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原文: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一、简要概述1、译文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
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2、注释(1)强:刚强、果决。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3、引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讲的是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
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
二、经典评析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还宣传精神胜利法,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任继愈《老子新译》)对于这种观点,有学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张松如认为,老子所说的这种观点“为什么是唯心主义呢,难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论’吗?”他认为,这是见仁见智,人各有心。
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
“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清末民初对《道德经》也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梁启超,他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是真正聪明。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如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一章用孟子的一句话概括,就是“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善于揣度别人心思、能摸清别人心理的叫做智巧,能够了解自己的才叫高明。
这句话真可谓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看看现在有多少人在问,“怎么看透人的心理?”“如何能够快速看透一个人?”问这种问题的人是怎么想的?他们幻想有一种读心术,能够瞬间摸清楚对方的想法,这样不就可以投其所好或者制其要害了吗?投其所好的想法也还好,无非就是想投机取巧罢了,好逸恶劳也是人之常情,倒没有什么大的危害。
但试图摆布他人,可就其心当诛了。
试想一下,如果是咱们被别人摸透了心理,只能任人摆布,会如何想?又会如何做?是不是必欲杀之而后快?夺人自由,更甚于躲人性命。
在自己做事之前,要换位思考,古时候把这种能力叫做“恻”,即心之通则,用现在的话说,就叫共情。
共情的过程,叫做“恕”,即心之如也,此心如彼心,便是恕。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是可以终身去践行的?孔子说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子这里所说的也是一个意思,既然我们自己不希望被他人看穿、受其摆布,那推己及人,当然也不应该去钻营这些智巧,想方设法的影响或者控制他人。
这么做,不过是偷鸡摸狗,没走正路。
不走正路,最终反而会偷鸡不成倒失一把米。
不但不高明,反而是真愚蠢。
什么才叫高明呢?自知的人才叫高明。
咱们去揣度他人、控制他人,就是与他争夺他对自己的控制权。
既然咱们去争,人家就必然会反击,人家是控制自己,咱们是去控制别人,而且名不正言不顺,你觉得谁会赢?简直就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可是别人咱管不了,却可以管好咱自己。
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名正言顺,想怎么了解就怎么了解,想怎么管就怎么管。
那要如何自知呢?你看,咱们连自己都还没有了解,就想去了解他人,这跟羽毛球初学者上来就想单挑林丹有什么区别?不可能实现不说,还白白浪费时间,倒不如先把基础打扎实,馒头要一个一个吃,就算咱们想直接吃第十个,你倒说说怎么吃?《道德经》实在太凝练了,这五千字大多讲的还是“是什么”的问题。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三十三章:尽己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原文注音】zhī rén zhě zhì zì zhī zhě míng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shèng rén zhě yǒu lì zì shèng zhě qiáng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zhī zúzhě fù知足者富。
qiáng xíng zhě yǒu zhì强行者有志。
bùshī qísuǒ zhě jiǔ不失其所者久。
sǐér bùwáng zhě shòu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白话译文】能了解别人长短善恶,乃是智慧,能了解自己,才是高明。
能够战胜别人,乃是有力,能够克服自己,才是坚强。
能够知足常乐,就是富裕,能够勤行大道而恒久不息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根本,能常处于道的,才能长久。
人既能以道为处所,自然也能和它同长久;既能以道为依归,虽死,却能与道同存,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逐句译文]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是智慧),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
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坚强无比)。
知足者富(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富裕),强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亡者寿(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场景解释]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
古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翻译赏析
古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翻译赏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出自文言文《知人者智》,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才算真正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
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描写很有自知之明的古诗句
描写很有自知之明的古诗句
古文:
1.《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韩非子》:“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诗句:
1.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出自唐·张籍《酬朱庆馀》
2.莫问真消息,中心只自知。
--出自唐·齐己《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
3.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
--出自唐·孟浩然《齿坐呈山南诸隐》
4.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出自唐·崔题《七夕》
5.腾腾几几步迟迟,兆朕消磨只自知。
-出自唐·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
6.我心河海白云垂,怜此珍禽空自知。
一出自唐·宋之问《放白鹏篇》
7.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出自唐.王维《终南别业》
8.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一-出自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9.紫极宫中我自知,亲磨神剑剑还飞。
一-出自唐·昌岩《七言》
10.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出自两汉·甄必《塘上行》。
【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原文、译文、点评)
【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原文、译文、点评)【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原文、译文、点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认识别人的才能和弱点,从而正确地运用和必要地制约、更好地开发,这称为智慧;反观自身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究竟有多大能力,最易失误的是什么,这称为有自知之明。
能够击败敌手,超越他人的功绩,这可以证明你能力卓绝;而能够不断战胜自己的不良欲望、恶劣习性,超越自我,更上一层楼,才是真正的强者。
懂得安于宁静、内心满足、平安喜乐、祥和自然就是最大的财富。
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克服重重险难奋勇前进的人才算有志气。
在任何情况下不忘记自己的根本,不迷失自己的本心,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
就算实体遭到毁灭,精神仍源远流长才是真正的生命长久。
点评:本章主要比较了向“外”和向“内”的不同,再次表明了向“外”只是枝叶、发展,向“内”才是根本、源头的思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认识别人,是向外的。
“知人”是一切人际关系开展的基础。
《红楼梦》里有副著名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讲的就是“知人”。
“知人”才能“善用”。
“知人”就是“识人”,有句古话叫做“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识人”是为人处世的头等大事。
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不能不“知人”,否则简直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知人”是每个人都会一点的基本生存技巧,人和人的区别只在于“知人”的水平有高低。
所以,善于“知人”的人当然是智者,有智慧的人才善于“知人”。
“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是向内的。
“自知”是“知人”的基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了解别人,首先要对自己要有深刻的了解。
所有人中最方便、最容易了解的人就是自己。
但是最难透彻了解的也是自己,因为太主观了,就象一面镜子,可以照尽天下万物,却独独照不到本身。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道德经」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
注:只知他人之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这是凡人的普通知识。
自知者明。
注:能知道到自己所行之缺点才是真正明理之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胜人者有力。
注:能够胜过他人的人就是有智力的人。
胜己者强。
注:能克复其私谓胜己,故能克复其私之人者才是真正自强的人。
知足者富。
注:能明白真理,满足不贪的人即算富有了。
强行者有志。
注:能够自强向大道去推行的人,就是真正有志气的人。
不失其所者久。
注:没有失去那个地方的(本来面目止善之地)这种人就可长久了。
死而不亡者寿。
注:人之假体色身没有了,但是他的名誉永留人间,性灵归根,超生了死,此谓之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战胜自己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要想战胜这个对手,就要充分了解自己。
一个无法彻底认清自己的人就应该跳到密歇根湖里去,因为在你无法认清自己之前你就无法打败你自己,而无法打败自己身上的惰性的人,不论对你自己还是这个世界而言你都只不过是浪费面包的废物。
世界哪一个成功的人不是认清自己,并且时时刻刻向自己的惰性挑战,并且最终战胜了自己。
勾践,卧薪尝胆。
时时刻刻向自己那奢侈的本性挑战,最终灭了吴国报了自己一箭之仇。
而世界哪一个失败的人,不是向自己的惰性举起了双手呢?夫差,自从卧薪尝胆以后骄奢忘本,整天花天酒地最后被越国所灭。
这就是向自己的惰性投降的人的结果。
认清自己,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我们很多时候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对手强大、或者事情困难,我们完全有能力取得胜利,但是我们因为太想赢而失败了。
这就是没有战胜自己。
老子语:“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就是说战胜别人说明你有力量,战胜自己才能说明你强大。
说的是谁他自然明白的古文
说的是谁他自然明白的古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原文及意思: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
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作者简介: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第三十三章解说
《老子》第三十三章解说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是《老子》中唯一的简直不必作注、无需翻译就可读懂的几章之一。
但你翻看几种译文,再同原文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许多译者其实并未真正领会到老子说这几句话的“角度”,所以他们的翻译同原文可说是“貌合神离”的。
【解说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前四句更是明白易懂,但如果你是因为这里面没有一个你不熟悉的“难字”而自以为读懂了,你就实际上并没有懂。
1、你不能凭靠词典中对“智”、“明”、“有力”和“强”这四个语词的释义来领会这四句话:因为这里正好相反,老子是在给这四个词下定义。
例如头两句:“智”,一般解释为“智慧”;“明”,一般释义为“聪明”,按说当是智慧高于聪明,可这里明显是说“自知者”胜过“知人者”,岂不是说聪明人胜过有智慧的人了?——原来,在这里,老子是要说明“智”和“明”这两个概念的根本区别,就是说,他是针对人们虽然懂得“明”高于“智”,但对二者的区别却不甚清楚,甚至有所误会这个情况而发的:仔细推敲一下“智”与“明”、“有力”与“强”这两对概念,你就会发现、承认,前者是标示人的能力、才干的,后者则是用以评价人的行为表现、道德品性的,二者属于不同序列,其实是不能作“量”的亦即程度方面的比较的。
所以,老子说这话的用意不是促人提高才具,而是教人要进入到道德境界。
任先生将这两句话翻译为:“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认识自己的才是明。
”是我见到的最为准确的译文。
2、这里你还必须领会到老子思考的“视角”。
很明显,老子是认为“自知”比“知人”更难,“自胜”比“胜人”更难。
就因为如此,前者高于后者。
而所以如此,乃因前者需要的是人的道德精神力量,显现的是人的道德人格水平,而后者标示的力量、水平,一般说来是属于另一领域的,并不直接同人格修养相关。
这又是因为,“知人”、“胜人”作用的方向是指向外界,而“自知”、“自胜”作用的方向是指向自身。
战胜自己才是强者
战胜自己才是强者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者不亡者寿。
”这段话的意思是:能认清别人叫做智,能认清自己才叫明。
能战胜别人叫做有力。
能战胜自己才叫强。
知足的人富有,坚持做下去的人有志。
不失去根基的人能保持长久,虽死而不被遗忘的人才是永生。
知人者智。
老子首先着重强调了能够了解别人的智慧。
人类的通病是往往喜欢自以为是,几乎没有人不认为自己具有了解他人的能力。
从古代的“知人善任”成语而逐渐发展出了现代的心理分析学,这门新兴学科目前已成为盛行于全世界、专门了解别人的高深学问,也许我们可以给心理学以一定的学术地位,但不等于说心理学真的能够了解别人。
我们知道,人类既然拥有比较相近的天文、地理等大自然的背景,也当然会有许多共同的习性、规律、原则以及嗜好,但落实到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不同的文明、文化已经把人类隔绝为地域性生物,国家、社会又把不同等级的人分裂为不同的群体——几乎没有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别人的思想。
所以,老子把知人作为极大的智慧。
“自知者明”。
按照我们普通的想法,不能真正了解别人,但总应该认识自己吧?其实却大不然。
人类是群体生物,所以所有的人都不但希望了解别人、把持别人、管理和领导别人,更希望自己能够了解自己、把持自己、管理自己。
但事实上,每个人不但无法了解别人,而在大多数时候也根本不能了解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虽然智力方面并没有问题却始终不能获得事业成功的原因。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控制自己和管理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获得一种自己能够认可的成功。
“胜人者有力”。
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这一点为世人所公认。
就人类社会的发展途径看,一般先天体质比较优越的人大多成为最早的民族英雄乃至领袖人物。
后来,这一类型的人在所有的动乱年代以及战争时期出尽了风头,而在缺少混乱的和平环境中,他们便大多沦为游走江湖的草莽英雄、驰骋于运动场上的运动家或港口码头上的体力劳动者;一般先天体质较弱的人则大多成为巫师、思想家或文化人,依靠贩卖头脑中的才智和谋略或披金挂紫而出人头地或占卜摇卦而潦倒终生。
古诗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翻译赏析
古诗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赏析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出自文言文《知人者智》,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才算真正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
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佳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佳句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下句及出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译文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
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作者简介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
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
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2.请问下述句子出自哪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道德经》。
智,是自我之智。
明,是心灵之明。
“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
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
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老子说了,知道别人,你是智慧。
你了解别人,你是智慧;你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高明。
同志们想,知道别人是智慧,知道自己是高明,合起来就是明智,你这个人很明智。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道德经》。
智,是自我之智。
明,是心灵之明。
“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
道德经32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32章原文及感悟道德经第 32 章原文如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本章是道德经的一篇重要篇章,强调了自我认知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其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能够从自己的过错中吸取教训,从而变得更加智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句话则强调了人们应该学会自我克制和自我净化,从而能够战胜自己的贪婪和欲望,变得更加强大和坚定。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这句话则强调了人们应该学会满足,不要被贪婪和欲望所驱使,而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则强调了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不要浪费自己的资源和天赋,而是要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断学习和成长,追求更高的境界。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 32 章强调了自我认知、自我修养和自我克制的重要性,这对于人们在生活中的成长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拓展: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总共分为 33 章,每章都充满了智慧和哲理,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
道德经的第 32 章除了上述的主旨外,还提到了“无名之朴”和“有名之器”这两个概念。
其中,“无名之朴”指的是人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本真和淳朴,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困扰;而“有名之器”则指的是人们应该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此外,道德经的第 32 章还提到了“道”这个概念。
道是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在本章中,老子强调了“道”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以“道”为基础,去探索和追求更高的境界。
总之,道德经第 32 章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篇章,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对于人们在生活中的成长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老子节选三十三章赏析
老子节选三十三章赏析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第三十三章被认为是其中的精华所在。
下面我们将以老子节选第三十三章为题,进行赏析和解读。
第三十三章的内容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
从这一章的内容可以看出,老子在这里强调了“知人知己”、“知足常乐”、“强行有志”等道理,这些道理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句话告诉我们,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而了解自己则是更高级的智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和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对于自己,更要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其次,老子提到了“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是通过战胜他人来获得的,而是通过战胜自己来获得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竞争和挑战,但是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
只有战胜了自己的懒惰、贪婪、自私等不良习性,才能真正变得强大。
这也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提升,是一种更高级的力量。
另外,老子还提到了“知足者富”。
这句话告诉我们,满足于现状,知足常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富足。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欲望所迷惑,追求无止境的物质享受,却忽略了心灵的富足和内在的满足。
只有懂得知足,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此外,老子还提到了“强行者有志”。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才能走得更远。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老子提到了“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持恒定不变的原则和信念,才能获得长久的成功和寿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动摇,才能获得真正的长久成功和幸福。
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
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1《知人者智》是春秋时期老子写的一篇古文,主要讲述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以及相关的内容。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
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注释智:明察事物的能力。
指能够客观地认识、估价别人。
赏析智,是自我之智。
明,是心灵之明。
“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
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
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
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
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
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
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
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
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
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是心灵之所即大道。
人生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幸福、健康、长寿。
圣人者有力自强者强的意思
圣人者有力自强者强的意思
“圣人者有力,自强者强”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意为: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有力量,而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才是真正强大。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作为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著作道德经更是和论语一样, 堪称中华民族灵魂的“圣经”,关于老子其人, 一般认为, 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阳,溢日腆,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 年至公元前471 年之间,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川"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 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 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 老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关于道德经的成书背景,据史记所载,乃是老子在周居住已久, 看见周逐渐衰微, 因而离去, 西行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遗五千文, 即为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五千文等"道德经集中体现了老子的思想精髓,虽然字数极少,但其内容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老子在政治、哲学、军事、处世等方面的思想光辉,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且对当前和未来的文化与生活也有较大影响"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老子提出自知者明,这对于认识论,对于人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修养是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此章认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是强者"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坚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人"不丢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此章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第一层是讲知人知己和胜人胜己的问题,第二层是从四个方面来谈自知自胜,进而申明强之旨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一层是讲知人知己和胜人胜己的问题"即认识别人的是智,认识自我的是明;战胜别人的叫有力,克服自我的叫强"王弼注这四句日:
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于人,未若用其智于己也"用其力于人,未若用其力于己也"明用于己,则物无避矣,力用于己,则物无改矣"。
王弼注符合老子本意"知人曰智,乃是春秋后期的常用语"论语樊迟问智,子曰:知人。
老子肯定也知人,但他更强调的是自知,自知才叫明,它是超乎智之上的,即所谓自知之明"老子也并非一般的否定胜人,而是主张不争而善胜第七十三章,他更强调的是自胜"伪河上公注曰: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除了陷于情欲不妥之外,伪河上公对胜己的解释是对的"胜与克互训"胜己就是克服自己的弱点,超过自己的现在,与自知者明的精神相一致"这里的强即守柔曰强之强,而非坚强者死之徒之强"在老子的观念中,守柔自胜才是不会走向反面的真正的强"。
在解这四句时,有两点很重要:第一,老子强调知常曰明,但并不排斥自知者明,两者并行不悖"老子所说的/明0,既要知常知常道又要自知,不能把两者并为一事"第二, / 自见0和/ 自知0不能混同" /不自见故明0, / 自见者不明0之/见0 应读为/现0, 即不表现自己者明, 好表现自己者不明,不能把/不自见0牵合为/不自见其所知0"第二十四章中很明白地说: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0, / 自知0即/自知者明0, /不自见0即/不自见者故明0"老子的/明0有几方面的规定, 即/知常曰明0!/不自见故明0!/ 自知者明0,三者是统一的"因此,我们不能在方法论上把它机械化"。