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马说》阅读答案对比

合集下载

中考总复习 文言文对比整合

中考总复习 文言文对比整合

2.社会环境 《桃花源记》:平和、宁静;百姓安居乐业、热情、淳朴;和谐,无战乱。 《醉翁亭记》:太平祥和。 (二)思想感情 1.乐 《小石潭记》:“心乐之”,作者流连忘返,但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 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所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①相同点:作者触景生情,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 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②不同点:范仲淹的乐是心忧天下的先忧后 乐,立意深远;欧阳修的乐则是与民同乐,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表明他心中以百 姓安居乐业为重。 《记承天寺夜游》: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仕途失意的苦闷,人生的感慨, 自我排遣的旷达。
不同点 (一)描写对象及其特点 1.自然环境 《桃花源记》:优美、恬静、惬意。 《小石潭记》:①水:清澈;②游鱼:数量多、活泼、自由;③植物:树木茂盛;④溪身: 曲折;⑤氛围:凄凉。 《岳阳楼记》:①洞庭湖远景:雄伟壮丽;②洞庭风雨图:阴冷、萧条;③洞庭春晴图: 春风和畅、波光明丽、水天一碧。 《醉翁亭记》:地理位置优越、朝暮变化、四季变化。 《三峡》:①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②水:湍急(夏)、清澈(春冬)、凄凉(秋)。 《答谢中书书》:江南山川景色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记承天寺夜游》:月光澄澈、空灵。 《湖心亭看雪》:雾气弥漫、天地相连、浑然一体。 《与朱元思书》:①水:清澈透明、急速奔涌;②山:山高林密、千姿百态。
3.邹忌:保持头脑清醒,不被逢迎之语迷惑;同时善于思考,实事求是,从日常小事推 及国家大事,可见其勤于政事;思考成熟后,设喻类比,委婉劝谏,可见他善于辞令, 足智多谋。 4.齐威王:作为一国之君,他善于听谏,果断、大胆地广开言路,对奖赏制度的详细 规定,可见他条理分明的做事风格。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贤明且治国有方的君主。 5.诸葛亮:本是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为了蜀国基 业,谆谆劝谏、不辞辛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愚公:有顽强的毅力,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并能为之执着地奋斗。 7.卖油翁:是一个技艺高超、谦虚低调、睿智的老者。 8.周亚夫:作为一军之将,有着恪尽职守、治军有方、刚正不阿的“真将军”风范。 9.汉文帝:面对边患,亲赴一线,有作为君主的担当;深明大义,知人善任。 10.唐雎:机智沉着,不畏强暴,胆识过人,善于雄辩。 11.孙权:直言不讳,赏识人才,能发现别人的潜力并善于开发,是个贤明的君主。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爱莲说》阅读附答案1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可爱者甚蕃蕃:(2)濯清涟而不妖濯:(3)香远益清益:(4)亭亭净植:(5)宜乎众矣宜: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4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小题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小题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参考答案:小题1:(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

(4)“植”通“直”,立。

(5)应当小题2:(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小题3: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小题4: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

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小题1:试题解析:“可爱者甚蕃”中“蕃”通“繁”,多的意思。

“濯清涟而不妖”中“濯”是洗涤的意思。

“香远益清”中“益”是更加的意思。

“亭亭净植”中“植”“植”通“直”,立的意思。

“宜乎众矣”中“宜”是应当的意思。

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

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比较阅读及课外类文阅读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比较阅读及课外类文阅读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比较阅读及课外类文阅读训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莉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睛,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婀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者”字的用法或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莲,花之君子者.也B.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4.语段(一)赞莲为“花之君子”,语段(二)赞荷为“花中仙子”,两文作者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赞誉?古文阅读芙蕖李渔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中考语文专题3爱莲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3爱莲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爱莲说(一)(2022·四川广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二:①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②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②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注释】①葩:花。

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

③迨(dài):及,等到。

1.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

C.《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

”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水陆草木之.花避暑而暑为之.退B.出淤泥而.不染乃摘而.藏之C.长跪而谢.之及花之既谢.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3.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B.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C.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D.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相近、形式相似的课文放在一起阅读。

有课文内容的比较、有词语意思的比较、有写作特色的比较、有文学常识的比较等。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可以激发思维的创造性,总结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和方法。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应先求同,再找异,我总结了几个方面。

一、阅读时可从文体入手进行内容的比较。

例如《马说》和《爱莲说》,都是古代的一种体裁,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马说》借题发挥,通过封建社会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爱莲说》通过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列文章:《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五柳先生传》《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他们的体裁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

从古代文体来看,有“记”(《桃花源记》);有“说”(《爱莲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有“传记”(《五柳先生传》)。

“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

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现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

如:《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像丰富。

《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

以上作品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程度上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

《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爱莲说》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五柳先生传》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

2020高考必背古诗文对点演练 三峡 马说 陋室铭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爱莲说

2020高考必背古诗文对点演练  三峡  马说  陋室铭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爱莲说
”的结局。
◆对点演练
4.庄子《逍遥游》中描写了大鹏高飞,后人从“ 抟扶摇而上. 者. 九万里”一句中提炼出成语“扶摇直上”;庄子认为山野中的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三峡水流之急的语句是
“ 虽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
2.《三峡》中引用的两句渔歌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 ,
. 猿鸣三声泪沾裳 ”。
3.《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
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清荣峻茂
”,描写秋季特
点的语句是“ 林寒涧肃 ”。
马说(韩愈)
. [译文].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 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 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
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 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对点演练
策之不以其道【不按照. 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 它】,.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它. 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千里. 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 思】,执策而临之,曰【拿着. 鞭子面对它,说】:“天下
无马【天下没有千里马】!”呜呼【唉】!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 识千里马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
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经常有,但
是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七下第16课《爱莲说》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七下第16课《爱莲说》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七下第16课《爱莲说》1. 阅读《爱莲说》一文,回答小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1. 下面各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可爱者甚蕃蕃:多B. 亭亭净植植:种植C.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很少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小题2】1. 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 水陆草木之花B. 无丝竹之乱耳C. 何陋之有D. 友人惭,下车引之【小题3】1. 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文中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尚品质。

B. 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高尚品质。

C. 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D. 本文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周敦颐(1017-1073)【小题1】B【小题2】B【小题3】D[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的义项。

B项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亭亭净植”的“植”:树立。

【小题2】试题分析:B项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字用法一致,都是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

A结构助词“的”。

C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代词。

点睛:文言文虚词“之”用作代词和助词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

(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2019河南省中考语文《说明与检测》试题课外文言文翻译

2019河南省中考语文《说明与检测》试题课外文言文翻译

2019河南省中考语文《说明与检测》上册试题课外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专题阅读指导部分(一)《吕氏春秋·高义》节选(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原文: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

翻译: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

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出来以后对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因而接受颁布俸禄,现在我劝说景公听从我的主张,景公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要赏赐给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

(二)《新序》节选(对比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译文: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

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

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2](三)《资治通鉴》节选(对比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崐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共11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为:(2)宜:2、翻译下列语句。

(2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3分)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2分)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2分)答案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

3、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修辞方法的作用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答。

4、此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理解文段内容,再根据要求筛选文中的句子即可。

5、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江苏省2020年中考语文 文言文课内阅读《言志议论类》

江苏省2020年中考语文 文言文课内阅读《言志议论类》

2021年中考文言文课内阅读《言志谈论类》【锁定考点】1.解释实词;2.比较虚词用法;3.翻译句子;4.概括托物言志所托事物的特征;5.体会作者所言之志;6.提取谈论文的中心论点;7.品析论证方法;8.分析论证思路。

【新题演练】一、《爱莲说》阅读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5)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6)宜.乎众矣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属予作文以记之.B.濯清涟而.不妖妇拍而.呜之C.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见贤思齐焉.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2)(答该类试题要留意对关键词的精确翻译,如“谓”“同”等。

另外,要留意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让句式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如对“莲之爱”的翻译。

)(答这类题时,若题目没有明确要求,就既可以用选文中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爱莲说》中作者周敦颐对莲的风度和气节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其中寄寓了作者对“君子”抱负人格的哪些追求?请结合文章简析。

(答出两条即可)(本题考查同学对托物言志作品中所写之物内在意蕴的理解状况。

作者在文中处处以莲自喻,同学应联系莲的特点进行拓展联想。

答题时要留意结合文中的语句进行分析,不能笼统作答。

)6.文章结尾“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意味深长,请进行品读。

(本题考查同学对文章所含思想情感的体悟力量。

答题时除了要关注文章内容,还要关注相关语句中的虚词、特殊句式等。

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设备。同时,中国天文学者还在推动建设更大口径的下一代近地天体监测设备,以提高观测 能力,期望在国际小行星监测预警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张钰哲星”命名的程序。 (3) 阅读第⑦段,试举例说明其中哪些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南粤大地,全民阅读的氛围一天比一天厚重,越来越多的人捧起了书本。 B.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C. 鲁迅先生的笔,犹如一把尖利无比的刻刀,将真实的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D. 叶老师上古典诗词鉴赏课,各种典故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使人受益匪浅。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全场的目光和掌声一下子都集中到竖立在操场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B.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进行鉴别和思考批判的能力。 C. 通过承办“提升城市软实力”高端论坛,济南不仅扩大了国际影响力,还展示了自己的城
市魅力成果。
D. 中国国家领导人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中国方案,为完善全球经
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
学名著。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
B. “社稷”常用来作为国家的代称,“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
2023 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 )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 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 应,铮铮作响。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 yì ( ),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 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 )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 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仿佛 ______ 游 yì ______ 焚 ______ 香 (2)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选段中加点的词语“岁月”“池塘”“重塑”都是名词。 B.“悲欢离合”“岁月飘逝”“洒扫庭院”三个短语结构相同。 C.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宾语是净手焚香,洒扫庭院) D.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专题04 爱莲说(七下)(原卷版)-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专题04  爱莲说(七下)(原卷版)-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专题04 爱莲说(七下)一、文言文阅读(共9题)1.(2020七下·宜宾期末)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自古人知贵兰①,不待楚之逐臣②而后贵之也。

兰甚似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③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④,来岁不改其性也。

是所谓“遁世无闷⑤,不见⑥是而无闷”者也。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⑦与萧艾⑧不殊。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⑨,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⑩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①贵兰:以兰花为贵。

②楚之逐臣:即屈原。

③薄丛:贫瘠的丛林。

④见杀:被摧残,遭受摧残。

⑤闷:烦忧,烦闷。

⑥不见:不被人知道。

⑦平居:平时。

⑧萧艾:也叫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

⑨蔼然:香气芬芳的样子。

⑩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生于深山薄丛之.中B.濯清涟而.不妖康肃笑而.遣之C.可爱者甚.蕃兰甚.似君子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和对相关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表明了作者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B.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长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文言文对比阅读整理

文言文对比阅读整理

文言文对比阅读京信友谊中学向仕雄比较形式及方法:一、从文体比较:《马说》《爱莲说》和《陋室铭》都是古代的一种体裁,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马说》借题发挥,通过封建社会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爱莲说》通过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节操)。

《陋室铭》则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志趣,展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从主人公比较:《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有何异同。

相同的是:邹忌和诸葛亮两个人都是谏臣,都忠心耿耿,都有远见卓识;不同的是:邹忌是讽谏,用暗示、比喻(委婉规劝)的方法提建议;诸葛亮则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

三、从景物入手比较:如:《三峡》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景抒情的文章。

《三峡》描写了三峡壮丽秀美的风光,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描写了优美的庭中月景,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

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如:《岳阳楼记》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

《醉翁亭记》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描写的景物及抒发的感情则有所不同。

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从主旨入手比较:例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岳》体现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情调激昂。

《醉》则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情调较为低沉。

如:《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相同之处:这四篇文章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出师表》中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亲近贤人,远离小人,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

课内古诗文复习05《爱莲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解析版

课内古诗文复习05《爱莲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解析版

《爱莲说》(一)原文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幽,笔直地洁净地竖立在那里。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二)注释(要求学生根据注释尝试翻译)①选自《周元公集》。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

②蕃(fán):多。

③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他喜爱菊花,常在诗中咏菊。

④李唐: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李唐”。

⑤予:我。

⑥濯(zhuó):洗涤⑦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⑧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⑨鲜(xiǎn):少⑩宜乎:当然补充注释(1)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是著名的隐士。

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正确理解衬托、对比、烘托、比较的作用

正确理解衬托、对比、烘托、比较的作用

正确理解衬托、对比、烘托、比较的作用教师重点讲解集中写法的作用以上这几种写作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讨论。

初中教材中50%以上的课文都使用了以上写法。

如《听潮》《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春》《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海燕》《故乡》《犯进中举》《沁园春•雪》《口技》《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岳阳楼记》《人类的语言》《纪念白求恩》等等他们的共同作用:使主体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其中的衬托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正衬:“上有天堂,下游苏杭”使用的就是正衬。

课文中使用正衬的有《爱莲说》,文中的“菊”和“莲”构成了正衬关系,《捕蛇者说》先写蛇之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接着写“赋”之毒,最后得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结论,“蛇”和“赋”就构成了正衬关系。

《沁园春雪》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构成了正衬关系。

因此,考查对比、衬托、烘托、比较的作用就成了中考和高考重要的考点之一。

试题1:《海燕》这篇文章索要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前还要写大海、狂风、乌云?(答案:意在领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写大海、狂风、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哦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试题:人教社第一册《看戏》一文,写观众的表现具体详尽,而剧情却十分概括,这是为什么?试题2:人教社第三册《口技》一文为什么要写听众的表情和神态?以上两题的答案基本一致:通过对观众(听众)的描写,烘托艺术家无与伦比的艺术水平。

试题3、纪念白求恩这段文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96年河北省中考试题)我们知道对比的作用是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以上这道题就可以这样答:通过对比,使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示差距,更加有利的说明了学习白求恩的重要性。

中考语文专题3马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3马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马说1.(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

将军宜枉驾③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释】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

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有千里马B.故/虽有名马C.将军岂/愿见之乎D.不/可屈致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答案】1.(1)B(2)A(3)C(4)①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爱莲说》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爱莲说》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一、课内阅读1.(2022·重庆·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自.李唐来自.三峡七百里中C.出.淤泥而不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中通外直.系向牛头充炭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之情。

B.文章句式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起来音节和谐、顿挫有致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与前文“予独爱”相照应,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慨叹世间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太少。

D.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4)下列链接资料与原文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链接资料】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释:①楚之逐臣:屈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马说》阅读答案对比
在阅读某一章节之前,注意标题以及每一段的第一个句子。

然後合上书,问你自己,对在看书之前所不知道的这个主题了解了多少。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爱莲说》《马说》阅读答案对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甲】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可爱者甚蕃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徐公来,孰视之
D.汝之不惠
E.子墨子九距之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3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亵:②宜乎众矣宜: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7.下面加点词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鸣声上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8.用自己的话描述甲文划线句的内容。

(5分)
9.乙文说,对待千里马要遵其道,尽其才,通其意。

请结合甲文内容分析,对“莲”如何做到这样?(3分)
参考答案
5.(2分)A(B.材→才 C.孰→熟 D.惠→慧 E.距→拒)
6.(3分)①亲近而不庄重②当然③等同,一
样(各1分)
7.(3分)C(鸣叫)(A.读shí,吃/读sì,通“饲”,喂养。

B.动词:驱赶/ 名词:鞭子D.少/ 鲜艳)
8.(5分)莲花虽是生长在河沟、池塘积存的污泥中,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也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远传散开来,更加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濯”、“清涟”、“通”、“蔓”、“枝”、“益”、“亭亭”、“植”各0.5分,句意通顺1分。


9.(3分)示例:我们不能因为莲花生长在污泥就看不到它高洁的品质,我们要敬佩莲刚正挺拔的气概,清香流芳的品德;也不能因为它长得好看,就想随便玩弄它,要尊重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