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精选推荐
![政治学概论——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db285b8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b.png)
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际政治:是国家、国际组织及其他政治行为主体,在参与国际社会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将政治看做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解释:▲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所揭示的政治现象的范围:▲时间范围▲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这就要求在研究中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状况来揭示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研究各种国家形态更替和政权组织形式变化的规律;研究国家活动和职能及其得以实现的方式和手段;研究国家制定政策,处理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其它各种政治关系和问题的方式、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与其相关科学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交叉就出现新政治阶级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政治文化学等边缘学科。
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自从人类创造出哲学以来,它就与政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d7565265f46527d3240ce0ce.png)
政治学概论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二章政治权力第三章国家第四章政党第五章利益集团第六章政治管理第七章政治参与第八章政治文化第九章政治民主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的含义(一)对政治概念的不同理解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神权政治观即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董仲舒,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
(3)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或者说政治就是“权术”、“统治术”、“权谋”。
——韩非子,马基雅弗利(4)认为政治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马克斯·韦伯。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3)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二)政治的含义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政治就是在特定经济基础上,人们为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围绕社会公共权力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二、什么是政治学(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就是以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政治现象的描述和把握,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目前我国政治学研究几个领域一是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二是中国政治三是比较政治学四是行政管理五是公共政策六是国际政治(二)政治学与其相关科学的关系三、政治学的历史发展(P12—P24)(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二)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学习、研究政治学的意义(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e41cfdbd0912a216147929fe.png)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 1、氏族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2、氏族制度的特点 • (1)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 (2)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
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 (3)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 3、原始民主制的特征
• (1)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 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
•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 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 治文化水平。
• 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政治的 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 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列宁曾经说过:“国家问题是一 个最复杂最难弄清楚的问题,也 是一个被资产阶级的学者、作家 和哲学家弄得最混乱的问题。”
•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任何阶级 都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 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
• (4)政治的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 可以对政治概念作如下界定:政治是阶 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 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 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 度。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
(3)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之中的 “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而不是像国家 权力那样成为独立的、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主 体。
• 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 1、国家的产生 • (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
界大战。 • (3)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00312政治学概论
![00312政治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6f7ade5c281e53a5902ff9a.png)
00312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①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将其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的学者有:孔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
②视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其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的学者有:凯尔逊。
③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及施展谋略玩弄权术的活动的学者:马基雅维里(他的著作《君主论》)、俾斯麦、拉斯韦尔、马克斯·韦伯。
④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的学者有:孙中山、麦肯齐。
⑤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的学者有:戴维·伊斯顿(他的《政治体系》提出了“权威性价值分配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解释(简答):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有经济关系决定的。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综上所述,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各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①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②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国际政治。
■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单选):①传统政治观的逻辑起点认为人性是完善的或者是可以趋于完善的.②而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逻辑基点认为人性将永远是不完善、有弱点的。
■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的学者及其著作(多选):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洛克《政府论》、卢梭《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中国古代政治学:①(多选)先秦时代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
政治学概论(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2ab73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5.png)
政治学概论(完整版)第⼀章政治⽣活中的国家第⼀节国家与国家形成理论1、国家的含义与特征1.1 国家的含义“国家”在汉语中由“国”和“家”两个汉字组成。
最初, 两者是分开使⽤且有区别的, 如《尚书》中的“天⼦建国, 诸侯⽴家”,但由于“家国同构”的统治思想的需要, 这⾥“家”的理解已经超越⼀般意义上的家庭, 上升为各诸侯国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 这实际上为“国”、“家”并提奠定了基础。
所以, 中国古代许多典籍中还有“国”、“家”合在⼀起的说法, 如《荀⼦》中的“国家⽆礼则不宁”。
但有⼀点需要注意, 在中国古代, ⼤⼀统的国家常常被称为“天下”,“国家”并不是指今天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与西⽅学说中“state”的国家观念相等同的国家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
从国家的词源学来考察,凸显了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意义。
同时国家之所以为国家,其不可或缺的乃是公共权威中⼼的存在,否则国家仅有地缘意义⽽⽆政治意义了。
西⽅政治学对国家的界定众说纷纭。
政治哲学探讨的是国家的本性,由此⽽形成两⼤流派:⼀是古典取向的共同体说;⼆是近代取向的契约从政治共同体的⾓度理解国家,揭⽰了国家的本源意义,或者说展现了国家的理想形态,⽤以关照和判断国家的现实形态;近代契约论则认为国家乃是基于个⼈利益的基础上建⽴的,⼈们正是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才不得不联合成国家,国家的终极⽬的也在于实现个⼈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定义来⾃于恩格斯。
恩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给国家下了完整的定义:“国家是表⽰:这个社会陷⼊了不可解决的⾃我⽭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摆脱这些对⽴⾯。
为了使这些对⽴⾯,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于在⽆谓的都争⽃中把⾃⼰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种表⾯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量,这种⼒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但⼜⾃居于社会之上并且⽇益同社会脱离的⼒量,就是国家。
马克思主义既强调对国家本性的探讨,以对现实国家进⾏价值判断和关照批判,有着重对现实国家的现象还原,对其形态做科学描述,并将两个⽅⾯有机的加以结合。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7af66da915f804d2a16c15a.png)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名词解释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特别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多选题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从狭义的角度,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从广义的角度,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2、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国际政治。
3、中世界神学政治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4、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代表人物: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弗逊、潘恩和汉密尔顿。
5、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代表人物: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6、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制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结构-功能研究法。
7、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社会的出现第二章政治主体一、名词解释1、政治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政治事务,享有政治权利,承担政治义务的政治实体。
2、领袖:领袖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不同阶级的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具有卓越政治见识和杰出政治才能,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本阶级中拥有最高权威的政治人物。
3、政党: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4、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5、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6、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阶级统治、政治统治的政治运筹机制性政治组织机构。
政治学概论(适用2024版)完整版讲义
![政治学概论(适用2024版)完整版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d31ff9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c.png)
思考题四
如何评估跨国公司在全球治理 中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参考文献推荐阅读
01
《政治学导论》(杨光 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02
《比较政治学:理论与 方法》(张小劲、景跃 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03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著,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04
《全球化与政治发展》 (俞可平著,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THANK YOU
国家机构设置
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 机关、司法机关等,各机构间存
在相互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职权划分
不同国家机构具有不同的职权范围, 如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确 保权力不被滥用。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央与地方各级机构在职权上既有 分工,也有合作,共同维护国家统 一和稳定。
立法机关组成与运作规则
立法机关组成
依法行政
行政机关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得滥用职权或侵 犯公民权利。
司法机关审判制度及程序
司法机关组成
01
包括法院、检察院等,负责审判案件和监督法律实施。
审判制度
02
实行独立审判、公开审判、合议制等原则,确保审判的公正性
和权威性。
审判程序
03
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判决等环节,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和合法权益。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角色
国际组织类型
包括全球性国际组织和 区域性国际组织两大类。
国际组织职能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 发挥着协调者、监督者 和推动者等多重角色。
国际组织作用
国际组织通过制定国际 规则、推动国际合作、 监督国际行为等方式, 促进全球治理的有效实 施。
当前全球性挑战及应对策略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a20df5f380eb6294dd886c45.png)
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政治”一词最初指古希腊的城邦,即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称其为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对其理解的核心含义是统治。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孔子,柏拉图(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凯尔逊(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孙中山(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权威性价值分配说:政治是为社会做出和执行权威性价值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相互交往。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政治学概论-各章简叙
![政治学概论-各章简叙](https://img.taocdn.com/s3/m/1e6bb48602d276a200292e65.png)
第一章绪论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核心的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的名词解释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
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
但这并非意味着统治者应该放弃对国家的治理。
5、西方政治学(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813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813](https://img.taocdn.com/s3/m/b53f4042964bcf84b9d57bc8.png)
4.管理政治观。
? 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 代表:孙中山,政治的意思,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
,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 权。ຫໍສະໝຸດ 5.政策政治观。?
把政治解析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
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 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概念:戴维?伊斯顿——权威 性价值分配说。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理解)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 系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本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 治的根本问题。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 (或政治权力)问题。
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学说: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 论证资本主义的合理性,主张用“社会政体”代替国家,用“社会团 结”调和阶级对立,用资产阶级的和平发展观念同无产阶级的革命思 想相抗衡。
19世纪后期—至今,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后期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这一时期 的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
我国古代,政治的核心含义是统治,是指治国平天下的 活动,即依据特定的伦理道德原则管理社会、治理国家。
可以把所有对政治的解释分为两大类:剥削阶级思 想家的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 剥削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观 (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学者对政治的理解)
1.道德(伦理)政治观
以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者归纳为伦理道 德。政治的目的追求是道德,政治与道德没有明确分野 , 强
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这一 时期的西方政治学由研究国家制度为主题,演变为以研究权力为主 要方向。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1a5e865833687e21af45a934.png)
《政治学》概论第一张绪论政治学的研究目的:试图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律,从而建立起一门关于人类政治生活规律的可学。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是统治阶级如何利用政权扩大自己,如何争取同盟者,如何打击敌人的一种艺术。
政治概念界定: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综合。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家政权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区分两个层次。
首先,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以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其次,就广义的角度而言,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界定,规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内涵。
依据对象这一内涵,可以推导出政治学研究的外延,即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它是政治学的基础与核心。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政治学原理主要围绕政治学的基本对象——国家政权——而形成理论体系,并非试图涵盖政治学研究的全部范围,因此,它的作用在于为政治学相关领域和具体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
任何阶级或学派的政治学理论都要以某种哲学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几乎每一种新的和具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出现之后,都会引起政治学基本理论或政治学研究方法论的某些变化,并导致新的政治学流派的出现,以及现有政治学流派的分化或滞亡。
2、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a2a821976c66137ee0619ea.png)
政治学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政治的含义总体来说,可以把所有对政治的解释分为两大类:剥削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剥削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观古今中外剥削阶级思想家对政治的看法或诠释可以说五花八门,择其主要,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道德。
这是古代东西方国家较为普遍的观点。
亚氏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你会解释这句话吗?会,就知道亚氏的政治就是道德或伦理。
(2)把政治说成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实际上就是一个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的过程。
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法学家凱尔森。
(3)认为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或者说政治就是“权术”、“统治术”、“权谋”。
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马基雅弗利。
(4)认为政治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孙中山。
他说:“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5)认为政治就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
这是当代西方国家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观点。
上述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政治的内涵,展示了政治的某个侧面或某一特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了国家、权力、管理等政治核心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它们又都没有全面深刻揭示政治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因此必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在许多不同场合下都曾对政治进行过深刻的论述,其主要观点是:(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这是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界定政治。
(2)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
这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揭示政治的实质。
(3)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列宁观点不过,他们都没有对“政治”一词下过完整的定义。
(三)当代国内学者的“政治”定义如何给“政治”这一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下一个比较全面而准确的定义?由于政治这一概念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宽泛,要给它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ae4b018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0.png)
政治权力与政治利益的平衡与调整
政治权力与政治利益的平衡
• 政治权力与政治利益需要相互制约 • 政治权力与政治利益需要相互平衡
政治权力与政治利益的调整
• 政治权力与政治利益的调整需要政治制度的改革 • 政治权力与政治利益的调整需要政治参与和政治协调的 扩大
05
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国际关系的类型
• 竞争关系: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 合作关系:国家之间的利益共享 • 冲突关系:国家之间的利益对抗
国际关系的特点
• 国际关系受到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国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互动关系
国际政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国际政治是国际关系的基础 • 国际政治的发展推动国际关系的变革
政治权力的分配
• 权力分配相对公平:民主制度 • 权力分配相对集中:权威制度 • 权力分配相对分散:法团制度
政治利益的分析与实现
政治利益的分析
• 政治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文化利益等 • 政治利益的分析需要关注政治权力的分配、政治制度的特点等问题
政治利益的实现
• 政治利益的实现需要政治权力的支持 • 政治利益的实现需要政治参与和政治协调
政治学在选举与政党政治中的应用
选举
• 政治学为选举提供政治参与和政治协调的支持 • 政治学关注选举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政党政治
• 政治学为政党政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分析 • 政治学关注政党政治的利益分配、政治参与和政治协调
政治学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应用
公共事务管理
• 政治学为公共事务管理提供政治参与和政治协调的支持 • 政治学关注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 资料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 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5446d2baaea998fcc220ea4.png)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的内涵(一)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的政治内涵。
伦理政治观;关于城邦的学说;“公民”政治。
2、古罗马政治的内涵。
法律政治观;“共和国”政治。
3、中世纪政治的内涵。
神学政治观;封建制;宗教和教会在政治生活中出于主导地位。
4、现代政治的内涵。
权力政治观;以现代国家为中心,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现代公共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而形成,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的驾驭和控制。
(二)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1、古代政治的内涵(1)在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政治”,尤其没有古希腊意义上的政治,“政”与“治”分开始用,各有自己的含义。
(2)在中国古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君主及其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但是这种管理活动又不是一种纯粹的管理活动,而是上承天命而行的抚民和安民活动。
没有明显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分,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3)中国古代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充满道德色彩的行政活动。
2、现代政治的内涵(1)孙中山对政治的界定:“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这一说法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
(2)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三)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政治内涵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当代的世界体系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列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8308b9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a.png)
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是研究政治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课程或学科。
它涵盖了政治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国家政治、国际关系、政府运作、政治哲学、政治思想等。
政治学概论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政治学提供基础。
政治学概论通常会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介绍,探讨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讨论不同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这门课程也会教授一些关键的政治学概念,例如权力、国家、民主、政府等,以及相关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学生通过学习政治学概论可以获得对政治学领域的综合了解和较全面的知识,提高对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分析能力。
这也为学生后续深入研究政治学或从事政治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1。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822e5e05aaea998fcd220e1c.png)
(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的内容(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的含义?答; 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运用政治权利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活动。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是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在本质上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 2是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利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并因此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别了政治现象非政治想象. 3是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提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础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意义的深刻性.政治权利具有那些特性?答:1权威性.政治权利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利带有一定的权威性.由于政治权利是一种公共权利,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的支持.所以,其权利行为具有权威性。
2支配性。
政治权利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利,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3强制性。
政治权利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
4扩张性。
政治权利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
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
政治学概论(第二版)
![政治学概论(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de7b1c1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4.png)
政治学概论(第二版)第一章绪论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名词解释1. 城邦:古希腊的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是自由公民基于“契约”,在正义的原则下联合组织成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后世把卫城、市区、乡郊统称为波里,综合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而赋予邦或国之意)2. 共和国:源于古罗马共和国,意味着“人民的事业”,是一个有机共同体,共和国之所以是共和国,在于其统治的正义性。
3. 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的学科。
20世纪政治科学兴起后,学者就把传统上用思辨方法,从纯理论角度探讨政治的本质、目的和发展规律,具有浓厚道德色彩与价值色彩的政治研究称为政治哲学。
其内容:一是对政治的一般理论的研究,探讨政治的起源、本质、规律、规范、目的和手段;二是对政治理论、学说、思想、观念本身的研究,具有“元理论”或“超理论”的特征,主要分析词汇和概念的含义、论证的逻辑、命题的根据等。
4. 政治科学: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广义政治科学即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
狭义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分析的政治学,与政治哲学分属不同的研究层次。
狭义政治科学在政治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理分析等;力求客观地描述政治现象的本来面目及细节,对个体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绝不使用无法用科学方法、技术手段加以验证的概念,使政治学研究精确化。
其研究分析的方法有:权力结构分析、个体心理分析、群体行为分析、系统功能分析、角色分析、博弈分析、传播分析等。
5. 行为主义革命:概括的来讲,行为主义革命即指既反对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中抽象思辨和演绎的方法,也反对旧制度主义的静态描述和简单写实,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到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上。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7522c2c0066f5335a81218b.png)
1.国家三要素说:把国家看成是由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为特征的组织。
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
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
2.国家主权: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全权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现。
剥削阶级国际权力的根本特征是同人民大众的对立和分离。
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行使国家权力,体现国家权力同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3.地主占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与西方领主制相反,地主制经济允许土地买卖。
在这种制度下,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
他们把自己占有的大量土地分别出租给佃农种,并通过收缴地租的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4.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5.新型专政: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居民中绝大多数对少数人的统治。
6.原始积累:就是强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霸占村社土地,实行殖民制度,国债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等等。
7.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8.国家机构: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在现实上,它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9.大国沙文主义:是指大国在对待小国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反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大国沙文主义者抱着大国的民族优越感,把本民族,本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唯我独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小国,弱国不是平等对待,尊重对方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是粗暴地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人民的利益,损害他国的利益和主权,甚至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侮他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政治参与特征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社会团体和组织及政党。
比如,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过程中,只要是符合法定条件的中国公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依法参加各级选举,而不受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的限制。
第二、政治参与的内容与范围涉及公共决策(政策的决定与执行)、公共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的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
政治参与不仅包括公民的政治选举、政治投票行为,而且还包括公民参与各级政府公共决策、公共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等各种其他活动。
第三、政治参与主要指实际行为,而不包括政治心理、态度、认知等主观因素。
政治参与行为并不涉及导致这些行为的主观因素或这些行为所产生的(或将产生的)实际效果。
二、政治发展的动力第一,人类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追求推动政治发展。
政治生活的主体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人。
追求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
现实的经济发展,为人们在更高水平上追求人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第二,阶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变化推动政治发展。
社会中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发展状况决定的。
在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阶级间的冲突和斗争是政治发展的一大动力,是政治变革发生的直接原因,并将决定政治变革的命运。
第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政治发展。
~既遵循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又遵循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
第四,经济与社会全球性交往的发展影响和推动着各国政治的发展。
人类社会文明的种类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决定了当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
三、国家起源契约论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最有影响的学说。
契约论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其理论解释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另一方面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洛克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都拥有“自然权利”,拥有自然权利者之间发生的不是战争,而是彼此关联的义务和责任。
人们有三种最主要的自然权利:生存、自由、财产。
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是平等自由的,和平快乐的。
个人没有自然权利,一切权利都是社会的。
体现社会权利的是人们的“共同意志”,而这个共同意志是属于全体人民的。
契约论论述的自然状态不是一种历史事实,而是一种理论假设:所谓众人缔约建立国家也不是一种历史事实,而是一种虚拟逻辑,其实质是把国家解释成为超阶级的一个社会共同体。
契约论超越了神权论的国家起源理论,指出国家是人类自身创立的,提出了统治权来袭人民主权的观点,从而鼓舞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起过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
但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契约论就成为资产阶级为其统治合理性作辩护的工具。
四、政治文化功能(1)塑造和影响政治主题的政治行为。
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和特定的利益所决定的,但经济关系和利益以及其他的社会条件常常通过特定的社会政治心理、思想和价值判断,来影响和支配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2)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变迁。
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但也离不开社会的文化条件。
政治制度是由政治主体建立、维护和改变的。
社会成员创建、维护和发展社会制度的活动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它既需要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的指导,又需要从政治文化中汲取政治智慧。
(3)影响政治发展的道路和进程。
一个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实际进程状况,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和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主流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有密切关系。
五、中国宗教政策(1)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自由政策。
一方面要求尊重每个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另一方面要求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义务。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制止医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要继续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子啊独立自主、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增进与各国人民及宗教界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积极贡献。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的,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鼓励我国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六、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及其局限性1.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是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专政。
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实质,是由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由这种制度的政治统治功能体现的;资本主义民主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完善,但其阶级本质没有根本改变。
2.局限性(1)私人资本和权势集团控制公共权力。
金钱政治是资本主义民主的痼疾。
在狮子那个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制度下,经济资源与财富的占有和分配严重不平等。
权势集团控制政治的基本方式是:利用金钱实际控制选举、操纵舆论、影响政策制定。
(2)促成政治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中除去阶级对立的一面,即使作为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内部也常常处于相互对立的竞争之中,进而影响长期有效政策的形成和落实。
(3)高额成本,社会负担沉重。
在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要投入大量资源,成为一项沉重的社会负担。
尤其是在实行民主选举时间不久的国家,选举更是一个非常耗费资源的过程。
总之,资本主义民主的这种内在局限性及其带来的各种矛盾,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七、中国社会主义本质及特征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国体决定了,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要实现全体人民的政治民主,还要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
要逐步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特征:(1)广泛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题的经济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它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操纵,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的广泛的民主。
(2)真实性。
资产阶级口头上标榜自己是民主,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它承认原则的正确性,但是从来不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和形式是一致的。
它坚持民主集中制,在人民内部实行广泛民主,把民主的普遍性与决策的科学性有机统一起来;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同时尊重和保护少数人民的权利。
(3)全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全面的民主。
它不仅注重个人权利,而且注重集体权利;不仅重视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而且重视保障人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及其实现。
八、新闻媒体和政治间作用(1)传播政治信息。
人一生所获得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取得的。
政治生活的传播可以使人们获取大量政治知识,培养人们对政治问题的兴趣,提高关心政治的程度。
(2)进行政治和舆论宣传。
国家和社会各阶级、集团都直接利用大众传媒宣传某种政治思想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思想、目标,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和控制人们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培育其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式。
(3)通过文学、艺术等各种非正式进行政治意识的灌输。
这种潜移默化的方法在特定条件下比直接的政治宣传效果更大。
大众传媒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不仅可以维系社会政治文化,而且能使政治文化得到更新和发展,进而影响到政治发展进程和社会的稳定。
九、政治经济市场与政府关系(1)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政府应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要干预过多、过死。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把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才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3)市场经济的法制性也要求政府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可见,“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把二者割裂开来,是错误的。
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政治以经济为基础,政治的性质和状况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状况所决定,因此,经济对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的社会关系。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一定的阶级、国家联系在一起,所以具有特定内容与表现形式。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现象、政治关系都与国家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
任何阶级要取得和保持自己的政治统治,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和目标,都必须掌握国家政权,控制和运用国家机器。
政治的阶级属性及其利益要求,不可避免地集中到国家政权问题上。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探索政治规律的过程,就是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性联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