说明⽂,事理说明⽂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

《⼤⾃然的语⾔》⼀⽂语⾔⽣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体会本⽂的语⾔特点。

全⽂⽤⼀个课时进⾏教学。

先引导学⽣分析课⽂,从总体上把握课⽂的内容和结构。

再引导学⽣对课⽂进⾏深⼊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步掌握本⽂的说明顺序和语⾔特点。

这是⼀节说明⽂阅读课,采⽤主问题教学⽅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默读课⽂,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在⽂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理清顺序:1、分析本⽂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1、⽂章为什么以“⼤⾃然的语⾔”为题?2、朗读1—2⾃然段,对本⽂⽣动的语⾔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导学案、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导学案、教案

1社戏课题社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3.感知内容,感悟中心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

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

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读准字音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行.辈(hánɡ)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蹿.(cuān)撺掇..(cuān duo)辨清字形理解词语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老师应该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教案,书写一节课的教学思想,它起着指导和统帅教学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核舟记》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

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1)一、导入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

(见附录)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二、简介、写作背景及解题1、简介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自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

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毛遂自荐,可惜不得重用。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解题请同学们看看标题,我们以前有学过与《马说》这个标题相类似的文章吗?(《爱莲说》、《师说》)。

谁来说说“说”是什么意思?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注意语气、重音和停顿,在朗读中感知课文,1、学生范读(注意读准字音)2、自由朗诵,互读(同桌之间互读,指出彼此的好与不足)3、老师范读(注意有感情地朗读)4、全班齐读四、感知课文内容1、结合注释、工具书,小组之间讨论,共同翻译。

2、分小组比赛,谁能提出问题把对方难倒?(就自己不理解的或认为重要的问题来提问)3、派代表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指出翻译的不足,并补充。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1、小组讨论以下五个问题(男女生展开竞赛)①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②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③“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④“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⑤“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哪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老师读题,板书: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明确: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教案

7.大雁归来1. 2.1.(1)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2(3)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4)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5)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2.作者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在他的眼中动物都是有灵性的,本文中的大雁亦是如此。

那么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主旨是什么? 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自然环境。

目的:告诫人类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伤害处于弱势的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自然界才会更精彩。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拟人手法的运用。

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愈深。

因此,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

2. 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形神兼备。

无论是描写大雁归来,还是描写大雁觅食、集会,作者按照大雁行为的过程,有层次地加以 关于大雁的知识,作者介绍了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如飞行路线之直、另外,文中还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作者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为大雁担惊受怕,为声调忧郁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喜爱,并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佩,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深情。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它在鱼网中拼命挣扎,但终究于事无补,看着鱼网外流着眼泪疯狂撕咬鱼网的爸爸妈妈,小鲨鱼难过极了。

它很后悔,如果自己好好听话,就不会落入人类的鱼网之中,它的眼泪流进了大海里,无声无息。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我们应该爱护生命、爱护自然。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这节课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人与自然”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春酒》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春酒》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春酒》教案及原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案的钻研。

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铢积寸累,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春酒》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春酒》课文原文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

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

还有个家家邀饮春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

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

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

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说活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

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罩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

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顺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

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

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

新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部编版

新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部编版

新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部编版篇一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以深化语文教学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五、搞好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网上学习的探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部编版篇二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1)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1)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12.2 蒹葭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这首诗,把握语气语调,读出的韵律和节奏。

2、了解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和《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感受《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

学法指导1、把握这首诗的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结构特色、艺术手法、语言特点。

3、结合注释和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内在情韵,感受主人公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中考导航1、“溯洄”等词为中考易考词。

2、中考常以默写的形式考查这两首诗中的重点语句。

3、古诗词比较阅读是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增加的新题型,难度比较大,对此考生应予以重视。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了解名家点评《蒹葭》:朱熹: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所指也。

(《诗集传》)方玉润: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

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诗经原始》)王国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人间词话》)高亨:这篇似是爱情诗。

诗的主人公是男是女,看不出来。

叙写他(或她)在大河边追寻恋人,但未得会面。

(《诗经今注》)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祭祖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祖,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现存共40篇。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0最新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0最新版)

1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及知识点《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

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English VersionIn the eighth grade Chinese textbook, students will continue to explore various forms of literature, including poetry, prose, and drama. The lessons are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through the study of classic works.The teaching plan for the second semester includes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to engag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For example, students will be ask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and themes of different literary works, as well as participate in group discussions and presentations.In addition, students will als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their writing skills by composing their own poems, essays, and short stories. This will help them develop their creativity and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emotions effectively.Overall, the eighth grade Chinese textboo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d engaging curriculum that will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language skill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and appreciation for Chinese literature.完整中文翻译:英文版在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学生将继续探索各种文学形式,包括诗歌、散文和戏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020年01月1.社戏【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旧时的江南水乡,访一访当地的民俗活动——“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4.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

(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情。

人物描写: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②“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通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

2.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渗透渲染着“我”的心情,请概括“我”看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明确:看戏前的波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看戏中感受:高兴、愉悦→失望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教师总结: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

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这种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

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的形象,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析言行,概括人物性格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我”;主要人物:双喜。

2.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明确:(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3.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表现六一公公好强。

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4.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明确:阿发憨厚、无私。

桂生机灵、勤快。

目标导学二:揣摩语句,感受童真童趣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总之,是完了。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明确:“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

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明确:“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但“我”却“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4)品评“偷豆”一节,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目标导学三:拓展对比,探究思想情感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怎样理解?明确: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

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的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资料链接:鲁迅作品《社戏》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

另一次是募集水灾捐款,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儿时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

明确: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

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后记】2.回延安【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