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建筑透视图画法1.ppt
合集下载
建筑透视概述一点透视两点透视 ppt课件
相交得两个灭点F1、F2 (可参阅图a)。
(a)
(b)
36
(4) 由于点a在基面G 的GL上,所以点A也 在画面GL上;在画面 P上连接AF1和AF2得矩 形直角边AD和AB的全 长透视。
37
(5) 在基面G上画出视 线的基面投影ed和eb 分别与GL相交于dx和 bx;
过dx和bx分别引 投影连线与画面P上的 全长透视AF1和AF2相 交于D和B;于是AD、AB 分别为直线边ad、ab 的透视。
17
三、直线的透视规律(与画面五种位置透视) (1)与画面相交的基面平行线(即水平线)的灭点必在视平 线上,它与画面的交点M到基线的距离反映该水平线到 基面的距离,如图。其中MF称直线AB的全透视; AB为 直线AB的透视;那么mF就称直线AB基透视的全长透视。
图1-4 与画面相交的基面 平行线的透视特征
48
二、利用正面投影中给出的主体高度定出墙角A的真高 线,过其顶点作左右方向水平屋檐的全透视,分别与 过点b、d的竖直线相交的墙角B、D的高度,再据此高 度作左右两方向的透视线,就可得到主体部分的透视 轮廓(图10c);
(c)画入主体高度
49
三、用同样的方法也可画出副体部分的透视轮廓。但 由于它的墙角不在画面上,故须先顺其方向延长到 画面上之后才能取得他的真高来作图。
量问题。 解决前者最基本的方法是视线法;解决后者最基
本的方法则是利用重合于画面上的真高线,即过真 高线上的点作水平线的全长透视去截取所需要的形 体透视高度。
46
例如图10a所示, 设已知建筑形体 的两面投影及GL、 HL和e等有关条 件,作透视图。
47
作图步骤: 一、画平面图的 基透视(图10b);
31
在这个透视图中原来相互平行 的轮廓不再相互平行,原来长度 相等的图线也不再相等,而产生 了“近大远小” 的变化。
(a)
(b)
36
(4) 由于点a在基面G 的GL上,所以点A也 在画面GL上;在画面 P上连接AF1和AF2得矩 形直角边AD和AB的全 长透视。
37
(5) 在基面G上画出视 线的基面投影ed和eb 分别与GL相交于dx和 bx;
过dx和bx分别引 投影连线与画面P上的 全长透视AF1和AF2相 交于D和B;于是AD、AB 分别为直线边ad、ab 的透视。
17
三、直线的透视规律(与画面五种位置透视) (1)与画面相交的基面平行线(即水平线)的灭点必在视平 线上,它与画面的交点M到基线的距离反映该水平线到 基面的距离,如图。其中MF称直线AB的全透视; AB为 直线AB的透视;那么mF就称直线AB基透视的全长透视。
图1-4 与画面相交的基面 平行线的透视特征
48
二、利用正面投影中给出的主体高度定出墙角A的真高 线,过其顶点作左右方向水平屋檐的全透视,分别与 过点b、d的竖直线相交的墙角B、D的高度,再据此高 度作左右两方向的透视线,就可得到主体部分的透视 轮廓(图10c);
(c)画入主体高度
49
三、用同样的方法也可画出副体部分的透视轮廓。但 由于它的墙角不在画面上,故须先顺其方向延长到 画面上之后才能取得他的真高来作图。
量问题。 解决前者最基本的方法是视线法;解决后者最基
本的方法则是利用重合于画面上的真高线,即过真 高线上的点作水平线的全长透视去截取所需要的形 体透视高度。
46
例如图10a所示, 设已知建筑形体 的两面投影及GL、 HL和e等有关条 件,作透视图。
47
作图步骤: 一、画平面图的 基透视(图10b);
31
在这个透视图中原来相互平行 的轮廓不再相互平行,原来长度 相等的图线也不再相等,而产生 了“近大远小” 的变化。
【土木建筑】建筑师法绘制透视图-PPT精品文档
3、绘制底面透视。
4、绘制墙身___ 先找出真高线。
F1
F2 GL
5、绘制屋脊线
F1
HL F2 GL
___延伸屋脊线到画 面,找出真高线。
6、加深可见轮廓 线。
e
2019/2/24 13
作图步骤
两点透视பைடு நூலகம்画法
1、确定站点E的 位置。 2、确定视高。
3、绘制底面透视。
4、绘制墙身___ 先找出真高线。
HL
< 30
= 30
= 45
= 30
2019/2/24
9
建筑师法绘制透视图
作图方法 1、绘制建筑物平面的透视 ——尽量利用全长透视,通过线先相交求顶 点。 2、利用真高线推出各部分的立体高度。
2019/2/24
10
作图步骤
两点透视的画法
HL
1、确定画面的位 置。 2、确定站点。 3、确定视高
4、绘制底面透视
2019/2/24
两点透视
6
透视图的分类
画面倾斜于基面
F
F F E
e
G
三点透视
2019/2/24
两点透视
7
视点的选择
1、人眼的视觉范围 2、视点位置对透视效果的影响 视距
2019/2/24
8
HL
视点的选择
HL
1、人眼的视觉范围 2、视点位置对透视效果的影响 视距 视高
HL
3、观察角度
GL
5、绘制屋脊线
HL GL
___延伸屋脊线到画 面,找出真高线。
6、加深可见轮廓 线。
e
2019/2/24 14
两点透视的画法
当物体在画面前时
《建筑师法绘制透视》PPT演示课件
F2
e
GL
30.09.2020
A
3
平面立体的透视
a
GL f1
利用真高线求 立体的透视
f2
HL
F1
F2
e
GL
A
30.09.2020
4
平面立体的透视
a
GL
利用真高线求 立体的透视
HL
F1
F2
e
GL
A
30.09.2020
5
透视图的分类
物体与画面的相对位置决定透视的种类
Vc
F HL
E
一点透视
30.09.2020
一点透视的画法
选择画面与物体的相对位置 ——画面与物体最前主立面重合。
选择站点与物体的相对位置 ——视距为画面宽度的1.5~
2.0倍 站点在物体的一侧。
选择视高与物体的相对位置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本题
选择两上底面之间。
30.09.2020
e
17
一点透视的画法
作图步骤
1、首先找出视心, 即主灭点VC
5、先找出真高线, 绘制立面的透 视。
6、加深可见轮廓 线。
e
30.09.2020
11
作图步骤
两点透视的画法
1、确定站点 e 的 位置。
2、确定视高。
3、绘制底面透视。
4、绘制墙身___ 先找出真高线。
f1
f2 GL
HL
F1
F2
GL
30.09.2020
e
12
作图步骤
两点透视的画法
1、确定站点 s 的 位置。
2、绘制平面透视。
GL
HL
VC
建筑制图与识图8阴影与透视 ppt课件
图8.8 平行面在V面上的影
建筑制图与识图8阴影与透视
图8.9 长方体在V面上的影
(1) 根据习用光线的方向,找出物体的阳面与阴
(2) 分别求出阴线上各端点在承影面(如墙面、门 扇、窗扇等)
(3) 连接阴线各端点的影即为该物体的阴影。
建筑制图与识图8阴影与透视 8.2.5.1 正平圆面在正平面上的影
圆面平行于承影 面,它的影反映圆面 实形。如图8.10所示
图8.10 正平圆面的影
建筑制图与识图8阴影与透视 水平圆面在正平面上的影是一个椭圆。如 图8.11所示
图8.11 水平圆面的影
建筑制图与识图8阴影与透视 8.2.6.1 圆窗洞的影 圆窗洞边框落在窗扇上的影是圆的一部分,如
图8.12所示。
建筑制图与识图8阴影与透视 (1) 水平圆位置的透视
图8.29 画水平位置圆的透视
(2) 圆拱透视
图8.30 画垂直地面圆的透视
建筑制图与识图8阴影与透视
8.6.1 网格法求景物位置 把正方形划分为若干等距的正方形网格,通过
它的对角线求一点透视(图8.31(a)、(b))。 图8.32为用网格法求景物位置的示例。
图8.12 圆窗洞的影
建筑制图与识图8阴影与透视
图8.13 圆柱的阴影
建筑制图与识图8阴影与透视
8.3.1 窗洞的阴影 图8.14(a)所示为窗洞的阴影,用交点法作图
8.3.2 窗台的阴影 图8.14(b) 所示 8.3.3 遮阳板的阴影 图8.14(c) 所示
图8.14 窗洞口的阴影
建筑制图与识图8阴影与透视
[解] 如图8.24
图8.24 坡屋顶房屋形体的透视图
(3) 房屋的透视 作房屋透视图的方法和步骤(图8.25、图8.26)
透视图画法入门学习ppt课件
ppt课件
6
3、透视投影的规律
(1)等量的几何要素:近大远小,与画面重合 时大小不变。 (2)不平行于画面的平行线组的透视交于灭点。 (3)水平线的灭点落在视平线上。
4、透视图分类 根据物体与画面的相对位置,以及观察者
与物体的角度不同,透视图可分为:一点透视, 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ppt课件
7
(1)一点透视
当物体的主要面或主要轮廓线平行于画面时, 只有与画面垂直的那一组平行线的透视有灭点 (就在心点),灭点必在视平线上。如图:
ppt课件
8
ppt课件
9
(2)两点透视
当物体有一组棱线与画面平行,其它两组棱线 与画面斜交,这时除了与画面平行的一组棱线外, 其它两组棱线的透视分别交于视平线上左右两侧的 灭点F1和F2上,这种透视称为两点透视。
向内靠近
23
2、物体与画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物体立面与画面之间的偏角 每改变一个角度,其透视形象也 随着改变。
物体立面与画面之间 的偏角越小,透视收敛越 慢,该面越宽。
当物体两个立面大小 接近时,画面与物体的偏 角应避免接近45°,否则 显得呆板,主次不分。用 30 °偏角比较合适。
ppt课件
24
四、在透视图上作分割和叠加
ppt课件
5
(9) 、灭点:透视图中平行线的交点(消失点)。 (10)、视平线:视平面与画面的交点。 (11)、视角:从视点分别作与物体最左和最右两
侧的点的视线,其夹角即视角。
(12)、心点:过视点向画面作垂线所得的交点。
透视图和轴侧图一样,都是单面投影,但二者有很
大区别:轴侧图是用平行投影原理,物体上平行的线条在 轴侧图上仍然平行;而透视图是用中心投影原理,物体上 平行的直线在透视图上不一定平行。等长的线段有近长远 短的特点。平行线组在远处消失于一点。
图解透视图画法PPT课件
第2页,共77页。
透视图的效果
第3页,共77页。
透视投影过程
第4页,共77页。
三、透视图的特点 近大远小,近高远低。 近长远短,近高远低。 近疏远密。 互相平行的直线的透视汇交于一 点。
第5页,共77页。
四、透视图的术语
基面H
画面P
视点S
基线p-p 视平面Q
视平线h-h
主视线Ss’
主点s’
PL 画面线
fx
例6
(两 点透 视)
a
fY PL
hL
视平线 FX
GL
a
s FY hL
A 基线 GL 第53页,共77页。
(2) 求形体的两点透视
PL
画面线
Hale Waihona Puke hL Fx视平线GL
立面图
基线
例 7 ( 两 点 透 视 )
平面图 PL
站点 s
Fy hL GL
第54页,共77页。
(3) 求形体的
例
8
(
两
点
PL
1
1
1
S
例14 作室内的一点透视图
h
GL
PL 1
第64页,共77页。
(7) 作室内的一点透视图(续1)
灭点
h GL
作室内的一点透视图 (续1)
h GL
引出透视 方向线 PL
求墙线和天棚 轮廓线的透视
S
PL
求各端点 的透视
第65页,共77页。
作 室 内 的 一 点 透 视 图 ( 续 2 )
(7) 作室内的一点透视图(续2)
第23页,共77页。
点的透视——点与视点连线和画面的交点
视线SA
透视图的效果
第3页,共77页。
透视投影过程
第4页,共77页。
三、透视图的特点 近大远小,近高远低。 近长远短,近高远低。 近疏远密。 互相平行的直线的透视汇交于一 点。
第5页,共77页。
四、透视图的术语
基面H
画面P
视点S
基线p-p 视平面Q
视平线h-h
主视线Ss’
主点s’
PL 画面线
fx
例6
(两 点透 视)
a
fY PL
hL
视平线 FX
GL
a
s FY hL
A 基线 GL 第53页,共77页。
(2) 求形体的两点透视
PL
画面线
Hale Waihona Puke hL Fx视平线GL
立面图
基线
例 7 ( 两 点 透 视 )
平面图 PL
站点 s
Fy hL GL
第54页,共77页。
(3) 求形体的
例
8
(
两
点
PL
1
1
1
S
例14 作室内的一点透视图
h
GL
PL 1
第64页,共77页。
(7) 作室内的一点透视图(续1)
灭点
h GL
作室内的一点透视图 (续1)
h GL
引出透视 方向线 PL
求墙线和天棚 轮廓线的透视
S
PL
求各端点 的透视
第65页,共77页。
作 室 内 的 一 点 透 视 图 ( 续 2 )
(7) 作室内的一点透视图(续2)
第23页,共77页。
点的透视——点与视点连线和画面的交点
视线SA
建筑透视PPT课件
建筑主体完成后,对大门、顶架进行绘制,并擦除被遮挡的部分
依照透视图,加入配景,完成最终线描图
建筑透视
建筑制图 工程实用透视
1-2周 3周
透视
32 学时
透视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已有较完善的透视作图法,至今
已有600多年历史
透视是投形的一种。是通过透明平面看物体,
将物体形象在透明平面上描绘下来的做图方法。
与正投形和斜平行投形(轴测)不同,透视图是几
组平行线在图面上向一点汇聚的中心投形
透视术语
P.P. 画面 假设为一透明平面 G.P. 地面 建筑物所在水平面(地面) G.L. 地平面 地面和画面的交线 H.L. 视平线 视平面和画面的交线 H. 视高 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距离 D. 视距 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距离 C.V. 视中心点 S.L. 视线 视点和物体各点的连线
建筑师法作透视
1. 一点透视 2. 两点透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量点法作透视
1. 一点透视 2. 两点透视
两点透视量点法
两点透视量点法
• 选取建筑平面中一直 角,与画面(P.P)相交于 O
• 以O为圆心,旋转选择 所要表现的建筑主立 面,并确定视点Eh, 得到理想透视角度
• 在透视作图面上,确 定视高,得到G.L.和 H.L.
• 通过视点作平行于建 筑边缘线的方法,垂 直下拉到 H.L. 得到灭 点Vx,Vy
• 透视角度选取后, 先 求平面图上一个方向 上的量点M的位置
• 根据两个方向方向消 失点Vx,Vy及量点Mx, My的位置后,完成平面 透视图,进而按步骤完 成建筑透视图
• 当视高过近时,拉大 视高距离作辅助地面 线求得辅助透视平面, 再在真实地面线进行 量高,上求得建筑透 视
8.1建筑透视图画法1
6.画面平行线
直线的分类
B
P
透视与直线本身平行。 A
透视与基线的夹角,反映
直线对基面的倾角。
a
b A°
H a°
B°
H
b°g
S
基透视为一水平线,
平行基线和视平线。
s
g
G
画面平行线没迹点和灭点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三十四分。
画面平行线
正平线
一组平行的画面平行线, 透视仍互相平行
H
点分线段的长度比,
c0
cgdgeg d0
e0
c d cP e dP eP
DH点位于画面上: 透视与本身重合 基透视在基线上
g
图线杂乱,
作图繁杂,少 采用。
p
s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三十四分。
§8.2点和直线的透视规律
一. 一点的透视仍是一个点; 二. 一般情况下,直线的透视仍是直线
P
D
Dº
S
B A
Bº Aº E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三十四分。
3.集中真高线tT的运用
已知a°、b ° 、c °及各铅垂线的高
度,求Aa、Bb、cC的透视。
T
A°
LA
C° B°
H
LB
F
LC
H
b°
g
a°
c°
g t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三十四分。
集中真高线tT的原理
已知a°,Aa高L,求Aa的透视。
T
A1
建筑形体的一个主立面平行画面 Y⊥P,灭点为心点s’
H
s‘ H
Z
P
Z
透视图画法ppt课件
立面图
PL
PL
画面线
hL
hL
视平线
GL
GL
基 线
s
站点
Vx
Vy
(4) 作台阶的两点透视
例9(台阶的两点透视)
b
a
hL
hL
GL
P
a(b)
PL
PL
s
Fx
Fy
先画两边 挡板的透视。
再画右挡板 内侧台阶轮廓 线的透视。
真高线
真高线
(5) 作建筑形体的两点透视
(注意悬挑屋面的画法)
真高线
hL
站点 (s)—人站立的位置,即视 点在基面上正透影。
主点(s')—视点在画面上的正投 影。
视高 (Ss)—视点至基面的距离。
视距 (Ss')—视点至画面的距离。
视点
S
s
站点
视距
视高
视高
s'
H
基面
P
画面
P
P
透视术语(续)
视平线(h-h)—过视点的水平面与画面的交线。
视线SA
透视A0
基投影a
基透视a0
点的透视——点与视点连线和画面的交点
A0
点的透视与基透视的连线必位于同一条铅垂线上。
点的透视作图
A0
ax0
VP
A0
GL
GL
GL
GL
(二)画面上点的透视
VP
A0
A0
(三)基面上点的透视
A
A0
GL
GL
PL
PL
HL
HL
VP
s´
A
A0
a
(四)画面后空间中点的透视
《建筑装饰绘画基础一点透视画法》PPT课件教案
第一步
以真实高度和真实宽 度尺寸按比例1:100绘 制ABCD,自由确定视 平线高度和灭点V,再 从VP连接A、B、C、D ,同时把AB五等分, 在AB延长线上绘制a-d 每份一厘米,为下一 步做地格、天格做准 备。
第二步
从进深测量点M分别向 AB延长线各点连线, 做地格分隔。
第三步
根据平面图的内容, 画出方形在地面上的 具体投影位置。
室内一点透视的画法比较简单,应用也比 较广泛,它有强烈的纵深感,而且有平稳 、严肃的效果。适宜表现庄重或安静的气 氛,但是容易平板。
在室内一点透视中,选择视平线的高度及 视点的位置很关键,它关系到重点表现空 间中的那些部位
所有不平行于纸面的线都消失于一点
专业术语
视平线:是透视的专业术语之一,简称H.L,就
建筑装饰绘画基础一点透视画法
Add the author and the accompanying title
教学目的
1、掌握绘制物体空间的尺寸,为绘制透视图的比例打下基础 2、掌握特定环境的透视变化因素 3、掌握一点透视图的制图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一点透视图的制图方法
教学难点
一点透视中家具的透视表现
第四步
把地面上的方形投影 向上拉伸至具体高度
透视中注意事项
1、物体的深度 2、任何一个细节都要符合透视原理 3、视距过近造成鱼眼效果
室内手绘效果图欣赏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NoFra bibliotekImage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视平线决定被画物的透视斜度,被画物高 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下斜,被画物低于 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上斜。
灭点: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点,也
透视图画法入门学习ppt课件
31
五、圆的透视图画法
圆在透视图上,由于相对画面的位置不同, 其形状大小也随之改变。当圆平行于画面时, 其透视图仍然是圆,当不平行于画面时,圆的 透视图时椭圆,通常利用作圆的外切正方形的 透视图,然后用八点法求出椭圆。
32
八点法求一点透视的椭圆
F
AABBCCDD为为正正方方形形的的透透视视图图
D
2、透视图常用术语:
(1)、画面:透视图所在的假想的透明画面。 (2)、基面:物体所在的水平面。 (3)、视点:观察点。 (4)、基线:基面与画面的交线。 (5)、视平面:过视点的水平面。 (6)、视距:视点到画面的距离。 (7)、视高:视点到基面的距离。 (8)、视线:视点与物体任意点的连线。
5
大型物体,视平线在物体下部, 两灭点向内靠拢,体现雄伟壮观形象。
物体
视平线
小产品(如收录机、 在物体上方 坐钟、小轿车)
中型产品(卡车、机 在物体高度内偏上
床、家俱)
位置
大型物体(建筑物) 在物体下部
两个灭点 比较远离左右两 侧 稍向内靠近
向内靠近
23
2、物体与画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物体立面与画面之间的偏角 每改变一个角度,其透视形象也 随着改变。
物体立面与画面之间 的偏角越小,透视收敛越 慢,该面越宽。
当物体两个立面大小 接近时,画面与物体的偏 角应避免接近45°,否则 显得呆板,主次不分。用 30 °偏角比较合适。
24
四、在透视图上作分割和叠加
1、直线的分割
F1
(1)分割水平线
水平线AB与基 面平行,其透视图 为A0B0,分割成 3:1:2方法如图: A 0
【例二】一点透视画法
15
2、两点透视作图法(成角透视)
五、圆的透视图画法
圆在透视图上,由于相对画面的位置不同, 其形状大小也随之改变。当圆平行于画面时, 其透视图仍然是圆,当不平行于画面时,圆的 透视图时椭圆,通常利用作圆的外切正方形的 透视图,然后用八点法求出椭圆。
32
八点法求一点透视的椭圆
F
AABBCCDD为为正正方方形形的的透透视视图图
D
2、透视图常用术语:
(1)、画面:透视图所在的假想的透明画面。 (2)、基面:物体所在的水平面。 (3)、视点:观察点。 (4)、基线:基面与画面的交线。 (5)、视平面:过视点的水平面。 (6)、视距:视点到画面的距离。 (7)、视高:视点到基面的距离。 (8)、视线:视点与物体任意点的连线。
5
大型物体,视平线在物体下部, 两灭点向内靠拢,体现雄伟壮观形象。
物体
视平线
小产品(如收录机、 在物体上方 坐钟、小轿车)
中型产品(卡车、机 在物体高度内偏上
床、家俱)
位置
大型物体(建筑物) 在物体下部
两个灭点 比较远离左右两 侧 稍向内靠近
向内靠近
23
2、物体与画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物体立面与画面之间的偏角 每改变一个角度,其透视形象也 随着改变。
物体立面与画面之间 的偏角越小,透视收敛越 慢,该面越宽。
当物体两个立面大小 接近时,画面与物体的偏 角应避免接近45°,否则 显得呆板,主次不分。用 30 °偏角比较合适。
24
四、在透视图上作分割和叠加
1、直线的分割
F1
(1)分割水平线
水平线AB与基 面平行,其透视图 为A0B0,分割成 3:1:2方法如图: A 0
【例二】一点透视画法
15
2、两点透视作图法(成角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