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政 党【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一、概念题政治社会化(浙江大学2007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研;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武汉大学2004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研;四川大学2004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以下特点:①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②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③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它是人们获得政治认识,进入政治生活的桥梁和中间环节。

二、简答题1.大众媒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南京大学2005年研)答:(1)大众媒体主要包括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电影、网络等。

这些媒介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各种传播媒介持续地向公众输送着某种经过选择的资料和观点,以及对这些资料和观点的分析与评价。

这种对于社会公众的“信息灌输”,常常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下来,形成某种特定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态度。

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①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从而引导社会政治心理的发展方向。

②在各种各样的宣传报导中,除提供各种政治信息外,还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感情,这样,一个社会成员在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看电影、读小说的过程中,无时不受政治观念、态度和感情的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大众传媒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它可能扭曲公共舆论,因为大众传媒是由人、政党以及利益集团来操纵的。

十分明显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台湾政治中,由于广泛政治化的影响,政党操纵大众传媒的色彩十分浓厚,公共舆论经常被扭曲。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概述11.1 复习笔记一、政治文化的内涵1.政治文化的含义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第一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开创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包括三层含义:(1)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有关政治生活领域的公共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

它包括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信仰和象征符号等内容;(2)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指向政治体系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抽象,这可以从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测度;(3)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现实政治生活中所尊奉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在比较政治的意义上构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典型的独特的政治样态。

概而言之,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在长期和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共同体成员得自经验的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抽象,以及该政治共同体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奉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三者的有机整体。

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从上述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政治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政治文化的阶级性在某一政治共同体当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等政治人群的分化,不同的阶级或者阶层变现出不同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别性在不同的政治共同体之间,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的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现实政治系统的发展同步变化。

其中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模式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长期共同生活的一种历史性积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不过,政治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不否定政治文化的变化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1.政治文化的结构结构是指构成某一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政治文化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一、概念题1.行为主义政治学(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与行为主义方法相联系的。

行为主义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二战以后迅速发展,在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

①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实际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理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②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

人的行为不仅应包括一般的个体行为,也应包括团体、组织、集团、政府以及政治领导人的行为。

③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

因为实证主义的调查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其根据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不同的阶级和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不可能离开某种价值判断,行为主义政治学宣称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是纯客观的,是没有任何价值色彩的,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面对具有是非价值标准的政治现象而采取所谓的价值中立态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

行为主义政治学发展到70年代以后,这种只重视量化研究而不重视定性研究的倾向终于发生了改变。

西方政治学又开始重新转向对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侧重。

2.新制度主义(中央党校2006年研)答: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知识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

政治学概论听课笔记

政治学概论听课笔记

《政治学概论》听课笔记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五章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五章

第五章政府第一节现代政府的内涵与职能一、政府的基本含义【狭义】政府仅仅是指国家机构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构。

【广义】政府则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构。

从这一意义上讲,“政府就是国家的权威性表现形式”。

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政府组织具有以下三个方面质的规定性:①合法性——表现为:⑴政府权力的取得和运用必须符合宪法和有关法令所规定的范围、种类、程序和限度;⑵政府的产生程序必须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或惯例,得到人民的认可。

②权威性——政府权力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二、政府的基本职能【界定】政府职能——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政府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划分】⑴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职能;⑵管理公共事务的社会职能。

政府职能的两重性1、公共性①主体的公共性——政府组织是社会上最大的公共组织。

②客体的公共性——政府行为和政府权力的指涉对象主要是关乎公共利益和公民福祉的公共性事务。

③目的的公共性——政府的目的是公共利益导向的,旨在提供合乎民意的、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

换言之,政府决策是一种典型的“非市场性决策”,其标准是社会效益优先和政治性。

④手段的公共性——政府的行为方式是指政府履行社会义务,行使公众赋予的职权的方法和途径。

政府的行为方式中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政府行为和手段的开放性-程序性-法治性方面。

政府行为的开放性是公民保护自我利益实现公民主权的重要条件;程序性可减少官员在执行公务时的随意性和徇私性,避免政策的扭曲,保护公众的利益;法治性注意国家法律的依据和约束,要求政府行为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越轨。

2、阶级性⑴阶级性的“障蔽”,原因主要体现在:①政治稳定时期,政府“公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遮蔽了政府的“阶级性”;②行政的“自主性”提高,即行政集权民主制的迷雾;③“新阶级”的兴起对传统二元阶级对立的社会结构提出了挑战。

⑵政府的阶级性:①“政府职能的阶级性”是指政府本质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阶级偏向,政府在制定政策、行使职权时总会受到其阶级偏向的影响,自觉地为其所代表的阶级服务;②政府职能的阶级性是政府自身阶级性和政治人的阶级性在政府过程中的体现;③同时政党的阶级性也是政府职能阶级性的重要决定因素。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民主)【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民主)【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第八章政治民主1.民主的内涵是什么?答:(1)理论界在民主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这些理论分歧中,主要涉及以下五个问题:①由谁统治?这是各种有关人性和公民资格理论的重要内容。

②在什么限度和范围内统治?这涉及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问题以及民主统治的适当范围问题。

③以何种目的为名?这表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或者说表明了自由(个人权利)与平等(社会正义)的冲突。

④采取直接的手段还是间接的手段?即就是说采取直接的人民统治还是通过代议制度?⑤在何种条件和约束下进行统治,这其中包含了民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问题,还包括了(但不限于)社会阶级结构的问题。

(2)现代民主的真正含义是“最低限度的民主”的实现方式。

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完成了现代民主定义的重要转型。

他在批判古典的民主观的基础上,指出民主是一种选择“谁能够决策”的机制,民主是“一些个人通过竞争人民的选票来获得公共政策权的制度安排”。

民主就是定期在可能的领袖人物之间进行选择,“竞争性精英”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民主模式。

于是,民主完成了从“人民统治”向“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型。

民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

“人民变成了选民,民主变成了选主”。

民众参与政治被限制在四五年一次的大选的范围内,有没有竞争性选举成为了评判民主的最重要的标尺。

熊彼特的这一定义抓住了民主在实践上的实质,成为现代民主的标准定义。

(3)民主的核心价值和民主的实现形式,是两个问题。

民主的核心价值是突出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人民的参与,保护人民的权利,用中国术语表述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而民主的实现形式则主要指的是具体的政治架构,如议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2.试论述精英民主模式和参与式民主模式。

答:(1)精英民主模式精英研究一直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精英主义民主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意大利的三位著名政治学家:帕累托、莫斯卡和米歇尔斯,以及马克斯·韦伯、熊彼特、萨托利等。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十四章政治发展概述一、概念题1.政治发展(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复旦大学2004年研)答:就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如从封建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从分散、多元的政治形态到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资本主义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演进等等。

从狭义角度上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如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的转变,从政治、行政合一的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等。

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2.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2009年研;浙江大学2007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统治权力、政治活动以及主要的政治价值和观念都发生迅速的、根本性的变化,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人类整个政治文明的进步。

政治革命的特征如下:①政治革命是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②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③政治革命是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④政治革命必然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⑤政治革命的过程总是短暂和急剧的。

3.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1.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是什么?答: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①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

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②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③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④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

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①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②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③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④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a.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国家名词解释1、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形态,它保留了资本主义早期的政宪体制,但是其国家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型。

福利国家的根本特征是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目的是为了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2、威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亚非拉地区兴起的一些新的民族国家,建立了一种威权主义的国家形态。

这些民族国家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刚刚摆脱宗主国的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政权掌握在少数以革命发家的武装领袖手中。

由于他们是新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国家独立的象征,他们的权威不容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形成了少数人的权威主义统治。

3、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一词具有古典含义和近代意义。

古典含义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建立了国家的“文明社会”,相对于野蛮部落而言;近代含义则是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于国家而言)政治学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指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的自主社会领域。

4、中间阶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人数已经超过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

他们既受到资本家的雇用,以脑力劳动换取管理报酬,在本质上接近于无产阶级,但是他们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认同又明显区别于一般工人,因此人们往往把这一介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与两者存在相对独立性的特殊阶层称为“中产阶级”,即中间阶级。

思考题1、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美国政治学者查尔斯·蒂利总结了国家的几个基本特征:(1)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

多家都有领土、领土与土地不一样,前者有着明确的边界;国家的领土是连续的,成块状分布。

(2)中央集权。

国家将民间的许多权力都统统“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统一安排。

由于权力的集中,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口也就负有全面的责任。

(3)垄断强制手段。

国家垄断了对暴力的合法使用,只有国家可以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4)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2.1 复习笔记一、行为主义的分析途径1.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变迁(1)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出现的时间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研究途径是二战之后兴起的一种研究政治学的方法。

(2)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①以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为特征的分析方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的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提出的,他的著作《行为的一般理论》是这一学科最早的理论著作之一。

②在这个基础上,早期的政治学研究中的制度主义思考或者以思辨式分析为中心的研究出现了转向,以舆论调查结果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转变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革命,还显示出政治学理论范式的变化,从而带来政治学研究整体上的变革。

这也就是在欧美国家中相当长时间里盛行的行为主义研究现象。

③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行为主义政治学受到了广泛的批判,美国的政治学家再次推动了政治学理论的变革,他们认为过多的以选举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实证研究忽视了政治学研究中的价值规范性特征。

由此,政治本身的价值理念和正义判断再次回归到政治学研究中的主要地位,这一变化被称为“后行为主义”(post-behavioralism)的研究发展。

2.行为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本身并不是依据单一理论思维逻辑的发展.而是吸收当代各种学科的发展成果.形成了跨学科式的发展。

行为主义最大的理论特点就是,任何理论都不存在不可以被观察到的因素。

(1)行为主义研究途径包括以下几点:①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还原人的政治行为的客观的真实性。

②人的政治行为存在着普遍性的特点.存在着规律性的或一致性的特质。

③这些规律性的或一致性的特质是可以通过验证得以确认的。

(2)行为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①政治心理学的认知过程: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受到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政治发展概述一、概念题1.政治发展(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复旦大学2004年研)答:就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如从封建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从分散、多元的政治形态到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资本主义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演进等等。

从狭义角度上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如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的转变,从政治、行政合一的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等。

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2.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2009年研;浙江大学2007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统治权力、政治活动以及主要的政治价值和观念都发生迅速的、根本性的变化,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人类整个政治文明的进步。

政治革命的特征如下:①政治革命是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②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③政治革命是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④政治革命必然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⑤政治革命的过程总是短暂和急剧的。

3.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你认为政治概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答:(1)政治概念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政权问题。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这一命题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发展者的基本政治观点。

它是在广泛研究前人的政治学说,特别是深入研究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进行了缜密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井预测了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来的将是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发展者那里,他们还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模式等诸多政治问题。

这些旨在揭示政治内涵的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②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它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内容。

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人类生活的社会共同体,它和其他社会共同体的区别在于拥有特殊的公共权力。

即政权,在阶级社会,一切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都与国家政权有关。

阶级关系由国家政权强制确认,阶级斗争的最高目标指向国家政权,或为了获取国家政权,或为了巩固国家政权,或为了影响国家政权。

因此,列宁指出,国家政权“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2.为什么传统的政治研究集中在国家层面?答:从历史发展来看,政治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但始终与国家有着紧密的关系。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国家层面的研究都是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

(1)西方传统的政治研究的国家层面①西方系统的政治学形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则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政治科学的著作。

他首先研究两城邦(国家)的产生、性质、目的、任务等基本理论问题。

以此为基础,他研究了各种形式的城邦,对国家的各种体制及其历史变革、优劣比较等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何为最好的城邦生活,对理想的城邦构成、管理原则作了探讨。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第三章 国 家)【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第三章 国 家)【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1 复习笔记一、政治的内涵1.“政治”一词的起源(1)西方对“政治”的理解①从词源学意义上考察。

英语中的“政治”(politics)一词由希腊语演变而来。

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

“政治”一词从最初的城堡而衍生出了其延伸含义,即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

简言之,政治乃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②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政治学》中,“政治”一词也都是“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意义。

③到了近代,随着国家空间范围的扩大和现实政治生活内容的丰富化、多样化,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们对政治的理解和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国家及国家活动的基础上,“政治”被赋予以多种多样的含义。

(2)中国社会对“政治”的理解①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指君主与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通常充满了道德色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治、仁治。

②在我国古代,“政”和“治”多是分开使用的,“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准则);“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

③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这一解释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而且也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及近代对政治含义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较大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指君主和代表君主的官吏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只是到了近代,“政”和“治”两个词才开始完全结合在一起使用。

2.政治内涵的演变(1)古希腊时期的伦理政治观①古希腊的政治是一种城邦政治。

“正义”、“善”等道德原则贯穿于古希腊政治思想之中,伦理与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正义观念是伦理和政治结合最为集中的表现。

正义被看做最高的美德和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它不仅是伦理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人们伦理生活的目标和政治生活的准则。

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注: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是⽣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国家是新的历史类型的国家,它也是⼈类社会上最后⼀个历史类型的国家。

第⼀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建⽴⼀、⽆产阶级⾰命的历史必然性1.马克思揭⽰了⽆产阶级完成历史任务的惟⼀途径是通过阶级⾰命建⽴⽆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也即是《共产党宣⾔》的中⼼思想。

2.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命,才能建⽴⽆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切社会变⾰都是要通过社会⾰命来实现的。

社会的基本⽭盾即⽣产⼒与⽣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盾,但是⽣产⼒与⽣产关系的⽭盾是最根本的。

3.资本主义的⽭盾,具体表现在⽣产的社会化和⽣产资料的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致命的,资本主义是⽆法克服的。

表现在经济上,是个别企业⽣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政府状态的⽭盾,其结果必然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表现在政治上,就是资产阶级与⽆产阶级的⽃争,随着资本家对⽆产阶级剥削的⽇益加强,⽆产阶级觉悟不断提⾼,这个⽭盾越来越深化,其结果,必然导致⽆产阶级⾰命的爆发。

所谓⽣产社会化,是指同⼩⽣产相对⽴的、有组织的、相互联系的⼤规模⽣产。

其表现为:(1)⼤量的⽣产资料和⽣产者集中在少数资本家企业中进⾏⽣产;(2)由于专业化分⼯的不断发展,造成企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更加密切;(3)通过市场调节,使资本主义⽣产形成⼀个不可侵害的整体。

4.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有三⼤⽭盾:<1>⽆产阶级和垄断资本之间的⽭盾尖锐。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盾尖锐。

<3>殖民地半殖民地⼈民与帝国主义的⽭盾尖锐。

⼆、⽆产阶级⾰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切⾰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产阶级⾰命的根本问题,是⽆产阶级专政问题,政权是决定⾰命胜利与失败的关键;政权问题对于⽆产阶级⾰命尤为重要,⽆产阶级⾰命同以前的⼀切剥削阶级⾰命的区别:1.从奴⾪制到封建制,再到资本主义制社会,都是⽤新的剥削者政权代替旧的剥削者政权,没有发⽣根本性的改变。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民社会)【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民社会)【圣才出品】

第六章公民社会6.1 复习笔记一、公民1.公民身份的概念公民身份作为一个政治哲学的概念一直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公民身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内涵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发生过一些重要变化。

(1)公民身份内涵的历史演变①公民身份的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公民的资格或成为公民的条件,亦即能被确认为公民的正当性或根据。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参与了某一政体,是拥有公民权的唯一根据。

②在中世纪后期至绝对主义国家时期的公民,霍布斯将其称之为“掌握着主权的人的臣民”。

③现代公民权概念源自民族国家,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催生了现代公民权理论,法国大革命首先建立起公民身份的原则和实践,使之成为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特征,英国则在1789年以前的一个半世纪里,为从君主臣民的关系转变为国家——公民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2)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公民权问题逐渐成为西方学界一大热门领域,对公民权的解释复杂多样。

①按照雅诺斯基的定义,“公民身份”是指个人在一个民族国家中平等地具有普遍性权利与义务的消极和积极的成员资格。

②特纳认为,“公民身份本质上指的是社会成员身份在现代政治共同体中的性质”。

③雅诺斯基与布莱恩·格兰认为,公民身份可以界定为个人在一个民族国家中所拥有的、在特定的平等水平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权利和义务的被动和主动的成员身份。

根据这一定义,公民身份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第一,公民身份开始于对特定民族——国家的成员身份的确定,这意味着一种资格或“权利”;第二,公民身份包含着在该国法律体系之下主动影响政治的能力与被动生存的权利;第三,公民权利是载人法律的、供所有公民行使的普遍权利;第四,公民权利是一种平等的表述,个体的权利与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衡。

(3)莫里斯·詹诺维茨对公民权用法的分类莫里斯·詹诺维茨认为公民权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种:①作为一种道德判断,即被称为一个好的或真正的公民,其行为的道德标准。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一、概念题政治社会化(浙江大学2007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研;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武汉大学2004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研;四川大学2004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以下特点:①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②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③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它是人们获得政治认识,进入政治生活的桥梁和中间环节。

二、简答题1.大众媒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南京大学2005年研)答:(1)大众媒体主要包括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电影、网络等。

这些媒介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各种传播媒介持续地向公众输送着某种经过选择的资料和观点,以及对这些资料和观点的分析与评价。

这种对于社会公众的“信息灌输”,常常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下来,形成某种特定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态度。

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①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从而引导社会政治心理的发展方向。

②在各种各样的宣传报导中,除提供各种政治信息外,还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感情,这样,一个社会成员在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看电影、读小说的过程中,无时不受政治观念、态度和感情的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大众传媒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它可能扭曲公共舆论,因为大众传媒是由人、政党以及利益集团来操纵的。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党)【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党)【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五章政党一、概念题1.政党(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党是指社会中一定阶层或阶级中的活动分子,为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的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地介入到政治生活中,为取得或维护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其特征是:①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③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④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2.政党制度(武汉大学2010、2008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燕山大学2010年研;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答:政党制度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政党制度的特点主要有:①政党制度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设立的,其最大原则是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利益实现,因此,统治阶级可以根据自己利益和统治需要而随时改变政党制度。

②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政府制度一般具有法律明确、具体和特定的规定,而政党制度可以在宪法中作原则性规定,也可能按照宪法惯例而形成,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③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

3.政党政治(武汉大学2004年研)答:政党政治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积极分子所组成的,有共同政治主张,采取共同的行为,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政党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方式进入政府和国家其他部门,进而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事务,把本阶级、阶层的利益上升为国家利益的政治现象。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制度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制度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第十五章政治制度化1.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藐视所谓“一个王国的建立是个算术问题”的观念,对此,你有何看法?答:略。

2.为什么说政治制度化是近代政治发展的产物?答:政治生活领域的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程序化和可预测性的过程和结果,实际上就是政治制度化。

和制度化相比较,政治制度化的最大恃征、在于政治民主化,或者说是对政治权力的规约。

这是因为,制度化虽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生活的规范化、有序化,但它未必会有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政治制度化并不和政治制度的出现同步,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近现代政治发展的结果。

(1)在原始社会,具有超验性和终极价值色彩的宗教以及道德观念担当着制度化的工具,但因原始社会是“无政治”的社会形态。

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政治制度化可言。

(2)随着人类社会进入近代社会,在资产阶级的兴起、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旨的人本主义的启蒙思想的传播、个体意识的觉醒等诸多因素合力的作用下,也由于保障自由贸易和私有财产权之需要的促动下,法律和程序开始为人们所重视,绝对的权力开始受到了法律程序的约束。

(3)虽然政治制度化是近代以来社会进步的产物,资产阶级为首创者,但它并不专属于资产阶级,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政治文明成果。

属于全人类。

实际上,正是由于政治制度化蕴含着民主的价值和目标,它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并成为现代几乎所有国家和社会追求的制度化的目标。

在当今的世界上,我们已不可能发现有哪一个国家会公然向民主原则挑战,即使是威权主义国家亦不例外。

(4)作为资本主义替代物的社会主义。

尽管十分强调它与过去所有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文明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正像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要比资本主义民主强百万倍。

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必须抛弃过去一切社会形态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来的优秀政治文明成果,恰恰相反,它正是在汲取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一切社会形态的优秀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概述一、概念题1.政治文化(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2、2006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其功能为:①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②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③影响政治过程;④维系和变革政治制度。

2.政治思想(四川大学2004年研)答:政治思想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政治思想的主体是一定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中的所有个人。

具有如下特性:①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②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维的产物;③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3.政治心理(浙江大学2007年研;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政治心理的这一定义,可以作如下理解:①就其主体而言,政治心理的主体是“政治人”,而不是“生物人”。

所谓“政治人”,就是指处于特定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之中,具有一定政治意识的人;②就其形成过程而言,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③就其本质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对政治现实的反映;④就其反映形式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政党
5.1 复习笔记
政党是现代政治区别于传统政治的显著标志,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政治现象。

一、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1.政党的概念
(1)政党概念的历史演变
①英国政治思想家伯克较早明确地定义现代政党:“政党是建立在一些人们集体认同的特别的原则之上、以共同努力促进国家利益的联合起来的实体。


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注重政党的阶级性,揭示了政党现象的实质,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在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与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夺取政权与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含义
政党是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一部分杜会成员所组成,具有明确政治纲领与纪律.为争取民众或控制政府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2.政党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传统社会没有政党
在传统社会,国家权力归少数人所有,国家权力被有意无意地蒙上神秘的面纱,任何挑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均被看做大逆不道,当然也就不存在政党政治。

(2)政党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①从经济的角度观察,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政党形成的经济条件。

a.近代以来,伴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利益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近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市场与自由竞争主导经济运行,经济领域的变动相应地要求政治领域的协调与跟进。

②从政治的角度观察,代议民主制的产生与发展,是政党形成的政治根源。

在这个历史时期内,人类的政治发展所提供的使多数人参与政治生括的各种条件、形式、方法等等同时又在限制着人们对于社会的直接管理。

这样就形成在多数人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下的少数人的政治模式。

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党政治即其政治模式。

③从文化的角度观察,自由、民主、人权等先进政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政党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

政党是以社会思想、观念等精神品质的更新为先导的。

3.世界各国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形成
从世界各国政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现象看,一类以早发国家为代表,为原生型模式;一类以后发国家为代表,为次生型模式。

(1)早发国家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形成
①早发国家政党和政党制度形成的原因
早发国家的政党是本国经济与社会内生的产物。

社会生产力相对发展后,社会成员,特别是资产阶级内部因经济利益的差距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导致政治取向上的冲突。

同时,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参政意识。

政党政治应运而生。

早发国家政党基于体制,即政党出现于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资产阶级先取得合法统治地位,然后将政党有机嵌入原有代议政治体制,先国家、后政党是其政治逻辑。

②早发国家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国家代表
早发国家以英、美等为代表。

a.政党最早产生于英国。

英国政党政治是在与议会制、内阁制互相依赖、彼此影响的情况下逐步形成的。

1924年,英国的工党取代自由党成为执政党。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政党与政党政治。

b.美国政党体制的形成也经历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

1801年美国总统大选,政权从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手中顺利移至民主共和党人杰斐逊手中,标志着美国两党制的形成。

南北内战后,美国开始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2)后发国家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形成
①后发国家政党和政党制度形成的原因
后发国家的政党一般都是受到较强外在因素的刺激的结果。

可以说,后发国家政党产生于体制之外,即政党出现于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资产阶级先建立政党,将政党作为斗争的政治工具,取得合法统治地位,实现政治体制的变革。

中国的政党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环境下产生,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党建政”与改造社会。

中国属于较典型的次生型政党产生模式。

②后发国家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国家代表
a.后发国家以德国、日本等为代表。

德国的政党是在君主政权下产生的。

19世纪60年代的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日本出现政党,形成日本政党政治的雏形。

b.中国的政党是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解放的斗争背景下产生的。

1905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就此形成。

二、政党结构与类型
1.政党结构
政党有其自身复杂的结构,政党结构一般为组织、规则与成员等相关要素的有机组合,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政党组织
①政党组织是政党存在的前提与条件,是政党表现的“硬件”条件。

政党组织是政党的机构载体,它构成党员活动的总范围,是促使党员团结的强制形式,决定党领袖的遴选方式及他们的权限等等。

②政党组织一般包括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与议会党团等。

a.中央组织是政党的神经中枢,是政党的领导机关。

b.政党地方组织介于政党中央组织与政党基层组织之间,是联系政党中央组织与政党基层组织的纽带,一般是按照一国相应行政区划而设置。

c.政党基层组织是训练党员、组织民众、杜会调查、参与选举与其他党务的实际行动的基本单位。

d.议会党团即为政党政治在议会中的运作载体。

一般地,议会党团负责建立议会中的政党领导机构、协调议会内本党议员的意见、统一议会内本党议员的行动等。

(2)政党规则
①政党规则是政党的灵魂,是政党表现的“软件”条件。

政党规则就是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政党结构的精神维度。

②政党规则主要包括党纲、党章与党纪等。

a.党纲即政党政治纲领,是政党根据自身价值、取向、理念等,为适应现实环境的需要,针对现实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问题,所展示的解决方案与努力目标。

b.党章即政党章程,是政党内部最基本的法理规范,是政党的政治态度与组织形态的集中体现。

c.党纪即政党纪律,指政党为使党员自制、自律,按照一定的原则确立的各种约束性规范的总称。

党纪是政党采取统一行动,提高党员质量,实现奋斗目标并保持自身社会信誉的重要条件之一。

(3)政党成员
①政党成员是政党的主体。

政党成员则是政党的基本细胞,其对于政党的关系,如同国民对于国家的关系。

政党成员对政党结构具有十分巨大的能动作用,其质与量影响政党的盛衰。

②政党成员包括政党领袖与一般党员等。

a.政党领袖对外代表政党,对内既为政党的最高决策者,又为政党的最高执行者。

政党领袖一般都是政党成员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具有明确的任期或届期。

但政治实践中,政党领袖寡头铁律成为普遍性政治现象。

b.一般党员为政党内部的大众群众,是政党最广泛的组成部分。

一般党员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认真实践政党宗旨,严格遵守政党纪律,在社会中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等。

2.政党类型
政党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意识形态成为一政党区别于另一政党的重要标志。

按照意识形态的标准,政党具体可以分为共产主义政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法西斯主义政党、基督教民主党、保守党、自由党、民族主义政党与生态主义政党等。

(1)共产主义政党
共产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工人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

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创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

苏联解体、东欧剧
变以后,发达国家大多数共产党仍保持原名称,但主张通过民主的道路改造资本主义,其力量有所下降。

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继续在困难中探索,一些政党获得发展,一些政党陷入困境。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政党在坚持原有信仰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其执政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

(2)民主社会主义政党
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溯源于第二国际,其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指导,推行改良主义的中间路线。

(3)法西斯主义政党
法西斯主义政党主要指二战时期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出现的独裁性政党,其以极端右翼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等。

(4)基督教民主党、保守党、自由党
基督教民主党、保守党、自由党同属西方国家右翼类政党。

①基督教民主党源于19世纪,其以基督教关于社会和经济公正的思想与现代关于政治民主和自由的思想相结合为指导,推行人道主义、社会正义与多元化民主等。

基督教民主党是西欧国家与拉美国家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②保守党起源于英国,其以传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指导,政治上强调民主、自由与有限政府等,经济上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等。

,
③自由党同样起源于英国,其具有反对保守党的传统,政治上强调政治自由、人权与立宪,经济上推行混合经济体制与福利政策。

(5)民族主义政党
民族主义政党发展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政党,其以民族主义为旗帜,政治上谋求民族独立解放,经济上主张民族发展富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