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讲义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二生物上学期教材同步讲义2-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含详解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二生物上学期教材同步讲义2-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含详解

2.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知识点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图1 图21.大脑皮层(图1)(1)位置及组成:位于的表面,主要由神经元及其构成的薄层结构(2)结构特点:有丰富的(沟为凹陷部分,回为隆起部分),这使得大脑在有限体积的颅腔内,可以具有更大的。

(3)大脑通过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

2.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图2)(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的都有它的代表区。

(2)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的,但头面部代表区在皮层的位置是的。

(3)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躯体运动的,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不相关。

举例:人手指的运动很精细复杂,代表区的面积就大;人面部会形成复杂的表情,代表区的面积也大。

3.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结构基础:躯体的运动受以及等的共同调控,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是最高级中枢,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如下图所示)。

(2)机制:脑中的相应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中枢进行不断调整。

(3)意义: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

【典例1】(2022秋•新罗区校级月考)打篮球是一种全身肌肉参与的协调运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占据优势,出现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等现象B.躲避敌方进攻时,大脑皮层可接受躯体运动神经传来的兴奋C.大脑皮层向脊髓、小脑等中枢发出指令,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运动员传球时,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参与支配机体内脏器官【变式1】(2022春•揭阳期末)在篮球赛场上,球员跑动、抢断、相互配合完成投篮。

下列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错误的是()A.这些运动过程没有自主神经系统参与B.这些运动过程涉及一系列的反射活动C.球员的相互配合是在大脑皮层调控下进行的D.球员出手投篮是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完成的知识点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1.排尿反射(1)排尿不仅受的控制,也受到的调控。

执业医师考试之精神神经系统,大苗老师讲义,非常精彩!!

执业医师考试之精神神经系统,大苗老师讲义,非常精彩!!

精神神经系统,大苗老师讲义,非常精彩!!神经病学概述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运动神经为传出通路,运动障碍时病变在前,感觉神经为传入通路,感觉障碍时病变在后。

运动系统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1.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2.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中枢瘫又叫硬瘫,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巴宾斯基征-最有意义)下运动神经元1.起始于脊髓前角细胞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周围瘫又叫软瘫,表现为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阴性,最常见的疾病是小儿麻痹。

定位诊断:上运动神经元1.皮层:破坏导致对侧单瘫;刺激导致为杰克逊癫痫2.内囊:对侧三偏。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偏瘫、偏盲3.脑桥、脑干:同侧面部周围瘫,对侧躯体硬瘫。

(TMDQ)(瞳孔没问题,因为动眼神经在中脑)。

4.脊髓:1)颈膨大以上损伤导致上下肢均为硬瘫。

2)颈膨大损伤导致上肢的软瘫,下肢的硬瘫。

3)胸髓受损导致下肢的硬瘫,上肢正常。

4)腰膨大受损导致下肢软瘫,上肢正常。

(只要上面出问题,下面全是硬瘫,只要自己出问题就是软瘫)记忆:皮层受损是单瘫,内囊对侧三偏见,脑干受损交叉瘫,上软下硬颈膨大,颈大以上是硬瘫,对浅同深是半切。

5.脑神经所在部位:3.4中,5-8桥,9、10、12在延脑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节段性迟缓性瘫痪感觉障碍1.浅感觉:指痛、温觉和粗触觉。

传导束:躯体皮肤黏膜痛温觉周围感受器→脊神经节(第一神经元)→脊神经后根后角细胞(二级神经元)灰质前联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脑干丘脑核团(第三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2.深感觉:震动觉、位置觉。

传导束: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节(I)→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楔束上行→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Ⅱ)→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丘脑核团(Ⅲ)→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3.脊髓半切:对侧浅感觉,同侧深感觉障碍(同学情深)椎体外系管理肢体的协调运动,使拮抗剂协调收缩。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结构知识点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结构知识点

THANK YOU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是指大脑皮 层发出指令,通过神经元 传递到运动器官的过程。
运动传导通路包括三个部 分:大脑皮层、下行传导 束和周围神经。
大脑皮层是运动传导通路 的起点,负责发出指令和 调控运动。
周围神经是指从脊髓和脑 干发出的神经纤维,负责 连接到肌肉和腺体等运动 器官。
下行传导束是指从大脑皮 层到脊髓和脑干的下行纤 维束,负责传递指令到周 围神经。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神经系统疾病,使用相应的药物进 行治疗。
康复治疗
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进行康 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瘤、脑血管疾 病等,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调整
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 于预防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03
脊髓能够调节躯体的自主运动和姿势,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脊髓与大脑的联系
脊髓与大脑之间通过脑脊液进 行物质交换和营养输送。
脊髓与大脑之间的信息传递 通过神经纤维束完成,包括 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等。
脊髓与大脑之间的联系对于维 持身体各部分的功能至关重要 ,损伤或病变可能导致感觉、
运动等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初步判断 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影像学检查
利用X线、CT、MRI等影像学技术,观察脑 部结构是否异常。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脑脊液等实验室检查,了解神经 系统的功能状态。
神经电生理检查
利用脑电图、肌电图等技术,检测神经系统 的电活动是否正常。
02

生理学讲义3-1

生理学讲义3-1
2~3nm
• 这种电突触传递有助于 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 步性放电。
4. 非定向突触传递
交感节后纤维
副交感节后纤维 (曲张体)
二. 突触传递的电生理研究
1. 突触传递
突触前 神经动 作电位 兴奋-分 泌耦联 突触间隙 突触后 电生理 学变化 神经递 质释放 递质与受体 相互作用
突触传递过程的图解Fra bibliotek• 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长时程抑制 (long-term depression, LTD)
3. 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 长时程增强 (LTP)
• 长时程抑制 (LTD)
三.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1. 胆碱类:乙酰胆碱(Ach)
2. 单胺类:多巴胺(DA), 肾上腺素(Ad) , 去甲肾上 腺素(NE), 5-羟色胺(5-HT) , 组胺(H)
屈肌 运动 神经 纤维
伸肌运动 神经纤维
屈 肌
伸 肌
屈肌运动 神经元
伸肌运动 神经元
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IPSP 的形成机制: IPSP 是突触后膜对某些小离子(包括K+, Cl-, 尤其是Cl-, 但不包括Na+)通透性增加所引起的
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神经冲动 突触前膜去极化
IPSP
有 有 抑制性
Na+, K+ 通透性↑, 部分小离子通透性 以 Na+为主 ↑, 以 Cl-为主 去极化局部电位 超极化局部电位
神经-肌接头(N-M), 神经元-神经元(N-N)突触 异同点
N-N
定义 递质 电位变化 递质释放量 兴奋传递 N + 突触后膜 兴奋, 抑制 EPSP, IPSP 少 不一定 1:1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笔记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笔记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笔记
一、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负责调节和管理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处理和整合来自身体各部分的信息,并控制身体的运动。

1. 脑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由大脑、小脑、脑干和间脑等部分组成。

大脑负责思考、感觉、运动、学习和记忆等功能;小脑负责协调身体的运动;脑干负责基本生命活动的调节;间脑则参与情感和内分泌的调节。

2. 脊髓
脊髓是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主要通道,传递大脑对身体的控制信息和身体对大脑的感知信息。

脊髓还包含了许多反射回路,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刺激作出反应。

三、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各种神经和神经节,负责将脑和脊髓与身体各部分联系起来。

周围神经系统可以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1. 躯体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负责管理身体的皮肤、肌肉和骨骼等部分的运动,以及感知外界的刺激。

躯体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位于脊髓和脑中,通过神经纤维与身体各部分相连。

2.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系统。

交感神经负责在紧急情况下调动身体的资源,而副交感神经则负责在非
紧急情况下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和脑干中。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讲义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讲义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讲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讲义一、神经系统的概述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机器,而神经系统则是这个机器的“控制中心”。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它们就像是“总指挥所”,接收和处理来自身体各处的信息,并发出相应的指令。

周围神经系统则像“通信网络”,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也将身体各处的感觉信息反馈给中枢神经系统。

在调节内脏活动方面,神经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神经系统是如何对内脏活动进行调节的。

二、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中专门调节内脏活动的部分,它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这两个系统就像是一对“冤家”,在很多情况下,它们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交感神经在我们面临紧急情况或者需要“战斗或逃跑”时会变得活跃。

比如说,当你突然遇到一只凶猛的狗向你冲过来,交感神经会迅速启动,让你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变得急促,瞳孔放大,以便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和氧气,准备应对可能的危险。

同时,它还会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因为在这个时候,身体的首要任务是应对危险,而不是消化食物。

副交感神经则在身体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下发挥主要作用。

比如在你吃饱饭后,副交感神经会促使胃肠道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多,帮助身体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

同时,它会让心跳减慢、血压降低,让身体进入一种“节能模式”。

可以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就像是一个天平的两端,它们相互平衡,共同维持着内脏活动的稳定。

三、内脏感觉神经除了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进行调节外,内脏感觉神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脏感觉神经能够感受来自内脏的各种刺激,比如疼痛、压力、温度等,并将这些感觉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但是,与躯体感觉神经相比,内脏感觉神经的定位不是很准确。

比如说,当你肚子疼的时候,往往很难准确地指出到底是肚子的哪个部位在疼。

2.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学生版)-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学生版)-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与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教学难点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与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知识点01 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都有它的代表区。

2.表现为:(1)皮层代表区位置与躯体各部分位置是倒置的。

刺激中央前回顶部:引起下肢运动(下肢代表区在中央前回顶部)刺激中央前回下部:引起头部运动(头面部肌肉代表区在中央前回底部)刺激中央前回其它部位:引起其它相应器官的运动(上肢代表区在两者之间)(2)支配对侧躯体运动3.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细,大脑皮层代表区的范围越大。

课程标准目标解读 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干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

1.举例说明大脑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2.总结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与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知识点02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躯体各部分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都有它的代表区。

(2)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

(3)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

(4)高级中枢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

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及其它中枢的分级调节下有条不紊、精准进行。

知识点03 排尿反射的机理知识点04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的活动来实现的。

植物性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要受到中枢神经系统中各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植物性神经调节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和脑干,可以完成一些调节内脏功能的基本反射活动;较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主要在情绪反应中协调内脏与躯体的活动;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可以协调整体行为中的内脏活动。

能力拓展考点01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机能。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教案讲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含答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教案讲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含答案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含答案)[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大脑对躯体运动及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2.比较大脑对躯体运动调节与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大脑皮层(1)结构: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

(2)特点:有丰富的沟回(沟即为凹陷部分,回为隆起部分),这增加了大脑的表面积。

(3)控制途径: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

2.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①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

②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③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其他部位,会引起其他相应器官的运动。

(2)特点: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3.大脑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分级调节示意图(2)分级调节的意义: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

判断正误(1)大脑皮层由神经元胞体和轴突构成()(2)大脑皮层运动机能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3)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脑干是最高级中枢()答案(1)×(2)√(3)×任务一: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1.下图是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与躯体各部分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调控在大脑皮层有没有对应的区域?如果有,它们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提示有。

特点: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但头部是正的。

(2)请据图分析,皮层代表区对躯体运动支配的特点是:左右交叉支配(头面部多为双侧支配)。

(3)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是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相关,还是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提示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

2.构建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的概念图。

(1)资料1: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手指不小心碰到针刺会不自主地收缩,而在医院采指尖血时却可以不收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脑脊液鼻漏,以下错误的处理是 A.注射抗生素 B.鼻腔填塞 C.卧床休息 D.抬高头位 E.应用镇静剂 答案:B
患者,男性,车祸伤及头部,伤后出现左侧鼻唇沟变浅, 鼻出血,左耳听力下降,左外耳道流出淡血性液体。诊断 首先考虑
A.颅前窝骨折 B.颅中窝骨折 C.颅后窝骨折 D.左颞骨骨折 E.脑震荡
• A.丘脑腹外侧核 • B.脊髓后角细胞 • C.延髓薄束核与楔束核 • D.脊髓前角细胞 • E.后根神经节 • 12.痛觉和温度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是 • 13.振动觉和位置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是
• 4.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不常见的表 现为
• A.视神经视盘水肿 • B.双侧面神经麻痹 • C.双侧舌咽神经麻痹 • D.脑脊液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 • E.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
➢临床表现
➢大脑中动脉
1. 主干梗死:出现三偏征,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可引起颅内压 增高,昏迷,甚至死亡
2. 皮质支梗死: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优势半球 受累可有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体像障碍(自体认识不能、病觉缺 失等)
3. 深穿支梗死:内囊部分软化,出现对侧偏瘫,可伴感觉障碍及偏盲, 优势半球受累时可有失语
枕颈部脑脊液积 液
脑干
3.颅底骨折处理原则
• 颅底骨折无需特别治疗,着重于观察有无脑损伤及处理脑 脊液漏、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 合并脑脊液漏时,需预防颅内感染,不可堵塞或冲洗,不 做腰穿,取头高位卧床体息,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和操 鼻涕,给予抗生素
• 绝大多数漏口会在伤后1~2 周内自行愈合。如超过1个月仍 未停止漏液,可考虑行手术修补硬脑膜,以封闭疹口
④一侧或双侧面、口周麻木及交叉性感觉障碍;⑤眼外脱麻 痹及复视; ⑥交叉性瘫痪(一侧脑干缺血典型表现,如Weber综合征 等)。
1.局限性癫痫 一般出现肢体抽搐或发麻,持续时间短暂仅 数秒至数分钟,常自一处开始渐向周围扩展。脑电图多有异 常,脑内常有局灶性病变,辅助检查可能发现病灶。 2. Méniere病 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但发作时间 多较长,往往超过24小时,伴有耳鸣,反复发作后可出现听 力减退。本病除有眼震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局限性体征。
Ø 治疗 • 脑震荡无特殊治疗,可卧床休息一周,并可
辅以镇静和止痛药物。同时进行心理治疗,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一般可在半月内回复 正常,预后良好
脑挫裂伤 ➢ 临床表现及诊断 • 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诊断CT 1.头部外伤史 2.意识障碍 3.头痛与恶心呕吐 4.颅内压增高与脑疝
➢ 治疗
• 轻型损失治疗同脑震荡。中型损伤需住院治疗包括卧 床、伤后24小时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重型脑挫 裂伤的治疗注重体位和脱水、激素等药物的应用。保 持呼吸道通畅,合理和适当应用抗生素和抑酸制剂, 对昏迷病人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情况下酌情考虑高压氧 治疗。对重型脑挫裂伤者,应用综合治疗效果不佳者 可考虑去骨瓣减压
• 对伤后视力减退,疑为碎骨片挫伤或血肿压 迫视神经者,应争取在12小时内行视神经探 查减压术
脑震荡 Ø 临床表现及诊断 1.头部外伤史,伤后即刻发生意识障碍,程度一般不严重,
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昏迷期间可有生命体征不稳 定 2.往往有逆行性遗忘 3.几乎所有病人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4.查体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5.腰穿及头颅CT未见异常
• 头皮裂伤清创的最佳时限,最迟应在 A.8小时内 B.12小时内 C.24小时内 D.48小时内 E.72小时内
脑震荡临床表现不包括 A.受伤当时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B.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C.CT检查颅内可见异常发现 D.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E.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
(四)治疗
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发作。
1.病因治疗 对有明确病因者应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如高血压患者 应控制高血压。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等。对颈动脉动脉 硬化粥样斑造成狭窄(狭窄大于70%)或伴血栓造成TIA者可行颈动脉 内膜剥离术、血栓内膜切除术。
2.预防性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剂,减少TIA发作。可选用阿司匹林5Omg/d,噻氯 匹定125-250mg,1次/日,或氯毗格雷75mg/d。可单独应用或与双嚓 达莫联合应用。这些药物服用6-12个月。 (2)对频繁发作的TIA可用抗凝药。注意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应监测 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
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
鉴别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昏迷 中间清醒期 无中间清醒 可有可无中间清醒
影像 凸面镜
新月型
不规则
颅内血肿
Ø颅内血肿手术适应证 1.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颅内压270mmH2O以上,并 呈进行性升高表现 2.有局灶性脑损害体征 3.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者>40ml,幕下者>10ml),
脑血栓形成 •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 • 最常发生于大脑中动脉(导致偏瘫) • 超早期溶栓治疗(尿激酶)、抗凝治疗
➢ 常见病因 1.动脉壁病变:最常见为脉粥样硬化 2.血液成分改变:高凝状态,血黏度增加,
红细胞增多症等 3.血动力学异常:血流过缓,血压下降,心
功能不全
➢临床类型
1.完全型:指发病6小时内症状即达高峰者,常为完全性偏瘫,病情一般 较重,甚至昏迷
或中线结构移位明显(移位>0.5cm)、脑室或脑 池受压明显者 4.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者
•诊断颅底骨折最确切的依据是 A.头面部受暴力史 B.眼睑青紫 C.X线片示额骨线形骨折 D.鼻出血 E.脑脊液鼻漏
• 急性硬膜外血肿,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 A.中间清醒期 B.两侧瞳孔不对称 C.颅骨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沟 D.进行性意识障碍 E.对侧肢体瘫痪或锥体束征阳性
• (2)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综合征:也称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是 脑干梗死最常见类型。导致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交叉性感觉障碍( 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同侧Horner征和同侧Ⅸ、Ⅹ脑神经麻 痹造成;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脑干损伤 临床表现及诊断 1. 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受伤当时立即昏迷,昏迷程度
较深,持续时间较长。其昏迷原因与脑干网状结构 受损、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障碍有关 2. 瞳孔改变:瞳孔不等、大小多变或双侧极度缩小或散 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Ø 临床表现及诊断 3. 其他表现:眼球位置不正或同向凝视;出现病
• 3.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 (1)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闭塞引起脑干梗死危及生命,出现眩晕、呕吐、四肢瘫、 共济失调、昏迷和高热等。若中脑受累出现中等大固定瞳孔。
• 脑桥病变出现针尖样瞳孔,并常伴眼球斜视垂直性眼球运动困难,玩偶眼消失,冰水试 验眼球水平运动消失或不对称;眼球向偏瘫侧同向偏视,最后昏迷,高热。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1)常见症状:眩晕、平衡障碍,少数伴耳鸣。 (2)特征性症状:①跌倒发作: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 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可很快自行站起。②双眼视 力障碍(一过性黑朦),系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 (3)可能出现的症状: ①急性发生的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构音障碍; ②小脑性共济失调; ③意识障碍伴或不伴瞳孔缩小;
脑血管疾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
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传 统的TIA定义时限为24小时内恢复
1.颈动脉系统TIA 通常表现为发作性单肢轻瘫最多见。少 见特征性症状有:
①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朦、对侧偏瘫及感觉 障碍)和Homer征交叉瘫(病变侧Homer 征、对侧偏瘫); ②主侧半球受累出现失语症(Broca失语、Wernick失语及传 导性失语)。 可能出现的症状: ①对侧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 ②对侧同向偏盲。
C.观察病情变化,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D.脱水治疗 E.保守治疗,应用神经营养剂
• 22.左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除出现左面部痛觉减 退外,尚有的体症为
• A.左角膜反射消失,下颌向右偏斜 • B.左角膜反射存在,下颌向右偏斜 • C.左角膜反射消失,下颌无偏斜 • D.左角膜反射消失,下颌向左偏斜 • E.左角膜反射存在,下颌无偏斜
理反射、肌张力增高、中枢性瘫痪等锥体束征 以及去大脑强直等。累及延髓时,则出现严重 的呼吸循环功能紊乱。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 断,并了解伤灶具体部位和范围。
Ø 治疗 • 脑干损伤的治疗原则同重型脑挫裂伤,但特
别注重对呼吸及循环紊乱的处理
颅内血肿 Ø形成机制 •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损伤直接受力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 暂变形造成硬脑膜的剥离或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 引起出血,或骨折端的板障出血。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 在硬脑膜与颅骨分离过程中,可又撕破一些小血管,使血肿进一步 增大。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硬 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
血肿的大小与病情的轻重关系密切,愈大愈重。不过不能忽略出血速度与 临床表现的关系。往往小而急的血肿早期即出现脑压迫症状,而出血慢的 血肿,则于数日甚至数周,始表现出颅内压增高。位于半球凸面的急性血 肿,常向内向下推压脑组织,使颞叶内侧的海马及钩回突向小脑幕切迹缘 以下,压迫大脑脚、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并影响脑桥静脉及岩上窦的 回流,称为小脑幕切迹疝。为时较久的硬膜外血肿,一般于6~9天即有机 化现象,由硬膜长入纤维细胞并有薄层肉芽包裹且与硬膜及颅骨粘连。小 血肿可以完全机化,大血肿则囊性变内贮褐色血性液体。
神经系统
• 2.可有痉挛性斜颈表现的病是 • A.帕金森病 • B.锥体系损害 • C.舞蹈病 • D.脑干疾病 • E.肌张力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